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另一个女人》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另一个女人》经典影评集

2018-10-07 01:2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另一个女人》经典影评集

  《另一个女人》是一部由伍迪·艾伦执导,吉娜·罗兰兹 / 米亚·法罗 / 伊安·霍姆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另一个女人》影评(一):重启情感之门

  依旧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伍迪艾伦讲故事风格影片:虽然是以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但是不变的依旧是富含哲理理性对话,普世的价值思考,通过故事主人公经历可以引起你的反思。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穿插不断的闪回,讲述一个似乎理智的但实际众叛亲离的50哲学女性,重新审视自己,开启情感之门,重建与周边人的关系

  《另一个女人》影评(二):无题

  老头这种严肃电影拍的不多,但质量真是好。把五十岁的中产知识女性的人生挖掘的非常彻底,加上老头惯用的手法,时不时让观众跳出主剧情,在画面呈现照片的过去以及女主梦境,米亚法罗演一个年轻时的女主,三十岁和五十岁的女主面对面,最直接的表现她的人生轨迹。一个永远戴着面具的人,即便独自一人也不愿面对面具下的自己,这样的人在五十岁这样的年纪,重新开始内心最深处的自己发问,既悲惨勇敢

  《另一个女人》影评(三):最好的女人和最惨的女人

  一个女人的50年人生,能做成多长时间的电影?3个小时?90分钟?

  77分钟就能闷死你。

  一开始我感到了孤独,一个女人开始自述,交代他的生活,她的人际关系,然后开始不厌其烦的自述,长镜头,配乐,最后我孤独而死。

  有时候幻觉能帮助自己面对自我,这不堪的亲情狗血的情史。安身立命也是会轻易倾塌的,为什么现实敌不过幻觉,从头到尾的自述敌不过一个陌生声音,自己敌不过另一个女人,想想

  你以为你是《我的一生》这部戏的主角,点知你演的是另一个女人(黄子华不愧也是哲学人啊)。

  我们总不知道也总想知道他人怎样看自己,但无从知道。假他人之口诉我的心声,来自米亚法罗的声音,透过一个气窗。所有冷静的自述都是带着面具亲吻。现实变得抽象,倾听自己的心声却变得具象,美满充实就变得孤独,最后孤独并不致死,只是心酸不能自己

  一个女人的人生被大面积解构,呈现出来自述,幻觉,梦境,窥听他人唤醒自己。导演一部好片需要什么,笼中的豹,面具,画中的孕妇,米亚法罗的声音,以及一个踱步倾听的长镜头就能照亮整部影片。

  《另一个女人》影评(四):另一个女人

  我个人看了之后很受触动的一部伍迪艾伦的电影,他的电影通常不会让我有特别深刻感受感动,因为导演本人的态度观念决定了他的作品往不会往那个暗沉的方向走,伍迪艾伦的世界晴朗的纷杂吵闹的花花世界人们象笼中鼠一样亢奋沉迷徒劳无义的耗费着自己的精力和人生。

  如果伍迪艾伦不做导演,他或许可以做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的任务不是治疗不是建议,而是作为局外人观察,然后把案例写进自己的书。伍迪艾伦的电影有时让我觉得就是一本隔岸观火精神诊疗手册,你觉得自己病了,你告诉医生你的症状结果发现这个医生比你还癫,还是自己治自己吧。

  她以为她的家人很爱她,真相却是他们恨她。

  她以为她是她最好的朋友,结果她故意失去联系不想再见到她。

  她以为自己是好妻子,结果丈夫与她分床而居且在外面另有他人。

  她以为那个失声痛哭的女人可怜需要帮助,她却说她老了不想沦落成她的模样

  她以为她可以成为别人的良师益友,但是她的继女却说她总在苛责别人。

  她以为自己是个事业成功的好老师,甚至有学生对她说:谢谢你,你改变了我的人生。可被人这么赞了,却尴尬和自我怀疑起来。

  这是一个恐怖的真相,我们以为自己是这样这样的一个人,但真相却是在别人眼中我是那样那样一个人?何以偏差到如此地步?那么哪一个我是更真实的?我自己定义的我还是他人定义的我?我要么同时接受互相矛盾的两个我,要么否定其中一个接纳另一个?我如何做的到?

