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伊丽莎白一世》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伊丽莎白一世》经典影评10篇

2018-09-03 02:4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伊丽莎白一世》经典影评10篇

  《伊丽莎白一世》是一部由汤姆·霍珀执导,海伦·米伦 / 杰瑞米·艾恩斯 / 休·丹西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传记 / 历史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伊丽莎白一世》影评(一):For my queen

  短短半年内从《女王》到《伊丽莎白一世》,Mirren的两个女王各有所长,而我,则更偏爱一世多些,用4个小时时间描述了这位英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女王,有政治阴谋,有爱情有仇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Irons的莱斯特伯爵更是为这个电影电视剧添色不少。有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甚至记不清名字,或者只记得隐约大概,这部片子却让我忍不住一遍又一遍的回看,享受Mirren每一场精彩表现精湛台词……

  印象很深的几幕戏大都集中在上部中,其实觉得花了一半的笔墨在后半集上有点儿奢侈了……

  莱斯特一出场就疑问的对女王说,我们仍然拥有彼此。她说:我们一直都拥有对方。其实此时的语气已隐隐含着无奈;她遇刺,他不要她独自过夜,她尽管内心挣扎,最终仍然拒绝;她走下楼梯抬头看他的那一刻,伯爵尽管微笑,但是也许错过了这个机会,他们真的就失去了彼此……伯爵秘密结婚,她愤怒异常,甚至在众人面前失去仪态,将他赶出宫廷,她心里有嫉妒,有不甘还有被背叛的愤怒;7年之后,她还是忍不住召他回宫廷,远远的在人群中看到了他的眼睛,走下自己宝座,装作不经心走向曾经爱人,却掩饰不了自己的欣喜,但是她称他做brother……他为了她去打仗,她面对着要求处死自己妹妹大臣暴怒,她的爱是要给忠诚于她的人的;终于处死了玛丽,他去向报告,他满脸的期待希望她承认他们的爱情,但她说他们不可以,永远做朋友吧;战胜了西班牙,他弥留时刻,她说我们爱的如此的纯粹,他嘱咐继子要照顾她,但是她说你永远的在我身边……

  她后来爱上了小伯爵,她也会叫他罗宾。但是我想,也许终此一生,她爱的应该还是那个在塔里就相识,一路爱护着她,保护着她王位的莱斯特。

  《伊丽莎白一世》影评(二):女王与伯爵

  窃以为这才该是本片的片名。这女王身边永远少不了一个伯爵,上集是个老的,下集是个小的。

  因为她没有丈夫

  看这片的时候正赶上休谟的《英国史》也到了。说到这段宫廷艳史时,哲学家尽情地使用着“伪善”、“无能”和“卑劣”这样的词汇,显然他既不懂爱情,也不懂女人:就算一个男人再伪善、卑劣、无能,或一个月只挣两百英镑,或在推特上发假消息搞垮别人的公司,但在爱他的那个女人眼里,他就是个宝。按哲学标准,世上的很多丈夫肯定都只是庸人,可他们的老婆也都跟他们过到了老。当然,哲学可以倡导人们一定要找“值得爱的”那个人结果却常常是这辈子都没有找到那个人。哲学还关注可以改变历史的伟业,而那绝对不包括爱一个女王。

  这或许也是一种隔行如隔山。因为在那个年代,哲学家们多半对付不了海伦·米伦这样的悍妇。就连最适应世俗生活的莎翁,都要跑到伦敦,把老婆抛在一光年之外,才能安下心来写剧本。在伴侣方面,他们宁愿选择大字不识一个的保姆——例如卢梭,再不干脆当作世界上没有这回事——例如康德。一个会说拉丁语、希腊语,而且比男人更有权力的女人,是一场灾难。只有莱斯特伯爵这样“卑劣”、“无能”的人才会去面对她,承受她的唠唠叨叨、喜怒无常、随时随地可能扔过来的各种羞辱。既要把她当作女人来奉承、呵护、哄骗,又要把她当成君王来服从、侍奉、崇拜。如果不是为了金钱和权力之类的好处,谁会这么干呢?

  杰瑞米·艾恩斯可能是最适合干这种“窝囊事”的人。他的大部分影片讲述的都是一个又一个的错误未成年的继女、男扮女装蝴蝶君、自家的准儿媳、法国中尉的女人,还有交际花奥黛特。这些银幕形象似乎成了某种男性怯懦茫然代言人:他总是受到无法战胜的诱惑,并迅速缴械投降,明知结局有可能是毁灭,却仍然摆脱不了。“值得爱的人”对他是不存在概念。在他有能力去对现实伦理称斤论两之前,爱的欲望就已经发生了,之后,就是一败涂地

  这种情况通常更多地发生在女人的身上。女王也不例外:她似乎真的相信自己爱上了安茹公爵——一个比她小二十多岁、基友名声在外的男人。其实每个人都早已知道,君主婚姻是怎么回事:那只是一种交易和盟约,与年龄相貌感情没有任何关系。但再理智、再聪明、再有权势女子,也忍不住要让自己闭起眼睛被蒙骗一回。因为女人就是这么一种需要爱情才能生存的动物没有爱情,她就装作有。

  最后她还是未能如愿。民意汹汹,君王亦不得不让步。于是她承认自己还是需要伯爵的。他回来了,和往常一样无能地在战场收获败绩,继续被世人嘲讽和唾骂。后来他死了。休谟说她卖光了他的产业土地说明精明冷酷战胜了爱情。可也许那只是她自认为自己有权利处理他的遗产——正像他的遗孀一样。

  《伊丽莎白一世》影评(三):不以美貌夺人,而以气场殊胜——台词分享

  重点是贝丝的后半生。海伦·米伦不以美貌夺人,而以气场殊胜。

  1、“世间最难驾驭的,莫过人心。”

  (——忘了出处。)

  2、“如果你不懂我的静默,那么你什么都不是。”

  ——要给加冕女皇玛丽,她的表妹判处死刑犹豫挣扎时,对莱斯特说的话。

  3、“理智是你最大的弱点。”

  “我对你的感觉无法抵抗 有时它甚至毁了我的生活

  但实话说 它坚如磐石 从未改变

  当我茫然失所 它指引我就像星辰之于舵手”

