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托尼·厄德曼》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托尼·厄德曼》经典影评集

2018-05-09 21: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托尼·厄德曼》经典影评集

  《托尼·厄德曼》是一部由玛伦·阿德执导,彼得·西蒙尼舍克 / 桑德拉·惠勒 / 米夏埃尔·维滕博恩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托尼·厄德曼》影评(一):撕掉包装,以赤裸状态面对这个世界

  如果说Elle是一个70多岁的男性导演心中的女人,她坚强高雅,充满诱惑力有带着女性柔情,是万里挑一的极品女人(褒义)。那么《托尼·厄德曼》此片中的女主,她会哭,会硬撑着脚疼穿高跟鞋,会需要不情愿的应对工作中的异性同事关系,也会为处理工作焦虑如履薄冰。她就是这位德国年轻女性导演为我们塑造的身边千千万万普通女性中的一员。

  影片镜头风格缓慢的,在我看来有着戛纳的风格。

  缓慢也分很多种,比如日式的缓慢,处理的非常干净画面树木的空镜,那是和小津安二郎一脉相承而来;比如更加传统的戛纳最佳导演风格的缓慢,侯孝贤,哈内克,镜头只是远远的摆在那里,随着人物移动略微变化运动是来自镜头内部的人或者物,侯孝贤的《聂隐娘》用薄纱将这种舒缓的运动感处理的回味悠长

  而此片和众多戛纳喜欢的最佳影片一样,是达内兄弟式的缓慢,镜头离的不远,多为中景或者中近景,摄像机多以晃动的现实表达人物间的关系等。

  此片我是最后一天在德彪西大厅排队看的,提前两个小时去排队,只能坐到这样的位置,我还记得达内兄弟的《无名女孩》我只不过提前半小时,可供挑选的余地比这个还要多呢。可见此片在戛纳电影节的火爆程度,其实很多媒体都预测此片或者Elle会是最佳影片的最有力争夺者。Elle显然不是戛纳风格,本来以为此片能有胜算呢。结果今年的结果除了被人诟病的《私人采购员》一个我都没看过。可见有多么爆冷。

  《托尼·厄德曼》影评(二):托尼厄德曼

  托尼厄德曼 是位女导演拍的,她说这部电影她想了5年,拍了一年之后又剪了一年半,中间生了俩个孩子。是一部及其细腻的电影,戏剧冲突极强在我感觉有些炸裂但是却用他父亲理念化解了这彰显了主题也是电影名字由来,有时候人物很多心理冲突状态一俩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解释表达出来了,比如电影中女儿说这里就这么恐怖么父亲说你还是人么表现了女儿接到电话就走扔下父亲的冲突,还有当女儿知道父亲的爱狗死了之后父亲去切香肠她打望着父亲离开,这里我觉得当女儿知道父亲情感悲伤的时候大多会低头反思自己或者想办法让父亲快乐起来,而这里她怎么做的打望父亲的背影说明情感梳理她在思考他父亲怎么想的是在用入世的处事原则处理,等等还有很多,可以说演员们一些动作一些表情都是有表达的更不用说剧情了,随着托尼深入了解女儿的生活同时介入生活最后影响改变了女儿人生观念以至生活,我感动了,一部值得细细欣赏的佳作。

  《托尼·厄德曼》影评(三):来说说这个“喜剧”里的悲

  从知道它开始,这片就被贴上了幽默/治愈的标签,后来很多争论也离不开这个点,但老实说我看完以后都不太明白这个片为什么被归成喜剧。

  影片的摄影偏写实,再加上开头一听到噪杂的自然音效,一开始就对这个传说中幽默治愈的高评片心凉了半截,然后当看到女主出现,又凉了半截。女主都这么丑,这片还怎么看??

