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电视史》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中国电视史》的影评10篇

2018-08-11 02:0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电视史》的影评10篇

  《中国电视史》是一部由王伟忠执导,澎恰恰 / 许效舜 / 洪胜德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电视史》影评(一):《中国电视史》的三个向度及突出特质(一周目总结,细部待回顾)

  《中国电视史》作为“史”的三个向度:

  一,中国电视工业的摄制技术

  作为舶来品,中国电视工业从学步年代一路走来,讲其景、服、道、化、音的形制。

  二,中国电视的编导与表演

  这一块主打分体裁(广告、电影、综艺等)、分类型(家庭武侠、谍战等)地归纳和调侃典型路数,笑点频出。

  值得一提的是,经由影视美学变迁(譬如以贴近生活本真的自然表演风格取代舞台式的演绎,旧时那种精心设计形式感、离间感逐渐消弭于主流影视作品中),可一窥近百年来商业经济传媒经济与传统文化交融碰撞

  三,中国电视产业

  谈到以世界通行的明星制为核心衍生出的影视生态圈,以及其本土化后的怪风趣象。

  我眼中《中国电视史》好的特质:

  一,以点代面,短频快准狠,虽不至包罗万象,至少今天看来科普功用和娱乐效应依旧很强。

  二,语言轻松诙谐态度温和中立旁白互动的,却不是煽动的。当谈及译制作品的原则习惯时,或展示老掉牙编剧梗时,那些滑稽反例的集中呈现,绝不止步于博人一笑,亦不会上纲上线哗众取宠——我以为本剧相比同类目的顶顶可贵之处就在这里了,也是使其不至于辱“史”之名目的关键

  《中国电视史》和它所谈及的种种,都需求观众有心分辨,取一点聊开来,每年大批量出产的流水线式类型片受众广大、话题性十足,片方趋之若鹜,观众也实难割舍,这里用经典材料绝非坏事,往往它意味着能在“多快好省”里占上几样便宜同时这个“用”的水准参差不一效果当然就分三六九等,例如同为极典型的鬼屋题材成本纪录片的《B区32号》和《中邪》,样板套作和旧瓶新酒,二者绝不会被等而视之、一刀切死。

  三,片中点出不少与现代视听艺术相伴而行的疑难杂症,如改编和翻拍的态度及尺度、追星乱象、基层从业人员权益保障问题,脱出取景框之外,亦有人文关怀社会反思。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某些问题的久病不治显示出本片深入、洞穿的视野,也可以说三十年来本土电视产业成长之迟滞给予了本片后验的魔力,这或许是尔时这群电视人所始料未及的一桩幸与悲。

  《中国电视史》影评(二):三十年前全程高能的吐槽神作,笑得我停不下来

  (本文由电影派dyp833原创

  站,是一个很神奇存在

  作为一个弹(tong)幕(xing)视(jiao)频(you)网站

  这里不仅有海量的影视番剧资源,还有许多神弹幕。

  比如吕布的绿帽子

  恐怖片中的弹幕护体;

  亮剑中二营长的意大利炮;

  除了补充剧情和搞笑吐槽之外,弹幕还可以满足观众们自我认同的需求。

  当我们看到和自己有着相同观点和吐槽的弹幕;

  内心自然会产生一种莫名亲切感

  这也是派爷爱逛B站的原因

  派爷今天说的这部吐槽神剧,就是在逛B站的时候无意中发现的。

  没想到,看得派爷根本停不下来。

  片名是不是极其无聊

  听上去和大型无聊科普人文纪录没什么区别

  但实际上,它其实是一部吐槽向综艺。

  而且还是B站的镇站之宝。

  站的播放量接近700万。

  在介绍这部片子之前,派爷先来介绍一下本片的导演兼旁白——王伟忠。

  这个名字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你一定看过他制作过的节目

  《康熙来了》、《超级星光大道》、《我猜我猜我猜猜》这些优秀的台湾综艺,都出自他手。

  小S口中的伟忠哥,说的就是他。

  自从进入电视圈,他所制作或监制的电视节目,不管是八十年代的《连环泡》;

  还是新世纪的《全民乱讲》,总能给台湾综艺界注入新的活力

  所以他也被人称为“台湾电视教父。”

