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家伙的声音》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那家伙的声音》观后感10篇

2018-08-16 02:2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那家伙的声音》观后感10篇

  《那家伙声音》是一部由朴镇彪执导,薛耿求 / 姜栋元 / 金南珠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那家伙的声音》观后感(一):现实残酷

  当最后真实罪犯音响起,心猛然的一沉。

  当看到那段字幕说直到2007年案件追诉期限已过,罪犯仍没找到时,真是感到无尽的凄凉

  我一直抱着幻想看这部电影,希望能像大多数戏剧一样,有个圆满结局。但现实永远都是这样残忍,尤其看到那个真正的死去的孩子照片,惊觉这世界还有这么多上帝眷顾不到的天使

  心里真的很难受为人母,能够深刻体会父母那种无助绝望心情

  这世界真的凶险无比,看完此片,我的心都一直颤抖着。

  “总以为这种事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薛景求说。

  谁又不是这样想的呢?

  真正的发生了,才发现这种“总以为”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侥幸。可又能怎样?除了无助,仍然只有无助。

  一直在想,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做。也许也会像金南珠,抱着一丝希望挣扎,就算被人骂太傻,也要去试一试,情愿交换自己做人质

  做母亲的,总是会拼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孩子。

  可怜的孩子,可恶的罪犯。

  现实太残酷,令人难以接受

  《那家伙的声音》观后感(二):亲情 沉重 压抑

  电视台主播韩京培的儿子绑架了,绑匪打来电话要求1亿韩元的赎金,京培不得讨价还价。京培与妻子智善都十分着急无奈之下只好报警了,警方很快展开了调查。 警方的高科技调查方式对于狡猾的罪犯来说根本起不了作用。唯一有用证据便是绑匪打来电话时被录下了的嗓音

  父母在等待归家的孩子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无处表达自己的爱。极度抑郁着。不知道孩子现在怎么样。犯人又是怎么想的呢。那一声冷笑有代表什么呢。世上没有完美的犯罪计划。却因为公诉期。这个孩子就要这样不明不白离开

  韩国片把人的心理情感刻画得很细腻,即便在处理这个需要冷静克制题材时也如是。导演不去丰富单一的叙事技巧,而是一味地煽情催泪和嘲讽警察

  《那家伙的声音》观后感(三):悲凉的绑架案件

  一看到绑架案件,都会反问自己,

  如果是自己的话,会怎么做?

  不报警交赎金的话,绑匪是否真的有人性会放掉人质?

  如果报警了,惹火了绑匪,有可能会被撕票,

  然后每个绑架案都开始极致矛盾的心理对战。

  我们真心的希望,你要钱,我给你钱,绝对绝对不要伤害亲人,只希望可以平安平和解决,不要有任何无法弥补的损失

  可是,站在警方那一面,这是绑架,做为维护正义社会治安的人,犯了罪就应该把犯人抓起来,

  事实大多电影绑架案,报了案的绑架事件,警方就算是锲而不舍火力全开的去追踪逮捕罪犯,在被绑架的亲人眼中,只要事件没解决,亲人还没平安回来前,警方的力量在他们眼里还是那么的软弱无力更何况这部电景的警方,让人无奈无语。

  看着剧中那一对夫妇

  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种翦熬。

  却又无能为力心急如焚

  而罪犯确狠心的在那87通电话录音里,没让他们跟孩子对话,甚至那唯一两次的声音,居然是录音带。

  那对夫妇一次一次的绝望,越来越浓厚的绝望,却又不能放弃那希望,然后挣扎着生活,过得每一分每一秒还不能释放发泄宣泄的紧张日子

  到最后交了赎金,在公园边发现的冰凉尸体,知晓了结果,让人真正绝望又想发疯,煎熬着不知道亲人的生存机率想发疯,知道亲人已死的结果也想发疯,这部剧就是压抑的让人想发疯。

