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指挥家的抉择》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指挥家的抉择》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9-26 01:2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指挥家的抉择》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指挥家的抉择》是一部由伊斯特凡·萨博执导,哈威·凯特尔 /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 莫里茨·布莱布特罗伊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指挥家的抉择》观后感(一):经典

  影片结尾处的资料镜头,还有手部特写重复镜头伴随着《命运》很震撼心灵!!

  一段黑白的纪录片,是在回答前面他到底有没有向希特勒敬礼这回事。刚刚演奏结束的富特温格勒手中并没有指挥棒,在向他的观众致谢之后,他接过伸过来的手。他两手空空,不存在指挥棒戳到对方眼睛嫌疑,他也仍然没有致礼。一个特写的握手镜头之后,是他垂下的双手。他的左手紧攥着一方白手绢。两只手在微微颤抖。顷刻,他将左手里的白手绢转放到另一只右手中去,轻轻地擦了擦。依然惊魂未定。又一次回放。再一次,他将左手的白手绢放到右手中去,轻轻擦了擦那只刚刚和希特勒握过手的手。这个细微动作明了一切。

  《指挥家的抉择》观后感(二):指挥家Furtwängler在二战中的选择

  一部反映德国指挥家Furtwängler在战后接受“非纳粹调查”的影片。Furtwängler是纳粹时期柏林爱乐乐团的指挥,二战结束后,他被作为前纳粹分子进行调查,调查工作美军少校阿诺德负责,调查过程中阿诺德发现“非黑即白”的理论无法适用在Furtwängler身上,因为他就象艺术政治人性察察为明的结合。最后Furtwängler也未受到审判,而是以呈现各方说法方式让观众自行在心中判别。

  http://www.taking-sides.com

  在网上找《TAKING SIDES》这部音乐家电影,找不到英文字摹。谁有?我用《TAKING SIDES》原版唱片APE交换

  《指挥家的抉择》观后感(三):信仰灵魂人间

  面对成千上万尸骨,我是否还有勇气追求信仰,是否还相信这人间并非地狱,是否还能相信美、艺术、音乐,是否还能坦然面对自己物种——人类

  你的罪恶在于你为什么没有死,为什么活了下来,这同时也是我的罪恶,见识惨绝人寰场景,为什么还要活下来。既然这已是无数人的末日,那么我希望它也是这个世界的末日,山崩地裂,一刹垂暮,而后是万古寂静灰飞烟灭,连时间都不存在,不会有人逃脱罪恶的惩罚,也不会有人背负伤痛与憎恨活下去。可是,末日最可怖之处即在它并不存在,没有一了百了,总有人要活下去收拾残局,重新生活。

  我终究要生活下去,在这地狱一般的人间,此时,音乐。。。。。。他为我指出一条道路,我清晰的看见那通往天堂。 我依然需要寻找天堂,为了活下去,在这地狱一般的人间寻找天堂。

  我们即使见识了地狱,依然在寻找天堂,或许这人间真的既是地狱也是天堂,而又并非地狱并非天堂。

  《指挥家的抉择》观后感(四):Taking which side?

  “为什么你们让另一个指挥家,一个货真价实的纳粹党员,一个曾经指挥过《霍斯特威塞尔之歌》(纳粹党歌)的家伙恢复清白身可以重新演出(译注:这里说的是卡拉扬?)”我也想知道是不是卡拉扬。老富真的叫他“小卡little K”?

  导演曾经执导过《梅菲斯特》,看来他很喜欢这种题材——在艺术和政治中迷失艺术家们。富特文格勒到底有罪没罪。还是,他留下就是罪过?私生活中污点也被那个美国军官用来证明他是有罪的。这里的罪究竟道德层面上的,还是仅仅在法律意义上的?

  不由得又想起《战争与和平》里安德烈的台词

  “为什么说它是不对的?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这不是人能判断的。人们最常出的错就是判断什么对什么不对。过去也好,将来也好,都会出错。”

  演富特文格勒的演员很棒,也挺像老富本人,除了头发多了点儿。

  里面看见一个熟人:演苏军上校迪米特里的是《春天的十七个瞬间》里的舒伦堡,他也演过《战争与和平》里的尼古拉·罗斯托夫。脸都胖成那样了。。。但那双圆溜溜的小眼睛也太好认了~~他有这么一段台词:“他为什么要离开他的国家,他妈死了,他还有家人,他的文化在这里。他的过去,他的未来,都在这里。就因为这是个独裁国家,他就该走吗?”

