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明的轨迹》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文明的轨迹》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9-06 01:5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明的轨迹》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文明轨迹》是一部由Michael Gill / Peter Montagnon执导,Kenneth Clark / 伊恩·理查森 / 帕特里克·斯图尔特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的轨迹》影评(一):从艺术史的角度看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发展史的课上,老师规定的课后视频,课下看课上讨论,还是很有趣的,一学期下来一个系列差不多快看完了。

  因为是从艺术史的角度讲文明的,所以有非常多的艺术欣赏-建筑雕塑绘画各种,LORD CLARK的会在介绍过程中穿插许多个人观点亲切教条

  我最喜欢第六还是第七集结尾的时候,从蒙田到莎士比亚的一个过渡出现了莎士比亚的一些作品表演,李尔王在一片废墟中的独白,背后站着沉思的爵士,缓缓道出他对文明的思考

  那集除了李尔王还有麦克白和哈姆雷特,貌似都是皇家莎翁剧院演员演技大赞!

  不过可能真的是年代久远关系,以现在的眼光看,这部纪录片的节奏真的很慢,有时候镜头拉的太慢太长,有些镜头经常觉得会晃(空中俯拍),略晕。。

  几乎每集的BGM都很好听

  《文明的轨迹》影评(二):文明的轨迹 Civilisation

  E01.九死一生 The Skin of Our Teeth

  E02.大跃进 The Great Thaw

  E03.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Romance and Reality

  E04.万物人为本 Man: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E05.英雄艺术家 The Hero as Artist

  E06.抗议沟通 Protest and Communication

  E07.宏伟与顺从 Grandeur and Obedience

  E08.经验之光 The Light of Experience

  E09.追求幸福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E10.理性微笑 The Smile of Reason

  E11.崇拜自然 The Worship of Nature

  E12.希望的谬误 The Fallacies of Hope

  E13.物质英雄 Heroic Materialism

  《文明的轨迹》影评(三):小结

  1、10世纪前的艺术历史诠释何谓“文明”

  2、12世纪法国南部修道院,克吕尼风格,朝圣和十字军东征

  3、中世纪宫廷爱情,哥德式浪漫,圣方济各,锡耶纳,乔托(写实主义),但丁(哥德时代

  4、文艺复兴,佛罗伦萨的建筑体现人性几何比例,艺术非常写实,乌比诺的宫廷生活

  6、中世纪后期宗教改革,伊拉休谟、丢勒、路德,宗教战争圣经翻译人道主义蒙田(小品文),莎士比亚

  7、教皇统治时期的罗马艺术

  8、经验之光 17世纪荷兰资本主义经济崛起画家哈尔斯、波尔特、林布兰、维梅尔,笛卡尔,现实主义,建筑师雷恩

  9、德国音乐和建筑方面成就,建筑是洛可可风格

  10、理性的微笑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伏尔泰,布伦海姆宫,霍加斯,巴黎沙龙的兴起,夏丹,苏格兰人的贡献,大卫,美国杰弗逊(总统设计自己居所蒙地西洛和维州州立大学,美国发迹史

  11、崇拜自然,卢梭歌德、渥兹华斯、透纳、康斯塔伯、莫奈,我感故我在

  12、浪漫主义,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150年内乱,拿破仑,各国的革命浪潮和追求自由失败,拜伦,画家杰利柯,罗丹

  13、工业革命、伪善的中产阶级、狄更斯、博爱主义、工程学(布鲁内尔)、科学家

  《文明的轨迹》影评(四):文明史的Personal View。

  無對話無噱頭串講一遍西方文明史。

  在管風琴和圣詠背景音樂下談藝術史,也是一種感動。

  在米開朗基羅這裡,藝術與快樂無關。

  教皇對奢華的要求,後人對風雅的追隨。

  在這個漩渦中心之上,藝術要充滿痛感,要成就于苛責的決心,把熱力發揚燃燒和毀滅。

  不是瞬間燃燒,而是幾十年的偏執相許。

  米開朗基羅二十歲的時候做過一個大理石雕像,Verrocchio的大衛,是個精緻、優雅、活波的少年,穿著衣服,面帶微笑。和著名的躶體巨像大衛相隔二十五年。

  二十五年里,他長大了,變得更憂傷了。

  《文明的轨迹》影评(五):姜还是老的辣

  《文明的轨迹》新片预告引得我看了1969年Kenneth Clark的那部纪录片Civilisation。半个多小时一集,每天吃饭看一集。要不是这电影号称文化类纪录片有史以来最好看的,估计开篇五分钟我就烦了。老旧的片子,老旧的主持人

  Kenneth Clark是Alan Clark的爸爸。俩人长得很像。我曾经是Alan Clark的粉丝,他的日记好几大本,字小得要命,絮絮叨叨,我居然全看完了,主要是因为文笔好,能把小事写得津津有味

  电影里的是Alan Clark的爸爸Kenneth Clark,长得老绷,穿着土色的英式乡村套装,站在灰蒙蒙的背景里,用很平淡语调讲话。不过挨过了前面五分钟之后,居然一发不可收拾。

  这部片子和现在的历史纪录片很不一样,更像是一部完整论文。每一节一个论点,大论点里套着小论点。通过展示欧洲的建筑和艺术历史来介绍欧洲文明的发展。这部讲文明的片子只谈欧洲文明,加上当年四四方方的画面构图,估计是因为当年的电视是这个造型,显得视野有些狭窄。但是,Kenneth Clark语言能力强大了,居然能把话说得和音乐一样动听。他的语调虽然平淡,但是用词讲究适应了这个语调之后,发现他的用词是带乐感的,矜持中透着小小的愉悦

  人们说到现在,这部片子在讲述艺术史方面也是无出其右。可是看看这电影的制作,用现在的标准看,可以说是简陋,没有特技,色彩不够鲜艳,也没有很戏剧性腔调,怎么就这么吸引人呢?想来想去,可能恰恰是这个时期的历史片可以由一个人讲述一段自己对历史的理解,里面的观点甚至可能是有些偏颇的。可是现在这种题材的纪录片不得不论述全面导演怕得罪金主,怕得罪观众,怕这怕那,谁都能指指点点。最后就变成了缺少个性东西了。

  新的系列说要包括各个文明。可是,不抱太大希望,很可能又是一部视觉华丽大餐。那种枯树下坐着一个脏老头儿,跟你浅吟低唱地哼哼一段历史的感觉估计很难找了。此外,1969年这部电影里面的音乐太好听了。

