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记忆望着我》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记忆望着我》经典观后感集

2018-05-27 20: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记忆望着我》经典观后感集

  《记忆望着我》是一部由宋方执导,叶渝珠 / 宋迪进 / 宋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记忆望着我》观后感(一):当下,好好爱!

  今年还没有过完,说《记忆望着我》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可能为时有点过早,但这是我今年写的第一篇影评

  这部电影不算是常规的公映片,只在紫峰大厦六楼的卢米埃影城上映,“后窗放映”从暑期开始每周末放,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可关注新浪微博:@i后窗

  看之前得知这是一位南京籍的女导演宋方的处女作,算是一部纪录片,最吸引我的是影片中的语言是我的方言:南京话,影片中所有的演员都是导演的家人爸爸演爸爸,妈妈演妈妈,哥哥嫂子侄女舅舅、舅妈、邻居人物都是生活中真实身份

  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是7月底。影片开始是火车从长江大桥下穿越而过的镜头,宋方回家,妈妈开门,一家人寒暄招呼,宋方爸爸的南京话有点苏北口音,和我爸很象,我爸祖籍江都,十几岁来南京,至今仍有乡音少少,宋方妈妈一开口就是很多南京妈妈的感觉——“我们在家蛮好的”。

  整个影片中百分之八十的场景都是在宋方家里,一套老式的单元楼,住了很久很久的那种老房子气息,场景基本是一家人吃饭,说话,睡觉,大部分镜头都是远景、侧面、背影,很少有正面特写,然而从影片的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我的身心头脑全然浸入其中,因为这些场景、对白回忆实在是太熟悉太熟悉,仿佛就在重现我家故事,我想可能每一个与宋方年龄相仿的南京人都有着类似家庭往事

  宋方和妈妈坐在阳台的小板凳上闲聊,妈妈说,我要是不照镜子一得儿也不觉得自己老。我妈也这样说过,有时候看着我妈和我舅舅、姨娘三个人在一起时就觉得他们一点不象三个老年人,估计从他们童年起就一直是这样,而我和表妹们在一起时,也没觉得和小时候有什么两样。宋方说从前有段时间觉得妈妈特别老,后来看看那时候的照片,觉得还是年轻的,记忆太有意思了,我们回忆往事时,记得的从来都不是自己的样子,而是身边人的样子,是他们的样子成了我们回忆的镜子。

  宋方的爸爸是个医生,还没有完全退休,是一个热爱工作善良热心,克制隐忍的父亲形象,爸爸话不多,睡觉前会躺在床上做做简单运动,从宋方妈妈嘴里的描述是:希望到时候我先走,他好说话,人又不犯嫌。这也是大多数家庭的标准好爸爸,我一向欣赏话少的男人唠叨话多的女人我可以接受,女人需要经常宣泄情绪才能保持心理舒畅健康,男人嘛,还是话少些显得沉稳涵养

  宋方不是独生女,她还有个比她大五岁的哥哥,哥哥的南京腔最重,很来味儿,说到帮刚出生的女儿换尿片的场景还用动作示范,表情一本正经认真可爱。一家人吃饭时,哥哥回忆起大公公外公兄长),说大公公以前在饭店厨师,烧饭很好吃,自己有口福,其实因为大公公一辈子单身孩子,老来身体不好,哥哥曾和老人住在一起照顾他。大公公住院,哥哥陪护,没有病房安排走廊上,哥哥趴在病床边睡觉,夜里很冷,早上醒来地上的积水把鞋子都浸湿了,穿着潮鞋子赶去工厂上班……哥哥是一个厚道、实在、勤快的一个中年南京男人。

  嫂子是个和哥哥一类的憨厚人,言谈打扮中透着天真纯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嫂子还说哥哥要介绍一个同学朋友给宋方,从侧面表现了哥哥对妹妹关心,嫂子有分寸,宋方说不想见,她也就不提了。

  妈妈也是,在缝衣服不经意地问一句,你这样老是一个人将来怎么办呢?宋方想了想说:不是还有朋友吗?妈妈说:到最后朋友也不行哎,连个说话的人都没得。宋方不吱声,妈妈也就自己打个圆场收住了话题:反正我有宋迪进(宋方爸爸),我是不怕了。

  一家人都是这样点到即止的风范,真的很舒服,说不出的淡淡温情浓浓爱。

  上小学的侄女是影片中唯一不说南京话的演员,她讲普通话,是新一代南京小朋友代表,她不喜欢上学,因为有作业,她想快点长大,长大就不用写作业了——这个没变,每个时代学生都是这样想吧,只是没想到,上班了一样有作业,不过我觉得上班再辛苦还是比上学快活多了,至少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了,有了更多自由选择权力

