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记我的母亲》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记我的母亲》的观后感10篇

2018-06-15 20: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记我的母亲》的观后感10篇

  《记我的母亲》是一部由原田真人执导,役所广司 / 树木希林 / 宫崎葵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记我的母亲》观后感(一):这位妈妈做过好多人的妈妈

  因为小玲不在家,所以我才没有关灯看电影。

  一个人在家, 总要开点灯, 心里才没那么害怕。

  不过如果关着灯的话我应该会更投入这部电影。

  女主角演技非常加分。宫崎葵长着娃娃脸就是好呀。男主角我倒是很无感。 不过不知为何他穿着和服脱裤子让我一直印象深刻技巧十分熟练动作非常丝滑,感觉就像我穿着T拖内衣一样,滋溜的一下就脱下来了。

  要相信爱, 懂爱,就懂得奉献, 懂得奉献, 就懂得爱。

  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是相互的。

  葵再说他父亲时候, 说

  作为作家, 他是爱的***妈的。作为儿子, 却不爱。而是恨。

  大家都有两面,什么时候拿出另一面角色有时候转换的过来,有时候转换不过来, 有时候是两个甚至很多个矛盾的我一起做选择

  但是,一定要相信爱。

  影片的很多静景非常漂亮

  我很相互有几幕大海的远镜头。人小小粒的在海边, 浪远远地打过来,白色的,窄窄的浪花,几乎就快打到人了, 刚刚好, 就是差一点点。

  《记我的母亲》观后感(二):伊豆的景色很美,宫崎葵很美,老奶奶可爱,只是我用了极大耐心,还是没法专心一直看

  拿《菊次郎的夏天》来对比,也许没有什么可比性,只是因为最近看了这两部电影。粗略地都归为日本文艺片吧。

  《母亲》里面,原田真人可以把伊豆的林中景色拍得如此惊艳。也借着12年技术进步之利,在画面方面胜了北野武一遭。

  宫崎葵也是难得一见清新少女,在电影所展现的一个时间跨度渐渐成长。罹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奶奶,时而清醒,时而俏皮地用言语家人生气,却总是念兹在兹地记得儿子小时候写的诗(俳句?)。最后一段情节,拍到三个人在海边,儿子背着母亲走在海里,因为母亲怕海,却想看看儿子曾经游泳的海。

  电影的动情之处,也确实很动人,却始终抓不住那根容易走神的神经。也不知道是衔接不好,还是故事性不强,还是缺少几个让人可以久久地凝视的镜头。最终,似乎也没有达到北野武的高度

  《记我的母亲》观后感(三):评记我的母亲

  日本电影是亚洲电影的翘楚,这句话我是服气的。无论是题材的多样化还是制作的精良度都是值得其他亚洲国家尤其是我们国家的电影借鉴学习的。每年,我都会在观摩过的亚洲电影中寻找惊喜。可是近几年给我惊喜的华语电影不多。但做微电影爱好者来说,看到一部令人欣赏愉悦的电影都是值得高兴地,毕竟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晚年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执拗自闭同时不经意之间表露出的对于儿子发至内心情感。成为作家的儿子,内心无法挥去的少年时被母亲抛弃的阴影,却在母亲痴呆之后逐步了解了母亲对于自己的感情理解了当年母亲的无奈。母亲一字不漏地背诵着儿子少年时写的诗,不断地重复着。儿子开始惊愕注视着母亲,继而终于无法忍耐捧面哭泣。母子之间的情感点爆发了。由儿子表现,而基点恰恰是母亲面无表情地重复地背诵。演员表演张力完全发挥了出来,气氛拔到了一个制高点。这一点作为铺垫为最后母亲逝世时儿子的表现打好了基础。我觉得优秀的电影大都如此,就是演员根据剧情如海浪一般,把情绪和气氛一层一层地推上去。观众就是在不断上升的情绪推动下享受激情,那种美妙刺激是刻骨的。这样的电影难道不是惊喜吗。