  《文明的轨迹》影评(六):笔记

  1,九死一生 蛮族征服罗马时,西欧文明被毁灭过一次,沉寂了两百年 文明:人类表达知性创意秩序及悲悯的方式 蛮夷社会狭隘强度活力也能创造伟大艺术品恐惧黑暗表达想象力 希腊人以和谐理性为主,大卫像 恐惧与无聊 希腊罗马文明为何崩盘:疲态尽露 蛮族对罗马,伊斯兰对罗马 爱尔兰凯凯兰麦克岛 天主教一百年 浪人:黄金工匠 凯尔特经 维京海盗船:轻盈灵活激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精神 查理曼:罗马沦亡后第一个崛起 君士坦丁堡 罗塞尔的十字架 教会的崛起 2,大跃进 坎特伯雷,达勒姆大教堂,教会的崛起 克吕尼教派,烛台 静思修道和行动肉体方面是朝圣和十字军东征,对圣人遗物的瞻仰) 维泽莱修道院 圣丹尼斯修道院(苏榭宝藏)哥特高窗彩色玻璃 沙特尔圣母大教堂,柏拉图和谐(罗马风到哥特风的桥梁) 我们的知性能量,我们与希腊伟大思维接触,我们移动改变的能力,相信可透过美而认识上帝信念,我们悲天悯人胸襟及天主教的凝聚,这一切都来自“克吕尼”圣化到“沙特尔大教堂”重建的一百年间。 3,浪漫与现实之间 哥特世界:追求侠义、礼数和浪漫,再严肃的事也能以玩乐之心看待 中世纪的婚姻是一种交易,没有爱的婚姻表示存在着没有婚姻的爱情 情诗写给情人还是圣母?但丁《神曲》 由字根看,浪漫和罗马关系密切,发源于罗马文明和萨拉森人奇幻视觉感 玫瑰传奇,亚瑟王之牧歌,崔斯坦和伊索德 圣方济各,清贫教派 14世纪意大利:城市市民平民、市政、城市生活 乔托:阿雷那礼拜堂:不写实,但简化,大形地呈现人生多变的戏剧性,《耶利米哀歌》 但丁:炼狱中的各种光是文明生活的象征,让世俗的我们体会天理至高无上的美 4,万物人为本 佩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 哥特式大教堂:对圣洁光线的礼赞。VS 浑圆的回廊以无比的欢欣赞颂人类知性之光 透视法:通过精确数学计算 佛罗伦萨人:务实,钱,捉弄鲁钝之人。(希腊人喜欢哲学证辩)共同点好奇聪明不平庸,出神入化地体现思维。 唐纳泰罗:大卫像(哈德良爱人原型) 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波蒂切利《春》《维纳斯的诞生》,展示佛拉伦萨的美感 拉斐尔《意大利绅士》 乌比诺宫廷,曼特瓦宫殿 文艺复兴文明弱点:全副武装,仰赖少数人 吉奥乔尼《野餐》乡间生活世外桃源的迷思 5,英雄艺术家 文明重心重回罗马: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以视觉呈现的性灵力量与人道哲学的创造力) 尤利乌斯二世拆除旧的圣彼得教堂,原地重建。让天主教和古典时代朝融合之路跨出第一步 米开朗琪罗:大卫像,西斯廷教堂天花板壁画《创世纪》 拉斐尔:《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 达芬奇:好奇心。“为何”“如何” 6,抗议与沟通 7,宏伟与顺从 8,经验之光 9,追求幸福 10,理性的微笑 11,崇拜自然 12,希望的谬误 13,物质英雄 待续

  《文明的轨迹》影评(七):“文明的未来并不乐观

  文明的轨迹(Civilisation),是BBC电视史上的里程碑之作。由著名的文化名人克拉克爵士主持的这部纪录片自1969年首播以来,几乎成为艺术史类纪录片的圭臬之作。此后的Richard Miles、Simon Schama、Andrew Graham-Dixon继续将BBC纪录片的知性精神传承至今并发扬光大

  克拉克爵士单纯从艺术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他对文明的认识。尽管不全面,但十分深刻而且中肯

  克拉克爵士认为,单纯给文明定义不太容易,但可以从文明的对立面野蛮来认识文明。因为以历史学家们的普遍观点,任何以顺从、压制、迷信为基楚的社会,也就是野蛮社会都不能被称为文明。

  这也颠覆了我们一贯认为秦长城、兵马俑,埃及金字塔这些古代文明的标志,都是统治者剥削劳动人民产物见证。但越来越多的考古研究证明,古代的工匠们更多地将这种劳动视为对神灵奉献和谋生的手段。刚刚摆脱茹毛饮血原始生活方式,能够从事这种大规模集体劳动和创作,应该是令人向往职业。如果将征服自然看作崇拜,筑长城、修金字塔跟今天的登月计划没什么两样。

  不破不立,野蛮对文明也不全是破坏性的,所有伟大文明的早期都是以战场上的成功基础。如果没有查理•马特打败摩尔人的战争,如果没有查理曼大帝的南征北伐,就不会有西方文明的出现和统一欧洲的形成。当然,也是哥特人的战争毁灭了这一切。但周而复始,历史总是向前发展,文明也随之进化。

  知性、神性、人性,是文明发展的三要素

  所谓“知性”,可以看作相对与自然秩序的人类本身所提供的“创意秩序”。它一方面体现为各种脑力才智活动结晶比如诗歌、哲学;另一方面体现为那些看得见的形式,比如建筑、绘画、音乐等乃至各种手工活动,都是人们知性的体现,它们给予混乱的自然现象赋予秩序。人类的“知性”就像美国诗人史蒂文斯诗中的“田纳西的坛子”,它可以使得粗鄙、凌乱荒野变得清晰有序

  人类的“神性”,更多体现在对神权的信仰敬畏。中世纪神权和王权之间的角力,正是欧洲文明得以延续的命脉,若任一方取得至高无上的优势,整个社会很可能变得像埃及或拜占庭文明那样死气沉沉同时,神权还保障着教会的运转和教士阶层独立。是教会这个民主机构,使拥有行政外交才能学富五车之士有了出人头地机会,也是都会促进了教育普及。教会成为抗衡王权的唯一力量和传播文明的重要推手。

  “人性”更多地体现在物质生活和情感层面。文明的发展需要一定程度的物质繁荣,物质充裕才能确保文明的三大要素:空闲、行动和独立。在物质繁荣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追求更为崇高事物,去探求物质以外的社会。但有限度的财富助益于文明,过度的富有反而会扼杀文明。掌握过多财富的阶层为了保护既得利益,就会利用财富而积累的权力打击创造,打击财富的重新分配。

  对爱的追求是人的本能。古希腊罗马文明后,欧洲人新观念中,发展最快的就是爱情理念。尤以骑士文化为代表的宫廷爱情理念:一种全然臣服于某名遥不可及女性的状态,一种穷毕生精力取悦一名高高在上的女性,甚至万死不辞为她吃苦也心甘情愿的理念。对女性的尊重,两性的平衡,也使得文明的进步突飞猛进。男女平等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学、艺术,也反映着欧洲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经过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动,知性、神性、人性三者最终统一于“理性之光”。“理性之光”又推动了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从此,科技成为文明的主宰,人类对机器的依赖与日俱增。就像发展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机器已经不再是工具,反而开始为我们指引方向”。“机器带给人类的不只是美好的生活,在机器的推波助澜下,人类的破坏性发挥得淋漓尽致,释放出排山倒海的邪恶”。我们不得不承认,“文明的未来并不乐观”。

  中世纪欧洲的最高学府索邦神学院只教授神学、医学与法学。因为他们认为,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灵魂、身体和财产。灵魂交给神学家,身体交给医生,财产交给法学家。这也是欧洲几百年来和而不同、分而不乱的理念基础。

  克拉克爵士在节目的最后,面对当年索邦大学那些年轻面孔,他语重心长地说,“我相信秩序比混乱好,创造比毁灭好。我喜欢温和,厌恶暴力,喜欢宽恕,厌恶报复。就整体而言,我觉得学识优于无知,心灵比意识形态有价值得多。”

