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杀死汝爱》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杀死汝爱》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6-02 21:4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杀死汝爱》经典观后感10篇

  《杀死汝爱》是一部由约翰·克洛基达斯执导,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 戴恩·德哈恩 / 伊丽莎白·奥尔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同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杀死汝爱》观后感(一):乱拨琴弦

  art I 火焰般的人儿

  有一种人,如 Lucien Carr,犹如火焰般的存在,你无法忽视他们的存在。

  你嗅到了危险味道,却被那光芒牵引,想一探究竟,飞蛾扑火般燃尽了自己,他们魅惑的笑声一曲安魂。

  回望,这样的邂逅,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尽在不言中。

  到底还是有趣的吧。身也好,心也罢,反正也终归是会尘归尘土归土的,怎么将它们安葬也不会天堂地狱的。

  近来也遇到过这样的事儿,再远了的也记不起了,再久些,这些也会忘掉。

  一次是在狂欢的party上。我和朋友穿着奇装异服穿梭进灯光闪耀音乐震耳欲聋大厅目光试图在一群海盗警察吸血鬼中寻找到其他先到的同伴们。正当努力地躲避端着一排啤酒横冲直撞的络腮胡大汉朋友轻而急促的冲我耳边喊了句,“快看,那个人好(此处”好“字,重读,拉长)帅!”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我的整个身体已经被朋友扭了个一百八十度(这朋友也很少如此失态)。我试着调整身体的平衡不经意抬眼,人群中一个穿着白色T恤中等身材的金发男孩儿,一双明亮眼睛披着浓密金色睫毛。那眼神桀骜而放荡,一看就知道应该已经喝了不少。他看到了我看着他,避免直视,我回过头面向朋友。我想他就是朋友说的那个。轻轻说了句,”一般般“,遂钻进人群。

  和同伴们喝了些啤酒和香槟,醉意些许,随着音乐晃动,来到一桌精灵女孩高大魁梧的”矮人“领地,他们很热情,请我喝利口酒,我们跳了跳舞。我见到那个金发男孩儿在舞池中kiss around,吻了不少小伙的嘴,醉的不轻的感觉

  随着音乐和那样随意气氛,醉意更浓些,又看见了那个男孩儿,我微笑着看着他,目光穿过人群,他魅惑地望着我,这样的对视持续了十秒,他走了过来。

  后来也没有后来,我们也只是聊了聊。他们就像蝴蝶一样,飞来飞去。

  另外一次是在Bus上。在市中心的那几站很多红绿灯,车总是停下来。我看到车窗远远地方,一条移动鲜艳裤子,一条腿儿鲜红色,一条腿儿艳绿色,红的后面口袋是绿的,绿的后面口袋是红的。这样好像哪个马戏班子戏服的裤子,穿在一个妖孽般的人身上,就变成了一种律动。说TA妖孽,是因为那股子自信劲儿,连专业模特都不及其万分之一。我的目光追随着那团火焰,看TA在人群中舞动,视线所及其他一切马赛克掉,那条裤子成为唯一清晰画面。走走停停车子终于经过了那条裤子身旁,TA在等红绿灯,我望见了裤子主人的那张脸,正在仰着脸儿吞吐着一口缭绕。那一瞬间,我觉得TA是迷人的,虽然都没看清是he还是she,因为车儿忽然发狂般奔走了,留下那个画面定格在那个丁字路口

  ---------------------------------------------------------------------------------------

  art II 红白玫瑰

  cience和Art是我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选了Science的我,近来望着这颗大米饭粒儿,又觉得胸口朱砂隐隐作痛。Science是凭借冷静理智存活的,Art呢,感性狂热是它流淌的血脉同时存在的二者,足以让一个人分裂。好像我marry了science,如今又想在家里写作画画曲子,like crazy,不分昼夜突然有种出轨的感觉。Art的魂觉醒的时候,不用酒精,一样疯狂

  话说为什么搞艺术的人一定要那么疯狂?是艺术让人疯狂还是疯狂的人才爱艺术?或许都有吧,疯狂的人热爱艺术,艺术让他们疯狂到了极致

  ----------------------------------------------------------------------------------------

  art III 伙伴

  羡慕这群家伙有彼此的疯狂作伴,什么都好,他们彼此支撑着。而活在一群正常人里的非正常人类是极其痛苦的,因为要披上一层社会外衣保护自己的敏感脆弱灵魂孤独,和周围有没有人陪伴没有半毛钱关系,在一群非同类的人群中,只能更加清晰了孤独的轮廓。没有伙伴,才孤独,孤独侵蚀到骨头了,游走于每一根神经,我想我已经中毒太深,无药可救。以至于,写下这篇乱吼。

  ----------------------------------------------------------------------------------------

  Love this song 片尾曲

  ,Don‘t Look Back Into The Sun'

  《杀死汝爱》观后感(二):颜值提升演技多少

  颜值对演技有提升作用吗?

