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周一清晨》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周一清晨》经典影评10篇

2018-05-29 20: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周一清晨》经典影评10篇

  《周一清晨》是一部由Bill D'Elia执导,文·瑞姆斯 /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 吉米·巴姆博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周一清晨》影评(一):医者行舟,急流勇进

  身为低年资外科医生,看完后很多情感同身受。这部剧是2013年拍的,现在2017年我才看到,纵然有一些国内外文化差异,但一些人文伦理难题却是相通的。

  我是普外科医生。剧中主角神经外科医生,但其实普外科才是全外科系统最忙乱的一个科。在我所在医院,几乎每个夜班都会有诸多急诊,每个急诊都耽误不得,轻则腹痛难忍,重则生命垂危。而住院总医师则每3天便需要值一次夜班,不分节假日和周末,风雨无阻。所以,当完成了一日的手术,正希望休息之时,夜班随之而来,经常一夜无眠;第二天仍旧伴随全天手术,而外科医生没有“下夜班”之说,再累也必须完成第二天工作,若幸运能正点下班,可以回家休息一晚;第三天又是风风火火一天手术,接着第四天手术后又开始这种循环。而必须高强度频率的值班才能锻造出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所以我们经常自嘲:我们的日子只有三天----要么在值班,要么在准备第二天值班,要么刚刚值完班。哈哈哈!红红火火恍惚惚!

  神经外科、创伤外科精英外科医生,每周一清晨都会在医务主任----也是神经外科大佬Huton----的召集下举办“死亡与并发症讨论会议”。这个会议在国内外任何医院外科系统都是常规,每周开展总结上周发生的死亡病例及并发症情况希冀提高临床能力改善临床环境。 这部剧展示了很多人文伦理,比如“对死亡患者家属进行安慰是否是必须”、“生前签署自愿捐献器官者死亡后其代理拒绝捐献器官是否正确”“用错误方法救了病人性命是否该被谴责”等等,这些人文事件我经常会碰到,也会面临尴尬境地,确实很难去处理。而剧中的处理方法同国内有类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剧中的处理结果更让人赞叹欣慰,而同样的情况在国内,往往是医生采取自保后的妥协,并非对患者最好的结果。而在医患冲突上,这部剧也展示了流氓是不分国界的。但是对流氓的处理方式却是截然不同的。

  医务主任Huton在举行会议时,每个人----每个精英,都会紧张,因为明明自己认为无过错乃至骄傲的一件事情,都会被Huton用事实理性反转为“不良事件”。而观众比如我的态度,也从开始对Huton吹毛求疵不满,逐步转变成对其“All for patients”理念的崇敬和信任。不仅仅如此,剧中这个胖乎乎圆脸蛋的Huton既存在不容置疑威严,也存在温暖人心细腻,让人如沐春风。有时候,这种会议会随时开展,只要当Huton觉得需要开展时,一个call,所有人的呼机便都滴滴响起来,大家便都无可奈何却又彼此心照不宣地聚集在一起。纵然互相指责不满过,但当面对疾病压力时,所有人都是一个集体,一个家庭,共同承担面对。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风格迥异的各位外科大拿。最后一集中,心胸外科女超人Napur将突发心肌梗塞的16岁孩童奶奶,其唯一看护人,诉讼至儿童福利署,因为其无休止满足孩子垃圾食品需求才导致心梗,并且在住院期间依旧如此。而同时,另一位女医生Tina,大家朝夕相伴的同事被瘾君子患者殴打至昏迷,生命垂危。在这个节骨眼上,Huton召开会议,并向Napur责难。Napur发飙:为什么我们要在晚上10点钟来这里听你说这些?当Tina躺在病床生死未卜的时候?面对Napur的怒火,Huton说:“没别的原因,就是为了让我们忙起来。当深爱的人倒下甚至可能会死,我们无能为力,只能让自己忙起来”。言罢,摘掉眼镜,低头掩盖眼角流露出的痛苦