  《文明的轨迹》影评(八):新技术.艺术史.信任.扫盲班

  C在1969年在自己的新电视频道上推出这套纪录片,是有自己的战略考量的。事实上,完美的艺术作品的展示其实是当时最新的彩色电视技术广告。BBC试图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拉来Kenneth Clark扯虎皮做大旗,打开高端消费者的市场,从而推广彩色电视的策略的确奏效了,据当时的制作人说,在伦敦有彩电的人家中,每周两次Civilisation播出,他们就举办派对呼朋唤友在家中一同观看。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当年看《上海滩》时的情形?对Kenneth Clark来说,这也是对他的人生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花絮中谈起他在美国一家图书馆放映这部纪录片的仪式上得到观众的热烈欢呼,惊得他躲进洗手间哭泣。同样是电视英雄,易中天在书城签名时看到那么多人争先恐后的情形,会想哭泣吗?还是太过得意洋洋?哦,对了,人家本来就是想给初中生作评书节目的,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赢得最后的欢呼。

  但对任何人来讲,耐着性子看完13集*50分钟的Civilisation都比看什么“于丹论语心得”更有助益,我对一个轻轻松松平民化孔子,马上又对庄子产生心得的学者总有些不信任,现在还有儒道两家精通的人吗?如果有,真的是她吗?于是我宁肯相信Kenneth Clark——这个我觉得其实长得有点像现在的Jack Nicholson,笑容有些腼腆的老头,他的履历上包括英国国家画廊史上最年轻的馆长,大不列颠艺术家委员会的主席,和亨利.摩尔当时有力的赞助人(他在最后一集的末尾把玩的一个小雕塑作品就形似是亨利.摩尔的)。他慢条斯理的说着,看着,走着,听着,语意诚恳,并不煽情。而建筑、绘画、雕塑、音乐、诗歌等等艺术形式都以电视的方式一一展现出来,对现代人的视觉习惯来说,摄影的节奏慢得不得不让人看得更仔细些,再想些事情,或许,想的与艺术无关。

  那天看《一妇五夫》时,伯爵说了句“看看我这条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风格,洛可可式的珍珠项链”,不觉得这句话好笑的人,我想在2007年,Civilisation应该是必做的,其实也很轻松的艺术史功课。

  整部纪录片作得中规中矩(或许在当时看来还相当前卫?),每次片头都强调这是Kenneth Clark的个人观点,现在的人恐怕只觉得股票分析值得打上这行字吧。Kenneth Clark在纪录片中对Civilisation这个词的定义算得上是严苛的,为此,Kenneth Clark整个绕开了西班牙艺术的话题,我觉得这是Kenneth Clark对人的想象力的认知还不够深入的结果,他更愿意相信艺术作品映射现实的能力,而非其塑造瑰丽想象的能力。他大概是相信行为和现实生活有很强的一致性的“艺术八卦派”,我就不怎么相信。

  我总觉得Civilisation和“文明”算不上是对等翻译,所以在看这部BBC的13集艺术史纪录片的中文字幕时,总隐隐有误读的不安之感,下次还是买有英文字幕的好了。

  说些题外话,中央电视台也算是国家大力扶持的公共电视台,《新闻联播》做得那么主旋律倒人胃口,为什么其他节目就老想奔着收视率上呢?既然是公共电视台,应该不畏惧阳春白雪吧,就不能安安心心地作些雅俗共赏的节目吗?否则国家资助干脆给凤凰卫视算了……

  Quotes

  quot;The great artist takes what he needs."

  quot;Heroes don't often tolerate the company of other heroes."

  quot;Seen by itself the David's body might be some unusually taut and vivid work of antiquity; it is only when we come to the head that we are aware of a spiritual force that the ancient world never knew. I suppose that this quality, which I may call heroic, is not a part of most people's idea of civilisation. It involves a contempt for convenience and a sacrifice of all those pleasures that contribute to what we call civilised life. It is the enemy of happiness."

  quot;Opera, next to Gothic architecture, is one of the strangest inventions of Western man. It could not have been foreseen by any logical process."

  quot;People sometimes tell me that they prefer barbarism to civilization. I doubt if they have given it a long enough trial. Like the people of Alexandria, they are bored by civilisation; but all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boredom of barbarism is infinitely greater."

  quot;It is lack of confidence,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that kills a civilisation. We can destroy ourselves by cynicism and disillusion, just as effectively as by bombs."

  quot;Lives devoted to Beauty seldom end well."

  《文明的轨迹》影评(九):纪录片《文明2》回归!这一次又被BBC征服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博格漫电影趴(ID:bogemandyp)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

  人类的创造是为了什么?

  面对这类问题,人有时会陷于一种近乎无限死循环的过程中,难以自渡。

  最近就囿于这样的遐思而导致重度失眠,就在这时,BBC最新的一部纪录片拯救了我,解开了这些疑惑。

  今天,口香糖就为大家分享这部BBC时隔半个世纪再度推出的系列纪录片——《文明2》。

  延续经典,三大艺术学者联袂讲说

  1969年,BBC播出了一部13集艺术纪录片《Civilisation》(译名《文明的轨迹》),以西方视觉艺术为主要讨论内容,旨在探讨自罗马帝国沦亡至工业革命及其后的西欧文明发展历程。该系列片由著名艺术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s)编剧并主持,被公认为英国广播公司以往作品中最宏大的一部。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BBC推出一部更具雄心的鸿篇巨制——9集系列纪录片《Civilisations》(译名《文明的轨迹2》)。作为姊妹篇,高清画质的《Civilisations》除了在原作《Civilisation》之后加了复数 s 以外,在内容的选择上也贯彻了多元主义的原则。前作把西方视觉艺术作为主要讨论内容,拍摄地也集中在西欧。而续作在制作内容上视野更为广阔。这次制作方走访了六大洲的31个国家,请出了从古至今来自东西方的500多件文物及艺术品,希望以艺术之名,探索“人类创造的起源”、“观看艺术的方式”以及“全球文明的进程”三大问题。

  2014年,现任BBC台长托尼·霍尔提议拍摄《文明的轨迹2》。他认为BBC作为全球最大的广播公司,理应在当代肩负起传播艺术的使命。他曾说在自己十八岁那年,是《文明的轨迹》点燃了他对于文化的最初兴趣。《卫报》评论员乔纳森·琼斯则指出:“《文明》的翻拍不仅仅是向多年前那个穿着花呢外套、在电视上娓娓道来的艺术评论家致敬,它还意味着英国电视夺回失落的荣耀,并回归 BBC 的最高理想。”

  的确,此次重拍的讲述方式饱含温情引人入胜,近乎戏剧级的解说厚重而深沉,让我们跟随BBC的镜头,透过艺术之眼,再次陷入对人类文明的终极思索之中。

  为《文明的轨迹2》担任主讲的是三位致力于普及艺术的公共学者——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教授西蒙·沙马(Simon Schama)、剑桥大学的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和尼日利亚裔英国历史学家大卫·奥路索加(David Olusoga),他们带着各自的学术专长来到镜头前,以不同的视角和观点讲述文明的轨迹。

  在每一集中,每位主讲人都会带来有关艺术的生动故事与亲身感受。早在孩童时期就在大英博物馆见到过贝宁铜雕的大卫·奥路索加,这次会亲自前往尼日利亚一睹铜雕的制作技巧;玛丽·比尔德等待了半生,想爬到埃及卢克索门农雕像的顶端近距离俯视,此番她在拍摄中也遂愿了;在日本,面对近乎完美之作,西蒙·沙马为激动到发颤的双手向观众致歉……

  世界文明的横断面,当中国遇见世界

  霍金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被问到,人世间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霍金说,大概是一种遥远的相似性。

  霍金这里所说的“遥远的相似性”指的应该是宇宙维度的形似性,而当这部纪录片中的讲述者从一个国度的艺术品跳转到另一个遥远国度的艺术创造时,这期间关联其二者的,或许也是某种冥冥之中的相似性。

