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常春庵》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常春庵》经典观后感集

2018-06-08 20: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常春庵》经典观后感集

  《常春庵》是一部由蒋能杰执导,李中来 蒋武红 李焕珍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常春庵》观后感(一):纪录片《常春庵》有感

  拜读了蒋导的作品《常春庵》,在没看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宗教题材的纪录片,可能讲述一些关于尼姑故事,记得周浩导演和我说过中国是一个缺乏信仰国家,一直想做一部和信仰有关的纪录片,怀着好奇心看完了片子,才发现导演其实是借着佛教信仰试图走进毛时代人的世界,片中开头已经看到了这些人正一个一个离开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现如今的时代是年轻人的时代,关注毛时代的人越来越少,而这部影片正是让我了解到了这个时代人的酸甜苦辣,他们的口头讲诉,比任何一个影片都真实,联想到了看的早期电影《蓝风筝》和《芙蓉镇》,个人觉得批判性非常大,保持中立、客观角度拍摄纪录片几乎是所有纪录片导演的行业守则,蒋导也不例外,影片中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两个女居士在谈论毛主席的功与过,我是一个地区性很强的人,一直以为湖南人应该都是将毛奉为神明,尤其是13年去韶山参与拍摄了毛主席诞辰120周年的万人朝拜活动,看了这部片子,才真正认识到了,并不是所有人都去盲目个人崇拜,在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大变迁,对是非功过应该有个正确对待态度,可是当我们谴责日本人篡改教科书时,我们是否想过,在建国后这30年中,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是如何逃避简短的写这段历史的,在那个年代受苦受难的人,又是如何生活的,文化、信仰全被列为所谓的“四旧”,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像蒋武红这样的才会在退休后将精神寄托给了神明。看到此处时确实内心非常的难受

  可能是自己看片时并没有全神贯注,还是导演在剪辑上设有悬念,我没有感动李中来为什么会与其他人发生矛盾纠纷,只能从这段中感受到我们现在需要保护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更应该关注老一辈的人,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以及他们是否是真的信仰佛祖,还是社会风气日益下降……这一段确实看得云里雾里的,可能是我年纪太轻,无法理解吧!

  此外,片中还有令我欣赏的是导演的电影语言设置,通过不同的时代来讲故事,从解放后的斗地主大跃进,再到自然灾害文革,再到后来的改革开放,生活始终水深火热,但似乎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很明显改善

  非常感谢蒋导能带来这部作品,很可惜的就是目前不能公开

  《常春庵》观后感(二):世代变换人们面孔

  相比于《村小的孩子》,我更喜欢这部《常春庵》。原因倒也不是因为我在面对这些留守儿童时抱有铁石心肠,也不是因为《常春庵》里涉及到文革,大跃进等建国初期一系列敏感话题。出于个人的爱好,我更倾向于在对历史真实面目的记录过程中,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政治语态所做的解读。经历平庸时代的我们,对历史真实的面孔往往不加注视,但在我看来,对历史的解释,会见证碾过我们的车轮,也预示着我们的未来

  如果单看《常春庵》的叙事线,不难发现导演的目的是通过拍摄常春庵的日常以及对老人采访,找到他们真实的生活。“何去何从”这个词,用在一些已经垂垂老矣人身上,似乎太做作了些。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选择常春庵与否,其实是一个重大抉择。在常春庵里,宗教信仰,生活现实经济压力交织在一起。