  而这部《中国电视史》,

  原本只是综艺节目中一个吐槽中国电视节目中管用套路单元剧。

  从1988年推出开始,一共制作了186集,每集时长大概在5分钟左右。

  这部原本已经消逝在岁月长河中的吐槽神作;

  自从被B站的一个阿婆主上传之后,就再次绽放光芒

  这足以说明,好的作品是可以穿越时空界限的。

  可惜时代久远,网上现在只有四十集的剧集

  既然是B站的镇站之宝;

  那么一定要在B站播放并且打开弹幕才能风味更佳。

  每一集的一开始,都是伟忠哥用一本正经而有磁性声音说道

我国电视自民国五十一年开播到今天已经有26个年头了,当场构成一部中国电视史!”

  随后,弹幕就会组成「钟国殿是屎」五个字。

  不好意思,刚开场派爷就被弹幕笑哭了,心疼钟国殿。

  忠伟哥立刻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全程不正经地挑逗演员们;

  演员们不得不在他的指令进行表演。

  随后的剧集更是全程高能,吐槽力max。

  稍有观剧经验的人都会发现;

  以往的电视剧总会使用雷同的套路,而且屡试不爽

  而《中国电视史》,就从这些套路入手,开始毒舌吐槽。

  比如打耳光,就是电视剧中经常会使用的套路。

  如果是男主打了女主,那么女主一定会在心里说:

  “你打我?”

  边摇头变后退,脸上呈现惊恐不敢相信状。

  男主则会表现得十分懊恼。

  如果是女打男,那么男人一定是头转身不转。

  十分倔强

  不论是女打男还是男打女,最终女主是要发脾气的。

  然后就出现如下场面对话

男:你听我解释! 女:我不听! 男:那你要怎样! 女:你给我说清楚! 男:那你听我解释! 女:我不听!……

  然后就陷入了无限死循环中。

  是不是很熟悉?

  这不就是琼瑶阿(ǎ)姨的言情剧中,惯用的「无情无义无理取闹」嘛。

  中国电视史,把这种通篇废话行为解释为拖时长。

  (派爷表示赞同)。

  要说套路最深的,还是武侠剧。

  侠客一定要用剑,用刀就太逊了;

  每次打斗之前,都会被一声“刀下留人”打断;

  好不容易要开打了,结果下集再见。

  下集他们会不会打,观众们谁也不知道。

  这种类似的套路用多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

  所有人拍片的时候都会遵循这种规定。

  所以,伟忠哥在旁白中一直在吐槽:

  也不知道是谁规定的。

  不知道是谁规定的,电视剧中那些中枪死的角色遗言一定是讲到关键的部分,就立马死掉。

  (你倒是把凶手是谁说出来再扑街啊喂!)

  也不知道是谁规定的,想自杀的角色一定会先说一句:

“信不信我死给你看。”

  然后他死来死去怎么死也死不了;

  也不知道谁规定的,男女爱情戏中约会一定会下雨;

  更不知道谁规定的,相爱的恋人一定有着很大的贫富差距,男主的妈妈肯定瞧不上女主。

  这些规定,不仅成为了导演和编剧们的习惯;

  时间久了,观众们也习惯了剧情上发展惯性

  有的导演只是偶尔不按套路出牌,观众们就会看得高潮迭起,大呼神作。

  时至今日,离中国电视史的吐槽已经过了将近30年的时间;

  可是这些被吐槽的套路在如今的电视剧中却依然适用。

  看来,最近三十年的中国电视剧,一直在原地踏步。

  所以我们今天再次回顾这部吐槽神剧的时候;

