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教宗的洗手间》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教宗的洗手间》经典影评10篇

2018-08-16 02:4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教宗的洗手间》经典影评10篇

  《教宗的洗手间》是一部由Enrique Fernández / César Charlo执导,César Troncoso / Virginia Ruíz / Mario Silv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教宗的洗手间》影评(一):与苦难中继续微笑和行走

  当我们看够了太多美国式的乏味英雄主义或者那些无病呻吟爱情故事之后,我们需要静静的坐下来,跟随镜头,跟随自行车旷野里奔跑.

  当我们被生活无情的鞭策之后,还能剩下些什么,生活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开那些低级玩笑,上帝或许从来都是冷幽默行家.在跟随那些晃动的镜头,穿越巴西和乌拉圭边境,在黎明的寒风里猛力的蹬着脚踏车,我们跟随上帝的玩笑,从希望到挣扎,最后一切都过去了,黑白的镜头里,是满地的垃圾,是一张又一张无助眼神.但是...挣扎之后,我们却并未绝望,即便与苦难中,影片一样能给我们继续微笑和行走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教宗的洗手间>>想要给我们传达的.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乌拉圭片,庆幸的是,这真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无论镜头,画面,色彩控制,对白,演员平实演技,以及简单却又意味深长的剧情,这都是一部值得安静的坐下来,细细品味的电影.

  《教宗的洗手间》影评(二):快乐的洗手间,不快乐的生活

  凌晨四点看完此片.

  教宗的洗手间?宗教在此片中只是个摇摇欲坠幌子招牌,就像是片里教宗到来倒计时的那个牌子一样.

  让我动容的和你一样,是当黑白的电视机出现主角无助苍茫的影子时,女儿留下的那一颗泪,是珍珠.

  我爱男主角的脚踏车,爱他骑车载货时专注的样子,背负责任的男人是应该这样的!女主角其实很漂亮很有气质,资料说她是乌拉圭的著名舞台剧演员,果然贫穷的扮相也掩饰不住的光芒啊!女儿是一个小仙女,没有她影片会失色不少,很纯很纯的样子,影片基调其实有些灰,但她是亮光.

  够温情,够幽默,也够现实,但不残酷,更不商业,如果你也是在凌晨四点看到此片,相信也会喜欢上它.

  那个洗手间真的是很可爱的,我感觉的到它的快乐.

  《教宗的洗手间》影评(三):即使梦想破碎,生活仍将延续

  在这个身不由己社会,每个人被迫生出的梦想,无论大小远近,都容易破碎。破碎与否倒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还得继续。

  《谷子与鲻鱼》里的贝吉,是个法国阿拉伯移民,与老伴离婚后独自住在一家旅馆,生活本应平淡充实,却因年老而被辞退,老无所依,于是心里有了将旧船改造餐厅想法;《教皇的洗手间》里的贝托,生活在乌拉圭与巴西边境小城,为养家糊口不惜骑自行车往返两国走私小商品日子辛劳但也算快乐;然而教皇的即将到来,让全镇的人都有了“发财”的梦想,贝托开始自己建收费厕所发财的计划

  两个老贝远隔重洋,毫无瓜葛,却同样为了自己的梦想而追逐着,也遭遇着梦想追逐路上的种种坎坷:贝吉处在前妻以及儿子、女儿与旅馆老板娘及女儿的夹缝里,幸好大家都给了他有力支持和帮助,即使有着来自政府、同业以及外人的不解、阻力,他的游船改造餐厅计划进行着还算顺利,就等着试营业的那天到来;而贝托则一边继续干着走私的活,一边忙活起自己的厕所建造计划,即使遭人勒索敲诈、遭兵哥盘查刁难,损失不小钱财,一心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他乐观地忙活着,离教皇来临的日子越来越近,而贝托的厕所也只剩下一个马桶就大功告成了。他们都是普通老百姓,有着普通老百姓的小小梦想,无非是发点财,生活更好些。他们也遭遇着普通老百姓的烦恼婚姻子女、社会上的不公。他们都是乐观的人,虽然表情经常冷俊或愤怒无奈,可他们都选择坚持下去,而且他们似乎很容易就相信:未来将很快就变得美好起来。

