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蚀》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月蚀》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9-29 01:4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蚀》经典观后感10篇

  《月蚀》是一部由王全安执导,余男 / 吴超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月蚀》观后感(一):一束光的假想

  不觉得和惊蛰像~

  一点也不像~

  只是王全安和余男依旧在~

  想起苏州河那两个一模一样脸庞~

  巧合的是当她们看见另一个自己时候场景都那么玄幻~

  那种不真实感也笼罩了我的内心~

  精神出轨很可怕~

  因为它根本来不及阻止~只能淡淡地看着它发生发展~

  “有一个姑娘~和你长得一模一样

  这看似浮夸的语言居然是最真切告白

  她远在南方 一个你我都看不见的地方

  兴许她还活着 只是活在另一个世界

  我被那个操着北京片子小伙子打动了

  他的声音也真实着 回荡着

  不过我知道 在最后一个 她妥协了

  有一种人 务实需要假想 即便假想也能走回现实

  所以她才能活下去

  这就是我们的女主角

  《月蚀》观后感(二):拼凑的A-G电影感动我的三个地方。

  国内的A-G电影难以逃脱非线性叙事+非常规镜头语言+外国故事中国化的简单拼凑的套路。王全安的《月蚀》就是一个倒叙+插叙的讲出来的黑色故事,故事内容由希区柯克的《迷魂记》加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提供,故事内的信物由罗曼·波兰斯基的《水中刀》提供。故事的精神内核,由国际女权主义运动提供。感动我的有三点:1.工业时代心灵感应这种偶然性的招魂,有波德莱尔城市流浪诗人气质2. 《铁达尼号》的光影灾难和现实中的车祸相遇,两场灾祸像人鬼情未了里现实和虚幻的深吻,点出了电影主旨“虚幻的联系”这一重意思。3. 摄影这种复制时光技术成为了片中联系布尔什维克和波尔乔亚、波西米亚等阶层纽带,给肉体(幻听残疾废墟和工业废墟上建立的城市留下纪念。当波尔乔亚的亚男看到波西米亚的佳娘的照片时,错愕化为短暂消逝的灵光,两个分别被社会丈夫背叛女人四目相对一生一死,只剩下蚀落的月亮女性的隐喻)。这不是一部关于阶级的电影,它关于青春性别。正如戴锦华所总结的 :“这个关于青春的残酷故事讲的也是存在的残酷和社会的残酷 。”

  《月蚀》观后感(三):近乎完美处女

  除了原创方面让人觉得不适外,王全安和余男两人合作的这部处女作近乎完美。借鉴了电影大师基耶洛夫斯基《两生花》的人物设置情节构造,这部惊艳的处女作同样渗透着淡淡的神秘主义,令整部影片保持着一种难得的梦幻格调。最令我吃惊的是影片对待死亡的态度方式是我在大陆电影里从未曾见过的,父亲死前拍照和灵堂的游戏机那几场戏充满了意想不到的黑色幽默。而导演对那个年代都市青年生活状态细节捕捉也充满了令人惊异的细腻微妙。当然这全赖有风格化的摄影和剪辑技术,比如男女主角在车内聊天,车窗上不断上升的霓虹灯光;弹钢琴小男孩母亲骂的那个段落,以及余男去办公室偶遇秘书电话的那场。导演对声音和画外空间处理相当独特,令电影画面意义得以扩展丰富。余男初登大银幕丝毫不见羞涩拘谨,尤其是在诠释个性格迥异的角色时,她的面部表情往往透露出一种耐人寻味韵味,跟同年《苏州河》里的周迅不相伯仲,两位都是不折不扣文艺女王。影片的主题不仅仅是两男一女的俗套爱情故事,我更倾向它在描述青年人追求理想艰辛过程,而这个过程跟当时整个社会环境的契合度是相当精准的。

  《月蚀》观后感(四):梦想使人痛苦

  看完觉得这部片子主要还是要表现人内心的挣扎折腾来折腾去想摆脱当下的生活,当下的自己。生活优越女子亚南一心想摆脱心灵空虚,小舞娘佳娘一心想成为大明星潦倒的哥胡小兵一心想在摄影上闯出名堂。因为内心的追求,他们无一例外折腾,活得特别累。最后还是抗不过命运的摆布。与之相对的是,麻木迟钝的李国豪,牛牛、龙龙他们反而生活得特别踏实安稳。王全安开始肯定觉得人就应该有追求,可是拍到后来,连他自己都在怀疑,到底怎样才算对。所以整部片子感觉用力,作的痕迹太重。不过几个细节还是很心惊的

  1.亚南布置华美的家,空空荡荡,电话铃一直在响,特别突兀,而她就在一边做仰卧起坐,做完了摆好姿势才去接电话。

  2.亚南的好友喋喋不休训斥不好琴的孩子,对丈夫恶言相向。一个特别长的镜头。其间还一直在吃东西

  曾经也是个精致优雅的女人,或许也还爱着丈夫的,只是平庸困窘的生活已经把她磨得粗俗不堪,曾经的精致只能让她现在更加不甘歇斯底里发作。生活中这样的女人似乎更多,梦想遗失的绝望,绝望到麻木,镜头不多,但更真实。

