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国十讲》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美国十讲》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7 03:01: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国十讲》读后感精选10篇

  《美国十讲》是一本由资中筠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十讲》读后感(一):以美国为镜

  在某些人眼中,美国的历史不长,比起各大文明古国而言只有区区两百多年历史,是年轻的后辈。但是这位后辈在近现代历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也是第一个向英帝国强权说不的国家(当然,那时还没不能算国家)。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再到两次世界大战,美国从一个新生的国家到超级大国,经历了一次次变革和蜕变,以迅猛的速度走完了一些国家用了几千年还没走完的路。美国的强大源自于什么呢?制度的优越? 经济的发达?霸权的功劳?

  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头羊,根本在于其自我革新的能力。美国不是没有问题,问题多得很。比如其种族问题,被拍成电影,写成小说,直到今天还是一个热点话题。但是有了问题之后并不是藏着掖着,而是全面地剖析,甚至不惜为此进行战争,所以总体而言种族问题是在往一个趋于理想的目标发展,是在往一个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鲍威尔、赖斯担任国务卿,奥巴马当选总统等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资中筠先生作为美国问题研究专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厘清了纷繁复杂的问题,不拘泥于对事实的简单复述,这是本书有别于一般美国概况教科书的地方。作者有学识、有态度、有立场、有思路,将美国从建国到战后两百多年的重大变革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剖析得透彻、清楚。更重要的是,以美国为镜,可以知自己的短长,这也是这本书更深刻的意义所在。

  《美国十讲》读后感(二):读后感一则

  “腐败其实哪个国家都有,不过不能说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们当前的腐败一个是弥漫性的、几乎覆盖所有的领域”。“中国国有大企业的CEO从他们的美国同行哪里学习到了给自己付的高的惊人的收入可是没有引入对普通工薪收入者基本的社会保障”这是2011年年底《经济观察报》举办的“2011经济观察家年会”上资中筠先生的发言,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不小的热议。

  从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才算逐渐正常化。美国人了解中国和中国人了解美国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个人认为,很多人学习历史喜欢运用时间轴为截点,在我看来若要了解美国历史,可以了解美国历届总统。在美国的总统山上是开国元勋华盛顿、《独立宣言》起草者杰弗逊、解放黑奴领导者林肯和奠定20世纪美国基础的西奥多.罗斯福。这些都很有时代代表。

  在美国,立法程序长、成本高,而司法成本低。其核心也就是制度化的概念。制度是保障民主的最有利武器,它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而转移。这就是西方的契约精神繁衍的土壤基础。市场经济的开放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的飞跃,而这种飞跃是需要建立在信用体系下的法制社会的。而我们现在的中国就是要补这一课,要走法制建设的道路,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转型。任何一个事物,拿到你我、单一、独立对立的角度去看都必将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因为一旦你认真思考和发现史料,你会发现很多事情无法理解。例如为什么美国起初支持中国,遏制日本后来又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会有《蒲安臣条约》,为什么美国非要把中国变成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为什么美国率先主动废除不平等条约,主动把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教育。这些历史不能被教科书轻易磨灭,只有正视,才能明白其缘由。就像历任美国总统中,罗斯福之所以能奠定20世纪的美国地位基础,也就是罗斯福看问题是视野更高而已。国际形势自然就不是这么单一的了,更何况世界不断的发展,时局也是瞬息万变。相对单纯的冷战格局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多元化不是多极化发展,世界正在走向更多的未知。而这些都是我们活在当下之人需要去正视的。美国是个很神奇的伟大国家。但他不神秘,甚至很清晰。21

  世纪世界格局还将继续发生变化,美国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些问题,经济、政治、军事都让奥巴马忙得晕头转向,但美国还将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着这种领先,因为美国的国力,这种综合实力包含的内容太多了。简而言之,每个美国人都有着世界观、人类观、全球视野,也就是美国社会人人都存在的社会责任。而这点是中国长期缺失且短时内难以弥补的。

