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兽性大发的兔子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兽性大发的兔子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07 21:2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兽性大发的兔子经典读后感10篇

  《兽性大发的兔子》是一本由张敦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5,页数:2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兽性大发的兔子》读后感(一):谁又是兔子

  张敦的书我看完了,又给朋友看,朋友看了说,你们是一路的。我也觉得我们是一路的,可是我们是哪路子的,我一时半会还搞不清楚,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想一下,等我真坐下来想了,又觉得没必要了,因为我发现其实我们并不是一路的。

  我们写的都是小人物细节化,荒诞化,情绪化,语言追求叙事的动力情感上偏于冷漠,就算有感情的流露,也会选择转过身去表达。关于“一路”的问题,我就是这么粗略概括的,如果再加上一条,就是凌厉的外表下面其实还是很和善的。我想,这些足够把我迷惑住了,直到系统的读张敦的作品,才把这个误区打破了,我发现,我们写的虽然都是底层的人,但最终还是相望于两岸,我是体制内的,他是体制外的,我小说里的人物时候可能比张敦的更卑微,但起码有一点是不同的,那就是他们大都不是为了生计而奔波。读张敦的小说,主人公身份多半都是一名房客,他们有一件很重要的家当——电动车,就算有时候电动车没出现,我也会觉得它客观存在着,它停在楼道里,多结实的车锁都不让人放心,所以要把电池拆了,如果有电梯,他会把电动车直接推到楼上去,故事发生的时候,它就在客厅或者什么地方待着。有时候,我是个经验主义者,比如对于写小说,我相信深入体验,也难以取得最最本质生活,比如那辆电动车,它就是最有力证据,如果它不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就会在不经意轻易的忽略它,或者让你的人物随手拦上一辆出租车,于是,“一路”有可能就在这分岔了,我成了一名旁观者,而张敦是一名参与者,或者曾经是一名参与者,他们骑着电动车,既依赖又厌倦,他骑着它在城市劳碌,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摆脱它。我几乎可以确定自己的小说里见到过张敦,他骑着他的电动车在城市里奔波,他让我想起我的弟弟,每天早晨五点半爬起来从大旺路到中关村,九点钟以后再从中关村回到大旺路,周而复始,在这条该死的线路上混没了青春混没了理想,后来连女朋友也混没了,在北京的日子,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养了一条大蟒蛇,最热的天气也可以不开空调,因为跟蟒蛇抱着挺凉快的,有陌生人到访,大蟒蛇就会像条狗似在旁边监视着。有一天弟弟坐公交车,手里捧着一个纸盒,里边有很多小白鼠,那是蟒蛇的点心结果盒子给碰翻了……后来弟弟离开了北京,也卖掉了他的蟒蛇,他在老家过得挺好的,就是偶尔在微信里说一声“操!”操什么呢?空空如也,这是个多奇异的故事,可是我觉得我没有能力把它写出来,那不是属于我的小说。

  我喜欢《夜路》,我觉得那个小说写得滚烫,也很冰冷,我们在接触滚烫和冰冷的第一个瞬间是分不太清楚的,我觉得《夜路》的牛逼之处就是把那个瞬间写出来了。《带我去隔壁》很朋克,欧洲人做了这样的黑色喜剧,后来韩国人也学着弄了,我觉得这个故事更像欧洲电影活人房子死人争夺墓地,后来大家都出局了,被挤兑到大戈壁里去了,这个故事在电影里可能会给一个开放性的画面,大戈壁多么多么辽阔,张敦把这个故事讲的更具有特(残)色(酷),大戈壁也不是说去就去的。至于女人,小丽、知足常乐小姐还有一些没有名字的,她们都很虚幻感觉不到她们的三围和弹性,但也有特别鲜活的,就是《我要去四川》里的大娘母亲,给她们的笔墨其实并不算太多,母亲甚至都没在现实里出现过,但她们又无处不在,就像万花筒,她们的每一次选择,都顺理成章的牵动着其他人的生活,也牵动着读者,因为故事是搭建在敏感话题和情感基础之上的,它走心了,它不再纠缠于细节的描述,所有的细节都在读者的脑海中自行完善着,张敦在这里有意无意的动用了阴谋,用情感把读者绑架了。在这个小说里,张敦的叙述也有所改变,“我”成了一名配角——一名讲述者,但是又隐藏的那么好,他在讲述的同时也在参与着故事,我们很难察觉谁是讲述者,我觉得这是一篇借用了非虚构手法的小说,他突破了张敦以往写作的局限,语言和视角解放了,但是这个小说结尾仓促了,又回到了以前的人物设置,“我”在结尾跳出来特立独行,显得有点突兀,跟前边的讲述脱节了。但是不论如何,这个小说也是一个可喜的突破。

  其实,我越来越觉得短篇小说危险的,不论从写作还是阅读角度,它都是这样的,因为它体量小,容不得太多热身故事就得开始了,几乎在每一个环节都有额外的信息作者得谋篇布局考虑怎么把关键的话摆在最显要的位置上,要不读者一目十行错过去了,就读不懂了。当然这不是最理想的,更理想的短篇小说是没有什么最关键的话的,写作不是赌博,作者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考虑把赌注压在一两句话上的,甚至都不是融化在故事里的,更高明的作者会一把抓住读者的内心——给,你的益达——最好的小说从来都是作者跟读者一块完成的。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张敦是有优势的,“直接”就是他的优势,它会让小说的成本降低很多,但风险也是有的,因为他有时候虽然直接,但有可能是随机的,随机的东西不确定性很大,可能会在某个节点不好把握

  至于张敦小说的不足之处,当然有,前边也说了点,不想说太多,我觉得写小说的跟写小说的之间相互纵容,这样挺好的。那就说说兔子吧,多巧,我刚看了《疯狂动物城》,满眼的兔子,并且电影也在讨论兽性,兽性不一定都会导致攻击,但攻击一定带有兽性,哪怕是那种软绵绵的攻击。可是让兔子兽性大发还是充满了自嘲,兔子急了也咬人,兔子蹬鹰急眼了,最争气的是狡兔三窟也是为了逃命吧,兔子永远都是被动的。那问题来了,是什么让兔子兽性大发的,这可能是张敦大部分小说的一个潜在主题,而另一个主题是,兔子兽性大发了又能怎么着呢,这是小说里直观体现的,是啊,能怎么着呢,别忘了,你就是一只兔子。兔子的需求简单,就是过它自己的小日子,有个自己的空间就行了,可是连这点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兔子又能怎么办呢,它的兽性大发了,却是向内的,张敦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善良的,隐忍的,甚至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压抑愤怒和欲火,就算有那么几次带有攻击性的,那也是冲着自己来的,但同时,他们也是清醒的,张敦也是,他很少拿屌丝借口,也不想把屌丝当生意来做,他挖掘的是屌丝的真相,而不是倡导无谓的爆发,去屌丝化才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不是吗?到头来我是屌丝我怕谁,那不是背道而驰了吗?崔健当评委了,郑钧不再为摇滚乐装蒜了,汪峰把《春天里》丢给旭日阳刚了,张楚说我改变不了谁你们他妈的爱咋咋地吧,我觉得张敦是不会为那些事伤心的,他在小说里说的很清楚了,屌丝真没什么可炫耀的,自由才是值得炫耀的。

  《兽性大发的兔子》读后感(二):生活底层的爱情友情(云经立 / 文)

  ——读张敦《兽性大发的兔子》

  张敦的小说基本来自底层,充满了底层生活的拚搏,挣扎。他刚刚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兽性大发的兔子》,断断续续,用近二十天的时间看完了。现在,说说给我印象特别深的几篇小说。

  一,《小丽的幸福花园

  1

  《小丽的幸福花园》是一个爱情短篇,写分手的。小说情节非常简单,男主角送小丽去车站,她要回廊坊。同时,这也是她与他的分手与告别。回家后,他发现她留给了他一千元。一发现这个,他立刻揣上这一千元,赶到她的城市,还给她。

  就是这样一个情节,尽管是分手,作者却用尽笔墨,着重表现了爱情的美好甜蜜,生活的无奈以及一个男人自尊。现在,顺着小说的情节发展,逐一把这两个方面跟进或梳理一下:

  小说开头,就写“我”送小丽去火车站。在“我”看来,小丽主要是觉得我生活失败,她要“反败为胜”,所以选择离开“我”。

  按理说一个女人提出与男人分手,她要走就走吧,何必还送她呢?

  但“我”决定要送送她,主要是担心她把行季箱的拉手弄坏。而一旦拉柄弄坏,那个沉重行李箱,就会成为她棘手的问题。

  尽管分手了,这其实还透露着他对她的关心。关心,即是爱。

  所以,虽然是分手相送。其实,还是爱的进一步表现。

  在分手的时刻,那小丽那方是怎么表现呢?

  因为小丽买的火车票是11点45分的,他们要等2小时45分才能上车,也就是说他们到达火车站买好票,时间正好上午9点。他建议她把火车票退了,改坐汽车。她了他的。

  她刚一买好汽车票,车差一分钟就要开了,她没有上车,站在车门口看着他,并做好了拥抱准备

  他走过来,抱了一下她,并叫她快上车。

  这时,她哭了。

  他逃避她的哭。

  这个情景与片断可以看出两点:

  她依然听他的话。

  她对他有点依依不舍,他也是。

  可见这个分手,彼此都还在意着对方。而且这个分手相送,也是依依惜别

  2

  送走小丽,他回了家。这时,小丽自然会涌上他的心头,看看这对情侣住的房子,非常简陋

  房间小,只有一张席梦思床垫,这个用来当床用;

  一个小酒柜;

  一台小电视机搁放在小酒柜上,而且电视机没有接受收电视的信号,只能用来放碟片;

  两把椅子

  桌子:由一把椅子充当;

  而小丽平时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打扫狭小的房间,干干净净。而且她特意为这个房间购买了一套袖珍扫把和簸箕。

  而且这个房间还是与他人合租的。各用各的房间,客厅公用。而且这个公用客厅的卫生也是小丽主动打扫的。

  从这点看,小丽是个好姑娘啊!好在哪里:一,生活上讲究卫生,女孩子讲究卫生是个好习惯;能同甘共苦。这么简陋的房子,床没有,桌子没有,电视机只能放碟片,换一个俗气女孩根本不会进来,别说居住了。

  所以,张敦的小说,特别是写到爱情这一块,不管爱情成功与否,都表着重描写刻画挣扎在生活底层的男孩子遇到的女孩子,她们心中的善良和纯洁

  刚才插了一句闲话,现在继续回到正题。

  他俩住的这个房间,还有一个小阳台,阳台上刚好能够蹲一个人。之前,小丽喜欢一个人蹲在阳台上。此刻,他一个人回到房间,也蹲在小丽经常蹲的这个阳台上,他一个人这样蹲在阳台上,突然发现墙壁上有一行字:

  幸福花园3-3-503

  他看出来了,这是小丽的手笔,小丽的字他很熟悉,“挺拨清秀”!他立刻上网查小丽写下的他不知道的幸福花园,在廊坊地图上,他找到了幸福花园。然后他登陆QQ,把自己与小丽分手的消息,告诉几个好友,这会儿,他接到小丽在QQ上给他的留言:

  知道你没钱了,我给你留了一千块,在键盘下面。

  从留言上看,肯定是小丽动身前,给他留下的,而且动身前,他和她都丢了工作,他和她手上钱都不多了。她对他手上有多少钱一清二楚。他俩手上的钱加起来也只有五百块。他现在想知道的是这一千块,她从何而来。他只能猜想,这钱一定来自廊坊。

  就这样,他揣上小丽给他的一千元,直奔廊坊。这个时候,是男人的自尊在他内心涌动。

  从这点上看,小丽内心的善良以及对他的关爱,进一步表现出来,看到这点,着实让人感动

  3

  小说的情节发展开始推向高潮

  他坐车到廊坊终点站下。但是,他并不知道幸福花园在哪里。这里他本可以坐的士,马上找到幸福花园,但是他舍不得或节约成本,只好步行,并问路人,没有一个人知道他要去的幸福花园在哪里。他只好发短信给小丽,问幸福花园在哪里。小丽从他的短信中判断他到了廊坊,回复他的短信语气冷漠。而他继续问,小丽只好回复他,已经分手了,走吧。

  这是他与她之间短信往来的第一个回合。

  从小丽那儿得不到答案,他只好另寻他法。

  首先考虑,坐出租车,马上可以找到。但是,不到万不得己,他不会坐出租车。在坐出租车的问题上,陷于两难之中。他口袋里一边放着小丽给他的一千块,另一边放着他自己的二百块,外加另外一些“不值得一提”的零钱。这是他来廊坊找小丽的全部家当。同时,他又忆起与小丽在一起的事情

  小丽是经常坐出租车。因为她对公交与地铁不熟悉。

  他和小丽的工作丢了,挣不到钱。当他口袋里只剩下五百元时,就考虑,是该找朋友借,还是找家里要。他常常为这个问题而焦虑。而每当钱到手后,是两人一个起花,最后是他去还钱,而小丽对此毫不知情,她总是不停地说“我们太弱了”。他觉得她不用“穷”字,而用“弱”字,太准确了。他觉得她与他和平分手,让他一身轻松

  他在路旁的公交站牌寻找幸福花园这个地名,没找到,便直接上了一辆公汽。

  接下来,他与她之间的短信来往第二个回合:

  在公车上,他收到小丽发来的提醒短信,让他快点离开!

