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恶梦》的观后感10篇
《达尔文的恶梦》是一部由于贝尔·苏佩执导,于贝尔·苏佩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尔文的恶梦》观后感(一):对本片我有几个疑问,希望有人解答下。
1、维多利亚湖的渔民完全可以靠捕捞的鲈鱼致富,为什么还那么穷呢!2、既然湖已经富营养化并受到污染,想必鲈鱼也不健康了吧,为什么那些注重干净和营养的欧洲人还没察觉到?3、关于政府的问题了,怎么好像完全没行动呢!!
在坦桑尼亚,有人将凶残的鲈鱼引入到维多利亚湖中,吃掉了湖中原有的热带鱼。湖边有个工厂,将鲈鱼加工好后运往欧洲。这个工厂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这里仍然非常贫穷。
孤儿在街头流浪,晚上在户外露宿;很多人死于艾滋病;失去丈夫的女人沦为妓女;饥荒不断蔓延;当过兵的保安用毒箭对付小偷。
运输机通过将鱼运往欧洲,之后将武器运回非洲来赚钱。就这样,欧洲得到了美食,非洲却连年战乱,穷困不堪。
那年错过的,今天在Arte看到了,当时正在请黎巴嫩同学Fadi吃我做的印度晚餐:印度酸奶 +洋葱酸奶萨拉+印度烤鸡。看到穷人,以为是在印度,Fadi说印度哪儿来那么黑的,看到鱼,看到鱼,看到鱼,吃掉维克托湖所有其他鱼种的外来入侵鲈鱼,被销往欧洲的鲈鱼,想起来了那张电影海报。结果,果然是。结尾,到这儿来运鱼的俄罗斯飞行员说:“有年圣诞节,我从欧洲运大家伙去安哥拉,大概是坦克之类的东西吧,然后从约翰内斯堡运了一飞机的葡萄到欧洲,我的朋友对我说,安哥小朋友的圣诞礼物是大炮,欧洲小朋友的圣诞礼物是葡萄。我希望全世界的孩子都幸福,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还有那些妈妈。。。”
看看穷非洲正在发生什么,
《达尔文的恶梦》观后感(四):弱肉強食法則實在有失偏頗 哦原來我們彼此需要
尼羅河源頭——西坦桑尼亞 人類文明的搖籃
千年后 莊重如文明已逐尼羅河汎濫節而去 不見蹤影
閉塞村莊 簡陋民居 虛弱病患 妄蠻孩童 隆隆工廠 往來機翼 逐波漁船……
歐洲文明人擕羊皮詩篇人道布什 將粗鄙棕黑靈魂拖出肉身 失了魂的皮肉對十字架俯首稱臣
參天古木下 河岸 可有人聽見他們主啊主啊的呼喚 他們不明所以歌頌的讚美詩
我們在天上的父曾無情的說:叩門的都給開門 但不是每一個主啊主啊的追隨者 都是我的信徒
烏合之衆 你們拜錯了偶像 你們的偶像你們的圖騰 是生生不息的火是乾裂的大地是永遠的臉唁!! 臉唁臉唁臉唁……
但 無知者不罪
文明人的後裔駕駛“空”飛機駛過 地上的影子盲從天上運載的巨數軍火彈藥——那飛機本身 就貌似一顆巨大的子彈
粗鄙人指手划腳飛機是“空”的 他們失望于沒有舶來人道響的資助物品 卻不知機艙哪裏空 那裏面載滿子彈 用來引爆粗鄙人的自相殘殺
文明人的後裔往機艙塞滿尼羅河鱸魚后大腹便便滿載而歸
文明的源頭 水生物食物鏈失衡 摧毀整個尼羅河的水生態系統爲了呈現歐洲文明人豐盛的餐桌
那個成爲無數飛行員女朋友的孤傲妓女 歌聲動聽 但她怒放的生命是爲了被澳洲嫖客殺死
她的死 爲了同伴們曾經不知恥的笑