  但是到影片结尾时,我已经觉得女主越看越漂亮了,这是这个片子厉害地方之一,两个开始都不太招人喜欢的主角最后都变得可爱起来,而且中间并没有为他们追加什么光环,影片完全靠准确的塑造人物所产生的代入感,让你喜欢上他们。

  女主生在一个各方面都很普通,连不幸都很普通(父母离异)的家庭,她靠自己个人城市打拼,从无到有(连裸体派对都不敢拒绝的女助理映射出从前的女主),现在有一点点所谓的成功,却要小心翼翼的维持,身心承受巨大压力,稍有差池可能就要去唱“论成败人生豪迈“。这样一个人物设定相信很多北漂的娃娃们都能感同身受

  影片就这样一点点的慢慢把女主承受的压力展现出来,客户的难伺候,无人开解的委屈孤独,只能通过没有温度的性/和两个同样可怜的女人各顾各的抱怨/对其他人(按摩的)发泄这些渠道去排解压抑,但很明显,这些都不能带给他真正的安全感,而她还要一直伪装坚强。

  影片好几处我以为女主会一下子绷不住,和父亲大吵一架,我觉得歇斯底里一次是早晚的事,但是直到最后她都没有,派对前门铃不停的在催促,她自己越着急越脱不下衣服,那一刻我已经准备等待她的失控了,可以了,够了,释放出来吧。但她还是忍了下来,影片里这样的超乎观众预期的克制一次次的出现,最终把观众的情感触觉拨弄得足够敏感,以至于能够用心体会角色内心感受

  父亲这个角色同样是开始很不讨喜,他险些把女儿的大客户搞砸时,我都想对他喊,你能不能脑袋灵光点,你知道你女儿有多不容易吗?(但是女主没有)片子里他两次“变身“都是在跟女儿的交流陷入僵局的时候,一次是离开女儿家,一次是女儿唱完歌跑掉。他的变身更像是他面对生活的一种方式,以另一种角度另一个角色去重新迎击生活的困境,”不要失去幽默感“,这是父亲生活的智慧结晶。他用属于他自己的这种方式一次次的试图寻找女儿生活的入口,却一次次的失败,只能装作不露声色的看着女儿用吸毒排解痛苦,看着女儿在灯红酒绿的舞厅一个人偷偷的落泪。他们近在眼前却相隔一个世界,女儿甚至连跟他吵架都觉得没有必要,更别提倾述,女儿在他面前语气平淡说出那句” 就算我现在打开窗户跳出去,你和你的起土擦子(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也阻止不了我。“的时候,我都替他心碎。这是不是像你的父母一样,有点笨拙聪明不够懂你,但绝对不计一切的爱你

  大家普遍对片子结尾比较乐观,认为父亲终于成功拯救了女儿。最后的那个拥抱确实温暖了一下,女儿也换了工作,但是她依然来不及见奶奶最后一面,她戴上父亲的假牙,但很快就不适应的拿下,她还需要时间去完全的理解父亲对待生活的方式,和学会与生活的种种和解,她还需要时间,因为我们都这样,总是“后知后觉“,而死亡就在一墙之隔

  生活中的温暖就像那首不够动听的歌,却让你在那一刻窥见它该有的样子,而最悲伤的是,很快你就要像一个重返战场士兵,跑向残酷枪林弹雨

  《托尼·厄德曼》影评(四):我第一次与他在电影院看的文艺

  想说些什么,并不是觉得这部电影有多么值得一谈,只是因为这应该是我们俩在一起看的最后一部电影。的确有些矫情

  我们俩当然特别热爱电影,他看的片子必定也比我多。他说,到香港,一定要去《重庆森林》里出现过场景前拍个照。由于时间紧促和酒店成本过高的关系,我们最终只选择了《爸不得你快乐》,其中《月光爱上蓝》也是我们的选片之一。固然我是双性恋,但是我说我不太喜欢看两个黑人谈情做爱,他说我太狭隘

  观影的体验不是很好,我们坐在第二排。后排的老者从始至终都在打呼,左边后排的男子不合时宜发出奇怪笑声。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我看了好几次时间,好几次都觉得电影应该结束,可是并没有。

  然而这并不妨碍我总体认同的。电影全程尴尬,试图就想用过度地尴尬去刺激观者思考。导演很大胆。另外电影几乎没有给第三位演员更多的镜头,反复来回地将第一视角从父亲移至女儿。她好像只想认认真真把父女之间复杂性,阐述给观者听。

  一位喜欢搞怪的父亲与同样倔强且大胆的女儿,原本平常乏味老生常谈。在导演镜头里,显得丰富而带着趣味性。

  故事刚看会感到突兀,回然一想,却也合理。喜欢的人必然会感同身受,只是对于缺乏亲情的我们,会显得略微无力。

  电影说完了,我和他的故事在一天后也结束了。就像电影一样,看似结束时,实际且未完,但当真结束了,却感觉还有好多地待续。

  《托尼·厄德曼》影评(五):用(父)爱扯下精英虚伪面具吧!

