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母亲河》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母亲河》经典影评集

2022-03-15 11:02: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母亲河》经典影评集

  《母亲河》是一部由松本佳奈执导,小林聪美 / 小泉今日子 / 加濑亮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母亲河》影评(一):看生活

  只要是看过《海鸥食堂》《眼镜》《西瓜》任何一部,并且喜欢的人(其实就是说我),一定会冲着这个阵容冲过去了吧。 小林聡美、小泉今日子、加瀬亮、市川実日子、罇真佐子(这次少了片桐大妈),打包好从《眼镜》送到《母亲河》,还有一如既往的金子隆博的原声+大贯妙子的片尾曲,完完整整的诠释给你看,什么叫做治愈系。

  所以,与其说是看一部电影,倒更像是看一场慢生活剧。因为什么故事都没有,有的仅仅是木琴伴奏下干净的街道,柔和的风,浅淡的风景,清冷的日式料理(《眼镜》里是刨冰,到了《母亲河》变成了豆腐),然后眉眼淡定又温柔的人们互相串着门,说一些没重点的家常和听的懂或不懂都没关系的道理。但是我一点都不觉得无聊,只觉安静美好,羡慕的不行。

  特别喜欢罇真佐子在里面的样子(其实她在哪里都这样),眯着眼睛完全没有脾气,慢慢地走在街道上或者静静坐在椅子上,自有一股无比气定神闲,优哉游哉的气场环绕周围。即使一个人在家吃一大桌菜,也丝毫不觉得费心寂寞。是我老了以后特别想变成的样子。

  《母亲河》影评(二):有阳光的下午

  电影不一定要在电影院看的,这话让导演听到大概不会高兴,但像这部母亲河,我总觉得应该在阳光照的进的地方看才最好,放在电影院里我大概是要睡着的。

  看电影也要讲情境,第一次看这部片子大概是在两年前,当时看的是昏昏欲睡。而今天,突然想看一部安静的片子,于是又把这部找了出来,就着一杯咖啡,度过了愉悦清净的两小时,仿佛身心在溪水中过了一遍,所有的烦躁得以暂时远离。

  这类片子似乎是日本的特产,《西瓜》、《海鸥食堂》、《面包、汤、猫和好天气》、《编舟记》、《料理仙姬》、《南极料理人》等等,电影也好,电视也好,都透着些前现代的闲适与淡定,没有好莱坞大片的起承转合,没有周密的铺垫与高潮的爆发,基本上是反兴奋的,如本片,则连个故事都算不上,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就这么淡淡的如水般流过。与好莱坞大片做个比较的话,就像是坐过山车与漫步林荫道,或是可乐与茶的分别。大概只有台湾的一些片子在节奏上有些类似,如侯孝贤和杨德昌,但台湾的片子却好像总透着些悲凉。

  小林聪美大概是这类片子的专业户了,在《西瓜》时的角色还透着些冒失,从《海鸥食堂》开始知性形象就已经完成,然后就看她每隔几年换个地方,开家小店,要么只卖威士忌(为了省事),要么只卖三明治(因为不会做别的),都是那种画面中无比美好,现实中八成倒掉的店,不过电影本就是造梦机,无法实现的,看看也好。

  看本片时,还有一个偶然的发现,就是小泉今日子似乎总在扮演逃跑的角色,在《西瓜》中不甘于一成不变的日常携款潜逃,在《倒数第二次恋爱》中逃离东京在镰仓海边买了房子住下,在《海女》中则是反过来为了逃离海边小镇跑到了东京,在本片里虽然不知从哪里来,但显然不是原住民,而且片中说过“这里更像是旅馆,没有家的感觉”,大概还会向着下个地点出发吧,一个不安定的灵魂。

  《母亲河》影评(三):生活好像就是应该这样的。

  安静的小镇,潺潺的流水,蓝蓝的天,

  街道能感受阵阵的微风;

  老太太、贵子、节子、浴室老板,

  都有过自己的故事,

  落脚在这个小镇想必也有着一样的感受;

  人到中年,这么淡定,好难得。

  维持少年的心成长是会很艰辛,

  失败过怕跌到,想要出发却又怕还是老样子,

  人际间的揣度,思前想后,

  豆腐妹妹问,可知未来怎样,下一站哪里?