  因为情剧慢慢的,放大了人性,放大了情绪,从始自终,我们都没看到罪犯的一面和被绑架孩子绑架后的情况,导演让我们一直看着亲人焦虑脸庞,为了救人做着一堆无理且不得不实行的要求。

  这部剧看完后,我久久心情不能回复

  太压抑了,

  那122分种里后半期一直跟着主人公极度压抑焦虑的气氛看着故事发展,看完心里很难受。

  因为,亲人被谋害了,尽了全力,却找不到凶手,诉讼期过期了,而且凶手还逍遥法外,如此悲凉的结果没有一点点让人可以觉得心理安慰事情

  让人愤怒,让人压抑,让人悲凉,却又无处发泄。

  :还有,剧中开头男主报道着绑架事件凶手被抓,但是被绑架的孩子已经逝世时,男主用着平静冷然的语气报道着,并督促总理和警方更好的为大众服务,我只想说两个事,第一,既然发生了儿童绑架案,而且自己还是报道这种事件的新闻主播,自己也有孩子,为什么没有一点防犯警惕意识。第二,开头别人孩子被绑,最后轮到自己孩子被绑,才理解了那种不法言语心痛,是不是事情不发生到自己身上,就没法身同感受呢?!唉~~~~~

  《那家伙的声音》观后感(四):关注黑暗,是因为我们渴望光明

  《那个家伙的声音》又名《电话谋杀者》,改自韩国的真实故事,讲的是一个孩子被绑架杀害最后凶手未能找到的故事。对于绑架撕票的故事,在现实里并不少,韩国近年来许多电影都用了真实故事改编,暴露了许多生活的黑暗面。

  比如那让人印象深刻的《杀人回忆》,一个连环杀人案,凶手专挑雨夜里对漂亮女人下手,手法极其残忍和恶心,但令人愕然的是,最后这个凶手还是没有抓到。

  再比如《素媛》,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因为在上学路上为一个流浪汉撑伞而被强奸到肛裂,此后过上了只能依赖随身携带尿袋的生活。《熔炉》里讲述双胞胎校长对聋哑学生实行强奸的真实故事。《妈妈别哭》讲的是一个少女被一个小混混设计而被多次强奸和拍裸照等最后自杀,而她的母亲为了替女儿报仇

  前阵子发生的红黄蓝幼儿园孩子被猥亵、喂药的事例以及之前幼儿小孩因为不听话被喂芥末等,这些数不完的案例都在告诉我们世界存在许多黑暗面,而这个世界又可能因为有太多的事和节奏太快了,这些可怕恐怖的事情出现之后掀起一阵风波,伤痛留在受害者受害者的家庭里,而对于其他人,依旧似乎无关。

  韩国的电影有许多是很小众的,但是却拍出了让人潸然泪下味道。譬如《那个家伙的声音》至始至终都在用电话沟通,母亲扮演者在慌乱之余报警然后听从凶手指示在夏天穿上红色的冬天大衣在堵车的街道上狂奔,孩子父亲在去往游乐场时候由于堵车也在争分夺秒的狂奔,女主翻箱倒柜找一件红色衣服,男主在预感儿子已经死了的时候强行自己要吃完一碗饭......

  而在这一类残忍的事故面前,我们在为亲人逝去或者受了创伤的时候痛苦肝肠寸断的时候,也往往会看到另一种想法,便是ta在的时候我们没有好好珍惜他或者没有好好教他一些自卫本领,人可能都是这样吧,等到失去了才愈加明白,原来身边的人是会离开的,在的时候需要好好珍惜和保护。

  对于这类的电影,在看太多类似的电影之后似乎没有那么震撼,但依旧在开篇的时候迫切希望最后凶手被抓,希望这个家庭可以从生活的泥沼里走出来,起码这样,让我们多了一些相信生活的信心。然而,这个电影如《杀人回忆》一样,还是留下了一个谜,就这样让人心里的悲痛得不到解答,愤怒得不到宣泄口。当然,能给人留下悬念也是电影结尾巧妙的处理方式,起码尊重于故事情节,没有为了要“大团圆”结局而捏造一个凶手出来。

