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的影评10篇
《火龙》是一部由李翰祥执导,梁家辉 / 潘虹 / 李殿馨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火龙》影评(一):从皇帝到公民
他是英人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中天资聪慧的学生,又是贝托鲁奇获奥斯卡十项大奖的《末代皇帝》中踌躇满志的少年天子,亦是《我的前半生》中生性乖张、冥顽不化的千古罪人,而香港导演李瀚祥《火龙》对他的描写却另据风情:与《末代皇帝》胸怀国仇家恨而郁郁不志的哀怨色彩不同,本片关注于溥仪从初涉恋爱到供筑爱巢再到文革罹病的后半生岁月,塑造了一个谦卑、和善、平易近人、甚至是令人同情的公民形象,或许才是溥仪真性情的完美再现,但由于片中那些触目惊心的文革桥段,它被雪藏而罕有人知,有幸得见实属万幸!
《火龙》影评(二):在特殊年代的香港的作用
这部片子的编剧: 李淑贤(口述) / 王庆祥 / 周七月 / 李翰祥 H
李淑贤(口述)造就了本部电影的大纲,特殊的年代,在大陆刚刚改革开放,任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本部电影所描写和表达的应该是人性和艺术的最佳诠释,包括大陆广电的考量和香港电影人的化学反应。
如今香港的环境和当年已经不同,新世代的香港和崛起的大陆矛盾激化,但也是香港迷茫中寻找新生的一个过程。
这部电影拍摄于1986年,各位要知道香港在国共内战开始之后在中国的地位就一直是特殊而又中立的,直到回归之前。
我觉得这部电影看点很多,比如梁家辉的困难时期,比如潘虹与林青霞的神似,又比如对整个电影对于大陆政治特殊时期以及大陆特殊政治人物后半生的诠释。
这个时期的香港视点描写大陆特俗时期跨度的电影都有的一种客观平静的表现我觉得可以作为一个时期对当时特俗年代的一个视角给各位对那时期好奇但又想要客观了解的朋友们一扇窗来感受或者探视那个时期以香港视角改革开放后新世界观价值观的体味。
这时期相关的两部作品一部就是火龙一部就是张艺谋的活着,相同的温度相同的力度。因该是温和的感受那个特俗年代的很好的体验。
《火龙》影评(三):【56】《火龙》:非常公民——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非常公民
《火龙》 年代:1986年 / 国家地区:中国香港 / 导演:李翰祥 / 主演:梁家辉、潘虹
去年,人民网发表了一篇名为《溥仪与李淑贤结婚,幸还是不幸?》的文章,详细披露了很多溥仪与第五任妻子李淑贤的生活细节。而早在1986年的《火龙》中,就着重表现了溥仪的这段婚姻。护士李淑贤跟溥仪结婚后,没少跟丈夫闹别扭,因为溥仪是个彻头彻尾的“生活低能儿”,在新婚洞房里他居然玩起了蛐蛐,端个盘子也能掉到地上,甚至连妻子患了什么病都搞不清楚。而溥仪自己也很苦恼,尤其是如何找到身份的定位,他总强调自己是“公民”,极力跟封建时期的残留划清界限,比如有些人过来给他请安,他愤而离席。事实上他表现得越敏感,就越说明他与当下时代的格格不入。所以有人说,溥仪是个被历史淘汰的可怜人,他从生到死都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
提到关于溥仪的电影,会让人首先想到《末代皇帝》,但李翰祥的这部《火龙》其实还比《末代皇帝》早了一年。它很接港产片的地气,充满了有趣的笑点,梁家辉也把溥仪的愚钝表现得很到位,像他坐公交车时由于太谦让,导致自己没上去,让人忍俊不禁。历史很沉重,但电影不需要太严肃,李翰祥举重若轻,谈笑风生,就像溥仪的一生一样,留给后人评说好了。
笑点1
第35分钟,溥仪年轻时在宫里常拿小太监们当乐子玩。他让太监们面对面站着,互相煽对面人的耳光。有趣的是,小太监们煽得越来越起劲,干脆互殴起来了。回想往事,溥仪为当初的轻狂感到后悔,而在“文革”期间,他和妻子却遭到了红卫兵们同样的要挟。
《火龙》影评(四):细数电影中有趣的镜头!!!
李翰祥以幽默风趣的手法拍摄了溥仪的后半生其实也就没几年,但是确实也是比较悲剧的,经过劳动改造,文革中病死也没有经历太多悲痛。确实有很多有趣镜头,这里就给大家列举一二;
第一处;溥仪去吃饭,一个内务府的人过来,奴才家在地安门,您有时间去奴才家里坐坐,溥仪听完直接端饭要走才离开,然后又来两个自称奴才要跪下,气的溥仪愤然离席,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奴性吧!