  片中还有两个亲戚是舅舅和舅妈,舅妈演的真好,如果妈妈是最佳女主角,舅妈就是最佳女配角,舅妈回忆起自己90多岁的老母亲临终前的种种往事,动情动心,恰到好处,女人都是天生的演员。

  整个影片中最活泼的一场戏应该是邻居大婶给妈妈送来一只从乡下带来的鸡,大婶说:我们都是老姊妹了,不要客气,我家来人了,先走了。妈妈说:哦,真来人啦,那我不留你了。然后妈妈让宋方找个绳子把鸡的脚扎起来,鸡一挣扎,宋方就不敢靠近,最后还是妈妈一个人搞定的,她还给鸡喝点水,很细腻生动生活片段

  人生不可回避的是死亡,死亡的话题贯穿影片始终。妈妈端着饭碗哽咽回忆大公公,说今年清明给大公公烧了一座房子,因为给自己父母烧了,大公公性格好强,以前让她买桃酥还非要给她钱;说大公公死前想吃元宵,怕给他吃了不消化又怕不给他吃造成遗憾,两难的心情,至今难平;说医院条件太差,实在没办法,叹息大公公的一生太苦了;又说到有一回梦见大公公,坐在客厅笑笑的样子,醒来心里舒服多了。我第二次带我爸爸妈妈看这部电影时,我妈看到这段落泪了,我猜,她可能想起了我外公,外公是1981年去世的,我妈常说,外公太没有福气了,文革中受了那么多罪,刚平反就走了,一天好日子也没过过。

  除了回忆的死亡,正在进行中的死亡是爸爸同事(还是家里的远亲,没搞清楚)的女儿,得了癌症,父母的离开是很痛苦的事,但却还是情理之中自然规律,大部分家庭都是这样,然而儿女先走,确实是更悲痛,更无奈

  影片中有好几处拍摄爸爸、妈妈、哥哥睡觉的镜头,人睡着了和死亡真的太相似了。有时候和父母睡一起,我自己先醒来看着他们还在熟睡,会用手探探他们的鼻息。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万一父母死了我怎么办,有一次好好的想着想着就哭起来了,哭的非常伤心,爸爸妈妈问我怎么了,我不敢说实话,只说肚子疼,他们非要带我去医院,我不肯去,躺在地上耍赖,后来怎么收场的忘记了。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事。宋方妈妈回忆起外孙女点点出生时的情景,喜滋滋乐呵呵,用手比划婴儿长短大小,说看着看着就长这么高了;嫂子也说,没有小孩不觉得时间过的快,一看到小孩一天天长大,就觉得自己老了。我妈妈也常爱说,你要是永远三岁就好了,我们就不老了。——生命的苦皆因有“死亡”,有了“死亡”这个苍凉的大底色,一切的欢愉都是有限的,局促的,隐隐不安的……

  宋方在影片结尾时对妈妈说:要是一觉醒来,自己还是十七岁就好了。妈妈拉着她的手,笑着说:那你就当自己现在还是十七岁就是了。

  今生能成为一家人是过去世因缘延续血缘之亲尤其不可思议之深,可是有生就有死,有相聚就有别离,这是人间永恒不变的剧情,我们能做的,唯有珍惜每一个与家人相处的当下,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还能彼此相伴多久。

  中秋节放假,我陪爸爸妈妈又看了一遍,爸爸看完赞叹不已,我妈也很感动,两个人一出电影院就窃窃私语回忆起他们的陈年旧事

  我看了一下,豆瓣上对这部电影的评分不太高,我猜想可能一来打分的人里大多数不是南京人,缺乏语言上的亲切感;二来他们的年龄可能不足够大,体会不出剧中叙述的那种时代的家庭往事;再则也许他们对影片有过多自己的期待与设想,没能平和地进入其中,认为太过于缓慢平淡,而这恰恰是我认为影片的成功之处。

  总之,我们全家要给这部电影打五星,谢谢导演宋方,用这样一部举重若轻悲天悯人情怀作品深刻提醒我们:当下,好好爱!