  他说找到幸福花园就回去!

  她说,别找了,找到你就惨了,他们正等着你,等着你上门送死。

  他说,他不是来惹事的,只想把那一千元还给她。

  她说:钱不用还,你快走吧。

  这条短信,将一个男人内心那根“尊严”神经挑起,他觉得一个男人被一个女人同情,是多么“羞耻”的事情!他一定要把那一千元还给她。他立刻跳下公交车,上了一辆的士,直奔幸福花园。

  而这里一方面反映他尊严的敏感,另一方面进一步突出小丽内心的善良。

  4

  他从北京到廊坊,为的就是把小丽留给她的那一千元还给她。从北京出发,到达廊坊下车,他一直舍不得坐出租车,宁愿一边步行,一边坐公车,一边打听小丽所在的幸福花园在哪里,到最后小丽发来短信,钱不用还,让他快走。他一改坚决不坐出租车的原则,坐的士,直接到了幸福花园。

  两人面对面的情感交锋,在这时呈现出最后的结果。

  他是顺着小丽写在阳台上的“幸福花园3-3-503”找来,找到幸福花园,找到3号楼,上了“503”。

  当他到达幸福花园,给小丽发短信,让她出来,小丽回复他:

  他不让我出去,你快走吧,求求你!

  这里冒出另外一个他,是小丽离开他,来到廊坊的原因,他知道她是来投奔前男友的。而自然,小丽留给他的一千元,是小丽男友给的。他就是这么分析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一定要赶到廊坊把一千元还给小丽的主要原因。

  在503,他和她之间的对话是这样的:

  她说:你这样做有意思吗?

  他回:还你们一千块钱。

  他在这儿对小丽使用的称呼是“你们”,而不是“你”!

  当他把钱递向她时,她并不伸手接,而是对他说:

  你没钱了,先用着吧。

  他说:这是他的钱,我不要。

  尽管是小丽留给他的一千元,但在他看来,那不是小丽给他的,而是另外一个男人。见他这样说,小丽叹了口气,接过钱。

  钱到这时,他终于还给小丽了。完成了来廊坊的使命。按说,到这时,他应该可以回首都了。但是,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事情又出现了波折。现在,就来看看这个波折:

  小丽伸手接钱时,他看到她手上有一块新鲜伤痕,他发现那是擦伤,立刻问她:

  你受伤了,怎么回事。是不是他打你了?

  小丽立刻生气开始了对他一连串的质问:谁让你来找我的?谁让你来还钱的?谁让你发短信的?

  一句“还不都是因为你”以及这一串的质问,囊括了她对他的全部感情。

  他则依然坚持,那个人不应该打她。

  到这时,一个新的波折又出现了。

  小丽催他快走,不然,会连他一块儿打了。

  这句话,将他内心的烈火点燃,一个男人的自尊爆发到顶点:

  他冲小丽身后大喊了一句:

  你他妈的给我出来,来跟我打!

  他这句话导致了小丽一个剧烈的动作:推开他,关上门。

  这一波又导致新的一波情感波折:

  他在门外大喊小丽的名字,小丽在关上门的屋内对他说了一句让他彻底崩溃的话:

  他对我很好,你就放心吧!

  这句话把他给逼疯了,他对她破口大骂了一句男人的粗话。

  而他这一骂,也骂出了小丽内心的真实话,她对他说,她离开他,是他逼的,而且,与他在一起,不合适,早该分手了。

  他一气之下,将身上那个二百元付了五十元的士费之后剩下的一百五十元住进了酒店,洗了个热水澡,望着开花板出神。

  到这里,他的激烈的情感得到完全释放。他这时感觉小丽的话说得对!

  5

  这个短篇,既写了两人之间的情感的美好的部分,也突出了现实的无奈。无奈之下,一个男人的自尊爆发,到自然熄灭,体现了生活底层现实的尖锐与残酷。

  而作者把这篇小说取名为《小丽的幸福花园》,自然也表明作者本人,对这对情侣的态度,重要的是对小丽的态度。跳出他们的事外,俯视他们。有美好,有无奈。并进一步表明,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一旦离开物质基础,再美好的爱情,它也会消失,最后留下的是感伤和回忆。

  这是这篇小说的基调。

  再看第二篇小说,《朋友睡吧》,这是我最欣赏的一篇。

  二,《朋友睡吧》

  1

  《朋友睡吧》这篇小说是写友情的,而且是在生活艰难,扬帆启航状态下的友情,既珍贵,又让人感动。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凌晨四点朋友项北给张墩打来电话,说要到他这儿来,然后他去接他,然后两人住一起,一个上班,一个去找工作,不几天,朋友牛力也过来投奔张墩,到石家庄找工作,于是,本来就是单人间的房住了三个人,夜里,三人挤一张床,一个白天上班,另外两个去找工作。最后,另外两人发现三人挤一张床,完全影响到休息,于是把之前的“先找好工作,再租房子”决定改为:先租房子,然后去找工作。星期天,三个朋友一起去找房子。

  小说到这里结束。

  通篇洋溢着的是让人感动的友情,最重要的是张墩内心善良。

  在这里提到的张墩,是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不是作者张墩。小说主人公与作者重名,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当然,作者这样塑造人物,既需要胆识,也需要勇气,还有对小说独到的理解。

  现在来梳理一下这篇小说的结构,以及情节推进。

  2

  小说出场的三位主要人物,一共三位,按先后秩序,依次是:张墩,项北,牛力。

  张墩的简要介绍:

  工作:在一家图书公司上班。

  生活状况:“一个人过着郁闷的生活!“

  生活习性:爱喝酒,害怕凌晨三四点有人打电进来,通常在夜晚睡觉前会关机。

  项北的个人履历:

  大学毕业,去北京一个建筑工地找了一份工作。

  牛力的个人履历:

  毕业后,回了老家,在家做一份收购废品的工作。

  三个人关系:项北与张墩是大学同学。牛力与张墩,项北是同班同学。

  项北来投奔张墩的原因:觉得一个大学生在工地上长期工作,既不体面,也不是长久之计,决定前往石家庄。

  牛力来投奔张墩的原因:在家收废品,不是个体面工作,决定到石家庄找工作。

  接下来看看项北与牛力先后到来,给张墩造成的压力,以及张墩如何缓解这种压力,散发出他内心的善良,以及珍贵的友情——

  3

  项北给张墩打来电话正是凌晨四点,而刚好张墩没关机的原因,是因为这天晚上喝了酒,忘记关机了。张墩告诉了项北的住址,让他直接坐车到村西,然后再打他电话去接他。

  接下来发生了让人感动的一幕:

  张墩在床上等项北电话,只要电话一到,他马上出去接他;

  项北没有电话,就在村西等了张墩两个小时;

  张墩出去,把项北接来,他们共同的房间情况:

  一个小房间,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只箱子。

  项北到来,让这个小房间,又多了两个旅行包。

  再看他们的第一夜如何渡过,以及双方的友情呈现:

  天亮后,张墩把房间钥匙交给项北,并说晚上公司有聚餐,会回来很晚。夜里十一点,张墩带着半醉回来。

  而项北在家里没敢睡觉,按说,张墩把钥匙给了他,他尽可放心睡。然而他担心张墩打不开大门,所以一直等着他,直到张墩十一点回来,叫他的名字,拿钥匙。想想这中间几个小时的等待也是够难熬的。真是朴实得可爱。

  张墩建议项北把头发理了,穿套精神点的衣服,然后去人才市找工作。

  这是兄弟似的关怀。

  接下来是睡觉问题:

  两人都穿着秋衣秋裤,合睡一张单人床,张墩外面,项北里面。在床上,两人的身体偶有触碰,立刻互相躲开。

  以后每天都是如此睡觉,白天张墩上班,项北找工作。并且,项北夜晚开始之前的磨牙习惯。关于项北磨牙的习惯,张墩在大学时代就充分领教过。现在,他又要继续领教。而这种对朋友生活习惯的忍受,也是友情的见证。同时,也让人感动。

  这还不是要命的。

  4

  更要命的来了!

  张墩一个单间,来了项北,晚上睡觉不仅不方便,而且项北还有磨牙的习惯,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而正当项北的工作,还没有着落,继续与张墩住在一起的时候,张墩另外一朋友牛力这个时候要来石家庄投奔张墩,然后找工作。

  牛力打电话来,告诉张墩这点时,张墩的第一反应是高兴,因为,在他看来,他这个单间不可能住三人。只要牛力一到,项北就不会住这里,会与牛力一道去合租一个房子,这样,他就解放了。从这点可以看出,张墩完全陷入到友情。换一个不重视友情的人,此种情况下,再增加一个人,无疑会让他烦恼。所以,张墩的这种想法,也非常让人感动,而且让人觉得可爱。

  但接下来事情的进展,让张墩陷入沮丧:

  第二天中午,我打电话给项北,问他们在做什么。我希望他们正在找房子。他却说正在吃饭。我问:“吃完饭干什?”他说:“先睡一觉。”我问:“睡醒了呢?”他说:“那时你就下班了,咱们见面再说。”

  这段步步追问的对话,一方面,看出张墩希望项北出去找房子的急切心情,另一方面看见项北对此无动于衷。一个着急,一个漠然,鲜活的性格跃然眼前。

  接下来的短信,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张墩给项北发短信:找房子呀!

  项北回应:正在找呢!

  项北的回复,让张墩焦急的心情平静下来,“仿佛又看到了希望”!现在对他来说,牛力的到来,他们两人合租一间房,不挤他这里,就是他对生活的希望,这个希望多么简单,又是多么容易实现。

  但当他下班回家时,而面临的是三个人如何挤这个单人间。

  三个人面临的第一个夜晚,牛力说,他不会在这里挤,晚上到他高中一个同学那儿去睡。然后说了自己的打算,先找好工作,再租房子。三个人在吃晚饭的时候,牛力接到同学电话通知,他那儿没地方睡了,让牛力另想办法。本来有希望不用三个人挤一晚上的,现在真真切切地面临,三个人如何挤一张单人床上,并渡过三人在一起的这第一个夜晚。

  张墩最后的决定,三人挤一张床。项北睡最里面,牛力睡中间,张墩睡最外面。都穿着秋衣秋裤,都侧着身子。这种睡法真正给张墩带来与项北挤一床时更多的折磨:

  1,夜里,他醒来无数次;

  2,另外两个人总是把被子拖过去,他又把被子拉回来;

  3,在项北磨牙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牛力的磨牙声;

  接下来的对付这种情况,三方的反应:

  睡到五点多钟,张墩就起来了,坐在椅子上,让他感觉坐着比躺着舒服。他去洗了个脸,头仍然痛;

  牛力醒来,第一句话:真是太挤了。

  而此刻张墩希望牛力说的一句话是:今天我们去找房子。他不希望接下来有这样的第二个夜晚。张墩的这个想法朴实,同样让人感动。他没有直接对朋友说让他们去找房子,在他心里,他希望的是朋友主动意识到这一点。多么难能可贵的友情!

  中午,张墩给项北发短信:找到房子没有?

  项北回:正找着呢!

