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建筑大师盖瑞速写》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建筑大师盖瑞速写》经典影评10篇

2018-09-02 03:0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建筑大师盖瑞速写》经典影评10篇

  《建筑大师盖瑞速写》是一部由西德尼·波拉克执导,弗兰克·盖瑞 / 西德尼·波拉克 / 朱利安·施纳贝尔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传记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大师盖瑞速写》影评(一):Gehry

  不谈纪录片本身

  还是大一的时候看的,当时觉得wow,这也太酷了吧!!!!!模型随意拼贴都能那么好看 毫无违和地拼在一起。现在对建筑认识深了好多,各国大师建筑史也都接触了,之前认识建筑,多是从外表空间是什么即便到现在我也无法用语言形容,但是确实感受到了。再看Gehry,我还是每次都被外表的未来震撼到,况且他的内部也不是一个空壳子是和外表完美呼应的,变化的墙体和顶面我就是觉得很有趣感动我的建筑那就是我心目中的好建筑。每个人喜欢风格一样吧,没什么可说的。就像我很不喜欢扎哈他们的建筑,那又怎样,还有大把人喜欢。我也很喜欢西扎的风格但不影响我喜欢其他人。

  《建筑大师盖瑞速写》影评(二):《建筑大师盖瑞速写》(Sketches of Frank Gehry)

  转:

  导演:Sydney Pollack《走出非洲》《翻译风波

  介绍:导演 Sydney Pollack 和建筑师法兰克盖瑞(Frank O. Gehry)是多年的好友,这部电影「速写法兰克盖瑞 (Sketches of Frank Gehry)」也是他的第一部纪录长片,该纪录片从2000年就开始进行拍摄,耗时五年多才拍摄製作完成,2006年5月12日起在北美某些特定戏院中放映。由於Gehry 热爱速写,而且速写可以说是他设计建筑物的发想起源。而这部纪录片「速写法兰克盖瑞 (Sketches of Frank Gehry)」将会从Gehry对每个案子最初的亲笔速写开始,探索Gehry的一连串设计程序。从只使用纸板和胶带拼凑而成实体3D立体模型,一直到最后结合多种建筑材料的建筑物。

  导演Sydney Pollack和Gehry是多年的好友,这部电影也是他的第一部纪录长片,这部纪录片从2000年就开始进行拍摄,耗时五年多才拍摄製作完成。由於Gehry热爱Sketch,而且Sketch可以说是他设计建筑物的发想起源。而这部纪录片将会从Gehry对每个案子最初的亲笔Sketch开始,探索Gehry的一连串设计程序。从只使用纸板和胶带拼凑而成实体3D立体模型,一直到最后结合多种建筑材料的建筑物。

  Gehry说:「和完整解决方案与最后结果呈现的模样比起来,我比较偏好Sketch的特质假设试验性、混乱以及呈现正在进行中的状态。」

  quot;I prefer the sketch quality, the tentativeness, the messiness, the appearance of in-progress rather than the assumption of total resolution and finality.."

  为了在纪录片中捕捉Sketch的特质,Pollack同时使用传统胶卷与Mini DV(数位视讯)作为他的媒材。花费了许多时间待在Gehry的事务所、建筑基地与Gehry住处,这种谦逊安静的拍摄手法首次捕捉了Gehry其特殊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本质,以及Gehry靦靦且难以捉摸的人格特质。

  ollack费尽心力地捕捉在影片中捕捉Sketch的特质与Gehry建筑的特殊性。从Gehry早年在加州San Juan Capistrano的早期作品O'Neill Hay Barn,到我们所熟悉的许多现代知名建筑,像是毕尔包的古根汉美术馆与洛杉磯的迪士尼音乐厅。

  而整部电影的核心是Pollack利用他与Gehry、事务员工间的对话,营造出一种低调的、通俗的特质。这不是一部艰涩的建筑理论电影。相反地,Pollack能够穿透建筑理论的外皮,以颇具深度洞察力具体描绘出这位非凡的建筑师的生活,以及他卓越的建筑生涯

  Frank Gehry以其数位建筑和其独树一格的手稿出名..其手稿sketch..真的可说是鬼画符..大概只有他看的懂。从他那潦草不行的sketch和想法发展到草模然后到电脑3D製图最后到实体的建筑完成,整个过程,也与传统的建筑设计的过程不太一样,感觉前卫很多。

  其草模的製作,像我这样的外人看起来就像是他随便拿个纸和剪刀在那乱剪乱贴。

  就看他剪了一片纸然后随便折一折便加到模型上,换几次位置,然后就成了一个很特别东西(当然都有他的理由和想法,不是只是因为那看起来好看)。他有一个非常庞大团队,在替他将想法实现,通常他只跟团队说了几个抽象到不行的想法和草到不行的sketches后,就交由团队去做出草模,他的团队也很强,都有办法把他那抽象的想法做出草模,然后他又会比手画脚跟你说要这样那样,然后团队又再回去剪剪贴贴,照这样的过程不断的修正。

