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雌雄莫辨》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雌雄莫辨》经典影评10篇

2018-06-27 02: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雌雄莫辨》经典影评10篇

  《雌雄莫辨》是一部由罗德里戈·加西亚执导,格伦·克洛斯 / 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 亚伦·泰勒-约翰逊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雌雄莫辨》影评(一):雌雄莫辨:一声叹息两百年

  《雌雄莫辨》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爱尔兰的故事,但其中小人物生活,尤其是精神状态,跟当前社会中很多人的精神状态并无二致。所以,虽然是近代的故事,但现实意义一点都不小。

  而格伦·克洛斯的表现,在奥斯卡影后的争夺中,非常希望她能爆冷的。而且将人物内敛与隐忍进行表现,比那种爆发式的略显浮夸的外扬性表现更见功力。但在各类奖项上,却总是后者的获奖几率高一些,大概是在观赏性上,爆发式的演出容易人心动吧。在《雌雄莫辨》中,除格伦·克洛斯之外,珍妮·麦克蒂尔的发挥也同样可圈可点,而且仅从化妆上,后者的表现也更像男人一些。而格伦·克洛斯限于自身的条件,怎么化妆都不会太像男人的。

  就像中国花木一样,所谓的巾帼不让须眉,在各种影视及舞台展现的花木兰,都是由现实中非常靓丽女人来扮演的。于是,作为观众来说,怎么看着都不像男人的一个人,却在拼命地装成男人在那里卖力,似乎他身边所有的人全是傻子。所谓当局者迷,也不应当是这个样子,迷与傻是两个概念。而根据古诗里的花木兰,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少数民族,压根与大汉民族没有关系。而那个时代的北方游牧民族,都是长的相当粗犷的,即便是女人,也在朔方的风中,被吹的皮肤古铜一般的黝黑,而且在马背与草原生长,也必定是孔武有力的样子。由此,现实真的存在花木兰的话,她如果不能被男人们认出来,一定是长的粗壮的像男人一样,绝对不是什么美人,在军中厮杀,即便是美女,也会被毁成男人婆了。反正,这样的花木兰,外观肯定是不漂亮的。

  回到《雌雄莫辨》上,生活在男人堆里的酒店管家,干的是酒店里的粗活,能够生存下去,也一定是很男人化的。不应该是瘦弱的格伦·克洛斯的这个样子,所以说,这造成了一个致命的bug,无论格伦·克洛斯的表现多么的优秀,她都不可能太像男人一样的。而且剧情的略显拖沓,也为片子精彩减去了几分,所以最后的结果便是纵使格伦·克洛斯个人多么努力,都因为电影存在着的先天缺陷,而最终与奥斯卡影后擦身而过。不说格伦·克洛斯,单说珍妮·麦克蒂尔,高高大大的体型,再加上不羁的外表形态,她在片中的表现就非常的精彩,奥斯卡给她一个最佳配角的提名,与她的表现来说完全值得。而最后得奖的奥克塔维亚·斯宾瑟在《帮助》中的表现的确足够惊艳,尤其是给嚣张女主顾是屎的那段,足够名垂青史。但珍妮·麦克蒂尔在《雌雄莫辨》中的挥洒自如与看起来的漫不经心,也都给人留下了精彩的印象。格伦·克洛斯+珍妮·麦克蒂尔,两个女人撑起了一台戏。米娅·华希科沃斯卡在其中属于本色出演,不算太惊艳,但也绝不属于掉分的现象,也不仅仅是一个花瓶丰富内心戏,也使得米娅的角色展现起来很显得丰满,只是因为另外两个女人的表现太过于突出了而已。

  在19世纪的爱尔兰,瘟疫还在肆虐地夺取人的生命。在那是还没有足够的药也没有对症的药物治疗,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过高的死亡率,使得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一个男人支撑,生活起来将异常艰难。而社会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又使得相当一部分女人无法进入社会去代替男人们去工作,而且不管你是多么的优秀,多么的胜任。拥有一个男性名字的阿尔伯特·诺伯斯,籍着自己的名字,进而化妆成男人,成功地进入了男人的世界,作为一名男人在工作着。她拥有着自己卑微理想,就是早点挣钱,盘下一个烟草铺子,过着自足的生活。但一个女人在男人世界里讨生活,她过的小心翼翼,谨小慎微谦虚过分,过着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生活。显得那样的可怜、卑微。

  在今天的社会里,社会竞争压力的逼迫,很多人其实也过得足够卑微、过的可怜兮兮,就像《雌雄莫辨》中的阿尔伯特·诺伯斯,为了讨生活而不得不为自己戴上一副面具,虽然社会已经不需要由女变男这样大幅度的面具,但强颜欢笑、努力做一个职业强人,小心滴向上司合作伙伴陪着小心,不是处处在存在着的吗?《雌雄莫辨》离我们并不远,《失恋33天》看起来很近切,换种心态,《雌雄莫辨》也并不远。不是么?