  ——莱斯特对他的贝拉说的话。

  4、“罗宾,友谊比爱情更长久。”

  ——在伦敦塔里就相识,一路爱护着她,保护着她王位的莱斯特,最终止于友谊。

  5、“她是一个伟大的女王,同时也是蛮不讲理的女人,但如果你爱她,就要用尽全心去爱。”

  ——莱斯特伯爵对他继子的话。

  6、“我知道,我只有一个孱弱女人的躯体,但我有一个君王的胸怀意愿,一个英国君主的胸怀和意愿。”

  ——当时女王不顾大臣的阻拦来到人群中演讲表示相信自己的战士不会发动叛乱,并将永远视他们为荣耀

  7、“I grieve and dare not show my discontent     

  我很悲伤却不能显出我的不满

  I love and yet I’m force to seem to hate      

  明明是爱却必须表现成恨

  I do yet dare not say I ever meant         

  做了的事却必须申请根本无意去

  I seem stark mute yet inwardly do prate      

  我外表沉默内心却有万语想说  

  I am and I’m not       

  我是自己却又不属于自己

  I freeze yet am burnt    

  我内心冰冷却已是燃尽的尘埃

  ince from myself another self I turn      

  由一个我变成另一个我

  My care it like my shadow in the sun        

  我的烦恼如同阳光下的影子

  It follows me flying, flies when I pursue it    

  它跟随我挥之不去

  tands and lies by me does what I have done 

  如影随形做我所作

  Or let me live with some more sweet content or die 

  给我更多虚无的满足亦或催我去死

  And so forget what love ere meant       

  由此使我忘却早已逝去的爱 ”

  ——大臣们极力促成的政治婚姻,又由于宗教原因遭到民众反对,辞别安茹公爵时伊丽莎白的诗。

  “好了,英格兰,女王整个都是你的了。”

  目送那位殿下的船离开时,她似乎是这么说的。自此,她终身未嫁,或者说,嫁给了英国。

  8、“我无法明言的是,我爱你。我放任你走得越近,似乎我就越离不开你,且它挥之不,无论我如何强迫自己。你觉得女王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感么?不,她是个爱情的傻瓜绝望的傻瓜。”

  ——拒绝了埃塞克斯亲近以后,一个人的独白

  9、“一样的名字,不同灵魂。”

  ——埃塞克斯是莱斯特的继子,不知道是否有联系

  10、死去的时候。她很多天没吃饭,站在窗前一动不动。然后走到卧室躺好,平静地说 “我已决意离开,去叫牧师吧。”

  We are both prisoners of the times.

  但她连死亡都要掌握在自己手上,简直从容

  她首先是一个女王,其次才是一个女人。对情感的克制令人惊叹又满含无奈。

  《伊丽莎白一世》影评(四):现实总比童话残酷

  题记:看到《伊丽莎白一世》第二张碟,女王对埃塞克斯起了疑心,装作关心状套他老婆的话,问她是否知道他有叛国的举动。一直被打入冷宫的老婆救夫心切,说:“他脖子上一直挂着个黑袋子,谁都不让打开,我猜那就是他通敌的密信。”看到这里,自诩看桥段过多的我认为后面安排的结局肯定是女王误杀了埃塞克斯后才发现自己情人脖子上挂的其实是她送的定情戒指。——然而剧情却是,那男人竟真的挂的是通敌密信;而女王在情人被处死之后,依然耿耿于怀于他叛乱时的话“女王的条件和她的躯体内部一样的扭曲!”——原来,现实总比童话残酷。

  一月的最后一天,重感冒的我破天荒地没去上班,而是蜗居在家整整一天。昏沉沉地睡了整整一个上午,被严重的鼻塞弄醒就不停地开始鼻涕,因此导致的耳鸣、右耳堵塞的情况也出现了,浑身不停地冒虚汗,感觉自己的灵魂好像暂时游离了肉体恍惚得很。

  尽管如此,脑子里还不听使唤地在运转着。按说是热恋的阶段,应该有恋人在身边嘘寒问暖照料起居;但是没有。当然我已经不再是那个任性得不通情达理小女孩,也明白我这样的普通感冒其实算不上什么,人家有自己的工作要做,而且早晚都已经打来电话问候,已经很不容易。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换作我是他,也一样除了“多喝开水,多休息”这样的废话外,没有什么别的法子可想。当然可以肉麻地说“要是我替你病了就好了”——但那毕竟只是令人听来肉麻而已,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进一步想到了人的本性问题。说到底,每个人生下来就是一个独特各异的个体,每个人之间都存在若干的差异性,谁也不能代替谁,各自所需的利益也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亲至骨肉父母,或者甜蜜恩爱的恋人,只要不是你自己,都无法完全替代你的主观感受,和你做到完全的“同呼吸共命运”。因此,矛盾就势必存在,矛盾的根源也许正是这个体差异导致的“私利”吧!想到最近看的若干史书,以及传记片《伊丽莎白一世》里所描述的,那些原先是最亲密的人转瞬之间就被送上断头台固然极端了些,但无不在说明一个道理绝大多数时候,俗人如吾侪,活着便是在不断地为名利所累,或自愿或被动地不停追逐,因此喜怒哀乐,尽管也明白绝大多数追求东西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却极少有几个人能完全想开。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同学之间喜欢这么评价某人:“这人不好,太自私。”那时候虽然没有吱声,心底却在暗自想,原来自私是不好的。然而,有几个人是不自私的呢?我们生来得了父母给的肉身自然有权利有义务对其负责,想让这个肉身好好发展,活得开心健康点有情调品位点,有什么不对更何况,人之所以能活下去,支撑着的也是“明天会更好”这么一个简单愿望吧!无非在实现这么个愿望的时候,有的举动是不涉及或危害周围人的利益的;而另一些则因为资源稀缺性,“抢夺”成为必须——大到人人觉得做官好,可官位有限;小到地铁公交的座位,谁都想抢到少受点罪。

  因此,作为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人,每个人都有强调个体特殊性的权利,但又离不开自己所依附的这个大环境,必须在“争利”与“让利”中不断权衡和调试自己的处境应对措施,以免造成利益分配的失衡。从这个角度说,只要作为一个社会人,没有谁是完全自由的,随心所欲的,他必须在遵守这个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些法则前提下谋取自己的利益。从这个角度说,法律道德约束意义,恰恰是平衡人与人之间的“私利”关系的。

  我的一位长辈有句名言:“什么叫好人?不害人就是好人。”然而要做到“不害人”,其实很难。从某个局部的微环境看,主观地不去害人似乎是很容易避免的。但是从大的角度看,维系我们现代人类文明的很多行为,事实上都是对地球这个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是对人类自身的最大伤害。我老家就流传这么一个真实的笑话,某化工厂因为把废水排入海中遭到警告,便谋划要把废水接一根管子排入公海——这种做法和掩耳盗铃又有何区别?!