  在第一集综述的节目中,主持人从人类起源说起,介绍了包括叙利亚帕尔米拉古城遗址、墨西哥卡斯蒂略金字塔、约旦佩特拉古城等世界各地的文明遗迹。其中,三星堆遗址在第37分钟出现,时长2分多钟。

  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28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4800年--2600年)长江上游文明中心,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也是世界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神秘的青铜面具、青铜人像等文物,未来将与古埃及、玛雅文明等一起,共同揭示世界文明的进程以及灿烂多元。

  而在第二集中,玛丽·比尔德走进秦始皇陵兵马俑,用一种近在咫尺的角度去观察去感受去讲述,这样近距离的视觉呈现与解读,大概是伊文斯在拍摄纪录片《风的故事》时所同样希望的视角。

  玛丽·比尔德的讲述颇为大胆,她不拘于既有的理论与学说,勇于提出新的观点,这样的方式虽然有些个人式的理解,但也不失为一种追求多元思辩的学者风范。

  而在第三集《画卷天堂》的开篇,更是运用了长达13分钟的时间,对一幅幅画作展开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解读,浓墨重彩的描绘出中国古代山水画卷的瑰丽与多彩。

  从李成到王蒙,风格迥异的画家作品承载着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国命运。而BBC的这次描摹,也将古人含蓄多解的画卷故事,带向世界。

  超越时间,人类用文明记录生命轨迹

  好的作品,每一帧都值得截图品咂,《Civilisations》就是这样的佳品。不论是精心设计的画面构图,还是富含哲思的台词解说,亦或是跟声画熨帖成一体的背景音乐,观者透过这样的影像艺术仿佛走入了一个解答生命奥秘的洞穴,作品在讲述过往艺术经典的同时自身也成为新的经典。

  “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在人类历史中的诞生又一直是一个充满谜团的课题,有着各样的学说与阐述。而无论最初的诞生因素或者契机是什么,“创造温饱需求之外的精神文明”,让我们成为创造艺术的生物。

  创造与设计几乎存在于人类的天性之中,从古而今,这种充满玄思的天性成为支撑人类文明足迹得以留存的根本。 害怕被遗忘,渴望被铭记,是人类自始就有的诉求。我们观仰数万年前先人的遗作,惊异于这种个体追求的相似性。

  我们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的留下种种痕迹,就在于时间的无限与有限,在无限广阔的“时间”概念里,“生命”显得有些微小与脆弱。而文明的诞生,艺术的创造,让人类的生命,得以用另一种形式,超越时间的束缚,获得一种伊卡洛斯逃离迷楼般的无限延展与升华。

  让时间停止,变得不再需要与魔鬼交换灵魂。

  艺术的记录性,超越了时间。

  “废墟美”也是一种美,后世在前世的废墟遗迹中,看到了不朽的丰碑。

  自我审视,人类的天性所在

  历史孕育文明,文明影响历史。文明是人类认知自我和宇宙的表现。

  文艺复兴后,人类对于“自我”的概念有了更多的思考与阐述,但其实在艺术诞生之初,文明便来自人类对于自我的凝视。而这种“自我凝视”之后的思考与创造,再生出的便是关乎人类存在与哲学思辩的核心命题。

  这种来自遥远时代的对于死亡的凝视,空谷绝响,却又响彻心扉。

  在人类的文明创造中,“死亡”这一抽象的境遇,有了具象化的表达与呈现,不同时代的人类用不同形式的艺术创造完成了对于“死亡恐惧”的挑战与“终极困境”救赎。

  万物关联

  文明,起源于荒芜,起源于人类的行为足迹。

  人类的创造的痕迹在时间里被赋予意义,并且随着行为足迹一代代的累积叠加,附加的意义与价值也在与日俱增。后人循着古人留下的记号,解读内涵找寻意义的过程,又赋予这一过程以新的存在。

  文明,大概就是人类一代代这样叠加的意

  《文明的轨迹》影评(十):一些解说词

  第一集:

  罗斯金(John Ruskin)曾说:“伟大国家的史记有三份,“功绩史记、文学史记及艺术史记。想对该国历史融会贯通三部史记缺一不可。但最值得信任的是最后一部”

  但这不表示艺术史就是文明史,蛮夷社会也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品

  但这个看似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的确让我们稍稍洞悉了文明的本质。看似复杂、稳固的文明,实则脆弱异常,随时可能被摧毁

  文明的大敌为何?

  首先就是恐惧。

  再来就是无聊,一种万事皆休的绝望

  当然,文明的发展是需要某种程度的物质繁荣,让人们饱暖之馀从事休闲娱乐,但更重要的是信心,对所处社会的信心,对其哲学、法律的信仰,对自身心智、力量的信心

  那么希腊罗马的文明为何崩盘?答案是因为它疲态尽露

  该如何定义呢?简而言之,就是对永恒的追求

  我一直觉得文明人渴望时空归属感所以时时刻刻瞻前顾后,这需要最起码的安定

  所有伟大文明的早期

  都是以战场上的成功为基楚

  战争是必要的,若是马特尔732年没有在波瓦提打败摩尔人

  西方文明也就根本不会存在,若是没有查理曼的南征北讨,就不会出现一统欧洲的理念,他死后帝国陷入一片混乱,但不再像先前的千惊万险。文明终于站稳脚跟了,他是怎么办到的?

  也许中世纪神权和人权之间的角力。正是欧洲文明得以延续的命脉,若任一方取得至高无上的优势,整个社会很可能变得像埃及或拜占庭文明那样死气沉沉

  但最重要的还是书籍

  ------------------------------------------------------------------------------------

  第二集

  人类历史上有几段时期出现了三、四次在任何演化情况下都难以想像的大跃进。

  其中一次是西元前三千年文明突如其来的出现了,不只是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也在印度河谷。

  第二次是在西元前六世纪末期,不只是爱奥尼亚和希腊的奇迹

  另一次则是在

  西元1100年左右,似乎全球都受到这波风潮席卷印度、中国、拜占庭

  。但是首当其冲的是求知若渴的西欧。在生活的各个层面:行动、哲学、组织、科技。都涌现了惊人的活力和强烈的动量。这一切是怎么

  突然在西欧出现的?答案很多,但有一个答案比别的答案重要得多,那就是教会的崛起。若说西方文明是教会的发展史也不为过

  教会基本上是个民主机构,拥有行政、外交长才或学富五车之士都有出头天

  12世纪的国际主义扩及建筑和雕刻身兼建筑师和雕刻家的顶尖石匠。足迹遍及全欧。惊人的是不论这些大师到哪里似乎都有办法召集一批手艺高超的工匠,帮他们完成这些建筑物。他们之所以无怨无悔的做牛做马,是因为坚信万物受到一股以数学原理为基楚的智慧控制。

  (我想到多年前的一个报道,说考古学家从一些迹象上推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那些工匠们当时可能不是被强迫的,而是自愿的,甚至是非常快乐地工作的。

  再说的直白些,有些人为了理想废寝忘食,是不是也是这个道理)

  不过我的看法是,12世纪扩及雕刻与绘画的丰沛创意,动机是出于自娱。但是其背后的动机,不外乎无法抑遏不受拘束的艺术能量

  这种生活方式追求的是永恒,永恒正是文明的重要部分

  但静思并不是唯一促成12世纪大跃进的功臣,因为每个时代都有不少人以静思清修为生活准则。另一个大功臣是行动,一股涵盖肉体与知性活跃、狂暴的活动力,在肉体方面是朝圣和十字军东征

  影响十字军东征因素很多,包括和引发淘金热如出一辙的因素。如北欧民族的躁动年轻人的野心、经济不景气,但无庸置疑的,绝大多数人加入东征的动机都是朝圣

  其天主教信仰的主结构牢不可撼,但周遭却出现日后难得一见各方学说百家争鸣的盛况。这种情况免除了西欧像其他文明一样落入僵化窠臼的命运

  -------------------------------------------

  第三集

  t Francis and Dante.