  这条回复让张墩稍感欣慰。下班的时候,张墩以为两位朋友会找好房子,今晚他将一个人睡。但当他回到家,这个美梦破灭了。原来,他们出去找好了房子,押金都交了,牛力不想去住。他们依然坚持,找到工作,再租房子。

  那接下来又将面临的是,三个人今晚怎么睡?牛力对张墩说,今晚去一个同学那里睡。

  俗话说酒后吐真言,当酒劲上来后,张墩的一番话,不是想撵两个朋友走,他不希望他们到别出去租房子,他不想装宽带了,他想用装宽带的钱,来租一个三室两厅的房子,三人住一起。这个想法,尽管不能实现,却着实让人感动。

  事实上,牛力这个夜晚又不能到他同学那儿去住,三个人得继续挤一个床上。

  三个人挤一张床上的第二个夜晚,这个情形既艰难,更让人感动:

  项北睡着了,他的身体在床上“奢侈”地摆成一个“大”字,张墩把他摆正;牛力决定,让张墩先睡,他玩电脑;张墩于是睡下了。他计划睡两个小时,然后起来换牛力。但他这一睡,直到凌晨四点才醒来,当他醒来时,发现牛力已经趴在桌子上了。这让他心中充满了无限内疚。

  此处,没有抱怨,而是产生内疚,让人感觉到友情的珍贵,更让人看到的是主人公内心那种纯朴的打动人心的友情。

  现在是,牛力,项北睡床了,张墩一个人打开电脑,看电影,直到天亮,然后开始刷牙洗脸,刮胡须。他故意把声音弄大,希望把两个朋友惊醒。

  当两个朋友醒来后,然后三个人一块儿商量,并做出决定,再不能这样熬下去了,必须今天找到一个房子。到这种情况下,项北,牛力终于先后放弃先找工作,再租房子的想法。因为他们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必将影响到张墩的休息,他将无法工作。

  是清醒的现实,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而当牛力项北痛下这个决定时,也体现了一种友情。他们对张墩的体贴与爱护。

  5

  《朋友睡吧》,是一篇流淌着珍贵友情的小说。朋友间的相互体贴,理解,信任,都是生活逆境中产生的,这就显得无比珍贵。

  而项北与牛力,他们之所以到石家庄去找张墩作为落脚点,这本也体现着他们对张墩的信任,或依赖,而张墩把朋友对他的信任与依赖爱护得好好的,没有受到丝毫伤害。这正是本篇小说打动人心之处。

  而这一切,是通过小说主人公张墩与项北挤一个单间的第一个夜晚,以及牛力到来后,三个人挤了两个夜晚的艰难情形表达出来,尤其是三个人挤一起的两个夜晚,更是让人难以释怀。本篇小说重点,详细写了挤一个单间的三个夜晚——先是两人一夜(项北与张敦),后是三人二夜(张敦,项北,牛力),将所有的友情,艰难在这里尽情释放。什么时候最显友情的珍贵?显然是一个人处在艰难的不如意的生活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亮点在这儿得到显现。

  而一个小说家写出一篇小说,基于两种情况:一,跳出生活圈子,俯视并打量生活,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审视;二,曾经所经历或耳闻目睹的生活,在眼前挥之不去,他不倾诉出来,无法释怀。而当他倾诉时,仿佛那种生活再次把他带入。这时候,对的小说再现的是生活的原汁原味,不带跳出生活圈外,不带有打量或审视的态度。第一种情况,是主动创作,是受灵感的趋动;第二种情况,既不受灵感的趋动,也不带有对生活的判断,它是出于小说家的一种本能。哪种创作更好?哪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小说更真切,更打动人。从某种程度上说,第二种情形更真切,更能打动人。张敦的此篇,正属于第二种情况。

  下面说第三小说:《美丽都》

  三,《美丽都》

  1

  这篇小说的男主人公或男一号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现的。

  男一号与男二号共同租住一个房子,住一起,中间仅隔一个客厅。男二号一天晚上去找小姐,没有回来。男二号的女朋友找到房间里来,遇到男一号正在看毛片。然后这位女孩住了下来,接下来,男一号与这个女孩之间产生了感情,然后他把她占有了。然后,男一号与这个女孩一道去找男二号,这个女孩说,找到男二号后,将宣布与他分手。男一号与这个女孩继续寻找男二号。小说就在这里嘎然而止。那么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找到男二号没有,这不重要!男一号与女一号的会不会继续好下去,这也是不言自明的。

  当一个男人有了自己的女人,不加珍惜,还到外面去拈花惹草,那他的女人还会属于他吗?

  本篇小说并没有提这个问题,但却呈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或事实。

  当一个男人不与其他男人一样随波逐流,当一个男人保持住一个男人的本色,以及内心的纯洁时,他的身边自然会有女人到来,他也会赢得一个女人的倾心。

  本篇小说并没的谈这一点,但却呈现了这样一个事实。

  小说的中男一号,最具体男人本色,同时又保持着灵魂的洁净,这点,在这个充满物质诱惑的世界尤其可贵。

  2

  一篇小说只有将其情节进行梳理,它的意趣,丰富,以及迷人之处,才会显现。单纯去提炼或概括一篇小说的故事梗概,也会显得毫无意义。小说的丰富性,趣味性,多彩性,是通过情节的不断向前推进而不断显现的。

  《美丽都》读来给人一波三折之感。

  先是对男一号与男二号在对待女人的爱好上进行对比。

  男二号喜欢找风尘中的女子,他的这方面的经验是在福州积累起来的。他到了石家庄,利用网络,终于知道美丽都的风尘女子最好,收费最高。他去找风尘女,就像出去吃饭喝酒一样随便,也就是对他来说,找风尘女,如同家常便饭。可见,男二号出现在阅读者眼前的是一位资深嫖客。

  男一号呢?即便他居住在石家庄本城五年,他对本城的风尘女一无所知,如果说有所知,也是道听图说。当男二号邀请他一道出去找风尘女的时候,他说他面对一个小姐的时候,不知道说什么。他更不会面对一个从没见过面的女子,一上去就对她说:我们一起睡觉好吗?一个男人内心的洁身自好,由此可见。这是装都装不出来的。

  但男二号并不是对风尘女一无接触,一无所闻。有一次,一帮朋友喝过酒后,打他电话,约他进了一家歌厅,进了一个包间,然后一排穿着简单的姑娘进了包间,一字排开,任他们挑选。那些人一人拉了一位姑娘。轮到他时,脸红耳赤,心跳加速,表现出一副窘态。其实,他一眼就相中了一位穿白裙子的姑娘,似他少年时代暗恋的女孩。这是他唯一一次,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风尘女子。

  这天晚上,男二号喝过酒后,因为远方来了一个朋友,他们想一起出去找风尘女,他们邀请男一号一起去,男一号拒绝了。然后男二号与他的朋友就径直直奔民心河边的按摩房了。

  通过男一号与男二号的对比,二人对待女人的态度问题上,已经是泾渭分明。男一号是个保持男人本色,内心纯净的男子。男二号是一个丢失男人内心纯洁,随波逐流的资深拈花惹草专家。

  3

  接下来,小说的情节开始出现一些波折,引人入胜。

  前提:男二号晚上出去找风尘女,到第二天早上没回来,直到中午依然没回来。这就引出了女一号方方出场。

  相遇:男一号开始在宿舍里看毛片。这时方方找他的男朋友男二号,找到宿舍来了,而刚好这会儿男一号正在看毛片。

  然后,女一号进了男二号,也就是她男友的房间,开始找男二号电脑里的毛片,并且是把男一号叫过去,最后找到了,然后女一号开始看毛片。

  想想看,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住在一个两室一厅的房子里,男人坐在自己的房间里上网,女人在另一间房屋里看毛片,男人会怎么样呢?他俩之间会发生些什么呢?又是怎么发生的呢?且慢慢看来!

  他和她的房间仅隔一间客厅,她看毛片时,并没有关上房门,这一点他发现了。由此看来,她对他也并没有回避。

  她就一直看到晚上,晚上的时候,他煮了面条加鸡蛋,他和她一起坐在桌前吃他做的晚餐,而此时,男二号的电话仍处于关机状态。她则问男一号,男二号到底去哪里了。男一号知道男二号去了哪里,他只好在她面前撒谎。这其实,也是在她面前给男二号遮丑。她对男一号说,她会一直看毛片,直等到男二号回来。

  这让男一号对男二号心生羡慕。到了深夜,还不见男二号回来,男一号给男二号打电话,依然处于关机状态。他决定要睡了,睡之前,他决定去给女一号打招呼。而就这一个打招呼,她的一个懒腰,彻底把他俘虏了。他直接扑过去把她给占用了。

  占用之后,他和她之间会发生些什么,一个新的悬念出现了。

  4

  尽管他与她发生了身体接触,但第二天天亮,她依然向他追问男二号的下落。然后,她告诉他,她怀孕了,当然是男二号的。她来找男二号,就是告诉他这事的。男一号知道这一层,他觉得不能替男二号遮丑了,他直接告诉了女一号,男二号找小姐去了,一直到现在没回来。当她知道这个真相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她与他之间会出现什么样的交集?还有,女一号与男二号之间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这是小说的情节发展到这儿,自然引发的情感逻辑。

  当男一号告诉方方,男二号找小姐去了。方方立刻问他为何没去?他对她的回答“因为我害羞”,依然体现的是一个男人内心的纯净。然后,她要求他把她的男友找回来。

  接下来,是印证男一号寻找男二号的过程中,他内心保持着的一个男人本色与真纯。

  当他进第一家按摩房,内心是忐忑不安。

  一个女人过捏来下他的锁骨,让他很紧张。

  他拿出男二号的照片,问里面的姑娘是否见过这个人。当他得到否定回答后,快速跑到门外,站在街上,喘气。

  他的这些紧张,表明的是他作为一个男人,没有下滑,保持住了底限。

  女一号,方方也亲眼见证了他这一切。她明白了他不找小姐的原因。

  接下来去第二家按摩房,一群姑娘迎了出来,把他吓住了。这个第二次,依然是让他紧张。

  接下来,他继续拿着男二号的相片,由方方陪同,寻找男二号。最后一家一家没果,他们作了短暂停留。这时,女一号对男二号一番话,着实让整个情节发生逆转,同时,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她宣布有三点:

  1,与男二号,方亮分手;

  2,把肚里的孩子人流掉;

  3,原谅男一号昨晚霸占了她的身体;

  然后他们继续一道去天下最好的小姐集中的地方——美丽都,去找男二号。

  小说在这里嘎然而止。

  5

  这篇小说,是在特殊处境下,一对青年男女感情碰撞的过程,读来,让人心潮起伏,非常接地气。小说非常注重情感逻辑的推进。同时,也充分表达并刻画了一个男人——男一号内心的纯洁,以及作为一个男人的本能。

  现在再来分析一下,如果男二号不去找小姐,那么方方来寻他的时候,就会碰见他,并告诉他怀孕的事。自然,两个人会呆在一起,那么男一号根本没有接近方方的机会,也更没有相处的机会。

  而事实是,男二号去找小姐了。他有自己的女人,而且是清纯大学生,却还要到外面去寻花问柳,这本就说明,他不珍惜自己的女人。

  男一号其实也看出了这一点。男一号是单身,与他同住一个宿舍的哥门,有自己的女人,却出去浪荡。这个他是有判断的。所以,当方方来寻男二号未果,他大胆接近方方,并与方方融合在一起,都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对方方的行动,似乎向男二号表明了这一点:你不珍惜自己的女人!那由我来!更何况,方方对他并不反感。

  这是特殊情景下,二人碰撞产生的感情交集。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内。他的言行,体现了一个男人的真纯,以及本能。而方方也理应得到一个爱护,并珍惜他的男人。

  小说到这里,都是合情合理的。

  四,结语

  上面我只谈了张敦的小说集《兽性大发的兔子》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三篇,其实,这部中短短篇小说集,还有许多好篇目。现在大致说一下:

  《烂肉》,写得从容,情感逻辑严密,是一篇非常成熟的小说;

  《夜路》,这篇小说的叙述是懒洋洋的,甚至是没精打采的,但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却带来希望的亮光,让人精神为之一震,小说的意味也由此而生。更精彩的在小说结尾之外;

  《毽客》,这篇小说有聊斋的味道,读起来让人有些恍惚;

  《去街上抢点钱》,荒诞加浪漫,充满了乐趣,更像一个童话;

  《知足常乐小姐》,一篇充满生活底色的小说;

  ……

  总之,在小说探索的路上,张敦深谙小说之道。他懂得如何摘取生活中可以化为小说的部分,这是最关键的。

  他的创作,让人充满期待!

