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少女时代》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我的少女时代》的影评10篇

2018-06-19 21:4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少女时代》的影评10篇

  《我的少女时代》是一部由冯振志执导,李依晓 / 王小毅 / 史磊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少女时代》影评(一):《我的少女时代》:追忆过往时光,希望与美好相伴

  张海迪,1955年生于济南,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1970年又随父母下放至山东聊城莘县,自学完成小学中学大学学习,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张海迪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张海迪作为一代人楷模,在80年代成为了公众性的人物,她的行为和她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在互联网时代和21世纪,我们还需要张海迪这种刻苦钻研和任劳任怨的精神么?答案肯定的,我们当然需要,因为这种精神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每一个时代都需要不同的拼搏和奋斗精神,即使环境不同了,但每一个人都很难轻易达到成功,张海迪在逆境中求得发展,这种坚韧的精神值得新时期中国青年人学习。

  这部电影在小说轮椅上的梦》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度创作影片中,在“文革开始之后,张海迪的父母便遭到批判,后来张海迪随同父母被下放到边远农村,在那种条件极为恶劣情况下,生存下去都是问题,何况对未来还有什么憧憬?但张海迪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乐观的人往往不会看到事情坏的一面,至少他们能够在糟糕透顶的环境中寻找乐趣。即使环境再苦再难,张海迪依然没有放弃知识的求索。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说的确实没错,张海迪就是用丰富书本知识和生动社会实践,逐步成长为一名乡村医生

  在影片主人公方丹身上,表现的不仅有个人的奋斗,而且有80年代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追求,这应该是我们这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海迪希望拍这部电影,把时光拉回到那个年代,给那个理想的时代留下一个重重的印记。因此影片要求从布景、化服道、演员表演、人物的精神风貌、到音乐插曲的创作等等都回到那个年代。

  张海迪的人生成功当然不具备复制性,因为她的成功,是到了极为困苦的条件下不断激发出来的成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张海迪身体健康并且还成长在一个优越的环境当中,她或许没有达到今天的成功。这就好像是孔子、管仲这样的历史名人,他们都是经历千辛万苦才获得了成功,孔子还更甚一些,他的学说到了汉朝才确定了至高的地位,这一点他是看不到的。张海迪身体残疾,而且还有被跟随下放到农村去,这样的艰难环境当中,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就是自怨自艾自生自灭,要么就是奋起学习期待扭转,很显然,张海迪选择了后者,所以她成功了。要想成功,环境要恶劣的彻底,否则不会激发人的潜力,人生有时就需要这样置于死地后生勇气

  《我的少女时代》影评(二):《我的少女时代》:生命不朽

  半个月之前,我在大连市和平广场奥纳影城观看了由冯振志担任导演,李依晓、王毅(曾在电视剧《潜伏》中扮演廖三民)、史磊等主演的电影《我的少女时代》。这是一部去年就已经上映的影片,由著名作家张海迪担任编剧根据自身经历和所著《轮椅上的梦》改编,讲述主人公方丹小时候突发疾病而瘫痪,在困境中走出迷茫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

  相信对于我们90后一代的群体中,能记得张海迪是谁已不在多数,更不用说尚处学龄的孩子们,对张海迪这个名字可谓相当陌生。不过,对于60后、70后,甚至很多80后来说,张海迪就是年轻人心目当之无愧的时代偶像,她那顽强、拼搏、永不放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品质和精神,确实深深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作“海迪姐姐”。我还记得,海迪瘫痪后没上过一天学,但是却通过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全部课程,并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了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海迪在父母下放农村期间自学针灸,还积极乡亲们免费治疗;海迪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外文作品,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出版了《轮椅上的梦》、《生命的追问》等文学作品。

  但是,这些关于张海迪的介绍,却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触动,只是觉得海迪很厉害,很了不起。然而,当我观看《我的少女时代》的时候,我真正感受到了海迪作为一名残疾人所经历的他人所无法想象痛苦困难,因此对海迪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作为海迪的化身的主人公方丹,童年本来是无忧无虑的,很喜欢男孩子一样快乐地奔跑。可是,一次突然的摔倒,方丹被查出患上重病经历了好几次大手术,却再也无法站起来。瘫痪后的方丹不能像小伙伴那样进入学校读书,可她表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她选择在床上自学。但是,现实残酷却让方丹迷茫和绝望:拿床边的桌子上的一本书竟是如此的艰难,导致她从床上翻落掉地,费了半天劲才勉强支撑着起来;卧病在床,行动不便,不得不把床弄乱、弄张,她感觉到自己成了父母的累赘;文革降临,父母被抓走后,停电停水,无人照料,她对赶来的黎江哭诉:“我身上很脏,我想要水龙头,我想洗澡,我想离开这个绝望的地方......”