  《雌雄莫辨》影评(二):Albert Nobbs Nov.3rd, 2012

  这部电影前后看过两次,才得以完整看完。

  开头: Albert 只是想存够钱离开那个鬼地方。逼仄待粉刷油漆宾馆势利咋呼的Mrs. Baker,一群faceless的住客。

  转折点:Mr. Page的出现,Albert的女人身份暴露。而稍后更惊人的是Mr. Page竟然也是女人,娶了另一个女裁缝。Albert无法抗拒内心的好奇,当看到Mr. Page的生活后,Albert 袒露心声,道出自己隐忍隐瞒性别之前的屈辱苦难人生,被抛弃被强暴。变成男人,攒钱、沉默、数钱、工作、攒钱。可现在,Albert开始幻想许可以拥有像Mr. Page一样的生活。Albert不可能和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于是或许她可以一样和另一个女人一起?于是Albert开始在他认为美好的Helen身上用幻想建造一个美好的生活,有自己的烟草店,有自己的女主人店铺的楼上端坐、等待

  承接:Helen是个愚蠢无知的女人爱上一个无能粗暴面容俊秀的人渣。一起搜刮坑骗Albert一分分攒着数着的积蓄,一番美国梦和谎言破灭后,Helen怀孕, 在一场伤寒夺走多人生命后,Albert却奇迹地痊愈了,听进了Mr. Page的劝告,如果人生中有值得留恋的,就要去争取。于是Albert交付烟草店店铺租金定金,表示要照顾Helen和她的孩子

  结尾:Albert在和人渣的推搡中,撞到墙上。默默地走进房间,已经无法把钥匙插入锁中。躺在床上,血从耳朵里流出来。Albert 静静地躺着,眼中是向往,脑中是还是那个幻想--烟草店楼上,微风吹开窗帘,一切都那么美好。Albert死了。Helen第二天才发现早已脸色青白,呼吸停止的Albert就那样和他生前那般,无声无息地死了。Mrs. Baker发现了Albert的记账簿,无耻地偷走了ALbert毕生用压抑和希望积攒的所有积蓄,装修了宾馆。 Helen给自己的孩子起名Albert, 结尾处暗示Page要照顾Helen和她的孩子。

  整个电影有着核能般的力量,让观影的我觉得悲伤得那么平静,那么深刻、压抑、持久。片中我觉得其实真正的高潮在于那幕 Mr.Page 和Albert穿着女人的衣服沙滩上奔跑。Albert有那么一刻回归自己生来的性别,释放内心压抑,做了片刻女人,直到被衣裙绊倒。这里或许已隐晦地指出Albert已不习惯或者已经做不回女人了。

  其实Albert也许并不一定喜欢女人,虽然通篇没有表述,但Albert年少时的痛苦经历让她不可能和一个男人亲近,更别说去构建一种有指望有盼头的人生。所以她变成男人,就可以看似粗粝坚强地生存下来。遇到Page是她人生的转折点,给她带来希冀,但也成为她最终悲剧的导火线。她觉得自己可以变成所谓更强大的那一性,像Page一样去和一个女人结婚,照顾一个女人,在绝望生活中找寻希望。可是Albert失败了,她人生的完结、希望的破灭都和她对于自己性别的迷失一般,是彻彻底底地绝望。

  看完片子的我压抑不平,但却甚至都不知道应该去憎恨片中的谁,那些强奸犯,那个将Alber推到墙上导致Albert死亡的衰人,还是那个最后偷走Albert曾经代表希望的积蓄的Mrs. Baker?为什么Albert追求不到希望且成了追求希望的牺牲者。年少时的强暴、抛弃、贫困没有杀死Albert,伤寒没有杀死Albert,虽然撞墙震荡头骨破裂是Albert的直接死因,但是是希望破灭杀死了Albert吧?虽然弥留之际她还在幻想,可让我觉得无法将其解读为Albert还是没有死心。这想来都觉得是一件非常残忍事情。那刻的幻想其实是Albert试图给自己最后的一点温暖吧。

  这应该是我今年看过的最悲伤的电影了。

  《雌雄莫辨》影评(三):一生被压抑 生活无高潮

  昨天看了《雌雄莫辨》,真是百感交集,如果说能够体现人生完整性和哲理性的电影是好电影,那么这部电影无疑是完整的好电影。同为爱尔兰电影,我喜欢的还有一部叫做《凯尔经的秘密》,是一部动画片,这两部电影一种昂扬明快一种阴沉低郁,但都揭示了同样的人生主题,无论你对于未知魔鬼多么惧怕,无论你对未来的希望多么憧憬,在魔鬼和希望到达之后,都有可能发现,原来一切不过如此,一旦面对,魔鬼希望,均是迷雾。其实电影里阐释的这个道理也是很多人诟病这两部电影的原因,那就是“结尾轻率用力不均”,但我却觉得这恰恰是导演表达内容,生活就像刘翔比赛,放了烟雾弹,抬高期望值,事实来临时,一切却哑然。

  《雌雄莫辨》给我最深的感触,便是每个人都是被压抑的。阿尔伯特自不必说,变装为男,只为了身体安全,不被流氓骚扰,同时有衣有食。她每天积攒小费,却也不知道用它们做什么。直到遇上了那位同样变装的油漆工,她才决定一家烟草店,娶一位妻子成立一个家庭,那样的希望是如此美好,从此他也变得有些外向了,敢于和医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她是如此单纯,当油漆工告诉他海伦是旅店里最美的女孩时,她想也没想就要和海伦“约会”,而此时海伦和锅炉工好上的事情恐怕全旅店都知道了吧。