  文中谈到了美国的危机是过度的资本化和过度的市场化,就像美国人自己对美联储的作用争议就很大,效率与公平之争是非常激烈的。我在大学里学西方舆论发展史的时候,美国是很典型的,美国的媒体监督是建立在言论、出版自由的基础上的。但是过度的资本化舆论监督力量逐渐在削弱。因为媒体监督权势、揭露时弊,但其本身不受监督,随着市场化,只能成为又又一个利益集团,成为“第四种权力。”所以这个问题还将长存一段时间,美国素有“改良主义”先锋之称,也正是因为如此,马克思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但是既然是改良,那就是存在隐患的。就例如现在的美国,最让世界无奈的就是武力干涉别国内政。对于美国人而言,可能是美国英雄主义,视天下极苦为己任作祟,同时这种民众心理被政治家运用的恰到好处。了解美国,我们都还差的远。但是正视历史,客观判断,不妄下结论是很关键的。

  文末附带一张美国44任总统任职表作结。

  任次

  任职时间

  总统名字

  党派

  备注

  1

  1789—1797

  乔治.华盛顿

  2

  1797—1800

  约翰.亚当斯

  联邦党

  3

  1801—1808

  托马斯.杰弗逊

  民主共和党

  4

  1809—1816

  詹姆斯.麦迪逊

  民主共和党

  5

  1817—1824

  詹姆斯.门罗

  民主共和党

  6

  1825—1828

  约翰.昆西.亚当斯

  民主共和党

  7

  1829—1836

  安德鲁.杰克逊

  民主党

  8

  1837—1840

  马丁.范布伦

  民主党

  9

  1841

  威廉.哈里森

  辉格党

  1841.4病逝

  10

  1841—1844

  约翰.泰勒

  辉格党

  11

  1845—1848

  詹姆斯.波尔克

  民主党

  12

  1849—1850

  扎卡里.泰勒

  辉格党

  1850.7病逝

  13

  1850—1852

  米勒德.菲尔摩尔

  辉格党

  14

  1853—1856

  福兰克林.皮尔斯

  民主党

  15

  1857—1860

  詹姆斯.布坎南

  民主党

  16

  1861—1865

  亚伯拉罕.林肯

  共和党

  1865.4遇刺

  17

  1865—1868

  安德鲁.约翰逊

  共和党

  18

  1869—1876

  尤利塞斯.格兰特

  共和党

  19

  1877—1880

  拉瑟福德.海斯

  共和党

  20

  1881

  詹姆斯.加菲尔德

  共和党

  1881.9遇刺

  21

  1881—1884

  切斯特.阿瑟

  共和党

  22

  1885—1888

  罗格弗.克利夫兰

  民主党

  23

  1889—1892

  本杰明.哈里森

  共和党

  第9任总统之孙

  24

  1893—1896

  罗格弗.克利夫兰

  民主党

  再度上任

  25

  1897—1901

  威廉.麦金莱

  共和党

  1901.9遇刺

  26

  1901—1908

  西奥多.罗斯福

  共和党

  27

  1909—1912

  威廉.塔夫脱

  共和党

  28

  1913—1920

  伍德罗.威尔逊

  民主党

  29

  1921—1923

  沃伦.哈定

  共和党

  1923.8病逝

  30

  1923—1928

  卡尔文.柯立芝

  共和党

  31

  1929—1932

  赫伯特.胡佛

  共和党

  32

  1933—1945

  富兰克林.罗斯福

  民主党

  1945.4病逝.第26任总统远亲

  33

  1945—1952

  哈利.S.杜鲁门

  民主党

  34

  1953—1961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共和党

  35

  1961—1963

  约翰.肯尼迪

  民主党

  1963.11遇刺

  36

  1963—1968

  林登.约翰逊

  民主党

  37

  1969—1974

  尼克松

  共和党

  1974.8水门事件辞职

  38

  1974—1976

  杰拉尔德.福特

  共和党

  39

  1977—1980

  吉米.卡特

  民主党

  40

  1981—1988

  罗纳德.里根

  共和党

  41

  1989—1992

  乔治.布什

  共和党

  42

  1993—2000

  比尔.克林顿

  民主党

  43

  2001—2009

  乔治.沃克.布什

  共和党

  第41任总统之子

  44

  2009至今

  贝拉克.奥巴马

  民主党

  (资料摘自新华网)