  该影片10月20日(星期日)12:00南京紫峰大厦六楼卢米埃影城还有一场,欢迎有缘人前往观看,票价40元。

  《记忆望着我》观后感(二):他们都睡着了

  电影11点开始售票,十点半到电影院,一个人都没有。工作人员问我说,你是不是喜欢这类小众电影,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我希望我居住的城市可以有多种多样活动,可以有更多的乐队愿意来到这演出,我也希望我到电影院时可以看到排队的人群。可事实是检票员不停的关于“文艺”的调侃以及放映厅里个位数字的人。

  影片中有很多宋芳父母睡着时的画面,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每天晚上手里握着书,不到八点就已经打起了呼噜,早上不到五点就起来,在家里一圈圈不停的转来转去。就在刚才,韩国对澳大利亚,我父亲过来跟我一起看,他应该是希望每天除了晚饭之外还可以同我一起做点别的事情。韩国队错过的每一次射门我的父亲也都错过了。电影也就在宋芳父母的熟睡中戛然而止

  东京物语里京子问纪子说:生活不是很让人失望吗? 饰演纪子的原节子露出标志性的笑容回答说:是的

  的确,生活很令人失望,可我们在其中并不知道它到底能让人失望到什么程度,所以当我们的生活被原封不动的放到荧幕上,说实话,对坐在下面的人来说确实有点残酷

  《记忆望着我》观后感(三):虚假的隐忍

  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影院里只有我一个人。这是一次真正的私密观影,偌大的私密的影院空间,只向前方开了一个发光的窗口,窗口里演绎的,是一个家庭的私密厅廊;这个家庭空间的那一头——和银幕窗口相对的那一头,也总是一扇扇明亮窗户光线照进来,走动的人们总是处于逆光之下,他们清晰的脸、朝向的是那一头的窗口,而这一头的窗口外的窥伺者——也就是我,却只能看到他们的背影、侧脸或者阴影下的正脸。

  观众很少这样长时间地被置于如此“受忽视”的境地。在一部电影中,如果出现这些背影、侧脸或者阴影下的正脸,那一定蕴含着不一样的信息。《迷魂记》中,史都华多次从背后观察着金·诺瓦克,此时被看到的诺瓦克也仅仅是发髻、后背与侧影。这是一次被强调的跟踪与窥视——为接下去的剧情服务

  《记忆望着我》整部电影都由这种“坦然的”窥视镜头组成。如果两个窗口互换——供观众观察的银幕窗口与影片中透出光亮的窗户互换——观众从正面观察着剧情,那么这部影片将剥去它矫饰的面纱。导演并不要求逆光镜头给出更多的意义与信息,她只是把它作为构成影片风格的一个要素。那些认为这是一种镜头语言的创新的观点,忽视了这种镜头由来已久历史。宋方将它引入自己的家庭叙事,除了挑起观众急切张望的情绪,更有一种欲说还休的矫矜。

  宋方的家人在拍摄过程中备受折磨。他们根据她的剧本反复排练着“某某人死亡”的剧情,宋方的镜头也时不时地凝望着熟睡中的父母、兄长——一种暂时的死亡,她的剧本剔除掉生活中的欢乐与活泼,只剩下死亡与走向死亡。我并非不认同这样的生活感触,作为一个悲观者,我也很难感受到那转瞬即逝快乐。然而这部电影的问题在于,它向“窗口”外的观众展示死亡的方式

  如果观众的位置处于如前所述的对面的那个窗口之中,那么她的讲述方式将是可以接受的。当一切都处于主光与补光的照耀下,私密的家庭叙事会成为一种更高难度的搬演,非职业演员也将难以胜任这样的拍摄(宋方的选择可能就是无奈之举)。然而,一种阳光下的“秘密”会比阴影下的“秘密”显得更加耐人咀嚼。偶尔为之的阴影透露了秘密的暗流汹涌,而无处不在的阴影则让秘密处于“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尴尬境地。

  更加波澜壮阔的“叙事”被狭小空间浓缩为“潜叙事”。宋方十七岁发生了什么,她为什么想回到十七岁?外爷是什么样的人,他怎么会突然就死了?宋方为什么不结婚?这些问题都在影片中露出冰山一角。然而导演并没有高明手段引导观众留意,她只是通过设置观众的观看视角迫不及待地提醒他们水面下的巨大冰体——这显然是一种并不高明的取巧办法,它让宋方的“秘密”成为了一道伪命题

  如果说一部电影的故事是虚构的,那讲述故事的态度必须是坦荡的——也许技巧有些笨拙。宋方动用了真实的人物、真实人名、场景,她讲述这个故事的态度却是令人怀疑的。如果她用正常布光来老老实实讲述那些冰山一角的故事,那么引起兴趣的观众将继续探索下去;然而导演却试图用一个简单(且单调)的布光方法来引起观众的兴趣,同时却处处显露出某种刻意的隐忍,就像怀揣奇货的商家利用了你对故事的渴望