  《记我的母亲》观后感(四):记,我的母亲

  “脑海里涌现扔老母情景

  我蹒跚着脚步

  背着母亲到处走

  即使想这不扔不行

  却找不到合适地方

  然后母亲就生气了

  说我找的方法不对

  为仅此一人的母亲

  寻找一个

  可以丢弃她的地方

  不是罪恶

  ”

  《记我的母亲》观后感(五):母子隔阂

  日本伊豆。雨一直下。年幼的伊上洪作站在屋檐下面。母亲淋着雨,从街对面跑过来,把一个类似护身符的牌子挂在他的脖上。洪难过的撅着嘴,不看母亲一眼多年来,那牌子从未离开洪作,上面满是对母亲的复杂感情:就在那雨天后,母亲把洪作留在故乡念书,自己带着两个妹妹去台湾找父亲;就在那雨天后,洪作感觉自己被母亲抛弃了洪作和母亲感情上有隔阂。 父亲病重,洪作回家探望。要回东京了,洪作远远地对母亲说声再见就出门走人。母亲小跑上来,往洪作怀里塞了两个家里种的芥末,嘱咐:你父亲关照,讣告写得 简简单单就好。妈妈,这话您刚说过!我哪说过?洪作你脑子有病,回东京快去看医生吧。显然,患病的是母亲。 父亲去世不久,家人分明看到母亲身心变化:母亲常提起叫俊马的男士,像个羞涩的少女似的用扇子遮着脸幸福地笑,那人多半是母亲年轻时爱慕的人;母亲完全不提父亲的事;母亲经常失魂落魄:晚上洪作正写作,母亲进来,要洪作寄银手表给在美国的弟弟美国先生,得知早已寄出,还将信将疑,还说自己当年把洪作留在汤之岛是一生错误,一年后洪作就成了这副和自己隔膜的样子;可洪作认为母亲是抛弃了自己;母亲不愿去给父亲扫墓,还说为丈夫做牛做马多年,下雪要去接丈夫,每天要特地做便当,还要烦恼准备什么菜,还要擦那军人的长皮靴,现在该让自己解脱了。母亲忘记了父亲对她的爱情,也忘记了她以前多爱父亲?

  《记我的母亲》观后感(六):一样的母亲

  有点大跌眼镜的是他们还可以如此对待患痴呆症的失忆老人。许是关注不同,更多注意力在他们对奶奶的照顾上,奶奶记不住事一遍遍重复说过的话,孙女们自玩自的同时对奶奶没有丝毫厌烦,笑哈哈的说“奶奶好可爱”;问“我是不是老年痴呆了”,被儿子极其轻松的打趣着否定;奶奶夜里打着手电照来照去给大家也添了些麻烦,所有家人几乎没有表现出疲厌,只是在分析;奶奶屡次出走,屡次去找而没有厌烦;奶奶下午特定时间段一遍遍闹着回老家力气很大、不管不顾、狠狠打人、所有话不听,没有人责怪;母亲慢慢不记得所有儿女,他们也看不出难过和忧伤。老年痴呆病人不是应该在医院里,家人愁云惨淡不知道怎么办丝毫开心状态都没有吗?老年痴呆的母亲居然还可以被如此对待!

  他们也从来没有说过孝敬老人听老人的话,看到的只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另外印象很深的是琴子和濑川那场戏,镜头快速交错,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心里的念头交错决断,归于平静,非常好看。电影里不少镜头都用了镜面和玻璃

  他说,母亲是挡在他和死亡之间的另一半海水

  母亲离世前,安静的家,闹钟声音显得很大;母亲将要过世时,来到他的书房,坐在椅子上,看着他,用母亲的目光。第二次电话铃响,所有人怔在原地,所有的忙碌当下静止,好久好久,静得仿佛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去接,说的却是对照顾母亲的妹妹的感谢,妹妹的大哭让人不忍再看。那一刻,是真正的作为一家之长的责任