  码字于胜利街一元路

  2015年1月18日

  《美国十讲》读后感(三):一部分

  关于自由主义,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你曾经有机会选择”。刘瑜认为,作为一种政治哲学,自由主义是关于政府角色的理论,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是关于个人责任的理论:正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由的实践,使得限制政府专权变得可能。一个自由制度就像一条公路,没有无数清洁工修路工持之以恒的清扫修补,它将很快在风吹日晒中退化为荒野。也正是因此,一个“最小政府”的前提恰恰是“最充分的个人”。人类通过极权主义逃避自由的冲动也由此可以理解,因为自由意味着责任,因为一个自由的人注定是一个精神上的孤儿,他无依无靠,除了自己的头脑和心灵。 没有民主的精神,自由不会诞生 没有独立的思想,民主没有保障 而民主的成果随时可能被窃取。 民主也许不是好东西,却是不坏的东西。

  《美国十讲》读后感(四):中国人世界观的浪漫一代

  “中国人多少年常常以某个国家与我的关系来决定对它的判断,关系好就多看优点,关系坏就把它看得一无是处。这有碍于我们真正了解外部世界和学习别人的长处。” ——资中筠《美国十讲》

  建国后的教育和宣传所塑造的国人世界观是“浪漫主义”的。 这在上个月读得李怀印的书中有系统性的阐释,其根本特点在于将世界观构建在单纯的好坏对立之上,并且将好的贴金、黑的抹黑。这使得中国人在理解国际政治时充满了激烈的愤怒和莫名的温情。

  无论是对美国还是对日本,过去六十多年来,一直都是在这两种情绪里来回摆动。莫名的温情是建立在刻意遗忘之上的,譬如80年代中日关系持续好转时,大学压制学生对九一八的纪念和讨论。而激烈地愤怒则靠的是长期系统性的教育和舆论误导。

  我最近对《人民日报》最重要的国际评论专栏“钟声”做了系统分析,发现批美国和批日本是压倒性的两大主题。

  2013年钟声专栏发稿228篇,批美国和日本的分别占到了21.1%和14%;2014年总发稿217篇,两者比例分别为15.7%和16.1%。可以说,批美国和批日本是《人民日报》评论栏目在单一话题上投入最多精力的话题。

  这种集中国家力量对中国目前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进行全方位的攻击和批判,实在是一种奇特的现象。而舆论对美日的一边倒的批判,和民众对美国日本热烈甚至盲目的追捧,则又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反差。

  这种反差反映出中国人矛盾的世界观和心态:认同强者却又拒绝承认自己失败;精神底色极度自卑,却又刻意渲染虚妄的自大。今天的中国人总是在努力否认毋庸置疑的事实、怀疑早已皈依的信念。

  这一代的中国人,世界观浪漫得有点癫狂。

  《美国十讲》读后感(五):敢说出自己内心所想的学者

  资中筠先生是敢于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学者,该书放在当下与主旋律会有些出入,因为全书的论调是一直偏向美国,而对中国秉持一个还需在各方面促进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的态度。资先生甚至抨击了“颜色革命”的说法,基本含义就是不要老把美国想得那么坏,美国实际上对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而且认为中国就是一个专政、人治的国家,人权的保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比之下,美国是“谈”出来的国家,不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一点就决定其是一个法治国家,因为其具备妥协精神,一旦谈成某个协议,各方都必须遵守。

  美国对内推行民主,对外推行霸权,认为自己必须领导世界。关于美国在其他国家培养民主制度,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反对态度,但是提及到了类似“阿拉伯之春”后中东国家陷入战乱的情况是民主不成熟的表现,而不是民主的弊端。在美国这样高度民主的社会,政治选举失败的候选人会祝贺对手并对外宣称为美国这样的民主体制感到自豪,而不是煽动民众或者发动武装政变推翻当选政权。

  资中筠先生是很敢说的,不过本书还是忽略了美国的一些黑暗面,例如城市治安问题、枪支泛滥问题,根据本人在美国一年的生活经历,这些问题还是很严重的。拭目以待美国能否从这些泥沼中调节过来。