  戴涵证明颜值拯救不了一切:卢西安很完美,戴涵完全适合演Lu,就像美丽的马赛克一片一片嵌在墙上那样准确。但这个角色并不难演,难度大概等于小李子的兰波,人物原型本身的魅力文学氛围和lgbt电影的特质对角色加成很多。

  (我觉得“甜茶”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则贡献了整容般的演技,本来不觉得男孩子有那么好看,但是他太了解自己容貌优点了,他可能完全清楚自己脸和身体的细节呈现在镜头中的样子,也有可能是导演够细心。)

  戴涵在《超凡蜘蛛侠2》表现普通;《星际特工:千星之城》则是我的观影主角灾难”,可能是我不太喜欢商业片吧。

  倒是很佩服丹尼尔,哈利波特带给他那么多成就,他却能甘愿做绿叶陪衬其他男演员。虽然《杀死汝爱》是双男主,但金斯堡这个角色能发挥的余地很小,出彩的一定是卢西安,所以我觉得丹尼尔心态很好,愿意去成全搭档、成全作品。他似乎对同性题材很感兴趣,还放飞自我出演了人尸恋的《瑞士军刀男》,演一具尸体很难,观众也不会说尸体演的好什么的,丹尼尔的主要作用还是为了成全作品。

  至于电影故事改编的怎么样,对比一下付兰科版的金斯堡就知道了。

  《杀死汝爱》观后感(三):短评写不了 只能这样

  莫名戳我 带感 合口味 昨天很晚看地 本来想看一半 明天接着看 没想到一看看的放不下 想一直看完 快五点才睡觉 边看边快速百度查了下历史背景

  五点多 人躺下后 脑子还久久不能平静 走马灯样儿的闪过很多影片片段 就是特别喜欢

  人一醒 又撸了一遍 然后再重新去看了戴恩演的卢西安部分

  为 戴恩·德哈恩 的演技折服 很有魅力 简直妖孽 以前看过好多欧美群像视频 都有他 不过没太大感觉 看完汝爱彻底被他圈粉

  他演出了卢西安 卢西安的洒脱 肆意 他的魅力 无形的诱惑 散发着荷尔蒙 最喜欢影片前半段的感觉 颓靡 青春的张狂 无忧无虑

  《杀死汝爱》观后感(四):杀死汝爱:垮掉在死亡中崛起

  说起“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莫过于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的《嚎叫》及威廉·博罗斯的《裸体午餐》。如果将这三位主干将囊括在一部作品里,一定是件有意思的事。《杀死汝爱》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尽管在这里,主角是艾伦·金斯堡,凯鲁亚克与博罗斯则是配角,但因为故事讲述的是他们尚未成名之前的故事,更有种揭示“垮掉的一代”是如何崛起的意味,因而很值得一看。

  《杀死汝爱》通过一个刑事案件,将金斯堡与凯鲁亚克、博罗斯串联了起来,并尽可能地去揭示这批优秀知识分子年轻时候的所作所为。论案件,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两个情侣之间因为感情纠葛,导致其中一个失手杀了另一个。至于是防卫性失手误杀,还是激情犯罪,在法庭上存在着一些争论,但案件依然是一个普通的刑事案件。但因为两个情侣都是男人,鉴于当时美国社会尚存在“恐同主义”,对于被杀者是否是同性恋,是否对杀人者施加性暴力,才是法庭上辩控双方交锋的焦点。最终以杀人者被轻判了事。

  但因为案件牵扯到了金斯堡、凯鲁亚克、博罗斯,就逐渐为人所熟知,也成为了“垮掉的一代”走上成熟创作期的起点,所以,具有了格外的意义。至于这一案件是如何与三位天才作家纠缠在一起的。我分别来阐述一下。先说威廉·博罗斯,这位出生于1914年的作家,是“快掉的一代”作家中最年长者作为富二代的博罗斯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也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大学教授大卫·卡默尔,这个教授是同博罗斯一样是位瘾君子,而且有同性恋倾向。博罗斯尽管与大卫并非恋人,但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于是两个人精彩混在一起。而这位卡默尔教授则是一位情种。他爱上了一个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名叫卢西安·卡尔。这位卢西安·卡尔的学生芝加哥大学,后来又转学到了哥伦比亚大学,而为了爱情,卡默尔教授则跟着到了芝加哥,然后又跟到了哥伦比亚,在哥伦比亚时他已经失去了教职,成了一名清洁工真心是为了,不顾一切。作为大卫·卡默尔的好友,威廉·博罗斯也跟着从芝加哥到了哥伦比亚。并且通过卢西安·卡尔,博罗斯结识了艾伦·金斯堡、杰克·凯鲁亚克。然后,年长的博罗斯就经常与金斯堡、凯鲁亚克、卡尔厮混在一起,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在正在这种碰撞中,“垮掉的一代”的共同诉求建立了起来,他们的文学创作也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除了博罗斯、金斯堡、凯鲁亚克之外,刑事案件的主角正是大卫·卡默尔与卢西安·卡尔。这对跨越年龄的恋人,随着时间增长,渐生罅隙,尽管大卫·卡默尔一如既往地爱着卢西安·卡尔,但卡尔却移情别恋了,他与艾伦·金斯堡逐渐打得火热。并且相约着私奔,跟着当时身为海员的凯鲁亚克到海外走走。结果痴情的卡默尔得知卡尔要去海外时,也买了同船的船票,想要跟着一起走。这样,矛盾就爆发了,原本卡尔要走,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要摆脱卡默尔的,又怎么会让他跟着一起走呢。于是在两人的一场争执中,卢西安·卡尔拿出了随身携带的一把水果刀,刺向了大卫·卡默尔。然后,又将卡默尔放入了哈德逊河中。卡默尔就此身亡,可能是由于被刺死,也可能是溺死,因为案件现场没有第三者具体结果不得而知。在庭审中,卡尔声称卡默尔是位性爱狂,自己无法忍受,在争执中源于自卫而失手。尽管“垮掉的一代”就要崛起,但毕竟此时仍然是保守主义者占据主流时代,社会普通存在着“控同主义”,最后,法庭认定大卫·卡默尔是一位同性恋,并因此而轻判了卡尔,只被送进监狱坐了18月的牢。但正是由于卡默尔的死亡,卡尔的被判刑,博罗斯也与金斯堡、凯鲁亚克就此分道扬镳,走上了各自的道路

