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8-19 02:1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经典观后感10篇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电影》是一部由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 比利·奥古斯特 执导,乔什·布洛林 / 大卫·柯南伯格 / 北野武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观后感(一):不想写长评又超字数的//in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Le Festival de Cannes

  3分钟短片合集,其中喜欢的~[不分排名]

  Lars von Trier<occupation>的黑色幽默;

  Roman Polanski<Cinema Erotique>的dramatic function;

  David Cronenberg<At the Suicide of the Last Jew in the World in the

  Last Cinema in the World> 实况转播的表现手法

  Wong Kar Wei<I Travelled 9000km to Give It to You>

  细节构造情节以及迷离色彩

  Abbas Kiarostami<Where is my romeo>的内心独白表演

  陈凯歌<朱家庄> 前段拿小孩噱头,停电时的对白着实有些像 <少林寺>里那群小和尚~哈,不过结局还是算赋予了深意,但很晦涩

  ——

  最后想说的是,有些人其实不懂电影,越短才越难驾驭。

  以及,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黑白片的质感和光暗对比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观后感(二):每个人的三分钟

  每个电影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三分钟。三分钟是短的,短得你来不及进入,来不及品味,就已经结束;三分钟是长的,几代人的故事,一个人艰苦等待的47年,都被凝固在这短短的胶片中。有人疑惑,我为什么对短片集情有独钟。我曾经说过,短片就仿佛人生,一个个故事接连上演,来不及弄明白,等不到云开雾散。不同的是字幕出现导演名字永远都是命运

  看这样的短片集无疑是过瘾的,无数大师导演云集于此,仿佛一场盛宴;但看这样的短片也是一种挑战,太多美味佳肴摆在面前,容易成人消化不良。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他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平心而论,我不认为这次的短片集,精彩甚过《巴黎,我爱你》和《十分钟年华老去》。当然,大师的名气依旧那么势不可挡,但是我认为,对于主题的表现不够突出,而且表现的形式过于单一。很多导演,重复使用了别人的三分钟里的元素感动眼泪电影院银幕经典电影……他缺少《巴黎,我爱你》的出其不意意想不到;缺少《十分钟年华老去》的诗意厚重。而且,我依旧认为三分钟是不讨巧的时间长度,过于短。

  不过这依旧不妨碍我享受短片带来的乐趣。看这样的集子就仿佛玩一场猜谜游戏影片开始光影扑朔迷离,最后字幕上演,导演的名字出现,谜底揭晓。猜测着属于每个导演的特点,也是对影迷的一次测验。

  安哲依旧很希腊很哲学,开场的那个穿黄雨衣的男人,把安哲这个名字毫无保留的透露出来。黄雨衣是它的象征性符号女人动情的眼神,充满哲思的台词,依旧让这个短片成为我的最爱。“我看到时间的河流里,流淌着我们将要共度的余生,多年的时光都在那儿,还有那些未曾与你相识,为了与你相识的日子。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是多么地爱你。”北野武依旧很清新,其中还不望加入点点幽默。其他导演都忙着向别人致敬,他却向自己致敬,还不忘自嘲了一笑下,坏孩子天空被北野武自己扮演的粗心放映员烧坏。侯孝贤依旧很平静,其中还含混着淡淡的怀旧,被岁月雕琢的破旧椅子和银幕上的电影交相辉映。阿基·考里斯马基依旧很现实,那些表情略有些空洞工人永远是他拍摄对象。蔡明亮依旧很寂寞,淡淡的光线,被拉长的放慢的画面,电影院里一家四口坐在一起的安静画面,似梦非梦。王家卫依旧很光怪,暧昧色调,迷乱的光线,未出现的面庞特写的手,还有那双红的很鲜艳鞋子。维姆·文德斯依旧很黑白,他总是喜欢用无色和有色的转换来传达一些情感微妙深厚,就如那出现在最后的字幕,一样的震撼深入人心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三分钟,自我导演,自我享受,自我品味。有些时光看了,过了,忘了;有些岁月经历了,流走了,怀念了。就像这部短片集一样,很多故事因为缺乏连贯性被我们很快忘却,但有一些却因为一个眼神、一丝光线、一滴眼泪,而铭记于心。《黑暗之中》动情专注的老妇旁若无人激情男女,心中的怀念和无法压抑情欲共同生长在一个只有一束光线的匣子中。《在黑暗中》泪流满面的面庞和那只被亲吻救赎小偷的手。《安娜》中那个义无反顾全心全意的拥抱。《海法电影院》那被轰炸后的尸体。《47年后》垂垂老去的导演,在岁月中摩挲的容颜已经深深改变,不变的是那颗热爱电影的心和坚定信念,还有他脸上那颗痔。《林荫道电影》中那首撩人心弦曲子,虽一点点老去但美丽犹存的母亲浪漫的电影院求爱。《情色电影》中被误解喘息和小小的被戏弄的玩笑……

