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谷子和鲻鱼》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谷子和鲻鱼》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8-11 02:4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谷子和鲻鱼》观后感精选10篇

  《谷子和鲻鱼》是一部由阿布戴·柯西胥执导,哈比•布法莱斯 / 阿弗西娅·埃尔奇 / Faridah Benkhetache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谷子和鲻鱼》观后感(一):父亲

  说《谷子和鲻鱼》是一部法国文艺片,可能根本没人会信。 它不仅毫不浪漫精致,甚至叙事极为粗糙表达极为市井。 但这样一部电影,却为法国,在威尼斯电影节和凯撒电影节两大世界级电影节上,捧回了多项大奖。 看完这部片,你会为电影所传达出的情感深深折服。 西蒙是个正在经历人生低谷的父亲。 他年近60,同时面临失业和家庭破碎这两大问题。 但为了孩子们,他不能倒下去。 他想借着餐厅东山再起,但开业时面对满屋的贵宾,最重要的一道主菜,却被儿子偷走了。 情妇女儿大汗淋漓的靠香艳的肚皮舞稳住了烦躁宾客,他骑着摩托车去找儿子,却遭到三个偷车贼的奚落,最终无力的倒在街头。 撑起一个平凡的家庭有多难,看看西蒙的经历,或许你就懂了。 但即便再难,西蒙仍要撑下去,只因为他还有个名字,叫父亲。

  《谷子和鲻鱼》观后感(二):最大感受家和万事兴

  没觉得有各位影评人说得那么好。拍摄手法带着比较明显的DV风格。不是反感这种“生活化”影像,可能我的欣赏口味比较偏重于老式的沉稳画面,一个镜头是一个镜头。一遇到“动态”的,就有点心烦。

  故事并不太复杂,注重细节,叙事很有耐心。这是优点。有时想来,生活中一件很不起眼,或者平时可以捂着盖着装没看见的小事,不知道什么时候爆发起来,就是一个定时炸弹。这家儿子的婚姻危机便是如此。表面上没人提及,大家一团和气,但关键时刻,就是这个隐蔽的危机带走了开店的主菜,搞得全家出糗。可见中国老话还是有道理的。家里都没摆平,还谈什么开拓事业

  看之前当然是有点政治挂帅,疑心是反映阿拉伯移民歧视的剧情。现在看完倒有些惊喜:本片还真没沉溺于这种“政治正确”,而是平平常常地讲普通人普通事。即使贷款的那段有点“那个”了,后来也被扳回来了:在怨天尤人之前,还是先把自己解决事情解决好。

  《谷子和鲻鱼》观后感(三):愿初心不改者终能得其所愿。

  对于那些还没有看这部片的人我第一也是唯一想说的就是,真的好长好长,观影前要做好心准备(以及不要多喝水),你应该去看。

  这是一部多么奇怪片子,里面所有人都是话唠,唯一一个寡言的,是主人公

  这是一部多么好的片子。

  记得第一次学到couscous(蒸粗麦粉)这个词是在初中年级,没错我们当时学校教材(非人教版)就是这么时髦,旁边配了图,金黄色的,热气蒸腾的,盛在浅底的蓝色粗瓷碗里,吃货如我,看到简直要流口水,对这个词和这道食物也多了深深的惦记。

  当我坐在黑暗电影院里,陪着这部电影一起度过了将近一半的时间,忍受了前面漫长铺垫人物家长里短对白,看着他们坐在了一起,粗麦粉,鱼,蔬菜依次端上来,大家吃吃喝喝说说笑笑,那种感觉,真的是难以名状