  她是如此压抑,和海伦的“约会”对她来说只是为未来生活的必要投资,给海伦买巧克力、买帽子、买酒、买鞋子、买袜子,这些支出让她肉疼,她却又不得不忍受。虽然她说她爱海伦,但是我想她爱的只是对未来的一个完美希望吧。当她的“希望”被锅炉工打骂,她终于不再小心谨慎勇敢挺身而出,去保护海伦,却被锅炉工推到墙角,最终结束生命是的,就这样结束了,她的生命里,没有绽放出任何的花朵。她辛辛苦苦积攒的小费被女店主偷走,她爱的女友怀了别人的孩子,她一生都在扮演男人,不敢出任何差错,她就这样在压抑中,结束了生命。有人会缅怀她,更多人把她当成谈资。

  那位迷人的油漆工也是一样,她也受尽了丈夫的毒打,当她脱离魔掌,自信地开始新生命的时候,钟爱如生命的妻子离她而去,当她又像一个男人一样站在被锅炉工抛弃的海伦面前,很难说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孩子,将来是否又会比别人多了解一些生活的驳杂。

  海伦呢,她最绚烂的时候是和锅炉工的次次激情,被锅炉工抛弃后就要承载社会等级以及道德伦理重枷之下的抑郁命运

  锅炉工离开了爱尔兰,远赴美国,那里就是天堂吗?那梦想之地,是否需要更多的勤恳和扎实

  生命是一生受压抑,所以,能偷闲便偷闲,毕竟,活着不易善待自己

  《雌雄莫辨》影评(四):先伺候好自己,才能伺候好外部世界

  2015-03-29凌晨一点半

  看完电影来豆瓣刷影评,同一部片子有人看出了同性主题,有人看出女权,有人看出了历史和社会的便签,有人看出"不要和陷入泥潭穷人来往不然会被拖下水"。

  一个人在想什么,就会看出什么呢。

  突然觉得看电影和思考,其实是一种把自己平时考虑过的一些个问题,顺着电影的故事从记忆中拽出来的过程。就像哈利波特里的冥想盆,可以用魔杖从中抽出自己往日储存的思绪

  我顺着电影拽出来的是这么两句话:

  对于个人成长

  先伺候好自己,才能伺候好外部世界。

  对于亲密关系,

  两个人都身心和谐人格健全,才能走的更长远

  想到这些,是因为我和Albert经历有一些类似的地方,但不同的是我遇上了命运的转折点,可Albert没那么幸运

  Albert私生子出身,不知道生母是谁,自己是谁。

  养母在她14岁时去世,年少孤苦的她遭5个人轮X。

  没有经济来源,不得不工作养活自己,在当时的英国-爱尔兰社会下为寻得工作机会只好装扮成小男生,成功应聘上服务生。压抑自己的性别身份,一做就是几十年。一直这么拘谨压抑地活着,处处伪装着。

  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她的心理世界只有自己一个人,一片干涸,只是这样机械麻木地活着。

  所以,我们看到的压抑了自己性别身份几十年后的Albert,眼神空洞表情麻木,神态刻板。

  很残忍地说,Albert已经失去了一部分人性。

  再来看看她的另一面:

  Albert工作敬业生活节约,渴望拥有自己的事业,有商业经营的头脑,并且愿意为别人付出建立起一个温馨的家。

  (如果给她占星,我猜Albert的星盘会是太阳金牛月亮天秤并且第10宫很重)

  这部分更加内敛的人性还在,但是她失去的是关系到和社会发生交换的人性:

  如何让身心建立联系、如何感知真实的自我,以及如何吸引其他人。

  因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社会交换相关的人性的丧失,便令Albert还残存的人性无法发挥价值。

  最终她死在了自己床上。

  看着Albert仿佛看到了平行世界里另一种可能的自己。

  我也曾有过冷漠的自我冰封的经历,在长达7年心灵枯竭的人生中,我不记得具体发生了什么,仿佛7年只在弹指一挥间。我仅能感受到的,是人性是怎么像鱼的鳞片一样,一片一片从我身上剥落。我吸收各种阴暗的东西来作为我的"自我",我把这些原材料打造成代替鱼鳞片来自我保护的硬壳。我变成了一个看似刀枪不入,实际浑身都是面具、看不清自己真实面目的、不知道自己还是不是人的,类人生物。

  但是在我这里,我遇上了Albert不曾有过的命运的转机。

  我在大学遇到了拉我走出心理黑洞的女神。没有这样一个人改变我的元认知,我想现在我不是坐在这写影评,而是按照刚进大学时暗自规划的人生路径,这个时候已经自杀故去一年了。

  和女神曾经有过耀眼却转瞬即逝的情感火花,但当彼此不能满足对方的心理诉求时,便走散了。

  想来这也是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我深深感谢自己还能活到这个时候,并且自我感觉还活得挺不错的。对照自己和Albert,更加感觉:

  先伺候好自己,才能伺候好外部世界;

  身心和谐人格健全是亲密关系能走得长远的前提。

  努力吧骚年,

  为了自己,也为了将来那个她。

  《雌雄莫辨》影评(五):若男女主体性得到完美体现,每个人性别特质与现在可能不一样

  片尾曲空灵深邃,真好听。但不说别的,只说《雌雄莫辩》是怎样真正完美地支持《第二性》的。

  故事主人公生为女儿身,却为着生计不得不伪装成男人,简单到傻气的她遇到那个同事蕾丝之后,竟然对温暖的家庭生活向往起来,幻想着青春活泼的女孩有一天能够在安静的下午坐在她亲自购置的房子中织毛衣。这种傻傻分不清自己是男是女、内心杂乱搞不懂自己愿意做男人还是愿意做女的状态看起来让人多少有些忍俊不禁。

