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秦帝国之裂变》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秦帝国之裂变》的观后感10篇

2018-07-21 02:06: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秦帝国之裂变》的观后感10篇

  《大秦帝国之裂变》是一部由黄健中 / 延艺执导,侯勇 / 王志飞 / 卢勇主演的一部历史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一):《大秦帝国》与《汉武大帝》比较厚重与否?

  激情澎湃地开刷《大秦帝国》,越往后看,感觉激情渐渐变淡了。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如今却让我觉得有一丝漠然。

  如果要说原因个人认为,作为历史剧,口号的激情、场面震撼,都不如人性复杂让人感到回味无穷

  汉武大帝做的很好,但是大秦帝国在这方面不够优秀

  历史剧应如老杜律诗,讲究味厚。而历史上味厚的律诗大多表达的是人类共性,而非特性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导演更多地突出时代的特性。而人性的复杂,时代的共性,虽然有所讲述,但是并不是很多。相比汉武大帝里面所塑造丰满人物,稍显逊色。也因此,这部剧给人思考东西不如汉武大帝多。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好剧,但一刷二刷既可。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二):29集观后感:喜于太子变化,他在跟上变革,甚至超越商鞅。

  1.公主就成了一个政治祭品,只怪她的一厢情愿

  2.男人放淡婚姻爱情时候,一定是他事业在起飞的时刻

  3.公主也是种好女子,不多事,只是伴君。

  4.民众相信风水之说,君主也该相信。君主信的不是风水,而是顺应的民意

  5.古时人读的一肚子雄才大略,倘若有机会可以指点方遒。现在的人,读的一脑门虚空的东西,只能谋生而已,剩下的就是顺应统治者需要教育里已经淡化了哲学的东西、谋略的东西,这些东西统治不喜欢今人去沾染。

  6.好妻也有许多种:有伯乐相马成就男人的白雪,有善解人意私心伴君的莹玉。

  7.变法改革的成与败,都需要一件事情证明。要验证国家强大人民幸福

  8.太子有变是好事说明他在试图跟上变革,甚至超越商鞅。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三):为这部剧第一次写剧评

  业余时间古书看老剧,从全球史到中国史,从远古时期到商周时期再到春秋战国,顺便重温这部经典,看的热血沸腾荡气回肠,因此第一次为一部电视剧写长评:

  《大秦帝国》是孙皓辉先生耗尽十余年的心血完成的巨著,从战国初期商鞅变法使秦国崛起到秦统一后期楚汉争霸秦烟灭,共6部11卷500万字,目前上映了三部。

  第一部从秦孝公即位开始,任用卫鞅变法,使贫穷落后、饱受战火的秦国逐渐走向强大,商鞅虽死但法制永存,为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而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基础

  1、依法治国:这部剧精彩之一在于法治精神。依法治国的真正含义,人治和法治的区别剧中对法制的阐述让人茅塞顿开

  2、百家争鸣:先秦诸子百家堪称华夏文明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幕,法家,儒家,墨家,道家,纵横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大璀璨时期,儒家也在中国进入稳定时期后统领了中国学者数千年的思想;之前只读过老子孔子的书籍,墨子韩非子还需要以后业余时间再学习

  3、君臣之情:“君为青山,我为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孝公与商君二人在那个属于华夏文明最灿烂的时代,也是华夏文明最激荡时代,书写了君子相识、相知、相持的传奇佳话。秦孝公成就了商鞅的理想抱负,商鞅也成就了秦孝公的霸业;

  4、秦国崛起:第一部里秦国之所以可以变强大,一是因为孝公明君,二是卫鞅变法,三是秦国地理优势,还有就是老秦人们“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悲壮,也是我每一次的泪点

  5、女子大爱:剧里面仅有的三个女子让人感动,高圆圆扮演的白雪和卫鞅有段台词很经典,白雪爱惜卫鞅的才华,为卫鞅实现理想抱负放弃成为卫夫人,秦国公主敢爱敢恨,墨家的玄奇用青春陪孝公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她们牺牲小我,助他人完成大我的精神让人动容;

  这部剧很像现在的中国发展,很多台词、思想、谋略都大赞。期待第四部。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四):叹息