失去艾滋病丈夫的婦女 在蛆蟲攢動的魚骨裏撿拾 爲了果腹 尼羅河岸的人們 吃尼羅河的魚骨和尼羅河魚骨滋生的蠕蟲
流離失所的孩子 風餐露宿爲了長大以後在部落閒自相殘殺的戰事中喪生
被丈夫傳染HIV的年輕女人 繼續呼吸爲了什麽也不能做 連哭泣的力氣都沒有
孩子們打群架爭破了頭 爲了一捧白米飯 他們吸毒 爲了倒地再也醒不來
……
永遠記得孤傲的妓女札伊達優雅的歌唱:“坦——桑尼亞坦桑尼亞……”
記得幽暗燈光下 她講母亡父重病的淒慘家事時的眼神 和表示自己要學習計算機的決心
記得這片大陸的觸目驚心
記得文明的源頭
——记法國紀錄片《達爾文的噩夢》
《达尔文的恶梦》观后感(五):煉獄夢遊──達爾文的噩夢
煉獄夢遊──達爾文的噩夢
在非洲坦尚尼亞的上方,飛機起起降降。坦尚尼亞的人民抬頭仰望天空,看著一架架歐陸飛機降落到這片大地上,他們以為,這些飛機清空貨艙,準備載回一箱箱當地加工的漁獲,代表的是工作機會與安頓生活的希望。但是,他們卻要等到很久之後才會瞭解,這一架架飛機,載來的不是希望,而是將他們拖入煉獄中的謊言。
2004 年的紀錄片《達爾文的噩夢》(Darwin's Nightmare),乍聽之下會以為是一部討論演化論的科普電影,卻帶著觀眾進入非洲坦尚尼亞地區,在那裏,物競天擇的法則被完整展現,食物鏈最底端的人民過著沒有希望的生活,卻又沒能被環境淘汰。他們在生與死之間遊蕩,像遊魂一般地過著非人生活,彷彿掉進一場永遠醒不來的噩夢中。
※※
《達爾文的噩夢》曾經入圍 2005 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卻被同年的《企鵝寶貝:南極的旅程》(La Marche de l'Empereur)擊敗。那年之後,企鵝寶貝在台灣發行了DVD,成為無數國中小生命教育的經典教材,但《達爾文的噩夢》卻沒有獲得對等的關注。它充滿批判的力道、慘忍的影像,讓人不敢直視銀幕,也就只能放在黑暗的影廳中等待觀眾發掘。
在今年舉辦的「2016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當中,推出了本片導演雨貝梭裴(Hubert Sauper)的焦點單元,雨貝梭裴是歐洲奧地利人,但他卻心繫於非洲大陸的脈動,本片是他著名的「非洲三部曲」之二,也是最具爭議的一部作品。在片中,他穿梭於坦尚尼亞,帶著小型攝影機,與觀眾一起踏上一場夢靨般的旅程。
※※
1950年代時,維多利亞湖中被引入尼羅尖吻鱸,兇殘的尼羅河鱸改變了當地的生態,卻也因為其高昂的食用價值,成為當地人的生活命脈。電影的鏡頭先從最外層的邊界開始,接觸來到非洲討生活的歐洲機師,之後又步步往內陸前進,先是為了滿足歐洲飛行員性需求而存在的當地娼妓,再到時時都有生命危險的漁業機構夜間警衛,當地人的生活重心,被緊緊繫在這條從外引入的兇殘物種之上。
加工漁業雖然帶來了工作機會,卻沒有實質改善當地人的經濟條件。坦尚尼亞的人民普遍買不起加工精美的鮮魚片,他們只能回收魚屍,吸取屍骨上的魚肉。大量的魚屍被成堆日曬,先切除魚頭,再經過油炸,就能成為當地人的食物。然而,魚屍的處理過程駭人,滿地可見的蛆蟲爬滿腐肉,不用親臨現場,就能感受腐敗的屍氣穿出銀幕,在滿地屍骨中餵養當地人民的生命。