  世界上许多类似的事情正在某个角落里发生,我们可能不能阻止所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但希望更多人关注黑暗,将这类的事情重视起来,因为我们渴望光明和美好。

  《那家伙的声音》观后感(五):针对犯罪心理所应做的措施

  不知导演所给出的信息真实与虚假成分比例,比如警方的行为细节。但基于被打了一闷棍,不加以反击,提振下信心,总是令人郁闷的。

  影片之中所表达出来的绑匪,并不是一个纯粹追求金钱的绑匪,相反,他极为享受自身在挟持过程当中的控制感。

  为此之故,刻意制造一些看似自然的意外,来使事件脱离绑匪掌控,会使享受控制感的冷静的绑匪,也一并陷入焦躁暴躁、无力感当中。

  例如当绑匪要求将钱放在何处,那么便特意将包内的钱币露出来,激起路人贪心,先绑匪一步将钱袋取走。

  当绑匪要求去查看垃圾箱的时候,完全可以乘着环卫工人在旁边的当口,借口垃圾已经被收走。要求绑匪自己给定一个地点

  绑匪要求夫人汇款的时候,大可以在受到一次小挫折的时候就假晕在地,等待路人送往医院

  比如绑匪要求驾车去往哪里的时候,故意制造小车祸,然后警方安排毫不知情的路人、护士来接电话,对绑匪的威胁视而不见,还反口轻飘飘地咒骂。

  又比如,在知道孩子的声音是录音之后,应该平静下来与绑匪谈判选择合作姿态,要求孩子的问答。绑匪若不答应,那便宁可选择相信孩子已死,也不去满足绑匪的控制欲。

  又或者是发布错误媒体信息,使绑架犯自觉一切都在掌握当中。

  【绑匪与家属之间的关系就像爱情,不能给他一种予取予求的感觉,还要想方设法打破其全能感】

  而且当绑匪表现出冷静与残暴的时候,设法使当事人避开绑匪针对性的要挟、攻击,而让不知情的人去无视绑匪、羞辱绑匪、蔑视绑匪、谩骂绑匪。如同辩论之中,对方的谩骂并不会令讽刺者感到焦虑与暴躁,但一个无关之人的谩骂,却会使其面对一个不受控制的新对象,从而产生无力感,失控感。进而打乱其节奏感与控制力。

  以及,从绑匪的心理角度考虑。一般性的绑匪,若然只是为了金钱,那么,他会减少自己的风险。不会撕票,而在获得赎金之后选择放手

  而控制型的绑匪,反倒极不可靠。因为他完全是出于理性考量,而非杀害与否对于自身的威胁程度

  对于受害人家属而言,不是丧失理智地区满足绑架犯,迎合其心理需求行动节奏,相反是在绑架之初就做好撕票的心理准备,用隔离的方法来使自身保持冷静。或是由警方进行引导暗示,帮助其建立好善后的心理准备。而不是一开始就将希望寄托给绑匪,期待控制欲强烈的对方刀下留人。

  从控制型人物人格上来说这根本是不可能的,矛盾的。因为求饶恰恰满足了控制欲,又如何用求饶来阻止控制者的控制欲呢?这就像那些喜欢猎物狂奔、喜欢女人反抗的心理一般,无力的反抗更加强了控制欲的满足。

  只有反过来拒绝对方的控制,才能够脱离对方的节奏。保持冷静,与绑匪进行谈判,这才是面对控制型绑匪的正确态度

  所以影片中的绑匪也才反过来频繁地打电话,希望看到受害人的回应。只是后来男主播又丧失了理智。陷入到了对希望的抓捕当中。重新落入绑匪的节奏里面。

  主播最后说没有完美的犯罪,但事实上他自身的冲动、焦躁、言听计从,已经满足了绑匪在这起案件当中的所有需求。自身成了最理想的受害人。这一事件已经成了标准成功的绑架案。至于“并不完美”,这也只是主播继拯救之后的复仇欲所撑起来的辩辞。

  《那家伙的声音》观后感(六):情绪失控

  不记得有多久没看令我情绪失控的东西。不管是书,还是影视。久得一点记忆都没了。大概是十几年前在学校大大破破的影院里看《恋爱中的宝贝》而痛哭失声?