  到这,我看到了全剧最打动我的一句话,就是Huton的这句。 我不知道我体会出了什么,只是很有触动。我看到了身为一个外科医生的宿命:始终on call,始终keep active,始终brave moving。

  始终on call 是一个外科医生的职责。因为相比内科医生,各种天灾人祸会把患者源源不断送到外科医生手中,而外科医生则必须能随时应答,随时做好拿起手术刀上台的准备。

  始终keep active 是一个外科医生继续行医的保障。 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之下,如果外科医生不能持续保持活力,保持斗志,那么很容易被压力击垮乃至崩溃。

  始终brave moving 是一个外科医生实现理想支柱现实总是险恶的,因为人心并非总是向善。当自己救死扶伤的理念得不到公正对待乃至遭受非议, 不忘初心勇敢前行是唯一的办法。就像Huton所说,当深爱的人倒下,我们无能为力,只能让自己忙起来,“继续前行”。

  古人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而今,在医者的世界里,行医如行舟, 也需急流勇进,而非原地徘徊,更非中途而废。

  我敬重每一位外科医生,更敬重坚守理想的外科医生。同样我也敬重在急流中没有勇进选择中途退出的人。说到底,外科医生只是一个职业,需要强大信念方可涉足并深入。坚守的人是勇士,但退出的人也绝对不是懦夫。绝对不是。

  《周一清晨》影评(二):文明野蛮的教化

  很少看剧,但医疗剧除外。《周一清晨》有幸看完。印象最深刻的是“生前预嘱”的那对无儿无女夫妻故事丈夫中风脑死亡,知道他生前预嘱(如遇意外绝不插管)的医生因为有些心中不忍并没有替他拔管,而是去征求了老太太意见,才做出了拔管的决定。看到这里,谁都会为医生的悲悯之心而感动对吧?错了,我们都错了。丈夫的生前预嘱为的就是不让自己的亲人在这个时候接受道德审判良心谴责而导致终生不安:是我亲手决定结束了亲人的生命……这部剧立体、充满了人性关怀,当我们以为医生从死神手上将一个生命夺回来是如同上帝般存在的时候,也许我们又错了,因为对于一个持有不同信仰的病人来说,你也许是夺走了她(科学信徒)的信仰。文明对野蛮的教化也许就从一部剧开始……越了解自觉无知,越了解越懂得敬畏。生命的有趣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丰富。太可惜,这么好的剧只有一季[可怜][可怜]

  《周一清晨》影评(三):《周一清晨》,你值得一看。。。。

  看完了《周一清晨》,感触很多!了解了作为医生面临的艰难抉择:面对宗教信仰,你到底是该救人,然后有可能被诉讼至法院呢还是听他的让病人回家祷告上帝,但自己一辈子良心不安呢;面对病人全身插满管子,只能依靠呼吸机才能维持呼吸,你是选择让他继续饱受折磨还是建议病人的家属关闭呼吸机。。。也许,医生这个职业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很庆幸当初没有选择医学专业。但如果大家都像我这样,那又有谁会想当医生呢?那世界上千千万万的饱受病魔折磨的人该怎么办?于是,感谢所有的医护工作者谢谢你们当初的选择,才能让我们在患病之后,获得痊愈的机会!但同时,医生面临的种种选择,都有可能让医生成为被指责的一方:如果选择尊重病人的宗教信仰,然后死了,别人也许就会骂医生没有一点同情心,但如果你选择了救人,虽然病人康复了,但别人也许就会说你不尊重宗教信仰;如果你选择让没有一点康复可能的人继续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一些吃了没事做的就会指责你浪费资源,但如果你选择后者,也许你就会吃上一场官司,告你没有人性。。。。也许,我们该对医生仁慈一点!

