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的影评10篇

2018-06-05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的影评10篇

  《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日本主演的一部2010-01-31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影评(一):丧钟为谁而鸣

  看这部片子时候脑子中不断反复的是这句话,“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好像是中学时读过的海明威上来的,至于是什么小说,叫什么名字情节内容完全想不起来。查了一下,来自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现在看来更残酷的不是丧钟为谁而鸣,而是根本没人丧钟。悄悄的生病,孤独,甚至离去,没有人关心,似乎从未发生,没有存在过。走在熙熙攘攘的北京街头,看着各式各样面孔,有多少人是孤独的,痛苦的,而又无法表达

  不去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对于每个人来说,尽力避免自己成为无缘之人,或是多关心一下身边的人。因为“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所以千万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影评(二):一个不能安心死去的社会

  当我们说孤独的时候,我们也许并没有真正孤独过。没有工作,没有朋友,没有人说话,自己不被需要,如此才是真的孤独吧。我现在能理解为什么大家都羡慕年轻,自身身为年轻人自然体会不到年轻的好处身体健康,有工作,有价值创造,年轻真好啊。

  这个社会对老人是不友善的,尤其是“不能创造价值”的老人,体弱多病的老人,思维迟钝的老人,丢不下面子的老人,需要尊严的老人。日本老龄化问题真的给中国提了一个醒,为中国的年轻人提了个醒。发达国家日本尚有老龄化少子化造成的孤独死,无缘死,难道中国要面临未富先衰的境地我会是其中一个吗?

  与自己的联系

  1.病是生不起的,无论工作生活如何,身体时刻保持身体健康坚持运动健身。

  2.相比于身体健康,可能心理健康更容易摧毁一个人。要保持心理健康,学会自爱爱人

  3.不知道要不要结婚。不过无论结不结婚,是否一个人生活,都要考虑年老的问题,如何养老。

  4.拼搏,社会阶层地位金钱

  《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影评(三):孤独呀

  当城市不断地衰退,一群处于社会边缘的人,与社会失去了联系,他们像看不到灯塔的孤船,茫然行驶在人生的海洋上。生时他们像无根的浮萍随波荡漾,与故土隔绝。死后他们成了“无缘死者”,他们的墓志铭上一个怀念的字都没有。

  原本以为这个群体大部分是老年人,没想到有许多壮年,甚至是担负希望的年轻人群体。他们与事业无缘,生活大多不幸福,缺少关爱,没有朋友,与家庭关系淡漠破裂,甚至想到死后无葬身之地。孤独,寂寞,是他们的标签

  “原来没有人说话是这么的痛苦。”

  “豆腐渣,既然你被抛弃了,就让我帮你复活吧。”

  每个人都很渺小,渺小到没有存在感。

  日语里有“孤独死”这个词,让人想到,原来孤独也是会死人的。

  身处喧闹处的我们,何曾明白夜幕降临,没有灯光黑暗处,恐怖孤独蔓延滋生。冰冷的月光照亮一张张孤独的脸。

  孤独怎么排遣?吉泽开始扫地,给小学生送幼虫,读着感谢信,感到自己没有那么孤独。野田找不到生存的意义,继续孤独着。

  社会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失业,养老,保险。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很多边缘人。底层人民之于小资人群是“无缘”,独身终老之于儿孙满堂是“无缘”。经济发展,社会的运行宛如一列飞快向前的火车宏观上沿着时间轨道走,微观上有些东西已在摇摇晃晃的行走中化成一缕油烟,孤独的人看着风景远去。

  网络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尽管它虚拟,存在欺骗性,可人们选择抓住一点点与他人有联系的希望,即使要直播自己的生活。他人的回复,对他们来说,就像发射自遥远彼岸信号微弱却又是希望的一种。他们所拥有感情是“一块块”的,堆积起来,好填补巨大空虚