  其中他自己还提到,他如果当初没有走这行,可能会去开飞机,因为以前他最热爱的就是飞机和飞翔人生就是如此巧妙,在某个阶段你很确定你要做什么,然而等到之后,才发现了自己真正要的东西。

  学建筑的人这个纪录片不能错过,对於外行人,就当作是一种朝圣,很难的有机会能透过这样的纪录片去了解大师的一些理念创作过程。纪录片里面有很多令人讚嘆的地方,只有大家自己去看才能体会

  《建筑大师盖瑞速写》影评(三):一点联想

  联想到王小波在杂文中对杜拉斯和卡尔维诺写作思考理解

  杜拉斯文章里的韵律格调,于弗兰克言及的SHAPE、设计中对曲线直线线条交相辉映效果追求。建筑本身是没有限制的,经过作者的反复雕琢,一版版地改良、具体化和完善,才有了作者能满意交出的结果。之后再与自己无关,任由他人评判即可,因为建筑是为了能感知到它的人建造的。

  卡尔维诺对无限的探索,千年备忘录写到的轻逸、迅速、易见、确切繁复,似乎都能在弗兰克身上找到相似的点,文学小说没有规则,而建筑要受到使用需求和材料的限制。每一件作品的最终实现都离不开合作伙伴支持从无到有的过程让这个片子显得很迷人

  对过去的不完美和无顶的未来都充满希望,保持乐观挑战无限。

  ————

  其他:

  “你只要从现在开始对它们有信任,因为你就是能莫名其妙地做出它来”

  “心平气和地面对这个商业社会,耐心地等待那个很小的几率,那个可以让你与众不同的地方”

  《建筑大师盖瑞速写》影评(四):关于gehry,关于建筑

  就建筑来讲,复杂结构总能给我带来审美愉悦,或者用一个更感性的词,叫快感简单几何造型通常缺乏磁性,因为这些“太容易理解”,你在瞬间就能搞清楚它们的关联,看清楚背后的逻辑,如同一个大学生看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一样。当我在一群板楼或者筒子楼之间穿梭的时候,那些横平竖直规规矩矩的线条,不管它们墙体被粉刷成什么颜色,我都会觉得昏昏欲睡。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复杂结构都能吸引我。如果这些复杂结构是自然而然产生的,纯粹是无序的现象我会觉得有趣,但我感受不到建筑师的意志在其中产生的作用。(换句话来讲大自然是最值得敬畏的建筑师,如果纯粹借用自然形式的话只是一种粗鄙的模仿)。把简单的东西搞得复杂也不能算作一种美,那让我觉得是一种冗余和重复。如果复杂的语言处理不好,会感到纠结、别扭不知所云。真正牛逼的复杂的结构,背后由建筑师设定秩序支配着。frank gehry就是这样一个建筑师。

  第一次认识他的建筑是初中的时候,从大学图书馆里借了一本还算插图比较多的《外国现代建筑二十讲》,翻到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时,我不觉得那玩意很美,而是感到很奇怪,很难忘。在阳光下,那个建筑就像淋着一层银色金属流体,张牙舞爪。但过了一会儿又会觉得它是个雕塑,但不能给你带来静止典雅美感,它的内部有一种粗暴力量,在视觉上那些颠覆秩序奇形怪状的曲线和曲面似乎不可调和,让你觉得烦躁。后来在脑海中回想那座建筑时,具体的线条都软化了,躁动的轮廓线仿佛被解放了出来,带动着曲面运动起来,那种感觉有点像银色的波浪在翻滚。在说这些感受时我不免觉得有些矫揉造作,视觉感受本身就是很模糊的,非得把它们赋予一定的形态肯定有所羁绊。总之gehry创造的复杂性让我无法理解,并且相当鲜明、可感可触。

  后来又了解了一下gehry,知道他是普利兹克建筑桂冠得主,可能是名人效应吧,解读他的建筑时不免从牛逼的角度去认识。他的disney音乐厅和他的古根海姆美术馆类似,都是那种外形飘逸洒脱的那种。有些人叫他“解构主义”,我没学过建筑史和建筑理论,搞不懂主义什么的。我觉得他设计的空间造型属于那种带给我快感和愉悦的复杂类型。看完这个片子更是感觉如此。片子中一句评价我觉得很有启发,“他就是能够自由地去把那些东西联系起来”,嗯,我觉得这个就是我所谓的能够驾驭复杂,用一种秩序把复杂变成有活力的东西。gehry说:“现代主义认为装饰就是罪恶,但是不装饰的话,怎样才能把建筑设计得更有人性。”就建筑外立面来看,他使用的语言就是模仿自然,然后在其中加入韵律让其不再松散,然后使用现代化的结构设计和材质让其具有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的美感。譬如他喜欢使用褶皱,而且是尺度比较大的褶皱,有趣的是处理每片褶皱表面时又使用很光滑的表面。他还喜欢使用曲面,各种不规则的曲面让他的建筑物挑战人们对于正常物理感的认知,从而获得一种刺激的愉悦。另外他的光影处理效果也很好,建筑物内部的光显得很有活力而不凌乱,譬如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内部的光。