  在古希腊罗马文明后,欧洲人又多了两、三种新的观念,但其中最让我大惑不解的就是宫廷爱情的理念:这种全然臣服于某名遥不可及女性的状态,这种穷毕生精力取悦一名高高在上的女性,甚至万死不辞为她吃苦也心甘情愿的理念。

  但我认为十字军东征对宫廷爱情有一种较为间接的影响

  有关理想爱情文学作品中,最伟大的莫过于但丁的“新生”。

  但光是如此并不足以延续文明的命脉,因为这是一个故步自封的小型闭塞社会。我们由许多例子得知这样的社会会流于僵化,只在乎如何固守,自己的社会秩序

  欧洲文明的特性及其优点就是,它未曾停下发展的脚步,连礼节观念都出现了出人意表的转折

  我则偏向于认为乔托跟拉斐尔等画家很像,重视的是创意,而不是实际的作画过程

  但他(St Francis)唯有淡泊出世才能求得心灵自由的信念,却是东西方所有伟大宗教的共同信念。此一信念成为欧洲集体意识的一部分

  新兴商人階级在身为当代艺术赞助者方面,论才智、论品味都丝毫不逊于贵族。如同他们建立的经济体制留存至今。他们委托别人制作的画作拥有坚韧的真实感,汇聚了塞尚之前的主流艺术思潮

  乔托Giotto是这股艺术新思维之下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一位画家

  -------------------------------------------

  第4集

  15世纪早期

  佛罗伦斯人的心态,是文明以信心为基楚而突飞猛进的最佳范例

  这种空前绝后的明亮简练风格从何而来?我认为这是布鲁涅内斯基(Brunellesco)的发明。但若无法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建筑风格也无法生根茁壮。此时正值佛罗伦斯严谨的贸易金融制度开始出现解冻契机,发挥人类天赋享受生命变得比赚钱更重要。

  用意是让人明白自身所拥有的道德及知性力量

  一名第二代的人道主义者马涅提Manetti写了一本名叫“人类尊严卓越论”的书。这正是布鲁涅内斯基友人极力体现的概念

  其中最令人屏息的明证,是马萨其奥为圣衣会的圣母堂画的一系列壁画。和三十年前贝利公爵那群欢乐的朝臣有天壤之别,他们拥有文明之父那种内敛的活力与自信。

  第二任也是最伟大的人道主义政务官布鲁尼Leonardo Bruni,

  所有伟大的文明时期,都自视为历史上承先启后的一部分

  认为文艺复兴根植于对古代文学的钻研的传统说法仍然不容驳斥。

  第一个透彻洞悉古典文学作品的人是诗人佩脱拉克Petrarch,

  佛罗伦斯思维中出现了一股新的复兴势力和楷模。15世纪的头三十年

  是个治学的英勇年代,人们在修道院的图书馆里找到古代名作家,,

  塔西图斯、柏拉图,西塞罗等人不为人知的作品,为了珍藏这些宝贵的书籍,科西莫麦迪奇修建了圣马可图书馆。但最先在这里展开的研究计划

  和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这里可说是人文主义者的凯文迪斯研究室。在这里被开封、研读的古抄本,对人类心智产生了足以改变历史的爆炸性影响。

  哥德式大教堂是对圣洁光线的礼赞。而这些造型浑圆的回廊则以无比的欢欣赞颂人类的知性之光。徜徉其间油然生出一股对人类的信心

  早期文艺复兴的建筑基楚,是对数学的热爱其中更以几何学为甚。哥德时期的建筑师也以几何为设计基楚,但结构极其复杂,如烦琐哲学般缜密、理性。佛罗伦斯洗礼堂是几何建筑美学的代表作。但文艺复兴为这种设计传统添加了许多哲学理念,包括这些形状必须适用于人体。

  这幅图在数学上根本说不通,但在美学上是有很意义的。因为人体的对称

  及各部位间的关系,影响了我们对正常比例的观感。在哲学上开启了一种

  若我们真心信之,也许会因此得救的理念。透过比例,我们可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目标

  同样的理念应用于绘画就是“透视法”。亦即透过数学运算,可以用在平面上呈现物体在空间中的精确位置。运用透视法达到的和谐空间,几乎像一篇动人的乐章

  这项发明让佛罗伦斯人十分引以为傲。但这种技巧和文明有关系吗?我想一开始时的确是有的,这是一种认为可以在真实环境中呈现人物,计算他的位置,及以和谐次序安排画中人物的信念,这种信念象征性的传达了人类对其宇宙定位,及掌控自己命运的新体悟,至于在协助写实主义方面

  透视法无足轻重。

  早期的文艺复兴是一种都市文化。说是“中产階级”更贴切些。众人在街头、广场和商店里消磨时光。当时的一名道德学家说过“良好的佛罗伦斯市民应该时时刻刻都在商店里”,这些商店都是公共空间,在这幅板画里的工匠工作室是开放式的,往来行人可以看到他的工作状况,竞争对手则刻薄的语出批评。文艺复兴的艺术史学家瓦撒利自问为何佛罗伦斯的艺术成就

  如此惊人?他的第一个答案是:“批评的精神”,佛罗伦斯的氛围释放了人们的心智”, 并不再甘于平庸

  这种严厉直言无隐的批评精神,表示赞助艺术活动的金主和艺术家间的认知没有断层,。

  佛罗伦斯人大概会认为现代人为了怕被识破是门外汉,不懂装懂的愚行荒谬至极。佛罗伦斯人都是狠角色,自布鲁尼1428年将佛罗伦斯人比喻为雅典人后,如法炮制的人不在少数。。但佛罗伦斯人比较务实,雅典人喜欢做哲学证辩,佛罗伦斯人最喜欢的却是赚钱,及毫不容情的捉弄资质鲁钝之人,不过他们和希腊的共同点不一而足,他们很好奇、聪明过人,而且能出神入化的体现他们的思维。我不想用“美”这个早就被滥用的字,

  但想不出替代用语,佛罗伦斯人和雅典人一样对美充满热爱

  15世纪中叶之后,佛罗伦斯的理性生命出现了全新的转折。和1430年代

  活跃的人道主义大异其趣,佛罗伦斯共和国变得只是虚有其名

  乌比诺是个位于亚平宁山脉东缘地处偏远的小镇,乌比诺的宫廷生活可说是西方文明的顶点之一。城镇本身以粉彩砖头砌建而成。

  在西方想像世界中形成一股文明势力的拉斐尔在乌比诺的宫廷中首度体认了和谐、比例和礼仪。礼节是乌比诺的另一项产物

  在公爵的儿子及继任者奎多巴杜在任期间,卡斯第里欧奈写了一本叫做“朝臣”的书。以古典角度剖析了绅士的概念,这本书的影响极其深远。其后一百多年间,这本书成为人们应对进退的最高指导原则。