  我有点想知道那一堆情人小蜜的八卦故事。。。

  《指挥家的抉择》观后感(五):选择,又有谁不面临选择?

  影片描写了二战之后,美国对福特温格勒在二战中的行为进行了调查,力图在他的身上找到纳粹思想痕迹

  负责调查工作的是美军少校史蒂文·阿诺德,在战前是个保险调查员,他对福特温格勒一无所知。当他看到纳粹在集中营犯下的罪行录像后,被眼前凄惨景象震惊了,因此他怀着惩治罪人坚决态度展开了他对福特温格勒的调查。在整个调查过程中,阿诺德一直深信福特温格勒和纳粹一样有罪——因为他为纳粹演出,并力图找到确凿证据。然而,在调查中阿诺德发现自己的两个助手对调查对象均怀有深深敬意,包括盟军上校在内的很多人都对福特温格勒抱有好感。面对这种情况,阿诺德反复为自己播放集中营处理尸体的录像来加强自己的判断。但是事与愿违,在对乐团的其他人的调查中,阿诺德发现自己找不到福特温格勒协助纳粹的证据,却看到人们对指挥家的的仇恨很多来源于不了解内情。最后他发现,“非黑即白”的理论无法适用在这位在纳粹政权坚持履行艺术家职责的指挥家的身上。

  影片结尾处,阿诺德并没有发现真正有力的证据,当福特温格勒里开时,阿诺德的助手放响了《命运交响曲》……

  调查的结果没有展现,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判断。

  艺术与政治之中你选择哪一个?恐怕在一个热爱艺术的人心中,政治永远不会排在第一位。

  《指挥家的抉择》观后感(六):拿開你的爪子

  0/ 揮拳頭的時候感覺挺爽,但是拳頭一落到身上,不管是自己身上還是其他人身上,帶來的感覺雙方都不好受,畢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場二戰,空前的暴力兇殘地釋放,德國人沒有幸福,英國人法國人蘇聯人也沒有幸福,隔岸觀火大賺一筆的美國人又能幸福到哪裡去。目睹這一場暴力,大家都給逼瘋了。所以,我反對暴力。

  1/ 一枚對古典音樂一竅不通的美國人來調查furtwängler,自以爲因爲不懂所以纔更客觀,這種想法真是可怕。陳寅恪提出『對古人具一種瞭解之同情』,喜歡也罷厭惡也罷,都應該平心靜氣先把對方看個透徹再努力形成判斷,這纔不會冤枉人家。舉例來說,繁體字都不認識幾個,句讀功夫限於高中那幾篇古文修煉,這種人去研究中國古典作品,不是胡鬧又是什麽?研究世界文學,祗會國語,不就是把自己往滑稽裡推嗎?這部影片也很有趣,總是拿美國人聚會上的那些音樂與德國古典音樂形成對比,然後籍著劇中人調侃說:你們美國人哪裡懂我們德國音樂啊?!

  2/ 這部影片一路下來讓我哭得淅瀝嘩啦,因爲我熱愛furtwängler。結尾的時候,影片特意讓觀眾看個仔細,讓觀眾知道furtwängler絕不曾與希特勒媾和,這讓我對這部影片的評價從五星減到了四星,因爲我覺得這是畫蛇添足的做法。政治的爪子已經伸向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爲什麽最終連藝術都不能倖免?furtwängler是偉大的指揮家,一門心思都撲在藝術上,我們聽他的指揮,享受天籟,這難道還不夠幸運?爲什麽還要求他不與希特勒媾和?furtwängler一如陳寅恪根本不屑政治,倒是政治不停找他們的碴,這正是furtwängler和陳寅恪的大不幸。拿開你的爪子,政治,我們在欣賞藝術!