  与母亲,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相同障碍。什么时候才能放下,放过自己呢。

  《记我的母亲》观后感(七):没有忘不掉的恨

  将近2个小时片子分了几次才看光。

  以下涉及严重剧透,介意者慎入。

  ——————————————————————————————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切爱与恨的开端。妈妈带着两个女儿离开伊豆,留下儿子。母亲临走前给儿子挂上护身符,脸上流露慈爱的表情。

  镜头切换到1959年,已经步入中年的儿子斜躺在廊下,手中把玩着妈妈给的护身符,和妹妹们讨论着当时母亲的舍弃。他是因为父亲病重才回到老家的,他仿佛将自己置身一切之外一般,和爸爸妈礼貌亲切着。而妈妈硬塞到他手里的わさび,明明是想送儿子一程却说是去本家看看,这些也隐隐暗示着母亲坚忍倔强个性,明明是深爱着儿子,也知道儿子的误会,却不解释而是选择用这种方式默默的关怀着他。此时,忘记自己说过的话的母亲已经暗暗显现出老痴的迹象

  儿子已经是一个颇有成就的作家,在家里是支配者的地位,因此在知道宫崎葵扮演的小女儿琴子因为要参加拍照比赛而不参与家中事务时顿时火冒三丈,因为在他心里奉仕があるから愛情がある、愛情があるから奉仕がある。琴子的表现在他看来无异于只顾小我却忽视了家庭存在。而二女儿听到爸爸的大嗓门吓得发抖的表现也从侧面表现出爸爸的威严给女儿造成的心理阴影。爸爸的举手投足都显示了作为一个大家长,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说一不二的地位。而琴子却是唯一敢忤逆他的存在。

  有这么一幕落在了琴子眼里,爸爸在书房熄了灯后却久久注视着爸爸临终前握过的手,若有所思的样子。也因此,琴子会问奶奶爸爸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奶奶说:洪作さんの小説読めばいい。她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你看了他的小说就知道了。更令人心酸的是,他居然称自己的儿子为洪作先生,这是多么执拗的一个母亲啊!当琴子继续追问,奶奶才说:探す子...地球のどこにもない 小さな海峡をいっつも探してる子。听完这句话听莫名的不知道为什么,而琴子则说奶奶像个诗人一般。祖孙俩欢乐的笑着,奶奶对于孙女的清醒的爱,这样的场景也许只有这一处了。

  1960年夏天,姐妹三人调侃着奶奶,大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这时奶奶的老痴已经渐渐严重了,记得以前的时,却老是忘记刚刚发生的事讲过的话。而下雨打雷的场景,看上去如此镇静的爸爸居然慌张的奔向围桌,让大家都聚拢,而琴子却跑到窗边欣赏雷电交加的场景,妹妹也说哥哥是太大惊小怪了。但是也许她不记得了,在母子分离的那天,也是这样一个雷电交加的大雨天。

  爸爸在写作时会把自己的家人也写到故事里,只有琴子对这件事颇有微词。而爸爸虽然口上不愿意承认,在笔下却流露出了自己真实想法,他也终于意识到他和父亲的相似,这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即使年幼时并未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这种源于血脉的遗传却已经根深蒂固的扎根于他的身体中。

  在影片开始半个小时后,母子终于就当年的“弃子”事件展开对话,母亲解释各种未能接他回来的原因,而儿子却埋怨母亲根本没来接他。儿子说了土蔵のばさん像妈妈一样照顾他之后,母亲突然话锋一转要儿子把香典帳给她。母亲对于旧式礼节执着也将为后面他为何留下儿子而埋下伏笔

  和父亲顶嘴的琴子,偷偷窥探父亲的琴子,想要了解父亲是怎样的人的琴子,半夜和父亲一起找香典账的琴子,听父亲讲他儿时事情的琴子,为父亲保守秘密的琴子。也许她才是真正了解爸爸的那个人。只是她那时还不懂,甚至还觉得爸爸和爷爷情人过了8年不潔だよ这种话。爸爸尴尬的表情让人觉得心酸,也许他从小就听惯了这种话吧,甚至都没有为此辩驳。