  可其实没那么重要,

  轻松享受每个人不同待物处事的乐趣,

  简单的看问题,

  “现在我是为了谁而留下的呢?”这么想是不要紧,

  但比起总结出原因来决定留下时的想法才是最真实的。

  要知道总是会有明天还有后天,

  想去哪里,说就走就走。没什么可担心的。

  未来就在那里。

  好简单的道理,简单真实的去做。

  不用想太多,别被自己冒出的片刻念头吓到,也不用想太远,

  看起来随随便便的,但又不是随便,

  随意过头了就不是随意了。

  今天请以好心情度过吧。

  《母亲河》影评(四):河之民

  算上《眼镜》和《海鸥食堂》,这类慢节奏,疗愈系的生活流电影已经看了几部了,每部都很喜欢。没有特别的剧情,一间路边的豆腐店,小巷里的咖啡店,一座澡堂和只卖威士忌的酒吧,一个街区的人,一段段随意的闲聊,一天天的普通生活。这是一个街区的质感,一群小镇人的质感,一个国度的质感,一种生活的质感。片中人物的每一个动作都带着生活的认真与执着,从来没有觉得一个举杯的动作,一次眺望的眼神,一次冰块的旋转都那么击中我心,全身酥软。从日本人喜欢出版器物与生活方式有关的书就可看出,其注重生活细节的程度。镜头一次都没拉近过人物的脸,永远处在在场的第三人位置,把人物们的动作尽收眼底。

  一种生活观已经根植我心,导致对日本这个国度的好感在持续增加。人与人之间细腻的信任与情感,对生活环境的依恋,目前看来在亚洲只有日本导演与台湾导演能捕捉到,并将这种感觉与拍摄的地域环境结合,形成一种画面与美学风格。

  影片的价值观也不是让你逃离现实生活,选择一种没有压力的生活方式(比如开个小店)。片中的人物都有各自隐藏的故事,他们也是或放弃或逃离。但传达给观众却是隐藏的加油信息。我真的被治愈了。

  《母亲河》影评(五):永远都会有明天

  一个简单纯朴的小镇,几个简单纯粹地做着一件事的人,这里是把小孩交给谁都不用去担心的地方,这里是坐在豆腐店门口吃白豆腐拌酱油也可以心情很好的地方,这里是即使只卖威士忌也可以经营酒吧的地方,这里是咖啡香味和街道气息很配的地方,这里是在河边的椅子上便可放心酣睡的地方,这里是把今天吃或不吃豆腐或是去哪条路散步都当作是种探索精神的地方,这里是能把生活中的烦恼当作平凡之中的有趣的地方,……谁也不能确定自己会待在一个地方一辈子,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对一个地方、一件事或是一个人不会厌烦,但是来到这里就好像没有了这种担心,因为还有明天还有后天还有未来,对于活着的今天,用好心情去对待就可以了。我们会常常忘了河水在流动,但是它还是不会停止流动,生活亦如是。爱散步的阿婆对想要离开这里的澡堂打工小伙说:“你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下决定哟,因为只要是自己决定做的事,无论做成什么样都很有趣的。”

  《母亲河》影评(六):心静闻世喧 寡欲真味现

  时光网上把片名翻译为《母亲水》,看过电影觉得,叫什么名字,都不重要。

  而且导演也不是《海鸥食堂》和《眼镜》的那个(我还以为是三部曲,看来没这回事。),而是一个新人。看来这电影是谁导演,亦不重要。

  我要说这电影是杰作,你是不是会嗤之以鼻呢?凭什么?就凭吃块豆腐喝口洋酒洗洗澡逗逗孩子.....而且,她们几乎也没什么故事。片中的她们,连一般的家庭生活都谈不上。喝喝酒,聊几句闲话,到最后也没见谁收获了爱情或者经历变迁,就相约着旅行去了......连故事都没有的电影,恐怕不能叫作故事片吧。

  kitty看完说,日本的人真少啊。电影是在京都拍摄的,夏日的京都,也是游人如织,居酒屋喧闹,穿和服的美女一扭脸儿原来是欧美游客。这片中的氛围不似京都的雅致,反有几分落漠。或者连地点也可以不是京都,你随便觉得它像哪个小镇都是可以的。

  然而并不如眼见的简单。

  一餐一茶费思量。

  一到周末我就在想,和哪群哥们聚?吃哪家馆子?带什么酒?吃完去哪儿再high一下.....