  而从凯鲁亚克的角度,谈这个案件的话,已经辍学的他,常常与大学生艾伦·金斯堡、卢西安·卡尔混在一起,并鼓励他们逃学,跟着去闯荡天涯。因此,他对卢西安·卡尔的蛊惑,使得在卡默尔死亡案中被当成了从犯。而且,在卡尔刺杀了卡默尔之后,首先就是去找到了凯鲁亚克,杰克因此帮他藏匿了那把水果刀。卡尔在见到凯鲁亚克之后,又去找打了博罗斯,而博罗斯则劝卡尔去自首。不过,凯鲁亚克与博罗斯都被当成了从犯,但因为他们的责任相对较少,只需交点保证金就得到了保释。当时,凯鲁亚克的未婚妻家里替他交了保释金,结果他这个没良心的货却在不久悔婚了。之后他踏上了横贯美国的旅程,就是这场旅行,让他写下了那本脍炙人口的 《在路上》。而土豪博罗斯家族为威廉·博罗斯交了保释金,他也走出了局子。他说“这个放荡的圆终于走到了尽头。”之后他继续嗑药,醉生梦死,然后写出了那本著名的 《裸体午餐》。

  而艾伦·金斯堡似乎看起来与本案的关联最小,但他恰恰是卡尔刺杀卡默尔的诱因。对于金斯堡来说,卡尔正是他的文学启蒙导师。在金斯堡好不容易考入哥伦比亚大学之后,给他精神上最大刺激的就是狂放不羁的卢西安·卡尔。初次见面,卢西安跳到图书馆阅览室的桌子上念亨利·米勒的自传小说,著名的《北回归线》(由于书中充斥着对交谈、宴饮、嫖妓等行为的夸张变态描写而在当时被列为禁书。)从此以后,年轻的犹太人艾伦的那颗充满反叛意识内心,被这个漂亮的金发少年点燃了。他喜欢大胆露骨的言语,他喜欢他对文学诗歌见解。正是卢西安·卡尔,作为交集的中心,使得金斯堡、凯鲁亚克、博罗斯聚在了一起,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缪斯。也成为这几位男人终身怀念的人,杰克·凯鲁亚克和威廉·博罗斯合写了小说《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正是以卢西安·卡尔刺杀卡默尔为原型。艾伦·金斯堡在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嚎叫及其他诗》中写“献给卢西安”,而且,金斯堡还以此事件为题材发表了著名的诗作《Kill Your Darlings》,这也是电影片名的由来。

  回到卡尔入狱的时间,原本卡尔希望金斯堡为自己写一份辩词。金斯堡答应了卡尔,但是随着有关卡默尔和其以前的感情纠葛的证据越来越多的被发现,他写了一篇题为“The Night in Question”的证词。这篇文章将故事描写成了一个意气事件,卡默尔在被卡尔用刀威胁时还一直让卡尔动手,卡尔被他的举动吓坏了所以才失手杀了他。 但是卡尔拒绝使用这个“虚构”的故事,并请求金斯堡不要把这些公布于众。卡尔的母亲说当卡尔还生活在芝加哥的时候,卡默尔就曾经猥亵过卡尔。庭审后期,卡尔为自己辩护时说一切都是因为卡默尔是一个性爱狂魔,卡尔是出于自卫才杀了他。案件原本就此过去了,但金斯堡将“The Night in Question”作为自己的期末论文发表。但是因为这篇震惊全校的论文,金斯堡面临着被哥伦比亚大学开除的危险。在妥协与坚持之间,金斯堡选择了后者,就此辍学,并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之后写出了《嚎叫》、《现实三明治》、《美国的堕落》等著名的作品,并成为了获奖最多的“垮掉的一代”的作家。

  对于卢西安·卡尔,这个故事的核心人物,曾经凭一己之力,将几位天才作家团结在了一起,但他自己却在他出狱之后,并没有走上创作之路,而只是成了美国合众国际社的一名编辑。尽管他曾经纠缠在大卫·卡默尔与艾伦·金斯堡之间,但他后来还是非常正常地结过两次婚,并生育有三个子女。

  《杀死汝爱》实际上正是以艾伦·金斯堡为第一主角拍摄的传记片。它通过金斯堡的眼睛,将卢西·安卡尔对他的影响,以及与凯鲁亚克、博罗斯早期的友情,讲述“垮掉的一代”早期创作酝酿时期的点滴。而电影前面的故事,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垮掉的一代”,是怎么从青春期叛逆的玩世不恭,到真的全然反叛人性,反叛社会,从幼年的酒神,到成熟的酒瓶。观众眼看着“垮掉的一代”抽烟、吸毒、自残、手淫,尤其是在“探索”金斯堡“脑回路”这一过程中,感官的体验到达顶峰,时间停滞,人成了玩偶,可以随意被他们摆布。剧中的一切就如“垮掉的一代”的诗作一样,充斥着迷幻剂的气息,原始的想象力和粗犷的表达并存。他们一起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他们笃信自由主义理念,支持精神自由和性解放(或性自由)。例如同性恋权益的自由、男女平等、黑人权益、反对年龄歧视。他们支持文学作品不受检查制度危损的自由,支持大麻和其他毒品合法化。支持摇滚乐吸收蓝调因素并施行节奏革命。

