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路上学》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走路上学》经典影评10篇

2018-07-07 03:0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路上学》经典影评10篇

  《走路上学》是一部由彭家煌 / 彭臣执导,丁嘉力 / 阿娜木龄 / 曹曦文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走路上学》影评(一):走路上学

  看了那么多电影,这是第一部一开篇就让我落泪的电影,也是全程泪点停不下来的一部电影。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多少人向往的旅游圣地,但你我都不知道那里的生活有多艰难,山高水远出门难,一个转眼就是生离死别孩子渴望上学,渴望出山去,父母疼惜孩子,封闭式管理教育,但也终究逃不过命运。又爱又矛盾,生活之中,你我之间好像时常都是如此。

  《走路上学》影评(二):感动人心的一部电影

  之所以打五分,是因为这个电影,真的很好看讲述的是山村孩子瓦娃和她的姐姐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山区的孩子想上学不容易。 这个故事很真实,瓦娃的姐姐去上学是滑铁链去的,稍有不慎,就会掉入深河。 瓦娃非常喜欢学习,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有一次他偷偷跑去上学。 她的妈妈始终不允许他去,怕他会死去。

  在山区的孩子们冬天穿的是拖鞋,冻得缩手缩脚,可还是坚持不懈的学习,她们想学知识是那么难。后来,从城里来了一位老师,是她不嫌弃这里,在这里从教,她喜欢这里,喜欢这里的孩子们,她自己亲自出钱为孩子们做了新鞋。

  连医生都不敢滑的铁链,可这位老师敢,她滑过铁链去了瓦娃家,意外的发现瓦娃竟然是那个偷听讲课的孩子。

  瓦娃的妈妈因此打了他,因为瓦娃的妈妈年轻时候滑铁链,差点丧命。

  瓦娃很喜欢姐姐的新鞋,想要穿,可是家里只有这么一双,姐姐还要上学,可是他不给姐姐,但他也并非不懂事的孩子,他抱着鞋睡了一晚,然后第二天亲自给姐姐穿上了。

  姐姐去上学,回家时先去了卖东西的小店,她要给家里买一袋盐,看到那里有卖一双漂亮的鞋,她很想给弟弟买回去,可是她的钱却不够

  老师看到,帮她给瓦娃买了一双。

  瓦娃的姐姐滑锁链回家,可是,悲剧在此刻发生,装进袋子的鞋掉了,瓦娃的姐姐伸手去抓,可是锁链却断开了。

  瓦娃的姐姐坠落到了河里。

  许久都没有消息

  瓦娃只找到了那双鞋。

  许久之后,山区修了一座桥,瓦娃终于可以走路去上学了,可他的姐姐永远离开他了......

  《走路上学》影评(三):联结穷困梦想之桥

  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里,人们行色匆匆,有人在高楼大厦里谈一笔分分钟几十万上下生意,有人在shopping mall里血拼得累了,随意陷进一家咖啡馆柔软沙发里,喝一杯精致咖啡。城市很大,但是现代化的交通可以把人带到任何想去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似乎想象不到,在世界的一些地方,还有一些人,会望着一条不算宽的江一筹莫展。他们若想快速达到江对岸,就必须要完成一个极其危险仪式——滑索。

  《走路上学》这部影片,呈现出了这些大山里的居民生活状态。通过瓦娃一家,折射出整个大山乃至无数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导演以一对小姐弟的真挚情感,传达了对少数民族关注,处处可见导演的人文关怀。咆哮着的怒江看起来随时会把人吞噬,而这些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已经习惯了在江面上穿梭这样的交通方式

  城里来的医生禁不住小孩子的哀求,给奶奶看完病又给小狗看病,但是宁可走偏远山路也不愿意再溜索,他代表了大多数城市人,对这些大山里的人怀有同情,但要让自己在这里生活下去,是怎么也不肯的。大多数人所谓的同情,只是捐赠一些钱物,聊表心意。大山里的居民面对城里人这样的反应也多是见怪不怪了。所以这位深圳来的年轻漂亮的姑娘,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聂老师像是一个天使,她的到来给了这个山村希望。但又不禁让人思考,是否山里的人,只有靠外面世界的人拯救才能过的更好一点?

