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跑道》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红跑道》的观后感10篇

2018-07-18 02: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跑道》的观后感10篇

  《红跑道》是一部由干超 / 巴斯·洛特林克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红跑道》观后感(一):还不错

  纪录片是我最喜欢的类型。现实故事片,比绚烂的造梦电影更具说服力

  这部讲述幼童莫名其妙追求奥运冠军梦的历程,其实之前也看过香港翡翠台有个类似记录片,更残酷、更批判一些。而这部的立场显然更中立

  除了幼儿因为家庭原因被送去进行强度训练,让人不禁同情之外,其实细节处处也别有温情教练理念也没有错,既然送来训练了,就要做到自己最好,不要当普通锻炼,随便混混,这对将来的成长也不是好事。所以这个“魔鬼教练”偶尔发出的鼓励和夸赞,看着反倒是那样的温柔了。怀抱安慰家人来接的小男孩清洁工阿姨。为让孙子继续训练同时维持生活而去掏污泥的“党员爷爷。。。真是严酷背后有温情。

  作为一部纪录片,其实这部的配乐也很出彩,小小的讽刺之外,提升了整片的节奏感,所以总体整片让人感觉简洁精炼又不乏细节。

  《红跑道》观后感(二):跑下去

  金牌并不重要,当他们长大的时候,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他们回忆起来的,可能是自己脑后那根小辫子,吊在杠上的汗水,画在纸上的金牌,偷偷戴着金牌在镜子前扭来扭去的红脸蛋,爷爷奶奶爸妈妈在佛前的祷告

  只要坚持下去就是好的。

  做运动员演员心理都会早熟吧,因为在同龄的孩子无拘无束享受童年时,他们正酝酿着绽放——没有读书的环境资质,还有饱满柔韧健康身体。为了家人的期望,也为了自己的成就——可能也是为了国家,这个虚幻词语,附着在练功房内的国旗口号上。你知道,这种光荣有他的力量,我不知道,向全世界展现和美这样的理想会不会对他们来说还太早了一些。但如果他们能走到世界舞台上,心可能会更加宽阔——这推测有点像日剧了。

  我相信这一课是值得和必要的。

  结尾的对话似乎像刻意安排,有点点可疑呢。

  《红跑道》观后感(三):通向哪里

  红跑道,本来是训练场地内,孩子们完成动作地方。但它更是一条血汗之道,它和五星红旗映衬在一起,也是通往让国旗冉冉升起、国歌徐徐奏响的跑道。

  一开始镜头非常有特点。大红色背景,一个人在说话,看不见他。而一个又一个孩子出现在镜头前,又离开。也看不到他们翻滚的动作,只看得到他们落地的瞬间。

  我们对运动员的了解,总是来自官方媒体新闻也好,访谈也好。要么就是光鲜亮丽激动人心,要么就是泣不成声泪流满面,或者就是机械麻木的说着感谢词。无论是哪一种,情绪都被过度的渲染不仅如此,能通过这种途径被人了解到的运动员,业已成名,但有无数运动员还鲜为人知。我们都知道运动员苗子要从小孩子里面去选,但是对这些苗苗们,很少有人真正给予关注关心

  影片没有直接交代任何背景。开始,我们根据片头的一个有轮船场景,以及片中的方言,知道那里是上海。后来,通过电视里放的距离北京奥运一周年倒计时,我们知道了那是2007年8月8日。

  片子中有很多对孩子脸部特写导演让我们看他们的脸,他们的眼,一切都是毫无掩饰的,真挚的。他们快乐吗?我们不知道。他们没说,而我们只能看到他们有在哭,有在笑,他们像在练习,又像在玩,只能看到教练很严厉,可是又很慈祥。没有哪一面被放大,只是真实的记录着这种多面性,真实本就如此。印象最深的是那两个吊扛的女孩。红色的背景前,两张稚嫩的脸。这两张脸让观众知道,什么叫做咬牙坚持。

  的确,练体操的孩子们的家境都不是很宽裕家里人就指望着孩子早日长大,早日出成绩,从此出人头地改变家庭的命运。影片不仅关注孩子,教练,还关注他们的家长。家里的家长,还有在训练场边看孩子训练的家长。