  《月蚀》观后感(五):小震一下~

  昨天看pola x是大震,今天看“月蝕”是小震。

  很早就聽過《月蝕》,因為故事是《兩生花》的翻版,沒辦法,對于這樣的題材就是有吸引。

  最初見王全安是在《北京你早》,頗喜歡張暖忻也是因為這個片子。里面他演那個很衰的公交車司機。

  后來又看《驚蟄》,忘得差不多了,結構有點亂,但能看。

  再后來在晚報上看到王全安得了金熊《圖雅的婚事》還沒看。

  終于買到《月蝕》,從頭到尾,有些小震。

  我不知道為什么有人那么不喜,可能故事的確有些老套也并不深入但是整個過程可以看到導演因為某種情緒的震顫而爆發出來的力量

  整個電影的調調我談不上喜歡,但是的確風格化,到后來兩段故事的交叉,詭異的光讓我有些害怕,當然那些怪異的音樂也功不可沒。

  說到玩先鋒,我覺得并沒有什么不對的地方,不真誠才不可原諒,在《月蝕》里,我可以看到導演的真誠-混雜著茫然落寞

  不是俗世繁華的無奈,而是縱橫其中種種難以言語解釋說明的“不可說”-關于孤獨,似乎蜻蜓點水,卻又,滲入骨髓

  《月蚀》观后感(六):炒作出了什么?

  我对于国产的文艺片越来越失望,估计是炒作出来吧~

  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有些人总是大肆炒作国产文艺片,用尽华丽字眼,用尽吸引人的东西去让别人去看~

  先锋光芒巡回,我看了,失望至极,说实话,我很想睡觉

  不是很想打击国产文艺片,只是想说,这个电影实在太烂,甚至不如《花眼》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21779/,尽管《花眼》不过比《月》迟了2年。

  月的题材旧得老土,取材非常郁闷描写不够深入基本上就是点点点

  演员,我不清楚是不是专业演员,还是随便拉个人过来的,胡小兵总是在傻笑,亚南和大部分人一样都是deadpan脸,就是麻木不仁样子;亚南老公就是色狼样子,80%以上的时间在淫笑。每个场景都给人的感觉都是造作,非常造作,让人看起来非常不舒服,所谓的贴近生活的场景都是在刻意地捣乱。

  白烂的情节~唉,我都可以猜到导演的下一步行动

  我感觉,看的人不爽,拍片子的人也不爽。

  波叔说得对,中国的这些所谓艺术家,简直就是不可理喻。国外的艺术家,无论是多么晦涩作品,别人看了总是有一种想法,尽管和作者本身不一样;中国的,让你看了一头雾水。 不知道中国的艺术工作者们是不是过分自恃清高,根本不去理解一下大众。脱离了群众的艺术,还算是艺术么?我想

  另外,代替导演写写六楼公寓同学,没有他的努力相信没有那么多人去看这个电影。。。。

  愿,中国文艺片有能够让大家都看得懂的一天。。。

  《月蚀》观后感(七):月蚀,还是如此镇静锐利

  年底,巴黎电影院都陷入低潮,连续两礼拜除了“大团圆”“合家欢”之外全无任何其他新片可看。路过一家影院玻璃窗里居然还贴着《图雅的婚事》的海报。站在门口我想想今年看过的中国电影,实在想不出一部值得再看一遍的。回到家我翻出《月蚀》的VCD,封面上十年前梳着俩小辫的余男和刚才海报上的蒙古族妇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像同一个人。

  《图雅的婚事》还是今年四月在北京看的。先不说我认为片子存在的种种问题,单单是这个题材和观察世界的角度就让我泄气不少……难道我们中国的电影注定要在一群几千公里外轻佻虚妄的目光审视判断下才能讲述中国的现实么?《月蚀》中那种对于自身充满的疑虑冲动和最终的信任难道不是一种现实么?难道一部电影里的情感真的要被脸谱化到图雅的“方式”才算达到了“规定”的高度

  王全安的变化肯定有现实的原因,但就此就放弃了一条对内心世界可能的探索的路,真是让人无限惋惜。他真的曾经可能是区别于他之前所有导演的一个崭新的电影呼吸

  再看一遍《月蚀》,依然很喜欢。我想我所了解的中国人的情感并不都只是原始粗糙的,并不都是单线不带拐弯儿的,我们也有自己对于自己感性的思辨,判断,我们也有需要抉择复杂感受和需要面对的无形的难以理清的混沌失望和希望,这些我在《月蚀》中看到了,在《图雅》里失去了