  曾经有人跟我说过,结婚的意义是什么呢。陪伴。陪伴带来联系,联系是牵绊,牵绊有时成为束缚,可却是我们生活的动力。我们是单独的个体,却又生活在社会网络中。

  其实这部片,讲的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们都是乘客

  写在白板上的字,“人生很艰辛,人生很丰富,人生值得珍惜。”

  《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影评(四):原来,这种影响力强悍的生化武器叫寂寞

  看这部片子之前,一直以为自己可以一个人活下去。

  年轻时候的孤独总带着一些理想色彩,因为这种美丽的孤独唯有丰富而强大内心才能享受。未曾深刻体会过,甚至从未设想过,当人生走过了那个抛物线的顶点,慢慢步入苍老和死亡的时候,这种一个人生活的选择需要付出何种沉重代价

  有一天,已经白发苍苍,每顿饭前说一句“我开动了”,然而餐桌对面从来只是摆好的空椅。

  有一天,已经风烛残年,将工作时候积累的两大盒名片排列得整整齐齐,在死前,却找不到任何一个人可以说一声再见。

  有一天,会在阴影下的黄昏止不住落泪,只因看到一对老夫妇在一起吹竖笛,那就是自己梦想的全部。

  有一天,会将陌生人的随手赠物用心保存,时时擦拭,与自己生命轨道有一丁点交集的人,成了活于社会仅有的牵绊。

  电视一直开着,房间的灯一直亮着,大概就是这样死的吧。

  户口不详,姓名不详,籍贯不详的男性,留有随身物品现金十万零九百八十三日元,两本存折

  一个人的一生,短短三行字而已。

  三万两千人,无缘死的冲击。

  这部比恐怖片更恐怖的纪录片,记录了那些不在记录里的人们。

  被越来越庞大的城市碾压到越来越边缘的人,因为失业,因为丧偶,因为冷漠和分离,与世界走的越来越远,直到失去了所有的联系。他们透明着,活着,死去,悄无声息,没有痕迹。无人在意,无人倾听,无人知晓。他们无人认领的骨灰遵循他们的意愿被合葬在一起,那里,彼此的人生总算有了共同的名字,叫作寂寞。每一个人的故事之间,总是会出现一个画面,那是一片荒原变换的是月满盈亏阴晴圆缺,不变的是一株无比突兀的,孤零零的树。都是善良努力的人,为什么人生的尽头会是这样呢。

  一个人存在于世上,究竟是自己认为自己活着就算活着,还是别人知道自己活着才是活着呢。

  公元1196到1250年的德国皇帝弗雷德里克二世曾经做过一个残忍实验,他命令保姆护士喂养刚出生的婴儿,帮助他们洗澡,但是不准有拥抱表情和任何言语。他的初衷是希望测试,在没有人与婴儿接触之前,婴儿会先说哪一种语言。最后他无功而返,因为所有的婴儿都死了。

  没有沟通感觉,大概是一个人漂泊在漫无边际大海上的感觉吧。不知道希望,不知道意义,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尽管只有亲身体会过的人才懂得珍惜,但人们一定都很懂孤独的痛苦,要不然,也不会发明小黑屋作为惩罚犯人手段。一个人透明地活,也许是比死更可怕事情

  世界上最决绝的情感遗忘

  世界上最残忍的酷刑是沉默

  世界上最凶残暴力是冷暴力。

  世界上最糟糕反馈是没有回音

  《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影评(五):比死更可怕的是一个人活着

  从开始看音乐起就胸闷难受,一直在想啊怎么会这样怎么会是一个人,为什么没有朋友没有亲人的存在着。想到很多很多,从来没有觉得过身边的亲人朋友的存在原来是何其幸福的一件事,甚至已经成了你生活意义的一部分。社会学上讲角色,说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在不停的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我是谁,是个中国公民是个学生是家里的一份子是我爸妈孩子……这些习以为常的标签,好像就一直就那么存在着,从没想过把他们都抽离了你就不是完整的个体了,与社会的纽带断了,你没法参与进去自然就找不到存在的价值。 片中的无缘社会是没有固定工作,独居,即是找不到自己社会角色的群体。

