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吾等何处去》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吾等何处去》经典影评10篇

2018-06-14 21: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吾等何处去》经典影评10篇

  《吾等何处去》是一部由纳迪·拉巴基执导,纳迪·拉巴基 / Claude Baz Moussawbaa / Leyla Hakim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吾等何处去》影评(一):去哪儿是一种信念

  很久没有如此装叉的在深秋夜晚跑去一个四面漏风的露台咖啡厅看这样一部小众的电影了。。被冻得瑟瑟发抖之下,不写点什么太对不起自己了。。

  影片的译名太雅,配上宗教和平主题,我原本以为这是一部悲伤满溢的史诗风格电影,没想到却是一出混杂了歌舞搞笑的轻喜剧?这么说好像也不合适,毕竟死亡和冲突也是影片很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只不过呈现的略显夸张。大概由于语言文化差异,这类片子看起来总是很难亦步亦趋的跟上影片节奏,于是片中那些穿插的歌舞片段就好像中场茶歇一样,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但整个片子的情节铺陈还是有些杂乱,直到最后结尾点题,突然有种恍然的回味:女人们为了避免无谓的冲突选择改变信仰生者打破了看似不容水火的宗教界限,携手为这个年轻的生命送葬,然而死者灵魂又将安葬何处呢?

  死后的归宿应当是所有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于虔诚信徒来说,这大概是终其一生寄托所在了。影片的立意无疑是反战,却很巧妙的避开了沉重的主题,没有深究宗教冲突,而是用一种独特视角偏远的小山村以各种戏谑的方式不同文化信仰的人能够和平相处。然而导演本身对这种理想化的处理方式似乎也并无底气,这才在片子最后把这个难题抛给观众。片中有一个片段是那个被流弹击中而丧生的孩子母亲,闯入教堂对着圣母声泪俱下的控诉,最后抛下一句,你再也不会见到我了!这段陈述似乎是为后来女人们各自改变信仰做的铺陈,使得这种常人(有宗教信仰的人)看起不太能理解转变看起来不那么突兀。而在我看来,我更愿意将其解读为,生命至上的信念应当高于一切。

  可是在大多数人都没有信仰的中国,在谈理想都嫌奢侈的当下,又有谁能够始终如一坚守内心的信念呢?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我们也许永远都无法理解那种看似无谓的宗教冲突,但是我们也始终无权去指责他们捍卫信仰的过激行为,至少他们心中有一种无法撼动的信念,不管这个信念是对是错,它都是在这个纷乱芜杂的世界中好好生存下去的动力吧。

  《吾等何处去》影评(二):谁在庇护谁?

  尘土飞扬的乡村小道上,一群面容哀伤黑衣女子,踩着沉重的步伐,踏着怪异舞步目的地是一个被一分为二墓地。底下掩埋着她们挚爱家人丈夫儿子父亲兄弟。除了擦拭相片上的灰尘,献上一束花她们唯一能做的只有缅怀和伤痛。导致这一切不幸根源是由信仰不同神明而导致的愚蠢至极,且毫无必要自相残杀。但这不是战争片,电影中没有出现任何血腥场面,所有不幸都是通过侧面展示给观众。

  村里的人来自不同家庭拥有不同信仰,男人们总是分党结对,远没有那一群妇女来的团结。但无论男人,女人,塔克拉的杂货店和艾玛的咖啡馆都是每天要去的地方。在这个两个小空间,让男人们走得越来越远,而女人们也因此格外团结。外界耳濡目染和内部的小矛盾很快也让男人们站在了对立面,冲突一触即发

  女人们为此想了各种荒谬可笑的方式——冒充圣母显灵、邀请乌克兰舞女。可这一切并没有让男人们的关系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而纳西姆的死也为女人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可悲的是他的死亡并没有由小乡村日渐加深的宗教冲突所导致的。而是借此告诉观众,在这个与世隔绝村庄之外,每天有各种持枪或者更严重暴力冲突在轮番上演。如果村民继续愚昧下去,终有一天会酿成同样的悲剧

  这塔克拉第一次怀疑起她所信仰的神灵,这个悲伤愤怒的女人质问圣母为什么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儿子。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她彻底抛弃了原来的信念,在她的世界里有一种东西坍塌了。所以才有了最后的大反攻,女人们似乎终于赢得了一次胜利。(对这个部分的强调让另一个《人妻冲冲冲》的译名更为贴切。)

  当最后抬着棺木不知所措的男人喊出“WHERE DO WE GO”时,一切显得无比可笑。或许冲突在这个小山村会消失,但我并不认为这群愚蠢的男人真正了解妻子们的用心

  《吾等何处去》影评(三):真的开始写才发现自己语言如此贫乏...