  (P.s:这里所说的医生是指那些有职业操守爱岗敬业的好医生,而不是那些没有医德的黑心人)

  《周一清晨》影评(四):谁说冰火一出,其他美剧自动减一星?

  《权力游戏》一出,所有的美剧自动减一星——或许对其他剧是这样的,但是对《周一清晨》这句话并不适用。

  所以在你们都每周等待各种被老爷子写死和写活的时候,我先把2013年的这部剧补完了。

  可惜的是,这么好看的剧竟然就只有一季。

  TNT的这部剧不靠颜值,也没打算用多夸张的视觉冲击,更没想过设置什么脑洞大开的剧情,一贯的医疗剧冷静严谨、取景单一的风格也在这里体现淋漓尽致,但是当每周一,医生们接到呼叫,赶来311那间黑色而密闭的会议室时,你就会知道,很多我们一度认为甚至坚持东西其实并不是那么正确,很多我们习惯去抨击和批判的却很有道理和存在的必要,很多我们曾经不屑和鄙夷的却是别人用尽力气去挽救的。

  这里是全美最好的综合医院,拥有世界顶尖的各科医生,却依然面临着和其他医院、医生面临的相同问题——医患沟通、诊疗失误、流程缺失,甚至还有虎视眈眈盯着医院以期获取利益律师……病患也从罪犯法官、从空白白纸的婴孩到耄耋的老人,从街边的流浪汉到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家,从敬虔的天主教徒基督教科学派教徒,甚至还有自己至亲至爱家人恋人……

  救死扶伤,这四个字说来简单,可是要付出的是无数个人十几年的学习和工作,才能从表象中找到真正的结论,而人体精妙之处就在于,引起某种疾病的却往往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个根源,而清除了病灶又常常会带来其他的隐患甚至新的困扰病痛和残障。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13岁的小姑娘坚决拒绝了自己的脑部肿瘤手术,这也就是为什么敬虔的天主教徒在医生为她实施除颤手术后又上诉赔偿,这也就是为什么小提琴家宁愿在手术前只与自己的天赋为伴,这也就是为什么朴医生拒绝了为那个写作强迫症的癫痫男孩手术,如果与生命相比,有更加重要的东西值得我们在余生珍惜,值得我们付出生命去争取和享受,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放弃而仅仅为了从今以后遗憾生活

  当我们能够依靠愈加精密的仪器来辅助诊疗,当我们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微创手术和器官移植手术,是不是有时候就真的期待更多的医学奇迹?一孕数胎的情况都已经不再是新闻的时候,是不是就真的可以无视患者的生前预嘱只为了不让自己留下遗憾?是不是就真的可以无视我们已经“审判”过的当死的无价值的人而去拯救其他人?是不是就真的可以否认他人的宗教和信仰即使这救治带走了TA生命的一部分?是不是就真的可以忽视流程而让一个本不该离开的生命终结在了小小的手术台上?是不是就真的可以因为不想终结自己的传奇而给他人带来风险

  311,幸亏这里还有311。

  切尔西医院的医务主任像蜘蛛一样把网结在医院的各个地方,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他才能够客观中立而冷静。每一个被他叫道讲台前的医生,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出色完美,他却依旧能够指出其中令人无法辩驳的失误和问题。

  横向的气管切开虽然最终还是挽救了老人的生命,却是每年无数起手术刀遗落在腹中的先例;像秃鹰一样盘踞在医院等待亡者的移植主任即使挽救了数十条生命,却毫不掩饰地暴露出自己的价值取向毫不在意地去充当法官;沉默不语并不代表否认,相反却恰恰是支持鼓励;只关心去拯救教师工程师或者孩子的父亲,却忘记了最先也最应得到拯救的是这个选择了捐赠器官的人……正是因为有了311,我们才知道,其实有人比病患更加在意他们的生命和健康,他们的想法感受,甚至他们的才华和信仰,甚至,还有人比医生也更加在意他们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安危。