  由于文革原因,方丹随父母来到了陶庄,一个静谧淳朴村庄。在那里,她认识了五星、三梆子、小金来等可爱孩子,她成为了孩子们敬佩的大姐姐和好老师,她看到小金来是个哑巴村里医疗条件又不够好,于是开始自学针灸,为全村的乡亲们免费看病。渐渐地,她感受到了乡亲们对她的关心信任,她养成了乐观和坚毅性格,她每天看医学书都要看到很晚,她昔日的绝望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她的内心只有一个信念——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把爱的力量传递到每个角落。在此期间,由于对黎江的思念,方丹褥疮加重,卧病不起、小金来的母亲见治疗效果明显,一度不让方丹为小金来治疗,还有天气的恶劣,她好几次在行医途中摔倒,从坡上翻了下去......这些困难,却摧毁不了方丹的意志与精神,因为她热爱这里的土地,热爱这里的乡亲们,热爱生命春天

  从方丹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优良的品质:首先,永不放弃、自强不息;其次,关心、投身社会实践,努力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有一个品质,是我最佩服方丹的,就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正因为她内心深处有对生命和生活的无限热爱,才会选择好好地活下去,乐观地去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挫折,在困境中学会坚强,学会坚持,学会做人;正因为她内心深处有对生命和生活的无限热爱,她对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还有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有了更深的体会;正因为她内心深处有对生命和生活的无限热爱,她努力成为父母的好女儿,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把这份爱回报给所有关心她、帮助她的人,传递给所有需要她帮助的人,正如方丹写给黎江的信中所言,“假如我们心中有一颗星星,不仅要让它给自己带来光明,还要把它举出窗外,照亮黑夜,照亮他人。”

  也许你会说,像方丹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可是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再身边找不到像方丹这样的人,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成为具有方丹那样品质的人呢——面对困难,选择乐观迎接而不是消极逃避;面对考验,选择勇往直前而不是退缩停滞;面对责任,选择主动承担而不是推卸冷漠。黎江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但是活着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活着。”生命是美好的,是怒放的,同样是不朽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方丹那样,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并把这份热爱倾注于事业和社会实践中去,无论从事各行各业,都会演绎出生命最灿烂色彩,最壮丽尊严

  当然,《我的少女时代》确实是一部好电影,不过也存在不足:由于《我的少女时代》是小成本电影,在剧情的衔接上有点粗糙;许宁这个角色对于整部电影而言纯属多余,最后也没有交代黎江选择跟方丹还是跟许宁在一起;部分演员在表演上不够自然感觉是在背台词。不过,这些问题也许并不算什么,因为这是一部带给观众巨大心灵震撼的电影,而且本应该得到更多的人的支持关注

  说说演员。先说小演员吧,五星、三梆子和小金来,堪称影片中塑造的最为成功和出彩的角色,看得出小演员们很用功,吃了不少苦,特别是小金来,给人印象特别深刻谢谢你们。还有方丹的扮演者李依晓。第一次看李依晓的作品,是在电视剧《抢滩大上海》,后来又在电视剧《家风》、《甜蜜蜜》等电视剧看到了她的表演。虽然是学习京剧演出身,但是她在影视剧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她一直在努力着。方丹这个角色对于李依晓而言,可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不仅因为要扮演一个瘫痪的残疾人,还因为方丹所处的时代让作为青年演员的她感到不小的难度。但是我要说,一个品德高尚的好演员能够演好一个坏人,但是一个坏人绝对可能演好一个好人。正因为李依晓也是一位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她能够走进方丹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把方丹高尚的品质和真挚的感情展现出来,体现了李依晓精湛演技

  看完《我的少女时代》不久,我去了李依晓的新浪微博,看到“从此停止微博、博客了。朋友们,今后我们电视里见了”的微博,感到很心痛。看到这条微博下的评论,多食惋惜之情,猜测依晓怎么了。在写这篇日志的时候,我又去李依晓的新浪微博看看,得知依晓回来了,最新发表的一条微博的日期为2012年5月26日。不知道依晓为什么发布声明退出微博,却又为什么选择回到微博,不得而知。但是,我相信,一个好演员,是舍不得他(她)的观众的,而依晓就是这样的人,一名好演员。

  加油,依晓,你是最棒的。

  海迪在2004年接受《华商晨报》记者采访时说过,她常常被自己感动——“其实每个人都曾经被自己感动过,这是战胜自己之后的骄傲。原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经过努力和坚持做到了,我就会被自己感动。同时这种感动也会给我新的勇气,去战胜更大的困难。”在《我的少女时代》首映式上,海迪还说:别看我坐得很轻松,其实是在用胳膊来支撑整个身体,但我要你们看我做得很直,很挺拔

  这就是不朽的生命,向上,向前,向未来。

  《我的少女时代》影评(三):我的少女时代

  张海迪,对现在的年青人来讲,似乎是个历史名词,等同于雷锋、赖宁,是中小学课本里的人物,代表着坚强,代表着为人民服务。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学习张海迪阿姨不朽的奋斗精神,身残志坚,勇攀高峰,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样才算是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只有身体残疾,可以自学很多外语,会针灸、还会写书,就是有用的人。