  瓦娃的家是典型的山村家庭父亲去城里打工母亲留在家里照顾两个孩子和生病的奶奶,更有些家庭父母二人双双外出,家中只留老小。家中大小琐事,全都扛在瓦娃妈一个人肩上。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父亲只是一个称呼,观众知道这个人的存在,却没见他出现过。瓦娃渴望上学,天天偷偷练习溜索,妈妈的回应一直是“等你阿爸回来带你去”。直到娜香遇难,父亲才终于回来。可想而知,如果娜香没有遇难,在这两个孩子的童年里,可能父亲会始终是个缺失角色

  聂老师送的红色雨鞋贯穿起了影片的主要脉络。姐姐把雨鞋让给弟弟、弟弟给姐姐穿鞋、老师给瓦娃买鞋、姐姐为护鞋坠江、弟弟穿上雨鞋,这些情节发展随着修桥的进度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姐姐让鞋给弟弟,弟弟第二天在姐姐溜索之前, 亲手给姐姐脱下拖鞋,细心为姐姐擦干净脚,帮姐姐把新鞋穿上,姐弟之间的情意让人动容。正是这份情意的刻画,让观众能切身体会到姐姐坠江后弟弟内心痛苦无独有偶,伊朗电影《小鞋子描述了贫困人家的一对兄妹,因为哥哥弄丢了妹妹惟一的一双鞋,又不敢告诉父母,所以二人每天轮替着穿哥哥的全是破洞的鞋去上课。《小鞋子》巧妙的用鞋子这个符号展现出伊朗社会巨大贫富差距。哥哥为了给妹妹赢得一双新球鞋,报名参加了跑步比赛,第二名的奖品是一双鞋。没想到有着运动天赋的哥哥跑了第一名,他拿着冠军奖杯低着头,流下悲伤眼泪。回到家里他面对妹妹,愧疚一句话也说不出。《走路上学》中的姐姐为了护住弟弟的新鞋,付出生命。两部影片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兄妹(姐弟)情,也都通过一双鞋子,让荧幕前的看客体会到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物穷苦心酸

  瓦娃曾问姐姐,城里好还是山里好?姐姐说,城里不能养鸡养鸭,城里没有大山。瓦娃说,还是山里好。在霍建起导演的《那人那山那狗》中,有一段类似对话。刘烨饰演的儿子跟父亲说,他曾问母亲为什么离开了大山,还要思念大山。母亲说因为她是山里的人。片中的父子是山中的邮递员,父亲跑了一辈子邮路,儿子也即将走上父亲的道路。但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走路上学》中的故事已经发生在2006年了。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在中国云南的山村,还会因为过一条江而使一个小姑娘丢掉生命。瓦娃父亲跟瓦娃坐在房顶上,对瓦娃说“我不走了,但是,你要走”。这或许道出了出路。走出大山,再改造大山。

  可以想象,在娜香之前,有多少山民掉进江里。包括娜香的妈妈,三年前差点出事,自此不敢再过江。而他们居住的地方,是买包盐都要到江对面的。娜香妈们就这样被困在江的一边,或许此生都对怒江充满畏惧。幸好,桥建起来了。瓦娃终于可以走路上学。从盼望上学,渴望自己溜索上学,到真的实现了走路上学,这过程中瓦娃经历了母亲的责骂,父亲的缺席,姐姐的去世,他从活泼调皮变得心事重重一言不发,背负了和这个年纪相称忧郁。踏上这座心中企盼了太久的桥,每一步都如此沉重。他在桥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为姐姐做的风车投入大江,他穿着姐姐的雨鞋,相信姐姐一定可以看到,也会走上这座桥的吧。

  不约而同的,不论是伊朗电影《小鞋子》,或是《那人那山那狗》,又或是这部《走路上学》,都留给了观众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小鞋子》中在哥哥还在为没能为妹妹赢得球鞋愧疚的时候,父亲已经买了两双新鞋在回家的路上,《那人那山那狗》中儿子无疑会继承父亲的责任心做好邮递员的工作,这部《走路上学》中,桥象征着希望,象征着梦想,我们更愿意相信,瓦娃会带着姐姐的梦想,也带着全部大山人的梦想,走的更远。