  《记忆望着我》观后感(四):难以触摸的温暖

  昨天去看宋方导演的《记忆望着我》。对于这个片名,我已对望很久,思索很久,因为人们提到记忆时,往往习惯将人作为第一人称,毕竟记忆是人对过往的感悟或思考的衍生物,一般情况下,它是被动的,是为"主人"所拥有的,而影片却将记忆作为第一人称,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记忆如此鲜活、真实。

  一、关于主题

  之前我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影片的介绍,有的朋友不习惯于影片平铺直叙的手法,不习惯固定拍摄机位的角度,不习惯以大段的人物对白做为主要内容,也不习惯几乎所有的情节都发生在那个简单的公寓房间里。于是开始质疑影片是否有明确的主题。

  每个人的眼光总是不一样的。在看到一些介绍后,我也担心影片是否过于单调简单、枯燥无味。但是,伴随着这样的疑虑,我却没有被疑虑打倒。因为,在我看来,这看似没有主题的背后,却隐含了深刻的主题含义。

  它力图呈现父辈们的生活状态,透过作者的视角,实际上看到的是爸爸妈妈的真实生活。他们会互相关注对方的身体健康、谈论亲戚朋友同事的故事,会减慢生活的节奏,在休息中度过时光。

  他们会为血压正常而开心,为子女的成长趣事而开心,也会为老人的离去而悲伤。他们看似没有追求,但却真实地为身边人的悲欢离合而喜怒哀乐,那便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即使你不关心、不理解,父母们依然过着简单、宁静的日子

  这日子不是单调无味的,更不是肤浅苍白的。子女的婚嫁、老人的离去、事业的打拼,这些都是他们所关注的事情。剥开角色的影响,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不正是人生路上常常遇见、总是面对的么?

  二、关于技术

  影片以人物对白为主,讲述了死亡、成长、家庭等很多内容,通过爸爸妈妈的真情实感透露出作者独特的感悟。由于所有的角色都是非职业演员出演,这对于如何达到一种真实而自然的状态是很有难度的,我们所通过影片感受到的几乎接近日常生活的状态,不仅来源于导演与演员们的沟通磨合,一定还有大量纪实性的生活素材。

  通过家人闲聊般地讲述亲人朋友的生活甚至死亡,去探究父母的生活与记忆,这记忆不仅是某个个体的,作为家族而言,它似乎更具有某种传承的特性。所以,影片中很多生活场景、对白段落,看似平常,毫无技术性可言,却是导演精心设计、布局的。总体来说,影片带有一种闲散的、诗意的气质。

  三、关于印象最深的地方

  虽然之前看了介绍,但实际上对于一些说法,却并没有让我留下很深的感受,相反,倒是没有提及的一个细节,让我十分感慨。那就是爸爸妈妈在睡梦中的样子,这个无声的片段,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多个生活场景后,镜头对准了休息中的父母,狭小的空间,旧式双人床,阳光透过窗户缓缓洒落,安静无声,只有爸爸妈妈睡梦中的神态,一切平常而安逸。——其实这一次,一开始并没有太多留意,很生活化的场景。

  第二次,当镜头再次停留在爸爸妈妈睡梦中的脸上,似乎有些细微的表情或神态的变化,但那种感觉却不一样了。——我开始注意到,这样的镜头记录,绝不是普通的,似乎就是导演在门口看着他们入睡,一样的安详与和谐,这普通的时光,注入了太多的情感。虽然无声无息,但更有力量,更加细腻。

  第三次,几乎是同样的镜头。对于没有明显故事情节的影片来说,到了影片后半段,我试图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影片该如何结尾,因为它没有办法象平常看到的故事性的电影一样,以故事的完结或者虚构的情节作为结束,它势必找到一个点,让影片在结构上更加平衡,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平衡。

  所以,当第三次出现爸爸妈妈睡梦中的样子,我想这无声的情景也许正是导演想要找寻的最有力的瞬间,伴着老人均匀的呼吸,灯光渐渐亮起,影片在此结束。—这至少印证了我先前的想法,这看似普通的场景不是毫无意义的,而是注入了导演太多的情感,凝望老人的时候,那种无声的交流,也许正是那些记忆散发着生命力的源泉。

  如同透过窗的阳光,洒在爸爸妈妈睡梦中的脸上,难以触摸,却温暖着你我的心。

  《记忆望着我》观后感(五):On "Memories Look At Me"

