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之城》影评10篇
《傀儡之城》是一部由犬童一心 / 樋口真嗣执导,野村万斋 / 荣仓奈奈 / 成宫宽贵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傀儡之城》影评(一):《500人战2万》
《500人战2万》
忍城之战,500人战2万,实则弱势方还有3000农民军,且在保家卫国之现实面前,个个奋勇,无一不进!
遭遇战一役而已,因地势原因,2万不得急入,只求几道通途,最后纷纷落败!之后无全面战役了,多方用水功,可惜弱势者本事如我江南水域,水网密布,淹而不灭!
最后依然谈判了断!
看历史解说,原来不止2万,而是2.7万人呢!当然,守城一方也不止500,而是3700人!
所谓500人胜2万,实则是占尽地利、人和的一方,以逸待劳,短暂接触后,马上求得和平而已!当然更有供给方主将是位财务出众,军事谋略欠缺的辅将而已!
很多人认为三成仅仅是个出色的文臣而已,其实秀吉夺取天下的每一场大战役,几乎都离不开三成给予后勤、情报等方面的支持。如果没有三成出色地完成军需供应、提供准确的情报,很难想象秀吉会一帆风顺地夺取天下。
正所谓“一人之谋不为谋,众人之谋已成事!”
想此类相似题材若从中华数千文明历史寻求,当一年拍摄500部不为过吧!
惜,个个求浩大、人人争最强,小历史、穷典故,反而无人问津了!
可惜!
中华皆然,皆然中华!
《傀儡之城》影评(二):傀儡之城:电影幕后的故事
公映后的成片经过删减,血腥成分降低,原片中敌军发动水战,大水卷走人的特效镜头遭到全部删光。
因为东日本大地震倒霉的电影不止这一部,《山本五十六》仗着东映自己拥有大制片厂的关系逃出一劫,《七金刚》在拍摄时撞上大地震造成电力紧张,外景动作戏份大幅压缩。
特效组在拍摄水战场面的时候,由于资金不足、档期迫近又想出好效果,最后选择了美国电影《盗梦空间》和中国电影《唐山大地震》使用的大尺寸模型加电脑动画结合的方式,效果成功。与《唐山大地震》依靠加拿大帮忙不同的是,本片的特效公司均为日本国内企业。
《傀儡之城》影评(三):坂东武士的死斗
先说一下电影的标题吧。「のぼう」是「でくのぼう」的简称,「でくのぼう」写成汉字就是「木偶の坊」,直接翻译出来的话就是扯线木偶的意思。不过这里原著要表达的显然不是“傀儡”这一层意思,更像是“废材”的意思。剧中字幕组又把のぼう翻译成阿斗,其实从意译的角度来说更为准确。
前两天刚好看了《清须会议》,剧情还是接得上的。忍城之战,最终以失败告终,不落之城小田原陷落之后,忍城才开城投降,也使得忍城(琦玉县行田市)成为了秀吉最后一个统一的城池。
《菊与刀》中说过,同一部电影,在英美人看来是反战,而在日本人看来却是血性,在本作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忍城百姓在战争中失去了家园和亲人,倘若用英美的观点看是描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而在日本人看来则是失去了身边的一切也要为大义而战,一如忍城百姓最终选择了死斗。
不清楚历史上忍城是如何开城投降,不过在本作中则完全描绘成了城下之盟的场景。一如澶渊之盟,要么死斗到底,要么无条件议和。倘若当日真宗早有此觉悟,又何必窦准多此一举。最终,蒙古鞑子还是没有从南宋得到任何实质性的东西,除了战后的废墟。