  只可惜,这就是一个身不由己的社会,很多时候不是付出就会有回报,未来并不一定就是美好。贝吉的餐厅试营业了,当地权贵都到场,这是餐厅打响头炮的好机会。他的子女、前妻乃至旅馆老板娘、女儿都心甘情愿地为他付出着,张罗着。可惜的是,大儿子的偶然离去让整个形势急转而下,餐厅的招牌菜“古斯古斯”少了重要的配料米饭,试营业遭遇尴尬困境食客们饿得不耐烦,子女们也有点不知所措,虽然有旅馆老板娘女人“舍身”跳艳舞稳住人心,老板娘临时重做米饭,整个试营业似乎才得以继续。然而,年迈的贝吉却倒在了追逐自己那台被一群小孩偷玩的电动车的路上,一片黑暗寂静,影片嘎然而止,没有人知道贝吉的生死和游船餐厅的未来,人们体会到的是浓烈的无奈悲情

  而贝托,即使暗地里替海关官员走私遭受自己和家人良心上的谴责,但对于新生活的渴望依然促使他在教皇到来的那天骑上那部自行车,为自己的厕所马桶“走私”一回。教皇来了,带来的只是祝福和弥撒,没有预想中的客流和商机,而且只有短暂的十来分钟,全镇的人的努力和梦想随着教皇的匆匆离去也破碎了,包括贝托家的厕所致富计划。看着贝托扛着马桶在人群彷徨无奈,年少的女儿不禁落泪,或许在她看来,全家人的梦想都被现实击了个粉碎,而她成为新闻记者理想更变得遥不可及。与此同时,全镇人的落魄表情一个个出现在影片上,让人难免觉得一股悲意。贝托愤怒地把酒瓶砸向电视里教皇匆匆而过的画面以及一派胡话的新闻记者。

  幸好,南美的乐观天性给了我一点慰藉。虽然教皇再也没有来过,可日子依然还得继续。一个好天气的早上,贝托再次出门依然继续着自行车走私的谋生,只是这次有了女儿的陪伴。影片最后,贝托在他精心谋划的厕所中喊出了让人感觉希望的一句:我又有了新点子

  多普通轻松又充满乐观力量的一句话,无论梦想实现或破碎,生活的勇气总是不能丢弃的,有梦想的日子总是在延续着。回过头想想,《谷子与鲻鱼》的嘎然结尾,或许也是导演给我们留下的无限可能预期,无论是美好或糟糕,的生活总是要继续的,而这也是梦想的延续。

  梦想还将在法国海港城市那些阿拉伯后裔“得吧得吧得吧”的生活琐事对白里延续,梦想还将在乌拉圭边境小镇刺激走私生活和前进的自行车轮中延续,梦想还将在乐观善良普通人生活里延续。

  梦想不是一个结果,而是追逐梦想的过程

  《教宗的洗手间》影评(四):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

  听过一次布道,那位据说从精英投身为上帝仆人牧师说,上帝存不存在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因为上帝就在那儿,是你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问题。口气中微微含着对我们这些看不见上帝的人的小捉急。

  看完电影后我一直对导演制造紧张气氛耿耿于怀,如果第二次看我一定会更放松,而不是总紧张有什么流血事件悲剧发生。除却这点,我和胖胖的感观一致,太高级了!高级到我们看完后需要坐在椅子上缓缓神,不想太快从电影中抽离,脑子里还在云卷云舒的蓝天下田野上跑自行车。

  我常想,我是沉浸在自制的气场悲喜悲伤欢喜理由差不多,但无法分门别类一一列举,因为随着天气变化不可抗力因素会有微妙的重组,我很难保持一种状态乐极生悲物极必反……等自古以来的成语都让我保持警醒,也是一种安慰没关系,会过去的,再坏的或者再好的,都会过去的。

  不得不说有的人的气场很强大,可以将自己的情绪感染旁边再旁边的人。可是我相信,每一个人的每一种活法都不能说是完全错误或完全正确的,也完全无法把一个人的任何东西复制给另一个人。

  我想那个牧师说的也不是不对,上帝可能就是自己,他存在于每个生灵的体内,主宰灵魂肉体。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了自己,就看到了上帝。

  《教宗的洗手间》影评(五):《The Popes Toilet》信仰之外的力量

  http://axinlove.com/2008/11/the-popes-toilet-2/

  《The Popes Toilet》写在观片之前

  y @xinl.ve 081104

  随便快进了几个点,结合中文片名《教宗的厕所》,突然发现电影可能的故事情节那么清晰

  贫困家庭极大忠诚,信仰未曾给他们带来幸福生活的上帝,突然某天得到消息福音的传导者,本地区的教宗将要来体恤民情,来“家访”。困顿的生活,这家人拿什么招待客人,首先需要考虑。紧接着就是,衰败地家庭环境,如何接纳贵客。当这一切都已经勉为其难地得到解决后,惴惴不安的一家人依然发现,简陋的厕所是需要改善的,这个五谷轮回之地的不便,最容易使客人尴尬。