  与《第二性》一样,《雌雄莫辩》是承认诸如男女生理构造等方面的主体客观上差异性的,年轻女孩不愿意给“傻逼”织毛衣。因为这个“傻逼”竟然要求婚了都没有牵一下女孩的手,女孩要的是有足量荷尔蒙分泌的爱情,这一点是任何心理和思想上的调整都无法改变的。但是,尽管男女主体之间存在生理上的原因,但一因素对男女低位以及处境的形成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故事的高潮,艾尔伯特以一个男人的身份奋力保护自己心爱的女子,捍卫了男人的尊严,故事的结局,艾尔伯特带着微笑不留遗憾地死去。而将青春活泼的海伦肚子搞大的让海伦无比着迷的浪子最终却胆怯不负责任地抛弃妻子,全然没有现下观念里男人应有的气度和担当。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天生如此、一成不变的性别气质,男人和女人的信念、价值、智慧、道德、情趣、行为等“特质”是由各自的处境影响和解释的,男人歌女人各自的特质这一被解释变量是由他们各自的处境以及社会风俗法律道德等所解释的,性别特质的形成既是对自身处境的反应,也是社会风俗所施加影响的结果。也就是说,这种性别上的特质,并不是由客观的生理构造所决定,生理构造虽有贡献,但并不起决定作用。《第二性》中提到这种特质的形成,经济上的依附性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故事中也得到了体现,艾尔伯特多年打工积累了一定的资产所以有底气有能力有信心给自己心爱的女人美好的生活,而大字不识的浪子不仅在困难时对艾伦歇斯底里咆哮,更甚唆使自己的爱人出卖身体赚取钱财。社会风俗和法律道德等施加给女性的限制和枷锁也是形成性别特质的根源。这一点在《雌雄莫辩》中也得到完美表现,故事中海伦未婚生子,不仅遭受白眼和歧视,而且海伦面临随时被赶到贫民区的危险,没爹的孩子也面临随时被带走的命运。

  《第二性》观点鲜明的指出了女性生活在男性创造并主导的世界,女性处于受支配的不平等地位。在《雌雄莫辩》中,海伦的幸福掌握在浪荡男子手中,阿尔伯特这个女人也只能扮成男人才能逃离平民区改善自己的境遇。《第二性》也个性鲜明地指出,女性所处的被支配地位的形成,女性本身起到了“共谋”的作用,即在男性允诺的物质以及情感利益的诱惑下,女性主动接受了这种被支配的地位和身份,哪怕她们清楚地知道这种被支配地位将使她丧失掉主体的自由性和超越性,置自身于“他者”地位的危险当中。《雌雄莫辩》中年轻貌美青春活泼的海伦从前到后的遭遇就是这一论点最好的论据。

  其实,女权提倡的男女平等并非男女完全的平等,相反,女权主义并不否认两性差异,而是尊重男女差异,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二者的主体自主性,消除两性间存在的压迫和支配。说到这里,《雌雄莫辩》是讲女同还是讲女权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可以认为它是讲女权,也可以认为它是在讲女同。既然经济上的依附方向、社会风俗和法律道德对性别特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那么这种后天环境的影响便给与每个人性别特质最大的形成空间。

  《雌雄莫辨》影评(六):憋屈……真TMD活的憋屈

  印象极其深刻的是女主的腼腆,紧张,拘束的笑容

  但是那双眼睛在感受到生活希望的冲击的时候一下子就被点燃

  表演的很精湛!

  真为女主感到委屈,她怎么生活的那么悲惨

  生活刚有希望就死掉了,一下子让人没承受住……“和”的故事看多了,或者说,内心深处希望她能好过些

  那个的哪只眼睛看到这是les片了,真胡乱分得,这根本就不是影片着重点

  渴求自由,能不受威胁,有一个温馨的家——当然要有伴儿,我想这就是诺的理想,可是就差那么一点点,就那么一点点啊!

  还为别人做了嫁衣裳……

  憋屈啊,那么憋屈,就是虐啊,人生如斯……是什么支撑着走过来?希望,欲望

  《雌雄莫辨》影评(七):我想和我爱的人幸福生活

  看了此片看影评。我相信很多写这部影评的人,不是拉拉,不了解拉拉,更不会明白一个T的苦衷。有人说难道装女人多了就会爱上女人?有人说Albert是因为被男人欺负过所以才不喜欢男人的。

  对不起!这个观点我不认同,相信被男人伤害过的女人很多,但是因为这个最后改变性向的太少了吧。

  有人说Albert还是女人,因为她还是喜欢穿裙子的。我依然不认同,因为Albert在裙装之后,更坚定与Helen的约会。

  我觉得 Hubert让Albert穿上了裙装,只是希望她能看清自己。你就是你,不为生活,不为压迫,不为逃避而伪装成男人。

  所以女装之后的Albert的选择,是心底最真实的选择。

  当然,剧中Albert是女性化的,相对于 Hubert的高大,幽默,勇敢,Albert外形较小,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畏手畏脚。就算最后为Helen打杂工的时候,也是女性的打法。Albert钱是她唯一的朋友,她却并不知道钱究竟能带给她什么,她看重钱,当Hubert来住时,他第一担心钱丢了,但是他难道不知道Helen在骗他?他却愿意为她花钱。他问Helen,你哥哥住哪里?呵呵。Albert不傻,只是善良。