  开头很惊艳, 评论有剧透, 慎入.

  村子里的女人们为了平息男人的怒火,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自己掏钱出来请酒吧性感女郎们来村子里住上一周。在她们的心里,男人们被别的女人吸引,甚至出轨了,比起有一个完整的家,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比起只因为传统道德观念束缚无怨无悔牺牲来说,知道什么对自己更重要而有所取舍,更值得我敬佩。再回过头看自己还因为可以理解的原因没有按时打电话而生很大的气这种事情,简直就是太闲了没事找事。。。

  伊桑在发现纳西姆被杀后,疯狂地在家里寻找他的枪,原来被妈妈藏起来了。为了阻止伊桑盛怒之下挑起两个教派之间的战争,妈妈开枪打伤了他的腿。暴躁的男人们啊,你们的眼里只看到弟弟被杀,满脑子里只有复仇,却忘了,对母亲来说,失去个儿子后,剩下的那个就是唯一了,她怎么可以连这一个也失去?生命里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

  一个基督徒,对着一群互相厮打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喊着:“因为你们,使我对上帝和这个村子都讨厌了!”她的心里,该承受了多少的苦才能说出这般对上帝不敬的话。男人们只顾着表达愤怒,却不知道为了村子的和平不受影响,女人们在背后做了多少努力。这些努力包括放弃自己的信仰。信仰在和平面前,在一个普通的完整的家面前,什么都可以不是。信仰如果只能破坏家庭和践踏生命了,没有也罢。

  阿拉伯音乐很美。妈妈在安置好纳西姆的遗体之后,冲向山坡上的教堂质问圣母玛利亚那一段,很受触动

  看完电影我想说,向默默付出的女人们致敬!

  《吾等何处去》影评(四):中东人远比欧洲人实在

  中东人自己拍的片子讲一个故事就是一个故事,从不装神弄鬼,要不就实实在在的写实主义,要不就热热闹闹的蒙太奇主义,不像欧洲人拍个中东非洲现状片,神神叨叨拿腔拿调。

  我这句话是有所指的,说得就是今年柏林拿了最佳编剧的那个什么《睡眠症》。我至今没有原谅它。

  法国影评说拉巴基的这部电影表达了信仰和死亡。似乎稍微流于表面了。我觉得可能更多的是关于人道主义和党同伐异。对于这部影片还是不要剧透的好,否则少了很多乐趣

  拉巴基把这部电影拍得热热闹闹,拍得很梅里爱。她动用了所有的类型片:音乐剧,剧情片,纯喜剧,还有煽情。影片中的和平主义是务实型的,正是这点让人觉得有趣。很多中东片都讲求务实性,这和我们印象中受宗教政治控制的印象不同。比如《十八天》中,在埃及革命里买国旗小贩,和宵禁军人合影小孩;又比如说在《Cochon de Gaza》里卖猪精子老头;又比如说《越位》里化妆成男孩的女球迷。你可能觉得宗教是不能亵渎的,政治是不能逾越的,但是它们颠覆了你的预设,于是剧情就开始变得有趣。影片中的角色也会犹豫是不是会遭受惩罚,但更重要的是眼下的生活,而为了这种生活,拘泥于某种例律的行为反而成就罪恶。所以这些女人们轻而易举地改变了信仰,其实她们只是改变了宗教仪式和信仰的外貌

  悲喜交加,夸张之至,如同50年代的意大利电影。

  《吾等何处去》影评(五):《吾等何处去》:战争不停,痛苦继续

  一个常年处在战争边缘的小村落,不仅掩埋在村庄附近的地雷遍布,随时可以爆炸取人性命居住村庄内部人们的宗教信仰更是错综复杂,时不时就会爆发激烈争吵。在这个近乎于寡妇村中,女人们为了保住剩下的男人们能够安全存活,主动集资请来一组妖艳女郎,使尽各种办法来套取男人们密谋的计划特别是枪支的藏匿地点功夫不负有心人,男人们抵挡不住女郎的声东击西招式,寡妇们成功探取到男人们的计划和枪支地点,并且把枪支全部销毁。但是,一名寡妇的二儿子,还是在一次外出时被炸死,让痛不欲生亲朋好友们继续深陷在战争的苦难折磨当中,永无尽头。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由黎巴嫩女导演纳迪·拉巴基自编自导自演,以一个小山村的视觉来挖掘反战的深刻理念。一群妇女为了不让男人们关注政治新闻时事,烧报纸、毁电视,就连自己的孩子被炸死都不敢说明真相,怕再次引起一场不必要纷争。在无可阻挡男人们实施计划的情况下,请来艳女大跳艳舞来短暂分散男人们的注意力,还在食物中加入催眠药物,让大家昏昏睡去,只为争取到短暂的宁静时间