  《美国十讲》读后感(六):一部分

  关于自由主义,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你曾经有机会选择”。刘瑜认为,作为一种政治哲学,自由主义是关于政府角色的理论,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是关于个人责任的理论:正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由的实践,使得限制政府专权变得可能。一个自由制度就像一条公路,没有无数清洁工修路工持之以恒的清扫修补,它将很快在风吹日晒中退化为荒野。也正是因此,一个“最小政府”的前提恰恰是“最充分的个人”。人类通过极权主义逃避自由的冲动也由此可以理解,因为自由意味着责任,因为一个自由的人注定是一个精神上的孤儿,他无依无靠,除了自己的头脑和心灵。 没有民主的精神,自由不会诞生 没有独立的思想,民主没有保障 而民主的成果随时可能被窃取。 民主也许不是好东西,却是不坏的东西。

  《美国十讲》读后感(七):读书献疑

  一、P57:1980年代,一件大事是国际电力通讯(AT&T)这一大垄断财团被拆分。

  AT&T应该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不是国际电力通讯。

  二、P162:法国戴高乐闹独立,在军事上推出华沙条约。

  法国退出的是与华沙条约组织对立的北约组织。

  三、P191:比如过去卢旺达发生大屠杀,美国起先干预了,后来美国军人在那里也被屠杀,死得很惨,克林顿总统就决定撤兵。

  招致美国军事干预并失败的不是卢旺达大屠杀事件,而是索马里的军阀混战。根据此真实事件还改编成了一部电影《黑鹰坠落》。

  四、P275:实际上方今世界不存在完全没有政府干预的纯粹自由放任的经济,自由干预力度大小和是否恰当的问题。

  方今世界?大概是当今世界之误吧。

  《美国十讲》读后感(八):读《美国十讲》有感

  读《美国十讲》有感

  有幸在去年十月份的时候,在北大见过资中筠先生一次,大为她的风采所折服,当时没有舍得买她的著作。就在我无聊地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扫到这本书,很是惊喜,没得说,没得说不得不读。

  《美国十讲》正如资先生自己所言,不是美国通史,不是学术著作,而是个人的心得体会。这就保证这本书的趣味性,一般读史外国人写的史书可读性较强,我读过的有《光荣与梦想3》、《世界现代史》上下部,这些都是大部头,他们收集的资料五花八门,有报纸、有考古的化石、出土的文物图片,要是没有怀有对历史的疑问,这些书毫无趣味性。加上这本《美国十讲》讲的也不都是历史,还掺杂大量的个人对民众的一些故有观念进行纠正。

  美国,号称‘天上有天堂,地上有美国’。第一代美国的国父们,杰斐逊、富兰克林、华盛顿、亚当斯等受到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的一批人,怀着这一些思想去的。建立新世界,超越旧世界(欧洲)。在他两百年多年的历史当中,也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下面我逐一介绍本书对我影响很大的观点。

  第一,美国人的精神资源。

  初中的时候,学历史、地理,老师挂在嘴边的是美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只有物质的富足,没有精神的追求。大学来,没有老师来限制自己的思想,自己看了些破碎的东西。本书给了我一个较为全面的答案。

  制度和文化是鸡和蛋的关系,不存在先后,是互生关系,相互促进。美国制度改善过程,怕在全球也是唯一一个自我改进最为平和的,也可以这么说制度是一种很重要文化表现形象。

  中学老师受到以前教育的限制,理所当然认为历史等于文化,这是错的,恐怕我们和宋朝的先人相比野人还不如。

  第二,对殖民的印象。

  这是本书并没有的一个话题,是我从扩荒意识里自己想出来。网上,有不少大放厥词之辈,说中国人没有殖民,或者说古代中国人傻将之怪为腐儒思想,喜欢虚的名声,对外没有实现扩张主义。这其实是错的,汉民族对外一直是处于扩张状态,现在在东南亚各国还有很多汉族的大族群,这些人是很早移民过去的少数民族,他们以村落、寨子的形式,自成一域。汉民族是农耕文明,对于耕种的所产生的一套礼法超级注重,也不在乎所谓的血统,所以有‘入夏为夏,入夷为夷’之说。