  因为他们是天才般的存在,所以,他们开创了一个时代,尽管他们的追求欲思想都过于超前,也过去极端,自由的大门曾经被他们打开了一条缝隙,但时光在他们身后迅速又得到关闭,新保守主义重新抬头,社会秩序又趋于平稳,直到今天。而中国的现实,则是在1992年的市场开放之后,各种思潮都学习了一下,所以“快掉的一代”的思想也闪现了几下,在没有取得多大成绩时,就开始了回归。但因为文化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传递需要时间,所以,现在全面谈回归还有些早,但迹象已经非常明显。

  《杀死汝爱》观后感(五):如何看待垮掉派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垮掉文学巨匠们年轻时发生的一些故事。

  看完电影后,就对“垮掉派”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要了解一下他们都经历了些什么,所以找了他们的著作及传记来阅读。果然是一群浪到没边的人,有时候甚至让人不可思议,不,其实他们的行为一直都让我觉得匪夷所思,不管是年轻初相识时,还是以后的的各种经历,确实是名副其实的“beat generation”。

  影片中他们的关系其实还蛮复杂的,不管是家庭,友谊,感情,还是思想,也许正式这样复杂不可测的因素导致他们的与众不同。他们是被社会主流排斥的人——同性恋者,少数民族,吸毒者等等,他们厌弃学业和工作,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他们永远追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的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这些行为在他们年轻时就得以显露,并在成年离开校园后不断的被放大。

  罗杰•金伯克说,他们是一群滥用毒品的性狂热者,和幼稚的自我中心者,是他们的不知羞耻让那些困惑和易受骗的公众们相信他们的言论是天才的杰作。

  保守派作家诺曼•鲍德赫雷茨说,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就像穿着皮夹克的野蛮人带着匕首和自动步枪向着自己的最后时间狂奔。

  确实,他们是备受争议的,甚至是不值得敬仰的,他们逍遥不羁的生活,成堆的性丑闻,对名誉的矛盾反应,但我们无法否认他们的打字机留下来的文字是永恒的,并对美国的后现代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影片根据他们的故事改编,其中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小细节是那张交通地图,通过列车快速的经过那些站点来交代他们的位置,并且也很直观的看出他们是在社会的边缘的,人们不愿踏足并嗤之以鼻的地方。

  一群人因为卢结识到一起,又因为他而各奔西。当然,在影片之后他们还是继续通信交往聚在一起。关于卡默尔和卢争执的具体情况我想只用当事人才明白,对于我们来说,也都是永远的迷。但当听到卡默尔无奈地对金斯堡说“I know who you are, We're the ones he needs but never wants.”着实让人有些不忍。

  影片中另一个令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关于圆圈的说法。在最开始金斯堡随着音乐找到卢的房间时卢说的一段话“He says that life is round. That we're stuck on this wheel of living and dying. An endless circle. Until someone breaks it. You walked here. You ruptured the pattern. Bang. The whole world gets wider.(他说生活是圆的,我们被困在这个生与死的车轮上,无尽的圆,直到有人打破它,你走进来,你打破模式。砰,整个世界变宽阔了。)”,再让我想到影片结尾时金斯堡的独白“Another lover hits the universe. The circle is broken. But with death comes rebirth.(又一个爱人奔向了苍穹,圆圈被打破,但死亡也带来了重生)”。

  似乎是互相映照的,由于卡默尔的死,圆圈被打破,带来了暂时的分离,也带来了重生。砰,整个世界变得宽阔了。

  《杀死汝爱》观后感(六):New Vision

  如果我

  擁有一臺在圖書館內敲得拍拍作響流瀉一地靈感的打字機。

  擁有一間鋪滿印花壁紙卻捶滿鉚釘懸掛著撕裂詞組的公寓。

  擁有一雙寫滿慾望舔盡毒藥與甘露偏偏忘記逃走的眼睛。

  那我也一定會

  選擇寫詩

  或者

  殺死你

  愛人同志

  其實并不新鮮,關於垮掉一代的電影與書籍,其實都肆無忌憚地雷同。

  詩歌、性、酒精、毒藥、同性的癡迷、與毫無未來的昨天。

  我經常好奇,在他們熱烈地犯罪,自相殘殺,或者討伐世界的時候,是否曾想過未來一次,僅僅一次。

  你知道的,我們的這個世代,其實沒有變得更好,我們一樣迷失,一樣有屬於自己的時代的疼痛病征。可惜,我們想著未來,如何畢業,如何掙錢,如何買房,如何結婚,如何體面地生存下去。太多如何造成的疑問句,讓我們再也無法寫出一句肯定的詩,對世界嚎叫的詩。

  因為看著電影最後打著他們往後的生平簡歷時,如此燦爛輝煌,那些夜晚闖蕩校園,偷換展品,劃著小船,滾著酒桶的少年,通通變成了貼滿載盡時代史冊標籤的名字,好奇過他們曾否能夠預料如此的境遇,在他們最落魄的路上之時。