  1、宋方作为新人导演,起点高得有些吓人,侯孝贤《红气球的旅行》里跟女神朱丽叶·比诺什搭戏,然后参与贾樟柯的《语路》,在之后就是贾樟柯当制片人,拍片虽然不怎么花钱但是绝对不缺钱。不过这也是问题,因为她的作品必然要拿来跟侯孝贤和贾樟柯比较。如果有“学派”存在,宋方至少在侯孝贤-贾樟柯这个脉络上做得很严谨。最典型的莫过本片实在太独特太完整了的视听语言体系:全片封闭空间、固定机位、几乎全片逆光和侧逆光、处于后景的窗户(这是侯孝贤-贾樟柯一脉的签名式画面构成)、画框中的画框(门框线、窗框线、镜子);以及非职业演员(侯孝贤的说法叫“非演员”,其实就是布列松的“模特”)。宋方的发明在于奇妙的角度,可以概括为“后脑勺调度”,实际上这个也是脱胎自侯孝贤的角度,所谓“反常规剪辑”中的摈弃关系镜头。全片几乎是一场一镜,除了片尾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关系镜头(母亲向宋方展示外婆的遗物),然后木有对应的反拍……全片的画面构成基本就是后脑勺和后脑勺,很有趣。

  2、其实这种调度是题目的完美阐释。“记忆望着我”,其实是“摄影机望着我”,摄影机占据了一个“人物”化的视点。由于导演亲自出镜,“我”是存在的却不是观看者,而是由大量后脑勺调度提示的“被看者”,这种观视结构确实很有味道,不说其它的话,起码达到了视听语言高度自觉的水准。而再去分析“主体”的话,就更有意思了,比如考察一下片中经常出现的视线剪辑,尤其是父母的面容,这个时候是“谁在看”?而另一方面,后脑勺调度其实展示了某种“普遍性”,没有面容,却又“在那里”的人物被抽象成为“位置”,完全可以用“父亲”“母亲”“女儿/我”“哥哥”“嫂子”“侄女”这样的符号来代替,尤其是宋方把自己的背景完全抽掉,从一个女文青变成“离家在外的南京外来者子女”。某种意义上说,其实这是个伦理问题。这显然是一部“私电影”,但宋方表现得十分克制,甚至有些羞涩(略有社交焦虑的感觉)。对常规机位的刻意回避除了对“普遍性”的展示,显然有隐私的考量于其中。

  3、就剧作而言,本片处理的问题异常之大,借用文德斯在03年小津百年纪念的一篇文章(南方周末有登)的说法:“依序把生死连在了一起”。生的方面,主要是关于小侄女和哪位亲戚刚生的女儿。死的方面,大外公、外婆、舅妈的母亲、老李的女儿……只通过对白来写真的很冒险,虽然完成度很好,但也只适合影院的放映环境,我觉着在电脑或者碟机上看是很考验耐心的一件事。叙事上也就是老李的女儿那条线比较传统,有伏笔有照应还有拎线的过程。死讯传来之前宋方和母亲似乎在看婚礼录像(只有声音),宋方在吃汤圆(呼应大外公去世前的细节)。另外一层叙事(姑且叫B故事)则是单身女儿的婚事问题(这又是小津的主题!甚至呼应着侯孝贤的《咖啡时光》):包括亲戚结婚、嫂子递话、对大外公的叙述以及母亲当面的质问,层次铺得很好,问题跟前面一样,比较考验观众……

  4、再进一步说叙事,台词量很大,信息比较多,但是铺得很好。虽然演员的状态略略生硬,大概只有舅妈那段恐怕比较符合日常生活的状态,剩下的所有戏里,感觉这一家人彼此之间太礼貌了,语速很慢,这当然是非演员以及摄影机介入之后的必然影响(这一点上不得不说哥哥的演技真的很好),不过也可以说这是某种父母子女分居两地所必然带来的隔阂状态(所以我以为,至少在谈论“回忆”和谈论“现实”之间应该强化一下区别,按常理,谈论回忆这样的话题的时候似乎没那么尴尬隔阂吧……)。这种把叙事埋起来的方法很先进也很难控制,这一点上宋方的剧作功力很强悍。从另一个方面看,实际上这也是侯孝贤近期电影手法(尤其是《千禧曼波》和《红气球的旅行》,可参看《红气球的旅行》一书里的相关文章)的一次运用,因为宋方显然不可能写好全部的台词,更可能的是她提供场景和话题,由演员来自动阐发,不过她的家人不是比诺什那样的演员所以才全片固定机位的吧……

