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淑女伊芙》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淑女伊芙》观后感10篇

2018-10-05 02:0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淑女伊芙》观后感10篇

  《淑女伊芙》是一部由普莱斯顿·斯特奇斯执导,芭芭拉·斯坦威克 / 亨利·方达 / 查尔斯·科本主演的一部喜剧 / 犯罪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淑女伊芙》观后感(一):销魂

  看这部片真是享受!芭芭拉·斯坦威克美貌,还有太多令人捧腹笑料

  alderdash这词放在现在估计都换成bullshit了吧,与oh my god 相比还是holy Moses文雅,当时的社会风气真好啊,连骗子都那么和蔼可亲

  我太喜欢马格陶德啦!哈哈

  《淑女伊芙》观后感(二):缅怀优雅年代

  亨利方达的木讷沉稳恰巧为其拓宽了戏路而且风格独具。可以硬汉可以智者可以幽默,都能别有风味其中。

  倒是女主角高大个子演出可爱来,虽然仍旧有点强势痕迹但已然难得,表演上的自然推进得益于剧情流畅,总之,是一部可以让你轻松过时间的片子

  当然,最值得怀念的一点,正如有人所评论,那个年代的喜剧,之绅士,之优雅,之从容,是一去不复返了

  《淑女伊芙》观后感(三):我要花痴Barbara Stanwyck

  这部作为神经喜剧(screwball comedy)从剧本上看比神经喜剧的鼻祖"一夜风流"还是差点意思,Capra同学还是很有一手。这部有时显得太做作,特别是Henry Fonda,一看就是装傻充愣,我都受不了他了。

  但是Barbara Stanwyck在里面角色太招人爱了,而且扮相比在Double indemnity里好看太多了,我发现她极耐看。另外那个说话声音哦,透着一股聪明劲。可惜这里面的衣服不太衬她的身材

  女主精妙台词摘抄:

  I need him like an ax needs a turkey

  you don't know very much about girls. The best ones aren't as good as you think they are and the bad ones aren't as bad. Not nearly as bad.

  《淑女伊芙》观后感(四):如此可爱

  那个时代大师的喜剧,都很优雅,比如刘别谦,比如斯特齐斯。我觉得喜剧片最难的就是把握一个度,又要有捧腹的效果又不能流于低俗(卓别林就太说教,劳埃德又太流俗)。四十年代美国电影的细致考究简直是天下无双,毫无粗鄙的草根气。这种气质若以一个词来形容,最恰如其分的当是“可爱”。

  《伊芙夫人》的可爱在于一种灵动,不仅是剧情的巧妙构思,而且音画的剪辑同样的流畅生动。光靠语言魅力,喜剧的效果便要大打折扣,所以喜剧片的镜头就要更灵活些,多靠画面来说话。斯特齐斯的喜剧感觉有点像比利·怀德,但是要更紧凑些,而且更仰仗电影元素发挥,用复杂的蒙太奇来讲述喜剧故事诱人发笑本身便是一个需要精心计算把戏,那么在镜头与场景设置上多用些心也无可厚非形式精巧反而更利于捕捉喜剧中微妙因素。像派克先生返回客轮时,镜头在两艘船的烟囱间切换,破旧不堪与整洁清爽对比本身就惹人莞尔,再跟一个水平的长镜头,表达船舷上的乘客众生相,铺陈剧情的方式毫不死板。而多变的空间视角则增强了喜剧的魅力,如简在船上用镜子窥看评论派克周遭的环境。用镜头来充分表达出人物之间复杂的心理活动关系关于爱情欺骗身份变换。还有个精致的场景,上校和派克先生再次赌钱,简在一旁发牌,在空间上形成稳定三角结构,而人物之间互相作用实际个人是骗子、猎物和偏袒猎物的骗子同谋的复杂关系。镜头巨细靡遗,繁复的正反打,将人物神情动作一一捕捉,派克浑然不觉,上校老谋深算,简不动声色暗中帮助,如此复杂的情况全用画面便交代得细致而周全精彩引人入胜