  今年我给中国电影的评分是几近零蛋,所以只好在2007年的年底想起中国电影的时候,又翻回十年前去看《月蚀》。

  转一篇2001年我给《南方周末》写的评论。里面忘了提到的一点是来自煤矿文工团舞蹈团的吴超真是一个好演员。后来他在银幕上的几次有限露脸也都证明的了这点。可惜,他也在这没有方向标的十年里搁浅了,粗线条的中国电影没留给他什么机会

  正文如下

  镇静与锐利的月蚀

  第一次看王全安的《月蚀》是在1999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看完电影后在门口碰见导演,发现他竟然是十年前女导演张暖忻的电影《北京,你早!》中的公共汽车司机——那个会在电影里端着吉他唱崔健,在夕阳下抱着自来水管子冲公共汽车的人。

  在暮色中,我和一个哥们站在上海影城的门口端详贴在影城售票处大门上的大幅海报,然后从容地走到跟前把它从玻璃上很小心地扯下来,推开围观的几个群众,消失在上海华灯初上的夜色里。

  后来这幅看上去让人满眼充满蓝色的海报挂在女友宿舍的墙上一年之久。

  转眼已经是2001年的秋天,A-G文化院线悄悄开张,《月蚀》在安静地躺了两年多后,成了这个专属“小众”的电影院线第一拨播放的电影。当我再一次坐在大华电影院里看这部充满了神秘激情、被各种专业和业余人士褒贬不一的片子时,还是不能完全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如此地热衷于它。

  《月蚀》的本身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两个长相一样的姑娘,一个失魂落魄但却穷追不舍的穷小子,一个腰缠万贯暴发户,两个时空交错的故事—— 听上去更像琼瑶大婶爱情童话。不过在貌似散乱结构中,我却没有发现通常会出现的爱情故事,也没有习惯性的都市靡烂灯火,更没有颓废青年们苍白憔悴的脸和失去控制的狂乱生活。《月蚀》所显露出来的完全是一个在慌乱中凸显镇静的城市,充满谜一样的空气和潜藏在内心中极具爆发力的情感。

  影片真正吸引我的场景是在电影院外的“面的”里,男女主人公胡晓滨和佳娘坐在车里聊天,一团闪烁着光芒的霓虹灯影在黑夜里沿着车窗的玻璃慢慢地升起,逐渐遮挡了两个人的脸。当时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中国电影里最动人的一个场景,我想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中国电影人以这种冷静克制又充满动感的方式来传达潜藏在人心中的理想主义式的激情。这不仅是一个拍得不错的镜头,它背后埋伏的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王全安在尝试着用一种不属于传统中国人心态的方式描述这个世界。

  《月蚀》所描述的并不是一个处在狂乱状态下的城市,也不是一群完全失去方向感的人。王全安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出了中国电影中少有开放心态。他没有拘泥在所谓爱情、欲望、反叛、情感等等这些信手拈来的成套路的主题里。《月蚀》和这所有的一切都不相关,它想要做的是细微地重现在充满变数的生活中人们互相探询内心世界真实和真诚意图,以及想要把握自己不可知的命运的不愿放弃的努力。影片中无须答案的神秘、对每个人物内心世界面纱式的细腻描写和主人公对未知谜团的努力探究,无不暗藏着一种感性的、执著的理想主义情绪。更加关键的是这些情绪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强大雄厚依托。五十年以后,看《苏州河》、《巫山云雨》也许可以让你感到无限的怅然和感慨,但看上四十分钟《月蚀》你就能清楚地知道199X年的中国城市是什么样,这就是《月蚀》与他人迥然不同的地方。

  在无法辨清自己位置与方向的时候,《月蚀》中有着一种超然镇静与坚定的状态,我想这正是它对于这个城市存在的意义。

  在受到吹捧的中国电影里,玩弄个人的情感和编织夸大虚幻的梦想好像已经成为了一种最省事的取巧手段。但当我们需要严肃真诚地对待所描述的事物时,那些关于理论和技巧、大师与经典的讨论变得毫无意义——电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没有人的气息,再完美也只是一具神圣的空壳。而当它充满普通人物的真挚感觉,即使遍身创伤也会引起人们心底的感动。

  电影在大华影院黑暗的小厅中结束。前排有人鼓掌,后排有人在骂“什么他妈玩意儿!”我走出影院,站在电影中场景发生的东单大街上(凑巧的是,《月蚀》中所有有关电影院的场景恰恰都是在翻新前的大华闪烁着的霓红灯火下拍摄的),想起去年夏天和导演王全安坐在电影学院外的酒吧里聊天,我当时还想依稀辨认出当年《北京,你早!》里他握着公共汽车方向盘的样子——似乎不太可能,取代了木讷直爽眼神的是一种略带狡黠的眼神和充满距离感的微笑。

  关于那次谈话,到现在我惟一所记得的就是王全安自己似乎也是个对“完美”深深着迷的人,这或许和这部锐利的电影有点不一样。我想人的感受与思想的复杂程度是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只是不知道这些错综的感觉将把王全安今后的影片带往何处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