  事实上它不只是一本礼貌守则,因为卡斯第里欧奈的绅士理念根植于道地的人道价值。绅士不得伤害别人的感情或因炫耀而让别人自惭形秽。绅士必须平易自然。拉斐尔笔下的卡斯第里欧奈正是一位这样的谦和绅士。绅士也不能是一介俗人。毫无疑问的,在蒙泰费尔特罗公爵父子治理下的乌比诺宫廷是文明史的巅峰之一

  曼特瓦宫殿在文明史上的地位虽然略逊一筹,但也至关重要。曼特瓦宫殿缺乏乌比诺宫殿那种轻盈透亮的感觉。宫殿有一个让人真切体会,意大利宫殿式文明生活的房间

  这种社会结构全然仰赖统治者的人格特质

  蒙泰费尔特罗爱书成痴,乌比诺宫殿被他整顿成意大利顶尖的图书馆之一。但图书时仍全副武装。这是文艺复兴文明的弱点之一。另一个同样明显的弱点是它仰赖少数人。甚至在佛罗伦斯共和国,文艺复兴影响的人仍属少数。但我们也忍不住揣想若完全靠大众的意愿,文明又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在赞叹华美的宫殿时,我们会忍不住想到那些在田里的农人。难道他们不可能拥有自己的文明吗?世上不是没有文明的乡下,但除了农舍之外,此一看似永恒的乡间文明并未留下任何纪录。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眼中的乡间,不是个耕耘播种的地方,而是一片人间仙境

  吉奥乔尼这幅画中发现了文明人自我安慰的幻觉:世外桃源的迷思。让我们看到了它根深蒂固的异教源头。这幅世外桃源深受古代文明,及佛罗伦斯人道主义的共和情操影响,也是人类发现自我的过程之一,只不过这次发觉的是肉欲感官的一面而非知性。

  持平而言,早期文艺复兴时期文明的基楚不够广,少数人远远超前多数人,领先的不只是学识与知性,还包括了基本假设,前两代的人道主义者过世之后,他们的运动就失去了后盾,于是背离了他们的人本价值观,

  幸好他们遗留下来的雕刻、绘画及建筑,让其后重视理性清明、和谐比例

  及信仰个体的世代有了充分的想像空间。

  ------------------------------------------------

  第五集

  主导文艺复兴全盛时期发展方向的年轻红衣主教罗维雷, 他即位成为犹流二世Julius II, 拢络了三名不世出的奇才:布拉曼特Bramante,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和拉斐尔Raphael。

  他决定拆除旧的圣彼得教堂, 这是全世界最大,最古老的教堂之一,而且是最具纪念价值的一座。犹流二世决定把它夷为平地,在原址盖一座

  更大、更宏伟的教堂。他在构思新教堂时受到两股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

  一是要以正方形和正圆形为基楚,二是其规模要比宏伟的古代遗迹更惊人。犹流二世只当了十年教皇圣彼得大教堂在他死后约一百年才完工,

  但是犹流二世拆除旧教堂,在原址兴建规模有过之而无不及新教堂的决定

  让天主教和古典时代朝融合之路跨出第一步。

  文明靠的是人类将身心力量发挥至极致。我们必须承认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是西方人类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它们也表达了米开朗基罗最热衷的事物,那就是灵活逃离物质限制的挣扎

  人们常常纳闷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为何没有对哲学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答案是,当时最深刻的思维不是以文字而是以绘画表达。如同18世纪的人以音乐来表达一般

  在这段期间他的心智不断变化发展

  他在绘制天花板时决定不着重于单一人物

  让他拥有了开放多变的艺术体验

  这在从事雕像创作时是不可能的

  但当我们在研究“创世纪”时会发现米开朗基罗最重视的是性灵,

  “创世纪”也一直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最关心的主题之一

  我认为这种被视为古典大师风格要素之一的传统,,对欧洲集体意识形成一股致命的影响,它扼杀了我们对真理感,甚至扼杀了我们的道德责任感

  ,诚如我们由现代艺术得知,带我们面对了可怕的反作用

  达文西(达芬奇),惊人的好奇心。

  -----------------------------------------------------------

  第六集 “抗议与沟通”

  中世纪末叶的北欧,但是在短短一代之间出现了创始现代人的第一次爆炸性发展----“宗教改革”

  1500年左右北欧人的特色:首先是他们对宗教极其严肃的虔诚心态,和常见于意大利艺术作品那种温和传统的虔诚大不相同。再来是对生命本身的严肃人生观。这些人不会被形式和仪式搪塞过去,他们相信真理的存在并要全心追求真理

  15世纪是复古运动的年代,处于教会边缘的宗教运动,甚至在意大利萨佛纳罗拉也说服了他的听众,焚毁所谓的“浮华事物”,包括波提切利的画作,这可说是文明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之一

  1498年,一名日后成为北方文明代言人及当代最有名的国际主义者的

  贫苦学者来到牛津,那就是伊拉斯谟。基于他对宗教生活的了解他认为教会的体制及教义都亟需改革,教会一度是教化欧洲的伟大势力,但现在却在形式和既得利益的,箝制下动弹不得

  汤玛斯摩尔本人是个高尚的理想主义者。在这个以行动为准则的世界中他显得曲高和寡又迷失,它显示了文明如何迅速的崛起、殒落。

  他最感兴趣的是印刷

  北方人着重的却是透过文字来拓展心智。印刷术的问世落实了这个愿景,。19世纪的人认为,印刷术的发明是文明史上的关键。 但持平而言

  印刷术对人类利多于弊

  人们渐渐才了解印刷书籍该尽可能的普及。传道士和说客花了将近三十年,才发现自己掌握了一项功能如此强大的工具

  杜勒他虽然不像达文西那样对女性深恶痛绝。但也对女性没什么好感。要不是受到纽伦堡中产階级传统的逼迫。他是绝对不会结婚的。杜勒也拥有和达文西不相上下的好奇心,但让他好奇的是事物的外观而不是原委。他几乎完全没有达文西那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杜勒感兴趣的是人类神秘的内心世界,他对自己人格的沉迷,来自他对心理学的热中。这让他创作出西方最伟大的预言性作品:被他称为“忧郁一号”的雕版作品

  被我们称为宗教改革的意志社会,基本上是一种通俗运动。

  伊拉斯谟敦促他的皇室金主,以铁腕镇压。路德不赞成破坏。

  于是新教徒成为一股极具毁灭性的力量。这是一场大浩劫,这波运动不仅破坏了伊里大教堂。连简朴的地区教堂都不放过,其内任何与美沾上边的东西都惨遭破坏。这些他们无法理解的价值观的存在让他们怒不可遏。

  若西方文明不想走上古埃及文明枯萎、僵化的老路,就要有比孕育文艺复兴知性及艺术成就还大的格局来汲取它的生命力

  新文明终究是会生根萌芽,这新文明的重点不是意象而是文字。路德给了他的国人丰富的文字。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且是很典雅的德文。如此一来,不仅给了人们亲自阅读圣经的机会,也给了他们思考的工具。这一切因印刷术而变得可行

  圣经被喀尔文翻译成法文,被丁道尔和柯佛戴翻译成英文。对西方思想的启蒙甚至文明的发展都至为关键。因为这些也是国家主义成长的階段

  我在这系列节目中不断强调,几乎所有文明的进步都发生在国际主义盛行的时期。

  文明的第一要素是知性能量,及心灵上的自由、美感及对永恒的追求

  --------------------------------------------------

  第七集

  罗马和罗马教会收复了不少失地,再成为一股强大的性灵势力。但它也是一股文明力量吗?我们英国人的答案比较倾向于否定

  数代改革派新新历史学家不断对我们耳提面命,任何以顺从、压制、迷信

  为基楚的社会都不能被称为文明。

  但只要有一丝历史感或持平哲学心态的人,都无法视而不见其崇高的理想

  对神圣的热情信仰,及巴洛克罗马随处可见,对上帝充满崇敬的天才之作

  ,再怎么说它都不能算野蛮或土气

  所以在定义文明之前得先看看教皇时期的罗马。

  长寿天才米开朗基罗就这样成为连接文艺复兴和反宗教改革运动的视觉桥梁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物之所以比我们的优秀,原因之一是建筑师都是才华洋溢的艺术家