  虔诚人家,不惜借贷或者将生活必用品微薄经济来源(家畜等)换来厕所环境的美观私密。承担了极大牺牲,愿意将所有的心都捧给教宗来看,但非常可能的结局是教宗根本没有来到这里,一家人所有的准备都变成徒劳。电影的戏剧性显露无遗,而关于信仰是否真能给人带来善果的功利疑虑依然没有结果。

  有人告诉我,感情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你爱她一百分,有时可能一分的回应也没有。我想:或许是她根本不爱你,也或许是她怕你太爱她。那么信仰是否也是如此,仙山灵庙里佛祖菩萨神仙香火和牺牲,那么多,他们应该享用不了吧。所以,既然未收用献礼,自然无需解决困厄。《The Popes Toilet》里那一家人困顿的生活可能更加艰难,傻傻付出全心的爱恋也受伤更重。

  这样的付出,放到人生讨论中变得沉重,便让看电影的心也突然复杂

  《The Popes Toilet》信仰之外的力量

  y @xinl.ve 081105

  美丽的边境原野疯狂踏行的自行车和穷苦面容,贝托和他的麻吉们(台湾的翻译痛苦根源,来自于巡警马里修的追逐。镜头里的景色原本应是郊游出行时的背景,美丽、平静祥和,这些与凌乱的镜头里的速度主人公身份并不相容。在这样的序曲中,对于本片悲剧的预想,就被基本粉碎。

  电影中关于自行车的记忆,是《十七岁的单车》中的明媚胡同里弄,年轻的生命温暖阳光中飞扬,还有便是张大民后座上的幸福。同样的欢快,只是在本片的片尾,贝托和女儿西薇雅开玩笑霸占厕所时存在,人生巨大挫折后一点苦涩的希望--“卡门,我又有新点子了!”。贝托这个时候已经因为教宗的到来失去了自行车,近乎惟一的谋生工具

  在乌拉圭一个穷苦的村庄,壮年都只能依靠自行车走私养家糊口的时代,把信仰先放到一边。教宗来到这个村庄的演讲可能带来的庞大人群,成为村子里所有人觊觎暴富的“空中楼阁”。越穷越折腾,总有人不甘心被命运划的圈子禁锢,《立春》里的王彩玲(蒋雯丽饰演)是这样,《红与黑》的于连同样如此。越是穷困,越是渴望改变命运,但人生的宿命:一命二运没有三。

  对于罗马教廷的宗教信仰还好没有我前文预想的那么强烈,虽然村庄的人在教宗赐福时,都在胸口划了十字。原本的剧情预期被粉碎后,电影可能的发展,以为只是贝托一个人的疯狂想法,“教宗用了他的厕所,然后靠其出名而发财”。以点带面的导演,慢慢把村子里所有的人都带了进去,麻吉们开始准备棉花糖、热狗、面包旗帜,凌晨即开始搭起摊位。甚至有人因为本金不够,抵押了自己破旧房产

  期待狂欢的人群,随着电视台主持人播报的消息起伏,美好预期的来临,与贝托准备卫生间设备的过程一样,一波三折

  贝托这个典型代表,他首先伤了腿,不得不冒险透过边防,致使走私的电池被发现。接下来,要准备钱买厕所门,不得不屈从于马里修,为女儿和妻子所不耻。最后是自行车掉了链子,修好后又被要挟他的马里修拖走了,不得不扛着马桶赶回家中。

  村庄里的众人,首先是清晨得到,可能来到此处的巴西人排了十公里的长队,接着一辆载满参加仪式的人群的汽车从贝托身边超过。情况便急转直下,没有边境确切的消息,仿佛拥堵,而广场还只有数百人聚集。有条不紊准备的摊位,最终还是在远低于预期人数的时候,等

  待仪式的开始和结束。所有的付出,成为镜头下灰白的定格和慢拍,强烈对比影片开始的多彩和明快

  “信仰”并没有给被教宗临幸的村庄带来好运,却几乎毁掉全村所有人的生活。影片结束在这一刻,无疑是一个深刻的悲剧,既荒谬,却仿佛意味着上帝在惩罚这些不全心敬奉却想籍此生财的信徒们。但贝托的“又有新点子”,展现了信仰之外的力量,依然想扼住命运喉咙的不屈的乐观。