  2016.9.19—10.5

  《兽性大发的兔子》读后感(三):兔子何以兽性大发 冯跃华/文

  兔子何以兽性大发

  ——评张敦短篇小说集《兽性大发的兔子》

  冯跃华/文

  张敦曾在一次文学交流会说到:创作遇到了瓶颈,总在重复。但在笔者看来,作家创作瓶颈的背后,实则是一个逼仄而狭小的社会生活空间;是作家面对现实而无法言说的精神困境;是作家的“期待视野”和现实生活发生碰撞之后,挤压、变形、破裂的结果。作家只能在创作中表达一种情绪:绝望。张敦的话或许更为贴切:无聊。

  《兽性大发的兔子》起首的第一篇《兔子》,可看作一篇统摄全书的寓言故事。故事讲述“我”初到北京,没有工作,住在大屯,到朋友沈非、大男家做客。因为“我”偶然的一个比喻,沈非心血来潮,杀死了一只兔子,原因很简单:沈非想吃它们。大男决定将另一只兔子放生,三人坐上公交,直奔郊区,却找不到放生之所。故事结束于一辆挤满乘客的车上,三人站成三角,将兔子护在中间。很显然,这里的兔子是一个象喻性的“人”。正如兔子被沈非、大男随意宰杀一样,我们被困在这座“操蛋的城市”中,接受命运无情的戏弄和屠杀。在这场大屠杀中,不论是兔子,还是“我”、沈非、大男,都被指认为生活的“他者”,完全找不到社会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兔子,则是张敦对当下生活状态最精妙的象喻。

  接下来,几乎每篇小说都有这样一个“原型”意义的故事,但故事的主人公不再是兔子,而是人。这些人面临命运的戏弄和生活的屠杀,承受着逼仄狭小的空间的压迫和被异化的危险,社会学意义上的生活被简化为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或许,这就是张敦所谓创作上的瓶颈:一种单质的生活经验的表达。

  但是,重复不仅仅是“重复”,它更是某种具有“原型”意味的生活情景、经验在作家潜意识中反复咀嚼、发酵,转化为一种创作欲望的结果。80后的生活状态,或许正是杨庆祥在《80后,怎么办》中反复叙说的“失败的实感”:我们是沉默的“复数”,深陷历史虚无主义的漩涡。我们看到《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纽约时报广场上循环播放时我们不再激动狂欢,我们在去年的九三阅兵时不再骄傲自豪。我们不再对公共事件表现过分的关注,我们过着印家厚的烦恼人生,为小林式的一地鸡毛起早贪黑,我们早已失去了在生活中寻找诗意和浪漫的可能性。张敦的小说将这种“失败的实感”表达的深刻而到位。尤其是,在经过多次重复性表现之后。因此,这样的重复不仅没有使我们厌倦,反而更加令人震惊:故事的“重复”,恰恰是生活所呈现的一种本原状态。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诞生了:形式即内容。

  张敦在表现“失败的实感”之时,更努力发掘其中更具力量的东西。因此,张敦的小说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一种类似于“反抗绝望”式的感觉:世界是无聊的,但我们不能绝望。

  张敦将80后在生活中的绝望、无聊感表现到了极致。但物极必反。极致的绝望和无聊背后,作家在努力挖掘生活和写作本身的乐趣、诗意、抗争。在《小丽的幸福花园》中,主人公“我”和小丽本是情侣,生活窘迫,由于某种不可知的原因,小丽留下1000块钱,离开了我,去了“幸福花园”。“我”沿着小丽留下的线索,将钱还了回去,并发现小丽并不幸福。最后,我回到了北京,身无分文。不难看出,其实“我”和小丽之间存在真正的情感,而物对人的压迫迫使小丽离开了“我”,这是小丽拯救“我”的唯一方式;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作为一个穷困潦倒、连工作都没有的人,竟拒绝了这种“救赎”,在爱情与生活面前,“我”毅然选择了爱情。由此,文本呈现出一种抗争的意味。《带我去戈壁》的反抗则呈现为一种激情四射的想象力。“我”和女友小丽租下一间小卧室,由于不堪忍受房东的压迫,设计杀死了房东。故事叙述至此,看不出任何以“轻”击“重”的可能性。但叙述就此改变了航道。老太太竟死而复返,找到“我”和小丽。“我”和小丽迫于无奈,决定带着老太太的尸首前往戈壁,却无奈总是失败。故事结束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在这篇文章中,张敦所擅长的那种单质化的叙事被诡谲的想象力打破,凭借死而复生的手段,使文本超脱了现实生活的束缚和压迫。小说集中多数小说的结尾呈现为这样一种开放式的结局,这种文本的未完成状态,亦呈现出一种前进性、抗争性的力量。《美丽都》、《食鬼猫》、《小丽,好久不见》等均属此类。

  在文本创作过程中,作者采用一种节奏感强烈的短句形式,短促有力,直击内心,有强劲的内在爆发力,这种力不仅表现出对生活的极端绝望,也表现出对生活的极端抗争、不屑。张敦的语言也有鲜明的特点,平白、直截了当。在我看来,张敦的语言本身即是作者生活态度最直截了当的展现。一方面,小说的文本内容表现的是对整个世界的一种极端的绝望感;另一方面,张敦在文体、叙事、句法、语言等方面表现出一种和文本内容完全背离的意图,在这种形式和内容的相互纠葛中,张敦摆脱了单质化的表达,使小说呈现出一种绝望与抗争、琐碎与诗意相互纠缠的复杂面貌,为当下现实作出了强有力的注解。

  《兽性大发的兔子》读后感(四):时代需要理直气壮的失败者

  【上】

  相比诗歌,中国小说的落后程度是惊人的。这一点,看看作家版税排行榜就知道了,那些小说还在刀耕火种。普鲁斯特以自己的时间拓宽了现实的时间,博尔赫斯以自己迷宫般的时空取代了现实时空,卡夫卡,罗伯·格里耶,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会听凭内心的真实,打破时间与空间的藩篱,抵达现代人存在的本质。反观畅销小说的架空与穿越,看上去也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但是其本质仍然是线性逻辑,是一种对心理惯性的屈从,其精神质量空乏到令人发指。

  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小说是半舶来品。作为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无疑是象征主义的。五四之前的不论,我非常武断的把中国小说分为建国前与建国后。建国前是沈从文、郁达夫、废名、鲁老巴茅、钱钟书、张爱玲、萧红。和30年代的电影一样,他们为中国小说树立了不可企及的高峰。因为那个时代的风云际会,中文小说内力充沛,眼界开阔。从祖上继承的文字修为,即便被五四稀释,也仍旧游刃有余。虽然是半舶来品,但艺术成就很高:卡夫卡的《变形记》是现代人的生存体验,鲁迅的《故事新编》就不是吗?虽然我喜欢库切,但我并不觉得《耻》比钱钟书的《围城》高多少。帕慕克的叙事手法,许地山在小说散文里都用过啊。谈人的存在,《生死场》《赤地之恋》不比《河湾》差嘛。倘若依照东方美学,哪部西方小说赶得上《边城》?

  然而也就和电影一样过了,翻篇儿了。建国后,我将小说以“先锋派”做个分野。先锋派之前,赵树理、柳青、周立波、还有我的老乡孙犁都不用提,张爱玲用一部被禁小说就把他们都灭了。真正的小说从80年代开始,阿城、汪曾祺、张承志、韩少功、王蒙、莫言、陈忠实、贾平凹、谈歌。懵懵懂懂的,这些作家的作品分别对准了人的某些东西。然而局限性也很明显,就是他们对现实、历史和民族的过度迷恋。这些庞大的东西,很容易成为小说的敌人。阿城算是其中的异数,感觉他是跟着沈从文走的。试想想看,棋王走在边城里,也不突兀吧。

  先锋派自伤痕文学寻根文学而来,受西方小说的影响愈发严重。马原、格非、苏童、余华、孙甘露、北村、洪峰、潘军、毕飞宇、叶兆言算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当然还有王朔、王小波这样的异军,铁凝、池莉、虹影这样的诸多女将。莫言、王蒙、刘恒这些老帅在这一时期也有变化。被沉重的现实主义压抑已久的小说家们,毫不犹豫地投入到花样翻新的虚构、真气乱窜的叙事当中去。受译著小说的影响,形式在这一时期被过分强调了。

  接着从1980年到2000年这二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强烈的变化,人的状态松弛下来,而社会价值取向逐渐单一。人在这个价值取向相对单一的社会里该是怎样一种存在?这是先锋派之后,文学的命题。

  有一个微小的结点,即1998年朱文、韩东发起的“断裂”行为,迫使文学界对当时的文学秩序进行反思。南京周围环聚着一些作家。楚尘将其编为两辑,称“断裂丛书”。其中有朱文、韩东、金海曙、顾前、张旻、鲁羊。他们的出现和网络诗歌论坛的兴起有关。2000年前后网络出现大大小小的诗歌论坛不计其数。“诗江湖”“诗生活”“他们”“橡皮”“黑蓝”“灵石岛”“暗地病孩子”“唐”“秦”“个”“春树下”“六十七度”等等,诗歌在这一时期突飞猛进,很多优秀诗人同时进行小说写作,进而影响了小说的发展。朱文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诗歌和电影领域的创作也令人惊艳。)而韩东则影响了更多的年轻人,不少年轻的读者愿意用朱文的名字标榜自己的阅读品味。而年轻的写作者们则乐于承认自己在“走韩东的路子”。

  延续南京写作者们的道路,出现了一批更年轻的小说作者。乌青、华秋、曹寇、赵志明、李黎、张羞、孙智正、张敦、慢三。严格来说,这些小说作者的写作并未超越朱文、韩东。但是和前几批小说作者不同,他们有着更加鲜明的文本特色,比如乌青强烈的随意性,孙智正超耐心的日常。因为时代关系,他们的写作毫无疑问带着网络特色,也自然而然更加亲近年青一代的性格。

  同一时期,“暗地病孩子”小说版版主路内,“黑蓝论坛”创始人陈卫。又强烈区别于上面的作者们。他们并未受到朱文、韩东的影响,而是走出了不同的道路。应该说路内是延续了余华、苏童们的道路,但是相比余、苏,路内的虚构是建立在更独特更自我的世界观上,那不是从西方经典读来的世界观,而是路内自身磨砺得来的。陈卫则几乎完全靠自省,他的个人气质也使得黑蓝的作者们极度独立、冷静与深刻。出了陈树泳、司屠、生铁等一些优秀的小说作者。

  写到这里我必须声明一下,在我的概念里,不存在线性的、进化论的文学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之所以用年代和版块划分小说作者,完全是出于偷懒,一种惰性,也便于一般读者理解。实际上诚如崔健所说,只要天安门上的照片不换,我们就都是一代人。所以这些人都还有机会。无论是誉满全球的莫言、王蒙,还是尚无名气的张敦、慢三。他们都还有机会写出更牛逼的小说。为了支持这一点,我可以举一个例子:阎连科。他早年写的那些被禁的小说我有幸看过一两部,并不如何。但是他2010年前后写的《桃园春醒》,无论从内容、角度、语感、节奏各个方面都表现俱佳。配得起“卡夫卡文学奖”。

  【中】

  评论家谢有顺说:“作家的根本使命是对人类存在境遇的深刻洞察,一旦存在问题被悬搁,写作很可能就成了一种可疑的自恋。”这也是为什么我不能算张恨水、王度庐、金庸、琼瑶和现在作家版税排行榜上那些人的原因。

  让我们仅凭这一点考察一下真正的小说家们。

  鲁迅。阿Q与孔乙己不用说,范爱农毫无疑问触及到了“人类存在境遇”,作为一个典型的且清醒的“失败者”,范爱农的失败反映的是社会的失败。鲁迅的可贵之处,是在于描写一个愤世嫉俗的革命者时,用的却尽是人情世故。