  讲的故事虽然是关于父女感情事儿,但仔细想想女儿代表的精英阶层,维护自己的利益不遗余力,每天做的事都显得是多么重要,尤其是女儿冷静的样子,太不真实了,但这是她选择要的精英生活,必须要的冷静、理性。直到接近尾声,女儿开始有情绪的爆发,我才觉得她可爱了,一个那么善良能干的女人,都变成冷酷机器人了,这是做精英的代价吗?让我不得不想到她,我那么努力气她,就想看到她情绪爆发,我渴望看到真实的她!但我失败了,感觉只把自己搞得满心受伤了。。。我还太弱了。

  大多数人想当精英的人,可惜这个时代戳穿的就是精英的伪善,到头来还是要回归人性的真实,又是何苦呢?那样妥协来的利益,真的有意义吗?

  《托尼·厄德曼》影评(六):不是一家人 不进一家门

  去一个旧剧院改的电影院跟一群喜欢电影的陌生人看的,现场十分配合,这种时候才知道大城市的好,小村美帝民众审美固定了,欧洲电影,不,非好莱坞电影统称国际电影,往往严重水土不服,观众比电影本身更阴郁沉闷.

  听说是将近三个小时的文艺片,入场前已经做好充分的应对沉闷的心理内存,电影一开场就定下怪诞小清新基调,全片看完仿佛只过了1个多小时,实在惊喜.

  以下满满的剧透.

  前几天看other people,因为推荐帖子说,那些我们没讲出来的北漂的故事都在这里讲出来了.的确,那种大城市打拼的娃回家被亲朋好友调戏的状态被生动的剖析演绎.而Toni Erdmann剖析的更立体深入.

  女儿在跨国石油公司打拼,回家过生日都来不及脱下职业正装,一屋子亲戚济济一堂,她却一个人永远在打电话联系业务.爸爸永远穿着皱巴巴的衬衫,大腹便便,头发蓬乱. 爸爸爱一本正经的开不着边际玩笑,女儿则永远一本正经.一开始就觉得这两个人真的是一家子么. 故事从未闪回过去的片段,情节一直靠当下发生事情推进 -- 爸爸空降到女儿的生活里,从她的角度去体会外表光鲜的生活里到底是怎样的,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提醒女儿找回自我.而片子牛逼就牛逼在从两个人当下的碰撞中慢慢展开他们真的是一家人,父亲怪诞的特质在女儿身上继承和演变成高效白领的特质,亲情的纽带渐渐的浮出水面,源源不断的给她力量.

  故事里的父亲十分的敏感,他敏锐的察觉女儿在繁忙的工作中渐行渐远,总是口头上说一切很好,但是他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多年的老狗归西,终于了无牵挂,于是打包行李飞去女儿工作的城市.但他并没有告诉女儿,他不想女儿又装出一切都好的样子,他要看看工作中的女儿但又时时不忘开玩笑,于是假装路人在女儿公司楼下守株待兔,终于等到女儿跟一行人等出现,又拿着报纸假装在旁边同行,试探女儿是否会察觉.以为女儿真的没有看到自己,正要悻悻离开,女儿的小助理颠颠追来接待,他一脸骄傲"果然是我闺女",于是空降之旅正式拉开帷幕.

  女儿带着他出入各种社交,他很快意识到女儿的神经紧绷,不得不讨好所有人,又处处碰壁的日常. 是啊,面对各怀鬼胎的达官贵人,她只是小小的公司职员. 公司要推进的项目抓在这些人手上,客户关系需要小心呵护,繁琐忙碌进展缓慢.中间夹杂着被边缘化的职场女性视角,点到为止,既没有过分展开也没有刻意回避. 整个刻画努力还原职场现实本身, 换作一个男性的小职员夹在达官贵人之间大概也会被呼来喝去无奈的料理一些被认为是男人熟悉的杂事,可能会边缘化的少些,但是依旧处境尴尬. 达官贵人的家族财富清晰可见,小职员看起来一无所有,只能忍气吞声,加倍努力.