上帝創造了世界,卻沒有給予足夠的資源,物質匱乏成為當地人民的煉獄。巧妙的是,「飛機的空貨艙」成為這部記錄電影中最可怕的懸念,導演在敘事中戳破一個當地民眾信以為真的假象,配合電影中揭露的傷病與死亡,觀眾會開始意識到,享受著安逸生活的自己,已經在無意間,成為運送衝突與災難前往非洲大陸的共犯。
空貨艙裡面究竟裝了甚麼?紀錄片導演的鏡頭拍不到真相,卻能拍到在衝突與暴力之下,那些在夜間巷弄中吸食著強力膠的非洲孩童。問題的答案沒有被解答,卻在觀眾心中留下最恐怖的印象。
閉上眼睛,我試著想像自己正在銀幕前觀看的故事當事人,在 12 年後的今天是否仍然安好?這個可怕的念頭在腦海中一閃即逝,半秒都不敢停留,而張開眼之後,才感受到其他觀眾們正在影廳內此起彼落地發出不忍卒睹的驚呼聲。或許就在那一刻,我們才發現物競天擇的噩夢是我們逃離不開的現實,人間即是煉獄,而你我皆不敢直面。
《达尔文的恶梦》观后感(六):噩梦连连
周六一早去[看片会]直面我们的噩梦,真像后来主持时说的那样,我在看片前翻阅资料和评论后想说的那很多话,看片后就不想再说了。因为这部片子的细节描述已经传达了足够信息。
达尔文的噩梦(Le Cauchemar de Darwin)导演:于贝尔·苏佩(Hubert Sauper)2003年|107分钟|35毫米|彩色|有声
或许世间大力无非是政治、商业、宗教,在西坦桑尼亚富庶的维多利亚湖畔,政府无能,商业掠夺,宗教逃避,仅剩下民间的疾苦。
但我也知道,即使面对这样的真实,人们仍有太多不同评判,比如对上海弄堂女人的帖子下一项: 达尔文的噩梦 ,我虽不以为是,但很感谢她给我机会了解另外的看法。
大家都说,类似的问题,不止发生在坦桑尼亚和欧洲国之间,也可能发生在非洲国与中国之间,或者中国与欧美国之间。如此广泛,没什么新鲜的事实,其背后是什么?痛苦的根源在哪里?
加非发言认为这个片子体现了“人口”和“素质”问题,正中我下怀。当然我不想批判什么,只是试图引申,给大家更多更扩展的思路。
片子名称为“达尔文的恶梦”,其中的“达尔文”据称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一些思潮有关,参见:#REDIRECT社会达尔文主义、以达尔文的名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批判。
wiki上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的解释,刚好是我们从小接受灌输的精髓。其实社会主义,不正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实践么?反思社会达尔文主义,会不会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幸而如风暴所说,这片子或许不需要我们做些实质性改变,因为思考也是一种行动。
讨论了一会儿,大家渐进沉默,风暴提议讲讲自己喜欢的片中人物或者细节。
* 持弓看门的老退伍兵,直言不讳:如果前一个人不被杀,他也得不到工作;战争好,可以给他带来更高收入。
* 后来被澳大利亚嫖客刺杀的伊莱尔,厚厚的嘴唇,勾魂的眼睛,她靠着俄罗斯飞行员的胖肩膀唱“坦桑尼亚,坦桑尼亚……”
* 片子中部时“酋长”大段讲述“丛林法则”,是片子的“中心思想”段吧?