  亨利·方达的表演很优雅,即使是搞笑也有独特气质,芭芭拉·斯坦威克虽然可爱,但可能是看过《双重赔偿》的关系,总觉得她的眉宇间透着份诡异危险,所以我一度间会以为这个故事可能以复仇收尾,但结局还是经典喜剧式的大团圆。不过也只有这种结局才正好配得起这种电影,情节可以跌宕起伏巧妙布局,但坚守信条仍是单纯朴素美好情感。因此现在看这种可爱的喜剧,才会感到一种温暖,是超脱现实的鄙陋,只能存在文字影像中的世界美妙气息。像那个影史垂青的浪漫镜头,简抱着派克时的表情,真的是千娇百媚,有那么一点点不真实,但风情万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典雅的喜剧,就有如这可爱女孩般的无穷魅力。

  《淑女伊芙》观后感(五):透着可爱气息的喜剧电影

  觉得《淑女伊芙》是一部很可爱的一部电影,神经喜剧最难的就是把握一个度,又要有喜剧的效果又不能流于低俗,很多性暗示的镜头让人浮想联翩,我很难想象四十年代美国电影大师把每个电影细节考究的非常细腻,把整部电影显得非常优雅自然,毫无粗鄙的草根气。 《伊芙夫人》的可爱因为她有一种灵性,不仅是剧情的巧妙构思,而且音画的剪辑同样的流畅生动。光靠语言的魅力,喜剧的效果便要大打折扣,所以神经喜剧片的镜头就要更灵活些,多靠画面来说话。 第一个镜头 时间(3:21——4:36) 像派克先生返回客轮时,镜头在两艘船的烟囱间切换,破旧不堪与整洁赶紧的对比本身就惹人莞尔,再跟一个水平的长镜头,表达船舷上的乘客众生相,铺陈剧情的方式毫不死板。 两艘船的烟囱一个高大霸气,一个简陋破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加上邮轮烟囱发出的是低沉雄厚的声音,小船刺耳尖锐噪音。这顿时一种喜剧感觉就油然而生。 这顿时让我有很多感想,想要突出喜剧效果,矛盾对比是很有用的一种方式。不仅可以突出叙事物体的特点,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两种叙事物体的隐含联系,从落差感中感受到喜剧效果,显然这种方式是简单并且高效的。 第二个镜头 时间(6:28——7:55) 而多变的空间视角则增强了喜剧的魅力,如简在船上用镜子窥看评论查尔斯周遭的环境。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很有创意,画中画的构图让电影不失趣味,再加上导演把整个节奏把握得很好,显得紧凑而且不失水准,而且更仰仗电影元素的发挥,用复杂的蒙太奇来讲述喜剧故事。这种方式反而更利于捕捉喜剧中的微妙因素,诱人发笑本身便是一个需要精心计算的把戏,那么在镜头与场景设置上多用些心也无可厚非。 第三个镜头 时间(12:25——17:36) 用镜头来讲这个故事就要能充分表达出人物之间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关系,体现出人物的性格。这点普雷斯顿·斯特奇斯做得很完美。在这个精致的场景中,上校和查尔斯先生再次赌钱,简在一旁发牌,在空间构图上形成的稳定的三角结构,而人物之间互相作用,相互聊天,实际三个人是骗子与猎物,和偏袒猎物的骗子的同伙的关系,这样又把人物关系梳理清楚了。镜头把每个细节刻画的非常细腻,将人物神情、动作一一进行捕捉,让所有人物都鲜活屏幕上。查尔斯浑然不觉牌局里的危机,上校老谋深算,简不动声色暗中帮助,如此复杂的情况全用画面便交代得细致并且周全,精彩而引人入胜,不失水准。从而来来体现出这个故事的主题,关于爱情与欺骗,身份的变换。 看完整部电影,虽然我总觉得女主角的谈吐动作间透着诡异的危险,总有一份阴谋的感觉,所以我一直坚信这个故事一定会以复仇收尾,但结局是让我意料之外经典喜剧式的大团圆(不以喜剧收尾的还叫喜剧吗?)。但是回想过来也只有这种结局才正好配得起这种电影,才能恰到好处。整个电影的情节跌宕起伏布局巧妙,这部电影我觉得透着一份美好情怀,简让我感觉到单纯的世界。因此现在看这种可爱的喜剧,才会感到一种温暖,这是与现实不同的,只能存在于文字和影像中的世界。像那个影史中传说的浪漫镜头,非常精彩经典。简抱着查尔斯时的表情,真的是千娇百媚,有那么一点点不真实,但风情万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典雅的喜剧,就有这可爱女孩的如此魅力。

  《淑女伊芙》观后感(六):Do you know who I am?