  感慨万千

  改革真是从古到今的难题 总是有既得利益者的反对阻挠 改革者必要有大智慧勇气 卫殃没有善终 时代之悲哀

  虽然有他的局限性但已经是时代领先 可也意味着很多人都跟不上他的步伐

  时间真是伟大残酷 秦孝公四十多岁都去世 壮志未酬身先死 他若长寿卫殃也不至于那样结局

  我们作为平常百姓 在国家大势无能为力 只能随当政者一点点改变 而改变总是要很多时间 可惜不能见证亲历。

  公子虔这个人物也是很立体了 他也是确实是有公心 隐忍多年 虽然心中一直有恨 但理智还在 可惜他是太子首傅要受罚……他可以说是杀卫殃的最大力量

  哎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五):9.1分?呵呵→_→

  就这样的剧也能评9.1分?那我们该得有多少烂剧啊。演技没有不浮夸的,剧情拖沓的要死,场景都暗的不行,好像请不起灯光师似的。还有,这剧本来就是根据书来改编的,书也就写的那样,完全的为了满足作者自己心中的秦国的意淫,那你说这剧能好到哪里去?改编成电视剧的有几部能超过原作的?真搞不懂给这部剧都能给五星好评的人都是没看过电视剧的吗?还什么刷了好几遍,那你还真闲,也真可悲。还什么比其他历史剧,那只能说明你看的其他历史剧是烂剧中的战斗机。

  贼烦这种打着历史正剧的旗号招摇撞骗,其实能好到哪去?最最恶心的是还有这么多人给它摇旗呐喊!就因为你是历史剧就该夸你?就可以不看演技烂不烂,不管剧本好不好。为了体现主角的神一样的智慧,把配角演的跟猪似的,你看这剧把嬴虔,莹玉(等等)改成什么蠢样了?虽然我对书也不推崇,但人家写书的至少没用配角的蠢来衬托主角的神。

  再讲一个电视剧中的细节,应该第四集,众大臣齐问孝公为何不杀公输痤,“请君上明示”,我看到这个场景不由得气血上涌,大骂蠢货,这是一群玩弄了一辈子政治的人该问的吗?你看看让孝公把这逼给装的,这不是编剧导演为了让主角强行装一波逼而降低了其他人的智商吗?唉,导演编剧您把锅背好吧您呐,麻烦看看书中怎么写的吧,一笔带过而已,非得自己改编一下,结果暴露智商下限了吧?当然了,槽点多多,以后会慢慢吐槽的。

  当然,我也就不是说这部剧真的烂的跟屎一样,只是看到9.1的评分,觉得应该是流芳千古的剧啊,自己就去看了看,真从客观角度来评7分以上顶了天了8分,不能再多了,而且这也不是我的主观看法,确实槽点多,值不了9分。那为什么又有9分呢?这才是我最生气地方----国人的捧臭脚行为。这部剧就一个历史正剧的噱头就把很多人套住了,你说他们真觉得这部剧是神作吗?不排除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情况,您就觉得它是神作,但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像我一样的普通人普通人对这部剧的评价应该是“还行”。但问题来了,普通人的内心os:‘这可是历史正剧啊,我要是不把他评价高一点会不会显得我没文化?会不会显得我逼格不够高啊’。这种现象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对了,我们都听过《皇帝新衣》的故事感叹啊,原来故事真的源于生活。所以,大家该醒醒了。

  最后想说的是,希望大家能有些自己的想法,长点脑子,不要人云亦云,看到别人说这部剧怎么怎么好,你也跟着捧臭脚。希望大家遵从自己的内心。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六):论白雪与荧玉人物塑造之得失

  先来说一说本评论前提

  既是评价人物塑造之得失,就主要是从文艺作品的角度去看待这部剧,包括从人物的设定、人物表现成长矛盾冲突的描绘等方面去评论,而不是去看是否符合历史,或者符不符合价值观,无论人物是好是坏,是高大还是猥琐,只要形象丰满立体,便可以认为是好的人物塑造。

  —————————————————正文的分割线————————————————————

  总体而言,我是很想吐槽编剧对两位女性角色的编排的,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诉说缺点,也要说一说优点