  人生就是由无数个难忘片断组成。不断上演不断谢幕。请你找到属于你的三分钟。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观后感(三):三分钟短片和每个人的三分钟

  作者:木卫二

  满意之作(按出现顺序,不分高低

  北野武 《美好假日》 日本

  快乐三分钟。青春节奏,久石让的音乐,化为90年代北野武作品象征。哪怕2000年以来他又忙着颠覆搞怪,哪怕个人最喜欢的是《小奏鸣曲》。

  北野武作品就到过一次戛纳,迥异威尼斯路线。该短片还是夏天气息的清新自然,正如当下时节和另外几部温馨格调作品。短片是那个“在中国比较知名度的日本导演北野武”留给多数人的印象——似乎也止于这些,人们肯定很喜欢这段故事。《坏孩子的天空》结尾经典不只是贾樟柯爱用,北野武又拿来给自己用了。

  达内兄弟 《在黑暗中》 比利时

  黑暗三分钟。完全的黑暗,电影的氛围力量小心翼翼的扒手,布列松杰作《巴尔塔扎尔的遭遇》,电影声音和电影院内虚实结合,达内兄弟在黑暗中注视着两个陌不相识的人在三分钟里得到的片刻亲近

  侯孝贤 《电姬馆》 台湾

  蒙太奇三分钟。算《儿子的大玩偶》话,侯孝贤有20几年没拍过短片了。第一个就是标准的HHH长镜头,完全的名字标签,放在30几个人中明显不过,在闽南语歌《真快乐》的“快乐男声”中观众被长镜头之后的蒙太奇击溃,银幕上放的是布列松的《穆谢特》。

  如果要更挑剔展示得更有纪念意义,门口老头该换成李天禄,那就是完全回顾意义的短片,当然这太苛求,老人已经走了(其他都是HHH之前《最好的时光》中的配角,比如谢欣颖)。但是片尾打的幕后阵容牛逼无比(其实还是那帮人,一个新鲜名字是姚宏易,《爱丽丝的镜子》)

  尤瑟夫·夏因 《47年后》 埃及

  感动三分钟。这个半记录短片时间跨度猛烈,1954年还见得着日本《地狱门》的红地毯和服——我的纯粹猜测,应该就是衣笠贞之助《地狱门》剧组和大映公司人员

  以前一直觉得50周年纪大奖之类是安慰性质,不过看到夏因老人的发言时感慨不行,“我为此等了47年”,立马泛泪花——有得安慰总比无人赏识好。50周年的戛纳记忆又添了经典一刻,评委主席伊莎贝尔·阿佳妮的笑脸,尤瑟夫·夏因的完美致谢。

  蔡明亮 《是梦》 马来西亚/台湾

  抒情三分钟。不提几个时空的交错,似假还真,太棒了!蔡明亮的短片确实比长片好看得多,长片会叫一部分观众脱逃,短片如果几分钟都扛不住实在水准欠佳。一方面来自蔡明亮的旁白,一方面是老歌飘荡,如同《天桥不见了》中的《南屏晚钟》,还不提蔡明亮全家出动(老妈侄子)。

  看完的第一件事是去找《是梦是真》,不是蔡琴版本,而是更老版本李香兰老歌(片中用的是龚秋霞版本),这四个字也是一般人面对电光幻影的最多感慨。

  波兰斯基 《色情电影》 法国/波兰

  精悍三分钟。有点像小段子,不过被波兰斯基展示得生动无比,尤其是那对中年夫妻、电影院工作人员,一共四个戴眼镜的出场人物,脸上的无聊表情惟妙惟肖,还有那位可怜的仁兄。

  克劳德·勒鲁什 《林荫道电影》 法国

  散文三分钟。1935年的《Top Hat》和弗雷德·阿斯泰尔,自己称不上老片迷,印象也存于《功夫》中周星驰和黄圣依摆出的海报POSE。但那段情歌自唱太动情,太浪漫了,建议电影青年选修练唱,活学活用。

  说到《大幻影》、《雁南飞》、《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就熟悉些了,一如上下,这是个美妙的短片,以后我们的孩子也可以说:他们都爱电影,就像他们的父母

  奥利维拉《唯一一次会面葡萄

  默片三分钟。幽默风趣,99岁的电影老人回归过往,还其本质

  沃尔特·塞勒斯 《距戛纳8944公里》 巴西

  至IN三分钟。不亦快哉二人转,巧借戛纳说一通,真想起了相声,不过这俩巴西小伙弄得风趣幽默,又拍又打,调侃八卦栗子腰果,影迷大爱。

  意外之作(按出现顺序,不做比较)