  3/ 懷念furtwängler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去聽furtwängler的唱片,這纔是正經。

  《指挥家的抉择》观后感(七):别冲我吼叫

  这次Harvry Keitel的表演把我激怒了,据说这样才算牛逼的表演。在表演的背后,他有没有被激怒呢。Steve三次跟富特文格勒的谈话,语调次次增高,谁遇到这种典型的“大兵哥”都会欲辩无言,何况是个艺术家,一切质疑和辩驳都会被简单粗暴地打压回去。

  富氏的事情我早有所耳闻,20世纪上半叶最棒的指挥、纳粹党员、“唯艺术论者”。在这些标签之下的是一个真实的人,像辛德勒一样善良,像大多数艺术家一样拥有一众情妇拒绝拥护纳粹党,嫉妒人和遭人嫉妒。纳粹政府上台之后他并没有离开祖国,继续指挥BHO,解救犹太人,却稀里糊涂地被卷进了纳粹党。历史并不是这短短几行字所涵盖得了的,但有些时候这短短的几行字却会开出悲剧性的玩笑。二战结束后,富氏照例接受调查。常理看来,调查只不过是确认一下他是否是纳粹党员,可就是因为那场刚刚过去的战争,仍处于胜利狂热中的人们忽视了战败国人民的一切声音。他们砸烂了教堂上的纳粹鹰,他们随意捏造事实想整死这个整死那个,甚至当David逐渐对Steve的所作所为感到不满时,他也还是搞不清到底该站在哪一边。美军占领柏林后,开始对文化政治指手画脚。片中苏联鉴赏专家和Emmi的两次指责极其给力地嘲弄了美国一直以来标榜的人性和公正。可富氏始终抱定自己的理想,只是为艺术,只是。在德国人眼里,他是音乐界的神明,人们是理解他的,况且他在非常时期留了下来继续为人们演奏。而到了美国大兵眼里,他只是一个纳粹党员,他和希特勒握手、和戈林关系不一般,所有这些都是他作为纳粹党人可以被定罪的理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更何况打着正义幌子。人性一步步隐没在通往公平正义的路上,而像富氏一样的牺牲不在少数

  三次谈话结构了这样一部电影,最后一次有点过。我没有更多的对于影片质量看法,我只是觉得,人所作的一切抉择都应该放回到特定的环境中去考量偏见傲慢是残害人性的凶手

  《指挥家的抉择》观后感(八):高尚地死去,屈辱地活着?

  又是关于二战的反思。而影片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依据事实作出客观的判断。换而言之,都没有摆脱主观立场影响。除去Emmie的父亲。 "My father only tried to plot when he realized that we could not win the war" 其父只是根据将要输掉战争的现实,作出了符合实际要求的行为。说白了就是党派斗争,和什么名族英雄这种上纲上线又红又专的标签无关。而现实点,摆脱主观影响几乎也是不可能的。

  上校在进行调查与审问之前,已然将纳粹的标签贴在富特文格勒的身上。在看过清理集中营尸体现场的录像之后,他亦很难不受到道德立场和自身情绪控制(即对下士所言国仇家恨义愤填膺)。在他眼里这些没有离开德国,与纳粹交往接触过的指挥家(知识分子代表)理应当收到审判与谴责,甚至是死。而他们竟然口口声声艺术与政治,这在上校眼里是不可容忍的,即黑的恶的错的。

  威尔中尉,身为犹太人,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个“人”。而艺术应该被尊重。这点在他和上校的对话显而易见。但是,他也是在年少之时,同父亲一起听老富的音乐会之后,爱上音乐并转而崇拜老富(love and then admire)。主观情绪上他的情感天平一早偏向老富,所以才会竭力寻找老富帮助过犹太人的证据,信件翻译纽伦堡审判的文件等。

  于我而言,上校对待老富的态度就好比彼时的德国“犹太人和非犹太人"态度。所以emmie才会对上校哭着说:您审问他(富)和盖世太保审问我的场景,是一模一样的。这显然有矫枉过正之嫌。诚然,作为一个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老富回避了其社会角色赋予的理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从片尾的镜头看来(富在和戈培尔握手之后,用手帕擦手),他的灵魂并没有与纳粹同流合污

  那么,大难当头,究竟是应该高尚地反抗然后死去,还是保存实力,忍下去,活下来。我想两种都需要。在这种英雄抵挡不了时代胳膊拧不过大腿背景下,黑白正误本来就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分界点。一个富特文格勒抵挡不了一个民族的迷失。

  所以红色十年的时候,有人投水自尽,有人闷在煤屋里算了一屋子草稿纸。那谁是英雄,谁又是懦夫

  《指挥家的抉择》观后感(九):《抉择》被定罪后的审判

  已经被定罪的,被定型的,被分类

  还需要申辩什么?