  其实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以及庞大的失独家庭的增多,中国现在很多独居老人也在面临着这种现状,没有亲人朋友社会关系淡泊化以及 完善保障体系,片中那种去世了很久才被发现情况其实真的存在,亟待解决

  日本的无缘社会向青壮年蔓延严重倒是让我震惊,一个正处正当年的少年,完全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与社会脱离,看着太让人难受。看到片中有个为失去工作疏离家庭女孩提供帮助的机构,社工机构助人自助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帮助别人获得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可是那些得不到机构帮助的人怎么办呢,片中没有说。我想起看柴静《看见》中采访的那个志愿留在农村陪伴留守儿童的德国志愿者,他说中国的留守儿童将会是一个问题,因为他们的心里没有依靠,没有了根。不管怎样,一个人的状态是最可怕的也不可能长久的,所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努力和社会建立联系,生命不该被自己这么随意丢弃。

  世人不易,学会爱别人学会和世界好好相处好好活下去。

  《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影评(六):我们要如何确定自己还活着

  1,这片好像比较侧重于工作的缘,或许是还日本这个大环境下吧,没有亲戚,没有家人,没有家庭,不靠工作联系社会,真的会使自己觉得像是被社会所遗弃的东西。

  2,网络的发达,本以为可缓解人际交流联系,但却失去了温暖想想现在的短信,就算可解相见之难,却也增加相知相识的冷漠,多少人在网络寻找缘,寂寞首当其冲无聊,对社会联系各种不信任各种原因,无缘的状态正向未来发展

  3,片中后的乌托邦,算是见到人间小小的温暖吧,在感到无助的情况下,旁人的一点点帮助,无足轻重话语,都是让自己感觉到自己还活着这一事实,既然不忍心死,那么就为幸福活着吧,片中对一个人着重描写,看他从放不开到慢慢融入集体,这过程不知道你会不会感到心酸呢,算不算是被接纳了呢,算不算自己还活着呢,我想那个人会坚强活着吧。4,在日本这么发达的国家背后,是有这种收容所的,理解为让人回到社会暂时栖息地,让你体会到活着的意义的避难所,很多人都不是垃圾,只是没找到地方而已,反观天朝,除了有动物的基本上就是监狱了,不要骂道在天朝谁想自杀,只是自杀不起罢了,我总是能联想到今天的日本未来的中国这句话,当你走过了最繁荣阶段,当你真的无后顾之忧,你说你能不去吗(日本多发生自杀也是自身福利过高,自认自己无活着的价值,在人际冷漠的环境下和名族所特有的典型自杀倾向所导致的)

  5,多一份感恩吧,就像后面的歌唱着,小小的幸福实际大大的幸福,小小的幸福,无论时,无论何地,总是来自小小的感谢,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不要忘记感谢,上帝教导我们说,常抱一颗温暖的心,小小的幸福实际是大大的幸福------我真不想说,天朝是个帮人就是害人甚至害自己的国家,与其是雷锋,我更期盼有鲁鲁修那样的人,因为现实社会,战争就会死人,构建完美社会就更需要心狠手辣而心里圣洁的人

  《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影评(七):活着热闹就够了

  无缘死,是指那些脱离了爱人、亲属、朋友、同事,孤独的死去,死后被陌生人发现,由社会援助机构安葬。

  这个故事当然是具有冲击力的,让具有同理心的观众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孤独的死去,可能过了一个月也没有人发现。

  既然死了,为什么还要担心身后事呢。该担心的不是一个人在家病倒了,连呼救电话都没办法拨打吗?

  可是还是忍不住担心是为什么呢?谁来照料我的遗产?谁来安葬我?谁来为我扫墓?