  他站在氤氳著安靜空氣的圖書館桌上的時候,如此勇敢,帶著邪笑。

  於是他的目光就此被深深劫持,忘記不了一個那個上揚的嘴角。

  整部劇內我們都可以用他,他,他,他,他.......來完成,女性角色少得可憐,僅作背景的鋪墊。同性之戀,同性之愛,為何更有衝擊力,可能是因為少卻了女性體徵的誘惑,變得純粹。想起“初學者‘里的畫,亞當與夏娃,世界上第一隊夫妻,卻不是因為愛而結合。而我們以愛之名的同性愛戀,即便純粹,也依然多變。

  Carr一直是被寵倖的那個人,他用雙眼點燃了他們的眼睛,卻樂此不疲地從一個人的懷抱中逃跑到另一個人的懷抱之中,不經痛苦,不經留戀。開始的時候,我是如此羡慕,他壞得安心,他們卻難過得自然。寫滿驚雷的靈感,都是為他而作的詩篇。

  而後來的後來,卻突然發現了那一絲善意的暗示,上帝愛我,才讓我痛苦,那幾個為他飽受煎熬的男子,統統都成為了有志之士,用受盡癡迷、嫉妒、狂熱、自暴的赤誠之心寫盡千古名篇。而我們的親愛的Carl,在謀殺案之後,默默地皈依平靜的生活,無名的孤寂。

  Ginsberg搓扁的紙團,在他睡醒惺忪面前說一句noting,在他什麽都不說收拾行囊前遞出瘋狂連續敲打的paper,屬上Lucien Carr的名字時,已是最美的情詩。

  抑或David帶著哭腔卑微的哀求,再毫無畏懼地將身軀迎接那一把小刀,鮮紅的血染透了紅色的lucky straike 。我一直十分喜歡這個牌子的香煙,如果是被愛情命中紅心,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世人到此為止,還是無從解釋。

  片中大部份都是片段式的畫面,這是垮掉一代特有的詩意,因為沉浸幻覺,投奔靈魂,忘掉內衣。爵士樂藏著火種,威士忌獨享呻吟。用身體寫詩,用愛情立意。

  我們都過分渺小,只能稍稍,稍稍忘情一次,在屏幕之前,願永恆赤誠如一。

  ------------------------------------------------------------------------

  題外:

  第一次在愛爾蘭電影院看電影。

  看的不是新晉檔期的片子,是專播藝術電影的 Irish Film Institution

  本是想看老聖誕片It's a wonderful life 誰知道錯過了時間 只能選此片

  後來才發現大陸還沒有下載的資源 想抄回一些臺詞已經記不清

  《杀死汝爱》观后感(七):Life is a circle, and there is nowhere to run

  看完之后,其实不得不感慨的是,剧本和导演,对任何电影故事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这部作品,无论对于不熟悉垮掉一代的普通观众来说,还是对于文艺到死的文学青年们来说,都是可以投入进去观赏的,它所要传达的很多微妙的东西,最终通过简短的90多分钟(掐掉片尾),在非常有限的叙事空间和格局里,通过不多的几个核心人物,非常精准地传达了出来。

  虽然杀死汝爱的叙事者,是Allen Ginsberg,但是这部电影,我认为真正的核心,还是Lucien Carr,这个人物在其中展现出来的多重层次与复杂性,老实说,让我非常着迷。

  ————

  Lucien Carr,如他自己所宣称的那样,是一个特别的人吗?答案是是,也不是。

  电影一开始我们见到的Lucien,年轻,貌美,张狂又无所顾忌,带着离经叛道的迷人气质,荧幕前的观者,如同片中愣头愣脑的新生Allen,都被他这种气质所吸引。他敢于在谨小慎微的学府中张狂地我行我素,在惠特曼叶慈亨利米勒的诗句中抵抗着古板的教条与无趣的尘世,他用酒精、香烟和迷幻药,带领着Allen进入一个他久所向往却不得其门的世界。

  就如影片的最开始,Allen打开Lucien的宿舍门,Lucien就坐在里面,指尖叼着烟,带着似笑非笑的神情,看着你,于是你便愿意肝脑涂地,愿意追随到底,愿意在图书馆里献身他人,愿意做他所有希望你做的事,唯恐有朝一日他离你而去。

  影片里,Lucien的母亲说,David用一张网捕获了她的儿子,其实答案恰恰是反过来,是Lucien,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魅力,然后有恃无恐地网住了他们。

  网住以后呢?他让他们当自己的”守护天使“,他自己呢?一次他选择和伙伴们创造”New Vision“的大旗,一次他选择和Jack一起登船去巴黎。

  David曾对Allen说,We are the ones he need but never want.我们是他所需要的,但永远不是他要的。

  在网中心的Lucien,他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这就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Lucien说到底,并没有他想象中的,至少,他所希望的那么特别。

  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不论作家,画家,还是音乐家,都必然清醒地面对着一件事情,即短暂的人生以及它的虚无。

  杀死汝爱中,多次提到,人生是一个圆环,不断循环。这是人生的真相,也是所有人都在经历的现实——它看上去永无止境,但又只存在于宇宙的须臾之间,每个人都在按照日常的规则行事,跳脱来看,其实毫无意义。人们出生,长大,结婚,生子,最后老去,死亡,很快将不被任何人所记取。

  大部分人,都无知无觉地遵守着这一进程,唯有怀有灵性、带着悲观主义的眼睛看着世界的人,才能够察觉到日常生活的悲哀与自身的无力。他们不愿意,他们呐喊,他们抗争,活在追寻自我意义的道路上,希望可以从精神上出离于这个圆环,打破平静的水面。