  这部根据神经外科医生、CNN首席医学记者Sanjay Gupta尚未出版小说改编的美剧,并没有回避任何一个问题,而是不设立场主动解释和剖析。所以站在台前的医生,即使被拷问得哑口无言,即或义正言辞地辩解,却依旧开始慢慢改变。那些深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尽管随着时间和工作开始被遗忘和掩藏,却仍旧存在并且闪闪发光。那些就是,善良

  也正是因为善良,所以他们选择了成为能够帮助别人的医生,无论在哪里,都是这些考了最高分、读了最厚书的孩子们才能够有成为医生的机会;也正是因为善良,所以他们选择了承担着误解和曲解却依旧努力救治,无论什么时候,他们所付出的耐心、细心和压力都是我们无法想象和承受的。

  我们并没有资格评判任何人和任何事,就如同疾病,你所看到的表象其实就不代表你所以为的事实真相

  我们不是医生,我们却始终都是病人。

  以下是精神病专用公众号

  欢迎病友关注沟通交流病情

  《周一清晨》影评(五):不过又一部中庸主流

  1.在行业剧当中,医疗剧是逃不开的题材。就像警探、消防这类工作一样,医疗人员的工作会面对生死法律和道德的各种挑战,他们的故事易于被置于极端环境下进行挖掘。对内心、人性和社会意义都有天然的创作可能。但是因为已经有了很多尝试,这类剧也基本被过度消费,很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再有新意。

  2.这部剧说到底仍然是一个标准的主流价值观美剧的完美样本。一个多种族成员组成的团队、一个糅杂着严父慈母双重身份的主任、一个有着创伤记忆的责任心极强的医师、一个有着为工作放弃感情生活的女汉子等等。在众多主流高收视剧集中这样的人物设定是最基础、最不易出错也是最无法出彩的。比如CSI、criminal minds都是如此。

  3.其实这部剧之中,有两个人更有意思。一个是只用专业说话,不善言辞也不屑言辞的亚洲医生,只愿意说not do,dead。某种意义上说,他象征着”医学本身”,严肃、实际、标准的科学态度,不允许糅杂任何感情与道德。病灶与健康,死亡与生存,这是医学最本真的意义。另一个是那个负责器官移植的医生,这个被人们私下看作食腐者的医生身上承载着更多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医生盼望病人康复,但他首先必须盼望有人死去,用一个人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生存的可能。他生存在盼望生和期待死之间的夹缝中。器官捐献者与受捐者的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的对比、器官来源的合法性、对于生命同价还是注定有所区别的残酷现实都可以从这个人身上有所体现。这两个人其实更应该成为主角。但这是部主流剧集,这一点也就很难做到。

  4.外科医生特有的周一清晨的会议是这部剧的点题之笔。会议的形式、演讲台上的布光以及想要产生的最终作用,其实都与教堂布道以及法庭对质如出一辙。主任扮演着神父和审判者的角色,被邀请上台做陈述的医生成为忏悔者,台下的同事们成为信众和陪审团,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认清事实、看清自我,这个会议更像是一个仪式,让众多医生逼向自己的内心,并警醒他人。当然,与此同时,这个会议的设定也起到了一个技术化的作用,就是让每个角色有一个相对自然的陈述内心独白的可能性,可以向观众解释一些专业知识,也可以传递一些编剧想呈现的价值观。

  5.主流剧中的感情线很少有写得成功的。这部剧中有为了工作抛弃感情的女性也有因为每天一起见证生死所以走到一起的办公室恋情,其实这些仍然是陈词滥调,为了有一条感情线而敷衍着设定而已。

  6.近几年的主流美剧中,团队的主管愈发呈现出一种脸谱化的样貌,牺牲精神、上帝人格、全知全能、性情温和业务出众,这部剧中的主任如此,之前的著名剧集诸如CSI NY则也是一个典型。在那部剧集的后半期,老大Mac Taylor在完成一个案子后,从远方走向镜头,意气风发,背后的落日和飘扬的星条旗。主流美剧中对这类人物的描写越来越近乎歌颂,甚至部分接近了中国主旋律电视剧中的“书记”设定。这样的倾向非常糟糕。