  在2011年第36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此片击败《总统杀局》、《吾栖之肤》、《后人》、《艺术家》等等众多重量级影片,夺得人民选择奖最佳故事片奖。众多女演员们呈上影后级的演技水准,尽管这是一个具有喜感,伴有爱情歌舞,不失幽默的喜剧片,但其中在战争的大背景之下,片头片尾两次出现众人去墓地的场景,特别是最后男人们抬着棺木在墓地找不到下葬地后,问道:“我们现在去哪?”的台词,还是让观众们不得不心情凝重的沉入深深思索

  《吾等何处去》影评(六):《吾等何处去》:放手不易

  (芷宁写于2012年11月4日)

  许是因为女性所具有的细腻温情特点,黎巴嫩美女导演纳迪·拉巴基在她自导自演的影片中,往往以一种温和柔曼的基调表述人物的各种遭遇情感变故,即便情绪再激荡再愤懑,也没有让情绪波动到横冲直撞不可收拾境地,在不急不徐间,却已将观众引领进正历经着不幸的女性的生活和心灵,一如她07年的作品《焦糖》,全片温润自然,于柔和甜美中又带着点苦涩滋味,彷如生活的原味。

  而这部《吾等何处去(Where Do We Go Now)》依旧有着拉巴基影片一贯秉持的乐观真挚态度整体叙事也比之前的作品更为饱满,且在悲喜交加的叙事中流露出几许迷惘和隐忧,仿佛中东那不明朗前途未来。的确,各种因素纷扰、各种利益纠葛已将这块地球村落变成了燃烧着的火药桶,而在这个男性绝对主导地位社会体系中,看到有才华女导演的影片,就仿佛打开了一扇窗,将那些女性的隐忍和坚强黑色面纱后的笑颜与泪目,缓缓展现在观众面前。

  本片没有复杂架构,节奏舒缓而适宜,也没有刻意炫耀的技巧,虽说此番拉巴基也尝试了很多不同类型片的表达方式,并不时地以歌舞交织的形式体现一种活着的精神,但这些尝试在这部影片中显得可爱而有趣,并不显花哨和多余,在充满地域风情动听配乐的辅助下,这个略显理想化的故事时常闪烁出一些可贵可敬的东西。有评论认为纳迪·拉巴基在这部电影里提供了一种“消解战争”的方法,更值得一提的是,拉巴基此番影像初衷美好而良善的,虽然作为不谙宗教的人,这样的解决途径不见得有多么高明多么成熟,却也是着眼于当下的实际,至少比那些天花乱坠理论演说要来得真诚

  有人认为影片主题关乎信仰和死亡,其实,它更脚踏实地,它注重人的生存,在一个坟墓活人多的村庄,让现有的人存活下去,才是亟待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具有浓郁的人道关怀情结。影片故事的原型发生在一个孤立的小村庄里,几个不同信仰的妇女因不忍看到乡亲们因为宗教的原因相互残杀无谓送死,选择了以独特的方式试图唤醒男性亲属感知。虽然片中妇女们变换宗教信仰的做法现实中很难推行,因为这几乎颠覆了恪守宗教信仰的中东人的三观,但不失为一次尝试,大概因为这层原因,《华尔街日报》认为该片确是一部异常勇敢和有趣的电影。

  片中的女人们总是游走在恐慌心碎与勉力之中,为避免男人们听到、看到有关宗教冲突的新闻,她们不惜关掉广播弄坏电视,即便她们千方百计地维系着邻里和睦,不可预料的事还是发生了,儿子被流弹误杀后母亲心碎的眼泪,阿米拉对在咖啡馆里剑拔弩张的两派男人的怒吼,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部影片悲痛的核,而为了不激化本已箭在弦上的矛盾,母亲决定隐瞒真相,将儿子的尸体藏匿起来,甚至不惜枪伤了冲动大儿子,而她闯入教堂对着圣母像声泪俱下的控诉,也让观众对宗教于人类社会中的存在方式感到一丝无奈,宗教原本无碍,可怕的是利用宗教的人。