  纪录片有个很好的地方,那就是拍进去的镜头大多都可以保留,不用为了奔向一个主题而删删减减。有一天训练完了,两个孩子父母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来接,电话也打不通,有一个男孩妈妈想的哭了,这时那位清洁阿姨将他搂进了怀。我们眼中的清洁阿姨,永远只是个弯腰扫地的背影,我们不了解她们,我们不了解的事情太多了。有些人总是被特殊化,其实他和我们一样。清洁阿姨和所有的女人,所有的母亲都一样。

  不练体操时,孩子们也一样的上幼儿园,过着和普通小孩一样的生活。幼儿园老师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构筑起了一个金牌梦。获得了“画金牌”活动第一名的邓彤,就是第一个从杠上掉了下来的女孩。梦想很痛,她的手磨破了,家人在给她擦药的时候,她不停的在哭;梦想很甜,你看她挂着金牌,为了照到镜子,搬了一个小凳,站在上面,对着镜子中的自己,笑的那么开心。她在模拟着,想象着,自己以后练体操拿了金牌,站在最高领奖台上,向观众鞠躬。

  电视中在放距离北京奥运一周年的倒计时,电视前的邓彤正在撕手上的茧。屏幕距离她很近,可是出现在屏幕上,却距离她很远。

  爷爷带着双胞胎去把留了八年的小辫子剪掉。哥哥舍不得辫子,不愿去,正在与爷爷纠缠撒娇。这时候从旁边走过两个男孩。也许在他们眼中,这两个和爷爷在一起的双胞胎和他们一样,上学,放学,玩耍。可是呢。其实谁又知道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太多的无知,太多的偏见,太多的刻板印象,存在在人与人之间。

  剪下来的是辫子,攥在手里的,是八年的辛苦

  导演用了极端简短片段讲完了比赛,那个孩子们为了参加、为了得第一名而受苦受累的比赛,只用几个黑底的白字,告诉我们比赛的结果,没有红地毯,没有领奖台,没有金牌,没有国歌。孩子们的奖励就是棒棒糖。梦想不过如此。可是人们为了梦想,都义无反顾

  “我是想去看奥运会,可是我的体操怎么办。”梦想和梦想冲突了,其实这根本就是同一件事情。参加奥运会不就是孩子们最质朴的梦想吗?可是为了能参加奥运会,却不能去看奥运会,这是多么荒唐可笑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体操人,体育人,也许还有更多。一条红色的跑道,对有些人来说,通往的是荣誉,对这些孩子们来说,通往的是未知的梦想。

  《红跑道》观后感(四):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那天去这座学校,仿佛走入另一个世界。孩子们一字排开练习倒立,小小的肋骨根根突出。有的快要摔倒,有的闭着眼睛神情严肃。然后女孩子们跑过来,我才突然发现原来她们这么小。柔软身躯看着就让人心疼,但里面却蕴藏着想象不到的巨大能量

  他们每天就这样翻滚,爬起,跌倒,悬挂,转圈……就像一条生存法则,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奔向光明前程。孩子们太小,没有思考能力,唯一的出路就是适应这条法则并咬牙坚持,就像那3分钟里两个女孩子所做的。

  但是,这只是生活的艰苦。金牌是大人给孩子心里种下的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已经深深植根,除了大双把它挖出来扔了,没有孩子可以幸免。而仅凭大双的微弱之力又怎可能抵抗。爷爷拽着他的手,死命要去剪掉那根会影响裁判评分的小辫子。如果这也能算一种角力,那么输赢早已注定。爷爷在理发店里深深的叹息更像是一场无声的对话,仿佛在告诉孙子:我已这样一辈子,小儿如你,只能认命。

  那飞艇慢慢悠悠升起来,在它的下面,是每日遵循这法则的成年人。雨夜街角亮起一盏暖灯,看见它的我们,也常不自禁地告诉自己不应该丢掉希望。两个普通的空镜头,像慢慢吐出的一声叹息。

  千般努力,万般挣扎,童年怎会变成如此?但确实,他们也有快乐,也有人爱疼,懂得友谊,甚至知道该怎么与自己相处。他们知道太多,甚至把童年洗劫一空,开始掌握成人世界的法则。

  而这部片子,它不是一个寓言,也没有带给你什么人生重大启示,甚至对于世界几乎没有让你有新的了解。它只是一段纪录,一份文档,人生拼图中的小小一块。当你看到它,你会想象它的前后左右,想象这些孩子的前世与未来,想象他们在长大成人以后不见得成功肯定独特内心

  导演是善良的,并没有把那个最大的谎言戳破,而是用一个童话般的故事包裹住了谎言的外壳,让孩子们目睹残酷的时间能拖延再拖延。

  是的,这并不是一个讲述什么是残酷的故事。

  《红跑道》观后感(五):转贴--干超作品红跑道(元味)

  20090302·万裕·★★★★★【★】

  没错,是超五星。国内高清版首映。

  1.