  对于信众来说,最关键的是如何处理信仰和生活之间的冲突。这个问题在中国宗教史上纠结了几百年。众所周知,中国人普遍缺乏宗教信仰,且一些宗教信仰者往往带着传统的,具有中国特色功利主义。“今天拜菩萨,菩萨不保佑,明天拜龙王。”这一问题到今天也没有解决,在片中,当然也无法解决。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小姑娘。在往常,我们往往只注意知识分子,返城知青对于那段历史的言论。我们知道的也大多数是这类事件:在那个丧失理智的时代,老舍投了太平湖,傅雷夫妇双双自尽,邓朴方落下残疾。对于农民,大部分的印象还停留在:xxx交白卷,xxx当了副总理这类负面事迹。在《常春庵》中,几位老人显得颇有见识指点往昔,垂头叹气。当然,一个人对过去的回忆受限于自身的认识水平,大环境影响,以及信息对称。在那个连新闻联播都没有的日子里,很难说几位老人有多少的知识和见识。但经历就是财富,历史往往会无声的指控。我最担心也最想说的是,这些老人并不因这些经历闪闪发光,他们反而因此满目仓皇。不要仅仅因为一些敏感问题观看《常春庵》。这部片子里,有外来宗教信仰与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之间的冲突,有历史(当然,我们不能肯定真相),有未来。尽管这个未来看不见,或者这个未来不美好。但总要记录下来。不被记录,不为人知的美和罪恶,都没有意义

  《常春庵》观后感(三):纪录片《常春庵》有感

  拜读了蒋导的作品《常春庵》,在没看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宗教题材的纪录片,可能会讲述一些关于尼姑的故事,记得周浩导演和我说过中国是一个缺乏信仰的国家,一直想做一部和信仰有关的纪录片,怀着好奇心看完了片子,才发现导演其实是借着佛教信仰试图走进毛时代人的世界,片中开头已经看到了这些人正一个一个离开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现如今的时代是年轻人的时代,关注毛时代的人越来越少,而这部影片正是让我了解到了这个时代人的酸甜苦辣,他们的口头讲诉,比任何一个影片都真实,联想到了看的早期电影《蓝风筝》和《芙蓉镇》,个人觉得批判性非常大,保持中立、客观的角度去拍摄纪录片几乎是所有纪录片导演的行业守则,蒋导也不例外,影片中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两个女居士在谈论毛主席的功与过,我是一个地区性很强的人,一直以为湖南人应该都是将毛奉为神明,尤其是13年去韶山参与拍摄了毛主席诞辰120周年的万人朝拜活动,看了这部片子,才真正认识到了,并不是所有人都去盲目个人崇拜,在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大变迁,对是非功过应该有个正确对待的态度,可是当我们谴责日本人篡改教科书时,我们是否想过,在建国后这30年中,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是如何逃避、简短的写这段历史的,在那个年代受苦受难的人,又是如何生活的,文化、信仰全被列为所谓的“四旧”,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像蒋武红这样的才会在退休后将精神寄托给了神明。看到此处时确实内心非常的难受!

  可能是自己看片时并没有全神贯注,还是导演在剪辑上设有悬念,我没有感动李中来为什么会与其他人发生矛盾纠纷,只能从这段中感受到我们现在需要保护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更应该关注老一辈的人,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以及他们是否是真的信仰佛祖,还是社会风气日益下降……这一段确实看得云里雾里的,可能是我年纪太轻,无法理解吧!

  此外,片中还有令我欣赏的是导演的电影语言设置,通过不同的时代来讲故事,从解放后的斗地主到大跃进,再到自然灾害和文革,再到后来的改革开放,生活始终是水深火热,但似乎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很明显的改善。

  非常感谢蒋导能带来这部作品,很可惜的就是目前不能公开。

  《常春庵》观后感(四):纪录片《常春庵》导演阐述

  《常春庵》本不是我特意去拍摄的片子,我不信佛,只是每次去总有点收获,跟拍了两个多月后才决定做一个长片。

  其实,我感兴趣的不是佛教,而是庵堂老人们的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我企图通过常春庵,把他们的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连接起来。我不想随着哪些老人的离去,他们所经历那个时代也跟着消失,只想为这些老人记录点东西,告诉我们后辈们,或者我自己,我们的前辈是怎么过来的。

  而庵堂老人们回忆的前四段(1949—1952)(1953—1958)(1959—1962)(1966—1976),我刻意做成黑白,因为哪个时代对我们80后和90后是很陌生的,脑子里印象是很抽象的,虽然那段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也许一场灾难的发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灾难过后不能深入研究总结灾难的根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