  完全不会因为时代差异而get不到笑点。

  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正是台湾电视剧最辉煌黄金时代。

  《新白娘子传奇》、《戏说乾隆》、《包青天》这样的经典作品都是产生于这个时代。

  而《中国电视史》正是针对这些作品,进行二次创作

  对经典电视剧一针见血的讽刺和吐槽,也让这个节目的收视率得到飙升。

  36%的收视率,让工厂老板都不得不写信投诉电视台

  因为员工们都在看他们的节目而不加班。

  这让参与其中的演员们感觉到很满足。

  虽然当时几个人还不是专业演员的,他们参加演出几乎没有钱拿。

  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有正职工作,去剧团演表演只算是业余爱好

  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除了热爱,别无他物。

  他们在剧场中被王伟忠发现,才走上了演艺道路

  唯一专业演员出身的,是男主角澎恰恰。

  鼻孔眼睛大的他,在《家有仙妻》中扮演了陈天贵一角

  从而被观众们所熟识。

  30年后,他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了台湾喜剧界的「扛把子」。

  其他的几个演员,也都在台湾电视圈混得风生水起。

  回想起那些为了理想打拼的穷苦日子,他们一定会心怀感激

  同样要感激的,还有王忠伟。

  辛亏伟忠哥慧眼识珠找到了这么一群愿意为热爱的事情不计名利付出的人;

  不仅让他们的表演梦得以实现

  更为我们留下了这么精彩的节目。

  这样用心去做的节目,哪怕再过三十年也会依然耀眼

  本文由电影派原创完成微信ID:dyp833

  微信搜索:电影派

  《中国电视史》影评(三):王伟忠,他可能改变了中国人性格

  ——关于《中国电视史》的伪剧评 对于对台湾综艺有一定了解的人来说,王伟忠这个名字可谓如雷贯耳,据说台湾近些年来80%的综艺届从业人员都算是王伟忠的“徒子徒孙”,台湾叫得响的综艺节目——譬如《康熙来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全民大闷锅》《超级星光大道》《大学生了没》等等——大多也出自王伟忠名下。称王伟忠为“综艺教父”,说他奠定了当年台湾综艺的辉煌一点也不为过。不过,虽然我早就对这位大人物有所耳闻,真正更多地了解他,还是通过《中国电视史》这个节目。 十多年前,台湾综艺通过网络大批量涌入大陆后,那时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台湾综艺领先大陆30年。现在再说这句话,几乎已被当成一个笑谈,如今台湾综艺衰落,大陆综艺大幅超越台湾仿佛已是一个无需再争论的话题。然而,最近在B站看这个近30年前,由王伟忠一手打造的《中国电视史》节目,B站的网友们又纷纷刷起了那句久违的话:台湾综艺领先大陆30年。 今天的大陆确实还没有这样的节目,倒不是一定要模仿这样的形式,而是我们还没有这样脑洞大开的创意。 相比较台湾,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或许是庞大市场?相对于台湾来说,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收视人群。或许是挥金如土的冠名商?买广告也好,买海外版权甚至整个海外制作团队也好,给艺人支付数倍的通告费也好,钱永远不是问题。这一切,将台湾综艺人员连根拔到大陆,不仅吴宗宪、蔡康永、小S等一大批聚光灯下的台前大咖前往大陆,就连王伟忠这个背后的台湾综艺定海神针也渐渐转战大陆。 但是,扪心自问,大陆综艺这几年是真的全面崛起吗?