  王蒙早期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谈歌成名的《大厂》。对于今天仍然有棱镜的意义,可惜时代的局限太深,笔法又是老套的现实主义。其实所谓现实主义有时候能达到的对现实的探索极其有限,反而是一些看似虚构的人物故事,更能抵达真实。谈歌紧贴现实的《大厂》《年底》远没有他虚构水浒人物的比如《杨志卖刀》好看,有劲儿。讨论牛仲学(牛二)之所以由知识分子变成无赖泼皮,是有深刻的社会现实原因的。作者谈歌在这篇小说里稍稍加入了戏说,随即受到了当时评论界的批评。我怀疑这一篇的冷遇使这位河北作协主席又回到了自己习惯的“现实主义”之中。体制有禁锢人的一面,这方面阎连科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姿态,所以才越写越好,不落伍。

  余华的现实一种,确实抵达了某些现实。《活着》福贵更是较为深刻地寓言了“人类存在的境遇”。在余华这里,活着,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关于生存的理念。对这种理念的信仰,支撑人在荒诞的命运面前活下去。同一时期的北村则有不同的世界观。《愤怒》就曾借主人公之口,表达出“如果生活过不下去,就去死好了。”的态度。这是对人的尊严的要求,认为人在荒诞面前应该有自己的底线。这也是作为基督教徒的北村对爱的呼唤吧。在洞察之外,作家应该有自己的态度,也是世界观。当然深刻地洞察本身,也是态度。

  不论鲁迅、郁达夫,王蒙、刘恒,余华、北村,看起来文学大的关注点都在弱者、穷人,失意者,落魄者、不合时宜者。他们更能体现社会的病灶,更能彰显人存在的种种真实境况。当代也不是没有曹雪芹那样写锦衣玉食者,只是笔力和境界差得有些远。比如邱华栋的声色犬马和王朔的光怪陆离。这一对儿还吵过架。邱华栋惯于写“成功人士”,商人、艺术家、导演之类。他的近作《教授》在描摹现实方面颇佳,但以“人的存在境遇”来衡量,明显深度不够。王朔是我很欣赏的作家,他最火的那些小说极其迷人。说到底王朔写的也是一些所谓“边缘人”,不是社会主流。但《许爷》有时代特点,有人性高度,有别于王朔那些贫嘴的顽主,可以视为王朔的代表作。王朔用自己的语言颠覆了一套“毛话语”,本质上也是颠覆了一套价值观。他对“权威”“成功”“物质”“金钱”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消解。不过我们找一个更经典点儿的参照文本来衡量邱华栋与王朔,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同样声色犬马。无疑盖茨比所完成的探索深度更深,精确度更高些。

  朱文对待文学及自身的极致态度,使他的小说也呈现一种诚实的尖锐。或者反过来说,更坦诚的态度使他的小说充满极致的魅力。当然他不是仅仅以态度取胜的小说作者,对小说本身,他也有很强的技艺。除了《弟弟的演奏》,他的《三生修得同船渡》、《段丽在古城南京》,也冷冷透出他身上的“恶毒”,这恶毒是一种对传统人际酱缸的反叛。

  曹寇、赵志明的小说延续了朱文、韩东,在我看来是一脉。相比“先锋派”他们从道德上更加忠实于自己,不再顾忌一些虚伪的道德伦理。可以说更加诚实,直接抒发身心感受。在强烈的存在同时,模糊了很多固有的观念。这种态度势必影响到技术,从文本上,他们叙事更加简约节制,有的放矢。赵志明的《还钱的故事》,分寸老道地写窘境中的人物,叙述从容不迫,窘境不窘,归根到底是因为对道德伦理的冷静。

  从朱文、韩东开始,陆续有一批作家愿意承受中国当下最真实的存在,放弃对人际关系的粉饰、夸张甚至篡改。在一定程度上拒绝被赋予意义,把世界观藏在态度后面,退回到人的感受本身,反复审视日常的细节,让小说简单有力起来。

  【下】

  谁都知道十九世纪是小说的黄金时代,从福楼拜的客厅到整个巴黎左岸,由于读者的崇拜与放任,小说一度骄纵到百科全书的地步。而现在不是小说的时代,没有统一的价值观,读者对作者的深深不信任不耐烦。信息时代又发展得每一双手都可以敲击键盘,制作自己的文本。真正的小说被大量的信息、文化快餐所淹没。看上去这个时代已经不再需要小说了似的。

  实际上人对故事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就有人要听故事。借用宗教的说法,因为人是不完整的、有缺失的。教徒可以用虚构的神填补。普通人则需要用虚构本身。

  故事不等于小说,就像影视作品永远取代不了小说。这里面有表现力的差异,可能影视作品更直观和便捷。但小说语言富含的抽象意味是影像语言远远达不到的。有时候影视作品和小说的差异,就像绘画和音乐那么远。

  即便不是小说的年代,仍然有一批执着于小说手艺的手艺人。他们没有抱怨时代,没有抱怨读者的盲目,默默延续着小说的技艺,在荒芜的年代里写出了关于人的作品。在这一环节上,反而评论家是缺席的。我们的评论家,要么还在使用陈旧坏死的理论和语言,要么成为快餐文化的掮客。总之是无效的。

  鉴于此,我愿意以谨慎负责的态度,笔力所及的描述,介绍我的朋友张敦的小说集《兽性大发的兔子》。上面写的这几千字,也不过是为了介绍张敦是在怎样的小说文化背景里写作。之所以要列举上面那些小说家,也是为了说明、佐证张敦的小说。张敦的小说当然是独特的,但同时又是有来路的,是在汉语小说的大家庭中成长的。他的小说充满对现实细节的独立观察,他的人物都是基于现实经验(有些主人公干脆就叫张敦)。基于现实却不止于现实,而是渐渐从现实起飞,缓缓飞行于一种心理真实之上。

  让我们退回到小说本来的价值。从普及程度上看,十九世纪小说是日用品,二十世纪小说是艺术品,二十一世纪小说是奢侈品。这种奢侈当然是以精神而论,在物质世界里,真正的小说家往往是不成功甚至失败的。(艾柯和格非分别说过“文学是失败者的事业”)当然这失败是相对论,相对于世俗眼中的“成功人士”。真正的小说家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与“时代精神”相悖的状态,一种深刻的不合时宜。这种不合时宜是小说带给小说家的礼物。对于这份特别的礼物,有的小说家会表现的焦虑惶恐,欲盖弥彰;而有的小说家则安之若素,处之泰然。我认识的张敦,应该属于后者。

  张敦的小说集《兽性大发的兔子》由著名的“啤酒主义者”狗子作序。书中大部分小说我之前就看过,个别篇章出版时换了名字。张敦的文本有着鲜明的特征,绝不同于一般小说作者。我有一个感觉,看所谓经典小说感觉就像看古代展览,你也认得那是锅碗瓢盆,茶杯酒盏,好是好,但跟你没关系。读张敦的小说也是日常用度,却皆是你经历过的,用得上叫得出名字的。能够造成这种感觉,多半是因为张敦对真实感的追求。小说中的故事大致发生于张敦在北京、石家庄两个城市待业那段时间。主人公多数时候是失业或待业,主人公的朋友也是。这有点像卡佛和耶茨的人设,当然也是他那段时间真实状态的写照。不一样的是张敦往往将这种状态悬停,亦或表现出一种满不在乎。在这悬停与满不在乎之中,主人公逐渐找到自己存在的方式。

  第一篇小说《兔子》,写“我”刚到北京就去见在网上认识的文友,一对儿恋人。他们在租来的房子里养了两只兔子,是他们在路边随性而购,甚至不知道兔子的公母。女孩沈非在听了“我”讲述老家经营皮草时精彩的剥皮技术后,跃跃欲试要给一只兔子剥皮,而大男则因自己在这城市中和兔子一样无助而对兔子产生同情,最终沈非趁大男和“我”去买啤酒的档儿将一只兔子剥皮下锅。“我”和沈非吃着兔肉,大男始终拒绝吃兔肉,并说服沈非将另一只兔子放生,最终三人决定将兔子送到五环外农民的青菜地里去。于是坐上一趟公交车,但是一直坐到终点站,四周全是灰头土脸的楼,看不到青菜地。沈非不想放生了,那只兔子在纸箱子里已经不耐烦了。

  简单的情节让人想到刘小东的油画《烧耗子》,两个无所事事的青年在江边点着了一只老鼠。张敦的小说一样直截了当。于无聊之中透出些许意味。北漂青年们的命运投射到兔子的身上,产生荒诞滑稽却又真实无比的效果。

  第三篇小说《小丽的幸福花园》在北京过得毫无希望的“我”和小丽决定分手。小丽要去廊坊投奔前男友。“我”独自回到出租房,看到墙上小丽抄下前男友的地址“幸福花园3-3-503”,继而在键盘下发现小丽留给自己的一千元钱,“我”断定这钱来自前男友,于是男性自尊受到伤害,启程去廊坊还钱。一番周折后终于找到“幸福花园3-3-503”,在将钱退还时,小丽说出真相“咱俩都太弱了,根本不合适。早就该分手。”关上了门。“我”狂怒着隔着防盗门大骂“弱你妈逼,你就让强的人操你吧,你就让强的人操死你吧。”身无分文的我泱泱而回,最终意识到小丽是对的,——“我”确实弱爆了。

  “他已熟练地掌握了世界,和你们不同。”强者与弱者在这个社会中获得的信息、资源强烈地不对等。男性自尊甚至人的自尊受到抑制、挫败。这世界强悍到,有时候我们甚至找不到一个“前男友”来作为敌人,就已经失败了。

  第四篇小说《带我去戈壁》是张敦小说中颇具特点的一篇。房东老太太是一个有洁癖且刻薄的人,作为房客的“我”和“小丽”不堪其扰,最终设计巧妙地杀死了老太太。故事并未停止,在权衡了各种毁尸灭迹的方法之后,他们决定将老太太埋在现成的坟地里,然后潜逃去戈壁。谁料因为北京去戈壁的火车票难买,一时半会儿还离不开这房子。老太太的鬼魂半夜回来抱怨,说埋的坟里有个更老的老太太,比她还刻薄。希望“我”和“小丽”能带上她一起去戈壁。这篇小说叙事不动声色,充满人与人相处的黑色幽默。也有对北京,对都市生活的揶揄。老太太死后变得温和亲切,反省自己生前的刻薄,求这对恋人将自己带到人少的戈壁。来自现实的感受,以超现实的手段展现,这些手法让我想到伍迪·艾伦早期的电影。

  第六篇小说《朋友睡吧》讲“我”在石家庄谋生,毫无起色。却偏偏两个朋友赶来投奔,三个大男人挤在一张小床上,觉都睡不好。但是两个朋友因为没找到工作不愿意先租房子,于是挤过一夜又一夜,“我”困得快崩溃了。趁着星期天,“我”决定排除万难一定先帮两位朋友租到一间房子。在幽默亲切的笔触之中,我们感受到些许人世的艰难。张敦对人物关系的描写非常到位,即互相帮助又互相掣肘让人物丰满真实。

  这四篇小说可能并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张敦小说语言的生动幽默是我无法概述的,需要读者自己去体验。但是他所描写的人物确实有一种共性,用他自己的话说,都是些“生活困顿、沉默寡言的家伙。无论干什么,内心的焦虑无法遏制。”我权且将其称为“失败者”。我猜张敦会把自己的性格作用在小说角色身上,这么些年了,每一次见面,我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困兽。那是自乡村到城市的人独有的坚硬,本质上也是中国当下变化的缩影。

  对现实的关照,对内心的诚实,让张敦的小说力度非凡。其实现实世界里作者张敦的生活看上去幸福美满。在石家庄有一份闲淡相宜的工作,一位美丽的妻子,一个可爱的女儿。谈不上多成功,但足慰人生。从作品中我们也常能感受到张敦的一丝浪漫气息。他在处理情感方面有着飞扬的想象力。但我不敢肯定这种浪漫对作品形成的影响是好是坏,因为整体上张敦关注的仍然是生活的无力者。这些浪漫的游戏性桥段对作品力度有否消解值得商榷。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味道将成为张敦小说的一个标签。

  这世界的成功太过偶然,而且包藏着运气与残酷。在此意义上讲,其实每个人都是失败者,我们从失败者的故事中读出共鸣,这共鸣生出慰藉,反过来抚慰我们在现实中的失败。张敦的失败者讨人喜欢的地方在于,失败中带着强硬,是一种理直气壮的失败。因为他在本质上鄙视这个世界所有的花招。即便打不过这个世界,嘴边这一抹含着血的嘲笑却是不可少的,这才是失败者的正途。

  2016.4.2

  2016.4.15

  《兽性大发的兔子》读后感(五):《兽性大发的兔子》:你奄奄一息,却永远不会死掉

  很多时候,想要证明或者描述一件事物的存在,去寻找和表现它的反面或许是个简便的方式。所以对于《兽性大发的兔子》这本小说集,我很乐意先借它的反面来谈论它的意义。

  这显然是一本“反潮流”的作品——我指的“潮流”,是在当下,在我们身边流行的那些被称作“文艺”的东西。和它们相比,《兽性大发的兔子》对来不够轻松,不够治愈,甚至会让人在读完之后有些难受。它因它所描写的内容、所表现的“渴望”而独一无二,可这“渴望”并非是诗与远方,更不是“人生巅峰”,而是一种直接的、本能的、近乎感官性的原始欲求——也许有些奇怪,可我在读这本小说集的时候,脑中回响的旋律一直都是崔健那沙哑的“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的嘶吼。那压抑的,与被压抑的,与不知所措的——“给我点儿刺激,大夫老爷!”