  从根本上来说,美国人能从荒野中诞生出一个国度。第一点他遵守的是‘理’不是‘礼’,‘礼’是一套行为规范,‘理’是一套需要探究的法则。早期的美洲移民,在还没有发生独立战争时,他们到一个新的地方,首先是要建教堂、学校、邮局。

  从另一种概念上了来说,他们积极开发市场也是在新土地存活的原因。市场能持续的输入资本和技术,甚至还可以调节劳动力。美国200多年一直是移民顺差国,各个国家人才、财富都在往那里涌。

  总而言之,任何先进文化都是呈现扩张的态势,只不过每种文化都扩张都是不一样的。

  第三,20世纪初的改进主义。

  这里资中筠先生极为推崇20世纪初的老罗斯福总统,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总统。扩充了自由的含义,补充了免于贫困自由和保证安全自由,开启了保障民众权利的改革。这里我们很容易将30年代的小罗斯福看成是美国历史上第三位伟大的总统,资先生却说伟大的总统能够成定论只有华盛顿和林肯,他们的功绩是没有争议,而对小罗斯福的新政保守派是不承认的。

  改进主义的大背景当然日益严峻的劳工问题。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个问题在英国就率先爆发劳工冲突,1847年《共产党宣言》就在英国诞生,此后欧洲各国劳工问题日益尖锐。各项保护劳工的法律日益推进,半个世纪后的美国经历过南北战争后,20世纪初全面完成工业化。政府开始在这个时候推进保护民众权利保障的政策,而推进这个力量之一是媒体,媒体开启了号称是‘扒粪文学’的潮流。

  这里其实值得一提的是,媒体自由是如何引导舆论导向,从而起到改革社会作用的。媒体力量应该遵守两点,第一便是自由,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第二,便是遵守客观事实。可是,生为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不论中内外,这个媒体都有点变质的感觉。每天打开搜狐、百度、腾讯一类的新闻网页,竟是些吸引人眼球,语不惊人死不休,千奇百怪挑战人极限的东西。

  第四,被称为第三次分配的大基金会的诞生。(我见过资中筠先生的一次也是听她讲公益组织的历史,所以我对这一问题,着重描述。)

  这个大基金会的理论诞生以安德鲁·卡耐基写的《财富的福音》为基础,自此现代公益组织的理论来源都是这本书。卡耐基、福特、洛克菲勒等巨富成立大型的公益基金会,这些基金会的产生影响深远,进一步的解决了社会矛盾,促使政府变化为福利型政府,这一转变美国在罗斯福新政后完成,二战后,在西方列强国家完成这一个转变。

  在成立基金会之前,这些大富豪经常会收到各种求助信,美国式乞讨很有意思,直接在给大富翁写信,说我有哪些困难,希望你寄多少钱给我。富豪们还一般会很认真请秘书回信,给一笔钱。这种零散的慈善难以为继,因为很难判断真假,也很难判断帮助的程度。于是,开始用现代公司的形式成立基金会来管理。卡耐基就辞掉了钢铁公司的总裁位置,专心创办卡耐基基金会,他的最大功绩在于建立了大量的公立图书馆,和资助大学教育。1936年卡耐基基金会投在教育上的钱,比美国在教育上的预算还多。洛克菲勒基金会更加专注于医疗和教育,他们投办的医科大学很出名,中国的协和医院、同济医院都有这种大基金会的背景。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唯有医院能够独立战争之外。

  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基金会还难以称作‘第三次分配的’称号。稍有社会学常识的人知道,第一次分配指的是社会生产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形成穷富之分。第二次分配是政府以税收为杠杆,调节。政府还拿这个钱做一些公共设施或者福利制度保障方面的事情。大基金会很快就会独立于个人之外,会专门的人士来管理这些钱,而这个管理者一般都是社会名士,有担当远见之人。他们几乎创造一种新的公司,或者最大限度开启了公司的另一种社会职能,即不已利润为目的,所投资的项目是因为能够引发巨大的社会效应的。这一个几乎很好代替政府的部分职能,政府机构庞大、低效,而大基金会刚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另外,还有一系列基金会的审查制度,不允许基金会干扰政治选举。