  为了让好战的男人们偃旗息鼓,女人们合伙给他们制造可口食品”,这场戏被呈现得看似欢乐,每个女人都载歌载舞忙碌着,但内里的痛在活泼的歌舞中隐隐飘散着。赫尔曼·黑塞说过:“有些人觉得坚持才是坚强,但有时候放手才是坚强。”比起那些动辄就擦拳磨掌的男人,懂得适时的放手的女人才更不易。

  (杂志约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81609698_d.html

  《吾等何处去》影评(七):吾等何处去

  1、印象中第一次看到以这种轻松欢快的氛围为主基调的反战片。没想到严肃题材的作品居然可以这么拍。

  2、影片叙述的主题并不新鲜,以黎巴嫩及周边地区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冲突为背景的电影有很多,尤以去年的差一步在“奥外”中登顶的《焦土之城》水准最为突出。可以说《焦土之城》已经将宗教冲突及战争对大众的伤害表现到了撕心裂肺的地步了。没想到,《吾等何处去》选择的叙事视角仍旧新意十足,讲述的故事具备很强的可看性。

  3、整体看,美女导演(真的很美)纳迪.拉巴基很擅长讲述这种表象轻松、内涵深刻的电影,整部电影的走向一直掌控在导演的手中,不徐不缓的讲述了一个略显理想化的故事。

  4、说它略显理想化是因为我真的十分怀疑现实中是否真的会发生电影中的故事。当然,我真心希望电影是真实事件改编。不过,去年看过《焦土之城》后,我曾经很认真的查阅了黎巴嫩国内宗教冲突的资料。据资料显示,现实中黎巴嫩国内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冲突之烈、矛盾之深实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且维持了数十年之久,两个教派信徒的仇恨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从这个角度看,《吾等何处去》中那些可爱可敬的妇女真的不大可能在宗教冲突紧张的地区出现,可能电影想表达的是导演的一种愿望。当然,这也是我们大家希望的。

  5、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毕竟任何一种主流教派的本质都是教人向善的,我们真心希望各种信仰的人们都能够和平友善的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

  6、影片中那些欢快的音乐节奏活泼,很是好听。

  :哇!原来居然还真是真实事件改编!!!实在是......太好了!!!

  《吾等何处去》影评(八):向母亲致敬

  看完这部片有种奇异的感受,很大的主题,很小的场景,很奇怪的感觉,能耐心把这部片子看完的人都会有些东西一吐为快。

  片子的节奏很慢,慢的让人昏昏欲睡,但是其中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反思、去感恩,所谓的平平淡淡才是真,但是我们已经好久都没感受过这种片子,都是去体验那跌宕起伏的剧情,激烈的打斗,超现实的情景,华丽的场面,一线的明星,庞大的投资,可是我们无法从现实中体会这些东西,所以某些时候电影成了我们的梦想,因为我们无法在现实中实现,只能代入主角的身份去体验那一部电影的时光。

  这部片子我看了三天,因为没法抓住我的尿点,但是当我看完了以后把以前的剧情重新联系起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边的那些人和事,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

  好了,言归正传。一个民族融合的小村庄,里边充斥了基督徒和穆斯林,关于这俩种信仰的冲突,有兴趣者可以去十字军东征挖坟。这个村庄里女人都饱受磨难,她们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在彼此的信仰冲突中,所以当冲突再度来临时她们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当纳西姆死了以后,纳西姆的母亲对着圣母像扬沙子,对着自己的大儿子开枪,她们为了子女义无反顾的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在母亲的眼中,她们的信仰只有一个,那就是家庭。为了家庭,她们可以放弃自己从小到大的信仰,穆斯林捧起了圣经,基督徒捧起了可兰经。她们为了自己的家庭可以放弃一切,她们有的只有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但是当冲突发生时,丈夫和孩子都举起了武器,最后留下的只是一个受累的母亲。

  我看了很多回帖,谈及了导演、歌剧之类的话题,我是一块朽木,这部电影唯一打动我的就是里边无数母亲的表现。回想到我们的历史,枭雄辈出,名将如云,谋士如雨,但是那些战死沙场的人的母亲从未在史书中有过记载,我羡慕刀光剑影的生活,因为跌宕起伏,刺激,但是生活没有那么多的刺激给你乐呵。五千年的历史浓缩成了我们的历史课本,才多厚?但是里边蕴含了多少母亲的悲剧,‘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写出了妻子的感受,但是母亲呢?