  这部电影极妙,妙在不落俗套。电影的氛围是轻松的喜剧,我看完之后却有些不轻松的想法男女双方地位差距很大,此类爱情故事并不少见。但这个故事处理得很不俗。 首先,是男女主的角色都个性鲜明独特。男主处境优越却偏偏不恋荣华,喜欢看书追求知识自己研究兴趣和癖好但又木讷而老实。女主呢,是一个见惯人情冷暖,精通骗术演技绝佳的江湖女郎。 其次,妙在剧情走向出人意料。最初,女主有如一个老到的猎手窥探着男主的处境,把男主和周围一众女人心思尽收眼底;接着是她的表演时间,把“在亚马逊呆了一年”的男主挑逗得情难自已。但很快,故事迎来了第一个转折,“吉恩”假戏真做了。呃,应该说到这里,一切还在有经验的观众的意料之中。而看到这里,观众如我也确实对他们这种发展很快的感情有隐隐的担忧,缺乏了解,过于虚幻。 果然,很快,在忠仆尽职的调查之下,吉恩和她的“父亲”的真实身份被揭露了。这么快,是出乎观众意料的,如果是俗套的故事,身份揭露似乎已经接近故事的尾声了。但是,故事还在进展残酷真相是在亚马逊待了一年的天真的男主所不能接受的。他没有接受女主的解释。到这里,男女主都没有做错,女主所为是她的生存状态,男主也没有错,毕竟欺骗是事实。他们分手了,而相互的伤害夹杂着真情使得彼此都难以忘怀。 实际上,当他们分手之后,剧情已经不是观众能预料的了。这时,一张揉得皱巴巴的支票重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而剧情也随之再起波澜。女主“恶狠狠”的宣言表明,一切远未结束。 当女主再次闪亮登场,已经是Lady Eve,英国的贵族小姐。男主即使在忠仆的提示之下依然看不出吉恩和伊芙是同一个人,虽然有点扯,但片中也给出了解释。彼时相爱时,眼光含情;当情潮褪去,眼光复归如常。但不管怎样,这似乎都显示出激情的不能持久和感情的虚幻。而男主很快又爱上伊芙,甚至连表白话语一样,令人大跌眼镜。我不晓得编剧和导演的用意,但在我这个观众眼中,男主又似乎太轻浮了一些。 当然,也不是不能解释。相同外表可能使得男主移情于伊芙小姐,这一点结尾处片中有提到。而此时伊芙小姐的身份又显得颇为可靠同时,伊芙小姐仪态万芳,很轻易地再次虏获了男主的心。之后的一度我很担心报复成为剧情的主线,但是忽然的快进至于结婚又一度让我莫名其妙。在蜜月旅途中,火车车厢内女主大肆逗弄男主,男主痛苦而纠结的表情让知道真相的观众大感好玩。这里还有一处很值得一提的就是男主表现宽容和对婚姻认真态度。而女主的报复也确实过分了一些。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男主拒绝再和女主见面,一个人坐船离开家乡(准备去亚马逊?),途中又遇到了吉恩。当然这一定是女主的设计。最后,两人紧紧拥吻在一起,影片到此戛然而止。我想强调的是,男主最后再次表露出真诚坦白,我想这是打动女主也打动观众的很重要的一点。 但有一点让我不解,为什么男主突然原谅了吉恩的欺骗,而且很显然他依然分不清两人实为一人。大团圆结局本来是俗的,但是在这样的曲折之后倒是颇能给人安慰。女主的主动和善于表达其实吃定了男主这样的性格。 另一篇影评提到影片有讽刺贵族或者上流社会的用意,大概是我阶级意识不够强,观影时并没看出来。 最后,我的感想正如题目所讲的,你知不知道我是谁?如果换了个身份和环境就让爱人分辨不清,到底是男主太呆,有眼无珠,还是这本就是人类社会的常态?而在这样的人世间生存,相互之间的了解又是多么困难呵,事实上,男女主和世人相比已经颇为真诚了。

  《淑女伊芙》观后感(七):从变形者到蛇蝎美人:爱情真的可以原谅一切吗?