  5、最后再赞美一下摄影。全片逆光和侧逆光真是美极了。虽然视听语言体系欠一点完整性,比如全家人吃饭那场,绝对不应该切的而应该一镜到底,目测是调度有点问题所以补救性的剪辑。此外舅妈那场戏剪辑不太对,虽然是侯孝贤式的反常规剪辑(常规剪辑此处应当是视线匹配剪辑),但是作为煽情段落还是有切得有点多了。言而总之,似乎宋方在抽离和普遍化这一点上仍受制于自己的身份,在某些段落不由自主地开始煽情(尤其是结尾)。从另一个层面而言,这种安排可以是有意为之(在很多大师作品里,这种奇怪的地方都是会出事儿的地方,比如《童年往事》里四次使用视线匹配剪辑的地方都是有意义的),不过就影片的主题和形式感而言,我还是倾向于将它看做是完成度的欠缺。然则不管如何,这种形式感出色电影语言有创新的作品真是太难得了,我真想说100个XX也比不上一个宋方。拭目以待。

  《记忆望着我》观后感(六):一部真诚、克制的电影

  在莘庄电影院看了这部片子,一百多个座位的电影院只有我与儿子两个观众,形同包场。我们两人的100元电影票,大概还不够付电影院的空调费吧。

  宋方拍了部真诚、克制的电影,所以我给予五分好评,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影最缺少的就是真诚与克制。

  我相信这是可以作为这个时代城市普通居民心灵史留在历史上的。不管将来怎样评介我们这个时代,把它说得无比黑暗还是无比光明,但是这个时代普遍民众的生活状态,需要这样的电影来感性地呈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经历长期的物质匮乏与贫困,中国人开始摆脱物质的重负,生活的重心逐步从底线的温饱,向更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虽然不能说现在的生活不累(如侄女的功课累,哥哥的经营累),但累的内容已经与过去不同了。

  一个偶尔回家的人,面对侄女辈的快速成长,与父母一辈的逐渐衰老,特别容易有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这时父母辈正经历着他们的父母与亲朋好友的离世,所以交谈时往往会集中于死亡话题。因为死亡是人生最大的变故,会引起身边的人长久的哀思。

  电影很多镜头拍到父母仰卧在床上熟睡,那似乎与亡故后的样子没有什么两样。导演似乎在传达这样的感受:虽然明天他们会醒来,继续聊天讲话,但终有一天,他们就这样睡过去了,再也醒不过来。我终有一天会面临这样的场面,而这样的日子似乎是越来越近了。

  死亡,是生活中最普通的境遇,是无法回避的。对一个中年人来讲,父母的死亡已经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一辈一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身边人的人生与死亡?这部电影作了一个极忠实的记录。

  《记忆望着我》观后感(七):张看记忆

  2013年,后窗在上海放映《记忆望着我》的时候,我还在宁波,当时曾经给官微私信,问有没有可能来宁波放映,得到的回复是,争取吧。其实我也知道,本来文艺片的市场就非常小,更何况是在宁波这样一个年轻、重商、文化气氛单薄的三线城市,要到能够放映后窗项目的时候,还是为时过早吧。

  后来我来了上海,没想到时隔一年,竟然还有机会能在影院看到这部片子放映,不可谓不惊喜。虽然放映厅小小的,一共才47个座,开场前就坐的连我在内一共也就12个人,后来陆陆续续来了两三个,中后段又零零散散走了几个。

  电影的拍摄手法极为简单,一个接一个的特写和近景,一段又一段长镜头,看起来似乎更像家庭录影,只不过比起手持,固定机位拍摄使得画面多了更多稳定性。除了最开头宋方在归家旅途上的那一段,以及中间宋方家人坐车出门的一个镜头,其余镜头全部在家中拍摄完成。而这些镜头又几乎全部是特写和近景,使得画面看起来极为拥挤,甚至有时候人物的部分身体被切到画框之外,几乎每一镜都可以感受到,这个小小的“家”,室内空间是何等逼仄,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甚至呼吸,都可能连带引起身处同一空间内的其他人的反应。

  手法和技巧上的简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让人能够更加集中到贯穿整个叙事,并使之保持流动的细微情绪中去。其实这里并没有什么故事,全是每个在外的子女归家时都会经历的一些零碎的事情,闲话家常,邻居拜访,长大的孩子,逝去的亲人,成家的幼时伙伴,种种人事皆非,几乎算不上是“叙事”。因此,我认为对“记忆”的反复提及以及人物对“记忆”的情绪反应才是这部片子的重点。

  片中一共出现了三段较为明显的静默,第一段出现在宋方给母亲修眉,说到“衰老”的话题,回忆到全家刚搬到南京的时候,宋方说觉得母亲那个时候“一下子老了”,然后靠在她肩上开始哭,在讲话和哭泣中间,出现过一小段静默,这一段停顿把情绪酝酿得非常到位,把女儿对母亲的疼惜、内疚和对过往的追思感慨各种复杂的情感揉在一起,并借这个时刻带出来,让观众也不免跟着内心酸楚,感伤欲泣,然后果然就来了眼泪。但是整个过程非常平淡自然,不仔细体味的话根本就感觉不到,因此虽然感伤,却丝毫不嫌煽情。