  作为剧中不多的女性形象,白雪与荧玉吸引了极大注意,很多观众对这两位评价极高,典型代表言论,例如评价白雪:“商贾之女白雪,才情家世皆已不凡,却能爱上尚处无名无势的商君,其眼光、勇气可赞。而后其助君、大明事理,成就商君。可说,若有女子如斯,岂有男人不爱不怜!”评价荧玉:“另说公主,商君如此待她,她竟能以真心报无情,此真心如何不令人温暖动心。”

  这样的评论不可说不对,但是带有典型的男性视角。通过这样的评论可以看出,女性的价值被认为是通过男性才得以实现,白雪的眼光勇气,是因为爱上了商君,明事懂理是因为成就了商君,最重要的是她获得了男人的爱怜;而荧玉则以真心报商鞅的无情,令人动心。可是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价值却被忽视了。

  我最想吐槽编剧的也莫过于此,表面上将白雪与荧玉描绘的十分出色,似乎是很尊重女性,但是商鞅大婚一节,充分暴露了编剧的男性视角,两位出色的女性,其自身的价值完全被忽视,通观全剧,她们的目的除了是为了成就商鞅,别无其他用处

  谈起这一点,就涉及到人物的设定。我并不是要求编剧要将所有的女性都刻画独立自主的形象,我反对的是,在白雪和荧玉这两个角色的人物设定上,前后互相矛盾,使得后期人物的行动和表现完全同前期相背离,这种背离不是成长,而是没有逻辑只是根据编剧的爱好而行动。

  白雪的人物设定,在早期是一位见识不凡的隐藏高人,有商业经营之才,有辅佐大贤之识,同时,她还具有着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编剧花了很多笔墨描写她的这些才能开阔格局。她爱上商鞅十分自然拒绝和商鞅成婚,也是她能做出的举动,但是,在劝说商鞅和公主成婚时,编剧用力过猛,硬是想要把这样一位能干大气的女性,塑造成一位为了爱人可以牺牲一切的情圣。

  公主荧玉,是一位备受宠爱小姑娘,有些娇蛮任性,但是还是识大体大道的,前有充作景监护卫女扮男装周旋魏国,后有拥护变法原谅商鞅对大哥行刑,至此的人物形象都是真实而丰满的,可同样在商鞅婚事的问题上,编剧为了体现她的深情,让她不顾一切要嫁给商鞅,让她的识大体懂大道通通消失不见而只剩下了娇蛮任性。

  下面重点评论一下商鞅和公主成婚的这一段描写。

  先说白雪相关。

  白雪在知道秦公要把公主嫁给商鞅之后,很快就做出了退出的决定。之后二人在山间小溪有一段谈话,具体陈述了白雪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总结而言约莫两点:一是婚姻和爱情可以分开,两者不能共存的情况下,爱情才会更加灿烂更加惊世骇俗(这一论调同现在的小三真爱论多么相似啊!)二是商鞅是具有政治理想的人,离开秦国难以实现他的理想,留在秦国就必须要和皇室联姻。如果商鞅为了爱情放弃理想,则二人的爱情也将在琐碎现实中变成互相的折磨。于此同时,白雪还做了两件事,第一是让侯赢回复秦公商鞅同意和公主结婚,二是自己离开商鞅归隐,并转告商鞅自己已经有了他的孩子

  白雪是有理想有事业的人,爱情怎么会是她生活中的全部?她可以不同商鞅成婚,但惊世骇俗的爱情怎么会成为她的追求,也不能理解她会放着洞香春等等一大盘家业不管而去归隐,她毕竟是白氏的唯一传人,她离开了商鞅,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同时,对于她越俎代庖让侯赢回复秦公,则同她懂情懂理的性格不相符合,反而化身成了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女人——我知道你不同意,但我已经采取了行动让你不得不同意。而孩子的设定简直是正剧里面一抹鲜红的狗血,无论春秋战国时期多么民风开放不注重贞洁,有了夫妻之实,却这么长时间没有行婚约之实,不管是大家闺秀白雪,还是名士商鞅,都不符合他们在剧中的身份地位。白雪在离开之时更是告知商鞅有了孩子,这么做究竟用意何在?她难道不知道商鞅知道了这个消息,只会更添几分内疚?对于商鞅和公主的关系难道不是雪上加霜?如此一来,对于商鞅的政治理想,难道不是多添一分变数聪慧如白雪怎可能不理会这一层?这样一来白雪声称为商鞅着想为实现政治理想,却变成了两面三刀的小人