  开头,是一个个小小的小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伴随着随着教练的大声喝骂跳进了固定的镜头里,镜头的背景是一色的大红,教练的方言语丰富而带有调侃小朋友们的表情也各富特色人物个性似乎在一开始就那么鲜明直接地交给了每一个观众。就这么,一下子叫人扎进了他们的世界,直到全片结束

  片子讲述的其实是一群练体操的小朋友的普通生活,看起来就好像是简单的生活片段,普通平实。然而渐渐的,当围绕小朋友们的家长、教练们一个个接连登场后,你才发现原来镜头切开的,是当下这个鲜活社会的一个小小截面。导演似是伟大手术大师,他总是不露声色地、却有选择性地把一些看似平淡琐碎的细节呈现给你,然后让观者在自己的脑海中去链接,继而发酵

  在这部片子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一群自小就开始接受看似枯燥甚至残忍的体育训练,我们还看到了小朋友们身后普通人家庭的真实生存状况,而他们便是这个繁华时代里总被忽略或被概括化、概念化的人群。艰苦的童年背后总是背负着超过常人困境希冀。感谢这部片子让普通的新上海人、隔代抚养孩子甚至领养孩子的老年人,及至本身处于压力之下的普通教练员们的真实的情感状态呈现出来,并作为这个时代真实的印痕

  2.

  而耐人寻味的,总是那些无法一言明说的东西。比如,这个世界的残酷的现实性与人性理想的一面,一个小朋友说:我不要冠军要留着小辫子(因为教练说要去比赛就必须把留了8年的小辫子剪掉),另一个小朋友回答爸爸为什么去北京不去看奥运会时说,那我要练体操怎么办啊。比如教练在严厉甚至不近人情的训练方法的背后的立体、丰满的人物情绪,另你很难武断地下结论,这是对的,那是错的。就好比片子里美术老师让小朋友画自己心目中的金牌,想象自己获得金牌后会怎么样,至少我看到的,是很感动的东西,而未必是一些评论说的一种对小孩过于功利教育。看片子的时候,在起初的不忍以及由此激发的本能抵触之后,甚至有念头觉得这么小接受残酷的身体训练以及及其现实的理念训练,是不是这是提前社会教育的一种,在这个世界倒是值得庆幸的事呢?就像导演自己说的,好比有些体制的确不合理,但是就是有存在的理由。就这样。很多事都这样。

  其实最后去比赛小朋友们都获奖了,团体金牌。我想这也是最通常的一个结局。但导演不想把这作为结尾。因为不想去证明什么。这反而与这部片子的整体基调与理念非常契合,同时也圆满了。因为本质意义上,这不是一部儿童片,也不是一部“人间体育”。

  3.

  摄影也非常棒。几个镜头唯美异常。记得三个印象很深的画面,一个是仰拍的几柱香遥对皓月,一个是以摩天大楼为背景的蹲坐的小孩,一个是路灯月夜的对话。。。

  做着体操动作时的小朋友很少通常体育节目似的镜头,经常是特写或者全景,镜头的变化,让心的距离贴近了。

  音乐来自《秋天的虫子乐队。干超说是荷兰人选的,却差点找不到作者几经周折才找到可以支付版权对象。好像乐队已经解散。说实话,音乐在里头很贴,很贴。回来在网上很幸运地找到了试听,却似乎有那么一首始终找不见。两个小朋友邓彤和小王一起吊单缸的“标志性”长镜头时配的音乐倒是似乎找到了。很感慨,多年前对门的同学每晚练个摇滚每晚,而直到现在才总算找到一些感动的入口。而想当年的自己却总是涂鸦一些风轻云淡的音符摆弄一些黑白无常棋子岁月曾经交汇,却终于走向一个的远方。

  4.