  但惊人的是米开朗基罗透过他的建筑物,呈现隶属原则的手法。较早期的文艺复兴建筑物,各个部件以和谐独立的状态存在。但在米开朗基罗设计的楼面,一切都隶属于贯穿整栋建筑物的强烈韵律,他以贯穿两层楼的壁柱表达了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威

  世上所有国家的伟大宗教艺术品,都是以其女性造物主为主题

  贝尼尼

  ---------------------------------------------------------------------

  第八集 “经验之光”

  哈伦画家哈尔斯

  不过不容否认的是,在社会发展的某个階段。流动资金是文明形成的主因之一。因为流动资金确保了文明的三大要素:空闲、行动和独立。人们也能运用较为充裕的资金追求较为崇高的事物

  透过知性而非情感所寻求的真理。此可透过观察心得的累积或数学运算达成。其中又以数学最受17世纪的人欢迎。事实上,数学成为当时菁英人士心目中的一种宗教。是他们用来表达经验可与理性结合之信念的工具。这种新宗教的领导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儿。他成为纯粹理性的象征。他像达文西一样孜孜不倦的研究胎儿、光线的反射和漩涡各种达文西热爱的题目。

  他所有的观察所得都用于促成他根植于绝对怀疑的哲学架构。他继承蒙田

  “我知道什么?”的理念,只不过笛卡儿归纳出答案:“我知道我会思考”,并推演出“我思故我在”, 他的基本立论是,他可以怀疑任何事。唯一不容置疑的就是他的怀疑。笛卡儿要去除所有的成见,直捣最赤裸、原始的经验,不受任何传统、习俗的影响。

  (古代人们用艺术来表达思想,现在有人开始用数学表达思想了。)

  (这种人表达自我思想的欲望和手段,是否和汤因比所说的“自决”有某种联系?)

  维梅尔有一个明显区隔,他和现代抽象画家的特色,那就是他对光的热情。这个特性是他和他同期菁英的共同点。所有从但丁到哥德重要的文明先驱,都对光线情有独钟。我们可以视之为文明至高无上的象征

  (Purchasing the Light)

  ewton用数学陈述解释了宇宙的构造, 这是观察年代的巅峰,也是下个世纪的圣经。教皇大概像我一样都看不懂牛顿的“原理“, 但总结了那个时代

  人们的看法:“自然和自然定律潜藏在暗夜中, 上帝说,让牛顿点亮光明”

  星球的研究与光线的研究并驾齐驱

  这些东西现在看来不怎么科学, 这个望远镜看起来像是芭蕾舞用的道具。用这玩意儿根本啥都看不到至少我是没办法,但在荷兰问世,日后由伽利略改良的望远镜。似乎让天体进入了人类理解的范围之内。当年牛顿看到的月球就是这个样子

  这时科学和艺术还没有分道扬镳。这些器具不仅实用也有象征意义,象征人类学习主宰环境,并创造一个合理社会的希望。如此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叶

  无庸置疑的经验论的第一个世纪,对西方的集体意识来说是一大胜利,从笛卡儿到牛顿,西方人创造了让他们与众不同的思考工具,就拿十九世纪像巴克尔这样的平均历史学家来说吧,你会发现在他的观念中,欧洲文明几乎是以这项成就为发展的起点,奇怪的是,除了罗斯金之外这些作家没人发现这种理性哲学的胜利,导致了一种新形态的野蛮,若眺望雷恩井然有序的海军医院之外的远方。看到的是工业社会一望无际的脏乱庞杂。其茁壮的原因和荷兰人建设美丽城镇及培养画家。出版哲学作品的条件如出一辙。流动资金、自由经济。货畅其流、无为而治的心态,对因果关系的信仰,每个文明都有其心腹大敌。不仅是因为原先的冰雪聪明的冲动。

  被贪欲及懒散玷污,也因为有不可预测的因素,在这里不可预测的因素就是人口成长。贪者愈贪无知大众与传统技艺脱节,经验之光日渐狭隘,所以像格林威治这样的宏伟设计,被贬为浪费金钱的愚行

  ----------------------------------------------------------------

  第九集 “追求幸福”

  18世纪的文字与绘画让人觉得当时人们的感情生活几近浩劫。当然事实不然,人们的感情已升华成音乐,如同16世纪初期的绘画一样。从巴哈到莫札特的作品,音乐表达了当时最深刻的思考与感受。

  古典主义

  尽管路德宗派的宗教改革扼杀了很多能教化人心的艺术,但是却鼓励了教堂音乐的发展.

  我说过,要定义文明不容易,但要辨识野蛮却轻而易举

  莫札特对18世纪末期音乐风格的清澄、精准及数学上的完美结构爱不释手

  据说莫札特在构思乐章时,会坐在桌前心不在焉的将餐巾摺叠出复杂的图案

  歌剧仅次于哥德式建筑是西方人最奇怪的发明之一.“歌剧是一种极其奢靡又毫无理性的娱乐”

  --------------------------------------------

  第十集 “理性的微笑”

  启蒙运动的哲学家提升了人类的文明

  1930年代,人们知道活活烧死女巫和其他弱势团体的成员,严刑逼供、曲解司法正义是不对的,除了战时不该因为说实话入狱。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启蒙运动和伏尔泰

  我说过人类因尊重女性特质使得文明的进步突飞猛进。18世纪的法国也是同理可证。我认为两性主角的平衡对文明来说至关重要。我发现凡是在两性出现隔閡时文明就会衰败式微。18世纪女性造成的影响美好又富有创意

  。并导致18世纪特有产物的出现:沙龙。由德芳侯爵夫人等女主人主办

  。并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文人雅士的小型社交聚会。在四十年间扮演了欧洲文明中心的角色。沙龙不像乌比诺宫廷那么富有诗意。但知性上的觉醒明显多了

  我曾不止一次说过,有限度的财富对文明颇有助益,但不知为什么惊人的财富反而会扼杀文明,我想适度管理经济对生活和艺术很重要,而且规模过大反而会显得冰冷

  18世纪法国沙龙的常客。不只是一群时髦的乐天派,而是当代杰出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想出版他们对宗教的全新观点。想削减懒散国王和不负责任政府的权力,他们想改变社会,不过后来时局的改变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在德芳侯爵夫人及乔佛宏夫人的沙龙聚会的人。完成了一项丰功伟业就是这个,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其宗旨是透过克服无知,来推动全人类的进步。诚如各位所见这是一项浩大工程。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他们一共出了24部,这当然是众志成城的结果。但整个计划的领导人是狄德罗

  苏格兰人和英国人发挥实事求是的天才。落实了百科全书里的技术图解,在美法两国发生政治革命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一波更刻深影响力更持久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实验不仅激发了莱特的想像力。他们首度将实验结果做商业应用。更是让他大为感动。于是他画了阿克莱特在罗姆福德,建立的第一座水力磨坊。在工业主义开始侵吞旧政权的力量时,他感受到的是其浪漫的一面