  第五,中美关系和中美对比。

  这个话题其实大的有些吓人,资中筠先生那么长的文章都不一定能说清楚,我这寥寥百字难以说明白。我就提两点感受,一,中美关系其实是在纷乱中前进的,政府有政府的交流,民间有民间的交流,各种了解更进一步加深。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交流要求我们更加了解别人,也更加了解自己,不然就会吃亏。这种改变是波浪式前进的,螺旋式上升,没有那么多意外,这也反映着一种乐观精神。只要不发生核大战,怎么都行。二,我们现在提的是依法治国,这个概念其实深有挖掘的空间。依法治国的不仅仅停留在表层法律的颁布,我认为还表现国家政治的成熟,我们的各项改革不因为某一个领导人而废止,持续向前推进。这需要我们拥有一整套普世价值,公平、公正、自由、平等。

  一个合格的政府,应该对自己民众负责,为自己民众各项幸福、尊严考虑。从而更为负责的,更近一步也应该对全人类的福祉着想。政府之间,还是相似之处大于相异之处,大的问题是一致的。

  后记

  这一本书让我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了,这里对今天听到的一个崇洋媚外的问题,发表一点浅论。本质来说,破除崇洋媚外在于破除无知。崇洋媚外和抨击崇洋媚外的人都有点不知所谓,先说崇洋媚外,是因为对国外了解的很片面。抨击崇洋媚外的人大多是已民族主义和国家的名义横扫一大片。邓小平所说的不抓辫子、不盖帽子大概说的是这个意思。

  了解真正全面的外国知识,知道他为何强大,知道他们的历史是如何发展的。对文化、经济、政治、地理多方面了解,更多的了解才使得自己有更深刻的自信。

  《美国十讲》读后感(九):《美国十讲》读后感【转】

  资中筠专事美国研究,本书是在她讲座的基础上整理、补充而成。就内容而言,包括美国历史、中美关系史两部分;就精神而言,是要两相比较,开启民智。

  我对当今的美国,走马观花,有些粗浅的印象,但这本书从历史的美国讲起,起到了追根溯源的作用。作者心念中国,关照现实,有话就说,与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相比,删繁就简,观点更为鲜明。

  一路读下来,感想颇多,分三部分罗列如下:

  一、关于美国内政

  杰弗逊说民主要在老百姓知情的基础上才成立,有两层意思:(1)老百姓要达到一定文化水准;(2)政务要公开。美国总统不是直选产生,但基层官员都是直选的,真正的民主不在华盛顿而在基层,越到基层越民主,有利于分散维稳压力。美国百姓姓有事找市、州政府请愿,给议员写信,不像中国老百姓,不相信当地政府,有冤屈要到北京上访。

  美国历史不长,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主国,不像中国背着几千年帝制负担,也不像欧洲等级森严。美国从来没有国立大学,只有州立,很多名校都是私立的,各有特点,不求一律,而且法律规定政府不得干预学校。哈佛、耶鲁成立于1636年、1701年,比美国建国还早,而我们的北大、清华才百余年的历史。

  美国南、北方围绕黑奴制度存废的争论,主要是出于经济原因(劳动力是留在南方的种植园,还是自由转移到北方的工厂?),不是觉悟的高下。

  19世纪中期,工业化导致欧洲社会矛盾尖锐:1845年,恩格斯发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1848年,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总量超过英国,开始面对同样问题。美国第一个百年的主导思想是经济自由主义(laissez-faire)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1901年,老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继任总统,他曾任州长,对吏制腐败、社会不公深有所感,上任后权力所及,采取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一步步通过法律确定下来(cf习、李主政多省的经历,强调“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史称“进步主义”时期(cf习、李强调“中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政府要“兜底线”)。20世纪前20年美国的改良主义思潮是各方面推动的结果,比如调查性新闻(cf《焦点访谈》)、专栏作家(cf《南方周末》),也是为了抵御当时席卷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潮,避免革命(cf高层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推荐《旧制度与大革命》)。