  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就是那种真实到不能再真实的触感

  你跟着老头儿,就像一个尾随者。

  你看着他的苍老,他的无奈,他的小心翼翼,跟渔夫朋友略带讨好地聊天,为了换取一箱新鲜的鱼,因为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好送给自己的孩子情人;在前妻那里支付不了赡养费用,被骂得狗血淋头,尴尬木讷全在那一双缓缓眨动的双眼里;站在破烂到可以报废的船上,他看向远方,脑子里在想船上餐厅的模样,你可以看到那双有些苍老浑浊眼睛里透出的一丝对于未来的憧憬;跟在那群偷他摩托车的熊孩子后面,一次次快要被赶上,又被狠狠甩下,他面无表情几近于肃穆,甚至疲累都是在他累到不行时坐下了,你才可以感受得到,跑步时费劲喘息,滚动的喉头,他都在刻意压抑

  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法国老头儿,没什么演技,只是让你跟着,跟着看他,那种巨大的悲意简直就像一张大网铺天盖地砸下来,原来把生活原原本本地,掰开了揉碎了看,是这么悲伤的一件事。

  这样的老年男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不是么?岁月和生活,将他们脸上的那些表情一次次地带走,换上了或深或浅的沟壑,甚至内心细腻柔软的孩子和女人们,对这样的人会有一丝惧怕,认为他们冷酷不近人情

  其实那只是心里填满了太多,多到让人麻木,生活中的琐事,边边角角,就像一块巨大的吸饱了的海绵塞在心里,用力拧出来的液体全是咸的,说不上汗水还是眼泪

  与这些相比,温情短暂更显可贵,依然对孩子充满慈爱,依然享受生活,在狭小房间里养上一只漂亮小鸟,透过窗户眺望河流,甚至依然渴望爱情,依然,试图改变,改变生活的现状

  导演在前面用了那么多篇幅烘托,给观众看他身边的人,他的工友家人,情人,他的朋友,讲他们的事,讲儿子和儿媳的争吵,讲前妻和孩子们的团聚,讲情人和女儿的相依为命,其实真正在刻画主人公的时间少得可怜,把所有的这些埋好的伏笔都集中在最后,让冲突一次性爆发,老头儿一次次被车甩下,象征着一次次试图融入主流社会失败,他在屏幕摸爬滚打努力,而现实中呢?难以计数的人,难以估量的努力不也都被湮没了吗?

  好在总算给了个开放结局,路也还是要接着走下去的。

  最后女孩火辣的肚皮舞和老头儿追车的平行交叉,很有意思。是不是也影射了移民群体的被消费?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多了。不过女孩的舞,真心好看,那种蓬勃的生命张力,透过有韧劲的腰肢和汗气蒸腾的额头表现淋漓尽致

  老头儿的情人最后端上船的那一锅蒸粗麦粉,算是对这个残酷世界的一点最真诚善意吧!愿初心不改者,终能得其所愿。

  《谷子和鲻鱼》观后感(四):沉默的人

  在每一次赛门沉默的时候,我都在想他在想些什么。那好奇,就像如果我的电动车被偷走了,我肯定不会跟在后面追一样

  我总是对沉默的人多一点畏惧,还有偏袒。如果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受害者,他们似乎自愿放弃了申诉的权利。为什么丈夫出轨了,为什么突然不让我上班了,为什么生活变成这个样子了。如果一个人开始喋喋不休起来,一切似乎都变得正当了。而他不,他最多说这个工作我做了很多年了,他说我要工作,他说这些鱼你都没吃啊,他说,亲亲爷爷。我以为世间无法用语言说沉默,但是他的电动车可以,他薄薄的企划书上的旧船照片可以,他系着领带在湖边追的影子可以。

  总是感叹上帝创造每个人的公平严丝合缝,你得到的全是你失去的。

  豆瓣没有办法草稿。。。

  《谷子和鲻鱼》观后感(五):一部堪称伟大的电影

  看了《谷子和鲫鱼》,有种无法表述的感觉。这应该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电影,它反映世俗生活中的艰辛快乐、冲突,因为对普通人现实境遇关注,也突现出普通人的尊严的电影。