  片中的阿姨,却想的只是买点菜,回到家,给自己做一碗乌冬面,外加一个小菜。

  不知母亲是谁的小孩儿,分外的安静,在大家的目光中,静静地长。

  一把椅子放在河边,经过的人就坐一下。

  男人想不通的事,就去酒吧和老板娘说了说,然后也无可无不可地释然了。

  背景音乐有小提琴,还有好像是木琴吧,皆独奏。

  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吗?耐心地看完全片,而心生羡慕的,心中是不是有了答案呢。小城寡民,清心少求,无所事事,淡定安然。日本并没有这样的生活,中国也没有,只在那些,心中有不可盛之大喜悦者的心中。

  懂得给生活做减法的人,内心必有大喜悦。所谓:心静闻世之喧哗,少欲品色之真味。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人人存简朴之心,京东会怎样?

  《母亲河》影评(七):最美的京都,最本原的生活

  字幕里有几处多说的是“小镇”,我想是翻译的误解,这不是小镇,这是京都,这就是纯正的京都。

  电影海报就是在京都东寺五重塔前拍的,京都多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电影里故事地点设定应该就在京都东部,那条小河象是东山区的白川,咖啡馆外的河岸景象则象著名的哲学之道一段,因为有几十年的樱花树,四月初的哲学之道真是绚烂啊,盛开的吉野樱在阳光下灿烂生光。

  那把木椅子放在鸭川边上是一定没错的,第一个镜头,那一岁半的孩子和母亲坐在河边的景象在每个晴天的鸭川边都能看到。更别说镜头还拍到鸭川里特有的龟型石了,从四条大桥下到出町柳鸭川分流处都有这样巨大的乌龟状的石头摆在河里,有些游记里更是把去鸭川跳一跳龟型石作为去京都旅游必做的事情之一。

  其实不用这些标志来点出这是京都,整部电影的气质,那种平淡生活里洋溢着的从容与安静都在传递着这最纯正的京都气息。

  把平凡的生活活出仪式感,在一草一木、一茶一餐中体会自然与生活的美,这是京都的生活方式。四季轮回中,既有樱花、新绿、红叶季那一期一会之绚烂礼赞,又有安静巷道里带着烟火气的寻常冷暖,用读诗的姿态来生活,会品出生活的美。除此之外,电影里也有京都人性格中特有的傲气和坚守。

  电影里的豆腐店、咖啡店和浴场你可以轻易的在京都的小巷里撞见。前年新绿季,在隔了十年之后去京都,在airbnb订了靠近二条城附近的一处药师庵民宿,隐在深深的小巷里。拖着行李在无人的小巷走了三百米,看到一间咖啡馆,于是进去点杯咖啡提神。巴掌大的咖啡馆只有个吧台,吧台外侧五六个吧凳,老板在另一侧看书。问清楚一杯long black价钱,也就人民币十来块钱。我递上零钱,说咖啡外带,结果老板毫不犹豫的把钱推了回来,说他不做外带咖啡。当时的我真的被惊到。因为估摸着这小巷深处的店一个下午都不会有几个客人来,老板居然眼前的生意不做,真是匪夷所思。我和游伴只好坐下,在店里喝完一杯long black。

  因为实在惊讶,所以就和老板聊了起来,问他为什么不卖外带的咖啡。他的顾客大多是街坊邻居,熟客为主,他喜欢客人坐下来聊聊,拿着咖啡就走不是喝咖啡应该有的方式。这个理由我不得不服。这家咖啡馆是他母亲经营的,转到他手上只有两年,咖啡馆已经开了整27年。和她母亲时期一样,都只一人守店,一周营业五天半,星期天和假期休息,不守店的时间他去公园神社或者访友。我没问生意如何,能好到哪里去呢?最多是安身立命、维持温饱罢了,但回头想想,生活不也就是这样么,可能是我们走的太快,要的太多,错过了很多真正美好的东西。

  那次新绿季的京都之游触动很大,使得我在之后的十二个月里又三次重游京都,去看樱花看红叶,越发的喜欢这座安静优雅的古城。看完电影,我想今年再去的时候,应该再去那家咖啡馆看看了。

  《母亲河》影评(八):一条永远静静流淌的大河

  什么是美好?