  但总得来讲,gehry是资本主义和强调个人的社会中才能诞生的建筑师,“打破常规需要成本,需要客户认可,需要团队的支持,需要社会的认同。很难想象发展中国家如果建筑师受制于种种因素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突破性尺度的建筑。片中讲到gehry也有过危急时刻,他总是要求苛刻结果让客户不满意,财产危机甚至让他的家庭产生了动荡,他还特地去找心理咨询师。gehry的ego可以解释为一种美学偏执。关于这份美学是怎么产生的不得而知。很有意思的是,ego这个词贯穿于片子始末。gehry最开始不是搞建筑的,随父亲来到la后,他先是当司机后来又去擦飞机,再上建筑学校时也并没有收到老师的特别青睐。(这让我想起来安藤忠雄,这哥们也不是建筑科班出身)。也许正是这种无拘束背景让gehry能够实现突破。

  关于这部片子所揭示的幕后工作者情况也很有启发。gehry设计的东西如果在数字时代之前的话,可能根本火不起来,因为无法实现那些奇葩的模型(据说他的一些构建一开始是由法国设计幻影战斗机外表的CAD软件做的)。然而gehry不懂电脑。但是作为一个团队,有人懂就行,事实上他们团队正是有人在做CAD软件的开发(这个团队真会挣钱啊有木有)。还有就是作为建筑师,gehry不需要提供细节的处理和设计,这些东西让与他合伙的建筑师一起去做就行。嗯,想一想gehry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的作用也许只是很有限的那一点点想法,而去丰富这些想法使其变为有血有肉的建筑的,是他的团队。说白了,我觉得gehry可能是一种符号,是一张名片。而当他火了以后,请他做建筑的人可能不十分欣赏他的建筑,只是想借他建筑的社会认同来增加自己企业知名度罢了。

  最后说说建筑审美。gehry一开始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一开始也没有那么受到当地老百姓欢迎,因为实在是很怪异。但是自从这个奇葩的玩意建成后,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个不知名的地方旅游,只为了看一下这个建筑,并且这些人看完之后都觉着这个建筑高大上。当这个建筑让这个城市出名,变成了它的名片之后,老百姓开始觉得这个建筑牛逼,说“这个是我们城市的骄傲”。联想到中国一个农村里面,一个建筑师花了很多钱设计了一个建筑,农民们都觉得老费钱啦搞这么个玩意没觉得美在哪里。但是后来这个建筑受到关注,有很多建筑家来看,还有领导考察。农民们觉得,嗯,这个建筑那个那个角度看看还是挺有内涵的。建筑审美是很容易受到社会评价的影响的,有时候牛逼的东西不被人们承认,是因为人们的水平不够;有些时候一些新奇东西变为时尚潮流被人们吹捧一时,事后回想也就那么回事。我的认知是,对于那些尚未有定义的东西,去让时间洗刷它们,其古典的美最终会survive the history。而人们也需要各种新奇的东西去开拓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审美世界。

  《建筑大师盖瑞速写》影评(五):《盖瑞速写》

  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 ),奥斯卡的赢家,《走出非洲》的导演;弗兰克·盖瑞(Frank Gehry), 普立兹克奖的获奖者,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Spain,1997)的设计师;他们是老朋友。不少人曾提出为盖瑞做纪录片,而盖瑞心目中的理想导演是波拉克。“可我不仅不知道怎麽拍摄纪录片,我对建筑更是一窍不通”。 “所以你才是最佳人选”。

  《盖瑞速写》从2000年开始拍摄,2005年杀青,2006年5月在美公映。影片的结构和形式可以说是传统甚至平淡的,显然缺乏盖瑞建筑所具有的独树一帜。老友间的闲谈和若干被采访者的评论构成了影片叙事,穿插其间的是盖瑞及其建筑的影像。影片的平淡或许可以被解释成导演有意让摄影影像退居在所叙述内容之后?但在创作过程中,二者大可相得益彰。总身着浴袍出现在片中的美国画家朱利安·萧贝尔(Julian Schnabel)调侃说,“如果有人抱怨盖瑞的建筑抢了摆放其内的艺术品的风头,那么只能说明那件艺术品还不够好”。承载与被承载者之间总存在这样的吊诡。