  导演干超。

  自从《房东先生》之后就开始欣赏并关注。

  主持人问如何才能拍出获奖的纪录片呢。对于这个“超现实”的大雷,干超自述出发点很简单,只是为他们记录一段岁月。或就是由于出发点简单,所以片子显得更加开放和丰富,因为没有功利。干超说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说拍小孩是之前的愿望,而体操的小孩具有动感好看,比如相对琴童。同时时间也有限,体操相对自由,相对课堂学童。

  而更重要的,其实应该还有际遇。干超说那天先遇到了姚明,接着推开隔壁的门便看到这批小孩。我想应该是这一瞬间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或者导演获得了多重的强烈对比。当下的明星和似乎是明星的过去,巨大的明星和渺小稚嫩的训练者,一群痛苦着却又喜欢着的而你陌生的东西。这或就是拍摄的冲动。

  而看一个人为什么成功,首先应该看他在思考什么。或者看这个世界的角度。不然有冲动也未必拍得出味道来。如果要探寻这部片子所谓成功的奥秘,或就是这些一步步关联的内在的因素以及外在际遇的激发。五个月的业余时间,没有内在的理念是难以成为这部片子的。

  而对于观者而言,好的文艺作品的内核似乎都在于分享。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谆谆教导。不是颠覆,不是批判,不是“揭秘”,不是哗众取宠。。。而仅仅是呈现。更难得的是带有思想的呈现。

  或许残酷的体育竞技与稚嫩的幼小儿童之间的对比过于强烈,而其中夹杂着丰富的见仁见智的内容,才赋予了这部片子耐人寻味的内涵吧。

  重要的是,呈现的是内心的真实的多面的东西。则评价是交给观众的。

  5.

  干超还自述了一个片子的优势。他感叹中国人都不容易。朴实隐忍。所以人物在镜头前有很多真实情感的流露。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的确,这也是观片过程中最吸引人和打动人的地方。声音方面导演也自谦了,非常好,几乎就以为是电影的效果了。

  国人的确如此。美德天然。而我疑惑的是为什么总是要在国外获奖以后才可以得到承认甚至追捧,是不是只有象《红跑道》这样几乎没有收到什么制约和管束的作品才可以抵达“真实”(因为现在的这个纪录片展映活动的名称就叫真实中国)。

  从某种角度来看——如果我们和导演一样站在这片跑道的上端来俯瞰这个世界,我们自己及至整个时代似乎都还是在红跑道上起步的小孩,伟大的经济计划与稚嫩的文化肩膀,残酷的物质教育与微弱的社会自觉,面对巨大的致富冲动,单行道上飞奔的我们还可以支撑多久?

  镜头里没有答案。

  《红跑道》观后感(六):你有一双肩膀,尽管小,却有力。

  你有一双肩膀,尽管小,却有力。

  你在红跑道上翻滚,做着并不娴熟的动作,带着一些类似悲伤的表情,承载着爷爷日日夜夜的辛劳。

  你在单杠上咬牙切齿的坚持,小臂的线条弯曲出不属于少女的形状,看着教练员的秒表,摇摇晃晃几次也没有掉下来。你想起家里逼仄的空间,带着灰尘的电扇,于是你紧紧的捏住单杠,不小心又挤破了快结疤的伤口。你要给爸爸妈妈买大房子。

  你常常被教练批评,像个小女生一样爱哭,有两个被退队的哥哥以及一个才三十出头却已徐娘半老的母亲。也许你不知道冠军是甜的还是酸的,但是你知道妈妈躺在病床上告诉你的,拿个金牌给妈妈。

  你是哥哥,不比弟弟高多少,教练问你们兄弟最爱的人,弟弟说是奶奶,你略带成熟的说是教练。你拿了练习的第一名,教练奖励你和国旗合影。你站在和训练场的跑道一样鲜红的国旗下,没有笑,生硬的举起左手按照教练的要求摆了一个V字。也许这是你一生唯一一次以冠军的身份站在国旗下拍照。也许你最终将走下跑道。也许这一次经历只能成为你装逼或者泡妞的本钱。你的跑道上太多奔跑的孩子。谁也不知道能不能跑到下一秒。