  电影的结尾,她说我比前一阵子更清醒了,而且她也有计划主动去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看来,他人定义的我战胜了自我定义的我,也是一贯的伍迪艾伦的实用主义态度。

  自我是个深渊,陷进去的人都很难出来,跟外部世界妥协必定是个让我们无比痛苦的经历,但是更可怕的是我们很多人甚至没有机会意识到我们独自在深渊里渐走渐远。

  《另一个女人》影评(五):隔离

  特意找来了这样的探索心理层面片子来看。类似这样的片子,之前还看过黑天鹅。都探讨女性的某种心理问题,引人思索

  所谓的another women的寓意,似乎有几层。

  在世人判断标准下,女主人公Marion是个成功的女人,大学的哲学教授,在写一本书,有自己成功的事业老公也很体面,似乎并没有什么不顺心事情。但是排风口偶然传来的心理咨询室里的另一个女人的絮絮的话语中隐含的悲伤却让她失去了平静

  也许是因为,这种悲伤也让她感同身受,她其实也知道自己和丈夫的婚姻也已经是貌合神离摇摇欲坠了,只是还不知如何面对。隔壁房间里面,虽然是另外一个女人在诉说,但是她们有着相同困惑和悲伤。

  紧接着,她发现她自己的弟弟,她儿时的闺蜜都那么反感她,而她却误以为她和她们之间很亲密,她自己心目中的自己和她亲近人心目中的她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简直是another woman。这个时候观众和她一样有些困惑,为什么她被自己的亲弟弟和从小的闺蜜如此的反感呢。

  影片逐一地揭示出原因,她曾对弟弟当年的处女毫不留情的贬低,而多年以后对自己说过什么已经没有一丝印象。对闺蜜的心上人,她有意无意的去诱惑,而目的只是为了去拒绝他,来建立自己的优越感,而她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对闺蜜的伤害。她总是惯于高高在上评判着他人。她的哲学教授的职业本身就是代表了一种理性的思维,而理性则代表了情感的隔离。她其实隔离了跟弟弟的情感,隔离了跟闺蜜的情感而无自知。片中,她戴着面具和当时的恋人,自己的前夫接吻也代表了隔离这个隐喻,她为了不想干扰自己即将开始的事业,自作主张的打掉了和前夫的孩子,导致了后来的离婚

  甚至于她内心中也将自己隔离了起来。笼中的野兽也隐喻了,她将自我囚禁了起来,跟外界隔离了起来。而最为可惜的是她将自己和真爱也隔离了起来,她不愿意正视自己的感受,明明真爱来临,她却将它置于心门之外,只因为她当时已经订婚,而影片中已经表现了她当时的未婚夫其实是个冷漠无情的男人

  到了最后,她终于正视了婚姻中的问题,和这个早已不爱她的丈夫摊了牌,她也逐渐意识到她之所以在生活上情感上产生这些问题,和小时候父亲教育方式要求严苛但是缺乏温情有关系。

  到了片尾的时候,她重新开始有效率工作,似乎找回了心灵的平静。但是,真的能这么快就走出自己的牢笼么,我希望如此,但是又很怀疑。。。

  《另一个女人》影评(六):TWO THUMBS UP!I WAS MESMERIZED FROM BEGINNING TO END

  Writer-director Woody Allen delivers a powerful,"searing adult drama" examining the life aof an accomplished philosophy professor teetering on the brink of sef-understnading. Boasting a superb cast leb by Gena Rowlands, Mia Farrow, IanHolmes and Gene Hackman,, Another Woman is Allen's 17th triumphant film. Stylistically rich and technically expert, the film layers past and present, dialogue and narration, reality and metaphor, to achieve a " lucridity and compassion of an order virtually unknown in American movies" (Time)

  Intelligent, accomplished and happily married, Marion considers her life fulfillinig...until a chance encounter with a troubled stranger offers her a brief but piercing glimpse at her inner emptiness, Drifting in a loveless marriage and denying her feelings for another man, Marion is shocked when she accidentally learns of her husband's infidelity. Taking this as a sign to change her life, Marion confronts the true depth of her own emotional hunger...and the frightening intensity of a passion she has ignored for too long.

  《另一个女人》影评(七):Don't worry about humanity all the time. Get your own life in order.

  It's you who are misleading you.

  Claire: We didn't drift apart. Marion. I withdrew.

  Don't worry about humanity all the time. Get your own life in order.

  Marion and the pcychologist

  - What do you think she is suffering from?

  - Self-deception.

  - It's a little general.

  - I don't think she can part with the lies.

  -No? too bad.

  - Not that she doesn't want to.

  -It's precisely that she doesn't want to. What she wants to, she will.

  -It's happening so fast.

  -I have to hurry. I'm trying to prevent her from killing herself.

  -You don't think she would.

  -She's already begun. Not very dramatically. That's not her style. She is doing it slowly and methodically. And has been since she was very young.

  Dad: Even though I have achieved some eminence in my field, I asked too little of myself.