  这是我第二次见到海迪阿姨,这也是我激动的一个原因。上一次是在07年的全国协会上,我奉命去会上采访一些文化名人,其中就有海迪阿姨。在采访她之前我有点紧张,大多数身体或者心理残疾的人都会比较敏感,性格多少会有些与众不同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告诉我说话一定要注意,不要有不恰当提问表达。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对她的采访稿,以至于最后连摄像都跟着紧张起来,问我是不是要只拍上半身。。。

  但在我第一眼看到海迪阿姨的时候,立刻就感受到一种阳光普照的温暖。她那么爱笑,笑的那么真诚,得知我们的目的,半点没有要先休息一下的意思,十分配合的随我们摆位置取景。我见过很多名人,但像海迪阿姨这样亲切,这样阳光,丝毫没有半点架子的名人,真的是我第一次接触。她的真诚,她的笑容感染着我,哪怕你已经走到了绝望的尽头,和她在一起,你依然会感受到温暖,她就像一个希望。

  我是个时常都需要激励的人,不然就会颓废,就会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事先看过《我的少女时代》的简介,改编自张海迪的小说《轮椅上的梦》,知道这是一部励志影片。我太需要这样的养分了,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让我越来越没有追求进取的精神目标。我寻找可以影响积极向上物质和精神,我需要激励,我希望我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影片以张海迪本人为原型,讲述一个年轻的残疾姑娘方丹在窗口读书时认识了英俊执着的黎江,两人以书会友,成为最忠实朋友。方丹在随父母下放到农村后,承担起给村里孩子教书的任务,并且自学针灸给村里人看病。其间她经历了重重困难,但坚定的意志让她立志要做个有用的人。她把在村里的点点滴滴都写下来,寄信讲给黎江。受到方丹的鼓励,黎江也奋发向上,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坦白地说,如果从电影的角度来讲,相比一些大片制作,这部影片算不得成功。情节缺乏连贯性,像是把一篇日记中的几个片段生串在一起,有点强拉硬拽的感觉。女主角的声音处理也过于纯真,缺少一些现实的力度。但影片立意很好,画面取景也非常秀美,给人以希望。反倒是片中的几个小演员为影片增色不少——孩子们抬着方丹的木轮椅过河去为村民看病;龙卷风来袭时推着方丹狂奔躲避;为给邻村的村民治病,孩子们推着方丹,步履蹒跚,艰难行走在狂风暴雪之中,连那只大狗都为服务坚强的方丹使出了浑身解数。不得不承认,如果你能够随影片进入情节,你一定会被影片里那种纯真的情感所感动。在方丹和父母要离村回城的时候,全村的村民都来为他们送行,小金来经过方丹的针灸治疗,终于可以说话,喊出姐姐,喊出娘的那个时候,我几乎哭到不能控制。。。方丹用她真诚的心和坚定执着的信念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拥有真正的快乐。

  “假如我们心中有一颗星星,不仅要让它给自己带来光明,还要把它举出窗外,照亮黑夜,照亮他人。”

  《我的少女时代》影评(四):《我的少女时代》:传主亲力亲为,温暖化解冰寒

  文/满囤儿

  我们常常有一个感觉,如果一个人自己全权负责一件事,尤其是给自己拍传记片这种事,那么结果常常会不太靠谱。因为人非圣贤,孰能不虚荣?近期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就是由梅家后人大量参与的《梅兰芳》。怎么看都是歌功颂德的成分大于电影艺术的本源。于是当我们听说“张海迪对《我的少女时代》的要求很严格”这样的宣传语后,我们都为这部影片捏了一把冷汗。可是当我们看过影片之后,反而会发现,原来由传主亲自监督制作,竟然会给传记片带来一些新的意思。

  虽然《我的少女时代》的女主人公的名字叫方丹,但是估计没有人会不把该片当做张海迪的传记片来看。于是我们姑且定义本片是一部由传主监督制作的传记片。这在整个电影史上来说,都算是比较罕见的。在2011年三月期的《环球银幕》上有一个专题正好就叫做《一部传记片的诞生》。此文中归纳出了一个“传记片制作六部曲”。就让我们分项看看,这部《我的少女时代》是否算是一部“合格”的传记片呢?