  对于Allen来说,Lucien就是那个打破水面的人,他清楚日常生活的无意义性,于是从一开始就选择嘲弄着所有循规蹈矩的人生守则,憎恶着庸常和老旧的经典。

  但是他有一个最致命的弱点,就是他总是会用一种办法,去应对迎面而来的现实的怪兽:逃离。

  就像Allen逃离新泽西的故乡一样,Lucien,在他人生中自我觉醒的那一刻开始,带着那种躁动,开始逃离,从生活中逃到诗的世界,从诗的世界逃到”The New Vision“的世界,从“The New Vision”的世界逃往海上的世界,让他的守护天使们应付着所有阻碍他逃离的拦路虎。

  但,事实是,他永远完成不了他亲手开始的东西,也许每次他都以为这会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是精神上一个安全的家园,但就如同“The New Vision”那样,它很快支离破碎,所能达成的,只是一次图书馆的夜袭,一种孩子气的对传统的报复,没有办法真正地引起波澜。

  这是他自身的圆环,他逃离了寻常人生的圆环,陷入的是另一种圆环,循环往复,永恒地活在逃离的过程中。

  但没有人可以一直在逃,事实上,任何人都必须要面对生活,它不是拦在道路上的老虎,而是道路本身。

  伟大的文学家们,靠自己的作品,创造出精神上的自我,打破生活的圆环,开辟出他们自己的道路,但那必然是一条充满孤独、死亡和痛苦,唯有自由和自我的路。

  但Lucien没有办法,他没有才华去支撑自己,他也没有勇气去选择独行,他甚至没有胆量去坦诚自己的爱情,他被别人的养分供养着,又成为他人养分的来源,最终只能靠两败俱伤来偿还。

  某种意义上,他是那个最痛苦也是最可悲的人,他的精神活在半空中,没有办法真正地以文学家的姿态,俯瞰虚无的人生,也没有办法回到现实中,将自己交给平庸。

  在这件事上,他一点都不特别,他是所有苦闷的、悲伤的、躁动的,但却没有办法得到解脱的文艺青年们的化身。

  (当然他比大多数的文艺青年们,都要好看一百倍。)

  Lucien在片中提过两次兰波,一次是他喝醉了酒在晨曦中背诵着兰波的诗,一次是他远行前和登记处的人打诨,宣称自己是兰波。

  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安排,而更像导演一种隐晦的象征,这个金发的、美丽的、沉迷于诗的少年,正把自己比作兰波那样杰出的诗人,而他身后甚至有类似于魏尔伦那样年长的爱慕者,一样在争执中彼此伤害。

  但他终究成为不了兰波,兰波没有活过四十岁,留下了众多诗作,事实上像兰波那样浑身灵性的少年诗人,往往活不长。

  而Lucien,在片中有过三次类似自杀的描写,一次是玩笑,一次在芝加哥的背景里,还有一次是监狱中,他都没有死成。

  但他的某一个部分也确实在某种意义上死去了。

  David,被他爱过,也被他鄙弃,却也成为了他的一部分,网住别人的人其实也被网住了,当他亲手杀死David时,他杀死的,是他身体里那个原本躁动不安,依然拥有希望的灵魂。此后,他再也没有理由可以继续逃离。

  他是所有人中活得最久的,他没有成为作家,而是成了编辑,有过两个妻子,三个孩子。

  他最后还是放弃了一个圆环,回到了另一个圆环里。

  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虽然没有那么激烈和极端,但这是很多人所经历的过程。

  Life is a circle, and there is nowhere to run away.

  毕竟,生活本就是个圆环,而没有地方可以逃离。

  :片子里我最喜欢的两个段落,一个是Jack的好友,寄来的那封临终信,他慢慢地念着给自己的悼念诗。伴随着的画面,是Lucien杀死David的画面,是Allen和一个形似Lucien的陌生人上床,是William往自己的静脉里注射着毒品。

  每个人都在痛苦中辗转反复,不得生,不得死,无法得到,无法失去,无法给与。

  唯有逃离。

  另一个画面是最后的定格,墙上挂着Lucien的报纸,和哥伦比亚学生们别的照片们放在一起。

  Lucien之前曾说,他们不过是无力的尝试,试图让自己被人铭记,要不然他们很快会被历史所忘记。

  说着这话的Lucien,刚刚完成图书馆的奇袭,The New Vision的第一次行动,前途看似光明,他本以为他可以靠自己的才华和行动来被人记住,但讽刺的是,最后他还是上了这面墙,以一次谋杀案的形式。

  就如他之后的人生,最终,还是因为Allen,Jack和William,这些本来因为他的感召而聚在一起的人们对这次谋杀案的描写而让他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特别而又不特别的影子。

  《杀死汝爱》观后感(八):青春期的“垮掉派”

  艾伦·金斯堡,威廉·S·巴罗斯,杰克·凯鲁亚克,“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导演选取了他们间的一桩案件,以青春的形式来描述了成就和影响一代人的文学家们狂妄的年少时光。