  你偷偷的在hello Kitty的书包里养了一只乌龟,你在集会的时候告诉邻座的小朋友小乌龟受伤了,因为你想要它更强壮一些让它练体操。小小的你并不知道,你练体操可以像爸爸希望的那样身体棒棒,但是小乌龟不行。

  你看着黄浦江跟爸爸说,想在海里游泳,一直游到北京。爸爸问你去北京干什么,你说吃吃逛逛玩玩。爸爸终于忍不住问你去不去奥运会。你没有仔细想直接回答说,去了奥运会你的体操怎么办。你不知道,爸爸的希望,是想你站在奥运领奖台上,戴着体操冠军的金牌。

  你有一双肩膀,尽管小,却有力。

  也许你要长到很大很大以后才知道,你曾经努力过的一切,只是一个梦,他属于你的父母。他们做着你的冠军梦,快乐的活着。

  你失去的童年少年还有那根留了八年的小辫子,是为了编织出更真实的梦境。冠军只有一个。无论他是不是你,你都成功的保护着一家人的梦。

  《红跑道》观后感(七):常见的场景

  本片的声光表现比较不错,剪辑有一定的对位效果。

  但可以说本片远非首次触及这个话题。去年如果看了筑梦2008这部片子的话,可以看到非常类似的场景,对话。

  我每周都要打羽毛球,在我们打球前,场子是静安区少体校的体操训练。我们每周都可以看到和本片所拍摄的几乎翻版类同的情节,严酷的教练的呵斥,哭鼻子的孩子,训练后发糖,等待的家长等等不一而足。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不能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这里谈不了选择的自由。因为人在从出生到青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不具备自由选择所必需的知识,情感,心智贮备。

  也不能说成就动机就是错的。因为成就动机可以激发潜能,这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就像黄教练说的,如果要做一件事,就要全力投入地的去做。然幼儿是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或说冲动控制能力去完成这样的投入的,只能依赖后天的训练和驱策。

  对幼儿来讲,家长的爱,关心和关怀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身心磨砺,从成长看,未必不是一件坏事。也许将来会少一点迷惘,少一点幻灭,也不会被轻易被挫折击垮,被丛林法则吓怕。从这个角度看,授之以鱼的过程,也未必不会有授之以渔的结果。

  《红跑道》观后感(八):他们并不无奈

  《红跑道》讲的是一群练体操的孩子及他们家庭的故事,这些普通的孩子练体操的目标都是参加奥运会,至少是像将来要参加奥运会的小运动员那样去学习和训练。普通孩子都被期待将来成为不普通的人。有人认为是这种期待为孩子们的童年带来无奈,与此同时孩子们充满童真的很多行为强烈地冲击着成人的心扉。成人们将自己的价值观套在孩子们的生活当中,企图让他们依样画葫芦地成长。能看到什么样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家长的行为,更有很多意料之外的因素在起作用。

  片中有四个练体操的孩子作为主角。两个男孩徐志文、徐志武是兄弟俩,他们的爷爷徐德勤是一名清掏下水道的劳模级清洁工。老大聪明且机敏,老二的体操做得比老大更好。两个女孩邓彤和王露凝类型不同,邓彤爱哭,但似乎很有想象力;王露凝的父母离异,她被寄养在他人家中,养父希望她练体操强健体魄。除此之外,还有天赋最好但最爱哭的男孩阿南、小眼睛一笑就眯成一条线的男孩吴畏,以及俞指导和黄指导这一男一女两位教练,这些人物共同在红跑道上演绎这段故事。

  训练很艰苦。孩子们的手大多都伤痕累累,训练的强度也不小,教练们非常希望将他们培养成才,家长同样充满期待。阿南的母亲望子成龙,培养两个儿子练体操都失败之后,对阿南更加充满期待。作为来到上海的外地人家庭,对孩子寄予的希望更大,物质和情感双成本更高,成人和孩子压力都非常大。邓彤、阿南、徐氏兄弟的家庭都很普通,家境一般,他们的成长压力不小。再看这些教练们,从在幼儿园门口拦住看中的苗子,劝服家长送孩子练体操,到最终率队参加全市体操比赛争夺名次,他们的工作也十分辛苦。