  而说到底,短视的人总是认为,别人毕竟是别人,他们对于“报应”这样的说法是不以为然的。他们总觉得自己是特殊的,侥幸心理和贪婪的欲望会促使他们在夺取私利时忘记了人性中善的一面。诚然,没有谁生来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坏蛋,但我现在对于“人之初,性本善”这个说法,实在是不敢苟同了。

  我想,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善”或“恶”,还是应该从他应对每件具体的事情来看。有的人可能很长时间都表现得与人为善,但到关键的利益之争时,却会暴露出阴暗卑劣的一面;有的人可能平时看上去默默无闻,却会在关键时刻雪中送炭。所谓“夫妻本是同龄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久病床前无孝子”便是明证。记得一位长辈曾说:“小丫头,你不要太天真。夫妻是什么?说白了就是生活伴侣,互相扶持罢了。”当时觉得这样的话很残酷,也很世故,却毕竟是出自年过半白的人之口,现在竟也欣然接受了。

  其实就是这样的,很多看似美好的东西,终将随着年华的流逝逐渐变得世俗甚至丑恶,——幸好,今天的重感冒已经给我提前打了个预防针,也算是病中的胡乱的感悟吧!

  《伊丽莎白一世》影评(五):我知道终有一天你会满怀叛乱之心归来

  “My prime of youth is but a frost of cares;

  My feast of joy is but a dish of pain.

  My crop of com is but a field of tares;

  And all my good is but vain hope of gain.

  The day is gone and yet I saw no sun;

  And now I live,and now my life is done.”

  ---------------------Essex,2nd Earl of,Robert Devereux

  当他在弥留之际把她的手交到他的手上,说,女王必须得到照顾时,我们看到命运的阴影已经深深笼罩在了那个还未满二十岁的年轻人的身上。

  十六世纪的英格兰,距离光荣革命的到来还有一百年的时间,文明开化的曙光还未完全降临在她阴晴多变的天空之上。 受她那以对待妻儿出了名残暴的父亲亨利八世影响,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待婚姻有一种近乎病态的恐惧与仇视,然而这并不妨碍这位女王的征途。在她尚在英年之期,她利用自己处子的优势,以缔结婚姻为筹码在整个欧洲大陆掀起一阵狂热的追求之风。她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狡猾地巩固着她王权,维护着她的利益,以她母性的关怀有条不紊地治理着这一座屹立在欧洲中心的国家,将她的版图扩张到无以复加。在她的统治下,她在海上的舰队增多了,她的眼线遍布全国,她的意识无声地支配着英格兰的每一座法庭。

  她第一次见到他时早已是母仪天下多年,而他还只是个才十一岁的孩子,怯怯地跟在母亲身后。当她仪态万方地伸出手想要抚摸眼前这个乖巧的孩子时,他却害羞地避开了。

  而他的父亲,罗伯特•达德利,也就是后来的莱斯特伯爵--------第一次见到伊丽莎白时也才年仅八岁,彼时他们都在皇家学堂读书。他们“一见钟情”地结成了好友,并且将这段友谊持续彼此终生。罗伯特一个很聪颖的男孩,确实是伊丽莎白智力上的匹配者,当他还是个小孩时,他的热情就完全专注在了天文学,占星术和数学上,同时他还是一名极有天赋的骑手。后来谈及他与伊丽莎白孩提时的关系时,他说自己“比世界上任何其他人都更了解她,从她八岁起就是如此”。他同时又补上一句:“……从那时起她就总是说她决不会嫁人。”

  而这位与女王从小青梅竹马又聪明绝顶的莱斯特伯爵年轻时也是个浪荡子,他曾疯狂地追求着她,却始终没有得到回应,绝望之下只得迎娶了女王的表妹,已故的埃塞克斯伯爵的遗孀莱蒂斯•德维里。然而在他的中年时期,他为女王,为整个英格兰的版图操碎了心。

  1585年罗伯特被任命为荷兰的英国军队指挥官。荷兰人反抗菲利普二世的统治,英国人则援助他们作战。然而英国在荷兰的军事行动不太顺利,他回国后饱受指责。尽管伊丽莎白本人并不对他们的作为感到高兴,但她却听不进一句诋毁他努力的话。1588年西班牙派遣无敌舰队逼近英国,罗伯特接管了陆军,并组织了伊丽莎白那次著名的提布里之访。然而此时他的健康却已然受到了威胁,并且极有可能患上了胃癌,他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无敌舰队溃败之后他想到布克斯顿尝试一下那里的温泉疗法,可是最终未能成行,他最终于同年六月死于任上,死前他将将他挚爱一生的女人的手,交到了自己儿子--------年幼的小埃塞克斯伯爵的手上。

  女王此时已是五十三岁了,而伯爵年仅十九,正是少年意气,空怀一腔罗曼蒂克的骑士幻想之时。当他骑在马上意气风发地朝她奔来时,她仿佛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他父亲年轻时的影子:一样的风华,一样的骄傲。

  他们有过甜蜜的热恋期,年轻伯爵的激情让女王仿佛重新找到了活力,在无政事干扰时他们在白厅里肆意地玩闹,他们跳舞,玩牌。而当夜晚来临,他们在她的寝宫里彻夜闲谈,她听着他吐露出那些爱慕的词句,用她精心保养的纤指抚摸他雪白的颈项和英挺的眉骨。情到浓时,他也会痴迷地喊着她的爱名,贝丝,贝丝。像是一只渴求母爱的小兽。在那时她才重新体会到和他父亲时同样的爱情,与年龄无关,与性无关。