  其实很少看到这样全方位努力刻画在大世面中打拼的小人物, 大公司的小白领往往被简单的样板处理带过,他们对自己生活的理解也同样被过分的戏剧处理 -- 忽然情绪崩溃大段委屈控诉,然后发挥小强精神迎接光明. 而这个故事不是靠关键时刻的大段抒情台词推进的, 它是通过一个个小碰撞推进的.

  父亲意识到女儿需要帮助,但他并没有急于下结论女儿哪里做错了,他默默的观察感受女儿生活的复杂性,他知道女儿的节最后需要她来解,他能给的不是具体答案,而是打破循环底气. 他没有精心布置晚宴然后拉着女儿的小手来一段人生哲理,而是用行动让自己成为女儿生活中的新元素,任由新元素和旧惯性碰撞,给女儿空间让她自己形成新的循环.

  这个过程十分艰难, 女儿对父亲种种怪诞的举止十分的熟悉, 多数时候可以hold住,少数时候抓狂甚至忍不住发几句脾气但又会马上hold住.不难想象她的童年有这样奇怪的爸爸会经历怎样的抓狂,又在漫长岁月学习hold住. 跟西装革履不苟言笑的她称鲜明对比的是她睡过头的时候T恤短裤跟爸爸发脾气怎么没叫自己起床,那一刻活脱脱的做回小女孩. 她的生活里并没有空间宣泄自己的情绪,无论在客户老板助理面前,还是炮友同僚面前. 父亲的出现她终于又渐渐可以做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不完美的人. 井然有序的生活在父亲的催化下迅速失控, 无奈不安愤怒惊慌之后, 她终于可以跟自己赤裸相见, 承认自己的焦灼与不开心, 而接受了现状也就可以重新出发了.

  而父亲做到这些并不是因为他盘算好了未来.开头的时候他试图跟女儿沟通这样忙碌的人生在毒药一样的吞噬她, 一开口成了什么是生命意义, 迅速被女儿打断, 而他自己也语塞找不到台词. 碰撞的过程中他自己也在追寻答案. 结尾的时候他终于找到了台词, 但还未开口女儿早已领会他的意思, 微笑着听他讲完那几句, 女儿默默拿起他的搞笑假牙戴上老祖母的帽子跟他开了个玩笑. 行动远远比语言有力量.

  结尾的时候女儿独自站在后院, 拿掉了假牙和帽子, 回到西装革履的白领, 生活依旧不完美也还是要继续, 而她的眼神不再空洞严肃, 是一种平静和对未来克制的憧憬. 在这个故事里女儿的转变并不是父亲空降过去打了一针新鲜研发的血清, 而是一个普通却拒绝乏味的爸爸一点一滴笨拙地唤醒那个冷峻的女人心底里热气腾腾的小女孩. 她最终明白这份古怪的幽默感是最好的家族遗产, 给她底气去打拼属于自己的天地.

  这个故事里既没有好莱坞式的心灵鸡汤, 也没有中国式家长的全能神做派, 甚至没有配乐, 但这个不靠谱不着调的老爸树立了家长的典范 -- 相伴却不惊扰, 关切却不审视, 给她犯错的空间, 深深的捏一把汗, 承认自己并不无所不知, 耐心的支持, 看着她自己站起来.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相伴成长的好多人, 拥有特立独行的家长大概是人生最大的惊喜.

  《托尼·厄德曼》影评(七):究竟有多少人看懂了

  打开豆瓣影评,清一色父爱。

  这部片子的绝望窒息感,沉默尴尬,远比亲情父爱来的浓厚。这部片子拍的如纪录片一样真实,情感代入让我不想再看第二遍。

  有多少人真的看懂了这个片子?我不敢说懂,但是我对ines的行为十分理解,因为我经历过。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精英必须经历的一种撕裂式疼痛,而且不是一时,是一辈子,为了从中产跨入上层,为了从项目经理成为合伙人。

