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疯狂的爱》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疯狂的爱》经典观后感集

2018-05-10 21:0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疯狂的爱》经典观后感集

  《疯狂的爱》是一部由杰茜卡·豪丝娜执导,克里斯蒂安·富里道尔 / Birte Schnoeink / 卡塔琳娜·舒特勒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狂的爱》观后感(一):小确丧之恋

  并不“疯狂”,其实不过是丧恋。

  《疯狂的爱》,这部电影港版的电影名翻译是《丧恋》,在我看来,更适合这部电影。从头到尾看下来,没有什么复杂的剧情,甚至单调,如果不是因为定格的每一个画面都太美,可能真的没有信心可以看下去。

  不过或许也是因为这太美的画面,反而让人更忽略了主题和剧情,就说不上是电影的特色,还是一种破坏了。

  剧情并不复杂,不过是一个一心赴死的年轻男子,在邀约“所爱之人”失败后,在社交活动中又“物色”到一个人妻。而好巧不巧,这位人妻女主角被诊断为得了“不久就会死去”的不治之症。接着,也没什么轰轰烈烈感情,更没什么英勇大义的“为彼此牺牲”,更像是现如今人们结伴一起打了个“顺风车”,就约着一起去死了。

  尽管在相约赴死这个过程中,男主角有过再次邀约所爱之人的“反悔”,两人一起遭遇了“不良环境”的阻碍,和其他来自“熟人”的“冷眼相看”,甚至女主在最终离去前,更像是表现出了“有话要说”的意犹未尽之感,却也无法改变最终死去的结局

  男主在率先开枪先送走女主之后,曾有2次扣动扳机都没能杀死自己的“枪械失灵”情况,这段安排,曾让我一度以为男主角会因此而退缩,像是《胭脂扣》一样,薄情的人临了临了却惜了命,送走了别人,自己继续苟活。

  然而,我低估了这部剧“丧”到底的坚持,最终,果真就是两人双双死去。

  徒留众人一段时间内的猜测,硬是赋予其“为情所困”的缘由,也是千百年来人类思维一直框架里的不可避免

  再纷纷,再纭纭,也不过是一段时间而已,而已。

  如果说这部电影里,还有什么可以吸引住我的目光的话,那就是两个家庭养的两条狗了。

  单调的家庭,就连狗都不吵闹,但在定格的人群中,反而狗子们更鲜活灵动了起来,怎么看,怎么像一种讽刺,可不过对于养狗的人来说,更是觉得其可爱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了,再无其他。

  男女主角双双死去后,众人的日子继续过,继续歌舞,继续唱着“不欢”但却也是歌的歌,继续讨论本质上与他们没有半丝半毫相关的“政治政策”……也是,不过是这个世界上又少了2个人而已,能有什么大不了

  于是,你也开始恍惚,这“确丧”的人生,到底是属于谁?

  《疯狂的爱》观后感(二):可笑的“爱情

  那室内的一桌一椅,那投射在墙纸上的枝影疏离,那优雅歌声里满是礼仪克制的掌声,还有华尔兹舞步踏起前的高贵姿态,是时代印记,却掩盖不了阳光隐退时逐渐弥漫的衰败。

  他的才气迷人,他的忧郁却只能远观,或者上流社会女士都愿意对他称臣,却从未想过他从不迷恋她们的肉体,只想要一段“殉情”式的共赴黄泉。难得这一切看似荒诞不经,在女导演镜头下却令人着魔般觉得顺理成章,他们不贪恋情欲,口中说爱心中却各怀鬼胎,中了毒的彼此在毫无意义的孤林里完成彼此许下的“诺言”,枪声哑火的瞬间,我差点以为诗人浪漫只是懦弱代名词

  临终的钢琴声如此稚嫩,那些古典味道行尸走肉面孔下,满是破败前腐烂的味道,他们杀死彼此,留下被耻笑的结局,那个年代,那有纯真可言。

  《疯狂的爱》观后感(三):冷古典实验作品

  对古装电影不太感冒,再加上对这位诗人的经历完全了解,于是如堕雾中,就像剧中女主角那样被催眠好几次,最终才艰难熬过来。看点主要集中在极具古典风格美术设计服装音乐,大部分都是室内戏,场景调度和气氛营造跟大师Michael Haneke的作品很有相似之处。冷冷清清的基调跟男主角大胆想法背道而驰,其实片名翻译成“愚蠢的爱”更贴近核心内容