  在拉拉的世界里,这样的Albert很多,他们受世俗的压迫,自己认同与社会认同不符,又不敢大声表达。他们打扮中性,却不敢以男性的身份生活,他们常年不断的相亲男人,却夜夜想念某个女孩~~

  他们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他们希望回到阳光下生活,可是没有人给他们这个机会。

  当他们听说有人女女可以恋爱,可以生活在一起,甚至可以结婚,他们努力窥探,他们接近,他们羡慕,他们甚至想挤进他们的生活。

  谁说这个故事浅薄?谁说这个故事平淡?

  就算是在今天,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这样的故事依旧天天在上演。

  很有意思的是,Albert并不害怕找女性结婚,只是担心该什么时候告诉她自己也是女人,也许在Albert潜意识里,自己真心是个不错的男人。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拉片了。故事表面的平静下,涌动的太多的汹涌的情感。

  请看完这部片子的人,先别着急定义你们所不了解的世界和那些孤独的人。其实爱上谁都不是一种错误。更何况,为这份爱倾尽全力,不求回报。

  说到愿望,我只是想和我爱的人幸福生活。

  《雌雄莫辨》影评(八):雌雄易辩,困局难出——《雌雄莫辩》

  为什么把这部电影单独拉出来写个影评?在我心里实在觉得它无法和另一系列的电影《指环王》相提并论,然而,这部电影,我认为很烂的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却犀利的触及并刺痛了我的内心,敏感而自卑的内心,一如主角,终日小心翼翼,却躲不过宿命的玩弄。

  在家看了《雌雄莫辩》,这是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影片、最佳化妆等多项提名的影片。剧情简单,情感细腻,没有激烈或者暧昧的部分来吸引观众,讲述的是一个女子,在长期男装生活的压力和影响下,如何从内心改变了自己性取向和“我是女人”的观念。这部电影一如奥斯卡评委一贯的眼光和标准,很有让人抓狂的想法,因为10分钟能说完的事情,用了足足90分钟。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只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主角(实在不知道该说是女主还是男主)和另一个彻彻底底的女扮男装的朋友(因为他/她,我们才看出来 ,主角是个女人,后来他们一直维持着友谊),穿上了朋友妻子(是个做裁缝的女人,在伤寒中过世)做的女裙。两个习惯了男人装束的女子穿着漂亮的衣裙,束手束脚的站在大门口,低眉顺眼,不敢用女人的眼睛看这个世界,更不敢看自己,两人像是受惊的兔子,一副随时想要逃回去的样子。就在这时,英国绅士出现了,别担心,他是打酱油的,不是高帅富,向两位lady点头致意。木然而僵硬的回礼在两人怔楞了一两秒后才回给人家。

  这个镜头转瞬即逝,似乎没什么好提的,然而,就是这一个貌不起眼小情节,却让我的心被刺痛:忘记自己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人们常说,做自己,不要在意他人的眼光。这毕竟是一个可笑的谬论:人都是生活在他人的眼光里面的,否则,女人也不会购置使自己变漂亮的衣服,男人也不会彰显自己的气概。更可怕的事情是,这种心理一旦成为惯性,就再也回不到正轨上了。影片的另一条线是albert不断的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账,600多英镑,够一个女子很好的生活了,也足够她变回女装,结婚生子。可是此时的albert已经完完全全的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人:说是男人,却没有绅士的优雅自持,也没有市井小民的粗鲁豪放;说是女子,她不承认,并且在性取向上,已经是个男人了。也许albert知道这是什么情况,可是她不想改变,也无力控制自己,只有在别人诧异目光和窃窃私语中,无奈的挣扎着度过每一天。

  是的,挣扎,每一天都是一场煎熬。有人说,活着就是一场修行,电影中不涉及清谈,只是用一场接一场令人无奈的镜头,让你感觉到煎熬。看电影是一场煎熬,投入到主人公情绪中是一场煎熬,而醒过来,仔细想想,自己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彻头彻尾永不谢幕的煎熬?

  我又回想起两个女子穿着女装,却像是提线木偶一般,僵硬地站在大门口。page(另一个女扮男装的人,albert的朋友、启发者)鼓励她赢得自己的人生,寻找自己的凯瑟琳(page的妻子,一个女裁缝,在伤寒中过世,去世前为她们做了女装)。albert似有所触动,两人来到海边漫步——这是albert的梦想:在海边买栋小房子,和喜爱的女子helen居住于此。恢复了女装的她,开心的在海滩上奔跑,page在后面跟着,可是,没跑几步,albert就被裙摆绊倒,摔得很惨。这一摔,让她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和决心消失的无影无踪,还是回到以前的生活吧!也许,自由的奔跑不适合自己,只有压抑的煎熬,才是自己应该过的生活。当一个人在一个环境呆久了,即使让她回到心里构建的乌托邦,那也会是地狱。

  人是奇怪的动物,一方面意淫着完美却并不存在的乌托邦,一方面却离不开地狱。更奇怪的是,人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即能在任何时候,把任何一种乌托邦变成人间地狱,自我煎熬。这就是困局,人生而有的困局。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这个道理,也是这个原因。