  从头来看,ines被从德国总部(发达国家大城市)派遣到罗马尼亚的乡下,几乎独自一人撑起了项目。周围都是破败的小房子,街头踢球的孩子,和ines住着的公寓,经常去的商场格格不入。她来自精英层,融不进这个城市大众生活的氛围,也不被上流社会(她的客户)所接受。孤独。

  没有朋友的日子,本就难熬,还要面对什么都不懂,既要带着又要防着的女下属。毕竟,教会了徒弟,老板会马上用更年轻美丽的女下属取代ines,也许ines自己就是这么上来的,因为了解所以防备。另一面,面对既是炮友又是同项目组同事的男下属,ines无法拥有纯粹不掺杂利益的爱情,也要时时防备男下属在老板面前抢了功劳,或是留下可取代的印象。毕竟,职场女性每前进一步那么艰难,却经常被男同事后来居上。

  客户那边,大客户想要ines背黑锅,ines明白,这样做,只会毁了自己的信誉名声,让合伙人踩着她的尸体和客户建立更深刻的关系。她不愿意,也无法反抗,当上司以升合伙人作为诱饵要求ines在这个破地方再呆一年的时候,她愤怒的抗议,最终也只能无奈的接受。

  工作的压力,一个又一个方案的设计,伴随的是大客户不想被琢磨透的心理,客户公司内利益势力以她为渠道的斡旋,下属部门的不积极配合和蔑视,以及被方案损害了的员工的怨恨。尽管如此,ines还是要一个人扛起来这一切,职业的不抱怨,努力工作,让工作占据了整个大脑与生活。工作被批评,方案不被认可也就算了,客户歧视她是女性,不配谈生意,只配陪她新找的老婆逛街。一个靠自己能力走到高处是职场女性,给一个靠美貌上位的金丝雀当陪衬,这是最大的侮辱了吧。但是没办法,既是把老爸晾在一边,也得去做。无关愿不愿意,只是为了达到最终目的必须折腰的一个手段。

  这种生活有几个年轻人经历过,孤独还要坚持,满心愤怒委屈也要坚持,被误解被讨厌也要厚着脸皮坚持,只是为了那个自己都知道不可能实现的承诺(成为合伙人)。这是精英阶级走入上流社会的必经之痛,先是没有尊严的被践踏,然后努力被认可,被接受,直到下一个倒霉蛋来到,你成为欺负人的一员,最终被接受。对于男人,这也许有效可行,对于女人,这条路未必行得通,更多的是金丝雀式的服从,才会被接受。而ines在以女子之身去撞男权社会的天花板,她自己也知道身单影只,但是付出了这么多没有回报,她不甘心,她不服气。

  讲到这里,这才是影片的开端。带着对ines绝望和孤独的理解,你会理解她为什么活成了这个屎样子:外表光鲜,永远的真丝衬衫加黑色西装,指甲断裂也要穿高跟鞋,不知是不是为了让人忽视她性别而总是穿裤子,性格咄咄逼人,对女助理严苛,对男助理防备。活得很累,却也无法休息,大脑根本无法停止思考工作,因为一旦停止,会发现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思考。

  ines脚趾甲破裂的痛,我都是感同身受。出差在机场赶飞机,连续的高强度工作让我整个人和车反倒在路上,手指甲夹在了推车缝里。当时整个拇指都充血,而为了赶飞机我洗手间都没去直接登机。飞机上的三个小时,钻心的疼,没有冰袋没有流水,我就忍着眼泪,感觉痛一点点消失,变成麻木,而后,就木讷的看着变紫的手指,眼泪都没了,心里一片荒凉。

  当没有友情,爱情,精神寄托只有工作时,只有亲情还能让即将变身丧尸的ines变回人类。她不是不想和家人亲近,可是母亲有了新的家庭她未必融入,与其假装开心不如假装打电话。与父亲的亲密会议也随着童年离去慢慢模糊,而父亲不适时的幽默带来的只有尴尬。父亲是逃避面对事实的一类人,每当问题矛盾需要谈论解决,他就会带上牙套装疯卖傻,美其名曰幽默,带给家人失望。他的行为是最先推开有精神沟通需求的子女的。但是当天认识到女儿离开后,他开始努力的去改变,不再逃避面对他们之间厚厚的隔离,尝试去了解她的生活,她是否开心。他想要开始改变他们之间的僵局,她却觉得他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平衡。