  第二段静默出现在宋方和嫂子的对话中,提起外甥女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仿佛眨眼间从小毛头长成为一个有独立思维和小姑娘,两个人望着窗外,同时陷入沉默,这是“成长”和“时间流逝”的议题,中间依然掺杂着纷杂的体悟和感慨。

  第三段则出现在宋方和母亲等父亲回家的时候,母亲接到电话,语调突然发生了轻微变化,说了一句“人都来了吗”,联想到之前的情节,大概能猜到是罹患癌症的晓桐快要离世了。放下电话的时候,在宋方开口问询之前,出现了第三次静默。这一次,则是直面了“死亡”这一命题。

  其实光从这三段静默判断,就可以看出影片的主题,其实是“死亡”,记忆也好现实也好,统统指向时间的流逝,而这一点反映到具体的“人”的身上,其终点就是死亡。

  时间、记忆、死亡这三个大命题几乎在所有的电影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中都会涉及到,而要处理如此宏大的主题,又不显得过分沉重,则需要非常好的分寸感。这一点,我觉得是《记忆望着我》极富亮点的手法所在。宋方用几乎不动声色的长镜头,克制的镜头表达和温软的南京话消解了死亡带来的沉重感,让人觉得哀而不悲,十分难得。

  另外,影片格局虽小,其中种种细节却设置得非常动人,包括对家中盆景、卧室布置、阳台上的晾衣杆和斑驳的遮光布,饭桌上的食物和食器的摆设等等的表现,以几乎令人无法察觉的姿态完好地烘托出了家庭氛围以及沉淀其中的时间感,包括谈话时出现在背景音中的屋外的人声、车流声、洒水车的音乐声,都是极为日常化的设置,相信江浙一带小镇上长大的人们对这些都不会陌生。我自己就在这87分钟里,常常想起自己回家的情形。

  最后,宋方父母的参演,以及家人使用真名演出的做法,巧妙地模糊了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的界限。尤其是母亲情感的流露,更加让人觉得这不是表演,而更像是真正的家庭记录。比如在吃豇豆饭的时候,母亲追忆起自己兄长亡故的时候,手里的筷子慢慢开始搅动碗中的米饭,这个动作很明显可以看出随着她陷入对亡兄的回忆,悲伤也慢慢袭上心头,不多久声音就开始哽咽,而窗口打过来的侧光,照到了她左颊滑落的一滴眼泪。

  安哲罗普洛斯在《尤利西斯的凝视》中,曾经把马纳基兄弟所拍摄的短片《织工》称作“第一眼凝视”(First Gaze),意指摄像机(电影)对希腊现实的第一次纯粹、真诚的观照。《记忆望着我》亦是宋方作为导演、以及剧中人物和观察者的三重身份,对过往、时间、和生命的一次张看,以一种轻柔之力触及这些重大命题,可谓四两拨千斤。

  《记忆望着我》观后感(八):影评 - 记忆望着我 - 《一本私人日记》

  比起剧情片,倒不如说这是一部纪录片,看来作为出品人和监制的贾导对本片的荼毒略深,抑或是宋方自己希望做成贾式的糅合风格。但即使是从这个方面来说,本片的水准还是要比贾某些不伦不类的尝试要成功的,虽然其间不免还是会被一些大段话痨式座谈拖到崩溃,而全片零调度的手法也说不上是偷懒还是有意为之,因此总的来说本片毕竟还是过于私人化了,像是导演自己积累的一本视频日记,不经雕饰,原始而粗糙,她并不希望将影片做出像《爱》或者《生命之树》一般的深度与意境,也不想表达什么,一切就如日记那样简单,因此也谈不上什么诗意和艺术。所谓的“记忆望着我”,恐怕就是那回念的一瞬吧,我似乎已经可以看到本片被导演压在箱底,在她暮年的某一天清扫房屋时再偶然发现,然后独自一人静静回味的场景了。

  《记忆望着我》观后感(九):金陵家族

  沿着“北京南—南京南”缓缓驶入的高铁,镜头进入了一栋普通小区的居民楼。父亲、母亲、哥哥、嫂嫂、侄女,以及可能互通有无的邻居串门阿姨,再及礼仪或事由往来的舅父舅母等。在并非独生子女横行的时代,一个当代城市平民家庭的谱系及日常往来由此铺开。母亲退休,女儿难得归来,在回避掉日下的情感问题之外,幼时记忆以及随之带出的家族史便很容易成为言谈点滴。