  再来说说荧玉相关,荧玉最让我吐槽的是她在与商鞅结婚这件事情上的坚持与任性。

  荧玉明知道大哥对这桩婚事的反对程度激烈到要去守宗庙,但她大哥受刑痛恨商鞅的心理丝毫不加理解,对母亲希望她拒绝婚事的态度极度反对,表示“为何要牺牲的那个却是我?”,甚至不顾母亲病体赌气自请去守陵,以这种激烈的方式来捍卫自己所谓的爱情,而置亲情与不顾,实为极度自私。同时她明知商鞅已经有爱恋的女子,仍然要一心一意嫁他,甚至连正妻都可以不做,不但任性到极致,身为皇家唯一的公主,备受两代秦公宠爱的公主,连与生俱来的自尊与骄傲都不见了。

  荧玉如此表现,对比她和景监去魏国时有勇有谋、自信果敢的形象,简直判若两人。曾经为了要不要杀公叔痤,和二哥对峙,最终被二哥的国家大义说服,而到了结婚一事,却来大发感慨身为公主为何不能有自由选择,那么之前荧玉所理解的国家大义都去了哪里?飞到爪哇国去了吗?

  在编剧看来,白雪与荧玉的一切表现,就是为了衬托她们对于商鞅的深情,她们越是优秀,就越能说明商鞅的高大上,同时,这也是一切男性的YY:连如此优秀的女性都对我如此深情。

  以爱情为唯一追求,以夫君为天的女人不是没有,剧中景监的夫人小令狐就是这样的人。但是小令狐这样描写就毫无问题,因为她的设定就是这样,既不矛盾,也不违和。可是一方面将白雪与荧玉塑造的格局开阔出色优秀,另一方面让她们紧紧的依附于商鞅,这就是编剧狭隘的地方了。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七):大秦帝国,这么扭曲法家真的好吗?

  看《大秦帝国》是在跟总制片焦阳聊了之后。初看了几集,画面宏阔,战歌慷慨,气势雄浑,有数年久不易见的大剧气象,便找了机会追下去。看到商鞅一袭白衣登场,高谈阔论,纵横捭阖,心想主创有气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此论古,岂不有当初太祖为秦皇、魏武翻案的魄力?

  但随着剧集深入,越往后边,却越觉得不对。剧情开始崩塌就不说了,许多人设、桥段明显违背史实,譬如商鞅那位未婚先孕的“妻子”白雪,刻意丑化的公子卬,武侠门派一般的墨家组织,无不为了制造冲突而一味传奇化,戏剧化,以至于低幼化。

  李立群演的魏王初看极有意思,但后来就发现问题了,李立群是本色演员,演谁都像自己,加上传奇化的设定,径自把魏王演成一位浮夸的傻逼。这边厢魏国庙堂一片昏庸,那边厢则是无限拔高秦国朝野,战歌、音乐、苦情戏连绵不绝。直到卫鞅入秦,泾渭合流,一发不可收拾,煽情煽得没完没了。秉着“依法治国”之大剑的商君,简直成了一尊毫无瑕疵的神。

  我就想问问,可能吗?

  这部有口皆碑的历史剧,莫非就是这样罔顾历史,以今人之说法,僭古人之精要?

  诚然,主创的苦心大家一看即知,自是为了当下依法治国的大势推波助澜,甚至不惜以古鉴今。这没问题,以古人之口说今人之事,素来是历史剧的套路。但这条道要走对,首先得选准对象。譬如要崇尚任政,断不可能描写希特勒;扬我国威,绝不可能拔高陈后主。当今所谓依法治国,解释权虽然在官方,但无论如何都是现代法制体系的一部分。然而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是一回事吗?