最后说坂东武士,在看本作之前,在关东生活了4年却从未听说过坂东武士如何如何。都只听说过九州武士很生猛,会津武士很有信念等,即使是后来日军主力的关东军,相比也是装备问题,近代史渣不了解。当然,这里要说的并不是本作对坂东武士的夸大。其实就是一个理念问题,中国描绘战争的影视剧作品中,从来都只看到剧中的人物为了民族大义而战,至少在我的记忆中,就没有像日本影视剧中这样为自己地方的名誉而战的。而事实上便是,正因为我们的影视剧中缺少这些东西,而让民族失去了血性,还很中二的以为民族大义就真的很怎样。中国总爱说小日本,其实日本的领土和人口在全球范围来看都不能说是一个小国家,应该说是中上规模。所以也会和中国一样面临一个问题,如果光扯民族大义,当两个故乡相隔很远的人,如一个札幌人和一个冲绳人站在一起的时候很难真正产生什么强烈的共鸣。去年的大河剧《八重樱》播出后,甚至还导致了会津和青森的部分民间及官方合作中止,请问他们共同的“大和魂”去哪了?当地方太大的时候其实就是这样,口号喊太大没用,当一个会津人踩着会津的土地,喝着会津的水,吃着会津的粮食时,就只有会津才是他最切身的。就犹如会津武士拱卫京都的时候,也是到京都去守卫会津武士的名誉,而不是去守卫京都城。从好战的角度来讲,当一个会津人看到本作中坂东武士的血性时,也才会真正去想,同样作为百姓,流淌着会津武士血脉的自己也不会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日本的影视剧中很少看到所谓的“大和魂”,更多的则是细致到每一个地方武士们的荣耀。只有这些东西才能真正让他们的血性产生共鸣。影视剧其实都是文化行业,从这些细微差别中其实就可以看出中日之间在文化行业上的差距有多大。
《傀儡之城》影评(四):傀儡之城
虽然此片显然是走略带夸张的路线,不过其中的石田三成还真“写实”。按说战争的目的就是胜利,为此应该是求对方不战才是绝对正确的,如果如片中所示为了武勋而去开战的话,那就算不在忍城战败,怕也是要在其他地方吃苦头,也就才有了明明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依旧关原大败,真是命运不相信幸运。
影片还是相当夸张的,一场两万对500人的战斗(当然水份很大,忍城的一方有相当多农民参战,而农民本来就是士兵之源,并且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意,忍城一方在地利和人和上是略占上风的。当然石田是正规士兵,并且后援不断,所以才觉得胜利可望吧。
不过战争不是简单的加减,在“成功”激怒了忍城的士兵和百姓后,胜利女神开始游戏了。不过这是玩笑,事实上应该是石田一方骄兵必败,一开始以为可以不战而胜,所以开战后有些措手不及,而地势不利于大兵团展开,人和又使得对方士气旺盛给了石田一个下马威。而最后的水攻显然又犯了与赤壁一样的错误以致玩火反自焚。当然丰臣一方毕竟是历史大势,最终忍城一方只是争得了荣耀而体面的投降。可是石田何必当初呢?所以《孙子兵法》才有:兵者,国之重器也,不可不察也。
小国家 小格局 大气度
因为都是自己的子民啊
很多汉人熟稔的战法 在这里便失去了意义 和式战国的战法 便是以人为本
城破人没 也是关白所不想见的吧
忍城之战 忍城不胜而胜 偶然因素很多 不是马背排枪 火油计和长亲那性暗示十足的关东二人转 就能解决的
究其原因 还是为了得到人
以上
《傀儡之城》影评(六):怪味历史剧,野村万斋技压群雄
无意间看到了浩市大叔,以及山田孝之两张熟脸,也算是意外惊喜。
作为历史剧来说,很少见地走了轻松幽默路线,也算是一种偿试。有野村大叔出场,怎么说都冷不了场。让我切实感动的有:
一、丹波(佐滕浩市)向百姓宣布要与石田三成开战,百姓们纷纷责问是因何原因突然又改变方针。丹波犹豫了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了长亲(野村)的名字,作好了被痛骂一顿的准备。不料百姓们哈哈大笑:“是那个阿斗啊……如果是阿斗的话,我们一定要帮他。”原来之前阿斗整日在日下田间瞎混,反而与百姓打成一片,这伏笔打得不露痕迹。
二、长亲在城楼上用怪异的乡土口音(可以参考乡镇干部的土语普通话)发表演说,又是哭又是闹,还说死了老爸,又要劳动大家去送死,对不住大家了,浓浓的尿包味道。丹波在边上提醒:“您这样是要降低士气的。”笑。