  就算没有家人了,社会有援助的团体,也就可以帮助自己完成身后事了。似乎这是无缘人最后的安慰

  死了还要扫墓干嘛呢?就算有家人,总是过了几代,就忘了更早一点的祖坟。似乎把器官捐献给病人,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让学生们练习解剖,或把遗体捐给法医研究死亡,或把遗体捐去用于制造生物能源,或把遗体烧成灰做成骨瓷也有点用处

  现在骨灰、墓地最大的用处就是给亲属安慰,给后人缅怀。如果连亲属也没有了,也未必值得后人缅怀,骨灰也就成了没有用处的废物、垃圾。

  我们该如何看待死亡,我们对死后的安排实际上影响的是我们对现世的安排。

  就算现在不是无缘死,过了多少年后,那些写着姓名、生辰、忌日的墓碑也会变得毫无意义,被遗忘,被清理。

  所以,如何活着才重要吧?对重视人际关系喜欢和他人相处的人来说,脱离了和他人的联系,孤独的活着或者死去都是难以接受的。但是还有些人,他们喜欢跟自己独处,一个人的时候也很忙碌,并不会觉得寂寞。

  有时候我就想,如果真有一个人,他可以长久的活着,他所爱和爱他的人都死了,他也不一定孤独。他可以认识新的人。他也许一直记着几千年前那个人。都不要紧。就算最后世界只有他一个人,他照样可以忙碌的活着。

  一个人活着也许并不孤独。单身的日子也可以是快乐的。因为除了家庭,人们还可以拥有友情。除了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人们还可以有自己的爱好。一个积极的人,还可以去探索生命中的奇妙和未知,还可以去结识新的朋友,展开新的人生。

  如果这个人不幸没有每天和亲人、朋友、或是社区工作人员报道的习惯,有一天在家寿终正寝了,也并不是坏事。他不需要在死前的最后一刻握着谁的手,告诉谁他的遗言。有很多意外事故、突发疾病的人在死前并没有机会说出最后的话,甚至连自己要死了都不知道,更别说人生最后的追思和总结了。只要他清醒的活着,并清醒的知道自己是会死的,他就该时刻做好了离开人世的准备。这个准备也只是心理准备。因为离开人世,并不需要打包行李,也不需要为自己处理后事。就像动物那样,走到哪,倒下了,大自然就会有其他生物来利用遗体,没必要把房子打扫干净,把财产送给亲朋好友捐献给慈善机构。一个死了的人,是不用负任何责任的,也不用控制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什么。

  只有在活着的时候,做出影响自己的安排才是有意义的。死了,意义都是对他人而言的。

  我们现在因为无缘死而震惊,到底应该还是因为我们为那个孤独离开人世的陌生人而伤心。我们想去了解他,我们希望有人记得他,照料他的后事,到底还是因为我们活在这个世上的时候,希望被人所了解、希望有人记得自己,照顾自己。

  哪天,就算我孤独的死去,请不要为我感到伤悲,请不要觉得我很可怜。也许我是一个人在家看一部喜剧笑死的。

  我看这部记录片的时候脑子里翻腾了各种思绪,我也很恐惧无缘死。我不怕单身,但我真的害怕孤独的死去,死后不知道该让谁来接受我的财产,谁来为我立碑,谁每年都会想起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许是为了防止子孙没有人孝顺、甚至连个忤逆的人都没有,这么想觉得老祖宗真是伟大。但是真的写点什么的时候,却写出了如此勇敢的文字。

  我是一个很可能要孤独终老的人。孤独终老这个词听起来并没有那么糟糕,宁缺毋滥到最后孑身一人甚至有点浪漫有点理想主义。但是变成一个没有人关心的老人,死后被疏远的亲戚拒绝,被陌生人可怜,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在因为终生未婚、离异、丧偶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单身老人增加的社会,我们的确需要建立养老的机构。我们也需要送终的机制。这个责任,已经要从家庭转移到社会了。之前我看《单身社会》写评价,还没有想到死亡的事情,如今我也想到了。希望我不但对我的单身有了安排,对我一个人悄悄的死去,也有了心理准备。