第二处;溥仪相亲,李淑贤刚刚登场,溥仪被两个满族女人追而无奈气的愤然而跑碰到女主,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他可是做过皇帝谁都想跟他发生关系,当然只是限于那个时代,搁到今天也就一些yy女主才会想穿越回去做皇后。
第三处;溥仪坐公交,发扬绅士精神,一直给人让座,最后女售票员问他上不上座,他来个女士优先,结果一上车就开走了,弄得溥仪只能在后面尴尬至极,这恐怕也是谁能想到一个皇帝坐公交然后没上去还,人人平等的时代啊!
第五处;当李淑贤找到那个编辑时候,听说溥仪让上边人带走,就立马吩咐闺女收拾行李,然后红卫兵就来了,真是聪明人。
第六处;当这个编辑被红卫兵带走,对他闺女说:“我一个月没回来,就让你妈改嫁吧,这年头别那么死心眼”闺女说:“用不用给您发请帖”他爹说:“不用了,革命期间一切从简,节约资源干革命”
真是一对活宝父女,却也是一种对文革的讽刺,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就此一别永离,可参考看一下《天浴》《归来》。
看这部电影结合贝鲁奇的《末代皇帝》就是溥仪的完整一生了,不过相比较尊龙的演技,梁家辉在对溥仪的诠释上更多了一种所谓回归平淡却始终处于时代漩涡的无奈之感,当然两者各有不同而已,可自行参考对比。
事实上,这类题材搁置于今敏感话题太多,很难客观演绎出来,像之余《走向共和》被禁,《天浴》被禁,大多数描写到这些时代也是略微描述而不敢过多描写。这就是国人自有的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比之于中国的近代史,比之于文革,我觉得还是要正确对待,可以进行拍摄,让人反思,而不是大多数的选择性忽视,或禁止,或只是描写大概,历史总是要回归到细节,才能出真像,只有了解了真像才能还原真正的历史,给后人以警示!
《火龙》影评(五):――小品化的末代皇帝
父亲:“我要是一个月不回来让你妈嫁人吧,这年头别那么死心眼。”
女儿:“要不要发张帖子给您哪。“
父亲:“不用不用,节约闹革命。革命期间一切从简,咱们两便吧。”
第一次看到这段“平静”的台词是在天涯社区,当时只觉得编剧一定是个平日里戏谑嘲讽惯了的家伙,后来才知道这段竟然是出自李翰祥导演晚年作品《火龙》。
名字取的很有意思,意为溥仪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火葬的皇帝。电影拍摄于1986年,差不多和第二年意大利导演的《末代皇帝》闹了个双胞案。晚年的李翰祥还很是酸了这部奥斯卡获奖影片一把。凭心而论和《末代皇帝》相比《火龙》不过是一部小品,看的轻松,也没有《末代皇帝》背后那种历史变迁的沧桑。那只在皇位下生存了60来年的蝈蝈所担负的沉重和苍白能令观众的心久久不能释怀。
尊龙的溥仪远没有《火龙》中溥仪来的可爱,如果说前者有种对过去生活“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受,那么《火龙》中的溥仪就是一个胆小如鼠,唯恐不能平静的死去的小人物。为他感到幸运,因为他只是在风声鹤唳中战栗了及其短暂的时间。电影用“陈醉”(当是影射沈醉)和女儿一段嘲讽的对话,来暗暗衬托犹如惊弓之鸟的溥仪。大约是在暗示溥仪的死,除了肾癌之外,也有兔死狐悲的惊吓。
不知何故,这部《火龙》我居然感受到了李翰祥早期在港拍摄北京市井小民电影《一乐也》那种剃头学徒因为惯性将头当西瓜切的民间幽默。
溥仪念念不忘自己“公民”的身份,其实也就是念念不忘曾经的“皇帝”身份,试问哪个普通人会老强调自己的“普通”。《末代皇帝》和《火龙》一样都在为溥仪开脱。《末代皇帝》借用监狱长英若诚之口,为溥仪开脱和日本人细菌战的联系。无独有偶《火龙》也借着周恩来的口来安抚溥仪。是耶,非耶,恐怕是无法说的明白。
当《火龙》中溥仪周围的人喋喋不休不断向过气皇帝献媚的时候,溥仪仿佛是惊弓之鸟。电影更多的是把溥仪描述成一个孩子,不懂世事的孩子。他能把鱼做焦了,矫情到等所有人上了公车,结果给售票员耍了,(北京的售票员到站要下车,验票?)冲动到误认为妻子病入膏肓而痛苦不堪。影片中的人物,譬如老丁,譬如李淑贤都似活在幸福和快乐中。即便是山雨欲来,也只惊心在心中,并无痛苦不堪,淡然随遇。
这是一部喜剧,一切在荒诞中演绎着合理和时代风云,溥仪最终成了“火龙”,他特殊的身份注定他永远无法平静。
演婉容的李殿朗和李玉琴的李殿馨是李翰祥的两个女儿,都传承了李翰祥的包子脸。