  “进步主义”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1)改善劳动条件:1902年宾州煤矿大罢工后,立法让劳工赔偿高于改进设施的成本(cf国务院常务会议“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让肇事者、责任人付出更大的代价”);(2)反垄断:直至21世纪仍多次起诉微软(cf近来更严格执行《反垄断法》);(3)保护消费者:厄普顿?辛克莱的“扒粪”小说《屠场》(The Jungle)聚焦食品安全(cf国务院常务会议“要让恶意造假制劣特别是损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违法者付出高昂代价”);(4)反腐:19世纪后期“镀金时代”(马克·吐温发明,贬义词)经济急剧发展,权力(特别是财权)集中在国会(特别是众议院),权钱交易盛行(cf《纸牌屋》,中国的腐败与之不同,集中在行政部门),至今尚未肃清。

  1933年,小罗斯福(FDR)就任总统,实行“新政”。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时间上在“新政”之后,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时至今日,仍有人质疑“新政”的经济政策是否成功,认为美国走出“大萧条”是二战军需经济之功。

  上世纪60年代,社会运动席卷各大洲,亚洲有中国的“文革”,欧洲学潮泛滥,美国出现反传统的社会批判,非洲独立运动高涨。一时间,思想左倾、“礼崩乐坏”成为世界现象。“一般说来,年轻人常有一种躁动,总想打破成规,不一定有什么特殊的目标,只要有人号召就会起来,在不愁吃喝的情况下,需要一个新理想。”(86页,cf香港“占中”)

  20世纪初,美国富豪开始提倡“裸捐”,用管理企业的办法从事慈善,建立基金会(卡耐基基金会成立于1911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于1913年)回馈社会(cf中国晚了100年)。1917年,洛克菲勒按照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模式,来华建立协和医学院,使中国的西医一开始就有个高起点。美国基金会、教会、私人来华办学,对中国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的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和美政府关系不大。洋人在华所办学校教授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少于中国人办的学校,比1949年以后多得多。

  二、关于美国外交

  1797年,华盛顿总统在告别演说中告诫,不要卷入欧洲的纷争(cf邓小平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韬光养晦”)。1823年,门罗总统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cf***2014年提出“亚洲的事情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办”),言下之意美国的国力已足以在美洲称霸,但还不足以顾及美洲以外。

  20世纪初,美国西进开发完毕,实力足够强大。老罗斯福总统在国内是开明的改革派,但在国际上却信奉弱肉强食,可见对内民主和对外霸权可以并行不悖(其反例,对内专制和对外民主亦非不可能)。1900年,美国参加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海约翰(John Milton Hay)国务卿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实质是“我也要有份”。

  从一战到二战,美国内舆论渐渐从“孤立”走向“介入”。1920年,威尔逊总统倡议“国际联盟”成立,但国会不批准美国加入。1945年,联合国在美国成立。此后,多边主义越来越成为美国“天命”(Manifest Destiny)的幌子。

  美国只有菲律宾一个殖民地,二战后推动民族独立,以此削弱英国。自身地大物博,加上时移世易,美国不走英国的殖民老路,代之以“盟友体系”,实际是划分势力范围,搞“柔性殖民”。(历史上,美国在亚洲只占领过菲律宾、日本、越南,这三个恰是目前与中国叫板最凶的国家,是偶然吗?)

  1959年,戴高乐决定法国从军事上退出北约,中国从苏联阵营中独立出来,卡斯特罗在美国后院革命成功。1963年,中法共同反对美俄英三个有核国搞《部分核禁试条约》。世界出现多元化雏形。

  小布什总统打伊拉克,心里想的是二战后对日本进行的民主化改造。但两者不可比:日本是高度纪律化的单一民族国家,此前已有明治维新打下的现代国家底子;而伊拉克身处中东,国内及周边教派矛盾突出,更何况美国师出无名,既非出于自卫,又无安理会授权,多少年后也没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冷战时,美国敌友分明。中苏分裂后,苏联的对手就是朋友,遂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当今的中东,不少国家既是伙伴又是对手,要依议题而定,比如穆巴拉克(有利稳定,不利民主)、阿萨德(有利反恐,不利民主)、伊朗(有利反恐,不利防扩散)就很难归类。