  《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影评(八):无缘社会—孤独才是人类最心底的恐惧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了关于无缘社会这个纪录片的介绍,在公交上读的,其实是看的浑身发冷,虽然就是简单介绍了下纪录片的内容,阐述了无缘死这个概念,但是莫名感觉自己被击中了。今天下午鼓起勇气把这片子给看了,其实片子倒没有想象的那么沉重,甚至最后还有一丝治愈,但是无缘死和无缘社会这个概念却一直抹不去。

  纪录片里主要是针对日本社会的问题最广泛的工作缘,三四十岁的大叔早年把自己奉献于过劳的工作中,到了中年因为身体不行了的原因失去了工作,妻子孩子也都理他远去,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只能做着临时工甚至根本找不到工作依靠社会养活。失去了工作和家人,父母双亲也早已离世,在日本这样一个非常快节奏并且信奉不给别人添麻烦这一信条的社会,就代表着已经失去了与其他人的联系。很多人给NHK打来电话,大多都是说他们实在找不到可以倾述和说话的人了,更有甚者寄来了遗书,每天找不到工作呆在家里没有任何改变生活的希望,除了加快自己走向死亡的进程还能怎样呢。

  其实每个人都害怕孤独,都害怕被孤独吞噬,构建起与他人的关联太重要了。我不否认有的人拥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我也一直在追求这一点,但是我们大多数时候都需要别人这面镜子也好,尺子也罢,只有在于被人交流时可能才会得到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对于工作我想赚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属于生存范畴的,而另一部分是通过工作带来的被需要感和成就感,追求被需要感我觉得是事业爱情亲情等这一系列的根源所在,只有你被需要才变相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原来的一节选修课上听一位已经记不起来名字的老师讲过,人生在世的根本欲望就是生存,这是存在于基因当中的最原始代码,其次一级便是性,也就是繁衍,而生育下一代不过就是延续生命的一种方式罢了,人们把自己无法获得的永生寄托于子女,孩子就象征着自己生命的延续。而另一种延续生命的方法就是在人类的历史上永远的留下自己的印记,例如牛顿、爱因斯坦、还有今天去世的霍金,他们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完成了人类最原始的对延续个体生命的渴望。

  而那些既没有子女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人,就陷入了无缘社会的沼泽,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既不是父亲也不是丈夫,更不是上司同事,是一个个就算消失就算死去都不会有人发现的个体,他们最大的渴望也许只是走在马路上能有人和他们打个招呼。

  这些并不只存在于老龄化人口和老龄化社会中,我们也在马不停蹄的发展着,早晚有一天也会变成像日本那样快节奏的社会,无缘社会的问题会逐渐向更年轻的群体转移,更可怕的是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出现,减少了除了父母之外亲情缘存在的可能。

  所以可以的话大家还是都考虑下结婚吧,起码不要谈婚色变,当然结婚最好是要和相爱的人,是要和自己觉得能够一起生活的人,是一件要深思熟虑的事,但是一个稳定和谐幸福的家庭的确是防止无缘的一道最佳保障。也希望当有人陷入无缘中时,身边的人不管是什么身份能够伸出援手,也许只是打个招呼,至少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因为我们都无法预测人生的不测,也许有一天内个深陷孤独深渊的就会是你。

  《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影评(九):缘来缘去,缘在手上

  “就算我死了也没有人注意到吧”

  ——这是我每天上班的路上都会思考的问题。我假设了很多种的情形,无外乎是交通意外为主,如果我头破血流、手脚残断,路上这些形色匆匆、表情冷漠的人们,当中会有人愿意向我伸出援手吗?

