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吉屋出租:百老汇剧场版》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吉屋出租:百老汇剧场版》影评精选10篇

2018-09-13 01:0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吉屋出租:百老汇剧场版》影评精选10篇

  《吉屋出租:百老汇剧场版》是一部由Michael John Warren执导,Will Chase / Renee Goldsberry / Adam Kantor主演的一部歌舞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吉屋出租:百老汇剧场版》影评(一):La vie bohome

  人生第一部剧场版音乐剧,借逾期未交租一事件,将马克、罗杰和咪咪等人的故事铺陈开来。片中人物生活像极了国人北漂生活。但也许是各国人生活理念不同,我们更倾向于未未来而活,抱着出人头地,而后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态度,而片中人,对于只争朝夕的波西米亚生活的追求,使得同志、异装癖等亚文化显得也毫不突兀,纽约宽容到可以接纳外星人,更别说人们的小小梦想。在这里所有人都彷徨挣扎,但梦想又把他们全都凝合起来。

  唯愿每分钟都置身于爱的人们,对于亲情渴望似乎永远都止于“电话那头”。

  《吉屋出租:百老汇剧场版》影评(二):《rent》在国内的不成功正常

  《吉屋出租》也就是百老汇获奖最多的音乐剧《rent》,是改编自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的音乐剧。国内的演出不算成功。毕竟同样发朋友圈,对乱世佳人兴趣明显比这部多,可见宣传不到位。 不过看了整场演出后,我也很理解为什么无法大力宣传,故事讲的是一群社会边缘人,同性恋,变装人,艾滋病,这在国内实在是大家讳莫如深话题更何况中国社会还处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时代,对边缘人缺乏普遍同情心,对剧中人物的痛苦和呐喊不能感同身受,当剧中人物用尽全身力气表达接受自己、热爱自己,接受生活、热爱生活人生观时,台下的中国观众是冷漠的。 这样深刻的文化和阶级隔阂,使这部与《老友记》同时代的作品,注定无法在国内获得和《老友记》同样的成功。

  :也许把作者传奇故事搬上舞台,会取得更大的认同,毕竟国人还是很吃逆袭成功这个类型的。

  《吉屋出租:百老汇剧场版》影评(三):Bohemian never dies.

  大多数人好像都比较偏爱剧场版,但是我的电影版看得比较多大概是因为电影版的音乐大概是后期处理过所以比剧场版听得舒适一些。在这里做一点我个人观点的比较,Will Chase唱得也很棒但是感觉没有电影版Adam的嗓音岁月感,Adam的摇滚味也更重。Mimi这个版本相比起电影版有点凶,电影版的更多一点俏皮吧,2010年Vanessa Hudgens声音有点太甜了,Mimi还是带点俏皮野性比较好。AT老师版的Roger帅到爆,唱功也很不错颜值高,颜值高,颜值高。Mark的话,电影版里气势稍弱,剧场版的气势就要强一些。Joanna一如既往得好。剧场版莫琳长得好像Idina Menzel观察了好半天才分辨出不是,唱得也很好听。Angel这个大家庭里降临的天使,无论哪个版本都非常精彩。Collins剧场版有点弱,有点书生的感觉,电影版则更加大气温馨。Rent把敏感话题都搬上舞台,强调公平,给我最大的感触则是他们对对艺术坚持,可以生活穷苦居无定所,但是不可违背自己的心,放弃对艺术的追求。波西米亚永不亡。爱情也是Rent一大主线,Mark Joanna和莫琳(实在忘了这个名字怎么拼)的三角恋,Mimi和Roger Benny,再加上Collis和Angel。Joanna和莫琳的相爱相杀,和Collins与Angel的稳定和谐对比鲜明。Roger和Mimi这一对恋人之路也是艰难,不过好在最后还是在一起了。不仅仅是Mimi 和Joanna羡慕Angel和Collins的爱情唱出I'd be happy to die for a taste of Angel have,someone to live for unafraid to say i love you.本人是一个童话爱情故事结局向往者,这种爱情也是我所梦寐以求的。爱情在现实面前往往有些无力,而他们俩的爱情给了彼此不怕世俗勇敢在一起的力量,他们值得总有这一切。Benny这个人作为剧中唯一的反派其实他并不坏,只是他选择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融入现实的大流,虽然把伙伴们赶了出去最后他还是选择帮助他们。波西米亚精神深入人心,这里我便想起了《红磨坊》里对波西米亚精神的定义Truth Freedom and Love。真理自由和爱情。不论放在哪个时代都适用,波西米亚告诉你勇敢得去追寻勇敢得做自己。Bohemian never dies.