* 俄罗斯飞行员说到他给欧洲的孩子送去的新年礼物是葡萄,而给非洲孩子带来武器,表情黯然。
* 他们坐在地上,身边赫然一堆家乐福塑料袋,满装食物。
* 他做鱼时,切去鱼头,洗洗。鱼头最后不知所终。
* 流浪街头的孩子嗅闻塑料瓶里,融化包装盒,做成的“毒品”,那急切渴望的呼吸声。
* 那些爬满蛆虫的鱼头鱼骨;那一排排木架子上发黑的食物;那个被氨气熏瞎眼睛的女工;那个被病毒摧毁身体的女人;那个撑着拐杖谋生的小孩儿;那个跑道边白色的断裂飞机头……
* 那些冷冻车间里粉白色的鱼肉;那些衣冠楚楚的国际会议代表;那听说鱼肉可以进入欧共体市场后的掌声;工厂主架子上可以摆尾巴的鱼模型……
我问自己,“达尔文的恶梦”又是不是全球化的噩梦,商业的噩梦?一般,好,更好,甚至最好……我们的生活消费中是否也存在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阴影?和因此的痛苦呢?
今天凌晨梦见院长打电话请导师与我们一起吃饭庆功,因为他误解,以为熊猫发现是我们组的成果。导师不加解释带学生赴宴,我局促不安,在大家等出租时偷偷逃走。噩梦醒来,早起吃了义利维生素面包、喝海南咖啡、三元牛奶。这些不“高尚”的产品,终于让我平静下来。
忽然又想起他和他的朋友们。他们不停赚钱,换房子,换车子,甚至换老婆(情人),只为更“好”的生活,可那真的好么?这是我们“进化”的噩梦,却好像不是“Fitness”,也不是“Development”,甚至与“Evolution”无关。
这是达尔文的梦幻池塘,现在却面临着生态的灾难。这一切的祸首,源于一条大鱼的引进,它吃掉了其他的鱼种,自己庞大的身躯又成为人类的美食,围绕它而成就一个产业。梦幻池塘里那些多样性的生物消失了,成了尼罗河鲈鱼的天下。而周边的渔民们亦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这是纪录片《达尔文的噩梦》里所描述的情景,影片由奥地利导演于贝尔·苏佩所拍摄。它将镜头聚焦于坦桑尼亚城市姆万扎渔民的生活,展示了自然界及社会中进化论所带来的悲剧。
这个梦幻池塘是维多利亚湖,位于非洲的坦桑尼亚、乌干达与肯尼亚之间,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为白尼罗河的源头。以前在这个风光旖旎的湖泊中,生存着一百二十多种鱼类。这些五彩缤纷的热带鱼类,所展现出来的生命奇迹,足以让达尔文这样的进化论者叹为观止了。五十年代,不知是谁将尼罗河尖吻鲈鱼放养于湖中,这种凶猛的鱼种在这梦幻池塘中掀起了滔天巨澜,那些斑斓的鱼类成为了它的腹中之食,梦幻池塘消失了。这是自然界的弱肉强食。
不过影片并不止于此,它认为更重要的是人类社会中的弱肉强食现象。这是影片的重点,影片更多的篇幅即在此展开。
尼罗河鲈鱼在湖中的兴盛,使它成为当地渔民最主要的渔获。湖周边的人开始以它为生,围绕着尼罗河鲈鱼,发展出一个庞大的产业。在姆万扎的一些村子里,男人们以捕鱼为业,加工鲈鱼的工厂也建起来了,电影中所采访的那家鲈鱼加工厂,直接或间接雇佣了一千人,从加工厂里生产出的鲈鱼,源源不断地运到了欧洲,成为数百万欧洲人的餐桌美食。为了运送这些鲈鱼肉,又修起了简陋的机场,建起了塔台,来自俄罗斯等国家的机师们,驾驶着伊尔运输机,往返于坦桑尼亚与欧洲之间。由于有了这些凶猛的鲈鱼,姆万扎变得繁华起来了。
那家鲈鱼加工厂的老板,也是本地人。他很自豪于给这个地方带来了繁荣。这个厂开设了十年以上,是当地最大的工厂。他承认,他虽然出生在这块土地上,以前从未看到过这种鱼,四五十年前湖中有众多的鱼类,而这些年来已经消失殆尽。他很感谢鲈鱼带来的巨大赢利,说鲈鱼让湖周边的姆万扎等城市得到了很大的实惠,经济变得繁荣起来,光姆万扎地区每天即有五百吨的捕获量。旁边的居民也有活可干了,生活完全依赖于尼罗河鲈鱼。而在以前,村民完全无事可干。