大陆有钱、有设备、有技术,人员也已成长,连创意也渐渐有了,甚至当年湖南卫视派团队深入台湾综艺界,在各个岗位跟着台湾人一起制作节目、一起吃喝,甚至比台湾人还努力还用心,可以说连虚心学习艰苦创业精神一样不缺,那大陆到底还缺了什么? 说到底,还是创意,虽然前面说创意已渐渐有了,但到底还没形成自己的创意王牌,到底还没法跟欧美日韩甚至当年的台湾创意相比。现在大陆的综艺节目仍然需要大量购买海外版权和引进海外制作团队,如果回到这篇伪剧评上来,大陆缺的,就是一个王伟忠式的开山人物。 当年台湾综艺较之大陆的盛况,当年的我们常常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两岸开放程度的差异。两岸都曾经历过类似的封锁时期,党政军也都曾统领人民的一切文化生活。后来两岸先后开放,台湾因为开放得更加快速、更加彻底,加上他们经济水平领先于大陆,且由于历史原因,他们受到更多美日文化的影响,所以他们的综艺更早崛起被认为是情理之中的事。 直到我这两天翻出较早时候(2010.12.14)《锵锵三人行》窦文涛对谈王伟忠的一集,我才意识到:时代背景可能不是唯一的原因。 那集的《锵锵三人行》里提到,或许是由于这个民族总是比较辛苦缘故,中国人虽然在私下时候是有幽默感的,但在台面上总是比较正式、比较庄重。而喜剧是需要内心的快乐的。王伟忠从小在眷村长大,父亲是个爱开玩笑的北京小市民,当年与王伟忠母亲在一起时两人都很年轻,还是自由恋爱结婚,所以他们家庭是个快乐的家庭。言下之意,家庭环境影响了王伟忠对喜剧的态度。说到这里,主持人窦文涛不经意地补充一句:“你(王伟忠)把台湾的许多电视家庭都变成了快乐家庭。” 这一句话触动了我,细想下来,确实如此,王伟忠改变的,不仅仅是一种电视观赏喜好,更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 早期的台湾综艺,与早先的大陆综艺相似一板一眼端庄正式,且总是要寓教于乐。后来环境开放,台湾综艺迎来秀场时代,歌舞戏耍纷纭登场。但那时的台湾综艺还没有完全走出自己的道路,直到王伟忠那一代人出现,台湾综艺才渐渐形成产业,才强势打出自己的品牌,成为华人综艺标杆。再后来,就是我们都看到的,台湾综艺打入大陆,深远影响了大陆综艺的走向。 没有王伟忠那一代人,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当然也会接受欧美日韩的综艺文化,也会敢于在台面上释放自己的喜剧天分,因为物质文明的发展和地球村的开放,会让我们迟早迎来这一天。但是,王伟忠们加速了这一进程,甚至,我大胆猜测,王伟忠们对大陆的加速作用可能更甚于台湾。因为当时的台湾综艺已经植入秀场文化,王伟忠们只是在那基础上进阶一步,并牢牢稳固了这一步。而大陆综艺则是直接从报幕时代进入了近似台湾的综艺时代,可谓进阶一步半甚至两步。 回想十多年前,当大陆年轻人围观台湾综艺盛况时,许多较年长的人都表示愤慨,后来大陆综艺都学起台湾那一套时,我母亲曾不止一次批评那些综艺,说它们“只知道搞笑”。就像《锵锵三人行》里说的,在曾经中国人的潜意识里,“搞笑”是一件上不得台面的事,更勿论“只知道搞笑”了。但是现在的中国,搞笑简直要成为一种种族天分,就不说年轻人几乎个个都能说几个段子,就连中老年人,也欣然接受了轻松逗乐的电视节目;在各大公司的年终尾牙上,那些举足轻重的中年高管们,都纷纷带头上台卖萌搞笑。这种情形,在十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还不到一代人,中国人就改变了对喜剧的看法,登堂入室的搞笑、甚至纯搞笑再也不是可耻的。剩下最后一群还一脸严肃的,大概只有体制内的那些大佬了,但是,再过一二十年会怎么样?未来并非不可期待。 在那个电视制作资源极其有限的年代,王伟忠们以无以伦比的创意和发自内心的快乐(我说的当然不是后来粗制滥造、泛滥成灾的台湾综艺),为台湾人,继而为后来的大陆人加速引进了一种新的精神生活方式,中国人得以渐渐抛弃祖辈流传下来的一本正经的模样,为自己注入一种更快乐、更自由、更宽容的民族性格。