  1.通则。原文给出的传记片通则有几个要点,一是要以闪回作开头,二是要用画外音作旁白,三是受苦和幸福的比例为10:1。《我的少女时代》完美地实现了前两条,并且由于有传主的亲力亲为,闪回和旁白给人的感受更直接。毕竟传主的真容和真声,带来的真实力量是任何表演都难以比拟的。至于第三条,《我的少女时代》则是将其完全打破了。本片受苦和幸福的比例几乎可以调转过来达到1:10。幸福的戏份以压倒性的优势盖过了悲伤。这正好是当年张海迪的事迹之所以鼓舞万千少男少女的根源所在。上天给你一份苦难,你却回报社会十份微笑。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2.构思。传记片的切入角度是个比较费脑的事情。本片还真没落入俗套。并非传统传记片那样直接拍摄传主的一生,而是通过改变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来实现传记片的功用。将传主事迹、小说的影响力的情感打通了。无论你曾经被哪一样感动过,你都会从片子里重新体验当初的感动。

  3.剧本。本片的改编由张海迪亲自执笔,虽然在戏剧性和故事性上不如其它电影强有力,但是在细节上却得到了大大的保证。尤其是上述的受苦和幸福的比例,估计除了张海迪本人敢于这样配比外,其他人都没有跟她同等的魄力。

  4.选角。说实话,国内演员能演好传记片的不多。华语传记片堪称经典的,尤其是能在表演上被铭记的可谓凤毛麟角。想来想去也就一个《阮玲玉》。这主要在于华语传记片在选角上总会陷入“像与不像”的纠结。本片的女主演李依晓可以看出很努力,无奈她的这次任务是一个空前绝后的艰难。也许是对张海迪的敬仰反而引发了李依晓的紧张,总感觉她表演的痕迹过重了。方丹既不是李依晓的方丹,也不是张海迪的方丹。方丹、李依晓、张海迪,这三个角色究竟哪个和哪个应该划上等号,似乎成为本片唯一没解决好的问题。当然了,由于这个难题太过于难解,估计换做别人导演或别人来演,也不一定能解决好。

  5.布景。感谢主创的努力,本片的布景成绩非常突出。故事跨度5年,涉及到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可是没有一个季节出现过不太真实的假象。方丹家里的布景、村子里的外景,再配合上村民很精准的服装,一下就可以把观众带回到上世纪70年代初。

  6.表演。主演稍显欠缺之外,几个小演员便成为了全片的亮点。尤其是那个小哑巴,在完全不煽情的前提下,狠狠地触动了一下观众的泪腺。

  在我看来,如果分开项目考量,传主亲自监督制作对传记片显然是有利有弊的。传主亲力亲为,令《我的少女时代》更接近于一种作者电影,带有浓厚的个人理想诉求。比如说,张海迪有意识地让我们更多地看到她通过努力得到村民的认可,并由这种认可而获得的内心的幸福。如果我们以前觉得传记片都应该是冰冷的旁观,那么这次张海迪亲力亲为的《我的少女时代》,无疑是要用一种温暖的力量,来化解冰寒的。

  《我的少女时代》影评(五):《我的少女时代》:梦回纯真年代 重温初恋情怀

  文 / 赤叶青枫

  张海迪,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关于她身残志坚、自学成才的故事一直被老一辈所津津乐道,不过她年轻时候的一些具体经历却并不为人熟知……如今,根据她自传体小说《轮椅上的梦》改编的电影《我的少女时代》得以面世,其艺术地再现了一个时代的偶像年轻时候的青春风采。

  少女方丹幼时就不幸因病而高位瘫痪。文革时期,又被迫随父母一同下放到偏远穷困的农村生活。面对艰苦的环境、残酷的命运,她并没有因此消沉沮丧,而是积极乐观地笑对人生。她在大树下教孩子们读书,还自学针灸为乡亲们治病……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同时又是张海迪本人亲自担任编剧,影片的方向性和高度性毋庸置疑,较为难得的是,影片的观赏性也比预期要好。虽然剧情设置较为简单,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亦无矛盾的人性挣扎,但如诗如画的镜头语言,方丹的饰演者李依晓秀美的容貌以及投入的演出,特别是乡村中孩子们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恍惚中,会令人有穿越之感,仿佛回到了多年以前看露天电影的纯真年代。

  那时的我们都还很小,什么都不懂,没有信用卡也没有TA,更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可是那时的我们是那么的单纯快乐,而张海迪阿姨的故事又被大人们一说再说,因此并不难理解荧幕中的残疾少女为何能那么坚强乐观的活着,而张海迪本人在片中的客串与旁白更是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故而那一帧帧唯美感人的画面,那一段段真情流露的场景,都变得格外打动人心

  若论本片最重要的主线,当然是方丹身残志坚的追梦过程,那种“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贯穿全片始终,是此片最为清晰的脉络之一。不过若说到最令人意外和最吸引之处,却是片中方丹和邻家少年黎江朦胧美好的初恋情事。

  若没看过此片,相信很多人很难想象这样一部影片会用这么多的篇幅和桥段去展现女主人公的个人情感世界。那悦耳的摇铃声,淡淡的书香,真挚的关心与问候,频繁的鸿雁传书……含蓄委婉地展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怀春少女欲语还休的复杂心事。