  影片的基调顿时大变,回到自行车飞驰下的原野,所有希望及实现希望的努力生长地方

  --

  《教宗的洗手间》影评(六):教宗的洗手间

  高高在上的教宗是不会管弱势群体的死活的,媒体只知道粉饰太平,背后是一群无奈的无知群众。在天朝看此片还真有点映射的意思。 女儿看着无奈的爸爸眼角流下一滴泪水,妻子默默的放在桌子上的钱,还有结尾Beto在新造的厕所憋了半天来一句:“卡门,我又有个新点子啊!”让人不得不爱上这平凡的一家子。有爱,一切都还是有希望的。

  宗教狂热,本质上是人们对于生活新希望的狂热!或许希望和理想总显得很荒诞、很疯狂,但正因为这样一次经历才使生活有了盼头和亮色。结局意料中的灰色,却也透着丝丝温暖,不断在生活的磨难里寻找出路才是生活的本色!影片构图和色调很好,但导演过度依赖音乐和声画对位的剪辑段落来抒情,并且有些还代替了叙事,这反而显得滥情、还打乱了节奏。或许这是很多摄影师出身的导演的通病了……

  《教宗的洗手间》影评(七):关注一下,那些像蝼蚁一样生活的人们

  我看完这部片子,可以讲,离结尾越近,感动越多。我发现这里有几条线,其他同学在评述时可能不太注意。我来说一下。

  首先,我们看到男主角一个小人物,小到不能再小了。没有正当职业,几乎是处于社会边缘。每天靠违法勾当即用自己的自行车为商店的老板运走私品为生。随便一个稍微混得好一点的阿猫阿狗都能在他头上才上一脚,他甚至连酒吧老板都惹不起。没人在意他活的怎样,几乎没有几个人尊重他。可以讲,做人的尊严在他那里降到了最低。嗯,这里转折一下,他同时又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确切的讲是一个处于青春躁动期的女孩的父亲。尽管,每天冒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还要被警察敲诈。他还是乐观的生活着,他把每一分钱交给他的妻子,他爱他的妻子和孩子。生活虽然无奈,可在这个家中,他尽量成为一支大伞,让家里生活得以维持。他也有欲望,也想过更好的生活。如果没有教皇访问小镇这件事,一切都会这样平静的运行着。

  这天,教皇要来了。小镇上的人们都想借一下东风,发上一笔财。于是,整个镇子一时间变成了一个加工厂。大家忙碌着,为游客的到来作着准备。男主角也不例外,但他与众不同,好像他时常吹嘘的那样,他有着一点点小聪明。他想建一个收费厕所。由于这里不够发达,竟然达到没有抽水马桶的地步,市场的规律证明也是稀缺期开发的潜力也就越大(其实并不一定,只是他不明白罢了。)他要建一个,带马桶的厕所,要装修的比其他的厕所都豪华。可这需要钱,好了矛盾有了,赚取善良人眼泪的筹码在一点点地加高。他动用了家里的储蓄,和妻子,女儿吵架。虽然一开始家里人并不理解,在他一再坚持下他家里人也无可奈何同意建收费厕所这个看起来不太靠谱的点子。

  先前的长短镜头的衔接,内容的铺垫其实都是为了,男主角扛着买来的马桶出现在电视机里的那次高潮。我敢说有绝大部分同志,看到那里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泪腺狂涨。

  当厕所建起来后,还缺一个很重要的部件,就是一个质量过关的马桶。在影片的大约7/8处,男主角的自行车被警察收走,为了赶上散场的人群.

  他扛着买来的马桶,一路跑到会场,问那里的人们,有没有需要上厕所的.

  他妻子在家里焦急的等待,直到从电视上看到,在布道会场中她丈夫的身影的一刹那间.那时,她才真的理解作为一个男人无论活的多莫卑微,他都在尽力维护自己的家庭,尽自己的全部力量,不管这种力量是多莫微不足道.

  事实是残酷的,教皇的到来并没有带来足够多的客源.销售摊位大大超过了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收费厕所同样也没有带来想象中利润,甚至对改善其家庭生活都没有任何一丝的帮助.在影片的最后,男主角失去了自行车,只好靠步行来从事原来的营生.

  似乎,一切没有任何变化,或是变得更糟了一些.其实不是的,男主角在影片的结尾得到了,他女儿的理解与尊重,得到了他妻子的认同.我想看到这里,他取得了完美的胜利.

  好的戏剧总是让人一边笑着,眼里还含着泪.