  我不知道一本好小说,该写的内容是“我想写的”,还是“你想看的”。我只知道《兽性大发的兔子》写的,大概绝对是多数人不想看的内容。如果你坚持一本小说的作用,与一部肥皂剧,或是一款网络游戏的价值相仿,不过是用来愉悦情绪,填补无聊,那么这本书大概一定会令你失望。书里一个个失败的、颓丧的“生活者”,湮灭了一切希望:你不会一夜暴富,更不会在地铁上邂逅绝色美女来替你排解寂寞。生活是座熔炉,大多数人至死都不知道这里莫名其妙的“温暖”的真正意义。有人知道,有人跳出熔炉;有人知道,却写了一本小说,记下自己怎样苟延残喘,然后继续在生活里奄奄一息。

  《兽性大发的兔子》,收录了作者张敦的十七篇短篇作品。如果说旁人的作品可能是因为展示了生活的“额外可能”,解救了在日常生活里周而复始度日的我们而令人“感激涕零”,那么张敦的作品,却是因为写真实,太真实而令人有些“尴尬”,甚至是因为这样才让人“印象深刻”。如果再进一步去说这些小说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我或许可以妄加揣度:它们大概会让“喝鸡汤”喝到微醺的人们清醒一点。他们或愤怒或悲伤,但至少可以有点反应——那反应是人的,甚至也可能是“兽性的”。

  以真实的模式,张敦却总能在作品里夹带一点“超现实”的私货。《带我去戈壁》里的老太太阴魂不散、《食鬼猫》里英勇无畏的秃噜和永远无法参透的真相、《毽客》里突如其来的死亡和莫名其妙来访的美丽女孩……如果现实是张敦执意选择的原材,那么这种幻想更像是提升味道的作料,解放了味蕾,从而邀请读者一道,完成一次非凡的狂想——当然,前提是你愿意这样做。

  如果生活总是隆冬,最穷困潦倒的人大概也会在破窗糊上一张破报纸,这样至少可以带来一点温暖的假象。安然困居于这样的屋子里,人渐渐昏睡,即便冻死也不必自知。可张敦的故事就像是一个不明事理的来客,破门而入把你喊醒,嘲笑你糊的那些破报纸,并亲手撕开它们,让寒风灌进你的屋子。

  然后他走了。别指望他会带你找到一个温暖的地方,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

  《兽性大发的兔子》读后感(六):生活就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宰杀

  说到“兽性大发的兔子”,我就会想到动画《越狱兔》里的那只刀枪不入、以暴制暴的红兔基里连科,基里连科虽然身处在监狱,四面高墙,却毫不在意,对狱警们视若无睹。兔子本性情温柔,但是这只喜欢发飙的兔子却让人过目不忘。在张敦《兽性大发的兔子》这本书里,作者也把自己比喻成兔子——一只随时会被人拎起耳朵倒挂在铁钩上剥皮烫肉的兔子——他描写一次雪天打猎兔子的经历,那只兔子在雪中无处可逃、坐以待毙的情景触动了他,他后来说: > 如果我不写作,那我就什么都不是,如果非要找个东西做类比,那就像上面说的那只撅着屁股等着挨枪的兔子。(《后记》) 在另外一处,作者又借书中人之口说到: > 其实我们和兔子是一样的,兔子困在笼子里,被沈非玩弄于股掌之间,我们困在这座操蛋的城市里,被有钱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其实我们还不如兔子。(《兔子》) 作者用兔子来比喻那些挣扎在生活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无业游民、小区保安、街头小贩、北漂族、个人网店经营者...他们万往往心地善良,但是性格软弱,不善言辞,总被占便宜,他们要么困在笼子里被生活玩弄,要么直接被生活选中,开膛剖肚上餐桌: >从我们眼前走过的每个人,都在卖,卖力气,卖感情,卖青春,卖肉体。好像只有我和牛力没有什么可卖的。我们也想卖,卖什么都可以。(《知足常乐小姐》) 张敦的小说让我想到了朱文、曹寇、韩东,以及美国的查尔斯·布考斯基,有人称这些作家为“无聊现实主义”,有人称之为“肮脏现实主义”,我不认同这些定义,它们都隐含着某种嘲讽意味,因为我想不出有什么作品可以称之为“有聊现实主义”或“洁净现实主义”。事实上,作品的格调,跟作品中人物的格调是两码事,《小时代》里虽写了一群上流人物,但本身是部下流小说。反过来说,“粗俗”和“无聊”也具备冲击人心的力量。 张敦的小说直白而冷峻,拒绝对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进行抒情化的或者娱乐化的处理套路。《烂肉》写了一个远在西北荒凉之地的推销员,机遇巧合之下进入到一个古墓中,得到一大批古董,他给主人公打电话,但是主人公根本不相信有种好事,意味他只是在吹牛,还把他寄来的一个价值连城的古董给砸个粉碎,故事结尾,推销员在盗墓时受伤,临死前请主人公前来继承古董,主人公这次心动了,却穷得连路费也凑不出。 作者喜欢用“没有路费”来隐射故事的人物的生存困境,这些人物已经贫穷到连公交车都坐不起的地步,作者形容他们“五站路以下步行,五站路以上坐公交,只有万不得已才打的”,书中有一段描写挤公交的场面,作者写到: > 他们拼命往上挤,把我和小丽挤在中间。... ...突然,小丽被挤哭了。她的哭声在人潮中显得微不足道。人们都忙着抢占座位,座位被抢光,又忙着抢一个理想的立足之地,没人会注意一个女孩的哭泣。我看见小丽满脸泪水,想帮她擦,但我们之间隔着很多人,犹如千山万水,我无能为力。(《带我去戈壁》) 连公交都坐不起,更不要说做火车去西北了。在另外一篇小说《童子》中,主人公东子打算带女友去旅游,给她的生活“增添浪漫的色彩”,女友说了几个旅游胜地,主人公都说太远,女友问多近才算近?主人公说:“楼坐公交车就能到达的地方。”在小说《知足常乐小姐》中,主人公拥有一辆自行车,他晚上喜欢蹬着车四处游走,“我们不想停下,一直骑,继续往前,直到路灯都灭了,一个灯火通明的大工地呈现眼前,像海市蜃楼。我们无路可走,只能原路返回。”单薄的自行车无法带他突破城市的围困,他最终只能回到压抑乏味的原路去。 但是读张敦的小说,其实并不枯燥,这来源于两点:对生活场景的生动刻画,已经透着悲伤的幽默感。关于第一点,有些小说能带我们去异国他乡,有些小说虽只带我们在街上溜达了一圈,却也一样能丰富我们的体验,读者只需要翻开这本小说,就能读到很多令人会心的描写,这些描写无不是我们最血肉相和的日常体验,只是经由张敦敏锐简洁的表达,把这些体验再次照亮了。他写黑夜里两个学生跑到大街上,街上的汽车疾驰而过的情景: > 一辆车驶来,把我们像火柴那样擦亮。(《暗园》) 他写宿舍里的窃笑: > 宿舍里响起压抑不住的笑声,就像憋了许久的屁。(《暗园》) 他描写女人上班前把自己打扮好的情景: > 她已经披挂整齐,还化了妆。(《夜路》) “披挂”这次词用得滑稽可笑,令人捧腹。 他写一个女人坐在电动车后座上,头搁在驾驶者肩膀上的样子: > 刘莹莹的下巴像一把枪,抵在我的脖后。(《去街上抢点钱》) 他经常描述一些日常生活中被人忽略的尴尬场景,而揭示这种忽略不仅需要观察力,还需要勇气。在《小丽,好久不见》中,作者写两个人去小饭店吃饭,桌子不够需要拼桌,同桌的还有一个女人,主人公觉得那女人很碍事,于是“我不满地看着女孩,用眼神鼓励她赶快吃。”可是女人根本不注意他,而是看着她身后的电视机里的节目,要命的是,主人公约来的女友也被节目吸引,不理他,这让他百无聊赖: > 电影中搞笑的情节在她身上得到了回应,她不停地笑起来。吃面条的女孩也笑起来。她们笑的势力越来越庞大,让我有些招架不住,只好跟着笑两声。我拼命地喝茶水。我回头看了看电视,没看到什么可笑的地方。我真想把电视关掉。 张敦的幽默也很有特色,他的对话写得很有意思。我印象很深的是《我想去四川》,故事里儿子一直没娶上媳妇,父亲问他原因: >儿子:“这个问题我仔细考虑过,主要是因为我遗传了爹的穷和娘的丑。” 父亲: “你妈逼的,老子好的地方你不遗传。” 一个大大咧咧、自视甚高而且脾气倔直的父亲形象跃然而出。 在小说《带我去戈壁》小说,主人公和女朋友因不堪刻薄凶悍的房东老太太的压迫,半夜在楼梯上撒米,导致老太太滑倒摔死,两人之所以谋杀老太太,完全是因为性格软弱,平日里不敢和老太太正面对抗,在受到电影启发的时候,一时念起,想出这个阴招,等老太太真的死了,两个人却又哭起来,后来趁着夜色把老太太埋了,埋的时候,女友“小丽蹲在一旁,小声为我加油”,后来两人打算逃到西北戈壁,不想老太太受不了坟地里的死人“房东”欺压,鬼魂跑回来,央求和主人公一起去西北,还和主人公冰释前嫌。 在《小丽的幸福花园》里,小丽和主人公原本感情很好,只是因为没有生活保障,只能去投靠黑道前男友,主人公锲而不舍地追到她的住所,却被她以“我们都太弱了,不适合在一起”为由挡在门外,主人公隔着门大喊:“弱你妈逼,你就让强的人操你吧,你就让强的人操死你吧!”在戏谑而火爆的语言中透露出社会底层小人物深深的无力感。 我特别喜欢小说《我的文武老师》这一篇,它的叙述风格让我想起来鲁迅的《孔乙己》,故事讲的是村子里的一个爱好习武的疯子,他心地善良,原来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工人,后来遭人欺侮,受了刺激,想学武术保护自己,这一单纯的动机却被人们视为“危险”,人送外号“疯二狗”,但是疯二狗的武术吸引了主人公,围绕着拜师学艺,主人公和疯二狗建立了一段友谊,故事这里写得很欢乐: >有一天,我去找疯二狗学武,扎了一阵马步后,我给他练了一趟广播体操。他说,你这是什么功夫?我说,第八套广播体操。他说,谁教你的?我说,秃朋。他说,看来我必须得会会他了。我说,秃朋的广播体操很厉害,能跳到天上去。他说,我把他打到天上去! > 疯二狗(对秃朋)说,你出招吧,用你的广播体操打败我。 张敦的幽默其实是兔子式的幽默:那些心地善良的兔子每每希望通过暴力和残忍来摆脱自己的困境,却在最后一刻心软放下了屠刀,这意味着他们的失败,也意味着他们的可敬。无论是想杀死房东的房客还是想上街抢钱的网店老板,无论是想用武术自保的疯二狗,还是用自残来吓退城管的街头小贩,他们都是兔子,不到万不得已,都不愿意去咬人,于是在这个世道里,他们就只能被咬。越是善良的,越被蹂躏;越是美好的,越被鄙弃。这让人深深的绝望。我哀其不幸,却不能怒其不争,因为那些人性的弱点,不也无法克服地存在于我自己的身上吗?所以掩卷之后,只能深深地舒口气,并骂一句:世道操蛋!