  留下的只是撕心裂肺痛苦

  让人不忍去观看。

  人世间最难克制的就是:做你认为对的错事

  往往我们没有判断力

  或许有,但魔鬼手机信号一样干扰着我们

  正常视线

  所以你被骗,然而你却以为自己很真实。

  随着主人公一次一次想要表达

  又颤栗着什么都说不出,被抛入悲伤。

  这个世界没有真理,真理只在上帝那,但上帝不

  轻易审判,他总等着我们悔改,可是就在这途中

  一些莫虚有的罪加在我们头上。

  束上你的手,戴一顶破帽子给你,来问,是不是

  你喜欢这帽子,是不是你自己争取来的?

  还争辩什么 ,还计较什么 ,一切都多说无益

  只有缄默,用无语来抗争。

  我几乎要在途中关闭影片的播放,然而还是忍

  住了。

  《指挥家的选择》我们的选择,一生的选择

  一生的“舍”还有“得”。

  《指挥家的抉择》观后感(十):错和对

  关于电影《A Torto o a Ragione》

  差不多三年以前看过的片子,那家租碟的小店,除开恐怖片差不多都让我洗一遍了。然后才翻到《A Torto o a Ragione 》,中译名好像叫《错与对》,应该是英译名《Taking Sides》的延伸。

  片子拿到手时没在意,跳着检查了下画面害怕是枪版。有大段大段特严肃的对白出来,说话的人态度很激烈,当时就被震住了。后来弄明白这片子讲的是纳粹时期德国爱乐乐团指挥富特文格勒在战后受审的事,我看到的那段是美国上校和他的被审者富特文格勒的争执。

  错和对,罪咎与宽宥,这种题材显然和爱情一样永远可以拿来作探讨之资。

  二战后的德国,在一片战争废墟上,苏美组成的盟军开始展开对前纳粹党员的审判。除了军人外,当时被推到审判台上的还有很多医生、律师,甚至是富有声名的艺术家。

  希特勒似乎是一个虔诚的古典音乐爱好者,当时的纳粹宣传部长也是。富特文格勒在政治上是否赞成纳粹主义,我不知道,片子里似乎也没有提到。但他至少没有公开反对过,并且在艺术家们纷纷远离柏林的时候,担任着德国爱乐乐团的指挥。责难者是这样诘问的:一个头顶光环的公众人物怎么能够在希特勒53岁的生日前夜音乐会上指挥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怎么能够和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同唱“欢乐颂”?

  对军人之外的人审判是很艰难的,它事实上也代表着战后德国人内心的自我拷问。这是另一场关系“良知与决心”(片中盟军高官语)的战争。除了富特文格勒,电影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设置都很有符号意味。来自美国,负责审讯的上校。犹太血统,被派来协助审讯过程的少尉。出身音乐世家的德国女秘书。他们构成了这场审判的各方面声音,道德、理智、情感各种力量的角逐和抗衡。

  全片其实就是一个冗长的争执和讨论:富特文格勒错了吗?艺术家能不能豁免于政治责任?

  GOOGLE到一段资料:必须承认,作为战前德国文化界的代表人物,富特文格勒并没有做到萨义德所说的,“从更宽广的人类范围来理解特定的种族或民族所蒙受的苦难”,没能站在世界反法西斯的立场上去面对纳粹的暴行和人类的灾难。

  1947年,富特文格勒被解除禁演令。电影没有往下拍,末尾剪了一段富特文格勒的纪录片:他站在乐队之前接受人们的欢呼和致礼。一个特写对准了他微攥下垂的手,被揉成团的手帕、略带神经质、紧绷的微小动作。

  看了让人很感慨,一个伟大但拘谨,彷徨政治和艺术之间并为之所困的灵魂。

  导演好像是个匈牙利人。配乐很好,画面也很好。有几个镜头让我印象比较深:一个半身被泡在水里的女神像;战后被炸开了顶的音乐厅里,德国人打着伞正襟危坐在雨夜里倾听音乐会。

  还是穿插了一段爱情,讲那个犹太少尉和德国女秘书在对富特文格勒的争执和讨论中和解,并渐渐相爱。如果附会一些理解,它似乎代表着导演或者编剧的观点:艺术在政治之外,宽宥富特文格勒吧。

  我不是说这片子有多么地好,它似乎太过工整。像一台精心设计的话剧,只是貌似充满激情。但是还是想再看一遍。这几年脑子像沙漏,看了多少忘了多少。现在想起来有很多画面,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的想像,或者嫁接自其它的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