  但是在教学和练习当中,我们仍旧能看到很多温馨的场面。孩子们训练完毕都会有糖吃或者有奖品拿,片中多次有孩子们分糖吃的镜头。7个男孩子按当天的表现依次在六件食品中作出选择,最有一名是徐氏兄弟的老大,他的奖品是与场内悬挂的国旗合张影。孩子们之间经常有交谈,他们在言语中都表示出对体操的喜爱,很辛苦的训练并未消磨他们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他们将练体操、夺荣誉之后的事情都想好了,邓彤要“给爸爸妈妈买大房子住”。

  在颇为沉重的情绪之上,我们还是能看到很多真实的、柔和的东西。而在平缓的节奏中,仍有数个巅峰,强烈地表达出创作者对体育和教育机制的怀疑态度。但是,导演和创作团队公正地用镜头表现了自己的态度,并且没有执意左右观众的立场。相对平稳的呈现手法向观众暗示,生活就是如此,某件事既好又坏,孩子们的成长轨迹与体操运动相交织。有人从这条路走向成功的彼岸,就是它客观存在的理由之一。

  《红跑道》观后感(九):希望的朝阳红

  希望的朝阳红

  ——评纪录片《红跑道》

  《红跑道》讲述了上海某少体校里两队练体操的孩子在大赛来临半年前的体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给人以强烈的希望感和浓郁的沉重感。

  纪录片开篇以红色的布景入镜,纵观全片,在体校内的镜头中,似乎总是不乏红的背景色,红色,是朝阳的颜色,如生命的初始,就像这群训练中的孩子,充满朝气,天真烂漫;红色,是充满希望、充满力量的颜色,给人以精神旺盛、气力饱满、斗志昂扬的感觉;红色,是艰苦奋斗的颜色,顽强拼搏、奋力抗争;红色,也是象征着胜利的颜色,意味着成功的彼端。在这乐观坚强的红色氛围下,孩子们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奋常人之所不能奋,在教练的指导下,一步步在红跑道上脚踏实地地进行训练,一次次在红跑道上挑战自己的极限,我看见的不只是跑道的红色,更是这群孩子身上乐观的红色、坚强的红色、希望的红色。故而,《红跑道》是一部给人以强烈希望感的纪录片。

  那么,它的沉重感何在呢?比如,阿南和他的妈妈。阿南的家里并不富裕,两个哥哥也曾参加过体操队,无奈被退,阿南于是成为了妈妈最大的希望。纪录片对表现阿南一家下了很重的笔墨——妈妈拜月娘求保佑阿南和家里人、妈妈和俞指导对话34岁的她没心情打扮自己、妈妈生病……有一次阿南和另一个孩子没人接,被清洁阿姨送到幼儿园过夜,之后导演用了三四个镜头表现幼儿园熟睡的孩子们,画面的范围越来越小,最后对阿南用了一个特写镜头,周遭尽是夜的黑,孩子们也悉数熟睡,而阿南此时默默地开始哭泣,搭配着时钟滴答滴答的背景声,我仿佛看见了阿南心中的害怕与无奈。阿南是个爱哭的孩子,他的性格也许正是来源于家庭中无形的压力和体校里训练的压力——纪录片中有一个仰拍的镜头,阿南蹲在一栋摩天大楼的脚下,摩天大楼宛如一座大山,仿佛压在阿南的身上,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仅在画面顶部极窄的地方,才能看见些许蓝天,这个镜头给我带来沉重的压抑感,透过画面,好像看得见阿南那如山的压力。沉重的压力并不是阿南所独有,导演运用了三分钟左右的固定镜头表现王露凝和邓彤两个小女孩在单杠上的比拼,女孩们表情的变化、双手的挪动、坚持与否的抉择,都表现了训练的强度与压力之大,在这一个片段中,导演继续采用红色布景,同时插入了秋天的虫子乐队的《永恒的小夜曲》做背景音乐,赋予片段以顽强拼搏的力量感,纵然身负巨大的压力,孩子们还是坚持尽自己所能,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突破压力之沉重,带来成功之希望。

  导演通过半年来的拍摄工作,表现了这群孩子们在训练中的喜怒哀乐,同时又重点跟踪了其中几个孩子的家庭生活,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体育健儿们童年时背后的故事,看到他们成功前的泪水与汗水、感受他们当时的辛酸与苦累,当然,《红跑道》更让我们看到国家在未来的体育道路上的曙光。

  红跑道上的孩子们,是朝阳,是我们的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