三、水淹忍城后,百姓逃进本丸避难,见到整洁的居室不敢进屋。长亲迎出后见大家犹豫,已明其意,于是故意跳进泥水,污秽自己。还抹了甲斐姬一脸泥,甲斐姬还以颜色……用心良苦。
四、重头戏是长亲孤身乘小舟去阵前跳田乐舞,大秀屁股,模仿农人晚间性事,虽然粗俗不堪,但场面悲壮。野村大叔丰富的肢体语言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戏非大叔不能演。
《傀儡之城》影评(七):傀儡阿斗的神曲
《傀儡之城》是根据和田龙的日本战国历史小说改编的战争影片,在我看来它的制作水准与吴宇森的《赤壁》、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同属史诗级别。二次创作的剧本会经过戏剧艺术加工,好比《三国演义》与史实存有一定出入,大体而言这是在不偏历史前提下将局部战争微观呈现的佳作,尤其适合战国迷、战争控受众。
故事发生在日本战国乱世时期,几近将天下收入囊中的丰臣秀吉,眼前只剩关东北条氏领地。为了扫除统一路上的障碍,秀吉于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年)三月率一众大名挥兵25万发起“小田原征伐”剑指关东。除主力进攻北条本据小田原城外,同派麾下诸将攻略北条氏的关东二十余支城。其中,秀吉以心腹石田三成为主将,大谷吉继和长束正家及臣服的关东名将为辅,合兵2万进击馆林城和忍城。面对兵力悬殊的境况,馆林城率先开城投降,但出乎意料进军止步于忍城。
忍城位于忍川流域,周围环绕着自然沼泽地,使攻城部队难以行动。四周地形平缓,本丸(主城)所在地是附近仅有的高地,因而在忍川泛滥时周边地区全部被淹没,唯有忍城能免遭水害,因此有着“浮城”的别称,军事战略上也属易守难攻之地。大战在即,原忍城城主成田氏长又不得不奉北条氏直之命出兵支援小田原,氏长心知大局已定随暗中内通秀吉有意投降,后嘱留守的家老成田泰季代理城务择机献城,年老体衰的泰季不幸卧病归天,代理城主一职便无奈落到被戏称为“傀儡”的成田长亲身上,此时忍城仅存500骑外加混杂千余农民。
成田长亲是个怎样的人物?虽然史载事迹不多,如果从KOEI的《信长之野望》游戏设定中可见其四项数值(统、武、智、政各项120满点)合计才123点,典型的废材角色!武士家出身的他,骑技武艺一窍不通,也察觉不到一丝聪明伶俐,智仁勇无一具备。平日常与百姓混在一起,尤喜到田间地头闲坐,不过即使出于一片好心,也就连帮踏麦苗这等琐碎农活都会“帮倒忙”被嫌弃。但这么一个外表傻里傻气、笨拙无能、稀松平常的怪蜀黍,身上散发着坂东男儿与生俱来的荣誉气息,能在危难中激发了蕴藏的坚毅与奇想,更有谁都比不上的人气,尽管家臣和百姓替他取了“傀儡阿斗”的绰号,反而对他剖心置腹誓死拥护。有一幕,当武士正木丹波号召农民拿起武器御敌作战时,大伙都是消极的,可是得知是傀儡长亲决意开战后,态度立马逆转纷纷响应。正是这些看似捉摸不透的才能,成田长亲在担任忍城总帅抵御大军之际成就了一段极具代表性的草根英雄史,就连敌军总帅石田三成也发自内心认同长亲是“将才”。
当三成统领大军兵临城下,先派遣使者长束正家以屈辱方式逼迫忍城投降,但长亲无惧向傲慢的长束正家响亮道出“决一死战”的决意,始料未及的家臣们慌忙把长亲拽走小房间作思想工作:
“我们赢不了关白(丰臣秀吉)所以才选择投降,你是清楚的”
“我已经厌烦投降了,关白一直以2万大军相要挟,还派人来询问是和是战?事实上,他们早就认定我们会投降,是跑来耀武扬威的,我才不要向这种人低头……武者被非武者用脚踢,有才者被无才者牵着鼻子走,这世间就是这样吗?若是如此,我绝不认同!”
这番话激起了在场士气,瞬间成田家臣如雷般露出武者应有的神采,眼睛炯炯发光,手握兵器团结响应。
“你真的要打这场仗吗?那就大干一场吧!”