  第一次写长评,个人的拙见,如有错误地方欢迎指出。

  《吉屋出租:百老汇剧场版》影评(四):我们与异见者们

  《RENT》前段时间在文广看的,不是原卡,但依然是很棒的体验,除了Mimi唱得有点崩,其他都挺好的,尤其喜欢Angel和Collins。

  Angel是多么热烈生命啊,真喜欢他。

《RENT》现场

  故事有两个地方很打动我,一是最开始的《rent》,“How we gonna pay?”生活在大城市年轻人这种生活焦虑格外能触动心弦

Rent9.1Original Soundtrack / 2005

  另一处是《La Vie Boheme》,波西米亚的胜利,是这群年轻人的生命力,也是对生活的拥抱,这是整部剧最colorful的地方了。

  这样一群年轻人,生活困顿,有不同的性取向,有身患疾病,有各种困扰,甚至有些可以说是“异类”,他们离我的生活很远;但他们充满理想,有无限的勇气激情热爱生命和爱情,他们又离我的生活很近。

  最后想说,现场的感觉真的很不一样,为这些舞台上的表演者们喝彩。

  《吉屋出租:百老汇剧场版》影评(五):How do you measure a year in the life ?

  《Rent》是一个关于Roger、Mimi、Angel、Collins、Maureen、Joanne、Mark等人的故事,一个关于旅居在外的青年的故事,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第一次看的时候感觉脑袋被轰炸了一样,应接不暇的音乐、丰富歌曲形式完全没有任何喘息机会,还有时不时会响起的电话答录机的声音,每次停电电话答录机里的留言就开始头痛。但是,这就是Rent的风格,而这也正是New York的日常。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在纽约生活的青年们,他们有原创歌手、有街头表演者、有制作人、有摄影师、有研究者等等等等,但是他们都没有在普通人看来的“正常的”工作,所以,他们面临着交不起房租困境,而故事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之后才明白为什么会觉得脑子被轰炸了,因为这是一部群像剧,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因为每一个被刻画的人物都是主角,他们在这一年的的时光经历了许多,得到了成长发现了生活该如何继续。

  可以说这部剧包含了很多东西,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只看见了爱情,看第二遍我看见了死亡,不知道看第三遍还会看见什么。剧中有很多的明喻和暗喻,看第二遍的时候才看出来“波希米亚人”那一段有蕴含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此引以为傲,虽然在衣冠楚楚房东们看来是不可理喻的。

  故事是从Mark的镜头开始的,他决定拍一部纪录片记录自己的生活,而整个故事经历了一年,有快乐,有痛苦,有欢聚,有离别,还有每个人生活的改变和对生活的领悟。Mark虽然没有收获爱情,但是并不代表他没有接受到爱,在每一个节日,都可以听见他的父母给他打电话,虽然每次都是电话答录机接电话,但是,从来没用感觉到在电话那端的父母有什么不开心的神色,也许Mark自认为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不好,但是他的父母还是爱着他的,即使Mark没有亲自接电话,但是,他们知道Mark是会听见他们的声音的,这何尝又不是一种默契呢?

  就爱情而言,可以说有3.5段爱情故事,其中的0.5是Mark和Maureen的过去式。我觉得爱是这部剧的主体,当然不只局限于爱情,但是就我看来着墨最多的还是爱情。

  在Collins和Angel的故事里是没有争吵和分手的,看到的只有笑容甜蜜。我感觉Angel是一个对生活很乐观向上的人,感觉她是一个每一天都生活的很认真的人吧,她应该是知道自己随时会面临死亡的,但是与Roger不同的是她没有拒绝拓展新的人际关系开展新的感情,因为她有认真的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她是快乐的,即使是面临死亡。她对Collins的邀约是非常的sweet的方式“live in my house I’ll be your shelter,just pay me back with one thousand kisses”,感觉真的是用爱发电啊,“只要给我爱,其他的我给你”的这种感觉,Angel应该是这几个人当中收入还算蛮客观的一个吧,她永远都是笑着的,无论是对Collins,对朋友们,还是对待死亡。在Angel病情恶化去世之后,大家聚集在一起回忆他们和Angel之间的往事,都是善良的、温馨的、美好的回忆,Angel曾说她很幸运遇见了他们,但是他们觉得,他们才是最幸运的,因为,他们的人生中有过Angel。