  很明显,并不是。应该说,差得还不只一点。

  这是个大话题,要说清楚不容易。首先,得先铺排一下法家思想的脉络。众所周知春秋战国之世百家争鸣,孔子开其端,诸门继其后,法家属于其中诞生稍晚者,乃是随着战国大幕开启之后,各国竞相变法而生的一派以治国实践为主的学问。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在本剧中先后出场,分别代表了法、术、势三派,而三人竞相谢幕后,战国晚期最后一位法家巨擘韩非登场,统合三派之言,集法家之大成,终成一代名家。

  申不害、慎到的书早已失传,现在流传下来的法家著作,主要是《商君书》(剧中最后被景监抱出来的那一大箱子)和《韩非子》。《商君书》到底是谁写的还无定论,但所反映的基本是商鞅思想无疑。所以历史上真实的商君到底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先来看这么几段:

  “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 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弱民》)

  “ 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 “”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 ”(《去强》)

  我想不用翻译,大部分人也能懂这几句话的意思。只不过,为师者常常有为尊者讳的传统,常不敢相信目之所见,总想找个说法证明“大师才不会这么想”。但对商君就真不必了,所见即所得。

  简单地说,商鞅的主张可以用“壹民”“弱民”“重刑轻赏”等标志性观点来总结。第一,民必须弱,国才能强,然而民如何弱呢?辱之,弱之,贫之。《弱民》一章就说:“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 所以方法很明显了,就是让民一无所有,才能予取予求。第二,民必须单一,最好都是耕战之农。《算地》一章讲:“ 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故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穷诈。两者偏用,则境内之民壹;民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 ”朴实,憨厚,用着才顺手。第三,刑罚必须重,赏赐必须小。上面说了,商君认为苛政猛法摆在面前,国君才能爱惜其民,民才能为国君而死。

  一句话,机械化管理,整齐划一,宗旨是为了打造出以君王意志为转移、强大而灵活的“战争机器”。在那之前,没有人把这个道理讲得比商鞅更透彻更显白了。

  商鞅的话很容易让人想到讲求君王统治术的西方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和他那本毁誉参半的《君主论》。再近一点,也可以参照大日本帝国的“军国主义”,而日本人当然知道,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人践行了这一“以战养战”“杀人论功”的“强国之道”。既然都联想到了这个层面,对于当今的许多中国人而言, 这样的治国之道当然是不太能接受的。

  传统学者对于法家的思想反驳是最为激烈的。学者鲍鹏山就有一篇文章谈商鞅,论其“作法自毙”(网上可搜,题为《 作法自毙的枭雄——评 商君书 及商鞅 》)。此说来自《史记·商君列传》中商鞅最后逃难,被旅店老板以法令严苛为由拒之门外而产生的“慨叹”。在太史公笔下,商鞅就是一个投机分子,自私、极端、刻薄、少恩,跟电视剧截然不同的是,当初可是他舔着脸入秦,主动试探迎合秦公偏好;秦国废分封,他倒好,得了六百里商於之地做自己封地,孝公死后他被人追杀,逃魏不成,先率兵袭郑,后被夹击身死军中,尸体给拖回咸阳五马分尸。

  如此羞辱的结局,和电视剧最后那慷慨赴刑、洒脱浪漫、主动献身的刑场大戏,是不是判若云泥?

  当然了,学者是理想主义的,批判商鞅容易从理论出发,空对空发话,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于是论坛上的爱国党们多从这点出发,厉声辩驳,指责从古到今所有学问之士对商鞅、对法家的反对都不足挂齿,是迂腐是守旧,而商君乃是时势所造之英雄。

  所以,两千年来学者文人的言论昭昭,都是在放屁?

  没错,卫鞅所在的战国之世,的确是各以武力论高低的大争之世。战争的阴影既然笼罩天下,各国都无一例外地踏上了变法之途,而且变法的方向最终都是指向军力的。魏国开其先河,用李俚、吴起变法,韩国以申不害为相,推行“术治”,楚国亦用吴起,齐国自威王起,用邹忌、田忌、孙膑等名臣,中兴仪式。普天之下,莫不欲自强。而商鞅,是在这条路上走得最极端的一位。

  商鞅的治国之道,首先是国家主义的,进一步说,是君主本位的。君主想要在大争之世,力压群雄,首推无双之战力。战力的基础,一是人力,二是国力,所以国家唯一要做的就是耕战。对此而言,民众只不过是耕战的机器,要效率最大化,那就尽量机械化,去除所有君主大人不需要的东西。