  7.如果可能,这部剧应该把话题延伸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医生本身面对的生死考验注定无法超出受众的想象,所以如果把话题延伸至医疗设备公司代表在商业诉求和专业规范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器官移植的暧昧渠道等话题上,或许会更有意思。从开始的几集似乎可以看出这样的端倪,但按照这类剧集的尺度,不抱太大希望。

  《周一清晨》影评(六):S03 Legendary ego and Humanity

  Keep in mind that family members' primary motive when having these post-mortem conversations is simply ascertaining exactly what happened.

  This was a certainly a very lucky patient, not just to get Wilson's gifted neurological hands, but also his legendary ego. After all, his life might have been saved because he just happened on the one doctor who refuses to recognize the possibility that he might ever be wrong.

  Why do you think ever bother with advance directives? Why go to all the trouble of executing a legal document? One reason might be to save a loved one from making an excruciating moral decision.

  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向患者家属简单地表达We‘re sorry, but we try our best,不仅仅是理解他们面临的痛苦以及道德困境下艰难的选择。医学不单纯是奇迹,不单纯是精湛的技艺,卓越的智力以及敏捷的反应速度,还有悲天悯人的胸怀

  《周一清晨》影评(七):第一集

  《周一清晨》,以切尔西医院为主要场景,每周一早晨,外科医生们都会举办“发病率、治愈率、死亡率与错误率”的同行评议研讨会——“311会议”,对诊疗病例进行回顾,对工作优秀的医生给予赞扬、祝贺、鼓励,对那些频犯错误的医生予以言辞犀利的批评,甚至宣布开除某些犯有重大错误的医生。

  朴成医生成功地实施了一台深部脑刺激手术,在311会议上得到了“a quick congratulations to Dr. Sung Park”。被同事称为“007”的马丁医生由于没有做全套体格检查,为髋部疼痛的长跑爱好者开了强效泰诺,四个月后患者入重症监护室,磁共振显示骨癌晚期,虽进行积极的抗癌治疗,患者仍很快死去。马丁医生由于初次接诊未进行必要的检查,想当然的治疗,放任转移性骨癌肆意扩散,同时回顾其以往病例,被311会议建议医院董事会取消其行医资格,从311房间驱逐出去,无权继续参与该房间的讨论。

  泰勒·威尔逊医生被哈丁·胡顿主任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外科医生之一,是位负责任、富有同情心的医生”,他在为七岁男孩奎恩做颞叶肿瘤手术时,奎恩血流不止、无法控制、抢救无效。虽然奎恩的母亲对威尔逊医生说“你已经尽力了”“你一定也很难过”,在“311会议”上威尔逊医生同样被会议主持人哈丁·胡顿主任质问手术前评估了吗?和同事咨询过吗?可能危及生命的手术和同事讨论过吗?询问过孩子生父的病史吗?威尔逊医生询问过奎恩从未见过其父亲,事实是奎恩父亲患有维勒布兰德氏病,血管性假血友病,奎恩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可能性有50%。假如威尔逊医生在手术前询问到奎恩父亲的病史,还会出现这样的手术结果吗?