  人们常常探讨人性之善,人性之恶,实际上,人性来源于自己潜意识中最本能的寻找安全感。要知道,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从树上来到地下,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因为,在地上,用两肢行动,远比在树上,用四肢活动危险的多。也是由于此,人才会对自己周围一切事物感到敏感,才会依赖而又不信赖他人,团队合作的同时又相互攻讦。这就是我们,人类,卑微而可怜,永恒的在寻找安全感。

  观众也许会疑问:albert到底是男是女?好吧,在影片最后,albert的宿命被揭示出来:为了心爱的女人helen,她和helen的男友打了起来,终于成了一回男人,不过,生理决定的力量体现出差别:在争斗中,她被一把甩开,头撞到了墙,结果休克致死。一个故事悄然结束,另一段故事悄然展开。可是,无论故事怎么变,怎么不一样,人性的悲剧是始终存在的。

  奥斯卡的最近化妆还是没给这部电影,而是给了梅姨的《铁娘子》。我觉得愤愤不平,因为不知情的人在导演故意隐瞒的情况下,是看不出性别的,其中,化妆最好的不是主角,而是配角page。不过,还是一如标题所言:雌雄易辩,困局难出。既然出不了自己给自己、人类给人类定下的永恒困局,辨别出雌雄,又有什么意义呢?

  《雌雄莫辨》影评(九):壁炉上要放一个钟表

  阿尔伯特,一个为生活所迫女扮男装的侍者,一个有着不幸经历的私生子,一个渴望家庭温暖的“普通人”。她的梦想是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烟草店。

  阿尔伯特,一直很孤单,认为没有人跟她一样。直到佩吉的出现,佩吉跟她一样也是一个女扮男装的人。不同的是,佩吉拥有一个家,有一个妻子。佩吉的生活给了阿尔伯特一个模板,一个更容易为世人接受的生活方式,自己依旧作为一个男人,有一个店,一个家,一个妻子。其实,此前的阿尔伯特从来没想过要有一个妻子,最初梦想中的烟草店的女主人就是自己。

  有了这个模板,这个生活的蓝图之后,艾尔伯特开始追求海伦……一场可笑的追求,此时的阿尔伯特根本不爱海伦,她只是需要一个妻子,就像壁炉上需要一个钟表。

  一场伤寒袭来,镇上有上百人因此丧命,阿尔伯特逃过一劫,可佩吉的妻子却不幸离世了。阿尔伯特来看望佩吉,得知佩吉妻子离世的消息,提出可以来代替她的位置和佩吉一起生活,却被佩吉拒绝的。与阿尔伯特不同,佩吉内心接受自己是一名男性,她爱自己的妻子,她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同性恋。佩吉找出了两套女装,为阿尔伯特和自己换上。身着女装的阿尔伯特,伸开双臂在海边奔跑,她压抑的多年的天性终于释放了,全片没有一次阿尔伯特如此开心过,她是个女人,从身到心都是,并且一直都是。可是短暂的快乐过后,阿尔伯特陷入了沉默。正如佩吉所说“你就是你,没必要做别人。”自此,阿尔伯特明白,自己必须做出选择。

  如果没有听到店主和海伦的争吵,如果没有听说海伦和孩子会被抛弃,阿尔伯特还会继续约会海伦吗?阿尔伯特的一个选择也许可以挽救一个弃妇和私生子的命运。我始终觉得,如果没有听到争吵,阿尔伯特会回到从前,攒钱开店变回女人。

  ————————————分割线——————————————

  有时,一件小事,一个小举动,就像蝴蝶效应会改变很多。海伦的一个拥抱,也许让某些东西变得明晰起来(一个吻都没有一个拥抱的作用大),阿尔伯特爱海伦。从何时而起?不得而知。也许就是从这个拥抱开始的吧。正是因为爱,所以阿尔伯特才会哭的如此伤心吧。

  影片的高潮却也是结尾,阿尔伯特为了海伦和乔发生了的正面冲突……,受伤的阿尔伯特躺回床上。从未如此平静安详,她又看到了自己梦想了千百遍的会客厅,暖暖的阳光,壁炉上的钟表,没有任何人打扰……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火柴燃烧产生的梦境中,死去了。

  海伦诞下一子,取名为阿尔伯特,但他却会有与阿尔伯特不同的人生……

  自此,突然发现,阿尔伯特到底是不是同性恋,根本就不算是什么事儿了。你觉得呢?

  【PS:女同胞们选择男人请慎重,脚踏实地的永远比那些整天侃理想吹牛逼的渣男靠谱。】

  《雌雄莫辨》影评(十):生而为女人

  一直以阿来人们愿意称赞女人的优点为贤良淑德,认为这样是美好的,然而这四个字充满作为男权社会里传统道德对女人的约束力,所有的女人都是奢侈品,所有的男人都是消耗品,男人塑造偶像,却又可以轻易的摧毁偶像。