演溥仪的梁家辉那年还有着光滑的脸庞。那会儿无论是在脸上涂上再多的胶水,抑或是将脊背弯曲下来几分,都不能掩饰他当时的气质并不适合这个角色的现实。据说末代皇帝的导演看过《火龙》之后也曾经邀请他出演《末代皇帝》。但出于对李翰祥导演尊重没有应允。之后梁穷困潦倒到街头摆地摊,不过这部戏中他和梦中情人李殿馨演了一回对手戏,双双提名金像。往事如烟,看到这部电影,是它诞生了近20年后,去年也曾看过一部《非常公民》,也许黄子华更神似一些。我也更喜欢它的结尾,病重的溥仪在胡同中对着孩子们露出了天真般的笑容。
《火龙》一部小品化了的电影,我爱看溥仪给那一些他他拉,那那拉小姐当商品般抢夺的戏谑,爱看溥仪给抄家时的懦弱。一切都在轻松中过往。
《火龙》影评(六):更普通甚至更渺小的溥仪
提到关于溥仪的传记电影,很多人都熟悉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那部拿了9个奥斯卡小金人的《末代皇帝》。
其实,此前李翰祥在1984年的北京,已经开拍了他的另一部帝王传记,描写溥仪后半生的《火龙》。
当时李翰祥的另两部历史题材的电影《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已为内地观众所熟知,梁家辉更是凭借《垂帘听政》获得金像奖最佳男主,这一回,他再度和李翰祥合作,演的是宣统皇帝。
相比《末代皇帝》里尊龙的俊美,梁家辉穿着蓝色制服,他演的溥仪更多了些朴素和潦倒。
据说,李翰祥也想拍《溥仪的前半生》,但贝托鲁奇先买下版权,还向李翰祥发了律师函,而且《末代皇帝》的男主也属意于梁家辉,但梁家辉为了自己的恩师拒绝了邀请。
影片主要讲的是溥仪从皇帝变成阶下囚,经过改造做一个公民,与第五任妻子李淑贤共同生活的日子。本片也是根据李淑贤口述改编而成。
片中饰演婉容皇后的李殿朗和饰演福贵人李玉琴的李殿馨,正是导演李翰祥的两个女儿。
在这里插一个小八卦,当初梁家辉能有机会出演《火烧圆明园》,正是因为他和李殿馨恋爱,李翰祥发现这个小伙子适合演咸丰。
说回《火龙》,电影里李淑贤不停说溥仪像一个大孩子,日常的生活,他都应付不来。生炉子自己吃了一脸灰,洗衣服呢,白衬衫也染了色,简简单单端个晚饭,盛条鱼,也把盘子摔碎了……
他说对不起那条鱼,对不起那个盘子,淑贤嚷着离婚,溥仪无奈哭诉自己是“一贫如洗还身无长物”。这和他曾经的皇帝身份,成了一种讽刺。
影片里,溥仪经常和院子里的小孩儿玩蚂蚁。他们也戴着脸谱,一起唱戏,眼看就是一个孩子王。
《末代皇帝》里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蛐蛐,《火龙》也有对溥仪玩蛐蛐的描写,晚上不顾妻子,自己在床上逮蛐蛐,把它放进笼子。
还有一场戏是溥仪和李淑贤想要逛故宫,溥仪径直往里走,被检票的拦住:“去,买票去,到那边买票去,以为这是你们家啊?!”
据说真实情况是溥仪直接说了句:“回自己家,还要买票啊?”
无论实际情况怎样,一个帝王也是历史的一叶浮萍。
片中的女主角潘虹,演的是溥仪第五任妻子李淑贤。李淑贤是名护士,经人介绍,嫁给溥仪。片中的她端庄贤淑。潘虹演绎的完美,但我觉得也是片中的一个瑕疵,因为她太完美了,太圣贤了。
相比李淑贤,你会看到满嘴烟渍、头发蓬乱、衣冠不整的婉容皇后,她的亮相,着实让人吓一跳。
溥仪经历了文革时代初期,他没有修建帝王陵寝,而是被火化,这也是片名《火龙》的由来。
影片里,文化大革命刚袭来,溥仪拿着印有林彪讲话的报纸,自言自语“有问题”,李淑贤回家听到便问询“谁有问题”,溥仪指着报纸,说“他有问题”。吓得李淑贤忙把溥仪推进小屋,责骂“我看你才有问题!”
夫妻俩还被命令互扇对方,万幸有领导及时解围,告诉革命小将,溥仪是得到周总理授意,是要保护的。红卫兵蜂拥走出,留下一片狼藉和相拥的两人。
影片里对文革的描写,不得不提的一段是,陈锐意识到自己要接到“上面的指示”了,正简单准备行李时,有人来敲门把他带走,临走时,有段对话
陈锐:“小张,我要是一个月不回,叫你妈嫁人去,这年头别那么死心眼。”
小张:“要不要寄张帖子给你?”
陈锐:“不用不用,节约闹革命。革命期间一切从简,咱们两头见吧。”
陈锐这种有些戏谑的离别和溥仪被带走时,对李淑贤的离别有了很强烈的对比,溥仪再一次被带走,不知去往哪里,不知是谁找,心里只有恐惧。
一个历史里的大人物,放在另一段历史里,就变成了一个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