  在我并不短的观影过程中,我比较排斥三类电影,一类是胡编乱造,可以称为“臆造狂”的电影,怎样痛快怎样来,完全不顾现实生活的逻辑。二类是太快脱衣上床。虽然本人也不是道德卫士,对床戏也一点不反感,但一见面,几句话下来,就眉目传情,脱衣上床,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毕竟相距太远。三类是哲理性的闷片。大量严肃的文艺电影,把太多的哲理放到电影中,结果造成了不知所云的大闷片,看这样的电影无疑是对注意力集中程度考验

  而这一部电影,虽然节奏舒缓,但由于对人物命运尊重与关注,始终调动着我的情绪。这是一部极严肃有分寸感的电影。它既不是讲哲学、也不是想逗我笑,而是老老实实写一群人的生活,甚至到了让有些人觉得饶舌的程度。

  我不想具体谈论这部电影的情节,因为情节无法取代这部电影的真正容量。我只提几个场景,赛门与工头的对话、赛门送鱼到女儿女婿家、赛门前妻家的家庭聚会、几个老头在小旅馆前的谈论、赛门女儿的肚皮舞救场、赛门儿媳那一通对丈夫哭诉,真是精彩之极。

  当赛门女儿为救场而跳肚皮舞时,我们看着艳舞,心里却想着不停追着摩托的赛门,为他着急担忧,希望奇迹出现。那真是一种奇妙效果

  《谷子和鲻鱼》观后感(六):一道来自北非的法国国菜

  周末在家撸片,终于把这部《谷子和鲻鱼》看完了,片子带来不是食欲,而是对生命的唏嘘片名的谷子和鲻鱼,其实是一道被叫做“古斯古斯”菜,虽然这道菜是来自北非的阿拉伯食品,但如今,却成了法国人最爱的菜。

  《谷子和鲻鱼》中,贝吉先生一家生活在法国南方靠海的小城塞特,他们是北非突尼斯裔移民,工作了35年的贝吉遭修船厂老板解雇后,准备利用一条废弃的旧船,开个餐厅。

  突尼斯是阿拉伯国家,贝吉前妻善做一道阿拉伯美味古斯古斯,深受家人喜爱,而她的绝活就是用鲻鱼来烹制。贝吉打算把这道菜作为餐厅的主打菜。贝吉的情人是家旅店老板娘,其有一女,和贝吉是无话不谈的忘年交。在她的帮助下,餐厅终于落成。但诸多问题还没解决,比如贷款、政府批文,贝吉在餐厅搞了个大趴,请来了当地各路名流,希望能给大家建立信心,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但正在此时,主打菜“古斯古斯”却突然掉了链子……影片的最后,不是众望所归欢喜大结局,而是留下了种种悬念

  说实话,如果静不下心,这部片子根本没法看不下去,大量冗长的对白,看似全是无关痛痒的生活琐事,3个小时的电影,前半小时,根本就没整明白导演要干啥!

  但是正是这样的叙事,才让人慢慢融入了剧中情境,让你的节奏和影片合拍,与其说是在看一部电影,倒不如说更像听一个老朋友碎碎念,从他东一句西一句的闲扯中,你在捕捉他的信息感知他生活。没有说教,甚至没有表演,只有生活中各色人物的点点滴滴,勾勒出的是欧洲外来移民与欧洲社会的现状。

  对于现在的电影,食材君认为,看完的第两天,还能想起情节的,就算是好电影了,而这部片子,不会让人轻易忘记

  谷子:古斯古斯和法国国菜

  古斯古斯(Couscous)源自北非,是摩洛哥、突尼斯及利比亚等地区传统主食,也是阿拉伯风格的食品。古斯古斯在欧洲非常受欢迎,是意大利大利西西里的传统食品,在法国也家喻户晓,更被一些法国人戏称为“国菜”,在2011年还被法国人票选为法国人最爱的美食第三位。 这么看,法国人有多包容