  拉斯·冯·提尔 《职业》 丹麦

  血腥三分钟。最暴力的就是这部了,可怜的已经得忧郁症面临息影的拉斯·冯·提尔。完全的破坏喜庆的暖意融融,镜头还跟得那么紧,恐怖写实的血浆流。再一设想不如请他拍成中国电影院版的“禁止喧哗调情”或者“禁止接听手机公益广告,肯定有震慑力。

  迈克尔·西米诺 《无需翻译》 美国

  动感三分钟。没办法,古巴美女太火辣了,有歌有舞,看得很HIGH,故事发展也很有趣,玩镜头是要冒风险的。

  阿巴斯 《我的罗蜜欧在哪里》 伊朗

  爱情三分钟。比较惊奇的是阿巴斯居然对着一部悲剧老片里的谈情说爱让一个个女人落泪,大概是60周年导致的煽情吧。

  比尔·奥古斯特 《最后一幕约会》 丹麦

  温暖三分钟。事实上,带着色眼看片子话,伊朗姑娘自然是美丽。结局倒有点被自己想得邪恶了,比尔·奥古斯特给我了一丝诧异,不知道是不是被拉斯·冯·提尔搞坏弄得心有余悸人间自有温暖在,这是看完发出的最欣慰感慨,感谢两次金棕榈大奖得主比尔·奥古斯特!

  肯·洛奇 《幸福结局》 英国

  搞笑三分钟。看电影做什么?干吗不去看球呢……是先有拍电影的,还是先有看电影,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史告诉说是先有拍电影,那这个问题分析起来应该是拍电影做什么。

  那肯·洛奇拿金棕榈做什么,八次参赛戛纳做什么,去玩波吧。这个问题不应留给观众,先丢给肯·洛奇!

  风格之作(按出现顺序,并无区分

  安哲罗普洛斯 《三分钟》 希腊

  致敬三分钟。镜头,引用,演员,独白,道具,无一不是大师或者大师的大师像。可太需要迷影素质修养了,耐得住让娜·莫罗独白的人觉得三分钟并不长,有《八部半》有马斯楚安尼,但是要说印象深刻就比较难了。本片集以“献给费里尼”为题(电影万岁!),还是有好几个导演跟着大方向做出了致敬。

  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 《斯普特尼克》 芬兰

  古怪三分钟。老调子,一眼可识辨,可惜芬兰人说不拍电影了。

  王家卫 《我走过9000公里把它给你》 香港

  “最风格”三分钟。一个画面就知道是王家卫了,在这堆人里面他的WKW风格依然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色彩,侧脸,独白,出现在银幕上的字句忧伤萎靡调子典型到家的王家卫风格。

  剧情就是摸大腿回忆絮语。范植伟只有半张脸和忧郁眼神,张睿玲连脸都没有,只有白花花的大腿——然后就是《爱神》的“手”了,游索、纠缠、探伸,逼进每个观众。

  无语之作(按出现顺序,不分优劣

  雷蒙·德帕顿 《夏日影院》 法国

  开场三分钟。不是哪里特别不好,当开片的下场就是被人遗忘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15分钟后回来》 俄罗斯

  泪水三分钟。时光交错,一脸老泪纵横,掩饰你那无限的失落,一个人能被感动,但更多人呢,看电影还不如做爱。唯一要指出的是电影院叉叉男女上表现得不够深入

  阿莫斯·吉泰 《海法的恶灵》 以色列

  震惊三分钟。现实讽刺,不过,还是有些突然

  阿托姆·伊戈扬 《阿尔托》 加拿大

  男女三分钟。这是我应受的苦难,这是每个观众在看过30几部分短片后应受的苦难,理解不过来或者记不起来。得承认让不同电影的光影交错很有意义,但似乎没有更多了。

  阿萨亚斯 《复燃》 法国

  弦外三分钟。有点意思,但却只能是弦外之音,200多秒的时间限制把想象空间还给了观众,而多数观众是懒得去想象的。

  文德斯 《战后的和平》 德国

  沉重三分钟。知其意,不知其“趣”。这七个字对于类似世界主题可能过了些,但确实是我的看法。居然见到了《十面埋伏》和《夕阳天使》,比较汗。

  拉乌·路易兹 《礼物》 智利

  讲解三分钟。最无语的。

  保留意见之作(一视同仁,不分左右忠奸)

  简·坎皮恩 《电影开始》 新西兰

  云雾三分钟。不好意思,真没看懂,你们呢?老账一并算,可能修炼不够,但我说,这女人没什么特别过人之处。

  南尼·莫莱蒂 《电影迷日记》 意大利

  话痨三分钟。改名叫《亲爱的日记》给自己回顾致敬下就得了,就一印象:喋喋不休,提及的电影也无法勾起本人的兴奋点。一个人说话果然比两个人来得无趣。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安娜》 墨西哥