在场一众坚定的开战宣言,反倒把原本来势汹汹的长束正家震惊得冒出冷汗。
战力不过数千的成田长亲“傀儡军”,依靠地利人和之势,配合正木丹波的指挥,柴崎和泉守的刚猛,酒卷韧负的智谋成功抵御了2万大军的第一波进攻,总体依然处于劣势。可是,石田三成居然不听大谷等副将的劝告,放弃了几乎必胜的正攻战略,改用大兴土木挥霍金钱招募农民筑堤的“水攻”之法瓮中捉鳖。随后,洪水围城把忍城下游田地、房屋淹没,城外百姓无处可躲,却死活也不肯踏入本丸大殿避难,生怕把肮脏带入殿内玷污了甲斐主公的住所,尽管公主如何劝说都说服不了他们进殿,反倒是长亲“与民同脏”的诙谐手法有皆大欢喜的效果。
水攻忍城确实给予“傀儡军”沉重的打击,己方士气都开始挫落甚至满心抱怨,此时的长亲突发奇想毅然舍命奔赴前线换取军民斗志。这幕当属全剧高潮,寂静夜里,长亲带领几个平民乐手,粉墨挑灯轻舟驶向敌军阵前,船舶停在水中央,完全不顾身格风趣滑稽地跳起田里学的田乐踊,唱着节奏嘹亮的小调乐曲,瞬间把敌我双方视线聚焦到一起。
“无论是敌我,都被那个人带动着”
“他想以自己的死重整我军士气,大家都敬爱那个笨蛋,他深知这点才出此下策”
在高台上看戏的三成被激怒了,命杂贺众(狙击手)击杀长亲,他被击倒的瞬间(负伤),敌方军心动摇,己方士气爆发,就连参与筑堤的百姓也心有不甘,直接导致其后被人为破堤浊流逆袭三成军营,水攻宣告失败。
成田长亲用独特的方式带领军民在这场战争中力挽狂澜,打了一场敌我兵力悬殊的硬仗,最终忍城并非在三成的进攻下陷落,而是因北条氏小田原城沦陷后,由原城主成田氏长劝告才开城投降的(史实忍城先投降小田原后沦陷)。使得这场忍城之战在战国历史上创造了战役奇迹。
忍城之战中另一关键人物便是石田三成,其实三成并非庸才,历史上因“三献茶”的典故得到丰臣秀吉赏识,并成为秀吉的得力干将备受重用,他在内政后勤功绩卓越,交际时务也非泛泛之辈,多年随军南征北伐略懂军事,后来更在秀吉时期成为最高权力机构“五奉行”之首。丰臣秀吉的对他的评价提道:“三成有理财之能,却无军事之才”。此次让他统兵纯粹乘弱势之敌为他铺垫功绩罢了,可惜偏偏此战之败,世人至此评定三成无军事无才。他在忍城之战败阵最关键原因是采用了“水攻”。电影开头交代天正十年(公元1582年)丰臣秀吉进攻备中高松城发动水攻的壮阔场面激起三成对理想战争场面的憧憬。水攻需要消耗巨大的财力物力,更是一种炫耀政治军力的震慑手段,但他忽略了自然环境制约:忍城地势本身不适宜水攻。
在三成军中不乏名将,当中大谷吉继是刚正忠义、智勇兼备的才干之将,历史对其有 “贤人”的评价,只是他屡次进谏阻止三成不当行为都没有被采纳与其缺乏处世之道有关,影片中也粗略折射。
此外,剧本着重描述战争过程,并没有像华语电影常牵强加入男女感情线,但是在其埋下的成田长亲与甲斐公主的暗线是非常出色。甲斐是成田氏长的长女,战国史当中鲜有名气的女性人物,清新脱俗的形象有“东国第一美貌”的美誉,而且身为公主不摆架子愿与民分忧。故事中甲斐明显单恋长亲(非直亲),长亲更像刻意无视的样子。但偏偏在长束正家要求甲斐当丰臣秀吉侧室作为投降条件之一时,长亲是从犹豫马上变为决心开战。却又在战争结束后重提归降之事,长亲愿意为城内百姓、将领家臣仗义执言愤力争取利益,反倒是再次被提及甲斐婚姻一事,他唯有黯然伤神,默默点头,是凡者的无奈?还是智者的考虑?就不得而知了!
最后,关于本片我没有评满分的地方在于特效CG稍有瑕疵,除了资金原因导致削减制作成本外,也因为上映档期恰逢日本311灾难,当地不成文的自律约束为顾及灾民感受,大量删减冲击破坏的画面,总体而言是一部史实与史诗感并存的优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