  《中国电视史》影评(四):鐘國殿是屎!!

  每一次听到伟忠哥用一本正经的语调开始掀开中国电视史(现在应该叫台湾电视史)一系列吐槽的时候,你就知道,让你笑到肚子疼的表演又要来了。

  时隔20多年再次找出这个视频时,所有这些不知道隔了多少代沟,都成鸿沟的年轻观众们依旧笑个不停.突然发现笑的共鸣点还是在

  那儿,节目的笑点可谓是大小通吃,古今通吃。

  这么依旧火爆的欢迎程度,找寻其最主要的原因,完全可以套用节目里的一句话,“打开中国电视史,中国电视史没有进步。。。”电视的发展已大半个世纪,里面吐槽的电视剧老套路真是依旧没改,

  就像《武侠片》篇里,吐槽大侠几十年如一日的穿着同一件衣服,明明没职业,却能天天出去行侠仗义,挥金如土。

  再看看现在的武侠似乎不难发现这样的奇怪设定依旧没变,武侠片里的大侠都不是正常的人,几乎没有正常地洗澡,上茅房,现在想想,他们身体是铁做的,有时还不吃不喝几个月就过去了。

  不得不说这个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热烈欢迎,有三宝:导演创意好,编剧编得好,演员演得好。

  一、导演创意好。导演兼旁白,王伟忠,那个时候的他不过三十出头,就立马要负责这么大的节目,管理一堆比他年纪大很多,有些甚至是他的学长们,有时节目还会出现各种突发状况,这就非常需要一个有强大领导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的人来担当,这个节目对王伟忠来说也是一个大的挑战,现在的火爆脾气和制作节目的才华可能也是在那个时候训练出来的。

  回看《康熙来了》20070124-25两期的节目,不难发现,那个时候的他已经是节目的总负责,是高质量节目的代名词,只要他认可的内容,一定是高收视率,在那个只有三台,节目少的可怜,没有像现在一样能够到处借鉴,全球各种节目整个模式照搬过来的机会。

  唯有创新才是在三台强大竞争中,争取高收视的唯一出路,而恰恰也是创新,才能如此的接地气,这些都是是其他节目模仿不来,也抄袭不了的,这些都将《电视史》推向了独占鳌头的地位。

  二、编剧编得好。再谈谈编剧,导演大致都是先定个大主题,大方向。有了节目的经脉,但是血肉全靠编剧来。有的时候,编剧写的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节目,《电视史》有上百集,虽然每期的时间长短不一,大多都是短篇,面对每期主题不同,期期必须搞笑,这对于编剧来说其实压力挺大的。《电视史》里大多数内容的编写都由当时的策划之一侯文燕编写,有些情节的设定让你觉得真是既夸张却又充满真实。让观众一边哈哈大笑,一边又啧啧称叹其情节设计的巧思。

  三、演员演得好。最后当然不得不重中之重谈谈《电视史》里的演员们了,一个个看起来丝毫没有星味,感觉像是胡乱凑在一起,连参加表演也可能只是他们工作的很小一部分,就像郭子乾、洪都拉斯,那个时候其实也是《电视史》的幕后道具组一员。这几个摆在人群中恐怕也不会有人能够发现的普通人,就这样莫名的凑在了一起,产生出极负吸引力的化学反应。只用看一眼,大家便记住了他们,也记住了他们那些拗口的艺名,澎恰恰(260)、小郭、舜子、洪都拉斯、九孔,还有那不得不说的永远反过来衬托这些绿叶的红花——杨丽音。

  虽然如今他们一个个都是台湾综艺界的大佬,但在《电视史》播出那时,还能看到许多他们青涩的表演,《电视史》见证了他们好多人的第一次,第一次表演电视节目,第一次进入娱乐圈……看着他们的演出,总是会被他们超级做作、夸张的表演风格和又无比真诚的表演热情所感动。有人说表演喜剧比表演悲剧更困难,悲剧只用耷拉着脸,掉几滴眼泪,观众就会感觉到悲伤,可是喜剧要求表演者无论自己内心真实情感如何,都要表现出欢乐的情绪,还要带动着观众一起笑。悲伤是容易被传染的,快乐却总是隔着千山万水,抵达不了对法的心里。

  在《电视史》里最喜欢的就是杨丽音,她真的很漂亮,科班出身,戏剧表演一流,可是甘愿丑化自己,当个供大家欢乐的女丑。绿叶总是很多的,标准的花瓶美女也是有的,反倒往往是这种甘愿抛开自己的美女包袱,经常做些搞怪、夸张的动作来达到节目效果的“非常规红花”却是很难得的,欢笑之余,真心被她的认真尽责的表演精神所折服。

  人生能有几度春,岁月无情催人老。几十年过去,岁月的痕迹早已在他们脸上浮现,青春的记忆却仍能永远锁在那虚拟的影像节目里,如果你还在担心节目是不是太久远,失去吸引力;犹豫该不该打开视频去看看时,不妨跟着“我国电视自民国五十一年开播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六个年头了,当场构成一部中国电视史...”的声音,去探个究竟。你会发现,你依旧会被它深深的吸引,因为挥洒汗水、努力表演的那份梦想,永远不会过时。

  《中国电视史》影评(五):揭露国产剧中的那些「潜规则」,这档综艺还真敢说!

  首发于[君君电影院]

  微信公众号TVwanda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后来走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有了套路……

  于是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在吃饱喝足后,开创了另一种娱乐行径:

  吐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