  在她的眼里他永远是一个贪心又任性的孩子,需要她的耐心指导。

  伯爵会因为女王的一点不如意而赌气故意不理人,甚至上演出走,也会因为她施舍的一点的小恩小惠而兴奋地拥吻她;在投标比赛中因为输给对方而出口不逊,甚至违反当时法律进行决斗。然而女王只是说,

  “一只小哈巴儿还有脾气呢。”

  她便是如此地纵容着他。她将当时全国甜葡萄酒百分之十的税收权交给他,期限十年。十六世纪的英国,甜葡萄酒是全国上下喜爱的饮料,受到当时无论是普通还是高贵人群的喜爱。拥有此税收就等于拥有了取之不尽财源。她授予他炮兵司令的官职,纹章院院长的头衔,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女王将议会里席位也给了他。

  政途艰险,多少人算尽心机依旧如履薄冰,然而伯爵却始终没心没肺。正如他的老师,曾经也是他忠实追随者佛朗西斯•培根叹息地那样,

  “他就像一个初入世途的人,满心的诚实又充满热情,并且把所有的情绪全写在额头上。”

  当他从西班牙大捷归来时,一颗年少的心因为胜利而极速地膨胀,很快便沉迷在了荣誉的召唤和受人爱戴的喜悦之中。然而周围所有人都知道,女王一生最忌讳的便是有人的声望超过她,只有伯爵一人无知无觉。埃塞克斯的幕僚都劝他收敛,然而他却依然我行我素,女王虽表面不说,暗地里已有不满。当伯爵抱怨女王对他取得胜利却表现地过于冷淡时,他们不可避免地吵了一架,嫌隙因此产生。

  也就这时他们开始了漫长的争吵之路,小到一个职位的任免,大到远征的计划。大法官席位空缺,伯爵想要给自己的老师,佛朗西斯•培根谋求这个美差,然而他却不知女王心中早有人选。不懂人心的伯爵一次又一次地为自己的恩师请命,却遭到女王的厌烦,此事最终一拖再拖,直到最终以女王任用了自己心仪的人选,伯爵愤而出走告终。

  1598年原驻守爱尔兰的博罗的突然逝世让整个英格兰时局大变。都柏林陷入骚乱,阿尔斯特的首领蒂龙,在一次勉强达成的休战协议之后,重新兴兵挑衅。到了六月,据说他正在围攻布莱特沃河上的要塞,这是英国在爱尔兰的主要据点之一,而目前这个据点已是岌岌可危。

  夏季的天气越来越炎热,议会上的争吵也是越来越激烈,埃塞克斯回到他最钟爱的话题-------同西班牙媾和是如何无耻-------应当不遗余力地进行反击这一议题上发表了一通狂热的议论后,整个议会先是一阵死寂,接着,财政大臣伯利从他的口袋里拿出祈祷诗,翻到赞美诗第五十五篇那段,用颤抖的手指给他看。

  “使人流血,行为诡诈的人……”埃塞克斯念到,“必活不过半世。”

  伯爵气愤至极,对这种诋毁不屑一顾,然而在场的所有人却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那些人回忆起老财政大臣援引的这段预言,无不满心都是惊异和敬畏。

  在委任新爱尔兰总督的事件上女王与伯爵再次发生了争执。伊丽莎白想要委派蒙乔伊勋爵,然而伯爵却万分不希望自己的党羽在这个关键时刻离自己而去,他主张委派他的劲敌塞席尔的舅父乔治•卡鲁爵士,然而女王驳回了他的请愿,他赌气地没有理睬她,不知怎么女王突然发怒,她给了他一耳光,大骂他是“一个被宠坏的小子。”伯爵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反应过来的他旋即气氛地按上了佩剑,若不是诺丁汉及时的制止恐怕他早已铸成大错。女王没有动,伯爵最终气恼地冲出了议会。

  这一次矛盾无疑是最激烈的一次,伯爵赌气地回到了伦敦乡下。而也就是在此时,四十年来一直是女王最信任的顾问官伯利突然离世,女王万分悲痛,与此同时,爱尔兰再次爆发了可怕的叛乱,亨利•巴奇纳尔爵士率领的一支强大的军队在支援布莱特沃河上的要塞时被蒂龙打败,他自己也在这一役中战死,而新委派的爱尔兰总督理查德•宾厄姆爵士却在未至爱尔兰首都便因病去世。整个爱尔兰北部,直到都柏林城下,对叛军来说几乎已是平地了,这是伊丽莎白登机已来遇到的最严重的一件事。

  而对失宠已久的埃塞克斯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新获得宠信的好机会,他主动请命出征爱尔兰平定叛乱,这一举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和女王的赞许。

  在被任命带领军队远征前,伊丽莎白将自己佩戴多时的戒指卸下交与她的情人,并承诺将来无论他犯下何种过错,凭此戒指都将免去责罚,然而接着,她又不无叹息地预言,

  “我知道终有一天你会归来,满怀对我的叛乱之心。”

  一语成谶。

  1599年,罗伯特•埃塞克斯伯爵受命平定爱尔兰叛乱,然而在那里,一路前行的士兵却受到了疫病折磨。女王期盼胜利心切,催促的信件也是一次比一次急,而他们面对的却是半野蛮的强大的敌人。伯爵心烦意乱,由于疫病和逃溃他的士兵已经由开始的一万六锐减到四千不到,他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将领,而他的对手蒂龙却是深谙兵家欺诈之道的无赖。蒂龙知道这个雏鸟的弱点,伯爵最后在对手的循循善诱以及自己幕僚的劝导之下,擅自作主糊里糊涂地与蒂龙签订了休战协议-------与女王命令完全背道而驰。

  签订的消息从传到伦敦,全朝廷的人都震惊了,就连他的那些敌人也惊异于他行为的鲁莽和草率,伊丽莎白更是怒不可遏。而伯爵在签订后才惶惶然地知道自己已铸成大错,他慌乱了,并且不知所措,也就是这个时候,他的同谋给他出了各种各样可以挽回的建议,然而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其中那万万取不得的一个。