  《走路上学》影评(四):《心香流泻的情景》——评《走路上学》

  试映会之前,两位小主演悠闲地与导演、摄像师聊天,美丽的阿娜木龄(饰娜香)身穿傈僳族服装,从外貌上既符合我对少数民族优雅印象清纯清新,又像这部电影的整体基调那样,脱俗。一个简单的故事,一段忧乐的生活,偶有“痛点”,却也温情脉脉

  有一种儿童片适合所有成年人观看,比如《走路上学》,因为它始终围绕着“希望、理解、爱”等大宗的感情,看似题材幼稚,却对现实中人的心态深入触探;看似用轻巧线条勾勒文艺轮廓,却细微地借艺术手法制造着角色命运对观众的启发感染

  瓦娃和娜香是生活在云南省福贡县的一对小姐第,日子清苦,但有着无所欲求的幸福,每天的农活、炊饭、游戏,睡觉前的悄悄话……怒江把相隔的对岸分成两块大陆,城里孩子走路去学校普通行为在这个地方几乎接近于梦想,所以姐姐只能靠危险的滑索遛过江读书。瓦娃总盼望着终将一日长大,被妈妈允许,也可以独自滑去课堂

  电影的前半部分是儿童片常见路子,充满轻松欢笑,靠对生活中细节情趣进行编织截取来巧妙地铺垫故事主线介绍角色关系。丁嘉力(饰瓦娃)真实纯朴演技凭本片获得华表奖少年影帝,赞助同学的新雨鞋代表实习聂老师——城市人群善意,稍微几句说教幽默乐观村长说出算影片的精神性点题。

  画面音乐两大要素在开篇就显露出惊艳极致,导演兄弟俩搞广告行业多年,熟练洒脱地展现着扎实风格特色美学追求配合著名摄影师广阔亦多棱、望远亦推进的镜头旖旎群山风光匠心独具叙述角度。交响乐加民歌配置曲子准确地传达画面之外的意境,或大气压韵,宛如思想家倾向;或清婉灵动,宛如吟诗者的激情

  在满足视听愉悦前提下,电影后半部分娜香的坠江则对观众的冲击强烈,虽然画面无声,寂静却留痕,我们因目睹生命的陨落而陷入一轮沉重的思考,获得一些新鲜耐人寻味心灵体验,包括从深远环境状态中关注个体的生存,从淡薄的人文背景中强调教育的重要,从创作中进行对自身的评判,对未来寄托,和对努力促成结果鼓励

  人们总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渴望学习的自由,挣脱脚底道路的束缚,为亲人建筑安全堡垒,无疑正确。但在电影里,也是儿童片、大团圆式片的标志,缺乏深度,过目就忘。由瓦娃的郁闷失语到妈妈的悲痛欲绝,观众已感受到怅然失去间的悲伤,并在心底留下了痛惜和困惑,惟其,才吸引着观众去试图揭示形成悲伤的原因,达到更进一步的追究,探索,沉思,才能现出影片的意味深长

  《走路上学》有个光明的结尾,天堑变通途,借村长吉言,桥在国家政策下,顺利落成。

  结束字幕缓缓浮出,一帧黑白照片的右侧几行说明,“故事取材于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本片具备真实的依据忽然想起在电视里看过相关的新闻,那时觉得好玩,耍杂技,如今坐在影院椅子上,没了任何兴致

  当瓦娃举着手里的红风车像往常一样奔跑到滑台上等姐姐放学回家时,娜香再也见不到弟弟凝视自己的眼神。瓦娃会懂,那个“荡秋千”般游戏的身影,那个温暖的笑容,已代表不了延续美好,只代表了永远。

  风车转啊转,像滑索的滑轮似的……

  (原创,转载请署名,谢谢

  点我名字,去博客里看这篇,会有许多试映会上的独家照片。

  :)

  《走路上学》影评(五):看《走路上学》

  记得是在家某一次看新闻了解到彭臣这个人,知道《致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女孩》,知道他是一位温暖的父亲。作为导演,《走路上学》好像是他唯一的作品,记得评价挺好,今天刚好有机会同事组织的电影赏析活动),就看了。