  制作古斯古斯用的是制作意面所使用的Semolina粗麦粉。它的形状小米相似,所以又称为“非洲小米”。只需将它加水和一点点盐,蒸熟后就可以食用了。

  古斯古斯一般都会制作成各种不同的料理,常用搭配鸡肉羊肉肉类,还可配土豆胡萝卜玉米粒等蔬菜,再加上各种香料,可当主食,也可做沙拉。不过,影片中用鲻鱼制作的古斯古斯,还是挺有挑战的。

  鲻鱼:鱼籽更出名

  鲻鱼,又称乌鱼或乌头,幼鱼叫青头仔。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温、热带海域的沿岸。片中的鲻鱼是产自地中海的。鲻鱼喜栖息在入海口,幼鱼常溯河入淡水河川,产卵期时会洄游至外海产卵。对环境适应性很强,遭污染港湾、河川皆能生存。

  鲻鱼最出名的并不是鱼肉,而是鱼籽。它的卵巢及鱼卵统称“乌鱼子”,腌制后,橙黄的乌鱼子风味独特,吃后齿颊留香,不仅是台湾的名产,日本人也视之为珍品。

  而雄鱼的精巢也是一道名菜,即乌鱼鳔,肉质美味,加酒红烧,或是煮汤,甚至煮麻油乌鱼皆适宜。

  更多美食及美食电影影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食材砖家 shicai2014

  《谷子和鲻鱼》观后感(七):导演说

  鲻鱼是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浅海或河海交界处的一种银灰色小鱼,突尼斯风味的鲜鱼古斯古斯(北非人民用一种当地特产的小米加上牛羊肉、鸡肉或鱼做成的饭食)中的鲜鱼,就是这种鲻鱼。片名译成“种子和骡子”,这里说的种子,就是古斯古斯中的小米,很像我国北方产的糜子。

  这部影片被《纽约时报》评为2008年度十佳影片的第三名,因为它是不多见的反映法国移民真实生活的优秀作品居住在法国南方赛特港的斯利曼·贝吉先生,已到退休年龄沉重失落感伴随着他每日的生活,加之工资收入微薄,离异后重组的家庭人口众多,必须创立自己的事业才能走出困境。这个事业,对于移民来说,最便当的就是开设一家有特色餐馆。向家人说明自己的计划之后,得到包括前妻在内的所有人支持,大家一致认为,这个餐馆就是全家美好生活的象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的梦想很快就要实现了。然而,审批开业手续大权掌握在以多奈尔先生为首的一群法国官僚手里,寄人篱下的移民只能博取他们的欢心,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在修葺一新的船上餐厅举行的这个招待会,就成了斯利曼一家人事业成败的关键。好事多磨,斯利曼没有估计到应邀前来的宾客如此众多,事先准备的古斯古斯居然不够来宾享用,摆脱尴尬局面的办法只有马上再去做一锅。但祸不单行,儿子马基德又把锅子放在汽车里带走了,前妻苏阿德不知去向,宾客开始骚动。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聪明美丽的丽姆灵机一动,跳起了肚皮舞,情人拉迪法又做好一锅古斯古斯,端来送给来宾。虽然斯利曼因自己的摩托被盗,跑得筋疲力尽,但全家人的梦想终于没有破灭。