  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大不列颠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颠覆性的激变。畜牧业比例调整,小作坊的毛纺手工业转化成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笛福在作品里开始颂扬人类顽强的精神。英国人的自信心在工业革命的推波助澜下空前膨胀起来。工业革命让男女社会关系进一步改变,由男耕女织变为男性开始投奔大机器生产时代。作为工人出现。资本家压寨工人阶级。加大贫富差距。农村女性开始从事家庭小生产,城市女性在工厂从事纺纱工作,获得极少报酬。从历史辩证唯物的存在主义角度来讲。男女关系是一直在变化的。但是女性地位却没有明显改变。我们一直在谈女权,指的是女性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大多数女性呼吁男女平等,却只顾权利,忘却义务。于是工业的跨时代始终是在作为男权主义存在的。女性进一步沦落为牺牲品。剽窃波伏娃的说法就是他者。

  电影《雌雄莫辩》讲述的正是一个在十九世纪这样一个大社会背景下的故事。而我认为电影并不单纯的给我们讲述女同性恋。更多的是女性主义关怀和在大社会背景下畸形的男权崇拜和消极的女权主义。电影根据爱尔兰小说家亨利•摩尔的小说《阿尔伯特•诺伯斯的奇异人生》改编。由舞台剧老戏骨演员格伦•克洛主演并亲自改编剧本。

  小说讲述的是都柏林的故事,电影也同样的在都柏林拍摄,几乎集结了所有对英伦三岛颓败忧郁的想像。都柏林人的发音。还有充满腔调的爱尔兰民乐。以及詹姆斯•乔伊斯带给我的文学艺术至幻的想像。《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还有《尤利西斯》。

  英式文化,停驻在繁文缛节,棱角分明和拿腔捏调的美好。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一家旅店,细节体现的也异常颓靡美好。舞会,以及精致的的餐具杯盘交错。演员眉眼精致分明,服饰讲究。情绪里带着悲剧式的忧郁。一切都画上了英式的符号。

  抛开大的环境背景,主人公生活在莫里森酒店这个小规模的社交圈子,房客已经尽显众生百态,唯利是图的老板娘贝克夫人,年轻肤浅的Helen,酒店的一些刻板的常驻房客,一名医生和放荡无礼的公爵。

  主人公Albert周而复始的重复着每天在这个小酒店的工作,悄悄的隐藏着自己是一名女人的秘密,并且攒了不小一部分的积蓄,却生活在一片蒙昧空虚和无意义之上。直到有一天她是女人的秘密被油漆工Hubert Page发现,于是这也颠覆性的改变了Albert的生活,因为同样的,Albert发现Hubert居然也是一名女人。

  虽然Albert和Hubert假扮身份都是因为有苦衷,然而Hubert的选择更为粗暴直接,之前她嫁给一个流氓地痞,整日喝酒回家就对她家暴,于是Hubert偷走了她丈夫的衣服女扮男装做起油漆工,并且找到了自己的爱人,另一位女子,虽然电影并没有过度刻画Hubert的妻子,但是很显然在Hubert的妻子知道Hubert是一名女人之后仍愿意一同生活,肯定有另外一番苦衷,她或许也曾经遭受过一段奴颜婢膝的婚姻生活,或许也饱受家庭暴力的伤害,或许家境贫穷,但是这样的一种身份,多半会曾经是一个生活的受害者。所以电影在给Hubert妻子的几个镜头刻画的特写时都刻意要增添几分深意和包容性极强的母性光辉。

  而Albert生性胆小敏感,在最开始一直未曾明确的告诉Hubert她改变性别的原因,甚至连Hubert问她的真是名字是什么时,她也一直神情恍惚的说自己叫Albert,与其说是胆小,不如说是她和Hubert比起来更为复杂,Hubert改变性别就像是一种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和嘲讽,因为她不仅生活的很好而且还组建了家庭。幸福美满的家庭氛围仿佛意在透露着,女人并不是不能支撑着一个家庭,但是得在掩盖本来面目的前提下,或者毋宁说是在普罗大众把她等同于男人的前提下,抛开世俗的眼光,女人所做的努力和男人一样多或者在比男人更多的条件下,女人也是能够很好地生活的。性别在这里恰巧起到了面具的作用。却无伤大雅也无关紧要。

  而在Albert拜访Hubert时她才终于有勇气透露自己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却要从头开始说起,Albert从小就是一个弃儿,她从养母口中得知自己的母亲并不贫穷,属于中产阶级,也就是说她母亲是绝对有能力抚养Albert的,然后她母亲却抛弃了她,所以Albert如果不是私生子,就是她母亲未婚先孕的产物。然而在那个时代这是不为礼数所能够容忍的,男性可以寻花问柳,之后还可以不涉及任何责任感,而女性所受束缚大于男性,这样的事情也会为社会所不容,畸形的社会风俗导致Albert从一出生开始就从来未被社会所接受过,她的出生就意味着悲剧的开始,也许她知道自己的真是名字,可是这名字带给她太多不美好的回忆,又或许真的她从来没有一个名字。她母亲自打她出生就抛弃了她,哪还有时间给她取一个像样的名字,既然她的出生就是错误。

  Albert一生都为见过自己的母亲,大概她的母亲觉得这是一段令人羞辱的往事吧。于是Albert才会显得如此小心谨慎,她性格的终极诱因就是她的自卑。别人从未承认过她,她也从未在心底里承认过自己。Albert生母在世时会寄给Albert养母钱,即使这样也不愿意亲自露面,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Albert很大的伤害,这种伤害与生俱来,带有根源性,而后生母去世,断了经济来源,Albert和养母的生活更是每况愈下,终于在十六岁的时候养母也过世了,各种生计问题接踵而来。而在Albert觉得变装的一个重大诱因是她独自一人时竟同时被五个人强暴。虽然Albert在和Hubert讲述时只有草草几句话,但是从Albert闪烁躲避的眼神和颤抖的声音里便可得知,这是一桩重大的心灵伤害,在一个如此美好的年纪,所有的事情都并没有预期的那么美好,有的只是作为女性的屈辱和忍气吞声。从没得到过任何帮助。并且还需要自谋出路养活自己。于是女扮男装才是最安全和最可行的。