  少女的初恋情怀总是诗。

  这样一份难以言喻的情感自然是珍贵的,然而越美丽的东西她越不敢碰,就算再怎么喜欢对方又有何用?残疾的身体,遥远的距离,谁能保证美丽愿景不会落空?无论曾多么想去上前贴近,结果到头来,他的心和眼、口和耳终究没那个缘份。

  于是终了,一个如愿考上了大学,一个用针灸治好了哑巴孩子的病之后,随父母回城,就这样再次天涯两端。再后来,也就没有了后来。

  这样的结局或许会令人扼腕,但这就是生活。同时,亦令方丹这个角色形象变得更加饱满真实——她是身有残疾没错,不过这并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渴望。虽然是个无言的结局,但是她应该不会后悔。毕竟,在她最美好的年纪,她曾经与一个喜欢的人真心相对,彼此安慰鼓励,并共同走过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足矣。

  《我的少女时代》影评(六):《我的少女时代》:轮椅上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部根据张海迪的小说《轮椅上的梦》改编而来的电影作品,从故事缘起的一开始就保持了其纯净完美、以及真实感浓郁的特色。按照编剧张海迪的话说,“这部电影就是要在小说《轮椅上的梦》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的确,影片主人公——十五岁的小姑娘方丹的生活遭遇以及情感上的茁壮成长,都真真切切地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下生活的人们的理想和追求。在残酷命运的挑战面前,坚强的残疾少女用无比的自信和充斥着影片始终的笑容,将一个完整无缺、阳光灿烂的纯美故事带给观众。

  据说,电影采用全胶片拍摄,对于一部成本并不算高的非商业电影,如此做法堪称大手笔。不过,影片却在视觉上保证了“第七艺术”原汁原味的美感。更能令主人公方丹的美好笑容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更加灿烂迷人。故事所表现的时间从上个世纪的1969年到1973年,跨越整整五年。因此影片要求从布景、化服道、演员表演、人物的精神风貌、到音乐插曲的创作等等都回到那个年代。与此同时,剧本所表现的内容极其丰满,涉及到一年四季,需要拍摄春、夏、秋、冬里不同的风光。由于跨季节拍摄,影片的拍摄成本大幅度提高。但是为了尽可能地使影片的真实程度达到最佳,导演和制片人均不惜增加成本和加大工作量,众主演们亦是全力以赴。

  如此一来,影片所呈现出的精美画面却在极大地程度上为故事的情感渲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在导演和摄影师流畅自如的掌控下,一幅幅田园美景,一笔笔绿树黄花,更展现了那个纯真年代下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如此壮美,从而衬托出残疾少女那如同四季美景一样纯净美好善良的纯洁心灵。

  戏曲功底深厚的李依晓,虽然在全片中难以给人那种表演纯属的厚重感,其间很容易令观众感受到舞台表演的气息。但就是如此有张力的发挥,更能让人感受到此年轻演员的工作态度和敬业之情。事实上,李依晓虽年纪尚轻却已经主演了有16部电视作品之多,如《北方有佳人》、《狙击手》、《母亲心》、《圣堂风云》等,并曾在第十五届上海电视节中获得最具潜力女演员提名奖。在本片中李依晓是第一次在电影中担纲女主角。由于包括她在内的主要角色都很年轻,对过去父辈们的生活已然缺少了解。要让他们演父辈们年轻时的生活,适当的培训和了解是必要的。因此,在拍摄开始之前,李依晓等年轻主演们已然话费了很长的时间,深入地“体验生活”,体会角色。最终到拍摄时,李依晓的不懈努力以及张海迪的言传身教,让方丹这个角色真真切切地展现在大银幕之上,感动不少观众的同时,张海迪也为之动容,夸赞李依晓的用情真挚,和拍摄时的全力以赴。

  另外,影片中几位饰演农村娃的小演员让人们眼前一亮,堪称为影片的故事走向和情感积累起到了无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我的少女时代》影评(七):爱上你的时候还不懂感情

  昨晚,在将要下雨的夜空里泛着眼泪看完了《我的少女时代》。最后片段电话里的那把声音,是从录音机里回放了多少次的渴望,一句“好久不见”,才发现,离别得那么刻骨铭心。《我的少女时代》这部电影获得了豆瓣同类青春电影高分,或许,它在一方面印证了我们懵懂美好的少女时代,也在另一方面,美好地拍出了我们的向往。

  每个人的青春,总是不一样,我曾羡慕别人的青春可以乖乖的,平静地呆到毕业,嫌弃过自己的少女时代,满目疮痍,曾被全校公开批评,被不良少年围攻,领着同学翘课,很好的朋友因涉违禁品初一便被劝退,谈着不懂感情的爱情……

  徐太宇说,没穿过高中制服翘一次课,长大才后悔。或许吧,也许最乖的孩子也曾做过疯狂的事,只是我不知道而已。也可许乖孩子在后悔没疯狂过……

  朋友说,这部电影老土到惨不忍睹,但自己却被感动得一塌糊涂。老土,是因为里面的故事,我们似曾相识,感动,是我们错过的青春回忆起来才发现那么美好与不可重来。我想,能被感动,一定是过了少女时代的人,因为正在少女的孩子们,是不会有这么深的体会的。