  Maureen应该是最晚出场的主要角色,但是,在Mark和Joanne那一段“Tango Maureen”就完全的形象表现出了Maureen的一部分的人物形象了,非常立体,引用Mark和Joanne的话就是a lier and mean,是一个让恋人觉得若即若离但是又会感觉自己是被宠着的人。Joanne和Mark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在讨论Maureen,就是那首“Tango”,Joanne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现状而Mark表示曾经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完全一样,但是,Joanne是那个最后和Maureen在一起的人,是因为Joanne不同于Mark的地方,虽然Mark和Maureen是Maureen提出的分手,也不知道分手的原因,但是,Joanne和Maureen后来同样分手了,但是没有谁甩谁,而是两个人都表示没办法对方一块儿过下去了,Joanne觉得Maureen总是会和别的人搭讪,Maureen说这是自己与生俱来魅力,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她是爱着Joanne的,是会每天晚上与Joanne相拥入眠的人,同时告诉Joanne“take me or leave me”,我当时觉得要是我被问了这样的问题,那就只有选择一个结果了,但是Joanne没有,她同样表示自己就是一个会在意这些事的人,是一个喜欢规矩纪律,一个痛恨混乱的人,她也爱着Maureen,但是同样表示“take me or leave me”。但是就觉得两个人都真的太帅了,在感情上,就是不能勉强自己啊,爱着对方的心是不变的,但是不能因为 爱而变得委曲求全,那样爱可能就会变成讨厌了吧。两个人吵了一架之后就分手了,但是在经历了Angel的离世之后,她们发现爱是要把握当下的,虽然会争吵、会有矛盾,但是相互爱着对方,就应该和彼此一起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刻不是吗?

  Roger和Mimi初次遇见时,Roger还没有从女友April的离世中复原,同样对自己即将面临的,但又不知道何时会到来的死亡感到恐惧,但是Mimi却是一个勇敢的姑娘,虽然她也有HIV,但是,她没有放弃生活,她在追寻着爱,可以说他们两个是不同的人。在最开始Roger因为自己的病情而拒绝开始这段感情,到后来Mimi因为自己的病情而决定结束这段感情,可以说他们两个是相似的人。就是这么两个不同又相似的人,相爱了。Roger曾经一直苦恼没办法写出one song glory,在最后Mimi病入膏肓时,他发现不能失去她于是,在她的眼睛中,他看见了glory,他写出了one song,他也明白了自己现在最想要的是什么,不再是“I should tell you”,而是应该表达自己的情感,立刻,马上。他们之间的故事,可以说是对Roger的影响比较大的,让Roger一步步的能够面对死亡,同样一步步的能够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心,面对自己的感觉。在Roger感到迷茫的那一段时间,Roger是没有什么灵感的,但是,在Roger能够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他找到了他的灵感。

  Rent中当然不止是爱情,还有对梦想的追求,以及对死亡的探讨

  到故事的最后,他们都经历了或情感上或事业上的大起大落,他们不再自顾自的怀缅过去,而是选择活在当下,珍惜自己的情感,珍惜身边的人,“no day but today”。

  当你被问到How do you measure a year in the life ?的时候,你或如何回答呢?

  这部剧给我的答案是How about love.

  在前面的一大段描述里,我都在极力的避免表现各个人物的生理性别,不可否认,Rent描述的并不是绝大多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群的生活,Rent中的确描述了许多性少数群体,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个描述对象应该成为宣传(或是吸引观众)的“噱头(这个词我做中性解释)”,因为无论每个角色的生理性别如何、性取向如何,从本质上讲,首先是一个人,而情感其实是很复杂、很没有定论、很没有规则、很不科学的,一个人如何定位/认知自己以及会对另一个什么样的人产生情感是无法预测的,就好像我以为我自己会被成熟的类型吸引,但却总是喜欢上高中生式气质的人(两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就好像我一直坚信自己是异性恋,但是我最近觉得如果我对同性产生了爱恋之情也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而且我不同意“掰弯”这个概念,我觉得“掰”只是表象吧)。

  在我看来,爱之于人,是其他任何事物/非事物所无法比拟的(但若以爱的名义而去故意伤害别人,并不是爱,而是一种控制欲/嫉妒/其他;也可能有人有不同看法,但我始终保留我的观点),每个人都会产生爱(当然也不排除有人说他不会),无论对象是什么。

  而Rent的主旨对于我来说就是“爱”,是“爱会让人变成更好的人”,是“爱充斥着生活的每个角落”,是“爱让人更加深刻的体会人与人之间、生与死之间的关系”。生活难免不如意,我可以选择逃避、郁郁寡欢,也可以选择勇敢、选择寻找、选择be loved 和 to love(我实在不习惯用中文说“爱”这个字)。

  所以,我很喜欢the seasons of love,感觉自己所有想要表达的,这首歌就可以表达,利用不同于文字的方式,这也是戏剧/音乐的美妙之处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