  其次,男主角有个处于青春期的女儿,一谈到青春期,可能会有同学不由自主地想到那同桌的你,那青涩的小纸条,那一片白衣飘飘的年代.不是的,生活的无忧无虑不属于她.她有自己的梦想,但家里人不支持,她也不理解家里人,对自己父亲还有些看不起.每天晚上,她都有一段快乐时光,她会用手电,来模仿灯光,模仿电视上的新闻记者.她不甘于一辈子像她父母那样.她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同样,在影片的最后,她理解了她父亲的辛苦.她知道,作为这个家庭的成员,除了自己外要为别人多着想.所以,最后我们看到,她主动帮助父亲来赚钱.(她父亲的腿伤了.)

  在次,我们来看一下新闻的作用.

  在一个相对闭塞的乡村里,电视新闻的误导致使小镇上的人蒙受了损失.主要原因在于,新闻首先是一路歌颂,一路的夸大事实.其次,没有其他的消息来源作为效证.

  不管出于什莫原因,应该让人们听到更多的不同声音.这样,才公平.往往是这样,越是在底层,听到的声音也越单一.越是单一的声音,越是容易把他们导向极端.看看,那些无人光顾的摊位就知道了.

  《教宗的洗手间》影评(八):流在眼角的那滴泪

  《教宗的洗手间》

  导演:安利克·费南德斯、凯撒·查隆

  教宗即将光临靠近巴西边境的乌拉圭小镇,生活贫困的当地居民都想着如何赚一笔。影片的主角贝托想到修个条件不错的收费厕所,《教宗的洗手间》这个片名由此而来。一个以小见大、苦中带乐的小人物故事,看得人眼角带泪。

  天主教教宗约翰·保罗二世在2005年去世,他生前曾频繁地出外进行各种访问,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引起关注和轰动。年初拿下柏林金熊的巴西影片《菁英部队》(Tropade Elite),就是讲述保罗二世1998年到访里约热内卢前,政府想要整治千疮百孔的贫民窟的故事。乌拉圭、巴西和法国合拍的《教宗的洗手间》(The Pope‘s Toilet)也跟保罗二世有关。1988年5月,教宗即将光临靠近巴西边境的乌拉圭小镇。当地居民生活贫困,黑白电视跟收音机里不停汇报着教宗的行程,媒体拼命地鼓噪,声称数以万计的可怕人潮即将涌至小镇。面对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居民们开始挖空心思,想方设法期待着赚上一笔。在他们看来,跟那些闻风赶来的巴西人一起出现的,就是消费和金钱。

  影片的主人公贝托是名靠自行车谋生的中年人,他跟几个好友时常骑行几十公里,穿越国境线到巴西那边去帮人捎带货物。不过走私就得冒险,他们要面对巡警的盘查克扣,常有损失。长年累月下来,贝托积劳成疾,腿部作痛,有感生活不易。面对教宗即将到来的盛事,他开动脑筋想出一个好点子:在门口修个条件不赖的收费厕所,《教宗的洗手间》这片名由此而来。

  影片开场就是贝托归来一趟的追踪拍摄,一伙人从自由穿行到被巡警驱车追逐,传达人物情绪的空镜和远景尤为出色。影片没有借助任何字幕或对白来交代他们的行为和时代背景,而是让观众自己看明白他们到底在干吗。每当贝托作出重大决定,往往是自行车的出现带动故事的行进,镜头跟着它在昼夜不同的光线下流畅地运动起来,摄影兼导演之一的凯撒·查隆(CesarCharlone,曾掌镜《上帝之城》、《永恒的园丁》等名片)功劳不小。

  《教宗的洗手间》是那种以小见大、苦中带乐的传统小人物故事,走私是靠落后的自行车,还不时要带电池这种小东西。贫贱夫妻百事哀,但冲动的贝托在心里还是爱着这个家。结尾教宗的来访成为一个嘲讽,一切都没变,但生活还在继续。贝托女儿目睹现场直播画面上,父亲在人群中拉客来光顾洗手间,百感上心头,流下了一滴泪水,这已经是全片最煽情的地方。【来源:南都 http://www.douban.com/doulist/178515/】

  改编自真实事件,真诚地剖析了小镇居民为何铤而走险,影片呈现了对整个社会不动声色的写照。———CathClarke(《卫报》)

  影片对大众媒体鼓吹宗教活动能给贫困阶层带来帮助提出异议,为抵消这种看法的激进,它又提供了自力更生的传统观点。———MichaelBrooke(《视与听》)