  消失三分钟。除了一个拥抱,没有多余印象的三分钟。

  张艺谋 《看电影》 中国

  做作三分钟。还贩卖老情调么。《孔雀》里的GAY小弟和《黄金甲》的大波宫女并不会改变什么,不如说是献给儿童节和08北京奥运。小朋友都会说:叔叔,我长大了。

  柯南伯格 《直播世界上最后一个犹太人在世界最后一个电影院里自杀》 加拿大

  讽刺三分钟。柯南伯格爱演戏,被寄以厚望能大胆搞怪成为了无奈自嘲。

  加斯·范·桑特 《初吻》 美国

  意淫三分钟。范·桑特还是那么喜欢阳光小男生,已算风格,但创意实在平平。

  伊利亚·苏雷曼 《笨手笨脚》 以色列

  离奇三分钟。有些莫名其妙的冷,真的很冷,比伊纳里图《安娜》里台词说的还冷。

  陈凯歌 《朱辛庄》 中国

  一字记之:假。再,选盲人残疾人关爱题材也会撞车,短片你再撞就是倒霉了。

  --------------

  注:

  #科恩兄弟的短片未收录在其中。

  #缺的导演其实还有很多,人们还期望丧失劳动能力、安坐轮椅度晚年如安东尼奥尼、大岛渚,狂人奇人如戈达尔、赫尔佐格、库斯图里卡,常青树大师前辈如侯麦、伯格曼、斯科西斯,坏痞子老牛仔色鬼流氓如昆汀东木头伍迪艾伦,西班牙国宝如阿莫多瓦,独立之花如贾木许……但那是很难完全实现的美好,大事难以完成,不如先做点小事。

  #回想起许多电影中的电影院场景,《热带疾病》里的两个泰国GAY小伙子(怎么可以没有gay呢..),《天堂电影院》剪废胶片组成的KISS结尾(初恋啊我的初恋啊..)等,似乎也差不多三分钟。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观后感(四):看电影

  张艺谋,提到这个人可能想到的是他的电影色彩,谋女郎,以及大场面。

  这部短片,讲述了在早些年代,科技不太发达时,人们观赏电影的场景。背景是在村子里,通过看电影,承接了一对情侣互生情愫的故事结构。

  在短片中他向观众展现的是最基本的光影元素和电影最简单的功能娱乐。电影的存在使得以前需要花费很久的时间画画或者照相不能完成的连续影像变成可能,把最简单的最直接的事件安排成一个故事,才产生了伟大的叙事电影。

  和陈凯歌相同的一点是。他们俩的片子的年代感都是归属于20世纪70、80年代吧,甚至更早。那个时候看电影不如现在这么高大上,但是那时的人们可能更渴望看电影,毕竟集体看一场电影不容易。在粗糙的条件下。观看较为原始的电影。或许她们只是看热闹,并没有人会关注到他的剪辑特效。表明了早起电影的出现在那个年代对于基本没有小康社会水平的劳作人民处是兴奋地,未知的。但是却是喜欢的,渴望的。

  随着科技的发达。和时间的推移,现在看电影变的越来越容易。张导拍的这个短片,可能一边是回忆,一边是感叹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最主要的是电影在每一代人心中的变化。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观后感(五):王家卫风格

  王家卫,1958-7-17出生于上海,香港理工大学平面设计系。

  喜欢王家卫最初源于《花样年华》里的那句台词: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当时就特别喜欢王家卫影片中的台词,每一句台词都仿佛有一个故事,充满着忧伤与情感。

  我走过9000公里把它给你。

  就这样一句话,让我深切的感受到王家卫的魅力。王家卫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导演,因为喜欢他电影中充满诗意的台词。

  樱花只开一季,真爱只有一次。如果只是寂寞,请不要爱我。

  ——《2046》

  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理工男,把他的诗意带进了电影中。每一部电影都有他独特的风格,浓郁的色彩,欲拒还迎的勾引,出轨婚外情,爱而不得,这大概是王家卫电影中一些常出现的因素,我想这就是王家卫的风格。

  在《我走过9000公里把它给你》中,浓郁的红色画面,橘子,性感的丝袜大腿,诱惑的红鞋子,婚外情,欲拒还迎的勾引,搔首弄姿。

  王家卫的独特风格,通过红鞋子展现出男主人公的恋足癖。王家卫的影片中大部分都会体现出一些人性中独特另类的癖好。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观后感(六):冒昧评一下

  昨天晚上看了这个超大‘拼盘’电影,总得来说我对这种‘命题作文’式的拼盘向来期望不高,虽然惯例上这类拼盘的厨师们来头是大得吓死人,但成果也总是好坏不均,有出彩的片断算是个惊喜。然而这类‘命题作文’和我们经常在学校里做的作业类似,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和成本的前提下如何言简意赅地表现一个主题,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也许这些大家们有些借鉴之处,(或者有什么应该避免的地方)是我仍然乐于观看这类电影的原因。