  这些东西是什么呢?即商鞅所谓的“六虱”: 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 。再者,就是传统文化赖以成立的礼乐文化。所以《商君书》言:“ 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 ”

  顺着这一链条走下去,战争机器的运转逻辑就浮出水面了:国家富强了,就得打仗,民众的精力得发泄,不打仗就会内部生乱;打完仗开疆拓土,就有更多农耕,继续培养战力准备下一仗。按商君的话说,就是“国强而不战,毒输于内,礼乐虱官生,必削;国遂战,毒输于敌,国无礼乐虱官,必强。 ”完全停不下来的节奏啊。

  商鞅变法在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成功了。秦国的战力,就像吃了伟哥一样迅速雄起,并且坚挺得可怕。自白起拔郢,大杀楚国之后,秦国几乎每年一小仗,数年一大仗,出兵速率极其恐怖,而且无论输赢,都能迅速集结部队,卷土重来,完全无愧于战争机器之名。相比之下,其它国家无论如何变法,也只是如寻常之人,有高昂有疲乏有合力有分歧,起起伏伏,也经不起这样的反复消耗。

  到最后,尽管合纵之势已然稳固,数国联军攻秦已成常态,然而各国政事又变幻不一,实在是集中不起力量。秦国便从大到小逐一穷追猛打,生生耗死了赵国、一战而灭韩、魏,大军压倒楚、燕,顺势灭掉齐国,以至天下一统。这一切,不能不说都是源于商鞅变法的功劳。

  但换句话说,商鞅之法的本质是战时法,这个道理我们现在都懂。陆贾对汉高帝刘邦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讲的就是战时法度的局限性。新中国以后,毛时代和邓时代的区别也说明了这一点。但当时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就少了,所以秦国靠变法得了天下,却没有靠再次变法坐稳天下,命短,亡了——这是站在国家立场对商鞅之法的评价。平心而论,商鞅在当时为秦国赢下这场灭国战争,是有功劳的。但同时他对诗书礼教的排斥,也断绝了统一之后建设“和谐社会”的可能性——书都焚了,没得学可上,仗又未必有得打,不揭竿起义还干嘛呢?

  从这个角度来讲,商鞅之法家学说,就只能是“兴奋剂”一样的存在——有时效性,剂量还不能太猛,否则,卒。

  而站在个人的立场上,喜欢商鞅的,或者说喜欢住在商鞅所执政的这样一个国家里边的,我想可能不太多。如果有,大概便是已经住在这样的国里,习焉不察了。

  好了,法家介绍得差不多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以战国法家思想,和当今依法治国相提并论?

  你也看出来了,我的答案很明显——不能。连类比的可能性都没有。

  关于这一点,知乎上关于“ 如何评价《韩非子》书中观点理论与现代法制社会的异同?”一问的回答堪称精彩。《韩非子》虽然和《商君书》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吸纳了后者的精髓,也算是法家集大成者,可参考性很强。总括其言论,大概有三:

  1、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观点不仅仅是”更偏向”,而是整个“围绕”集权君主之需求设计的。 理念与现代法学观点及法律运作逻辑大相径庭、南辕北辙、针锋相对。

  2、儒学的三大支柱是周代分封制(政治结构)、宗法制(社会结构)、礼乐制(统治手段),而法家学说的三大支柱是集权制(政治结构)、君法制(社会结构)、法术势(统治手段)。

  3、除秦国外,中国再无以纯粹法家治国的例子。秦国政治的“空前绝后”,印证了法家这一本土原创思想在中国的“水土不服”。或者,可以称之为一种“异变”。

  4、现代法学源自罗马法,以民事为主,不像伊斯兰法和印度法那样以神事为核心,也不想中国法系那样以祖事为核心。罗马法是私法的源头,故而现代法学的重点是私权,强调权力与义务,与民主政治相适应。而法家之法是君主专制的刑律工具,强调刑罚,是公权之法。

  5、法家的精华是具有哲学思辨意义的“历史进化论”,商鞅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韩非子所谓“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这才是值得后世借鉴的要义。若是遵循此教,即时调整,秦国大概未必会速朽了。