  《教宗的洗手间》影评(九):贝托的自行车和马桶

  乍看电影名字还以为会是批判宗教和政治控诉影片,以至于时隔那么久才看,竟是意外轻松的小故事。轻松?似乎也不尽然,“以真实事件改编”隐隐给人不详的预感。

  于是你看到一群人在荒芜的草原用力骑着自行车,身边的摩托飞驰而过,一辆皮卡朝后面追过来。原来这是一场走私追逐战,它发生在1988年的乌拉圭,那一年我还没有出生,爸爸说他那时候的工资大概是90块,一碗面条5块钱左右,下一顿馆子20块,一辆自行车120多块,摩托车?你在开玩笑吧。1985年的乌拉圭结束了军政府统治开始走向民选政府,1988年乌拉圭同中国建交,我努力想象那一年世界的样子,大概都被之后一年的剧变掩得模模糊糊。

  在缉查官和自行车走私队伍的对峙中,贝托躲在石头后面,其他人成了他的盾牌,这是他的小聪明。缉查官拿走了一瓶威士忌,贝托的黑人朋友又要多跑一趟了。纵观全片,政府的踪影出现在三个地方:缉查官、边境检查站以及迎接教皇的庞大队伍。稽查官江湖气十足,贪图小便宜,他随机行驶在边境,执法成为了某种展示和炫耀,他代表了国家权力的执行者,他是被邻居称作上帝惩罚的官员自下至上的一个缩影;边境检查站,走私队伍努力绕开的地方,贝托曾想短时间带几次货攒钱买摩托,但茶叶里藏着的电池却成了偷运禁品的罪证,血本无归,检查站代表了国家僵硬的体制,无法通过却可以绕开,甚至当教皇“降临”时可以网开一面;尾声一闪而过的教皇受到国家政府的大力欢迎,裹挟着电视媒体肆无忌惮的吹嘘和添油加醋(电视亦可看做国家机器的某种延伸),此刻,国家政府以一种遥远而又如过路雨一般的形式匆匆而过,总统只在电视机镜头里出现了数秒,导演的镜头放在邻居的煎饼摊上,邻居黑人大妈缓慢拍着手,这场盛典似乎没有那么激动人心,扩音器在远处嗡嗡作响,贝托一家坐在厕所前看着电视里的盛况,多么近又多么远。贝托再次和缉查官交锋,他背着马桶试图赶上盛大的场面,来自巴西的巴士驶过去,缉查官说看在教皇的份上让他搭便车,贝托没有接受,也许他激怒缉查官,自行车也被没收了。贝托用一个坚硬的姿态与缉查官代表的国家权力说了No,导演的无政府表达在贝托身上得到了最大展现。

  当人群散去,村子里的人忽然发现,日子又恢复往日的萧条,教皇的来临仿佛一场春梦,电视台大肆歌颂却再也不提之前村里人的“投资”,香肠被丢弃成为狗食,多少人背上了债务,曾经向往做主持人的小女儿终于明白了自己作为边缘人的无望,她和父亲走上了拉货的路。有人说,这是小人物挣扎的苦乐剧,的确,贝托的小聪明可谓巧妙让人一笑,背后的辛酸也让人唏嘘。别忘了贝托和朋友在夕阳西下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憧憬,他灿烂的笑容和后来在人群中的慌神强烈地对立着。但在我脑海中真正轰隆作响的,是贝托面对世界的态度,他在“豪华”厕所里的大喊,他独自抱着马桶在路上奔跑的身影,仿若跨越时代的雕塑。

  《教宗的洗手间》影评(十):一场闹剧

  教宗即将来访,预计有数万名群众将涌进这个小村。穷困的村民听到这个好消息,高兴得快要昏倒,他们打算趁机海捞一票。男主贝托决定在自家门前盖个洗手间来献给教宗,到时光靠路过的民众就能使他大赚。于是贝托冒著生命危险,越过边界去买马桶,开始囤积大量的卫生纸,甚至得设法不让客人在洗手间逗留太久。

  但最后人已到隔壁村的教宗却迟迟没过来,村民那一张张无辜的脸庞伴随着一堆堆卖不出的物品。终于教宗来了,不过不是上万人而是接近400人,其中300人是媒体人员,村民们赚钱的希望成了泡影。

  最后教宗走了,村里一切似乎都没变,生活还要继续,而贝托在厕所里喊的那句“哦,我又有了一个金点子”和他身后的那片阳光,让我们看到了个叫做希望的东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