  1599年9月28日,埃塞克斯伯爵在少部分军官和贵族的陪同下在都柏林登录。一路风餐露宿,终于28日清晨,这一行人飞奔到达伦敦。

  当他冒着大不讳的罪名硬闯进宫,满脸胡须拉碴满面尘埃衣冠不整穿过女王的机要室,会见室时他禁不住地哽咽了--------这条路他是多么熟悉啊!他推开一茬一茬上前阻挡的士兵,最终闯进她了她的寝宫,此时女王正在梳洗,只穿一件睡衣,没有化妆,也没有戴假发,一缕缕花白的头发披散在她的脸上,她抬起眼睛,吃惊地望着他。而当他跪在她的脚下像一只丧家犬一般乞求她的宽恕和明察秋毫不要被留言蒙蔽了双眼时,连女王也不由得动了情。

  伊丽莎白惊呆了,她像安抚一个小孩儿一般哄着他,待把他哄睡着后,女王才定下心来冷静地好好思索了这一整件事情。

  就在伯爵为他归国后受到平和的对待而感到庆幸时,风暴已经悄然来临。女王很快召开了枢密会议,当着全体议员的面责问他在此次平叛中的严重失职,伯爵无言以辩。会议最终在一种含含糊糊又恐怖的气氛中结束了,所有人各归各位-------也许事情就这样了吧,然而在当晚的十一点,伯爵就接到女王的谕旨,他被禁足了。

  埃塞克斯伯爵由于在爱尔兰犯下的严重的战略过错被判处监禁,议会将他囚禁在河滨大道的约克府邸,并由掌玺大臣亲自接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伯爵病倒了,他本在远征爱尔兰时便感到不适,三天横跨英格兰的辛劳,以及回到宫中的情绪波动和受辱压垮了他敏感多变的身体。然而即使再病中,他依然一口咬定是议会里的那些廷臣对他进行了污蔑。在他被囚禁期间他始终与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一直保持着联系,也就在那时他萌生了借助外界的力量发动政变铲除女王身边与他意见相左的人这样的计划。然而计划也只是也只是计划吧,天性里的优柔寡断又让他迟疑了。

  然而就在他犹豫不决的同时,朝廷里却从未短过对他将要受到何种处罚的讨论。伊丽莎白可不愿他的掌玺大臣做一辈子看守,她想到过皇室法庭的公开审理,然后收押伦敦塔。然而彼时已经成为她近臣的佛朗西斯•培根却站出来说话了。他的提议很有道理,如今伯爵享有很好的声望,公开审理显然不妥,女王思索再三,依旧没有选出一个合理的方案,这件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十六世纪最后一个新年很快就过去了,而伯爵的病情也在逐渐好转,到了1月底时他已经完全能够下床行走,而此时,他与蒂龙于去年9月缔结的休战条约已经到期,敌军再次来犯,女王依然派遣蒙乔伊爵士前往处理,而对于已经软禁一年的埃塞克斯伯爵,伊丽莎白再次考虑到了皇室法庭。她已经决定好要按照她的安排她的犯人来一次惩戒性的审判,场面一定要严肃,必须给犯人来一点教训,极其严厉的教训,吓唬吓唬他,让他认罪,然后-------把他释放。她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了安排,所有人都很赞成。这是都铎王朝冷酷的家长制作风下从未采取过的奇特的训诫方式,似乎埃塞克斯只是一个淘气的男孩,因为犯了过错,所以被关进房间里,现在却要把他带到楼下,好好训斥一番后再告诉他,惩罚结束了。

  1600年的6月5日,皇室法庭召开了对伯爵的第一次审判。整个审讯过程伯爵都显得很温顺,除了结尾时出了点意外几乎可以称得上无可指摘,审讯过后他被告知可以回到家里,等候女王发落。

  就这样,到8月时埃塞克斯已经完全获得了自由,然而同时,他从女王那儿获得的一切特权也被剥夺:他的炮兵司令的职务,纹章院院长的头衔,以及他在议会的席位,他的门庭不再像以前那样人烟鼎盛,拜访者络绎不绝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如今还依旧跟随他的人只有那些最初的朋友,而当他最后一点希望--------十年前女王许诺给他的甜葡萄酒包税权也被取消时,他终于撕破了一直隐忍的温顺。

  在这次事件中女王应该算是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吧,她给了他自由,却让他陷入贫困;既让他受辱,却未将他彻底打垮。然而她不知道的是,此时她已经正朝着十足的灾难漂去;短暂的满足麻痹了她,让她看不到近在眼前的灾祸。

  而也就在同时,新任的国务大臣,注意到了在埃塞克斯的属下南安普顿勋爵的宅邸里曾有过几场秘密集会,伦敦出现了不少的新面孔,河滨大道突然多出了一群群神情傲慢的绅士,整个城市弥漫着一种骚动的气息。

  埃塞克斯确实是准备铤而走险了,他联系了苏格兰的詹姆士国王,希望得到来自苏格兰的帮助,国王很快予以了回信,在信上表达了对他勇气的赞许和欣慰的鼓励,同时派遣代表前往伦敦与伯爵会合。而埃塞克斯手下的那些党羽和同僚,他们被一种充满了恐惧,仇恨与热烈的情绪刺激着,准备着一次跃跃欲试。

  而此时,伯爵的天真也再一次地暴露无遗。他依然还在幻想着能用一个不太粗暴的方式,一个不需流血的革命,就将那些与他为敌的人从女王身边撇开;他还梦想着他那充满中世纪骑士气息的豪迈会给他带来最终完美无瑕的爱情,梦想着从那以后,女王将是他的,而他也将是女王的,他们共享着辉煌与荣耀,直到死亡将他们分离。

  就这样,他被他的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驱逐着,追赶着,走向了反叛的道路。塞席尔的才能就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了,他派遣了一名信史抵达河滨大道的约克府邸,向他宣布女王突然愿意恢复他的职位,并且邀请他前往参与议会。不出塞席尔所料,伯爵的手下,那些策划阴谋的人看来这是明摆着要把伯爵抓捕。事件一触即发,那些狂热的囚禁了信使,以及接下来到访劝阻的四位朝廷要人。

  叛乱一触即发,伯爵被他的狂热信徒簇拥着来到大街上,他的那些幕僚宣扬着反叛的标语,然而他们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得到市民的支持,所有的人民都紧闭门窗。他们在今早已经得到了通告,埃塞克斯公爵及其同党被以叛国罪定罪,而支援叛徒的后果他们是熟知的。人们固然爱戴年轻英俊的伯爵,却不可能反抗他们钟爱的女王。简而言之那就是,伯爵的军队没有得到任何方面的支持,当他从圣保罗大教堂赶到奇赛特街时,所有人都能看出他脸上的绝望了:汗水从他的额头上涔涔而下,他的面部扭曲。因为他知道,他的整个生命已经在这次惨败中摔成粉碎了。