  我为什么要看这个啊?我怎么想到看这个的?我怎么找到这个电影的?怎么会有这样的电影。唉,我为什么看这个。。。——有多少人像我一样看完这样想?

  可是又不得不承认它是最好的电影。

  可是实在不会再看第二次。

  悲伤的电影太多了。《这个杀手不太冷》、《雏菊》、《 越狱》、《情人》。。。。。。压抑的电影也很多。《追击者》、《杀人回忆》、《迷雾》等等。

  可是没有一部令人如此难受。《追击者》受害者死得更残忍直观,《杀人回忆》最后也没找到凶手,可是,这部受伤害的是孩子,

  其实受伤害更大的是大人而不是孩子。

  我一直以为最后尚宇会被救回来。我一直等着那一刻。我以为剧情会在最后一刻逆转。

  我以为这只是一部嘲笑警察无能、鞭笞制度、揭露社会问题的电影。我以为这只是一部普通的拍得不错的电影。

  我没想到最后尚宇死了。而且不是最后,是被绑架第二天!!!

  那个胖胖的、可爱的、淘气的孩子。京培和智善愿意舍弃一切换回的孩子!他们所有的事业声名财产尊严信念换回的孩子!他们的健康生命换回的孩子!哪怕从此三人流落街头,他们也会喜极而泣

  可是,什么都在。只有尚宇没了。

  尚宇,尚宇。京培不停呼唤着尚宇。智善不停呼唤着尚宇。

  看到尚宇尸体那一刻,我在想,这些人干什么呢!拍这样的电影干嘛!

  京培说:“我们再生一个孩子。”智善说:“我只要尚宇。”她倒在床上。她整个一生被尚宇带走了。

  如果说那时候我还忍着泪的话,京培哭诉的时候,我再也受不了了。所有看这个电影的人都在这个时候失控了。

  看到尚宇尸体的时候,我还寄希望于崩溃的京培放弃警察最后自己找到凶手然后以最残忍的方式——比《追击者》里变态还要残忍百倍的方式弄死他,就像马洪。虽然觉得这是完美的幻想。结果真的只是幻想。不能怪这部片子的制作者。这是一部非常有良知的电影。它所要达到的目的都达到了。它就是让你难受,让你恨,让你找出那个人。只是至今没找到。

  我在想那个凶手,真实事件的凶手,这些年是不是非常得意快乐地生活着,一直到死。

  没看过这部片子的人,不要看了。

  《那家伙的声音》观后感(七):原本真实

  最近突然听到DaVichi的敏京在不朽的名曲里初次登场唱的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5ODM1Mzc2.html

  타타타 tathata 源自梵文 极有深意的歌词 反反复复 不断循环

  下午无意中看到凤凰卫视电影台正在放《那家伙的声音》

  虽然早已看过 却还是忍不住 还是不忍地看了下去

  尚宇妈妈在出租车上 焦急 煎熬

  车里传来的竟然是这首타타타

  却是一个极具磁性略带沙哑的男声 与敏京的风格略有不同

  兜兜转转找来了原唱 김국환 91年的歌 91年的案件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qZOF1u_rWM