  猫也有资格看一眼女王,那么现在我就很自不量力地来给这班大师的作业打分罢,勉强给了3星的评价,因为是有闪光片断。但基本上是对多数大导演们的想像力感到失望。不知道他们那个brief里是不是要求一定要有电影院的?我想cinema不一定是要直直地拍电影院罢?说实话,最后2个没有看完,(就漏了陈凯歌吧)腻味得有点受不了。优秀长片的导演未必能自如驾驭short format,往往是鬼马行空的新晋mv,广告,动画导演可以带来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作品,如Sylvain Chomet在巴黎我爱你,Michel Gondry在东京,不要说我偏心啊。(索性不太相关的再加一句,这些小本文艺片的资深导演们,如果要用到些合成,拜托找好一点的supervisor,有些半熟的画面处理是我都感到难受的。)

  有趣的是这些大导演借此机会向前辈致敬,Fellini, Godard, Bresson...满多欧系的。

  比较喜欢的是北野武的美好一天,或者是Abbas Kiarostami的铸造厂,很多经济的细节点出时间的转换和人物的性格,和很多导演大而空,矫情肉麻,毫无幽默感的处理成为对比。(点名Abbas Kiarostami,不停地秀给我们一张张感动得涕泪俱下的脸孔,让我忍不住说Come on! It's just a film!)如果没有一部电影,也许世界是会变得一点沉闷,但不至于是末日吧?如果主题是表现电影对生活的影响,那么给平民百姓平淡的生活有点乐趣,有点感受,男孩子有个机会搭讪女孩子,有美好的一天,虽然不起眼,却是最崇高的。

  两岸三地的导演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怀旧的切入点,夏日热带影院那份情怀自然是蔡明亮的拿手好戏,榴莲的滋味,幽幽的老歌,是气氛最为浓郁的一个。王家卫曾是我读大学时如何崇拜的偶像,但仿佛还没有摆脱上世纪末的文青情怀,抽象的画面,片言只语,不过是90年代的平面风格,至于到说出’在炎热忧郁的八月我们不停的抽烟‘之类,似乎就有点做作了。张艺谋的乡村电影,大概是有如春晚一般的真挚了。

  很让我说不出口的是我其实最不喜欢的是已故伊朗导演Youssef Chahine的那段,因为那段里有我见过的最丑的graphic,还有把自己得大奖,得到全场起立致敬的镜头放在最后,有点自夸的嫌疑。那么那些坚持工作,从未登上过领奖台的,从未’成功‘的影人,就好像Elia Suleiman那个笨手笨脚永远处于尴尬状况的导演,难道不同样值得尊敬么?

  Roman Polanski的那段,道貌岸然的人物,富喜感的时间等执行得很完美,讲的是一个老笑话,不过让人联想到他是借此影射自己的处境。

  此片港译’给康城的情歌‘到是确切,情歌多了也是象糖浆一样腻味和让人头皮发麻。虽是最为重量级的阵容,质量倒是我所尝过的拼盘里最不平均,最令人失望的。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观后感(七):差别太大了

  拣一下我喜欢的讲吧。

  3、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 <<三分钟>>

  对于六十年的戛纳来说,没有什么比致敬和回忆更显得意味深长了。而安哲罗普洛斯这再简单不过的三分钟,不需要一点点的装饰,就是这样,纯净的电影。

  5、 南尼·莫莱蒂 Nanni Moretti <<电影迷日记>>

  爱死者个短片了。略显神经质的独白,简单干练的蒙太奇,岁月不需要体现在身体上,三分钟,60年光影。关键是,没有想到南尼·莫莱蒂有如此可爱的一面。这个意大利男人太多面呢=了。

  7、达内兄弟 Jean-Pierre Dardenne&Luc Dardenne <<在黑暗中>>

  只要你看懂,没有人会不喜欢这部短片。这是大多数人最喜欢的一部了,的确好得很。达内兄弟再次显现了他们对生活无比敏锐的洞察力。

  8、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安娜>>

  没有前几个印象深刻,但是还不错的。尤其是最后一句“安娜”。

  14、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Olivier Assayas <<复燃>>

  典型的阿萨亚斯,典型的新浪潮笔触,扛拍的镜头,真实。

  17、拉斯·冯·提尔 Lars Von Trier <<职业>>

  精彩就精彩在最后的血腥几秒钟了。

  哦,居然就挑出了这么几部,可悲啊!