  即使在这样的情形下革命军依然向着王宫进发。然而他不知道如今这条通往王宫的道路对他来说是怎样的艰难。在塞席尔的领导下王宫守卫已增加到比平时多了一倍的数目,当他带领一小部队冲杀到王宫下时,迎接他们的却是无情的屠杀,伯爵带领残兵回到河滨大道的住处时发现他已无路可逃,面对女王军队的包围时,他终于放下了一切。

  在经过一番谈判后,埃塞克斯无条件投降,海军大臣在女王的授意下对他进行了逮捕,并押送至伦敦塔。整场叛乱最终在泰晤士河边灰黯的天宇下降落帷幕。

  1月28日皇家法庭再次对埃塞克斯伯爵进行了审理,审理过程毋需细谈,无论是出于何种缘由,叛国的罪名已然成立,审判书很快就送交到了女王手里。

  而对伊丽莎白来说,此时当年她的母亲,她父亲情人的命运重合在了如今她的情人身上,神灵对亨利八世的诅咒最终落在了他的女儿面前。这位伤透了心的女王放佛是被冥冥之中的命运逼迫着,驱使着,她几乎是义无反顾并且毫不犹豫地就在她一生挚爱的人的宣判书上签了字,像是生怕自己下一秒就会反悔一般。死刑,并且立刻执行。

  刑期最终定在1601年2月25日的清晨。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她站在高塔上注视着一切,整个过程中这个孩子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流传在古老的埃塞克斯家族中的血脉在大地的深处召唤他回家。

  “…… ……”

  “我声明,我从未想过加害女王,也从未有过对他不敬的意图。”

  …… ……

  “……我的身体是她的,我愿用我的一切换取她片刻的欢愉。”

  他也注视着她,目光里满是悔恨,屈辱,不解,与深深的迷茫。我们不知道在那一刻他都想到了些什么,有没有想到十一岁第一次见到他注定要倾尽一生爱戴的人时的场景?有没有想到当年在他父亲弥留之际将她的手交与他手上,说着女王需要得到照顾时的场景?那是多么遥远的记忆啊……遥远到,让他这个不曾失忆的人都早已模糊。这么多年来,不惜为众人诟病,承载着奸佞媚上的骂名,为守护她的荣耀数次远征

  却终未能护得你周全。

  直到刽子手磔下了他高傲而英俊的头颅,将他叛逆的鲜血洒在了这个他曾经深爱过的人统治下的土地上。天空降下沉沉的雾霭,静默的天地间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伊丽莎白观看了全部的过程,从犯人的祈祷一直到最后。行刑刚结束便有人送来了伯爵的遗物,给予女王的是一封短短的书信。

  “女王的条件如同她的内心一样扭曲。”

  她默念着他曾经恶意的咒骂打开信笺,入目却是少年优美而典雅的字迹。

  青春韶华,霜结慕爱。

  生之硕果,皆为草稗。

  历经此生,空怀幻念。

  光阴正逝,今生不再。

  为尘于此,化蝶归来。(原文见开头)

  …… ……

  至此,女王终于失声痛哭。一直深深压抑的,亲手斩落情人头颅,那堪比失去爱子的痛苦在这一瞬间得到了爆发。

  文辞忧伤静好,而在囚禁他的伦敦塔下,诗句的主人身首异处,血还没有干。

  她的一生终未能拜托她父亲的阴影,她的双手沾满了自己亲人的鲜血:先是苏格兰女王,她的表妹玛丽,最后轮到了她爱地最深也是最后一个情人,她视若己出的孩子身上。她曾经想要极力避免这样的结局,然而放佛是冥冥之中某种诡异而强大的力量驱使着她走向注定的轨迹。

  是另一个世界更为美好么?为何你们都走向不归的道路,只留下我一个人在此间孤独。

  自此以后,所有往昔的笑语都化为灰烬,再也没有什么欢愉,我的生命只剩下死寂。

  在很久以后伊丽莎白一世才知道他临死前,望向她的目光里的深藏的真相。她的另一个表妹诺丁汉伯爵夫人在病重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女王前去探望时伯爵夫人告诉他,在被囚禁在伦敦塔时埃塞克斯伯爵曾将他一切行为的真实动机详细地写在一封信上,信上包括他天真而不切实际的设想,然后将书信连同女王曾赐予他可以赦免一切罪过的戒指交给一个过路的马童,叫他凭戒指进宫将书信交与伊丽莎白。然而阴差阳错,马童进宫后却错将诺丁汉夫人当成女王。诺丁汉夫人收到信物后不知所措,只好询问自己丈夫诺丁汉伯爵,然而诺丁汉当时归属于埃塞克斯为政敌的塞席尔一派,二人便将此事隐瞒下来。

  得知真相的伊丽莎白像是一只痛失爱子的母狮一般嚎啕大哭,她疯了般地朝那个垂死之人怒吼道:

  “让上帝去饶恕你的罪过吧!但我永远不会原谅你!”

  然而再多悔恨也是枉然,昔日的少年英姿已不可追寻。此去经年,空一缕余魂飘荡,不知所踪。

  在女王最后的日子里,她反复地念着一个人的名字,罗宾,罗宾。

  罗宾,罗宾。是那个从小便爱慕她最终为她放弃了一切的男人的名字,也是那个曾疯狂地爱过她却让她伤碎了心,最终死在她刀斧下的男人的名字。

  岁之暮矣,日之夕矣,

  吾欢吾爱,得不久长。

  生命最后的三天,女王没有进食一点一滴。整整二十五个小时,她站在从狭小的窗口里遥望着那里曾埋葬了她整个青春直到暮年时光的庭院,然后一个人孤独地走向冰冷的寝宫。这个时候,和她青梅竹马的莱斯特为国家鞠躬尽瘁的身形和英年早逝的埃塞克斯策马飞驰的影子在这位都铎王朝最后的统治者的脑海中重合了,她最终缓缓地躺在她和两代伯爵曾私语过的床榻上,对她的侍女下达了此生最后一个命令。