  事件的关键人物卢西安是个浑身富有魅惑力,吸引所有人,用“蓝颜祸水”来形容都不为过,他也很清楚这点并以此利诱别人来达成自己的夙愿,卢挑衅整个社会规则秩序,是对学校传统体制反抗的叛逆学生,聚会充斥着毒品,纵欲,酒精,和一切行为言论的驳斥,他需要有才华的人来帮助完成一场革命。寻找到了新生艾伦小鲜肉,用“人生 其实是个无尽的圆,直到 有人打破它,你来到了这里,你破坏了这里的规律,然后整个世界都更广了”的言论,促使好奇的艾伦,进入了糜烂的新世界。艾伦疯狂的拼命写作,誓要把最美丽的东西,献给他的缪斯女神——卢西安,只因他一句 为我俩写点美丽的东西。

  “小心点,你不是在梦游仙境,我已听说在你灵魂深处滋生的疯狂行为,但你的愚昧却是你的幸运,在你独立之日,你就是受罪的那个,找到爱在哪里吧,给予分享和舍得,唯恐我们还未开放便已死去”那刻,仿佛他们心有灵犀,卢的暧昧举动不断迷惑着艾伦,无数次幻想手轻抚他柔软的发梢,仅仅盯着他的眼睛就能高潮,离经叛道的巴士地狱新视界首次任务完成,兴奋庆祝下艾伦和卢不经意间的亲吻,以卢的刻意逃离宣告艾伦的幻想破灭。另一方面,苦苦痴缠卢的大卫一夜间被卢刺死,艾伦对全部事件开始怀疑,慢慢梳理后,写成了毕业作品:疑惑中的黑夜。

  这是个爱你,就要杀死你的故事。

  大卫的紧逼让卢不堪其扰,卢痛恨硬把自己弄成gay的大卫,但不得不承认曾在某一刻,他爱上了大卫,卢恨甩都甩不掉的大卫,更恨自己,是什么让自己变成了这样,罪魁祸首的大卫,他要杀了他,杀了他就不用再爱了,死亡代表重生,圆还会回到起点。过程实为艾伦虚构的小说,到底真实事件如何,不得而知。犯罪与打破秩序,是垮掉派的信念。艾伦的告密也是出于爱而不得,将其毁之的想法,精神层面上的杀害,在面对湛蓝眼睛的深深祈求下,任谁都会动容,好似地狱的魔手,即便知道从未爱过,都是会被原谅的吧。

  丹尼尔为摆脱着哈里波特的影子,宁可牺牲大尺度表演来证明可以选择更宽广的戏剧路线,虽仍旧带着浓厚书卷宅男气,表演有时用力过猛,还是能看到他转型的迫切与努力。戴恩德哈恩,最大惊喜,很像年轻时的裘德洛,暗夜的妖精,华丽优雅,带着贵族的痞味。如同王尔德遇见道格拉斯,他再怎么坏,再怎么恨他,一见到他的微笑,立刻什么都不重要了。世间就是存在这样的妖精,慑人心魄,玩弄人心于股掌之间,痛之切必爱之深。

  《杀死汝爱》观后感(九):感谢你在我平淡无奇的人生中璀璨如星辰

  看这部电影我承认最开始的时候我想看的就只有搞基和戴涵涵的颜 以及像戴涵涵这样好看的人搞基【

  但是看完之后就有一种莫名的日狗的感觉,作为一个粗鄙的人并不了解垮掉的一代,我也就只能说说电影剧情本身了。不过说起来我也是第一次认真写影评,想想还有点小激动

  丹妞演的艾伦作为一个善良而又对诗歌充满热情的小青年进入哥大之后可能是被卢西安在图书馆里面那一段情绪高昂的朗诵以及最后放荡不羁的收尾姿势给深深地震撼住了,然后对这个有着金发碧眼唇红齿白的boy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表的迷恋的感觉,那种感觉可能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真命天子的感觉【并不】,或者说对于一个一直循规蹈矩的青年来说这种不羁的风格唤醒了他骨子里的叛逆情绪,一双大眼睛简直都散发出了bulingbuling的光芒。

  然后就是课堂上的插曲、不去party误入房间的邂逅、卢西安带着艾伦去一个聚会然后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哦这些人跟那些著名诗人完全不一样诶!可以推翻权威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了诶!好酷哦!

  ↑

  我篡改的内心os,因为我肤浅【。

  于是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一改以往的清纯好学生的形象,为了创作嗑药,上半身文青下半身流氓,办新视野,写诗,迷恋着卢西安。

  不得不说像卢西安这样的人,简直就像是一个妖精一样,他们的存在简直就是上帝开的玩笑或者说是世界上犹如bug一样的存在:俊美的容颜,非凡的想法与才华,还有那种无时不刻不散发出来的让人窒息的、不分性别都会被吸引的荷尔蒙。就算他不费什么力气,也会有一群人争先恐后地帮他做完他理想中的事情。

  而事实也的确是这样,他一直在寻找着一个“作家”,一个能够写出他所想的所渴望的世界的作家。要问原因的话也很简单,他自己写不出来,所以他需要有人作为代笔,从戴维到艾伦再到杰克,当然也包括威廉,所有人似乎都在以他为中心聚在一起、进行创作,而卢西安需要做的可能就只是散发他的荷尔蒙罢了。但值得肯定的是他的思想,叛逆而又狂妄,那种要打破一切条条框框的规矩的傲气,可能也只是像他那般美丽的少年所拥有的。

  我必须提到的是,图书馆里面那个妹子给艾伦口而卢西安就在那边站着看的那一段,我日,戴涵涵脸上的那种戏谑而又诱惑满满的表情我给十个满分,要是是我在那种眼神的注视下肯定也坚持不过三十秒【划掉】,我来回看了十遍那个镜头我就觉得这导演太他妈会选演员了,这种妖孽就该是戴涵涵这种颜的人来演,简直他妈的绝了!!