不过,繁华后面有黑暗。飞机带来了金钱,也带来了混乱。这些机师们不是空机而来,他们偷运武器,从这里再运转到发生着战争的安哥拉、刚果或者卢旺达等国。他们在这里消费,也让姆万扎的年轻女孩成为了妓女。为机师和商人服务一次,收取十美元。而渔民们湖中的劳作也很危险,或淹死或被鳄鱼吞噬,让他们的妻子变成了寡妇。而这些寡妇为了生存,就到湖边向渔民们卖淫。于是,艾滋病在渔民中间蔓延开来。由于无钱医治,大量的渔民及家人因感染艾滋去世。克里米利列村的居民有390人,仅半年就有450-50人死亡。一个小村的神父说,仅在他的教区,大概每个月都有十到十五个人死亡。
除了渔民,还有其他人,也是艰难谋生。许多人从坦桑尼亚其他地方来到姆万扎,为的是能在这里找到工作。影片采访到一个人,是在一家工厂里当守夜人,每天只挣一美元。他拿着一把箭,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他的前任曾被乱刀砍死,被砍成了碎片,因此他才得到了这份工作。湖边还有众多游荡着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是当地的渔民。有的父母已经因艾滋病死去,成为流浪的孤儿,露宿在街头。在电影中,他们饥肠辘辘地抢食品吃,普遍都吸烟,甚至像吸毒一样吸食着塑料燃烧后的气体。孩子们似乎非常不满于目前的生活,一个孩子面对着镜头说,我不想成为渔民,过父亲那样的人生。他想从事专门的工作,想当老师。
影片拍摄的时候,正值坦桑尼亚大旱,粮食减产,饥饿的村民正在死去。他们想等待联合国的粮食援助,但飞机载来的并非粮食,而只是走私的武器。同时,还有成吨成吨的加工好的鲈鱼肉,被繁忙的飞机运送到欧洲。欧洲人不要的鱼头及边角鱼骨,被加工厂倾倒在地上,成为了当地村民的美食。导演用这些强烈对比的镜头,并借用一个黑人的嘴,点出了影片的主题:神创造了这个世界,遗憾的是,只赋予了有限的天然资源。因此,现在人们都在争夺资源。曾经非洲就发生了抢夺土地的纷争。现在,全世界都在发生着争夺天然资源的争斗。谁会获得它?这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强大的动物比弱小的动物延续的可能性高。
导演认为,姆万扎的悲剧,不仅仅只是生态上的,更主要的是社会上的。尼罗河鲈鱼的入侵,让维多利亚湖不再是达尔文的梦幻池塘。而现代工业与商业模式的涌入,让整个的社会变成了竞争的丛林,更是让这个梦幻池塘变成了达尔文的梦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原则,被导演认为是姆万扎地区罪恶渊薮的根源。谁是强者,这位奥地利的导演指向了欧洲。他同样借那样黑人之口说:如今我们生存的世界,要说强者是谁,该是欧洲人吧,最强的强者。主宰国际货币基金的就是他们,不管世界银行还是世界贸易机构,都由欧洲人控制。
影片在影片快要结束时,才点出主旨。导演将所有的怒火对准了欧洲,对准了现有的国际秩序,认为欧洲甚至联合国只是在袖手旁观着非洲的苦难,等到非洲发生饥荒或疾病流行时,才送来食品药品牟利,并利用非洲的内乱卖军火大赚其钱。他们还掠夺着非洲的资源,运走了食品,送来了武器,“安哥拉的小孩圣诞节礼物是要枪,而欧洲的孩子却吃着葡萄”。