  影片用白描的手法,平淡无奇地描述了一个移民家庭的故事,介绍了移民的艰辛和苦恼,同时也总结了他们来到移民国之后获得成功的经验:要想在别人的国家里生存,自己必须团结一致,付出更大的艰辛和努力。在世界任何地方,情人和离异的前妻之间都是水火不相容的,在重组家庭中,新的妻子或丈夫带来的孩子与自己亲生的儿女之间,也经常会有磕磕碰碰。但是面对新的移民生活,要想活得更有尊严,就必须先把这些家庭内部矛盾抛开,一家人团结一致,识大体顾大局,把民族矛盾放在家庭矛盾前面,一致对外,才能获得成功。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既然是二等公民,受到异国当权者刁难,本是意料之中的事。影片中,拉迪法虽然看到斯利曼的前妻变成海上餐厅的主厨,自己心仪的斯利曼又将与苏阿德一起共事,心中自然是五味杂陈。但是在紧要关头,她能够忘掉这一切,救场如救火,迅速跑回家去,做好热腾腾的一锅古斯古斯,端给决定全家命运的来宾享用,就说明她完全悟出了这个道理。丽姆在紧急关头跳起肚皮舞,也是这个道理。那些充当餐馆女招待的儿媳们,在客人开始鼓噪,口出不逊之词时,仍然笑容可掬地为宾客敬酒,以缓和紧张气氛,也是因为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必须同心协力,同舟共济,才能实现全家的共同理想。满脸沧桑的斯利曼,离开祖国突尼斯来到异国打工,辛苦了一生,出于对自己亲人的深爱,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再进行一次最后拼搏,给家人留下一份赖以生存的基业。他对前妻苏阿德仍然怀有某种亲情,苏阿德也还在爱着自己的前夫,当然她更爱自己的儿女们,能够为斯利曼和孩子们把餐厅办好,就能够和全家人一起过上幸福生活,拉迪法也深爱着斯利曼,她的女儿丽姆梦想着海上餐厅变为现实,共同的爱,一致的目标,把大家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共同努力奋斗,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古斯古斯这道北非人的美味佳肴,是团结全家人的纽带,每个星期天,斯利曼全家都聚在一起,围绕着这道民族美食大饱朵颐。古斯古斯是北非人的生存钥匙,凭着这把钥匙,他们打开了在欧洲生存的天地,在世界各地都开设了古斯古斯餐馆。古斯古斯也是本片的主线,从影片开始,斯利曼得到一箱海鲜开始,到影片结束的古斯古斯晚宴,它不仅把斯利曼一家人串联了起来,也把整个故事串连在一起。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也是由苏阿德的古斯古斯引起,以拉迪法的古斯古斯结束。电影的片名实在是画龙点睛。

  导演阿布德拉迪夫·柯西世1960年12月7日生于突尼斯,1966年跟随父母移居法国,在尼斯长大。1978年,在西米艾兹剧场登上话剧舞台,其影片深受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影响。柯西世既是电影导演,也是演员和编剧。2000年,拍摄了《伏尔泰的错误》和《躲闪》。《躲闪》深入描写了巴黎郊区北非移民后裔的生活,以纪实手法表现了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少年男女的恋爱经历。主人公是一个叫克里莫的15岁的中学生,住在巴黎郊区的廉租房里,母亲在超市工作,父亲在监狱服刑。克里莫爱上了一个叫丽迪娅的漂亮女孩,然而这个女孩却喜欢上一种叫“爱情与偶然”的游戏。在同伴们的帮助下,克里莫试图向丽迪娅表白爱慕之情。该片获得了恺撒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这第三部影片《种子和鲻鱼》,除恺撒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外,还获得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和路易·德吕克奖。

  阿布德拉迪夫·柯西世仅仅拍摄了三部电影,就获得了如此多的奖项和荣誉,一举成为法国影坛举足轻重的新星,被列入年轻的“作家电影”导演行列。他的作品以低成本预算和社会底层(移民、地下、城市郊区生活)题材为特点,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通过这些人群的语言和行为特征,反映生活现实。影片故事情节极为细腻,既不夸张也不追求宏大场面,导演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透过人物的话语和动作张力来刻画人物性格。通过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平等遭遇,描绘出众多底层人物遭受排斥和压迫的现实图景。把一个社会群体放在特定的地缘区域里,把这些人物形象摆在特定的社会氛围之中,把人物性格和充满矛盾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就会使人们忘掉影片拍摄的准备工作(镜头角度的选择、灯光布置,甚至包括后期剪辑工作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完善新的“真实电影”原则。他挑选的演员,往往是非职业演员,加上晃动的取景框数字成像,一般不配音乐,就会使人感觉很多镜头组都是即兴创作的,实际上,一切都是事先仔细计算好的。总之。阿布德拉迪夫·柯西世的电影,既低调又不加粉饰,不断地制造人间寓言,把话语权还给了那些被剥夺话语权的小人物,难怪某些影评家把他视为法国自然主义电影大师让·雷诺阿、莫里斯·皮亚拉或者雅克·杜阿雍的继承人。