  又过去一年,举家相聚在一起,为奶奶庆生。此时奶奶的老痴也更甚一步。

  琴子的一番话:奉仕も愛情も強制されてるようでいやだな。也展示了她叛逆的个性。

  半夜,奶奶一个人坐在大厅里,拿出一张泛黄纸片,又在读着海峡的诗。奶奶说着曾经苦劳的往事,想要从中解放出来。也因为母亲渐渐失去的对于往事的记忆,他也渐渐能平和的对待这份母子关系了。

  1966年,母亲已经渐渐不认得亲人了。儿子决定把她接来东京住一段时间。因为这件事琴子又和父亲吵架了,而一贯温顺的二姐居然也和父亲顶起了嘴。大家都埋怨爸爸的过保护妨碍的孩子按照自己意愿自由的成长。最后琴子的斗争胜利了,她去接奶奶。而奶奶第一次要去儿子上中学时游过泳的海去看看,她明明谁都不认得了,却总还认为儿子被土蔵のばさん夺走,为此恨恨不平。奶奶强烈自尊心,不服输的劲儿也是导致她始终觉得儿子是被夺走的并总是耿耿于怀。老是要说着姨捨故事的奶奶却不记得了曾经给过儿子这本书,而这也是儿子最珍视的一本故事书。移居軽井沢的別荘后,感觉父女关系也渐渐更加和谐。而奶奶像小孩一样和孙女吵架,连儿子也认不出了,却总是说着说着就能扯到土蔵のばさん的事情,她到底对这件事有多深的执念啊。

  喝醉酒的琴子埋怨着爸爸对奶奶的处于道义上的关心却不是来源血缘的关心,而在之后看到爸爸在找到走失的奶奶的那一幕温馨的画面,琴子心里对于爸爸和奶奶的关系也许有了新的认知。虽然爸爸之后再没来过却也从心里原谅了他。

  1969年,为土蔵のばさん举办的法事上。忘性更大的奶奶终于放下了对于土蔵のばさん的厌恶,一笑泯恩仇了。而二女儿也鼓起勇气和爸爸说了去夏威夷留学的事,爸爸也一下就答应了。父女之间的坚冰也已经将要消融殆尽。爸爸又和琴子说了很多儿时的事,以为被抛弃的他和土蔵のばさん相依为命,尽自己的力量守护着她,但心里却还是会惦记怨恨母亲的狠心,也不知是真忘记还是不愿想起那时写过的诗。

  回到东京后,奶奶的每天要闹着回老家,每晚要到处转悠,都显示着她的老痴愈发严重。而爸爸确认为奶奶是在找自己的孩子。奶奶和儿子仿佛陌生人般聊着天,明明什么都不记得了却就是对土蔵のばさん无法释怀。她每晚都去问她把她儿子藏到哪里去了,却总是不得而知。当她说出:どうすればいけておる間に 息子と会えるのだか?儿子的眼眶已经红了。而儿子此时却也是耿耿于怀的说明明是母亲把儿子丢下。母亲没有接话,沉默了一会儿后居然开始背起了诗。那是儿子坐在圆木上写的诗,那是儿子为了母亲写的诗,那是儿子想念母亲的诗。。。那是母亲一生无法释怀的痛。看到那张泛黄的纸头,和念念作词重复着诗句的母亲,儿子终于泣不成声,他也终于有些开始原谅母亲了。而母亲却沉浸在对儿子的思念中,脸上挂满了笑意。而此时我也终于知道那时琴子问奶奶爸爸是怎样的人时她背的诗是什么,奶奶庆生会时拿着的小纸片和念念有词的是什么,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的儿子。