  阳光,灼热的阳光,对于一个久居地下室的人来说,那就是美好。—— 她是多么的珍贵和美好。

  什么是美好,简单有序的生活、劳作和闲谈,也是一种美好。对于一个长久孤单的,居无定所的人来说,街上的每一对小夫妻,都是那么美好。

  日剧煽情一流,细腻优雅,娓娓道来,隽永悠长。有着深切的关怀和几乎所有的世间的美好。淡淡的似是而非的哲学意味,友好从容,若有所思,若有所得。—— 女性,应该是美好的。少女,妻子,母亲,集中了人类感情中大部分的眷恋与思念。

  日子在缓慢滴蠕动,仿佛童年时假期,明天依然是阳光明媚;光阴却自由滴穿梭如电,恍然间,白发早生,面目晦涩;生活,依然有着他独特的节奏,我行我素。但愿没有意外发生吧;但愿意外早些发生吧。

  豆腐,就应该是放在水里卖的,在我小时候,就是如此;街上见不到什么人,就是一种美,还记得少年时的西单,水泥马路,行人稀疏;日系的胶片效果,发粉,发青,模糊,晕散,偶尔的看一次,就像不太甜的甜点,不太奢侈的奢侈品一样,很轻易地捕获了美好的感觉。永远不会令你厌倦和反感。也许,少放盐的菜,才是美食,那为什么我是如此怀念家里酱油色的炖菜呢?

  《母亲河》影评(九):松本佳奈什么也没做 (作者:贾薇)

  松本佳奈的花 从种下去就开始开 悄悄地开 藏在大树叶子的下面 不低头看不见 低下头不往大树叶子下面看也看不见 好几朵花 开了好长的时间 就在只卖威士忌的小店旁边 煮黄豆的她进来喝一杯 只有威士忌加水 带孩子的婆婆来喝一杯 只有威士忌加水 一直想着远方却一直留在小镇的他 进来喝一杯 只有威士忌加水 除了威士忌加水 没有别的 灰色的墙上也没有别的 往半开窗户那边看出去 没有谁知道 一片大树叶子的下面 几朵花早就开了 松本佳奈什么也没做 哄哄孩子睡觉 泡黄豆、煮黄豆 磨成豆腐 等着那几个人来吃 吃完各自散开 全然不顾 一大片大树叶子的下面 开了好长时间的几朵花 有些不耐烦

  没有人发现 松本佳奈刚种下去的花 早就开了 只是 有心的人才看得见

  2018.1.17

  《母亲河》影评(十):关于京都的两三事。

  又一个无事的下午,漫不经心地看着这部电影,有时候字幕消失了,还好台词并不多。阴天昏暗的客厅,软塌塌的沙发上,想起在京都住过的那套老房子,和未曾谋面的房东Iroha。

  那是前年秋天,临时定了机票,想去京都待几天看看红叶。恐怕是一年里头游客最多的季节,airbnb上面已经没有太多平价的选择,最后定了居民区的一栋老房子,据说已经有上百年历史,恐怕是用手机随意拍的照片,看上去并不算太吸引人。胜在性价比,大概1万日元一晚上,可以包下整栋房子。

  房子离地铁站有一段距离,经过几个超市,四五间寺庙,一大片居民区,大概20分钟才能走到。一间朴素的两层楼木头房子,移开老式的深色木门,在玄关脱下鞋,里头是完完全全的日式布置。铺着草席的榻榻米,窄窄的木头楼梯通向二楼卧室。窗户和隔门都贴着和纸,破损的地方用小朵樱花图案的粉色纸片修补。后来才意识到,客厅里没有电视机。不过并没有妨碍,在房子里面我们总是很忙碌,忙着煮乌冬面,喝牛奶,吃冰淇淋和布丁。Iroha有时候会发来短信询问住得是否习惯,红叶是不是好看,那几天关东大雨,我们也聊天气。有一天晚上回民宿,怎么拧钥匙都打不开木头移门。那时候,她住在西班牙的一个小岛上,喊父亲匆匆赶来为我们解围。直到退房道谢,也不曾问她的性别年纪,只是觉得应该是一个年纪不大的女孩。