  “去叫牧师来吧,我已决意离去。”

  《伊丽莎白一世》影评(六):我的欢愉原是哀痛

  埃塞克斯伯爵罗宾在死囚室里写给女王的诗:“我的青春有如薄霜,我的欢愉原是哀痛,我的麦田长满莠草,夕阳西下,我的生命也将终结。”女王亲自下令用利斧砍下他的头颅,而饶恕他的同党。她为他恸哭,面容像个死尸。她说,世上最难管治的是人心。她也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

  强如女王,睿智如女王,在爱情和青春面前,确切地说,在大自然的美酒面前,伤心而陶醉。她知道高高在上也得不到一切,宇宙的君王并不是她。她只能做该做的,而非想做的。伯爵有种种弱点,正是这些弱点令人欲罢不能。就像莫测的高山上的暴风雨,令人激动莫名。男孩与男人、桀骜与柔媚集于一身,一时想当君主,一时又甘为奴仆。他做过种种蠢事,最蠢的莫过于让天下最伟大、最有权力的女人爱上他。这个女人向他乞求自己所没有的——青春与爱情。

  我喜欢这出剧锥心的感觉,原以为一个人敌不过的是人类的阴谋与斗争,殊不知真正敌不过的却是似水流年与体内的激情。大自然永远统摄一切,没有人能不带着欢愉又同是哀痛离开。伯爵如夏花,女王如秋叶,说不出谁比谁更美,谁又比谁更悲哀。

  《伊丽莎白一世》影评(七):Poems in Elizabeth I

  I grieve and dare not show my discontent

  I love and yet I'm forced to seem to hate

  I do yet dare not say I ever meant

  I seem stark mute yet inwordly do prate

  I am and I'm not

  I freeze yet I'm burned

  ince from myself another self I turned

  my care is like my shadow in the sun

  follows me flying

  fly is when I pursue it

  tands and lies by me

  does what I have done

  or let me live with some more sweet content

  or die

  and so forget love I meant

  What I must not say is that I love you

  The more I let you go

  the more I seem to have need of you

  And it will not go away

  o matter how much I command it

  Do you the queen is mistress of her feelings

  o She is a fool for love

  A hopeless fool

  My prime of youth is but a frost of cares

  My feast of joy is but a dish of pain

  My cup of corn is but a field of tares

  And all my good is but vain hope of gain

  The day is gone and yet I saw no sun

  And now I live

  And now my life is done

  《伊丽莎白一世》影评(八):女王最后的爱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被评为都铎王朝黄金时代的缔造者,不列颠帝国海上传奇的奠基人,创造盛世的女王。电影《伊丽莎白一世》通过几件大事来展现伊丽莎白作为一个国王、一个女人的不同情感面。她的后半生,有作为女王的威严面,也有女人天生的柔顺面。复杂而丰富,是那个时代造就了这位女王,也是这位女王成就了那个时代的辉煌。

  情景一:不能嫁给选夫安茹

  为了保住王位,议会的大臣们催促女王结婚生子。待女王遇到皇族后代安茹时,这门婚事因宗教信仰不同而遭到子民等各方阻挠。女王送别安茹是无奈的选择,她的表白让女人在不由自主前的悲哀淋漓地表示出来:

  “我很悲伤,却不能显出我的不满。明明是爱却必须表现成恨,做了的事情却必须申请根本无意去做。

  我外表沉默,内心却有万语想说。我是自己却又不属于自己。我内心冰冷却已是燃尽的尘埃,由一个我变成了另一个我。我的烦恼如同阳光下的影子,它跟随我挥之不去,如影随行,做我所作,要不就是给我更多虚无的满足,要不就会催我去死,由此使我忘却早已逝去的爱。

  好了,女王,英格兰整个都是你的了。”

  情景二:知道恋人结婚

  电影从头到尾都把伊丽莎白心仪的人莱斯特作为一条主线,女王把整个心都倾慕在莱斯特身上。但是她是女王,他不是皇族,他们不可以结婚。面对无果的恋人,得不到却也不甘心。得知他已结婚时,女王发怒了。她的怒不只是针对莱斯特,也许更多的是对自己身不由己的气急败坏。又是一个无可奈何的结局。

  情景三:把妹妹送上绞刑架

  信仰、利益、权利……各种因由之下,她把自己拥有君主权的表妹送上了绞刑架。行刑之后伊丽莎白发疯似的闹了一通,她的无奈情感再现。那一刻,她是痛恨权利的吧,我想。

  情景四:她只有小女人的身躯,却有做女王的灵魂

  士兵即将出战,伊丽莎白那番激励的话让士气大增,士兵激动到上前跪吻女王。她只有小女人的身躯,却有做女王的灵魂。

  情景五:执着一生的爱恋

  作为女王,她需要在一些场合装出悲伤或快乐的样子。作为女人,莱斯特离世那一段,她是发自内心地伤痛了。她终身未嫁,女王再威严骨子里还是个女人。

  伊丽莎白一世统一了英格兰,造就了当时欧洲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影片的时间不允许它展示伊丽莎白的全部故事,却也把一个活生生的女王送到了观众眼里。自由是相对的,哪怕可以摆脱身份的束缚,人也还是自然中微小的一部分而已。伊丽莎白也只是扮演好了自己作为一个女王的角色。

  《伊丽莎白一世》影评(九):选择于眷恋,王权之爱——电影《伊丽莎白女王》

  和埃塞克斯伯爵的关系,是伊丽莎白一世晚年未曾解开的谜题。近来,国际台又在播出有关伊丽莎白一世的影片,而且比我往日看到的许多同类影片都更进一步地深入了历史真实的底端。这位身世神秘的传奇女王,一生与密如父子的两位男子保持着精神上的爱恋。先是父亲,然后是儿子。也许,在她奥妙莫测的心中,他们始终是一体的,是她内心在世上对真爱的投影。然而,莱斯特伯爵和埃塞克斯伯爵又是如此截然不同,他们虽有父子之名,彼此却又无血缘关系。然而,冥冥中有一种更为强烈的纽带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前后相递,延续了一个女人的爱情。也许,伊丽莎白是想在埃塞克斯身上窥见已死的莱斯特年少时的音容笑貌,但无论如何,埃塞克斯伯爵自身的光辉是那样强烈,不断地遮盖陈年的苍白浅影,他绝不是养父的替身,虽然女王对他采用了对往日情人同样的叫法——叫他“罗宾”、“罗宾”,可是她最终还是发现了,也许是落寂地感觉到了,眼前的英俊少年,她所无法掌控的男子,比当年的罗宾离她更加遥远。