  爸爸妈妈一起送二女儿去夏威夷,在游轮的栈桥边,妈妈说出了奶奶留下儿子的原因,是因为她害怕大海,担心逃难时唯一的男孩也会遇难,对于家族的强烈责任感为了给家中留点血脉,对于老式传统的守护,对于儿子的爱护和对于儿子坚强个性的肯定让她下定决心,于是才把他留在老家。而且后来即使被儿子误会了她也说不要紧,因为他能写出精彩的小说。同时此刻,母亲又出走了,想要去沼津的大海见儿子,焦急的琴子追着奶奶去了沼津,儿子虽然着急却始终放不下面子不肯前往,在女儿的催促下终于解开心结,奔向自己的母亲。在海边,他开心的笑着,虽然母亲已经不认识他了,却还是开心的背着母亲走在海里讲着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他终于原谅母亲了。

  四季流转,美景依旧,母亲的老后生活美的不像话。

  终于,老母亲真正抛下他们,永远离开了他们。如此的安详与满足。

  这是一个讲述祖孙三代情感变化的温情剧,漫长且细腻。很感动在这样着急的世界里还有人静下心来拍这样一部温暖的片子。让我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午后静静的感动着。

  《记我的母亲》观后感(八):永远不要怀疑母亲对你的爱

  “雨停了 校园里出现了很多水塘

  太平洋 地中海 日本海

  喜望峰 浪桥的影子

  可是 我最喜欢的

  是不存在地球上的小小的新海峡

  和妈妈一起渡过的海峡

  可是 我最喜欢的

  是不存在地球上的小小的新海峡

  和妈妈一起渡过的海峡

  和妈妈一起渡过的海峡”

  当看到连说过多次的话都能忘记的老母亲此刻竟能无意识的表达儿子小学时做过的一首小诗时 影片进入到了孕育感情的高潮,整部电影平平淡淡娓娓道来,很自然的引导观众参与进来 又不刻意煽情,影片的配乐以巴赫的古典音乐为主,还是很好的衬托了影片所要表达的浓浓亲情。

  《记我的母亲》观后感(九):记我的母亲

  作品是根据井上靖的作品改编的,这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影片的质量,我阅读过他的作品比如说描写成吉思汗的《苍狼》等,确实是相当出色的作家。其实从影片中也有相当的表现,全家人以及出版社都围着伊上洪作转。

  影片采用传统的日本表现手法,前面部份缓慢地令人难受,一方面觉得伊上颇为“父权”,另一方面也觉得这个母亲也是有些值得商榷。故事情节延续了几年,算是反映出三代人的生活吧。但看到后面却深深感动,特别是痴呆的妈妈念着那首小诗时,不由让人泪流满面,伊上本人也流泪了。而母子之间的“间隙”也都完美地交代了。实在令人感到温馨。

  故事算是以葬礼开始和结束,开始时是伊上的父亲去世,结尾则是妈妈的离世(听到第二次电话时心都抽动了)。但我感觉两次完全不同,父亲的去世似乎有着传承的意思,作品也反复说伊上有着父亲的影子,而后面的情节也反映出其有相当的大男子主义和父权主义,全家都围着他转。可是时间在推移,不仅伊上与妈妈的关系在融洽,与三个女儿之间也渐渐如同朋友了。次女纪子如愿留学,而三女琴子“拐带”其司机与助手离开他也只是口头抱怨。其实反过去想,是否伊上的父亲也是如此(虽然其是日本的少将驻守台湾令人略为不快)。我想虽然名称为母亲,但应该是回忆父母吧!