  变形者的概念源自坎贝尔在《千面英雄》的阐述。所谓的变形者,是指那种表面真实性格之间存在强烈反差的人物角色。虽然直到新好莱坞时期,坎贝尔才影响到电影文本写作。但早在制片厂时代,编剧们就多多少少的在实践故事创作里的原型人物。变形者作为最具有戏剧冲突的一类角色,也早已成为银幕上最常见的人物形象

  变形者最常出现在两种电影类型当中,一种是喜剧片;另一种是悬疑片。前者的代表作当然包括《热情似火》、《罗马假日》这类经典喜剧;后者则涵盖了希区柯克的大部分电影。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基本上所有的戏剧冲突都由角色的反差来推动:如果《热情似火》没有男扮女装,《罗马假日》里不存在身份反差,很难想象它们的冲突将如何推进。

  而在众多的变形者角色中,同样存在一种独特的女性形象,即被称作蛇蝎美女的角色类型,今天看来这个概念过于歧视女性,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代表了文艺作品中一种典型的女性观念。所谓的蛇蝎美女,是指那些表面上看上去单纯善良,但实际上隐藏着强烈目的性的女性角色。这一类角色经常出现在剧情片或者悬疑片当中,例如《本能》里的萨朗·斯通,再比如《白日焰火》里的桂纶镁。

  固然从概念上来看,蛇蝎美女属于哪类过于扁平化、过于卡通的人物设计。但在具体的文本写作中,蛇蝎美女的构建难度远远大于它的概念本身。原因在于蛇蝎美女的所有戏剧张力源自她身份揭露时留给观众的错愕,因而编剧必须在前期情节铺垫中构建一个让人喜欢的人物角色,然后,再在关键情节里摧毁这一表面特征,从而呈现复杂的人物性格动机。

  因而构建蛇蝎美女的关键就在于保持平衡,既要让观众对角色建立认同感,但同时又要通过细节来暗示或铺陈后面的身份反转。任何过激或不自然都会激怒观众,让他们对角色产生厌恶的情绪。在我看来,《淑女伊芙》显然就属于这种没有把握好平衡的人物角色,它的问题在于还没有给芭芭拉建立角色认同,就匆匆展开人物的另一重身份设定,也因让观众失去了对角色的认同。

  没错,我明白芭芭拉本质上是一个好女孩,她单纯、直率,甚至几次停止欺骗方达,但问题在于这些内容都是人物真实身份被揭示之后才得以确立,它并没有摧毁观众对角色的最初印象,也即她现实、精于算计的一面。是否我对待芭芭拉过于苛刻?毕竟任何人物都有符合他存在的空间或情境,而道德评价无益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人物。首先,我必须否认自己对芭芭拉的不满并不是源自某种道德感的焦虑——但我也要强调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任何试图挑战观众道德的影片都存在风险。其次,我们也必须明白,人物构建好坏的标准不在于是否冒犯观众,而在于创作者是否给予人物足够的活动空间。

  事实上,那些冒犯了主流道德、但观众依然喜爱不已的角色太多了。我们考察创作者在构建这一类角色的时候,无一例外都能够发现创作者有足够的耐心去铺垫他真实性格里的另一面。想一想《彗星美人》吧,黄金时代的作品中哪个女性角色能比艾娃更功于心计、更善于利用他人、更符合蛇蝎美女这一标签?但即便艾娃坏到这样的程度,观众还是对她充满热爱啊。原因正是编剧在开场段落中小心翼翼的建立起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感:当艾娃讲述自己悲惨的过去的时候,观众怎么能对她不同情?即便后来观众知道艾娃的讲述都是谎言,但这依然没有摧毁我们对她的第一印象。

  但在《淑女伊芙》里,创作者在人物推进上过于急躁了,他过早的暴露了芭芭拉的野心,而忽视了观众的心理感受。即便在高潮情节里,创作者试图以爱情消解一切人物引起的负面影响,但这时候已经晚了。没错,电影有着充足的戏剧效果,情节也称得上一波三折,可这又怎样呢?当芭芭拉一开始想着欺骗方达的时候,她就必须承受观众对她的苛刻。

  很多时候我们说编剧是一项系统工作,系统的意思是说任何可能的缺陷都会影响到整体的效果。因而编剧不得不小心的在各种因素里保持平衡,张扬与克制、想象与真实。与其说这是带着镣铐跳舞,不如说这是带着镣铐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让所有努力崩塌。作为一部八十年前的电影,我的批评并非是故意刁难,而是从那些伟大的先行者身上寻求庇护,从而窥视到作为艺术的电影的不朽光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