  电影艺术本身方面中规中矩吧,摄影剪辑视觉效果什么的个人感觉一般,演员台词有点“作”不太自然。不过姐弟俩的扮演者演技还是不错的。整个电影的故事讲得也都还不错,让人有所感触和思考。

  最想说的是电影中处处充满着的爱吧。最感人的当然是姐弟俩,那种童真的相护相亲相爱,以及姐姐遭遇不幸后弟弟的那种痛苦和怀念催人泪下。当然也不只姐弟俩之间,还有姐姐与妈妈,弟弟与妈妈,弟弟与奶奶,爸爸与弟弟,以及老师,书记校长…许多个细节中体现着人与人那种淳朴的爱的关系。

  其实电影开始并不觉得溜过铁锁有什么不安全,似乎因为我来自农村,也觉得那个挺好玩儿。但当姐姐只是为抢救一双鞋而不小心放开手就让意外来得那么突然,真的觉得很不容易:只是为了去上学,便会有那样稍有不慎便失去生命的危险。电影中有一个细节,教室外边出门其实就有一个比较高的台阶,我觉得多危险啊,小孩子调皮很容易摔了出事故。类似的还有弟弟看似很顺溜的从高高的梯子上爬上又滑下,都看的让人担心。但其实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讲安全,我的工作中也有严格的安全防护规定措施,比如安全带时刻都必须保持双保险。但是,对电影中的他们来说,太奢侈。当最基本的生活和学习都成问题,他们考虑不了那么多,他们不得不冒那些险。

  是真的还有那么多需要改善的事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想当然的很多事情对他们来说也许都会是奢侈和幸福。对比思考,生活中我们真的需要更多的感恩。除此之外,做自己能做的去帮助那些需要的人吧,即使是小事。因为我们的一点点付出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他们来说都很珍贵,比如省下一顿晚餐的钱会让他们拥有或许是生命中第一双最喜爱的鞋。也就像电影中的老师所做的。不去想能做到多少,能帮助多少人,能改善什么。“有一口气,点一盏灯。”能做一分就多一分。

  电影中父亲从城里打工最终回来,他对儿子(就是弟弟)说了一句话:“我回来了就不再出去了,但你要走出去!”来自农村的我,现在也正在一步步的走出来。但我也要明白,一步步的走到现在,应该感恩什么,责任是什么,是为了追求什么。总之也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吧,也还要加油。

  (第一次关于电影在豆瓣写了点什么,虽然只表达了一部分。Mark一下~)

  《走路上学》影评(六):救世主就在前面,你放弃希望罢

  一个有希望的孩子,就这么被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妈妈给毁了。

  当命运如此,一个人是选择抱怨呢,还是认真面对呢,还是希图救世主的拯救?

  影片做出了选择: 我不行了,快来救我吧。

  基本上就是这个逻辑。

  电影里面的瓦娃的爸爸,基本上是个摆设。既没有给孩子希望,又无法帮助孩子成长。这个脸谱式的爸爸,就是为了满足家庭温饱而设置的。其角色丰满程度,甚至不如躺在病床上的奶奶。。。

  所以作为未来希望的瓦娃,没有自我完成灵魂的救赎,而是在大人的安排下,接受了救世主的救赎,(桥),他的结果呢?应该是皈依了救世主的可能性大些吧。

  所以说这个电影催泪强点,但是格调不高。

  《走路上学》影评(七):知识就在彼岸

  直到看完了整部电影,心情还是久久的不能平静。电影一开头就给营造了一种浓厚姐弟情深的感情,也一直很喜欢这种感觉,瓦娃呢就一直期待着能滑一次索去对面看看,毕竟岸的这面还是太渺小了,他就想出去看看。姐姐娜香也是一直默默宠着弟弟,直到弟弟被发现溜去学校了,这才开始了后面的故事。聂老师呢也是很善良有爱心的一个人,为了瓦娃能够去上学也是操碎了心,不过整个片子最感动的地方在于娜香掉进怒江,然后就给瓦娃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也是很虐的了,自己一直都玩伴就这样不在这个人世了,真的是哭死了,后面呢就是聂老师一直来劝瓦娃去上学,最后以建成了大桥来结束这段影片。片子呢贵在情真,人唯一不能停下的就是追随知识的脚步,知识在彼岸,梦想也在彼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