  《谷子和鲻鱼》观后感(八):看这片就是折磨

  看这片就是折磨。心理上,生理上的双重折磨。

  听着法语咯痰式的发音一直絮絮叨叨絮絮叨叨了两个半小时,看着镜头几乎不带切的就这么长镜一直拉着晃来晃去晃来晃去了两个半小时,看完我的直接生理反应就是恶心想吐,想吐恶心,恶心并且想吐,想吐外加恶心。

  电影开场不到20分钟就成功镇住了我。事无巨细,不分轻重缓急,统统倒向观众:小女孩不会用坐便器她妈妈就此抱怨了十几分钟,别无他物,就是单纯抱怨这姑娘不好好坐下来小便;之后的家庭聚餐,再一次,讨论尿布成本十来分钟,我真的很想从这看似毫无意义的对话中看出点深度来,可惜这就真的只是一堆人聚在一起讨论小孩尿布而已;接下来开始吃饭,一家人闲聊,拉家常,刚开始觉得有点温馨,有点惊喜于如此直接真实的表现了家人间的亲情与矛盾,可当拉到超过五分钟的时候,我有点茫然了,在接下来的二十分钟里我望着一家人塞满食物的嘴忍不住想问苍天,这是为了什么,我坚信导演想要传达的一切在最初的5分钟已经完美表达了,那这接下来的20分钟是在干毛;然后就是女人们在厨房里边做饭边拉家常20分钟,情人的女人劝说母亲去参加开业礼反反复复几句话又20分钟,并且毫无悬念,在她开口劝说的同时我相信所有观影的同学都知道她们一定会去,再接下去是怨妇向公公抱怨花心的丈夫,唠唠叨叨不停的吧的吧十几分钟,母亲和女儿争执谁去给穷人施舍食物将近又是十分钟。这是要闹哪样。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我啥也没干就坐那听他们一家子唠家常了,就这豆瓣还全是五星评论,我摸着良心说这三星都是我怕遭人鄙视没文化硬着头皮忍着恶心给的。

  话是如此,可倒也真无法说这电影差。这里面一些直击人心的东西那些个五星评论已经深度剖析过了,我也就不一一赘述。对于那些所谓闪光点我是觉得还好,整部片子唯一打动我的是父亲那张苍老的脸。容貌的苍老,神情的苍老,就连拼搏时认真的脸仍是苍老,并不让人觉得有精神,是一种精疲力竭前的最后一击。直至电影最后一幕,他的这种苍老和疲惫终于从紧绷中解脱,再没有什么能够支撑起那具也许比看上去更加苍老的躯体,也让人回味父亲从来没有过笑容的紧绷的面容背后,大概是承受着比我们所想象的更沉重的负荷。

  然而一个演员精湛演技所带来的安慰还是不足以平衡电影本身带来的折磨。就算在生活中真去听人唠家常20分钟我也早受不了了,更何况这是电影。法国本就是审美怪异的国度,也许是前卫,也许就是审美疲劳,看多了美就开始渴望丑。我辈境界还没达到,仍然在盲目地追求着美,比如我怎样都无法欣赏吕燕,比如我就是捍卫这片子伪文艺真裹脚布的身份。