  18世纪是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的接班人,但有个很重要的不同点,文艺复兴发生在天主教教会的框架内。几名人道主义者表现出怀疑论的迹象。但没有人质疑整体的天主教信仰。人们备具了盲目信仰所需的道德自由,但是到了18世纪中期,认真思考的人发现,教会被财产和地位限制得动弹不得,并透过压迫、不公来捍卫利益

  --------------------------

  第十集 “崇拜自然”

  将近一千年来西方文明的主要创造力是天主教。但是18世纪早期这股势力突然衰微,在知识社会中几近销声匿迹,这样当然会留下一个真空状态。若不拥有对自身以外事物的信仰,人类会惶惶不可终日。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间人们发展出一种新的信仰。这种信仰虽然在我们看来很荒诞,,但是对我们的文明大有裨益,那就是对自然神性的信仰。

  卢梭,

  歌德

  这样的观点导致了日后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

  画家透纳

  莫内

  ------------

  第十二集 “希望的谬误”

  18世纪时哲学家试图用理性为人类社会理出个头绪,但理性论调不足以撼动过去150年来累积的麻木传统,在美国也许能够透过理性推动新的宪政体制,但要摧毁欧洲根深蒂固的陋习,则需要一股更具爆炸性的力量

  集体狂热也许是种危险的麻醉剂,但若人类失去了荣誉感蒙受的损失将会更加惨重

  欧洲的集体意识在19世纪出现分裂,状况和16世纪影响天主教的分裂一样严重,但破坏力更强,。一方是因工业革命而兴起的新中产階级。乐观、有活力但是毫无价值观,因为被夹在败德的贵族及被压迫的贫民之间,所以发展出防卫性极强的道德观,传统、自满、伪善。另一方则是如德拉克洛瓦等拒绝同流合污的菁英,他们仍是浪漫主义运动的传承者,也仍因天灾人祸而辗转反侧。他们自觉被富裕大众边缘化不过这种想法其来有自,但他们又要用什么来取代中产階级的道德观?他们也还在搜寻自己的灵魂,这种搜寻持续了整个19,也导致了相同的疏离感和绝望

  罗丹

  ---------------------------

  第十三集 “物质英雄”

  我在本系列节目中极力尝试以创造力及人类官能的拓展来定义文明。若以这个角度为出发点奴役制度令人发指,同理可证,贫困也是十恶不赦

  反奴役运动成为人类良知觉醒的第一个集体表征。贩奴在1807年被禁止,无可否认的此举是人类向前迈进的一步

  1790年之后抹煞人性的大型铸铁厂与纺织厂,阿克莱特在1770年左右发明的精纺机,但他们的发明导致的非人性化,打从一开始诗人就识破了工厂穷凶恶极的真面目

  但19世纪草木皆兵的中产階级全然仰赖非人性化的经济制度,自然出现了规模之大史无前例的伪善

  但骇人的真相是,社会被暴增的人口拖垮了,这是继蛮族入侵后对文明伤害最大的现象,人口暴增造成了都市贫穷。随后又有政府单位为了消弭贫穷而采取的无用措施,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看来都是无可解决的。

  到了本世纪中期出现了沙夫茨伯里伯爵,他为了消弭童工所受的剥削而展开的漫长奋斗

  19世纪中叶伦敦居然没有儿童医院

  博爱主义是19世纪的伟大成就、。我们对人道博爱观点早就习以为常,所以常常会忘了它在文明早期階段是多么的无足轻重。

  科学在19世纪的伟大成就自然不在话下,但几乎所有的成就都与实务或技术上的进步有关

  但是从爱因斯坦、玻尔和凯文迪斯研究室之后,科学的目的不再是满足人类的需求,而是自成一格。当科学家想出如何以数学理念来改变物质。他们就和艺术家一样,与物质世界间建立了一种近乎神奇的关系。

  在这系列节目中,我以历史的角度介绍了文明的兴衰起伏,试着厘清前因后果。但这种方法现在显然已经不适用了,我们完全无法预测未来何去何从,那些对未来充满不分青红皂白自信的文章,在我看来是最无稽的公开论述。真正有资格发言的科学家都选择保持沉默。霍尔登的话对这个情况做了一个总结,他说“我唯一的怀疑是,宇宙不只比我们想像中的诡异,其诡异更是远超乎我们的想像力”

  但是在这个以行动为主的世界中,有几件事是很明显的。甚至明显到让我有些难以启齿,其中之一是我们对机器与日俱增的依赖。机器已经不再是工具,反而开始为我们指引方向。只可惜从马克沁机枪到电脑,五花八门的机器多半都是独裁政权用来压制人民的手段。人类的另一项拿手好戏就是搞破坏。

  在机器的推波助澜下我们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将人类的破坏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因此而释放了排山倒海而来的邪恶。

  除此之外

  还有我们对那个如影随形,有如守护天使般的记忆,沉默、难以察觉,几乎令人难以置信,但却无庸置疑的存在着。不得不承认文明的未来并不乐观。

  当我因制作这套节目审视这个世界时,,我不认为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野蛮时期,黑暗时代之所以黑暗,是因为孤立、窒碍难行,缺乏好奇心及绝望,现在却全都不存在。

  但是我们不该高估战前菁英階层的文化,他们的确是风度迷人但却无知得可以。对文学略有涉猎,音乐懂得不多,艺术和哲学方面的了解更是不甚了解,任何一所大学音乐或艺术社团成员的学识,都是他们的十倍不止,也比他们更机敏

  这些聪明的年轻人对现存的体制自然是评价不佳,欲除之而后快,对体制的厌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不过有个事实不容否认,就算是在最黑暗的时代,社会的运作仍仰赖于体制

  若文明想要永续绵延,社会就要想办法运作,到了这个地步我无需再隐瞒我保守派的本性。当代有许多活跃的知识分子,对我抱持的信念大加挞伐,我相信秩序比混乱好,创造比毁灭好;我喜欢温和,厌恶暴力;喜欢宽恕,厌恶报复;整体而言我觉得学识优于无知,我也确定同理心比意识形态有价值得多;我相信尽管近来年科学突飞猛进,人类两千年来的改变却极为有限。我们要自历史中学习,我们就是历史。我有些信念是很难用三言两语交代清楚的。举例而言,我相信礼数,即我们用来避免因满足自我私欲,而伤害他人的仪式,。我认为我们应该记得我们是整体的一部分

  此一整体就是自然,所有的生物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最重要的是我相信某些人拥有了天赋才华。我也珍视让他们得以存在、发挥的社会。我在节目中介绍了许多天才的杰作,包括建筑、雕塑和绘画,哲学、诗词与音乐

  科学与工程,他们伟大的成就不容否认。而这些只是西方人过去一千年来的成就之冰山之一角,这些作品多半出现在破坏程度不亚于现代的挫败之后,西方文明是一连串的重生,这样我们应该对自己更有信心了吧?

  我在影集的开头时说过,对文明杀伤力最大的就是缺乏自信,愤世嫉俗及幻灭对我们的杀伤力和炸弹不相上下。50年前我心目中的天才叶慈写了一首颇有预言意味的诗。

  在战争期间的确是如此,我们差点因此而走上灭绝之路,但今天还是这样吗?,不见得,因为好人还是有信念的甚至可说是信念太多。问题在于我们还是没有中心,马克思主义在道德和知性上的溃败,让我们不知该以何取代英雄式的物质主义,但这是不够的,乐观不可紧,但未来的远景实在无法让我们欢欣鼓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