  而悲剧正是由此而起。伊丽莎白和埃塞克斯,两方似乎都在玩火的挚爱,却因为一方的野心和另一方不断感受的巨大落差当中,最终走向了破裂。只因伊丽莎白不是玛丽,她不是一位仅仅以皇冠为装点的世俗女子。

  她一半是君主,另一半又是女人。只有完美的爱才能弥合这截然不同的两半。然而这样的爱世上未曾存在,因此她独守一生也不曾获得一个女人真正的生命。这是宝座上才有的孤独,也是宝座之上才能体验的噬入骨髓的悲哀。

  电影中的莱斯特伯爵似乎被美化了,历史背后的野心和权术遭到冲淡,银幕上的乎只剩下一个身后化身为支柱的男子,默默地守护那一生都无法得到的女人。记得有一幕他忘形地想要吻她的时候,一只手却阻止了这个冲动,女王在手的另一端说:

  “罗宾,友谊比爱情更长久。”

  他不禁悲从中来,紧闭双目,然而良久并没有泪水流下。

  因为这以一生为等待永无终点的爱当中,他们早已不会再落泪。

  莱斯特临终前,把他和埃塞克斯伯爵遗孀结婚而获得的养子,叫到床边,望望同在一旁的女王,意味深长地对年轻的埃塞克斯伯爵说:“孩子,替我照顾她。”

  这孩子就像他年轻时候的化身,同样为宝座上散发出的力量混合着脆弱吸引,虽然这女子早已年华不再。

  从此埃塞克斯伯爵接替了父亲的宠爱,平步青云,比当年的莱斯特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如果他珍视养父早年的忠告,也许他便能以恰当的态度对待这珍贵又微妙不已的情感。可是他年轻气盛,却并无莱斯特当年的老练和审慎,也缺乏陪伴君王身侧巨大的容忍。他不断地挑战女王的妒忌、自尊,不断地刺激他们之间的感情。年老的伊丽莎白经历了一切,正需要理解和平静的晚年,埃塞克斯的激烈锋芒却把他们关系变得忽而直上云霄,忽而又半空遽落。这大起大落的跌拓也许能带来类似年少时代的刺激,却损害了一个帝王的尊严。面对越来越明显的警讯,埃塞克斯仍迷途其中不知改悔。最后,他玩火自焚,倒在了王位的权杖下。而随着他的死,女王生命中最后的余光也跟着一去不返。

  莱斯特生前的托付,却酿成时代背景下一场剧烈的苦涩。他有伊丽莎白年少时的岁月,陪伴了她半生,他是了解他的贝丝的,然而无法教导另一个继承人以同样的爱去了解。他曾经告诫埃塞克斯:“她是一个伟大的女王,同时也是蛮不讲理的女人,但如果你爱她,就要用尽全心去爱。”他相信养子能够接替他和伊丽莎白的爱,却忽略了二者之间隔着漫长无法逾越的岁月,这种年岁的差距,阅历的断层,是无法用简单一个爱就可以不落痕迹地加以弥补。

  伊丽莎白在下令处死埃塞克斯伯爵的瞬间,内心一定充满对莱斯特的歉疚,最终,埃塞克斯不过是回顾以往岁月的一场梦,这场梦尽了,她才承认自己已经老去,也知道了什么是时过境迁不再重回。但是,那场没做完的梦里,依然是只有她和莱斯特。岁月奥秘无穷的游戏当中,她和他才堪称永恒的情人。

  《伊丽莎白一世》影评(十):谁也斗不过女王

  谁也斗不过女王。因为她是女王,她就注定了一声的荣耀与辉煌,还有光华背后的孤寂、冰冷。高处不胜寒。作为女王,上天对她的奖赏是国家与子民,而代价是失去一个普通女人的幸福。超人的智慧,过人的胆识,非凡的气魄让女王在这个男人的世界中凌驾于所有男人之上,让他们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心服口服地曲膝下跪去吻她的裙摆。在人心险恶的皇宫内苑,血腥和暴力是永远的主题。胜者王败者寇,唯有活下来并信服于人才是制胜法宝。少女的天真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洞察实事的世故;女性的温柔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当机立断的果敢;还有那童话中公主的代名词:美丽、善良、可爱、幸福……当公主成为女王,就不得不走上一条充满艰辛的荆棘之路,然而却不能停步。停下来休息的代价就是给对手机会,推自己上绝路。在披荆斩棘的过程中,一点点脱去那华丽柔美的外衣,穿上盔甲和战袍,骑上战马,手持长矛,口里念着“为了英格兰!”她是全军的先锋,她是全民的信仰,她是全国的灵魂。现实赋予了她太多,既要坚毅、勇敢、果敢、大度,又要理智、冷静、深思熟虑、深谋远虑,还要残酷、冷漠、猜忌、控制权力……这一切统统尽收心底。因为她要面对的不是丈夫、孩子和刺绣,她已经嫁给了英格兰,全国人民是她的儿子。她要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此外,无路可退。

  杀伐决断令人胆战心惊,作为女人,她也曾那样美丽和善良。但她注定不是一般的女人,爱情不会冲昏她的头脑。任何男人都不能用惯常的思维去度量这样的女人。那些缠绵悱恻的温柔乡对她来讲如同过眼云烟。男人无法以此作为要挟。昨天或许还卿卿我我,今天就会把你推向断头台。无论你是莱斯特还是艾塞克斯。爱你,而不信任你。女王其实没有爱情。

  当女王要把所有镜子都收起来的时候,她也明白衰老和死亡是最公平的。然而他依然会高贵的风度翩翩的出现在城堡上向她的自民挥手致意,受万人敬仰;依然会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点燃战士们心中渴望胜利的火焰。无论风华正茂还是年老色衰,她都会奋斗终生直到最后一秒。当生命快要终结,她平静的躺下,遗言是“找一个牧师”,她将生命不断的理解并倾注,连死亡都牢牢攥在手中。

  原来,谁也斗不过女王。伟大的伊丽莎白一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