  而与妈妈的关系则是写实的重点,一直以为妈妈“抛弃”了自己,不喜欢妈妈。而妈妈的老年痴呆显然也增添了许多麻烦,可也正是这样不断地生活,母子之间的情感渐渐不同起来。最终妈妈“遗忘”了一切,但依旧记得他的第一首诗,并且也通过妻子得知了抛弃他的内情,这已经非常令人感动了。可是妈妈却不让妻子告诉伊上,正是这种间隙成为伊上创作的动力,妈妈的爱难以形容。

  作品中伊上与三个女儿之间的互动也颇为温馨。很是出色的家庭剧,上佳。

  《记我的母亲》观后感(十):生死之间 吉光片羽

  《记我的母亲》满溢着浓厚的日本传统美意识,同时也是一部自传印记鲜明的改编电影。我没有读过井上靖的原作,因而无从得知原田真人在剧本改编阶段做了何种处理。从全片来看,结构规整,从一场父亲的葬礼到一场母亲的葬礼(当然,繁简有别),在两场告别仪式之间的十年,主人公洪作(役所广司)与母亲八重(树木希林)及女儿们的情感徐徐流转,宛如片中伊豆和沼津的乡下风景一般,潺潺的流水,枫叶落到青石上,宁静自然,没有丝毫造作,见了表演的功力。

  伊上洪作一直无法摆脱因母亲将少年的自己留在日本,带着两个妹妹去了父亲的服役地台湾而对母亲产生的恨意,他和两个妹妹开场的对话即流露出这种情感,在最需要母爱的时候,他缺失了母爱。即使母亲在老年痴呆症的作用下渐渐丧失记忆,洪作也不忘旁敲侧击,提醒她关于弃子的人生情节。当年的两地相隔正像如今的东京世田谷和静冈汤岛,洪作和母亲之间,一直间隔着这段难以跨越的距离。这段距离是私密的海峡,是母子分别时各站一侧屋檐下暴雨滂沱的小路。一个在用笔写下家庭生活点滴,另一个却在老去中渐渐选择了遗忘,儿子和母亲在这里,如一对相错而过的情人。令人不禁感怀,人生,有什么值得铭记,剩下的不过是吉光片羽。

  可是这吉光片羽,能成为活下去的理由。洪作对母亲的释怀有两场戏。一场,母亲在混乱的记忆中竟背诵出洪作年少时坐在浪桥上写下的诗,那是洪作自己重游故地时也不曾记得起来的。看着母亲掏出随身携带的那张被珍贵保存的诗页,他再也按捺不住了。这个场景,役所广司演出了一个持家男人对悲伤的宣泄方式,感人肺腑。另一场,送女儿去夏威夷念书,登船前,妻子平淡地告诉洪作当年母亲为什么单独留下他,没有一同带去台湾的原因,洪作心中无法抹去的创伤终于得以抚慰,眼里噙着泪水。原来记忆的丧失并不可怕,那些珍贵的东西,是不会轻易被岁月泯灭的。当八重搭上卡车只身前往洪作少年游玩的海边,洪作在那背起母亲时,再坚强的观众也很难不泪崩了。

  影片由小津安二郎的遗风,母亲的进京令人联想起《东京物语》里那位逝去前的母亲,妹妹桑子在老家搜寻贵重物品的情景则像是导演对杉村春子的一种戏仿。虽说有小津遗风,但并不仅仅是松竹大船时期温和的家庭剧风格,更多地有来自后期一部翻拍的彩色片《浮草》的影响。很明显,开场的雨中戏和《浮草》里的中村雁治郎与京町子隔雨相斗得场景如出一辙。《浮草》是小津安二郎的作品里少有的具有强烈内心冲突的一部电影。儿子对父亲的怀恨,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与失望,纠葛与释然,都与《记我的母亲》有些许相似,后者反而更温情些。

  八重不停念叨着弃母山的故事,是对曾经独自留下儿子在日本的愧疚,也是对自己成为子女负担的自知不不自觉的自责。在遥远的过去,生存艰难的年代,母亲老后,会由儿子背进深山,在那自生自灭。一路上,母亲随手摘下枯枝扔到地上,儿子问做什么,母亲说怕我儿回家迷了路,儿子泪下,转身把母亲背了回去。

  在母亲心中,子女永远是第一位的,这大概是东方人的文化基因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