  《兽性大发的兔子》读后感(七):兔子先生的青春舞曲

  兔子先生的青春舞曲

  ——读张敦短篇小说集《兽性大发的兔子》

  ◎ 东渔

  自2014年开始,邵风华在纯文学期刊杂志《青春》上开辟了“新青年写作”专栏,陆续推出了一些优秀的小说作品,集中并系统性地推介国内青年作家,其中有曹寇,赵志明,魏思孝,张敦,乌青,张羞,彭建斌,朱庆和,李黎,慢三,郑在欢,司屠等人。其实,杨黎主编的《橡皮》年刊早就关注过这个青年写作群体,姑且让我们称之为“新青年写作群”吧。他们具有典型的社会代表性,专注于人与现代社会的疏离感,以及人物时刻需要面对的精神困境,这两点正是他们的写作共性。在这个群体中,张敦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新生代青年作家,他正处在写作上升期,当然值得我们关注。

  与其他“青春写作”一样,张敦也经历了青春迷茫期,也有青春写作的遗留痕迹,比如那不可磨灭的的荷尔蒙冲动,然而,他的成熟来自于冷静的笔调,以此区别于庸俗的青春写作之流,站到了好作家的行列。不讲究故事的写作反而加强了精神层面的深入追逐,于是从张敦的短篇小说集《兽性大发的兔子》里,我们觉察到沉稳自然的张力。

  在张敦的小说里,那些主人公仿佛每时每刻都在呐喊,“我们困在这座操蛋的城市里,被有钱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其实我们还不如兔子。”虽然小说中的刻意点题容易被人诟病,然而对于一个青年作家的练笔小说(短篇集第一篇小说《兔子》的确稍显稚嫩)不能过于强求,张敦写《兔子》就是勇于剖析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敏锐关系,宰杀或者放生都是成长所带来的顿痛,犹如飞蛾扑火,犹如破茧成蝶。其中的巧妙构思足以见得作者对作品的诚挚感情。小说的起步方向是好的,那么就应该相信他会有所作为。

  倘若将“新青年写作群”归拢起来做比较,会有一些笼统的概括。魏思孝善于塑造涣散迷茫的小镇青年形象,而张敦作品里的主人公多了一些流浪气质,这首先跟个人经验有很大关系,他们所熟悉的生活轨迹影响着写作背景,以及布局的开展。相对来说,赵志明的作品还有一些乡村背景的延伸,乡村记忆历来是中国作家的基础素材,赵志明的写作在此基础上结合西方小说技巧,制造了许多亮点。前两者的共性居多,更注重提取社会青年这个群体特征,塑造单一个体的精神诉求,看似单薄的外表下还有更深层的心灵悸动。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每次读到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开篇第一句,总会被瞬时弥漫的冷漠气息所击垮,再一路读下去,又会被加缪所构建的虚无所击倒。那么,人物就真的如此冷漠无情吗?还是为了去制造小说所需要的一种效果,用冷漠的人性对抗现实,在荒诞中让真实更显残酷。这种刻意的“冷静”需要作者的高超技巧去控制,所谓沉得住气,并不是每个作家都能做到的。在“新青年写作群”中我还看好乌青,他的小说《一件小事》写得异常“冷静”,杀人不眨眼,却又看不出作者叙述的波澜,平缓的语境里潜伏着暗流,一切都很平常,仿佛吃饭睡觉那样。这种冷酷的呈现比一切炫技都要高明,无声胜有声,空山伴惊雷。

  张敦的“冷静”也会带你缓缓进入平淡的氛围,然后静水起波澜,最后心留余悸。我们需要静观其变,看作者如何将杀戮摆弄得习以为常。如果是屠夫所为就没什么异议了,一个女孩去杀兔子总会显得突兀,然后大家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冷漠的“润滑剂”发生了效果,胜似戏剧冲突的高潮美感。他们只是在对抗,而对抗的对象显得空泛(对抗自己还是社会),这种隐蔽性使小说更具魅力。另一篇《带我去戈壁》也是“冷漠”大决战,“我”和女友小丽直接把“敌人”房东老太太杀掉了,若无其事地商量着怎么处理尸体,后来埋进别人的坟墓里,虚幻结合实写带着读者进入《聊斋》的境界——老太太又回来了,想要跟他们一起去戈壁。戈壁只是一个美好的向往而已,他们注定去不了,谁也去不了,而压抑催生的精神突围,使他们想要干掉一切阻碍,比如老太太这个“顽固派”,后者的象征意义很明显,是他们驱使不掉的心魔。荒诞的情节处理其实暗伏着精神诉求的脉络,戈壁当然充满了诱惑,怎样走出去才是关键,抗争就像一场荒谬又未知的游戏。

  隐蔽性的优势还在于张敦刻画还原了每个人物的古怪行为,凸显了推动事件恶化发展的原因——欲望本能。“本能”在个体的身体上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力,迫使他们朝向虚幻的目标驶进,并非不知破灭的宿命,只是决然盲目而去,这就是涌动大江之下暗流的积聚,当小说回到个体的精神控诉,打磨成型的基石已渐渐漏出水面,出现在张敦笔下的这些边缘人,向着美好的泡沫义无反顾地就飞起来了。这也是张敦小说可贵之处。美好的方向是莫须有的戈壁幻境(《带我去戈壁》);是“纯洁”的美丽都(《美丽都》);是“我娘”生活的美丽四川(《我要去四川》);充满自由味道的暗园(《暗园》);甚至只是憋了一泡尿想去的那个“厕所”(《小丽,好久不见》)。然而,一切都成了可望不可及的悲剧之所。正是这些不可及的遗憾,才构建了小说非凡的高度。

  张敦在他冷静的行文里时而透出冷幽默,观者在发笑的同时亦能体会到现实的冷酷。再者,张敦的自嘲口吻使得人物塑造更显调侃的意味。他的无聊无厘头都是荒诞的外现,手法看似超现实,甚至随时出现鬼魂和幻觉,以此对现实做出解构或背叛,然而一切都在服务于人物的精神空白或断裂。无聊的人物,无聊的情节,无聊的放大一切,这一点也是“新青年写作群”的共性,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读乌青和张羞的作品。张羞的《散装麻雀》简直就是无聊的典范,只有场景呈现却无情节变化,大篇幅描述跟人打麻将、吃饭等日常消遣,还有比这更无聊的事情吗?然而,他们在无秩序中追求本真的扩散,无形中建立了新的语言秩序。比如张敦的小说《食鬼猫》,好似设计了一个关于杀人的无聊游戏,猫作为通灵的“道具”夹在纷乱的事件中,叙述氛围透着犹疑不定,甚至无聊至极,却透视了人物之间的内心对峙,叙述失控的表象同时属于精神失控的外部特征,以此表明作者将无聊和荒谬进行到底的决心吗?超现实的手法让故事越走越远,但总在紧要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隐秘色彩。

  张敦小说里的人物具有群体性特征,可以随意替代,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甲乙丙丁。男的都叫牛力,女的都叫小丽,在这篇小说里牛力是一个主角,另一篇小说里牛力又是“我”的同学。其实,他们都是一个个社会青年的代言符号(符号的指向又是整个群体),他们就是一些生存在世俗大环境下平凡的社会小青年。这种看似“懒惰”的设计正是作者的刻意而为,是群体呈现的一个纽带,故意制造出人物可以互换重置的假象。所有的人物都关在一个笼子里,他们都是在一个窝里抱养的兔子。有的背负着“北漂”这个实体身份,即是背负着精神的十字架;有的是孤独无助的单身汉,在街上流浪,找不着北,像幽灵一样,跟民工乞丐差不多。有的是大学刚毕业的无业游民,有着欲望难填的苦闷,但内心满怀追求,基本就是这么一些小说形象。正如张敦所倾诉,“我就是一只急于啃食窝边青草的兔子。我也是一只渴望进入笼中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的兔子。生活就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宰杀。”兔子是备受摧残的青年人,一只正处于青春期的兔子必定会兽性大发,掀起暴力倾向,是压抑许久的一种抒发,所以精神的压抑和诉求构成张敦的书写中心,是他的写作主体,一切客体都要为此服务。

  说到兔子,容易联想到厄普代克的兔子三部曲,在社会复杂大环境,婚姻和性的牵绊埋没,自我精神困扰的共同夹击下,厄普代克的主人公海利完全是一只惊恐万状的“兔子”,经历了“跑吧”精神求索的阶段、“回来”时的忏悔心态、“富了”之后追忆和无奈的情形。那么,张敦的兔子和厄普代克的兔子看起来无所关联,但兔子都不是实体,是各自的意象,他们也有着不谋而合的共性——在面对精神困境时人性都是如此迷茫无助。可以说,一切写作都在阐述人的精神困境和诉求,而无解是永恒的问题解答。

  加缪怀着热情与冷静用“快乐的死”和“无聊的生”完成了自己的荒诞哲学,张敦如果不曾受其影响,那就是在文学之路上做到了不谋而合。他一路进入青年人的精神深处挖掘探讨,对现实的无聊叙述和无厘头解构中完成了作品的精神控诉。张敦塑造的人物多是社会底层人群,他们以生存对抗庸俗,甚至用生命对抗庸俗。在小说里,他们的生活层面是一个平面呈现,而精神层面却是立体的,每个人都有抗争和无助。这是张敦小说集给人留下的整体观感。

  我们欣喜于看到“新青年写作群”一直活跃在文学界前线,这种现象弥足珍贵,即便现在的他们还不是多么耀眼,然而凭着作者们对自己风格的突破追求,对文学的更高认识和学习探索的精神,无形为中国文坛注入了一股新气象。寄希望张敦以及同时代的新青年写作更具规模效应,越来越成熟稳健。就此期待“新青年写作群”的崛起吧。

  《兽性大发的兔子》读后感(八):张敦,一个板正的人

  ——为短篇集《兽性大发的兔子》而写

  魏思孝

  七八年前,我二十出头,是个不太合格的文学青年。不合格表现在不想再写作,之前确实处心积虑写了几年,都差强人意,只能自我否定。和朋友租住在房间里,不上班,想发财,也做过了些许无用功。事实表明,相较写作,本人更不是发财的料。假设当初一不小心发财了,我还会投入到写作中吗。不太好说。我们习惯用命运使然来粉饰自己,但更多的是形势所迫。夏天的时候,我将自己的梦境写成一篇小说,有点像那么回事。身边缺乏可以在写作交流的朋友,之前果皮网刊看过张敦的几篇随笔,在他的博客上看到他QQ号,加上他,然后给他看。张敦表示肯定。我们就这么认识了。张敦当时自娱自乐做叫《干》的电子杂志,第二期贴了我这篇小说。对我来说,是个珍贵的鼓励。那时,张敦已经写出名作《杀死房东老太太》(即书中的《带我去戈壁》)。一对情侣杀死了房东老太太,然后逃跑到戈壁滩的故事。现实黑色,有些恶趣味。很对我的胃口。之后的日子里,我们时常在网上谈文学。文学青年又是同性,不谈文学怎么能行呢。也喜欢谈,不像现在,懒得说。后来,也陆续在网上和不少人谈文学,谈来谈去,能持续至今,还有联系的,不多,两三个而已,张敦是其中一个。

  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我从青岛坐火车去石家庄见张敦。所谓见网友,就是这么个意思。早晨三四点天还黑着到了张敦家,他那时没工作是个手工艺者,自己制作巧克力然后在网上售卖。也刚在石家庄购置了房产,一个单身青年,新房没什么生活气息,很冷清。我的出现也只让房间在冷清中多了一丝尴尬。它需要一个正处婚嫁年龄的姑娘。见面后,我们忍着困意,盘坐在窗台上,努力用言语增进彼此的感情,更多的是消解尴尬。张敦开始零星在期刊发表小说,拿出来给我过目。如果说张敦在写作已经步入正轨,那么我还在站台上。文学没多谈,大而化之,无非是相互鼓励,多写,能行的。只说人吧,张老师为人正派,声音略带磁性,谈吐自然,慢语有力。文如其人,这话是对的。一如他小说中平稳叙述中隐藏着的狠劲,老张突然冒出一句脏话,也挺令人意外的。听者心中不免嘀咕,老张啊,你这么板正的人,怎么能骂人呢。设想下新闻联播的男主持人说句,操你妈的。不消说,两个初次见面的男网友,大多数时间,只能以尴尬来形容。我也免不了想,这个老张是个黄花大姑娘就好了,可以躺在床上聊文学嘛。夜晚来临,我们看影迷老张刚下的外国电影,记得是澳洲的。挺文艺的,看得只让我犯困。半年后,10月份,我回淄博老家准备结婚的事。张敦打电话说他正在淄博理工大出差,我们见了一面。中午吃饭,老张被鱼刺卡住了,专门去医院取刺。晚上一起住在旅馆里,具体都谈了些什么,也都忘干净了。11年的时候,老张写了《毽客》,写得好。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想写出个这个样子的小说。第三次见面,也是迄今最后一次是12年冬天,张敦来山东出差,转道来我这里。这时,老张已经结婚,女儿也快出生了。除此之外,自身都没什么变化。老张头发日渐稀少倒也是不争的事实。彼此在应付生活琐事的同时,也并未停止写作。