  流泻的灯光下,我们也曾向往自己的少女时代。向往能有一个男生拼命去守护自己,然而守护我们的是瘦弱的好基友推开围堵的人拉着我们逃跑。青春总会因为一个人,开始闪闪发亮,于是我们也会像林真心一样改变过形象。我们也渴望有一个男生会为了自己的生日不顾一切,而真的来临时,却会失措到不知如何应对,没有谢谢,只有无理由的脾气。当徐太宇在学校天台跟林真心说,陶敏敏跟他表白了,他们在一起了,两个人淋着同一场雨,摔倒,揪心,离别,所有的一切因为爱,没有回头与坦白……太多的太多,有着我们的影子,也有着我们的向往。多年后,我才体会到拿着早餐跑三公里路给自己喜欢的人的那个早晨有多么明媚。只是,当时的懵懂,让我们都还不懂爱情。

  其实电影就是这样,幽默的地方会笑,动情的地方会哭,走心的地方会揪心。会偶然间在脑海中回放曾经的点点滴滴,笑过哭过却不会花力气想要回到过去,因为有些青春经历一次便好。过去的一切美好,我们再相遇,临别前,握了一下手,微笑离去。这种重逢再见的方式,有没有觉得比较屌?

  电影总是好的,回忆触碰到心脏才不会那么伤感。回忆总是微甜,抚过十指温柔颤动。时隔多年的徐太宇和林真心在刘德华的演唱会会场外再遇见,足够感动,因为会有多少喜欢过你的人在多年后依然记得对你的承诺,并实现。

  时间会改变一个人,会改变很多事,但是只有一件事不会被改变,那就是——回忆。谢谢你,出现在我的青春里,谢谢。

  《我的少女时代》影评(八):那年的僚机,谢谢你

  在《我的少女时代》电影中某些零零碎碎的片段里,我隐隐约约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年少的青春大多都是相似的,忙着做作业,忙着上课,偶尔和死党玩闹,但生活中最亮的那缕光,永远来自他——我们曾经深深喜欢的那个男生。他,一般都高高瘦瘦,有着温暖的笑容,投篮的弧度潇洒帅气,或者学业优异,或者弹得一手好吉他……那句“他的白衬衫有阳关的味道”这句话真的是最完美的诠释。欧阳就是这样一个男生,林真心偷偷关注他,打篮球为他加油,为他的某个笑容陶醉好久。其实每个少女都是这样,遇到自己喜欢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靠近,却又常常为一些原因而犹豫不决,为陶敏敏,为不美不可爱的自己。

  真心为什么喜欢欧阳?我总是在思考这个问题。是羡慕他,是因为他的身上有她想要的优点,还是觉得他给生活带来了温暖?我不知道,就像我想不明白自己当年为什么喜欢那个他(姑且称他为K)。

  在我疯狂喜欢上K,开始暗暗观察他的时候,身边的好友也纷纷拔刀相助,他们就像小只和何美,和我一起当小间谍。林真心是幸运的,她身边的朋友都愿意帮助她,陪伴她,和她一起干现在看起来很幼稚但那时却特别重要的事情,如果没有僚机,我们的少女时代会失去很多光彩。虽然那时的林真心有点不好看,有点傻,可她遇上了徐太宇。徐太宇从碰上真心的时候就开始欺负她,害她跌倒,威胁她做作业,指使她买麻酱面,还提出“麻酱和面要分开”这样怪咖的要求……哪怕徐太宇看起来多么“欺人太甚”,林真心的生活却一点点变得崭新了,她撒谎,她逃课,被莫名的惩罚,却偶然和徐太宇同病相怜,互相走进对方的心,成为了“失恋者联盟”。

  林真心喜欢欧阳,徐太宇喜欢陶敏敏,而欧阳和陶敏敏走在一起。这真是狗血的剧情,却又是每个少女时代最平凡的剧情。为了靠近自己喜欢的人,林真心和徐太宇同时开始了努力,互相成为了对方的僚机。

  林真心说:“女生呢,是很难捉摸的。我们说没事,就是有事!说没关系,就是有关系!”徐太宇突然知道了到底该追如何陶敏敏,却在手中拿着林真心喜欢的刘德华公仔。

  当变漂亮的林真心拿着冰棒,犹豫不决着要不要递给欧阳时,徐太宇暗暗推了她一把,却在转身时露出内心的难过。

  林真心是一个温暖的僚机,她用不怕摔的精神感染了徐太宇,用自己的善良和傻气帮助他走进陶敏敏的世界。

  徐太宇是一个很棒的僚机,他用行动一点点改变了林真心,一点点帮助她走进欧阳。他带她逃课溜冰,带她看喜欢的家有喜事,在林真心傻乎乎想淹死自己的时候救了她……

  这对互帮互助的僚机真的很厉害,真的都让对方和喜欢的人走到了一起,可是:

  “你有喜欢的人吗?TA在这里吗?”