  顺便提一句,张艺谋和陈凯歌拍的完全是垃圾,完全没有了灵性,有的就是造作。-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观后感(八):坚守本心——张艺谋

  有人说导演的好坏关系着一部电影演员的前途与未来,这样的说法固然是不错的,所以,一位又一位的谋女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这些谋女郎的演艺事业一路顺风顺水,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2007年5月,为了法国戛纳电影节的成功举办,张艺谋特意拍了一个短片《看电影》。影片描绘了农村放露天电影的场景,反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特有的娱乐方式。 和往常的地点和人物造型一样,张艺谋的电影大多都是在农村拍摄的。人物造型也具有当时农村的特色,小孩子留着可爱的发型,透露着天真与可爱。年轻的姑娘还是扎着两个马尾辫,穿着碎花的衬衫,腼腆的笑容洋溢着青春的色彩。早年张艺谋在初中毕业后在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劳动。当他回忆起那段日子的时候,黑白的露天电影给了他最大的安慰,也给了他观察周围人的机会。所以他深深的了解当时农村小孩的装扮,了解小孩对于当时电影的稀罕,了解小孩为观看电影时的准备。所以在片子中,张艺谋将一个急切渴望看电影的小男孩形象刻画的十分鲜明。 张艺谋的影片有一部分为纪实性影片,细看这部短片《看电影》,没有过于浮夸的镜头的切换,也没有绚丽的色彩,一切都是使用的自然光,描绘的就是简简单单的在农村看露天电影的准备场景。和《山楂树之恋》一样,女孩和电影放映员并没有多余的交集,甚至连话都没有说上一句,但是他们会在见面的时候会心一笑,通过微笑来表达对于对方的爱慕之情。这些细节的刻画,都是十分真实的存在,张艺谋只是用镜头将它表现了出来。

  张艺谋一直尝试着在自己的电影中融入本土文化的色彩,就像在《活着》中富贵所表演的皮影戏一样,就像是《菊豆》和《红高粱》的手工作坊一样,都是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才会出现的东西,有着深深的中华文化的烙印。不同于陈凯歌执着于对文化本质的深刻隐喻与表现,张艺谋则更加的直观,在自己的电影中穿插进去了特别的民族文化烙印。

  在多年的电影生涯中,张艺谋不断的在进步与改变,不断的在奋斗,他的作品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有着自己的特色。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观后感(九):三分钟短片和每个人的三分钟

  满意之作(按出现顺序,不分高低)

  北野武 《美好的假日》 日本

  快乐三分钟。青春的节奏,久石让的音乐,化为90年代北野武作品的象征。哪怕2000年以来他又忙着颠覆搞怪,哪怕个人最喜欢的是《小奏鸣曲》。

  北野武作品就到过一次戛纳,迥异威尼斯路线。该短片还是夏天气息的清新自然,正如当下时节和另外几部温馨格调作品。短片是那个“在中国比较有知名度的日本导演北野武”留给多数人的印象——似乎也止于这些,人们肯定会很喜欢这段故事。《坏孩子的天空》结尾经典不只是贾樟柯爱用,北野武又拿来给自己用了。

  达内兄弟 《在黑暗中》 比利时

  黑暗三分钟。完全的黑暗,电影的氛围与力量。小心翼翼的扒手,布列松杰作《巴尔塔扎尔的遭遇》,电影声音和电影院内虚实结合,达内兄弟在黑暗中注视着两个陌不相识的人在三分钟里得到的片刻亲近。

  侯孝贤 《电姬馆》 台湾

  蒙太奇三分钟。算《儿子的大玩偶》话,侯孝贤有20几年没拍过短片了。第一个就是标准的HHH长镜头,完全的名字标签,放在30几个人中明显不过,在闽南语歌《真快乐》的“快乐男声”中观众被长镜头之后的蒙太奇击溃,银幕上放的是布列松的《穆谢特》。

  如果要更挑剔展示得更有纪念意义,门口老头该换成李天禄,那就是完全回顾意义的短片,当然这太苛求,老人已经走了(其他都是HHH之前《最好的时光》中的配角,比如谢欣颖)。但是片尾打的幕后阵容牛逼无比(其实还是那帮人,一个新鲜名字是姚宏易,《爱丽丝的镜子》)

  尤瑟夫·夏因 《47年后》 埃及

  感动三分钟。这个半记录短片时间跨度猛烈,1954年还见得着日本《地狱门》的红地毯和服——我的纯粹猜测,应该就是衣笠贞之助《地狱门》剧组和大映公司人员。

  以前一直觉得50周年纪念大奖之类是安慰性质,不过看到夏因老人的发言时感慨得不行,“我为此等了47年”,立马泛泪花——有得安慰总比无人赏识好。50周年的戛纳记忆又添了经典一刻,评委会主席伊莎贝尔·阿佳妮的笑脸,尤瑟夫·夏因的完美致谢。