  在三十四岁的年纪,老张出版第一本短篇集《兽性大发的兔子》,对他来说,有点迟,但值得庆贺。既然说是书评,多少也要谈点,虽然我不合适评论。以上说的也更多基于我们的友谊。拿我的来对比老张的小说,明显的一点是,他的小说更加沉稳,字词安放更加妥当。这和个人的性格有关,老张擅长打磨,不急功近利。所以产量不高,每篇质量都有保障。可以说从一开始,老张的写作就不是青春期的写作,而是奔着写作工匠的路数去的。完全不必担心,有天老张不写了。他只会以自己的节奏,越写越德高望重。最后说一句,在写作上,我和老张是一路的。

  2016-3-19

  《兽性大发的兔子》读后感(九):一只特立独行的“摇滚兔子”(赵振杰)

  赵振杰

  “80后”作家的出道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新概念”+“网红”模式,即写作者通过“新概念”作文大赛展露头角,随后在网络文化产业的推波助澜下迅速赢得市场与版税;另一种是“高校+作协”模式,即写作者经过高校作家班的“孵化”和训练,并借助作协系统的引荐与推介,而一跃成为各大传统文学期刊竞相追捧的新宠。与上述两种“闪亮登场”方式不同,河北青年作家张敦的出道显得既平静又艰辛。他没有惊人的天赋,没有值得炫耀的学历,也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但长期在社会最底层的摸爬滚打、横冲直撞,却为他积淀了极为真切而深厚的生存经验与生命体验,从而,使得他的小说相较于其他同龄作家而言更具“野性”。这里的“野性”蕴含两层含义:一是张敦的小说没有“洁癖”,俗词俚句、污言秽语皆可入文。他很早就有意识地与“文艺小清新”的写作风格划清界限,从他的小说中很难发现青年作家常见的书卷气和文艺腔;二是张敦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未经加工的“纯天然状态”:叙述单刀直入,结构不事雕琢,人物对白干净利落,情感关系混沌暧昧,散发着一股野蛮生长的原始冲动。阅读张敦的小说就如同是在欣赏地下摇滚乐一样,令人血脉喷张。

  他的新作《兽性大发的兔子》(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年2月版)就是这样一部具有典型“摇滚范儿”的作品集。其中的小说均属于有感而发、不平而鸣。贫乏的物质生活和荒凉的精神世界培植了张敦敏感的艺术神经,同时也催生了他强烈的表达欲望,某种意义上讲,他的小说都是面向内心的自我告白、自我慰藉和自我宣泄。颓废、迷惘、孤独、绝望、愤怒、叛逆、狂野……这些冷峻、粗粝的词组构成其小说的主旋律。该书所收录的诸多小说在表现主题与精神气质上都与中国摇滚乐存在着某种家族相似性,以至于我不得不妄加揣测:张敦极有可能是一个摇滚乐的忠实拥趸。比如小说《小丽的幸福花园》中“我”对幸福花园的执着找寻,令人不由得联想到窦唯在《高级动物》中反复吟唱那句副歌“幸福在那里啊”;小说《夜路》所传达的个人在大都市中的迷失感,让我瞬间想到了汪峰的《北京,北京》;小说《烂肉》中两个孤独生命的形影相吊,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张楚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还有小说《去街上抢点钱》《知足常乐的小姐》似乎分别对应着崔健的《快让我在这雪地里撒点野》和《花房姑娘》……

  张敦小说的摇滚特质首先表现为“堕落与颓废”。他笔下的主人公是一群正在/已经丧失行动能力的“多余人”,他们出身卑微、穷困潦倒、沉默寡言、性情乖张、百无聊赖、耽于幻想,就像是漂浮于城市海洋中的微生物一样自生自灭,无人为津。吃饭、睡觉、性爱,这些马斯洛意义上的低层次生理需求,对于他们而言都成为了无力应对的难题。强烈的失败感与幻灭感导致张敦笔下的人物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自暴自弃、肆意妄为。对此表现最为深刻的当属《小丽,好久不见》。小说采用一种极端化的表现方式,通过“约泡”与“憋尿”的先后失败,隐晦地呈现出社会底层青年群体在生理与情感上所面临的双重困境。小丽对“我”的冷淡与提防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我”情感需求的受挫;而那股突如其来的尿意,以及最后时刻有失斯文的“开闸泄洪”,则更加凸显出“我”在生理需求的一败涂地。“堕落与颓废”在张敦小说中既是一种现实,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态度——宁可选择自我放纵,也不愿接受既定意识形态的规约与驯化;即便失意落迫,也不愿去追寻那些世俗成功学意义上的“自我价值实现”。

  张敦小说的摇滚特质还表现为“愤怒与反抗”。读张敦的小说,能够从中感受到一股戾气、一腔怒火。来自生理与心理上的长时间压抑,使得张敦笔下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患有迫害妄想症。如《带我去隔壁》中青年房客对房东老太的杀害;《食鬼猫》中人物对杀戮与死亡的强烈渴望;《烂肉》中两个天涯沦落人的自虐与施虐等等。不管自杀还是被杀,在张敦小说中都隐含着一种心理诉求,即对是生存现状以及既定现实秩序的极端不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毽客》和《暗园》,前者采用真实与虚构互嵌互渗的方式,通过讲述一起惨绝人寰的校园杀人事件的始末,强烈了表达出一位当代“侠客”(毽客谐音同“剑客”,窃以为,这里带有作者自诩之意)的摇滚最强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后者则是以中学往事为底本,凭借大胆、越轨的想象,抒发了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人生信仰: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与那些(我个人认为是)真正的摇滚乐一样,张敦的小说着力表现的也是关于“眼前苟且”与“诗和远方”之间的思想悖论:他笔下的主人公通常不屑于眼前的苟且,但又惰于去寻找“诗与远方”,因为他们清醒地知道,我们生来就是孤独,前方一无所有。从这个意义上讲,张敦的小说带有极强的存在主义的意味。这在其小说的空间设置上表现尤为明显。张敦的小说往往存在着一组反差极大的空间结构,如出租屋与戈壁沙漠(《烂肉》)、公司走廊与城市街头(《夜路》)、小区岗亭与野外坟场(《食鬼猫》)等等,前者狭窄逼仄,代表着当下的物质生活的困窘与匮乏;后者空旷混沌,意味着未来前景的昏暗与未知。在这种截然对立的空间设置下,作者切身的囚困之感被和盘托出。一如小说《兔子》中“我”的感慨那样:“当他们说炒股这两个字的时候,总让我想起‘被玩弄于股掌之间’这句话”。对于现实荒诞感的深刻体认,使得张敦笔下的人物沦为一群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他们厌弃故乡,因为那里赐予他们的只有贫穷与丑陋,然而,他们又无法真正融入他乡,因为那里没有为其预留任何生存空间。面对“被囚”与“自囚”的双重困境,他们只能无可奈何地从一个“远方”走向另一个“远方”。正如张敦在后记中所言:“我不热爱故乡,却深受其影响;我也无法融入城市,因为那里根本没有我的立足之地。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宰杀。我既是一只急于啃食窝边青草的兔子,也是一只渴望进入笼中享受衣食无忧生活的兔子。我也不知道我自己想要什么,我只是活下去,在气若游丝的写作中自得其乐罢了。”

  张敦这种“摇滚兔子”式的写作一定程度上也为他带来了许多视野盲点,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过分倚重第一人称叙事(即便有些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叙事,但“他”也带有明显“我”的印记),使其小说带有极强的主观情绪和个人化色彩。由于张敦多以底层视角来观照社会与现实,强烈的个人主观情绪会使其笔下人物属性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二元对立——作者往往对那些“被侮辱被损害者”报以“同情之理解”,但对于底层之上的“立法者”与“执法者”却缺少必要的“理解之同情”。从而导致一些人物的形象过于简单化、脸谱化、概念化。

  第二,空间结构过于封闭,叙事格局过于狭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张敦的发挥。对于大多数“80后”作家而言,张敦的生活经历是独特而丰富的,然而,对于张敦自己而言,这种单向度的底层生活经验反而是一种“贫瘠”的表现。由于他对其他社会阶层的生活没有切身的体验,致使他的小说视野始终打不开。从这本《兽性大发的兔子》中已经隐约可以感受到张敦的写作存在着自我重复的危险。

  第三,从某种程度上讲,张敦的小说还存在着先天性营养不良的症状。这种症状一方面表现在作者叙事视野上,但更多体现在作者的写作野心上。张敦习惯于“在自己气若游丝的写作中自得其乐”,这并无可厚非,但这种写作方式从某个侧面却暴露出他对更为宽广、多元、驳杂的叙事缺乏应有的自信。对此,我们可以拿张敦与格非的小说做一下对比。他们都热衷于表现那些正在/已经丧失行动能力的社会边缘人的生存现状与精神生态。但是张敦的写作更多只是借助人物身上的一点微光去窥探现实生活中的某个角落;而格非的写作却总能够凭借人物身上的微光去点燃更大的火焰,进而展现出现实生活中的更多角落。

  当然,以如此严苛的标准来指摘张敦目前的小说创作多少有些吹毛求疵,毕竟他的写作正处于风格形成期。我的批评初衷在于,提醒和鼓励他要勇于放开手脚,大胆尝试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写作。就其当下的创作状况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张敦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兽性大发的兔子》读后感(十):无法张扬的青春祭

  -------------------读《兽性大发的兔子》 文/纪汐

  朋友推荐说:“看过赵志明的书,你就更应该看看张敦的小说。”两个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同样是80后的小说家,并且写的小说背景都是在自己经历过的基础上,有进行了一部分的虚构,真的是既现实又魔幻,现实是因为他们写的那些故事可能你在他们相同年龄段也经历过,魔幻是因为他们赋予了不一样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故事,可以让你无限遐想。

  而不同的也恰是他们所赋予的结局。在张敦的小说里,可能看到的是戛然而止的结局,以为还会有下文,可惜没了,剩下的那就自己想象吧。 而在赵志明的书,却相对会好点。

  《兽性大发的兔子》是张敦以青春岁月为题材,书写了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虽然看似很多机会,可是作为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频繁跳槽的过程中,暗恋女生无果,却只能在自己的梦里yy。同学来投靠,却只能是一起挤在那暗无天日,终年不见阳光的城中村的某个小小单间的小床上,开着淘宝店生意却没啥起色,做着想要一举发财的梦,可惜现实是老妈其实也是老爸砸锅卖铁买来的,结果还是逃回老家改嫁他人了。

  可是我们又能说什么?就算在看小说的时候,都还是前一刻是莫名的想发笑,下一刻肯定是眼角有泪光,嘴角在发苦。只要是在北上广呆过的,谁没住过城中村?当然富二代,官二代,拆二代除外。作为普通家庭成长的80后,几乎都是在懵懂无知中上完初中,发愤图强考上高中,才有继续读书的机会,不然基本上都是开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涯。高中考上了就更要努力去学习,才不至于年段排名时在村里太丢脸。

  书里其实满满都是80后的回忆,而正是这些简单平凡的回忆写出了大部分普通家庭在90年代所经历的事情。它更接近真实的中国。很多人其实都是兔子,也许终其一生都不会兽性大发,也许就算想兽性大发的时候,才惊觉原来这一生其实已经没有机会了。

  正如司敬雪曾说过:“他的青春叙事是低温的,甚至有些残酷。或许我们不愿意接受这样一种青春叙事,但是无疑它有着几分真实。”

  这或许更像是张敦自己的一场失败的青春祭。

  本文均属原创,严禁转载。

  2016050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