  好让我从黄段子中醒过来继续写影评。每个人的生命中可能都有过一个类似于卢西安这样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跟他在一起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让你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而这种改变或好或坏,却又永远不会叫人后悔,永远叫人心甘情愿。但这样的人终究会离开,给你平淡无奇的人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犹如黑夜中一闪而过的流星,照亮了你的某一段人生轨迹。

  最近网上转的很火的一个微博,说是有一种新的性取向叫做lithromantic,指的是如果你对某个人有好感但当他也对你产生情感的时候,你就会厌恶这种情感甚至说是不再喜欢他。

  虽然不知道这种性取向的说法是不是科学的,但是我不得不说这种感情在卢西安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欣赏艾伦的才华,却又在艾伦吻他之后远离他,选择跟杰克出海去巴黎寻找自由,他选择了离开,或许是因为他觉得如此这般的话艾伦就跟戴维也没有什么卵区别换一种说法就是我把你当兄弟而你却想上我【不是】,总之就是他不喜欢艾伦了。换言之,假设卢西安如果真的回应了艾伦,两个人从此你侬我侬缠缠绵绵到天涯,那也就不会有名震一时的垮掉的一代,而我也觉得如果卢西安真的接受了艾伦的话那那个人就不是卢西安了,他在艾伦心中或许也不会那么神圣,可能也就成为了凡夫俗子们的其中一个。

  电影的高潮发生在戴维锲而不舍地追逐着卢西安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最后到阻拦了卢西安的离开之后,两人发生争执终于卢西安捅死了这个对自己纠缠不休的脑残粉并且将他沉尸河底,电影开头就是卢西安抱着戴维的尸体走在河里的镜头,我必须再夸一下戴涵涵的颜以及他的演技,不能更喜欢不能更赞,那种绝望恐惧难以置信却又有一种解脱的感觉,真他妈绝了。虽然这部电影里面丹妞是真的拜托了哈利波特的影子也做了极其大的突破就算他还是看起来特别直但是也特别棒但是他的风头还是被戴涵涵抢了,毕竟这个角色真的是太适合戴涵涵了。

  高潮到这里为止,也差不多给垮掉的一代的大家们青年时荒谬的故事写了一个仓促并且不美好的结局:卢西安入狱,其余的几人分道扬镳,进行各自的创作。

  其实对于艾伦杰克以及威廉来说,他们的结局都算是HE,而真正虐的是卢西安,明明是那么一个狂妄而又傲气的美少年,现实中真正的结局却是当了一个普通的编辑,放弃了肆意自由的生活而选择了平淡,这无疑也是一个悲剧:谁能够想象得到,一个兢兢业业工作、挺着啤酒肚、每天庸庸碌碌过着办公室与家两点一线的生活的甚至有些秃顶的中年男人,是当初那个心高气傲地指着墙上的名人挂画说着绝不会出现在墙上的少年?他的确没有被挂在墙上,却是选择了另外一种更加让人难以接受的方式存在:埋葬于芸芸众生之中。

  再说一下电影的名字,杀死汝爱,Kill Your Darling。影片中提到一句话,to reborn,you have to die first.事实上,卢西安一定是爱过戴维的,我是这么认为的,一定是那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毕竟他也说过"I love complicated."虽然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关系。

  影片开头还有一段话,:Some things,once you've loved them,become yours forever.And if you try to let them go they only circle back and return to you.They become part of who you are.Or they destroy you.

  卢西安爱过戴维,于是他成为了他的一部分,不论如何逃离,他都始终紧紧跟随着他,于是卢西安杀了他,同时也杀死了自己,杀死了那个放荡不羁狂傲自大的少年,而他也确实重生了——重生成为了芸芸众生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路人。

  这可能是最戳我虐点的地方吧,无异于红颜迟暮与英雄末路,只有无尽的悲凉感。而电影却没有将他们各自的将来拍出来,而是停在了他们分道扬镳的那里,撇开现实发生的一切不说,这的确算得上一种开放性的结局,尽管真实的结局是如此悲凉。

  我的确也希望自己能够碰到一个卢西安这样的人,可以改变我的一生,就算终究会离开,但也终究会在我平淡无奇的人生中璀璨如星辰。

  不多说了,我觉得我要开始去看毁掉的一代的作品了,哦对还有兰波

  .S. 戴涵涵有的角度 真的跟小李子年轻的时候 一毛一样【。

  《杀死汝爱》观后感(十):Rebirth

  1、叶芝:重生之前,必有一死。

  2、小惠特曼:Because it's easier.

  3、妈妈:你爸爸这辈子做过最好的事,就是辜负了我。You understand?

  4、Another lover hits the universe,the circle is broken,but with death comes rebirth.

  5、Don't look back into the sun,now you know that your time has come,and they said it would never come to you,ah h h

  Oh my friend,you haven't changed,you're looking rough and living strange,and I know you got a taste for it,too.

  And they'll never forgive you but they won't let you go,she'll never forgive you but she won't let you go,no

  Don't look back in to the sun,you've cast your pearls but now you're on the sun,and all the lies you said,who did you save?

  ut when they played that song at Death Disco,it started fast but it ended so slow,and all the time it just reminded me of you.

  ow they'll never forgive you but they won't let you go,let me go!she'll never forgive you but she won't let you go,oh no!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