  Albert和Hubert另外的一个不同是Albert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Hubert想要一个正常恬静的生活,她带有明确的目的,因为她知道美好是什么样子的,而Albert从没见过美好,她女扮男装的意图只是为了逃避过去和隐藏自己。然而虽然女扮男装重新来过的生活虽不美好却尚且没有冲突,还给自己带来了可靠的工作和相对的安全,息事宁人。

  直到Albert见到Hubert的生活,心里想着原来生活也可以这样美好,于是Albert逐渐对生活有了憧憬,她想到了可以和一位美丽的姑娘拥有自己的一家烟草店,过着太平无事的生活,于是她开始筹划将来的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她开始憧憬和想象未来生活美好,并且努力的试图把想象变得具体。她把自己的终身伴侣锁定在旅店以为年轻女招待Helen身上。于是一切对于Albert都有了崭新的意义,然而由于她后来形成的性格因素,使她并不完全适合拥有普世价值的所谓幸福的状态。Albert并没有Hubert大胆无谓。而是更需要被保护起来。而且Helen虽然年轻貌美,却具备了女性化特质里的所有消极因素:无知、胆小、没有主见、愚蠢、华而不实。

  从电影刚开始时,镜头就暴露了Helen是一个不安分而又轻浮的女孩。而在整个Albert追求Helen的过程里,她又是受新来的杂工男友Joe的唆使和蒙骗,她并不真正喜欢像Albert这样刻板没有生气的人,出去和Albert约会也是利用她的成分比较多。Helen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缺乏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沉溺于Joe对她打保票却不切实际的虚构的美国梦里。而愚蠢的女子一旦陷入恋爱里往往缺乏辨别真像的能力。

  在此期间都柏林正流行着一场瘟疫,莫里森酒店的生意每况愈下,Albert也不小心染病,与此同时Helen与Joe依然寻欢作乐,Hubert的妻子死于瘟疫。Albert在痊愈之后拜访Hubert的时候提出愿意带着Hubert和Helen一同生活,而Hubert摇头说自己的妻子是别人无法替代的。由两种观点判别Hubert早已融入了自己所构建的生活,另一方面说明Albert其实也并没有真正作为一名男性来爱Helen,因为爱情是具有排他性的,而她之所以建议三人一起生活,只是想摆脱重负,渴望被别人接受,而Helen荒谬的成为了这其中的一部分。Hubert找出妻子留下的衣服,他们两人都穿回女性的衣服在大海边欢快的奔跑。显得无比快乐。这说明在骨子里他们是希望自己作为女性被社会接受认同并且呵护的。而在社会生活里他们担惊受怕一刻不停的假扮自己的身份。

  Joe的出现意味着无论是作者或是导演又给我们抛出了另一个问题,男性真的就有那么伟大吗?还是社会过多的容忍和包容了男性。Joe卑劣胆小,生性一副苟且的作风,他在得知Helen怀孕后脸色骤变,显然他只是想贪图欲望的满足,而不愿承担后果,到了这里我们妄图探讨性别是不可以被均分的,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好有坏,人性是不能以偏概全的。

  在Helen频繁的和Joe吵架之后,Albert在最后一次约会里直指重点,揭穿Helen一直以来一直蒙蔽自己的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Joe不会带她去美国,而且他也根本不想要这个孩子,即使带Helen去了美国也会抛弃Helen。

  剧情继续向白热化方向发展是在Helen和Joe在Albert的隔壁吵架的时候,每次Helen都要和Joe就孩子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并且使Helen心力交瘁,这次Albert走出自己房门,看着眼前的这一切,鼓起勇气告诉Helen离开Joe,并且承诺会照顾Helen和抚养孩子。此时Joe的大男子主义气概无缘故的喷发出来,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男人都是有权利使用他过度自满和不能被羞辱的男权主义虚荣心的。

  于是在混乱中Albert头撞到楼梯墙壁,草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故事的结尾充满黑色尖酸的讽刺讽刺手法,这种深刻悲凉的刻画手法充斥着19世纪那一整个时代。

  Joe早已在孩子降生之前就已经逃之夭夭,Albert知道死的时候才被发现是个女人,多么荒谬啊。莫里森老板娘因Albert的死而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意外之财,Helen生下孩子却要在莫里森旅馆无偿工作。因为如果离开这里,贝克夫人将会告发Helen到教会,这样Helen的孩子会送到孤儿院,Helen将会饱受世俗的冷嘲热讽流落街头。

  而俯观全景,这依然是那个冷漠薄情却又充满流言的都柏林。

  而在女性和男性之上,我们首先作为人。而我总是认为真正伟大的人就是雌雄同体的。因为它需要集结所有的优点。思维敏捷敏感,内心强壮。身体前进在巨大恶劣的环境里。性别不外乎一个符号,模糊不清。而又是谁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社会生存的悲剧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