  蔡明亮 《是梦》 马来西亚/台湾

  抒情三分钟。不提几个时空的交错,似假还真,太棒了!蔡明亮的短片确实比长片好看得多,长片会叫一部分观众脱逃,短片如果几分钟都扛不住实在是水准欠佳。一方面来自蔡明亮的旁白,一方面是老歌飘荡,如同《天桥不见了》中的《南屏晚钟》,还不提蔡明亮全家出动(老妈、侄子)。

  看完的第一件事是去找《是梦是真》,不是蔡琴版本,而是更老版本李香兰老歌(片中用的是龚秋霞版本),这四个字也是一般人面对电光幻影的最多感慨。

  波兰斯基 《色情电影》 法国/波兰

  精悍三分钟。有点像小段子,不过被波兰斯基展示得生动无比,尤其是那对中年夫妻、电影院工作人员,一共四个戴眼镜的出场人物,脸上的无聊表情惟妙惟肖,还有那位可怜的仁兄。

  克劳德·勒鲁什 《林荫道电影》 法国

  散文三分钟。1935年的《Top Hat》和弗雷德·阿斯泰尔,自己称不上老片迷,印象也存于《功夫》中周星驰和黄圣依摆出的海报POSE。但那段情歌自唱太动情,太浪漫了,建议电影青年选修练唱,活学活用。

  说到《大幻影》、《雁南飞》、《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就熟悉些了,一如上下,这是个美妙的短片,以后我们的孩子也可以说:他们都爱电影,就像他们的父母。

  奥利维拉《唯一一次会面》 葡萄牙

  默片三分钟。幽默风趣,99岁的电影老人回归过往,还其本质。

  沃尔特·塞勒斯 《距戛纳8944公里》 巴西

  至IN三分钟。不亦快哉二人转,巧借戛纳说一通,真想起了相声,不过这俩巴西小伙弄得风趣幽默,又拍又打,调侃八卦,栗子腰果,影迷大爱。

  意外之作(按出现顺序,不做比较)

  拉斯·冯·提尔 《职业》 丹麦

  血腥三分钟。最暴力的就是这部了,可怜的已经得忧郁症面临息影的拉斯·冯·提尔。完全的破坏喜庆的暖意融融,镜头还跟得那么紧,恐怖写实的血浆流。再一设想不如请他拍成中国电影院版的“禁止喧哗调情”或者“禁止接听手机”公益广告,肯定有震慑力。

  迈克尔·西米诺 《无需翻译》 美国

  动感三分钟。没办法,古巴美女太火辣了,有歌有舞,看得很HIGH,故事发展也很有趣,玩镜头是要冒风险的。

  阿巴斯 《我的罗蜜欧在哪里》 伊朗

  爱情三分钟。比较惊奇的是阿巴斯居然对着一部悲剧老片里的谈情说爱让一个个女人落泪,大概是60周年导致的煽情吧。

  比尔·奥古斯特 《最后一幕约会》 丹麦

  温暖三分钟。事实上,带着色眼看片子话,伊朗姑娘自然是美丽。结局倒有点被自己想得邪恶了,比尔·奥古斯特给我了一丝诧异,不知道是不是被拉斯·冯·提尔搞坏弄得心有余悸。人间自有温暖在,这是看完发出的最欣慰感慨,感谢两次金棕榈大奖得主比尔·奥古斯特!

  肯·洛奇 《幸福结局》 英国

  搞笑三分钟。看电影做什么?干吗不去看球呢……是先有拍电影的,还是先有看电影,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史告诉说是先有拍电影,那这个问题分析起来应该是拍电影做什么。

  那肯·洛奇拿金棕榈做什么,八次参赛戛纳做什么,去玩波吧。这个问题不应留给观众,先丢给肯·洛奇!

  风格之作(按出现顺序,并无区分)

  安哲罗普洛斯 《三分钟》 希腊

  致敬三分钟。镜头,引用,演员,独白,道具,无一不是大师或者大师的大师像。可太需要迷影素质修养了,耐得住让娜·莫罗独白的人觉得三分钟并不长,有《八部半》有马斯楚安尼,但是要说印象深刻就比较难了。本片集以“献给费里尼”为题(电影万岁!),还是有好几个导演跟着大方向做出了致敬。

  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 《斯普特尼克》 芬兰

  古怪三分钟。老调子,一眼可识辨,可惜芬兰人说不拍电影了。

  王家卫 《我走过9000公里把它给你》 香港

  “最风格”三分钟。一个画面就知道是王家卫了,在这堆人里面他的WKW风格依然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色彩,侧脸,独白,出现在银幕上的字句,忧伤萎靡的调子,典型到家的王家卫风格。

  剧情就是摸大腿,回忆絮语。范植伟只有半张脸和忧郁眼神,张睿玲连脸都没有,只有白花花的大腿——然后就是《爱神》的“手”了,游索、纠缠、探伸,逼进每个观众。

  无语之作(按出现顺序,不分优劣)