  《谷子和鲻鱼》观后感(九):父亲式陀螺

  水上行舟甚愉者甚,明媚的阳光海港,看似沉静又不安定的飘零着的表情,独倚船栏,加之一袭红裙,作为一名单边游女性来说这调调恐怕再好不过了。又如是这风韵面对一位洞察秋毫,哀婉精干的轮船导游则要另当别论了吧。观众们伴着影片这喜剧式的观望态度就着这烟雨朦胧开了的头。

  鲻鱼是温热带浅海中上层优质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遥想儿时戏水,由于在海里泡了一个暑假每天连续早6晚6的作息规律而造成至今肤色黝黑无法婚娶...大海就是有种让人割舍不掉的情怀。有的人一辈子没见过海,有的人一辈子活在海边。赛门老翁终日修缮船舶渔政。不说能对大海一直保持雀跃之情也应怀着充盈之心感激赖以生活的码头。然而随着镜头的深入我们会发觉自己的主观与善良正在被蚕食。

  玩乐棋牌、逗趣花鸟、远涉山水、颐养和合。平淡中充实着,大多六十一岁老头的生活不就是如此吗。老赛门的生活正好是另一小撮每个年龄段都存在的“不和谐”“被人嚼舌头”的边缘化不受待见式人物。本该享受人生的年纪还在码头上为了生计操劳,年纪带来的压力不言而喻。这个离异后驼背更加明显的老头儿唯一拥有的就是其十多人的两个一家之主的头衔。

  三十五载春秋都奉献给了满是鱼腥味的海港,到头只能换来经理的埋怨与不屑。和经理的拥有对峙精神的促膝长谈让赛门最终选择了主动辞职。

  这或许是最接近全身而退的方法了,为公司修了近四十年船的老工人最后也只能以坚毅愤懑的眼神直视无良的老板。这位老板想必祖上就是地主出身,一出场我就开始咬牙直到赛门带着满箱的鲻鱼骑着它的青春牌电动车直奔原配家为止。

  原配家一冰箱的鲻鱼和埋怨让老头子喘不过气。丢了工作又碰上无理取闹的前妻,想想自己的遭遇赛门便觉眩晕。面对从出生便开始遭遇的大海,从出生就开始下咽的鲻鱼老头子突然有些不知所措,他不知这些东西是为什么走进他的生活,又是如何让这种生活循环单一的令人烦闷的。“但这就是生活”。此时女人的一句话将正在思考的老头子和观众们拉回到镜头里来,老头子带着这句话和仍然新鲜的并使其思绪万千的的鲻鱼去寻他的乖孙女了。

  孙女家时常会响起“便盆交响乐”,这是一个有关生存的无处宣泄的年轻妈妈和其幼女所组成的可以肆意挥霍的“寂寞艺术之声”。而这份压力终于使这个家庭的懦弱之心溢出。或许此时此刻只有见多识广的老头自己才能平静的不予置之。他将被母亲呵斥的呆呆的小孙女以其特有的干瘪却又充满慈祥之力的臂膀将之托起同时给予信任和满足。爷爷的到来支配了这个家的血与骨,女儿在罐头厂的经历和对于人种优越论的蔑视让他对自己阿拉伯人的血统倍感无奈。

  若当年普瓦提埃会战的结果颠倒一下,恐怕现在抱着孙女郁闷的该是法国佬了。此时导演给了我们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对老头子的心理活动做一些揣摩,虽然通篇这位老父亲都透露着小津的笠智众一般的父亲沉默模式。

  导演类似伪纪实的风格也颇和我口味,片中多次出现长时间多人议话的情景,特别是一家子一起吃妈妈做的古斯古斯的一段中,导演的手法让我感到自己的思绪并不孤单。

  是夜,善良的父亲又陷入了自己孤寂的影子中。身体的无力是心灵的无奈,本性的约束使其对晚年生活产生了回想,一无是处的离异老头如何给亲人们留下点什么可以让他们记得他的好的东西呢?他做不到。他不能在旅馆老板娘的房间里找寻自我,特别是这个人的满腹悔恨和羞愧引的他不能自顾的时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以致这个落寞长满了头的老人无处躲藏。是我们本身还是整个世界都不在接受他的沉默寡言,在这个泯灭一切良好品质的社会中是很难找到归宿的方向了。如果慈父的余生是贯穿全片的主线那道经典的古斯古斯既可谓这条主线的灵魂。在那平实的镜头中这道流行于北非撒丁岛西西里和部分阿拉伯国家的经典传统美食给人一种同样普通却难以忘怀的留恋。