  “有,TA在。”

  徐太宇喜欢上林真心了,他看见欧阳握住林真心的手,陶敏敏靠在自己的背上,却也没有那么开心:

  “原来喜欢一个人,当你看到她走向她喜欢的那个人,你才发现你对她很坏,其实是为了想跟她更靠近。”

  徐太宇陪真心在夜空下许愿,内心却是有丝许落寞。

  “原来喜欢一个人,会没有勇气告诉她。那个晚上,我向流星许愿,希望她的愿望里也有我。即使我知道能让她快乐的,是另一个人。”

  每个人的少女时代都有一个欧阳非凡,都有一群好僚机,却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痞子外表下温柔心最后喜欢上你的极品僚机徐太宇。

  看到极品僚机徐太宇最后问林真心有没有事,生日送她刘德华海报,我的内心被触动了,我突然想起了曾经的一个僚机F。

  《我的少女时代》影评(九):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有剧透!)

  如题,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具体在什么地方呢?两男两女,学霸和学渣,校花和壁花,标准得如同千千万万部流水线上的台湾言情套路。它有个容易让人误会是女版《夏洛》的开头,看了一点就知道的情节发展和果然不出意料的结局,永远不表白的两人和被迫分开一定要让女主误会的男主,更别提换个发型就变身、让女二号永远拜倒在“善良”二字下的“平凡”女主···如果说内地的青春片流程是“疼痛、打胎、备胎好”的话,那我想痞子男一定是所有台湾青春片的标配。

  说了这么多,你以为我是要吐槽这部电影?不!这部电影的神奇之处恰恰在于即使它如此地烂俗、老套,到最后,你仍旧会被戳中那颗小小的少女心。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两位主角,鉴于我并不怎么看台湾电影,影片开头陈乔恩出现时我惊了一下,瞬间以为走错了场,及至故事渐渐展开,面熟但确实从未见过女主让我纠结了整场时间,开始以为像徐怀钰,后来才想起来原来像曾经的同学···跑偏了,如果说开头的几十分钟让人以为这是个“恶作剧之吻”式的故事的话,当男主角出场的时候我们才不免“哇”地一声:就是他了!王大陆在今天之前还是个陌生的名字,看过电影之后,我已经迅速忘记了男神人设的男二号,满脑子都是痞痞坏坏的“徐太宇”,胶原蛋白满溢的男女主,活泼的笑点和神还原的生活情节,瞧,原来老套的故事还可以这样拍。

  当然,剧透到此结束。陪着姐姐一起去看午夜场,两个高龄女人被好好地感动了一番。回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少女心到底是什么?除去男一男二不可避免地爱上女主这样的不可逆光环,一开头的女主确确实实是大多数女生的样本——平凡。不突出的样子,不突出的成绩,再加上不突出的性格,永远憧憬着男神,有一两个至交好友,整个高中在角落里默默地长草,毕业后就渐行渐远开班会都不一定通知你的女生···林真心就是这样的女孩子,也是绝大多数人生活中的样子。也许正是这种程度的“真实”,让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很容易带入自己,有多少人期待着来一场刻骨铭心的初恋,有一个心心念念牵挂着你的人——不好意思,你想要的,这里全都有。

  再怎么虚构故事,打动人的永远是那一点真实,少男少女青涩的打打闹闹,热血上头的不管不顾,关注的人就是全部世界的单纯,和那一点碍口识羞的小心思···一点一滴地打动女人那颗永远爱幻想的小心肝,我们每个人都是林真心,只是大多数人的暧昧是种子,没有机会让它长成爱情。

  何其不幸,又何其幸运。

  年少的我们,.哪怕不是公主也总是期待能有王子来相爱,too young too simple,但这是真实的我们,是哪怕再不好意思也能笑着调侃的过去,这一点,在电影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片中我印象最深的地方不是男主的真情告白或是两人的感动重逢,而是他们最后见面的时候,林真心因误会尴尬逃离,在雨中狠狠栽倒,徐太宇奔去扶她时,她下意识地、坚决地伸手制止,那时徐太宇正在她身后,而她甚至没有回头。你看,如此默契的细节,就好像在昭示着他们的命中注定,但是不敢开口地犹疑,忐忑不安的试探,又总以为那个人不是他。

  于是错过。

  与其说戳中我们少女心的是理想型的男主和男二号,不如说,打动我们的恰是那不敢开口的踌躇。那就是青春啊,充满了幻想,甜蜜,酸楚和不确定的青春。

  最后的最后,一部讲述青春的电影,没有装嫩,没有扮老,每个人都出现的刚刚好,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又及:剧情有彩蛋!【好像别人都不知道的样子···】

  《我的少女时代》影评(十):青春的爱情为什么会没有结果

  前几天和朋友看了《我的少女时代》,一个关于少女,关于青春,关于初恋的故事。让我们也回忆起属于自己的少女时代,属于自己的少女时代的爱情。

  片子整体的节奏和故事都是挺不错 的,唯一就是影片的结尾,似乎太过于浪漫和理想。难道导演真的是在圆梦,给青春的爱情一个完美的结果?