  比起父亲的角色,用toni的身份去接近ines,起码不会被拒绝,可是却对于ines,这只是父亲幼稚的游戏,她无奈也要陪着玩儿下去。ines的做法看似不近人情,可是我理解,因为她的痛苦没人理解,她封闭在自己世界的死循环,但是她仍然在忍着父亲的胡闹。她知道父亲为什么这么做,只是这么做并不合适,但是父亲没认识到。这是一个child outgrow parent的悲伤故事,所以不会有咆哮抱怨,只会有隐忍的叹息,和最后深沉的拥抱。

  因为那是爱呀,把你从地狱的煎熬召唤回天堂。

  拯救人于绝望不需要太多的言辞,只要陪伴就好。我记得从飞机上下来,我辞了职,在家躺着看电视,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忙东忙西。我们互相不搭理,但是就觉得,心里好平静,再也不会有强装的咄咄逼人的气势,也不会为了一点小事勾心斗角,也不会为了说一句话斟酌半天:那是我的家人,在我的身边。也是那个时候,莫名的眼泪就开始流,仿佛要把几个月来的委屈,不甘,痛苦,都发泄出来。然后,洗把脸,生活里就有了阳光。

  ines的过程,来到更为缓慢,更为尴尬,也更直白。但她最终还是找回了自己,那个唱歌澎湃,理直气壮,不再委曲求全的自己。她赤裸的面对所有人,嘲笑那些不敢剥取世俗皮囊的懦夫,与脱去男权伪装后的上次平等相处,她找回了自信,那个最开始带着梦想,带着希望的初心。这种爆发,来自于父亲,来自于toni erdmann如影随形的出现,提醒她,她不快乐,她辜负了很多人,让她去思考,为了这些让她难堪的人,而放弃一直尝试修复关系的父亲,到底值得与否。

  影片的最后,ines辞职去了麦肯锡(点赞),也学会了用“幽默感”与父亲沟通,可是最后一幕,她还是拿下了假牙,眼神中一片落寞。她还是在那个真实的社会,努力着由精英走向上层,她无法从心里接受父亲所属的阶级,可是装着融入也让她觉得很累。不被理解,不想伪装的孤独感,即使在亲人身边,也挥之不去,这才是最大的悲哀。天地之大,竟无处容身。去新加坡,只是另一种逃离。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以前我不懂,总觉得桥上的风景一定很美,站在了桥上才发现,原来河边的灯光也五彩斑斓。把希望寄存在到不了的地方,才会有努力的方向,可是过程中难免变得不开心,失去了自我。活在当下,接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就失去了继续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人啊,总是在选择,进进退退,被各种选择烦着,一抬头,发现人生已过去大半。

  《托尼·厄德曼》影评(八):有趣或者有意义的人生

  “你幸福吗?”这四个字简直是灵魂的拷问。

  小时候吃糖就是幸福,看动画就是幸福,考试就是不幸福,做作业就是不幸福。长大了,幸福的定义仿佛越来越模糊和复杂,幸福的感受也仿佛越来越珍贵和罕有。究竟怎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职场女强人伊尼斯供职于一家跨国企业,她的生活一直井然有序,直到父亲突然造访,并问她:你幸福吗?面对这个问题,她的生活开始出现一系列的变化。父亲通过捏造和扮演一个名叫托尼厄德曼的诙谐人物,来靠近女儿、影响女儿,试图为女儿的生活找到一个方向。

  女儿是雷厉风行、不苟言笑的白领精英,父亲是随性而为、神经疯癫的钢琴教师。女儿看起来坚毅刚强,把老板下属同事和对手都收拾得服服帖帖,那些貌似会让单身女人变得软弱的瞬间,在她面前都变成水来土掩的小事。父亲看起来孱弱邋遢,陪伴他的只有一只垂死的老狗,他和周遭格格不入,更像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怪人。

  女儿胸怀大志,努力打拼,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尽管居无定所,电话缠身,牺牲了一些温情和乐趣。父亲碌碌无为,离群索居,看起来空虚寂寞,百无聊赖,却会在快递小哥上门的时候,戏瘾大发一人分饰两角,上演一出滑稽戏,为自己逗趣。