可惜导演的这通怨气,毁掉了他在整个影片中的冷静。他在前面用镜头给我们展现了姆万扎的一切,展现了维多利亚湖区的困境,并借由他的叙述,我们也了解到了非洲人的苦难。但这种困境与苦难的缘由,并非如导演所认为的那么简单。
一条放错地方的鱼,确实给维多利亚湖带来了生态灾难,且这种生态灾难也许还会异常的严重。影片中也提及到这一点,不仅湖里的生物多样性消失,而且尼罗河鲈鱼的相互吞吃,会让湖中的鱼最后越来越少。同时,影片中只是一带而过的是,现在的湖水已经富营养化,变得混浊不清。这除了多种鱼类消失,让湖水失去了自净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给鱼类增加食物,非洲国家从南美引进了水葫芦,而这些水葫芦已经在湖里疯长,难以控制。这才是水质变差的主要原因。影片对此原因却一字未提,也许导演认为这脱离了主题?
但是尼罗河鲈鱼的引进,真的也给姆万扎地区带来社会灾难了吗?未必如此。正是有了这么凶猛而又美味的鱼,姆万扎地区才有了发展。在无法消除这条鱼所带来的生态灾难时,让尼罗河鲈鱼造福于湖区人民,也是一件可取之事。至少湖区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居民有了工作可做。用已经造成而无法阻止的生态灾难,去欧洲换取金钱,无论如何说,也算是一桩划算的生意。相比于坦桑尼亚其他地区,这个地区吸引了不少的人来工作,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
至于利用运鱼的飞机走私武器,艾滋病的泛滥等等,这并非维多利亚湖区的特色,也并非是因为鲈鱼的加工贸易而引起的,这在非洲是普遍的现象。繁荣的本身肯定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经济正在发展的地区,肯定不如没有对外交往的地区道德单纯,这在世界上也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更多的来客,更多的投资,更多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当然会让原来停滞的乡村惊惶失措,这也是发展的必然代价之一。何况在这条搅动着巨大风波的鱼到来之前,姆万扎地区也非什么田园牧歌式的社会,它曾经一贫如洗。
像苏佩这样的欧洲导演,当然很值得我们尊敬。他们有着很强的正义感,也不畏艰辛,深入地球的各个角落,反映着这世界上的种种苦难,与种种不公。是他们让我们了解到如维多利亚湖的困境,了解到了达尔文的梦魇。不过,他们总是带着过多的意识形态,总是选择着政治正确的方式,以及不切实际追求公平的态度,却让他们的各种诉求显得异常的幼稚。在对待非洲这一点上,更是如此。他们总是认为非洲的苦难就是欧洲人殖民造成的,是因为欧洲想从非洲牟利而掠夺资源出售军火造成的,当然并不是没有道理,但却忽视了其内部的原因。那种将一切都归咎于殖民主义的被殖民心态,往往才是限制着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他在影片中指责着非洲人吃不起产自他们那里的鲈鱼,因为加工之后价格太过于高昂。则更显得可笑。这样的事例不光是出现在姆万扎,出现在非洲,而是整个世界的惯例。这与公平与平等没有关系。将自己的物品经过一定方式升值,去换取更多自己所急需的东西,这正是商品社会的一个基本要义,这个事例也说明了姆万扎人正在学会如何在经济大潮中生存,而这也正是更多非洲人需要学会的生存技巧。影片中中指责欧洲及联合国对于非洲的贫穷与混乱袖手旁观,是等着治疗而非预防。其实,鲈鱼的加工出口,不正好是个预防非洲贫穷的措施吗?