  作品的视角大部分以长镜头组成,对话及状态称为影片最大的主角。跨幼、青、中老年的家庭成员构成使得期间的对话也带有某种阶段象征性:幼年侄女对于当下学业的抱怨和她的成长期待;中年兄长疲于应酬的各种酒场;以及临近退休状态的父母。对话以外,不时掺插家庭成员的各种状态:包括惯常的午休,疲惫后的酣睡,以及早晚的起居,窗边的凝视或空视。叙述空间基本固定在房间内,家庭成员的居家式演绎也证明了近乎”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在非职业演员身上的有效性。“如坐针毡”或“惊心动魄”的故事都更多源于母女间的叙述,包括孤僻的大外公以及李伯突发意外的女儿等。

  在2012年的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该片斩获最佳处女作金豹奖,评审团称其通过勇敢而个人化的方式,拍摄了一部可供全世界所有家庭观看的作品。除却家庭的普适性方面,我觉得更为难得的是它透过日常生活的言语及状态切片,展示并捕捉了超越于幼青中老年的驻留时光;透过口述完成的家族代际的记忆传承也很好地为观众勾勒出了绵延澎湃平民生活史的重要节点。它既是导演对个人人生阶段的一个自我回望与梳理,也同样为银幕外的观众提供了某种自醒的可能。女主角念及的重回十七岁,以及母亲提及大外公的哽咽,又或是忽而躲入母亲身体的拥抱,都是尤其能够体察到的动容场景。

  另外,作为“南京物语”的部分,片中除了贯穿的方言对话外,也同样有着更为具体的物象:包括邻居串门的“江心洲的葡萄”以及兄长提及的“如皋”等。静止镜头经常对着的窗外,相信同样有着南京某个区域特有的分贝,在鲜有的室外出行镜头里,它也同样讲述了这个城市的变迁。

  类似家庭成员为主体的创作,或者也称“私影像”,近些年在国内独立制作中也颇有建树。观看本片时,自然发散出来的联想包括邱炯炯的《萱堂话语录》,以及胡新宇或许更为直刺家庭生活本质的《家庭特写》。《萱堂话语录》有着更加生动的形象及方式;《家庭特写》则触及了家庭成员间更为残酷的爱之阴暗面。再或者杨德昌对生活更加深入剖析的鸿篇巨制《一一》,以及去年戛纳哈内克的《爱》。这些作品除了对家庭生活的具体描绘外,还有着更多对于生活多面性和残酷性的深刻质疑。但提起这些类比,它并不影响《记忆望着我》的个性及完满,每个导演及每个阶段观察生活的视角和层面都是唯一且独特的,《记忆望着我》结语部分父母的午休面容,它的镜头张力其实也并不会弱于《爱》蒙起枕头的那一刹那。

  《记忆望着我》观后感(十):死亡的幽灵缠绕着生活--评《记忆望着我》

  在莘庄电影院看了这部片子,一百多个座位的电影院只有我与儿子两个观众,形同包场。我们两人的100元电影票,大概还不够付电影院的空调费吧。

  宋方拍了部真诚、克制的电影,所以我给予五分好评,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影最缺少的就是真诚与克制。

  我相信这是可以作为这个时代城市普通居民心灵史留在历史上的。不管将来怎样评介我们这个时代,把它说得无比黑暗还是无比光明,但是这个时代普遍民众的生活状态,需要这样的电影来感性地呈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经历长期的物质匮乏与贫困,中国人开始摆脱物质的重负,生活的重心逐步从底线的温饱,向更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虽然不能说现在的生活不累(如侄女的功课累,哥哥的经营累),但累的内容已经与过去不同了。

  一个偶尔回家的人,面对侄女辈的快速成长,与父母一辈的逐渐衰老,特别容易有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这时父母辈正经历着他们的父母与亲朋好友的离世,所以交谈时往往会集中于死亡话题。因为死亡是人生最大的变故,会引起身边的人长久的哀思。

  电影很多镜头拍到父母仰卧在床上熟睡,那似乎与亡故后的样子没有什么两样。导演似乎在传达这样的感受:虽然明天他们会醒来,继续聊天讲话,但终有一天,他们就这样睡过去了,再也醒不过来。我终有一天会面临这样的场面,而这样的日子似乎是越来越近了。

  死亡,是生活中最普通的境遇,是无法回避的。对一个中年人来讲,父母的死亡已经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一辈一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身边人的人生与死亡?这部电影作了一个极忠实的记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