  然而事实上,女儿过得并不快乐,也没有那么坚强,她会在砸伤脚又送走父亲的时候,留下无助的泪水,也会在生日派对上内心暴走,裸体迎客,尽管一转眼她又风风火火的出现在职场。诚然女儿过的是一种正确并且有意义的生活,但是这种正确和有意义的另一面可能是陀螺旋转一样的无聊和乏味。

  与之对比父亲的生活态度可能就太过随意,他会和狗一起睡在院子里,会画着奇怪的妆容上街和串门,会和女儿的客户吹牛侃大山,为了让女儿找到生活的乐趣,他也会戴上假发和假牙扮演成另一个虚构的人闯入女儿的生活。在正常人看来,父亲的行为怪诞,甚至分分钟让人尴尬癌大爆发,但是他却带着他独特的幽默感过着一种有趣的生活。

  一部喜剧电影始终被一股忧伤的情绪包围,除了价值的碰撞,大概还是因为温情脉脉的亲子关系,父亲和女儿从隔阂嫌隙到理解包容,他们过着不一样的生活,信奉着不一样的价值,但父亲性格里乖张的部分仍然流进了女儿的血液。当女儿在父亲的伴奏下,纵情高歌的短暂时刻,她做回了真实的自己。

  整个故事有个有趣的设定,就是德国人在罗马尼亚,两个社会的对比强化了两种价值的反差。一种来自发达国家的优越感,将所谓现代化的思维和规则注入欠发达国家,严谨却冷酷。父亲对罗马里亚农民说,无论如何都要保持内心的幽默感,看起来是廉价的安慰,却是对待残酷生活的最好方式。这部电影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场刊最高分,在整个欧洲好评如潮,但对于有文化隔阂和思维的东方观众可能难以共鸣。

  在现实生活中,有意义和有趣确实常常处在对立面,难以两全,让现代人莫名苦恼。两种生活,没有高下之分,只关乎选择。追求功名利禄,牺牲闲闲情逸致,追求浪漫野趣,舍弃声色犬马,都是大无畏。能在有意义的生活中发现一点乐趣,或者在有趣的生活中创造一点意义,这大概就是我们普通人的幸福了。

  《托尼·厄德曼》影评(九):我活得好好的,你他妈问我过得幸福不? --《托尼•厄德曼》

  片名:《Toni Erdmann》(《托尼•厄德曼》) 年代:2016年 国家:德国 导演:Maren Ade(玛伦•阿德) 主演:Peter Simonischek

  (彼得•西蒙尼舍克);Sandra Hüller(桑德拉•惠勒)

  父亲Winfried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父亲,与妻子离婚的他与小狗相伴,生活的平淡并不妨碍天性乐观的他试图制造一些乐子取悦别人,他就常常以一些诙谐打趣的装扮方式扮演成另外一个角色给别人快乐,手段并不高明,装扮甚至让人迷惑尴尬,这都不妨碍他乐此不疲。不幸与之相守的小狗身患重病离世,带着爱犬死亡后孤独、悲伤的心境,趁着女儿生日前夕,前去探望忙碌的女儿。

  女儿Ines Conradi是一个标准的现代女性,而且是一个成功的白领,在一个男权为主的社会,要获得世俗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她强悍的工作能力,还得放弃一个正常人的喜怒哀乐。Ines展现给世人永远都是一副忙碌、严肃、冰冷的外表,没有自己的生活,也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的生活,工作和生活的混杂就是无休止陪笑的应酬,与客户妻子的逛街,还有跟暧昧同事的隐约勾搭。为了想象中成功的事业和理想,不断压缩作为一个普通人俗世的快乐,唯一的调剂也就是跟同事一起享受酒精和毒品的刺激。

  被工作填满生活的女儿在父亲看来生活是糟糕的,这样的生活只有工作,和依附工作而产生的工作生活,父亲问她:你过得幸福吗?一脸懵逼的女儿Ines从未遭遇过这样的问题,父母难道不应该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骄傲吗?父母不应该问你有多成功,我才有多骄傲吗?不应该为自己的有房有车,舒适的生活感到欣慰吗?这是什么破问题,我辛辛苦苦工作不就是为了能过上现在的生活吗,我要知道生活的意义干嘛?你要不是我老爸,我反手就想给你一耳光,让你反思一下这个问题。