  波拉克叠加了传统和数码摄像两种拍摄方式。这似乎是一种新的电影“常规”,借助传统和现代介质间的微妙张力来增加影片的维度。 “盖瑞是个很害羞的人。他说话不多。所以,与其浪费昂贵的胶片,不如我们使用数码摄像机”。五年的努力捕捉到不少有趣的细节,其一是有关盖瑞构思过程中的非理性。在镜头中,他坐在那儿端详着模型,时不时对着一起推敲模型的合伙人韦伯(Craig Webb)发表些看法,“我觉得这样会好一些……不,我不喜欢那样……”而韦伯剪一片卡纸,折上几折,用胶带把它们粘在模型上… 此时,影院里总会传出会心的笑声。纸片和胶带的组合产生出不同的可能性,以便瞬时地反应出盖瑞的想法。而观众的笑声(大多是建筑师)却有自我解嘲的味道。

  如其名所示,《盖瑞速写》的关注点在于建筑师如何构思概念和形式。片中提到一段趣事,曾有记者问盖瑞灵感来自何处,他随手拿起身边的垃圾桶,指着里面的垃圾说,来自这儿。一切都可以是他灵感的来源。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构图能成为新的建筑平面构成的缘起,他认为前者象征性地为后者提供了不可言状的力量。盖瑞的作品经常被当作雕塑来讨论,甚至有人把它们当作现代立体派绘画的三维表现。比起建筑师,盖瑞与艺术家更谈得来,但盖瑞从未作过画。建筑的材料性是他独特的画布。一旦建成,建筑的每个角落自然有了画意。只是影片对草图和概念如何发展到实施阶段提及甚少,从计算机模型到另人惊艳的建筑曾经历过怎样复杂的过程对观众仍然是个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说“艺术家是唯一被允许去自由表达的社会人物”。在当代,这一特权被延伸到“明星建筑师”身上,而他们的“自由表达”总会引起更广泛的后果和争论,因为比起陈列在博物馆的艺术品,建筑塑造着人的生活环境。片中盖瑞回忆当年他为巴塞罗那的丽嘉酒店(Ritz Carlton Hotel)设计广场上的鱼形雕塑时,业主曾生气地打电话给他说,我花上几千万美元建这间五星级酒店可不是为了让住在这里的客人看鱼屁股的。如果说这是笑谈的话,那么“建筑作为艺术”的严肃争论在片中只是一带而过。经常受抨击的有关盖瑞建筑与周围环境关系的问题也被有意无意地悬置起来。当洛杉矶迪斯尼音乐厅落成时,盖瑞作为设计师被请上舞台与乐团指挥一同接受全场起立致意的画面是激动人心的,但音乐厅的钛合金弧形表面由于光污染严重而不得不被重新打磨在片中却无人提起。

  盖瑞建筑实践的弱点之一是缺乏理论支撑,他的建筑除了形式外,还是形式,除了美丽,也只有美丽。这一点可以隐约从影片的演绎中读出,尽管也许并非出自波拉克的本意。不管怎样,城市需要像毕尔巴鄂博物馆这样的建筑,时代也需要像盖瑞这样的设计师。曾当过盖瑞三十多年心里医生的韦克斯勒(Milton Wexler) 在片中回忆说,自从盖瑞成名之后,有不少建筑师都来找他治疗,“可我没法把他们都变成盖瑞。我可能可以打开洪水的闸门,但如果闸门后没有洪水……” 在充斥着图像的时代,盖瑞的建筑是图像最好的诠释和载体,美伦美焕地展现在影片中。但很难想象整个世界充斥着巨大的钛合金雕塑。幸或不幸,只有一个盖瑞。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轻松亲切有余,而深度和批判性不足。如同影评人罗杰·伊波特(Roger Ebert)评价的,“整部片子就是在说盖瑞是个天才”。而在我看来,此片就象当代盖瑞主义(Gehryism)现象中新增的枝叶。作为盖瑞挚友的波拉克扮演着啦啦队长的角色。他挑选的采访者看似众说纷纭、角度全面,有盖瑞的同事、朋友、心理医生、艺术家、评论家以及建筑师,实则大部分都是盖瑞的粉丝。除了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元勋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的客串外,其他建筑师大都是盖瑞事物所的同事。具批判性的建筑师和评论家所占比例甚小,比较尖锐的仅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豪·福斯特 (Hal Foster)。而其它具有同等重要性的视角,例如规划师、结构工程师、承建商以及普通大众更是未有出现。作为一部当代“明星”建筑师的纪录电影,《盖瑞速写》应该被期望更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