  像是看透了人世的沧桑 又像是无法前进从而自嘲大笑的隐忍

  这歌出现在这里 似是应景 又是多么可笑可悲的预言

  只因这一首歌,写下这条短评,抛开本身对这部片子的一切一切偏执的喜欢,因为天国的尚宇,在哭呢。

  《那家伙的声音》观后感(八):要不是结尾,只配得2星

  至此韩国三大未解悬案改编的电影都已经看完,个人觉得《杀人回忆》能够成为经典是有理由的,无论是电影的可看性,还是看完后胸闷的程度在三部改编电影里无疑都是最好的。《孩子们》有缺陷,不过电影的可看性还是很强的,起码在看的时候不会想快进,而这部《那家伙的声音》却硬是让我快进了3次才看完。整体来说片子沉闷,情节进展缓慢且缺乏跌宕起伏的紧张刺激感,悬疑犯罪题材的电影硬是拍成了刻意的煽情片。要不是结尾爸爸对着电视镜头发起的对凶犯的挑战和片尾罪犯的真实声音,我会毫不犹豫的给2星。

  影片根据1991年发生的一起真实的绑架杀人案改编。绑匪在绑架孩子后,向受害者家庭打了87通要挟电话,警察利用了当时能够利用的所有尖端技术都无法追踪到凶手,动用1万警力抓获了300多名嫌疑人,最后直到追诉期都过了也没有抓到凶手。而孩子的尸体却在失踪后第44天被发现,原来孩子被绑架的第二天就已经窒息身亡了。案子听起来并没有《杀人回忆》的案件血腥重口味,也让人想不明白一起普通的绑架杀人案,为何会成为三大未解悬案?声音都被录下来了,还跟凶手有多次的直接接触,可是警方为何连凶手的一点点底细都查不到?我觉得这起案件的重点应该放在警方身上,反映警方自身的贪腐等问题,而不是和其他类型片一样,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家庭身上而落入煽情的俗套。

  本片的亮点是结尾处爸爸在电视镜头前对凶手发起的挑战和片尾处真实罪犯的录音,纯粹是为演员的演技和结尾的创意点赞。“世上没有完美的犯罪”,可是这件案子却真的成为了完美犯罪,没有线索,凶手至今逍遥法外。片尾处的真实录音里罪犯冷静的声音让人不寒而栗,尤其是想到他至今仍然生活在你我之中。要不是结尾和片尾的两个亮点,我会毫不犹豫的给2星。冲着结尾,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下,没时间就算了,不是什么必看的电影。

  《那家伙的声音》观后感(九):个人话语权的剥离之痛

  说到话语权的问题上,我自认为还是要有言在先,不然被解读为“离经叛道”之说就有些委屈了。在当代社会风潮中,话语权的控制决定着社会舆论的发展走向;无论是娱乐至死也好,还是战战兢兢也好,民众的话显然难以立足“礼”的根本,说什么与不说什么都显示着个人政治态度和生活目标的极致张扬。当然,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是不知道说什么话是最准确的,“最准确”怕是要迎合到革命党人的趣味吧!

  说了这么多不痛不痒、清汤寡水的话,又是昨天的一部影片触发了我脑中的某根神经线,估计还会因此啰哩啰嗦一大张纸吧。

  《那家伙的声音》于2007年公映, 导演朴镇彪,影片是根据真实案件“9岁李亨浩绑架案”而改编。近些年韩国电影异军突起,以其细腻的感情宣泄和巨细无遗的叙事风格、唯美的色彩组合甚而大量的血腥暴力镜头夺人眼球;同样的,这部影片中父母的演技如此出色,那种悲怆令人感同身受,叙事舒缓而沉重,而本身揭示的主题也是延续“人性之恶”这一目标,旨在批判罪恶的人性贪欲和冰冷默然的人际关系。