  女儿伊涅丝对这个问题的反感显然没有让父亲反思,父亲还是很执着地相信这样的生活是需要被改变,他也觉得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需要诗和远方。于是执着的老父亲戴上假牙和头套,化身为一个叫做“Toni Erdmann”的人,不时出现在女儿工作的地方,试图以一个新的身份参与到女儿的生活中,用一种潜移默化的诙谐去该改变女儿,让女儿重新认识什么叫做生活,有意义的生活。父亲不经意的出现最初带给女儿的震撼,这是什么鬼?这么一个奇葩父亲?而且这个奇葩父亲认为自己的生活需要改变?反抗无效的女儿伊涅丝索性默许父亲以一个虚假的身份参与到自己的生活。

  父亲得寸进尺,不止于了解女儿的生活,还带有很强改造的目的。父亲常常出其不意出现在女儿的工作和生活中,然后在女儿的工作生活圈高谈阔论滑稽可笑,女儿的无奈,并不妨碍她的朋友们喜欢这个诙谐幽默的老头子。一次父亲甚至以一个合作者身份陪着女儿去探访一个工程项目,回来时顺路拐进一个以虚假身份认识的朋友家。在朋友家中女儿Ines在父亲的坚持下,尴尬演唱了一首《The Greatest Love of All》,干涩的声音,扭捏的表情,歇斯底里的高音,全程充满尴尬,只有父亲陶醉其中,为女儿一点点的改变深感欣慰。

  女儿Ines接下来的生日派对,是与同事和领导沟通的机会和桥梁,从房间布置到食材安排无一不用心准备。不想精心打扮的裙子在穿的时候卡住了,Ines突然崩溃觉得这像是自己此刻的生活,上下不得,进退不能。已经有客人到来的门铃声,伊涅丝意识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不需要以任何虚假的面目示人。卡住的裙子捆绑了自己的幸福,突然有挣脱束缚的冲动索性脱掉裙子,裸体示人去开门,助手来了,上司也来了,告诉他们这是裸体派对,暧昧的男友在推开房门时在愕然中离开,扮作“长毛怪”的父亲悄然到访,看着女儿反叛的解脱,父亲默然离去。

  女儿裹了一条毛巾赤脚出门追逐父亲,在公园草坪上追上父亲的女儿,从后面紧紧抱住父亲,泪流满面。这样的改变是父亲想要的吗?父亲没有应答女儿的呼喊,蹒跚、笨拙往前走开。

  Ines把工作辞掉,在祖母的葬礼上回到家里,跟家人相处没有工作的牵绊是难得的轻松,Ines戴上父亲的假牙和头套,试图理解父亲诙谐幽默下的良苦用心。只是女儿Ines很快又有了新的开始,新的工作。

  “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往往被日常琐事占据,干点儿这个,干点儿那个,而时光则如流水一般,人生亦是如此。遗憾的是,我们永远都只是后知后觉,在那个瞬间里却什么也感受不到。”

  片尾Winfried诉说了他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对于爱人,对于生活,永远都是后知后觉,不在的时候才想要留住。

  欢迎关注法律电影公众号“大抵浮生如梦”

  《托尼·厄德曼》影评(十):托尼厄德曼

  #影卡#8《托尼厄德曼》今天看影评终于找到一个词恰当的形容今年戛纳电影节的影片——温吞。对,164分钟十分考验耐心,你要忍受一个无厘头的爸爸对女儿的各种搅局,有些甚至是幼稚至极,但你又生不起气来。女主真的为这部片子做了很大的牺牲,不可描述之吞精和裸体派对,从压抑到完全释放,女主一直是好孩子。你幸福吗?来自父亲的终极问题让女儿经历过一团乱麻、魂不守舍才明白答案,片尾的拥抱也将电影推向了高潮,父亲扮演的角色一直很玄妙,心酸的humor。

  孩子总是赤裸着出现在父母面前,而后逐渐将自己层层包裹,直到令他们难以触及;而将这些壳层层褪去又是另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上一次赤身裸体地站在他们面前是什么时候?上一次对他们坦诚相待是什么时候?上一次将自己的生活毫不遮掩地展示给他们又是什么时候?Nit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