  美国精英层有一种观点,无论谁在中国执政,改革派还是保守派,都要维护中共执政地位。一党独大,造成不管出了什么问题,错都要算在中共头上。美国何尝不是?不管谁当总统,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鹰派还是鸽派,都要保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所以不管哪里出了问题,都难逃其咎。

  三、关于中美关系

  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中美关系不可能完全平等。相对而言,在列强中,美国对中国伤害最小,而中国从对美关系中获益较多。且算一下1972年以前的中美关系大账:

  1784年,美国独立仅8年,就派首艘商船来华,很快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对华第二贸易大国。直到鸦片战争前夕的几十年里,中美贸易基本是互利的。

  1844年,中美签订两国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

  1868年,林肯总统派往中国的公使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被清廷任命为钦差大臣出使各国,首先与母国签订鸦片战争后中国与外国第一个平等条约《中美续约》,为中国保护在美华工等侨民提供了法律依据。

  1882年,因为大批解放了的黑奴成为自由劳工,美国会通过《排华法》(the Exclusion Act),维持了几十年。1905年,中国出现大规模抵制美货运动。

  1900年,美国派2000人参与不到3万人的八国联军,分到7%的“庚子赔款”,连本带息合3000多万两白银,扣掉赔偿损失,还剩1000多万两,在驻美公使梁诚等力争下,退给中国办教育(比如清华)。

  1901年,美国针对中国提出“门户开放”,出发点是“利益均沾”,客观上遏制了列强瓜分狂潮。

  1919年巴黎和会上,威尔逊总统为争取日本加入国联,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给日本;“十月革命”后,列宁宣布归还沙俄侵华领土(最终未实现)。两相对照,大批中国精英向左转,对中国关键时刻的历史走向影响深远。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宣战,实行“扶华制日”的政策。此前的8月,退伍军人陈纳德就组织“飞虎队”援华,开辟“驼峰航线”,打破日本对华物资封锁。

  1943年,在国民政府争取下,小罗斯福总统为鼓励中国抗日,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取消租界和领事裁判权,给列强带了好头。

  1944年,小罗斯福总统不顾英、苏(苏联与日本签有互不侵犯条约)反对,接受中国成为联合国发起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45年中,为体现中国是全民族抗战,坚持包括中共董必武在内的各党代表均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战后初期,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盟友,一道防止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

  1945年初,小罗斯福总统在雅尔塔会议上,与英国一道迁就苏联抗日,同意外蒙古独立。

  1946年,美国基于自身“谈判建国”的经验,派马歇尔赴华调停,但中国向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调停以失败告终。国共内战爆发后,美国出于反共,支持蒋介石,客观上延长了中国内战。

  1948年下半年,中共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美国将亚洲政策调整为“扶日制华”。朝鲜战争爆发后,美日更是结成军事同盟,并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中国统一。

  1955年,中美开始大使级会谈。中美隔绝20余年,大部分时候是口水战,尽管达不成协议,但减少了直接冲突的可能,为以后的和解打下了基础。

  《美国十讲》读后感(十):人本主义的真正内涵和历史推动力

  《美国十讲》可以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脉这个“帝国‘成功的秘密和当世的爱恨情仇。

  1、这是一个谈出来的国家。书中的这个论断非常重要,所谓的”谈“是一种博弈,谈,可以有各种交锋,谈完了,各方都要遵从。在一次又一次的”谈“中,越来越接近共同的目的,并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这个判断还和“枪杆子里出政权”进行了对比,站立在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之上。

  2、在不断改良中,化解矛盾。美国式基金会发挥了独特作用,既是财富处理的一种方式,重要的是建立了一种区别于政府的有效机制,解决了不同领域里面的问题。对于两极分化社会中富人的选择提供了路径,并试图补齐社会前行的短板。

  3、有一些历史发展中中美两国交往的一些细节,丰富了头脑里的知识储备,在思维的横向和纵向逻辑中增添了节点。通过美国,也给中国的未来提供了某些样板。

  4、人民和公民的区别,法治和德治的未来,建立现代化中国必须始终存有忧患意识和实干精神,不驰于幻想,不鹜于虚声。

  开卷有益。多读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