  想要多了解的话,可自行百度,此处就不赘述。

  所以说到这里,基本就很清楚了。战国之法家,虽然和“依法治国”一样都带了个“法”字,实际却本质不同。倘以史上赫赫有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作为“借古讽今”的主角,也不是不可,但至少总要基于史实,而不是肆意拔高。再说了,据实讲述本来并不丢人,商鞅的所为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作者如此遮遮掩掩,甚至不惜胡诌,反显得心虚了。PS: 疑惑,主创大人们到底是真心不懂这古人之弊,还是有意而为之呢?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八):君为青山,我为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剧情紧凑不乱,一气呵成。 人物性格细腻,入木三分。 台词功力深厚,铿锵有力 典故描述详细,引人入胜。 战争场面宏大,激愤人心。 细节描述巨细,面面俱到。 君子气节大义,令人神往。 看大秦帝国这剧不是偶然,而是闲来无事再看古天乐《寻秦记》,被历史所迷。遂产生把剧从秦到今的想法,于是搜到《大秦帝国》这是一部把商鞅神话般的历史大剧,绝对的良心剧,里面的台词对话远超《人民的名字》,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秦公正是《人民的名义里面》的赵德汉。 公为青山,我为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这是秦公与商鞅之间的义。除却秦公商鞅外还有许多大气节之人,一为秦公求贤令之田常之死,而为赢虔阵前索恩之子岸之死。三为魏国老将龙贾战败之死……剧中刻画的历史人物很多,虽为配角但却个个形象鲜明,李立群主演的魏国大魏王,丞相公孙痤,魏王之弟小人公子昂,只知兵道,不善朝局的魏国上将军庞涓。秦国有巨风过隙,伏艹可存的老甘龙,深明大义老太后,为仇蛰伏20年的赢虔以及公孙贾,逗逼组合孟希白,不明大势的杜执等等,甚至对出现镜头很少的孙膑也描述的很棒。剧中同样穿插了商鞅与白雪,秦公与玄奇的爱情故事,其中鞅与白雪情爱与婚姻的论点很有趣,牺牲小我,成全他人,助他人完成大我的精神更是可佳。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九):大秦帝国之裂变

  出于历史弱渣看了这部良心电视剧,被震撼得一塌糊涂,也逐渐了解到历史的迷人之处,那些文人将士,帝王谋略,真真令人惊叹有余,回味无穷。

  第一部裂变主要讲述了秦国由一个差点被瓜分的穷国经过三代君王,商鞅变法逐渐变为最强的国家。

  以三代君王为界,老秦王带兵杀敌,英勇无畏。嬴渠梁只身冲锋陷阵,杀敌救父,气势赳赳。老秦人身穿布衣,手握最原始的兵器,老少视死如归捍卫国土,一遍又一遍的老秦人之歌响彻山谷,这种精神让人敬佩不已。

  老秦王过世,传位于嬴渠梁,让公子赢虔断指立书以表忠心。明君上位,奈何此时的山河破碎,兵力损耗严重,粮食尽缺,只能割地求和,但那留着孝公鲜血的国耻碑记住着这一切。此刻,孝公求贤若渴,卫鞅来到秦国实施变法抱负。原在魏国任客卿时,卫鞅便可领上一官半职,但此人的雄心抱负可止于此?这也为后来变法献身埋下了伏笔。不可置否,秦公重义重才,为人有勇有谋,待卫鞅游历整个秦国归来,以法试秦王,秦王虽觉生气,但能为国大计一遍又一遍听卫鞅献法。而后两人闭门讨论变法三天三夜,废寝忘食,此时二人的情谊也已厚植深种。

  终于迎来了第一批变法颁布的时刻,然而万事开头难,这变法的第一步便是要斩杀七百余人的老秦世族,杀人偿命,罪证确凿,法治大行。虽说有理有据,但在当时的战国,当时的秦国,这一举措可谓是千百年来的首次。秦公也顶着巨大的压力,但因深信着卫鞅,深信着变法能让秦国强大起来,收复河西,二人力行变法,将七百余人送上刑场,至此拉开了变法的序幕。