让非洲具有自我发展的内生力,而非一味地只知道援助,恐怕这样才能让非洲走出泥沼,走向未来。
《达尔文的恶梦》观后感(八):Believe in Satan
If it’s written that the opening of Pandora’s Box means a tremendous disaster as well as huge joyfulness, I can accept it, happily and painfully. Life needs balance, as always.
If unfortunately, God leaves his Hamba behind and let Satan mocks, in a corner or a backcountry, it’s Darwin’s Nightmare, more vulgarly, it’s Jesus’ paradox.
“I felt God in my heart,” they are singing, in rags, with a dead or ripped sleeping body lying behind.
They name the boat Jesus, they carol for God, they label protected sexual, their most useful way to keep away from AIDs, as a sin to God’s taboo.
“Amen…Hallelujah…” they shout to welcome Jesus’ coming, happily and excitingly. Paradoxically or not, the only depository for Jesus is the movie, which seems a common sense to all these. The villagers, young and old, male and female, stand silently and seriously, listening to the crying of Jesus, to his pity for fewer perch in Nile, and thinking about what to be eaten tomorrow.
It is a fish city, where people have no fish to eat, but the fish heads, the bones with maggots filled in, which the planes cannot take away. People smile because “I have a job,” though what the job takes is their health, though the maggots are crawling between their toes.
I would put no comment on whether Jesus should be believed in or not, neither want to criticize how stupid people’s belief in a fictional character and satisfaction for their terrible work conditions are. Jesus is great for his tolerance of hardness, but what if life is totally out of its balance, and sinks into the mire whose bitterness is beyond endurance. Stand up, people, as what you say “you must be ready for fight.”
And the “fight” here is thousand miles away from the gang wars caused by a pot of unnamed food, the sexual abuse to release the pressure of life, and the eagerness to have a war. Believe that God is with you only when you are in a favorable wind, whereas Satan is always beside you.
Fight, in a reasonable way.
“I want to be educated,” said the prostitute Eliza.
“I want to be a teacher,” said a disabled child, who has lost his right leg in a gang war or something.
“I want to be a pilot,” said the stick-like child in a blue pilot suit, which is the mere vivid color in all these blacks in Mwanza.
eople here have dreams, especially the young generations. Poverty is a vicious circle for those who live to the time, who cut away all the sources the nature endows.
“I don’t want to be a fisherman,” staring at the bank of Nile, the disabled child said. The pale color of Nile River and the sky and the roar of plans arouse a more complex feeling against the black skins, turbid eyes, and poignant wrinkles.
Life is too much for them, while is also hopeful for the youngsters. There is a famous idiom in China which says “live on the mountain as live on the water.” The ancestors depend too much on the sources, namely the perches around them, which has been sensed by the young. They are seeking for a brand new life experience, though they can do little for the deep-rooted living style.
“I hope all children in the world be happy,” said a European pilot, frowning his brows, shaking his head.
Then, stop the business. If the Christmas gift for the children in Mwanza is not grape, anything is better than the gun.
ometimes, we need help. It is one of my strongest feelings after the journey of the documentary. We are strong, powerful and smart, while seem nothing against nature, or in their words, the God. Look into the eyes full of wishes while the villagers staring at the report about IMF, about World Bank, I suddenly felt that the world beyond our own worlds could affect our lives so much, and sometimes you could never avoid it.
We are the outside world of the residents of Mwanza, believe it or not, what we can do can influence them who ar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just as what The Butterfly Effect tells, a butterfly can be an essence of chaos. Let us watch our behaviors, to some extent.
I start to believe in practical things, beliefs and idols can encourage me, but can do nothing when they, themselves are illusory, when I have to worry about my next lunch, which applies to their stubborn belief of Jesus, of God.
Almost of a sudden, I want to claim, “Let’s believe in Satan.” Then we can learn to love because we need to be loved too; then we can deliberate our behaviors, the behaviors who will lead to Satan’s fl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