  和电视剧相似的是,美国大部分医学中心、大型私立医院都会定期举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型讨论会,对医疗事故案例、并发症、死亡及罕见病例等开展讨论,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周一清晨》影评(八):排除洒狗血的部分,还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医疗剧

  这部剧男女主角的设定跟夜班医生有些相似,不过在医疗方面明显要比夜班医生好的多,所以为什么这部剧会被砍…例会这个形式把医疗剧中只能靠观众自行感悟的部分更深刻的进行了剖析,虽然强行深刻有点儿心灵鸡汤的嫌疑,但剧中的每个问题确实也都很值得思考。

  ueng和Buck这两个角色绝对是这部剧的闪光点,个性鲜明,看似不近人情却对生命和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并且对这份工作充满了热情。最后一集阿成嘲笑Buck在医疗关怀上还不如他的时候真的是非常好笑。不过有一点一直不大理解,为什么医院的其他医生也对buck非常的冷淡,按理来说都是医生大家应该能理解他的工作,但是同事却也认为他是徘徊在患者病床前的秃鹫。如果说是对他这个人个性产生的非好感那很正常,但是针对工作?更何况,就像最后一集说的,他的这份工作,不是为了他自己或是医院来谋取利益,而是为了更多的人能通过器官移植延续生命。

  总体来说这部剧还是很不错的医疗剧,无论从剧情、医疗环节、节奏都很值得一看,唯一可惜的就是它已经被砍了。

  为什么豆瓣影评第一段不能开头空两个字,真的是让人浑身难受!!!

  《周一清晨》影评(九):生前预嘱

  人们为什么非得签生前预嘱呢?

  如果一个人选择不靠人工设备维持生命,何不直接告诉自己的家人朋友和直系亲属呢?为什么要费尽周折签下一份法律文件呢?看起来真是小题大做,不是吗?

  其中一个原因,也许是拯救所爱至亲,让他们不用做出痛苦的道德抉择。我也有生前预嘱。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如果有一天,我发现自己被困在该死的机器中,我不想让妻子面对一位会对他问出“打算怎么办”的医生,不希望让我的爱人为难,以至于她不得不拔掉插头,亲手了结今生挚爱之人的生命。你能想象因此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吗?

  希波克拉底誓言已被修改了“不伤害,但请做好面对诉讼的准备”

  《周一清晨》影评(十):周一清晨

  建议大家看完几集以后或是全部看完后再来看剧评,谢谢。

  我看过的第一部医疗剧是产科医生,评分不高,也没有产科男医生火。大概就是出事了,一个男医生一个女医生轮流救或者一起救,之后化险为夷。剧情中最打动人心的是一个艾滋病人在医院生产造成了大众的不满甚至转院,而肖程却不顾这些照样帮她们做手术。最后手术成功,皆大欢喜。

  各种肤色,各种国家的人,因为同一个职业聚集在Chelsea General。而在311室举行的会议每次都会以实际案例和医生为基础,让他们看清自己职业上性格上的不足,因此更好的对待患者。对医疗事故的发生,cheif of staff表示zero tolerance。

  这部剧让我看到了医生的责任,精准和严肃。为患者服务时,他们需要一丝不苟,出了一点差错要负全部责任。与此同时也要照顾患者和家属的心情,尊重他们的选择。于是在医院中,我们不会看到强迫,只有劝说,哪怕是“Not do, dead.”这样没有人情味的话。

  但从中揭露的更是人性中善良,有爱的那一面。作为外科或是神经科医生,他们做手术时只需要在意局部,但对待患者时需要注意整体,包括他们的心情,意愿和家属的想法。他们不只是拿手术刀的人,也是一个个有爱心,很认真、善良的人。比如一个13岁的女孩Trisha拒绝接受治疗,原因是她想把人生最后的几个月活的更好,更有趣,而不是身上插满管子。医生们找她谈话时先表示了尊重,再说出了生命的意义和奇迹的发生,最终她答应了做手术。cheif of staff为了使她开心,愿意把自己的头发剃光像她一样bald。这无疑是至高的尊重和信任,也是一种程度上的try their best。

  传言这部剧已被砍,不会有第二季,对此我表示深深的遗憾和无奈。美国有许多这样8集10集的短剧,揭露的是社会中美好的一面,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但因为没有炒作和一些吸引人的剧情,他们没有火起来,甚至找不到资源。在这推荐人人视频,美剧基本都可以搜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