  然而有人从中作梗,将百里镇上交的公粮替换成了沙石,太子愤怒不已,滥杀无辜。为稳定变法,卫鞅决计要将公子虔处以鼻刑,这一插曲为后来的长公子复仇埋下了祸根。大公无私,公子虔受刑之后闭门不出二十余年,任谁也不见。另一方面,这一公正的处罚安抚民心,为新法实施扫除了障碍,太子嬴驷也被发配流浪。

  一切都已步入正轨,功到渠成,围魏救赵一战,庞涓树下被乱箭射杀,魏国从此不再是之前的强国了,而秦国默默的努力着训练新兵,迁都咸阳,崛起之势无人可挡,终而从公子卬赌约中霸气收回失地,一洗国耻!卫鞅被赐封地,成为商君,商鞅。

  河山收复,秦公也心力交瘁,身患热疾,交待身后之事,在函谷关与商鞅一辞永别。随后太子嬴驷继位,而秦公临死前的商君可替之为他做了牺牲的导火索。老世族争相复辟,公子虔假死逃脱复仇,眼看秦国就要大乱,商鞅放弃了秦公密诏,放弃了兵队,用自己当做诱饵,试图将有谋反之心的老臣子一举剿灭。

  商鞅车裂实在残忍,六月大雪,荧玉白头,白雪赴刑场同亡。车英,上大夫景监,王轼等重义之人的感情实在动人。景监撰写变法语录,史称商君书。有人称商鞅是做法自毙,但若没有商鞅,没有变法,老秦如何变强,虽有缺陷,但这种先进的思想实在难得。难怪古代佳人只爱才子,在不在一起又有什么重要,死同穴足矣。

  补完了这48集,也稍有一点感触。首先,思想:法家,墨家,儒家等纵横学说,都不可照本宣科,这些熠熠生辉的思想都是前人留下的财富,而后人要客观看待事实,取精华去糟粕。其二,爱国之情:古代男儿铮铮铁骨,为国殉身,如今可还看得到?当下太平,国人也都怠惰起来,然而和平需要实力支撑,望自省自剔,这也是历史剧的创作缘由之一吧。其三,兄弟之情:嬴渠梁,卫鞅,车英,景监,这些重情重义之人,热泪盈眶,相互信任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人与人如果能像这样重情,多些信任,世上也便多些佳话。其四,爱情:客观看来,卫鞅其实都负了荧玉和白雪二人,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魅力,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位置,要心取满足,才子爱佳人,佳人又何尝不爱才子。

  还值得一提的便是这部剧的配乐,极为出彩,每次听到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心底就有一股按捺不住的上阵杀敌的感情。江山代有才人出,以史为鉴,青少年们要更加努力!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百年国恨,沧海难平。

  天下纷扰,何得康宁?

  秦有锐士,谁与争雄?!

  《大秦帝国之裂变》观后感(十):还不错

  看之前以为是一部正剧,看了才发现上当了。

  尽管编剧把一个国王美化成这样有些不像话,但不得不说的是侯勇演得很好,看到他就不由得想到赤壁那个鲁肃,角色差别很大,但侯勇把握得很好,实力不俗。

  其实商鞅演得也不错,尽管他说话时的一顿一顿确实有些不太顺耳,但总体而言,王志飞把握得不错,前后两期判若两人的形象演绎便是证明。

  还有一个魏王也是不能忘的,李立群老师不愧是讲相声出身的,历史剧也能把观众给逗笑,功力不可谓不深厚。

  这种剧集历来便是男人们的舞台,女子大多逊于须眉。白雪却是个意外,出生贵族,除了美丽无比(当然,这得归功与高圆圆)更是才华横溢,而且颇有谋略,志向,在某些时候甚至比商鞅还有大局观。也正是这部剧让我真正领略了高圆圆的美丽~~

  那个景监演得也挺有意思的,尤其是他三引商鞅至秦公的时候,很是可爱。还有公主,不知道为什么,刚出场的时候觉得很漂亮,到后来却越来越不行了。。。

  戏很长,要想真正体会只能自己去看一看。说不上尽善尽美,甚至还有些史实上的错误,但总的来说一部几千万投资的历史剧能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值得一看,可惜上不了电视台,好在网上资源齐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