  那次的京都之行,是记忆里头最清闲的一次。没有非去不可的地方,整天晃晃悠悠。前一回去京都御苑是雨天,到处弥漫着淡淡的雾气,金黄的银杏叶,深浅红色的枫叶,一概湿漉漉的。天气的缘故,几乎没有游人,仿佛独占这一大片天地,那种感觉让人迷恋,决定旧地重游。这次天气尚好,在街口的便利店买了热乎乎的可乐饼和胀鼓鼓的奶油泡芙,到彩色的树林里找一张长椅,坐下慢慢吃完就觉得幸福极了。此外,三宝院挤满游客却显得落寞的庭园, 源光庵一圆一方的迷悟之窗,大德寺那些不要门票却幽静美丽的小院子, 毘沙门堂铺满落叶的长长台阶,穿着和服迈着小步走过的南禅寺,午后的阳光把岚山满山坡的深红色叶子照到透明。也有那么一两个忧伤的瞬间,在傍晚渐暗的街头,刮起一阵饱含寒意的风,裹紧风衣,想起一个月前病逝的阿瓜猫,忍不住鼻子一酸落下泪来。

  电影里头的人们住在安静的京都一隅,街边的寻常小店,在门口的长凳坐下,像吃一碗冰淇淋一样,慢慢吃完一块新鲜豆腐;只卖威士忌,墙壁刷成一色白的酒吧;经常空空荡荡但是让人觉得暖的咖啡店;在鸭川边上散步,坐到岸边一张单人椅上不小心睡成猫。喜欢穿白色衬衫和深色长裙的Setsuko,喜欢穿浅色针织衫挽起发髻的Takako,喜欢在街上晃来晃去找人搭讪的婆婆,喜欢穿格子衬衫的中年爸爸,最幸福的恐怕是一岁半的小孩子,不念过去不惧将来,周围尽是善意。

  信手给Iroha发了条消息,问她最近可好。原来这几月回到京都,说父亲依旧清晰记得我们几个,下个月就要回到西班牙小岛。Gran Canaria,陌生的字母组合,Google一下居然是三毛曾经定居的加纳利岛,凭空觉得亲切了几分。谢谢你想起我来,下次去京都务必告诉我啊,Iroha说。好啊,希望下次可以见到你。

  回忆第一次听到京都这个地名,还是念书的时候。漂亮的女老师梦想去京都大学读研,一年后如愿。那时候京都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连它在地图哪一个位置都不清楚。隔了很多年,去京都大学闲逛,想起当年女老师曾经在这里求学,好像和过去的自己相遇。而日常生活里头,京都开始不时出现,慢慢变得熟悉起来。

  认识的一位日本大叔,拿高薪过着悠哉悠哉的单身生活。母亲得绝症去日无多,才决意去尝试相亲,或许可以给母亲最后的安慰。对方是生活在京都的一位お嬢さん,翻译成中文恐怕称之为大小姐更为合适,看照片确实优雅端庄。由此和他一起遐想了一番京都的禅意生活,似乎将来充满光亮。过几日问进展如何,发来一大段牢骚,说是顿悟不能入坑,何苦赚钱给女人花,还是一个人生活来得自在。后来去大叔的老家拜访,他消瘦了许多,一起看他为病逝的母亲整理的一份PPT,默默伤心。要是当初和那位京都大小姐在一起,不知道是不是会释然一些。我想并不会。

  前公司的总经理是一位瘦瘦小小的日本老爷爷,籍贯京都。平素穿极其朴素的白衬衫黑灰色系西服,唯独喜欢偷偷穿彩色条纹袜。他的座位在我旁边,伸长腿的时候就能看到桌子底下那双惹眼的袜子。在京都冷僻的街头走,偶尔会想到他,小时候想必也是瘦瘦小小,背着一个大书包跌跌撞撞走回家的模样。有一年冬天,下班后一起出去吃饭,他穿了一双酒红色皮鞋,悄悄问是不是比较暖,他愣了一下哈哈大笑。有一次同去出差,车上司机嚼槟榔解乏,我取了一颗给老爷爷吃,果不其然面露苦相,小声告诫吐出来有失礼节,于是强含了一路。还有一次寒冬去东北,吃完晚饭建议去看松花江。冒着零下20几度的冷,走一圈回来酒店,老爷爷满脸铁青。不过晚上给他打了个电话,居然还是应邀第二天早上六点钟一起去看雾凇。离职的时候,他已经回到日本成为总部高层,最后一天写邮件过去告别,迅速收到回复。希望你还能看到这封信,如果你来东京,或者京都,请一定要告诉我。 关于京都的故事,还在慢慢累积。忍不住开始盘算,樱花季将至,再去一回可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