  这位奥地利作者女导演的作品都相当有趣,之前看过的《任性天使》和《鬼饭店》都是以女性视角来展开叙事,这部仍然不例外。只不过,这次对女性主义的探讨有点浅尝辄止意思女人结婚之后就该从属于丈夫吗?这个观点相当有可深入阐述的空间可惜影片后半段的情节转移到对“自由”和“平等”这些宽泛的概念上。看得出导演想借这桩为爱殉情的愚蠢事件来传达出女性自由和男女平等的探讨,结果却是力不从心,没让人看出有什么精辟见解,论据还没完全展开就已经消失在虚无的概念之中了。

  《疯狂的爱》观后感(四):杰茜卡·豪丝娜的电影

  三部观看电影

  用来观看的电影,便不是感觉影像感官),不是思维的影像(大脑),不是感知的影像(身体),而是眼睛的影像。《疯狂的爱》中,画面的构图、布景、色调均仿自古典绘画,因而有油画饱满质感人物站立的姿势物品的摆放,都让我们沉浸在观看的氛围中。这不是动态切片,而是静态的切片。《卢尔德》中,固定镜头延展开的也不再是一些现实空间,而是绘画空间,更准确地说是静态的摄影。《鬼饭店》中,剧情的沉滞与缓进、道具使用演员表演,都具有观看的趣味

  两种匀速影像

  以同一速率发展故事的导演,不只杰茜卡•豪丝娜一个,阿基•考里斯马基也是具有启发性的一位。在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中,一种规则首先展布在影像的逻辑中,从而消解能引发情绪戏剧性。

  同样,在杰茜卡•豪丝娜的电影中,情绪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消解。比较移动镜头,固定镜头本身就是具有冷感的镜头形式。诗影像的两位大师:塔可夫斯基和安哲罗普洛斯,便是通过微移来使影像蕴涵诗意。对于杰茜卡•豪丝娜来说,任何可以引发情绪的处理都应该消除。因而在《疯狂的爱》中,海莉特的突然倒地被消隐在镜头外,通过女儿惊愕表现;海莉特被毙身亡也以镜头外的一声清响来暗示;当诗人克莱斯特想要开枪殉情时,镜头对准的不是他的面部,而是后脑勺,这样就最大程度地瓦解了自杀这一戏剧性动作可能在观众身上触发的情绪。同样在《卢尔德》中,在女主角身上突然降临神迹的桥段本因被处理成影片的情绪高潮,但杰茜卡•豪丝娜让旁人的惊讶兴奋安身于简单神情中。

  要为杰茜卡•豪丝娜处理电影的这种想法找到源头,不该像对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一样找到布列松的“模特观念,而是在奥地利自身的民族文化中寻找。该文化发展出的极度冷感的模态,已经多少为我们熟知。那是卡夫卡、罗伯特•穆齐尔、赫尔曼•布洛赫、伯恩哈德、耶利内克、彼得•汉克特组成的作家联盟,这也是迈克尔•哈内克和尤里西•塞德尔组成的导演联盟,现代要再加上杰茜卡•豪丝娜了。在所有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情感都被剥离了,剩下了是惊恐冷漠愤怒、厌恶……对人身体的反感。因而,文字是极度理性的,不应该有任何感性描写,镜头往往是固定的,不应该代入观众的情绪。

  一种反体验空间

  杰茜卡•豪丝娜把电影处理得并未像另两位奥地利导演时有让人犯恶心之感,原因可能是她想创造的是一种观看的影像,一种将影像与观众区隔开来的电影。因而,镜头不再具有机械性-记录,不再是一个透视影像空间的目光,而纯粹是简单的画框功能。它的作用在于将物象涵括在一个长方形的镜框内,观众将在博物馆看展一样观看杰茜卡•豪丝娜的电影。这样就将表演、布景、用光等一体化了:演员的表演与出现在镜头里的物品具有同样的观赏性,没有孰轻孰重,歌声与谈论一样是在被看的模式下展示予观众(《疯狂的爱》)。

  当我们再回过头观察出现在杰茜卡•豪丝娜电影中的主题,这些处理方式效果会显得更加明显。《鬼饭店》是一部恐怖片,《卢尔德》是一部探讨信仰神秘电影,《疯狂的爱》标题已经揭示出电影的“疯狂”。因而,杰茜卡•豪丝娜的电影讲的都不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它们具有潜在的边缘性和话题性。观众本因在这些电影中体验到的“恐怖”、“神秘”、“疯狂”悉数消失不见,剩下的是“观看”的可能性。如同在古典绘画中,我们在影像空间内看见情绪,而不是体验到情绪。这或许是杰茜卡•豪丝娜电影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