  姑且不去讨论导演的意图,细想起来,青春的爱情能开花结果的真是不多的。为什么青春的爱情会没有结果呢?难道真是爱情经不得时间的考验吗?还是年轻的我们不够珍惜爱情,不够爱对方呢?

  在年少青春的时候,懵懵懂懂,刚刚意识到情爱的时候,爱情也是年轻的。多少文学作品,文人骚客都描写过纯纯的初恋,认为那是最纯最美的爱情,而成年之后,爱情连接了婚姻,家庭,甚至金钱权利,变得没有那么纯美了。

  而年轻的我们在那个时候对爱情的投入往往不是不够珍惜,而是太过用力。多少人回想起自己的第一场爱恋,都历历在目。猜测对方的心思喜好,揣摩对方心意,对方一个眼神都能我们琢磨很久,怎么能说这样的爱情不用心,不投入?

  但是,青春的爱情往往会是影片结束之前那样的结果,要么因为没有表达,而匆匆错过;要么,在一起纠缠良久,而最终破裂。在这些青春爱情的纠缠里,相互的揣摩中,其实混入了一个让我们不太注意到的却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爱情,尤其是青春的爱情,和我是谁,这个问题极度相关。

  就片子来说,女主林真心平凡普通,男主徐太宇顽劣帅气,性格气质截然不同,但是无论是普通的林真心还是霸气的徐太宇,遇到自己心爱的人时,都有着无法表达的郁闷。初始,林真心喜欢男神欧阳,徐太宇惦记女神陶珊珊,到之后,两人彼此喜欢,都没有办法说出口。到了快结尾处,徐太宇知道自己要移民,才录了磁带给林真心,借此表达喜欢之情。我相信身为观众的我们,应该对他俩之间的情感早已了然。身在其中的他们会感觉不到彼此的情义吗?

  当然不是。只是双方对这样的感觉都充满了怀疑和焦虑,无法相信而已。为什么他们无法信任自己的感觉呢?为什么他们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在试探和等待呢?这背后都是纠缠着同样的问题,就是我是谁?

  咋看上去这更像是哲学问题,似乎跟爱情扯不上关系,但其实基本上年轻的爱情里都涉及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成为这些爱情的隐含主题。

  在年轻的爱情里,我们都会揣摩对方的心思,而揣摩的部分大多数都与我们自己相关。林真心第一次和徐太宇去快餐店温书,换衣服的过程就是一个极好的展现。在镜子前面的她换了无数的衣服和形象。相信曾经年轻的我们也都这样做过,想知道,到底什么样子是对方喜欢的,从而拼命的靠近那个样子。而对方或许都没有注意到这些和平时的我们有何不同。

  在这个过程里,呈现出来的情绪意义是,我们不确定自己本来的样子对方是否喜欢,我们什么样子对方才是喜欢的。我们想猜出对方喜欢的样子是什么。

  也听到过一些朋友说,“我男友和我分手了,是不是因为我做的不够好,但是他可以告诉我,我可以改啊。”

  殊不知,她不论改成什么样对方都是会离开她的。像这个朋友这样的焦虑背后是,我们不确定自己的样子,更不确定自己的样子是否是值得被爱的。

  因为她不确定自己的样子,或者她无意识中觉得自己并不可爱,想要获得爱就要变成一个可以被爱的样子。但是,这个世界,什么模板都有,就是没有一个确定的样子是可以获得爱的模板的。

  我们能做到的只是了解和探索自己的样子,努力让自己的样子清晰起来,才能和另一个了解自己样子的人发展亲密关系。

  这也是青春的爱情难以有结果的原因。因为那个时候的两个人都还太年轻,刚刚开始在心理层面开始想要独立,想要建立自己的样子。所以在那个时期的爱情里,我们总是想要确定对方对我们的爱。这样我们就可以确定哪个样子是值得爱的,哪个样子是不被爱的,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描绘清晰的轮廓。可是,当两个人都是有这样的需求的时候,就会使得爱情变得纠缠而不稳定。我们都无法确定自己的样子,都不了解自己是谁,又怎么能呈现对方的样子呢?怎么来维系持久的亲密关系呢?

  当然,爱情是有力量推动我们去成为自己样子的,但是也会带来关于自己的幻象。更好的动力是在于我们对自己的探索,去发现我们自己的样子,成为自己的样子,再进入亲密关系时,才能减少焦虑,更多的关注关系和对方,才能发展出亲密稳定的两性关系。

  (作者:爱时光心理工作室资深心理咨询师:丛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