  声音——是这部电影中很大的一特色,从始至终并未出现绑匪的正面的镜头,关于罪犯的最多了解只有那87通电话和几张便条 。9岁的尚宇是家庭主妇智善和DBC九点新闻主持人韩京培的三世单传爱子,电影开头便是出现了韩京培播报的一则悲惨的绑架案,之后描述尚宇一家充满温馨和爱意的日常生活。对于这个中产家庭而言,孩子尚宇普普通通成绩中等,却是父母眼中的至尊宝贝,胖嘟嘟而灵巧淘气。父亲是个受人欢迎的新闻主持人,立场一派强硬,语句坚定有力,话语权在他身上表现的相当充分,但随着儿子被绑架,他的话语权被一点一点剥离,成了绑匪手中肆意戏谑和玩弄的工具。母亲由金南珠饰演,一向甜美婉约的她,在影片开始担任着尚宇的减肥教练和营养计划负责人,对孩子要求严格但满怀希冀。在儿子爬完楼梯气喘吁吁的时候递上一杯温开水,还不时提醒孩子有任务没有完成;而父亲在夜深归家之际,把爱子弄醒,让崇拜自己的孩子献上一个吻便满足的去了。这是一个平凡而幸福的家庭。所有的一切被一通冰冷的电话打破。

  儿子在楼下边练跳绳边偷偷地吃M&M巧克力,一眨眼失去了踪影,再一见是44天后,原先活泼可爱的孩子早已腐烂地不成样子,被警察推测出在绑架后第二天就窒息死亡,但这44天对这对父母而言犹如在18层地狱一般难熬,说的最多的话便是和电话那头不知名的绑匪谈判、讨好,话语权被生生地剥夺,只许说“最正确”的话,一有忤逆就拿孩子的生死的要挟。电话里父母极尽忍耐和服从,完全地失去了话语的主动性和目标性。这种“最正确”,一次次地打击父母受伤的心灵,而他们像抓着救命稻草一般,已不能放开。其中电话里孩子哭喊的叫声是磁带中的录音,亦是对人的话语权的剥离,使得话不成话,却依旧是父母无法言弃的理由,此时对话语权的几近癫狂的控制达到了最高峰,我想绑匪在享受着多次对父母的伤害和对社会正义力量的嘲弄的同时,还充当着这场话语游戏中boss的角色,只有他说停时,才有可能stop。于是这场游戏整整持续了15年之久还未结束,“邪不压正”倒是毫无说服力了。

  父亲和母亲的感情一度由无奈、伤心欲绝到绝望至极,再到怒火中生、恨意百般,44天俩人都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这种切肤之痛好似淬火酷刑一般。母亲在一次寻找中,按着罪犯的要求,在炎炎夏日穿着红色貂裘,穿梭于大街小巷,一声声绝望地呼喊着孩子的名字,于瓢泼的大雨中晕倒;她无需说话,因为任何语言都不能比拟出失子之痛,话语的丧失也寄寓着人性中美之消逝。直至最后父亲在电视机前痛哭着控诉罪犯的无情和残忍,但仍希望观众们能帮助找到这个恶魔 。他的强硬被打击地体无完肤,他的话语权被剥离地遍体鳞伤,残存的自尊被强烈的抑郁气氛所掩盖。

  我仍要说,我们的话是为了正义,即使是“所谓正义”。相信美好是蒙骗自己的好理由,但太多的无情冷酷被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例如我们这几日正在经历的种种······

  《那家伙的声音》观后感(十):关于罪犯的臆测

  看起来是相当令人痛苦的案件,金南珠的演技我很惊讶,全篇素颜需要很大勇气吧,呵呵,开始看到是真实事件改编的时候我就想不会到现在还没有破案吧~结果就真的是这样,并且已经过了侦破时效,发现韩国的侦破时效和日本的是一样的呢,沉睡森林里中村亨也是高智商的在等待侦破时间的失效~

  过了15年依旧没有捉到罪犯,导演的确成功的把这罪犯拍的让人深恶痛绝,但是我还是有种猜测,全案看下来罪犯的手法也没有很高段,甚至可以说只是侥幸过关,因为警察实在太愚蠢,有没有可能他早已经不为人知的死掉了呢,他终于拿到了钱,去银行妥贴的用一个谁也不可能怀疑的名字和N个账户存好,可是就在出门的时候,或者在回家的路上.被呼啸而过的卡车撞的四分五裂,因为那时命案多如牛毛,也没有人会注意这庄小小的车祸,罪犯就这么滑稽的消失了也不是不可能的,我总觉得是这样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