  值此除夕无法回家之际,借本片的东风,送与父母最高的敬意!

  《吾等何处去》影评(九):莎乐美什么的肯定特别高兴吧

  这不下午我又泡在Les Halles电影院里面连续看了两部电影。《现在我们去哪儿》是一部悲喜交加的充满黎巴嫩影片。女导演Nadine Labaki自编自导自演的戛纳入围之作——当下的女性导演们都非常猛啊,莎乐美什么的肯定特别高兴吧。其实我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啊,我在意的是黎巴嫩,而不是女导演!

  当然,经过资料查明,导演并没有把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黎巴嫩,而是一个虚构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居民杂居的村庄里。我姑且相信这样的村庄确实存在,而导演通过表现女人最为深厚的母爱情怀,一次次企图让男人们远离因为宗教分歧而产生的斗争甚至杀戮,立意和技巧都非常创新。

  《吾等何处去》影评(十):小村女人

  上个世纪70年代兴起、现在很流行的一个史学流派叫“微观史学”,讲究叙事具体而微,却能够见微知著。所以,我喜欢本片的小巧叙事。

  一个只有一条路通向外界、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借助两个年轻人把村子东西卖出去再买回各家所需物品。四周埋着地雷,偶尔会炸死乱跑的羊,像村长说的:这只羊牺牲自己,挽救了一条人命。

  村子生活着两个教派的人:穆斯林和基督徒。从临近结尾几名女人挖出早先藏匿的枪支,我更愿意相信他们的亲人是在外面因为教派冲突而死,而不是在村子里。

  女人们珍惜小村的和睦。而男人们则很容易因为一件事冲突,就像拉货青年不小心弄折了基督徒的十字架,接着就是清真寺被赶进一群家禽牲畜。更在另一拉货青年在外面被乱枪打死后几欲引发灾难后果。从隐忍的母亲那里得以体现出来,为了阻止灾难,甚至不惜开枪打伤剩余的儿子,只是不想让他也死掉。

  对此,女人们想尽诸多办法:电视播放时政新闻时故意吵架,请回了外面的舞女团,借助大麻,最后甚至改信对方教派。这个过程是有趣的,欢笑后面隐藏的也是女人的无奈,就像寡妇对着在自家点打架的一群男人们喊:难道我们女人天生是为你们这些男人哀悼的么?

  在某评论中经提示:寡妇的扮演者也是本片导演。早先还真忽略了这一点。

  ---------------------------------------

  一句话评论

  纳迪·拉巴基在这部电影里提供了一种“消解战争”的方法。毫无疑问,她是真诚而且真挚的。影片中的人物也一样纯洁而美好。这种解决矛盾的途径比任何一种老奸巨猾的解决办法都要行之有效。

  ——好莱坞报道者

  幕后制作

  影片入围了2011年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并代表黎巴嫩报名参加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它的故事实实在在地发生过,那是在一个孤立的小山村里,几个不同信仰的妇女,因为不忍心看到人类因为宗教的原因相互残杀而自我牺牲,以唤醒自己男性亲人的良知。虽然有现实的故事打底,但是让纳迪·拉巴基拍摄这部电影的契机并不是这个故事,而是她的的孩子。2008年5月7日,纳迪·拉巴基一边在考虑是不是要个孩子,一边在考虑自己的新片。也是在那一天,贝鲁特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道路封锁、宵禁和航空管制又一次降临到了这个国家。于是,纳迪·拉巴基便在思量,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后代免于愚蠢的因为毫无必要的缘由自相残杀。

  有人觉得影片涉及到了战争,可是纳迪·拉巴基却觉得恰恰相反。她说:“这部电影是讲述如何避免战争的。在黎巴嫩生活,你一定就能体会到什么叫做生活在恐惧之中。所以怎么样离开这种生活才是必须要考虑的。战争是人类荒谬的举动,所以,让不同信仰的人聚集在一起反战,谈不上是天方夜谭。因为我是女性,所以很能理解女性的感受。所以在《焦糖》和这部电影中使用女性作为主角,能更加清楚地表达出我的思想。因为用自己的身份和性别来写作和拍电影,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可靠的事情,因为对于作者而言,说出自己的话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写了一个男性的故事,那么我可能会觉得那就是一桩任务和作业,未必会做得这么透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