  雷蒙·德帕顿 《夏日影院》 法国

  开场三分钟。不是哪里特别不好,当开片的下场就是被人遗忘。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15分钟后回来》 俄罗斯

  泪水三分钟。时光交错,一脸老泪纵横,掩饰你那无限的失落,一个人能被感动,但更多人呢,看电影还不如做爱。唯一要指出的是电影院叉叉男女上表现得不够深入。

  阿莫斯·吉泰 《海法的恶灵》 以色列

  震惊三分钟。现实的讽刺,不过,还是有些突然。

  阿托姆·伊戈扬 《阿尔托》 加拿大

  男女三分钟。这是我应受的苦难,这是每个观众在看过30几部分短片后应受的苦难,理解不过来或者记不起来。得承认让不同电影的光影交错很有意义,但似乎没有更多了。

  阿萨亚斯 《复燃》 法国

  弦外三分钟。有点意思,但却只能是弦外之音,200多秒的时间限制把想象空间还给了观众,而多数观众是懒得去想象的。

  文德斯 《战后的和平》 德国

  沉重三分钟。知其意,不知其“趣”。这七个字对于类似世界主题可能过了些,但确实是我的看法。居然见到了《十面埋伏》和《夕阳天使》,比较汗。

  拉乌·路易兹 《礼物》 智利

  讲解三分钟。最无语的。

  保留意见之作(一视同仁,不分左右忠奸)

  简·坎皮恩 《电影开始》 新西兰

  云雾三分钟。不好意思,真没看懂,你们呢?老账一并算,可能修炼不够,但我说,这女人没什么特别过人之处。

  南尼·莫莱蒂 《电影迷日记》 意大利

  话痨三分钟。改名叫《亲爱的日记》给自己回顾致敬下就得了,就一印象:喋喋不休,提及的电影也无法勾起本人的兴奋点。一个人说话果然比两个人来得无趣。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安娜》 墨西哥

  消失三分钟。除了一个拥抱,没有多余印象的三分钟。

  张艺谋 《看电影》 中国

  做作三分钟。还贩卖老情调么。《孔雀》里的GAY小弟和《黄金甲》的大波宫女并不会改变什么,不如说是献给儿童节和08北京奥运。小朋友都会说:叔叔,我长大了。

  柯南伯格 《直播世界上最后一个犹太人在世界最后一个电影院里自杀》 加拿大

  讽刺三分钟。柯南伯格爱演戏,被寄以厚望能大胆搞怪成为了无奈自嘲。

  加斯·范·桑特 《初吻》 美国

  意淫三分钟。范·桑特还是那么喜欢阳光小男生,已算风格,但创意实在平平。

  伊利亚·苏雷曼 《笨手笨脚》 以色列

  离奇三分钟。有些莫名其妙的冷,真的很冷,比伊纳里图《安娜》里台词说的还冷。

  陈凯歌 《朱辛庄》 中国

  一字记之:假。再,选盲人残疾人关爱题材也会撞车,短片你再撞就是倒霉了。

  --------------

  注:

  #科恩兄弟的短片未收录在其中。

  #缺的导演其实还有很多,人们还期望丧失劳动能力、安坐轮椅度晚年如安东尼奥尼、大岛渚,狂人奇人如戈达尔、赫尔佐格、库斯图里卡,常青树大师前辈如侯麦、伯格曼、斯科西斯,坏痞子老牛仔色鬼流氓如昆汀东木头伍迪艾伦,西班牙国宝如阿莫多瓦,独立之花如贾木许……但那是很难完全实现的美好,大事难以完成,不如先做点小事。

  #回想起许多电影中的电影院场景,《热带疾病》里的两个泰国GAY小伙子(怎么可以没有gay呢..),《天堂电影院》剪废胶片组成的KISS结尾(初恋啊我的初恋啊..)等,似乎也差不多三分钟。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观后感(十):自己的电影

  这么导演,并且文化含量比较大,蛮多都看不大懂的样子

  比较喜欢的一个丹麦导演的短片,还有那部以色列导演拍的死亡为结尾的短片,巴西导演的那两位老兄的对白也相当的电影,还有些相当不错的例如看情色电影从楼上掉下来的那位可怜家伙~哈

  居然有张艺谋的电影,看完他的之后觉得再这么导演中他拍的是最垃圾的跟那个台湾导演垃圾程度不相上下,可一会看完陈凯歌导的那3分钟之后,心中顿觉对之前那两位的愧疚,最垃圾的自然非陈导莫属。

  除去上面惹人厌的那几为整部电影刻意渲染看电影的程度还是比较浓厚的,限制了题材的发挥,倒是那位英国导演抨击了电影特别是英国电影,最后男人带着儿子踢球去了,提醒大家除了看电影之外生活还有很多别的选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