  时间推进着老头子对自己的自责感不断加深,作为一名父亲家庭的重担本已将他压弯了腰而在众多子女面前甚至连死后分配财产的家底都没有几文,就是这样一位年过六旬带点平庸的老父亲在想到这些困苦的时候毅然做出了帮孩子们一起创业的惊人之举,和女儿商量后两人直奔营业执照办事处。在办事处精明女负责人委婉的话语中父女二人只能呆看着前方任由无力感泛滥心头,一艘用遣散费买来的报废渔船让这位父亲又看到了希望和动力,翻修过的新船迎着海浪宛若梦幻。父女二人的一腔热和水手们闲言碎语的激励换来的只是工商局负责人不信任的推辞,但是既然看到了光就还是一定要继续走下去,邀请友邻名流们来一次试营业不仅可以证明自己也能让这和他差不多老迈的船散发新光芒。

  一家人在一起坐一条船煮一锅饭。灯红酒绿沾满了码头边渔家餐馆的华丽外衣,像披着荆棘的海豚拨开了云雾荡漾在夜色里。

  为了这个家陀螺一样不停旋转的老父亲,两位不愿与其相见只是默默支持他的爱人以及那些放心不下的儿女们,在同一个夜晚为了共同一个家庭齐心努力着。母亲的坚持女儿们的热心以及那撩人的肚皮舞都让人相信这家餐厅的未来定不止于是试营业而已。唯独可惜在这最关键的时刻整个餐厅最关键的那道怀着母亲味道的古斯古斯却为父亲鸣了宋钟。

  老父亲最后还是没能安稳的走完余生,结尾处轻快的忧伤感在黑夜里与我们交织在一起,此时此刻毋庸多言在导演的尾语中放肆哭泣。

  “谨以此片献给我的父亲”。

  《谷子和鲻鱼》观后感(十):C'est la vie.

  早已超越了一般电影的戏剧性,完全不给人自我安慰的空间,残酷的现实毫无遮掩的摆在眼前。几段场景的连续呈现太直接,难以忍受也必须咬牙坚持,疲惫不堪甚至还算不上坏,赌上一切的最后一搏依然打击不断。儿子会情人消失不见却带走了古斯古斯米;老人寻去他家,儿媳却情绪激动地哭诉婚姻的失败;三个小毛孩偷走他的摩托还耍弄他,可他别无选择,只能像狗一样跟在车后追着,他垂朽的脚步前进的那么慢,可他还在坚持,只得坚持;前妻在路边给流浪汉送来预留的一份古斯古斯,完美的擦肩而过。再看餐厅里,他的继女为了拖延时间跳了二十多分钟的肚皮舞,台下的食客一片欢呼喝彩,气氛看上去很愉悦,而私下人们评论他的餐厅开不过三个月,没有固定的位置,结构不稳固,同行暗暗鄙视其移民身份;他的女人踩着高跟鞋吃力地独自搬着紧急准备的古斯古斯米;看上去这个危机终于解决了,而筋疲力竭的他停下了,倒在墙边…… 夜幕掩盖着一切破碎,焦虑,绝望。一位阿拉伯移民的老人,在被工作了35年的船坞辞退后,花光积蓄,赔尽自尊对生活做出的最后一次抵抗,还是被无数的琐碎小事击溃了。他是想一直站着的,前进的,但最后,他还是倒下了,能不能再爬起来,没有人知道。这是生活最原本的样子,没有飞来横祸,但也不会更好,所以最揪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