  在这影片里,并没有对“无缘社会”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毕竟这命题也过于宏大,牵涉到日本文化、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发展等问题,并非短短一小时内能够阐述明白。

  HK系列纪录片很多时候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写实记录,可贵的是影片观察细致,总是以独有的细腻情感、温情刻画悄然打动人心。

  这个纪录片围绕“无缘社会”,以14000万个电话反馈为线索,分别追踪访问了不同年龄阶层的人,从二十岁伊始的年轻人到五十岁的中年大叔,有的是派遣员工,有的是失业已久。但总的来说,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家庭破裂,工作失意,社交圈子小。

  我也总是在怀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即使面对最亲的人,父母伴侣兄弟姐妹,也会遭遇背叛的一天。

  这样的遭遇实在不幸,一遍遍敲击对人类的信心。

  不禁想起《下妻物语》里的台词:人生来就是一个人。从来只能一个人去战斗。

  工作是生存下去的必需品。

  不敢说“工作是寻找自我价值的必要途径”,但是要吃饭、要有地方可睡,必须通过工作获得。目前毕竟还是刚毕业没多久的职场新手,什么“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对于公司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的话实在说不出口。只知道,没有我,人力只会找下一个职员来顶替我的工作。

  作为从来都不是擅长交往的人来说,有幸被各种人带入各种圈子里感到很荣幸。

  一起吃饭、一起唱K、一起逛街、一起桌游的时候被叫上,对我来说都有一种类似“被宠幸”的开心。

  但是比起接触、认识他人,是不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将这种萍水相逢的关联升级到不可取代的羁绊,更为重要呢?

  作为豆瓣较为早期的用户,曾经与豆友有过每日一油的交流,甚至结伴去云南旅行。

  但是现在只能默默看到“我的朋友”一列中“已注销”的头像越来越多,网上的自己与现实的自己一样,一直都是一个潜水党。一直以为自己对某些人、某个团体是很重要的存在,实际上别人根本并不在乎你。

  野岛伸司在《love shuffle》里写下这么一句台词:生命的价值也包括你死后对他人的意义(大意)。

  难道我的命即使消逝,也无法在别人的脑海中留下一点点痕迹?

  为什么会这样。不禁这样问自己。

  是不是自己对别人太冷淡?

  是不是不敢打开心扉与别人坦率地交流?

  影片的最后,讲述了一位曾经有过自杀念头的大叔(名字忘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NPO组织的一员,从曾经接受帮助的一员成为可以给予他人温暖的一员。

  给一直压抑的影片基调添了一道叫做希望的色彩,看着大叔的微笑,很是感动。现实世界不管多么残忍,总有办法去找到希望与感动,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么喜欢NHK纪录片系列。

  而在新的一年里,我也会继续鼓励自己,在不给人添麻烦的前提下,尽力维护好目前所拥有的羁绊。

  .S 写得很乱,残念。

  要多练!

  《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影评(十):可怕的日本,但更可怕的是我们走在他们曾经走过的道路上。

  没想到,这是10年的片子,竟然看到了主播的存在!!!最近看了几部NHK的纪录片,不禁毛骨悚然,为什么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却依然在走日本的老路?接下来,我们又要丢失多少年?为什么我们的媒体总是粉饰太平?

  以史为鉴,不是我们一直提倡的么?日本,跟我们文化习俗最接近的国家,他们曾经经历过的一切,我们惊人 在重复着。但是他们拥有的强大科技我们有什么?

  我很恐惧,我很担心,我不想我们的后代也出现诸如穷忙族和无缘社会之类的情况。

  祈求政府引爆房地产吧。以负债的中产阶级赎罪,牺牲几亿中产阶级,蒸发超发货币,稳定汇率,空出就业岗位,救救我们的后代吧。

  曾经的负债是你们自己的选择,既然选择了,代价也是要承担的,五星红旗是前辈们的鲜血染红的,而现在再次遇到需要性命和鲜血来填的汇率坑,为了我们的后代,负债的中产阶级们,承担起你们的责任,用性命和鲜血给我们的后代留条生路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