  We are all creatures of routines.

  he can't allow herself to feel. So the result is she's led this cold cerebral life...and has alienated everyone around her.

  he's pretented so long that everthing is fine, but you can see how lost she is .

  I guess you can't keep deep feelings closed out for ever.

  trange lily and I go through hell and we are still together. you and Ken never fight and you are breaking up.

  I've wondered if a memory is something you have or something you have lost.

  《另一个女人》影评(八):我看見的你是我自己。

  初看來這部真的很不伍迪艾倫。沒有人絮絮叨叨給你講人生道理,沒有各自展開并行交錯的人際網路,甚至連那些插科打諢的言語笑料都沒有。他正經八百的講起了中年危機。

  《變色龍》中他以偽紀錄片的形式討論了身份問題,Zelig因為想被別人喜歡和接受不斷同化于身邊的各色人等。這種夸張的方式將人最簡單的心理外化影像化——我們都想隱匿與大眾中,因為“這樣比較安全”。(最終將Zelig從“病態”變色中解救出來的是愛情噢。)《變色龍》拍攝于1983年,5年之后,他拍了《另一個女人》。依舊是身份問題,很多內容更像是與前者呼應。

  Zelig第一次被治愈不再變色的具體表現是“他開始對藝術政治等發表獨立的看法。”(一個人若能夠發表獨立的見解。便可以說脫離眾人成為個人。<?>)Marion恰恰是一個非常理智的哲學教師,她非常自信覺得自己各方面都還不錯,直到她無意中聽到隔壁心理診所傳來的聲音,陌生女人的種種言辭讓她產生共鳴,進而意識到其實她所處的一切和諧美好都是謊言和幻像。女人甚至在最后對心理醫生說“我,不想以后像她那樣。”這句話當頭棒喝的氣力可想而知。

  伍迪艾倫擅長群體關系的描繪,我們會看到被置于各種社會關系中的Marion四面楚歌,她一貫理性的去處理所有關系導致各方逃離:弟弟、前夫、愛慕者、兒時的玩伴。她送給前夫的禮物隱喻明顯:面具。可怕的是她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攜帶面具生活了那么久。

  我很喜歡用以展示夢境的劇場段落——Marion時而是演員,時而是觀眾。而舞臺燈光明滅間上演的是她過去的人生,以及那些隱而未發的感情。(Marion的家庭也很有意思對她成長有非常重要的影像,若延展開來可以解釋她的糾結~)

  這部片里有幾個伍迪艾倫式思考。1前文提到的身份問題。(其實也是現代社會的普遍性問題)2人生的幻覺意象。(片中的幾處轉場都模糊了現實和夢境邊界。Marion一直活在自欺的幻象里。)3理智與情感。伍迪艾倫在《曼哈頓》里面表達過,人們過分強調了腦袋這個器官的重要性,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那個更重要的便是心,是情感。Marion恰恰是一個用理智壓抑情感的人。

  影片結尾重新面對自己的Marion離開丈夫,她翻開當年愛慕者寫就的小說(影片開始時的音樂Gymnopédies 又響起來了呀!!)里面紀錄著他們第一次親密接觸,落雨的橋洞下,他吻她并感受到她熱烈的情感,但,她還是推開了他。

  最后的最后Marion的畫外音說“我不知道回憶到底是你擁有的還是已失去的,但長久以來,我第一次感受到內心的平靜。”

  Marion終于懂得了有另一個器官比腦袋更重要。

  我絲毫不覺得他的電影悲觀,雖然他幾乎以每年一部的速度告訴我們同一件事情:生命無意義幻覺比藥管用。在《變色龍》里解決身份問題的是愛情。在這里卻是失去的愛情。但當你明白生活中其實情感比理智重要的時候,即便已經錯失過,還是能尋回安寧。(感謝所有荒謬和不可解釋吧~<是不是這樣他才能一次次戀愛最后娶了小自己35歲的EX的韓裔養女?>)

  薩蒂的鋼琴真是太好聽了~美的要死!!強迫的想不起來是哪里用過,以為是日片,后來發現是金基德《撒馬利亞女孩》。

  《另一个女人》影评(九):normal women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hugedullpyx(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998282/

  再看米娅法罗出现在伍迪的电影里,感觉像是见到丧妇了,这个角色可以完全不用是她把,觉得她有一种抓紧一切伍迪可以给她的资源,再看她挺不舒服的,感觉现实之中有心计。

  这个女哲系教授就是靠着自己的先知、理性的逻辑分析 以这样的“优秀”形象首先出现在家庭,我的感觉是,她的在家庭里的一贯优秀给带给她的外在肯定,和目前当下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还是不一样,后者些许盲目了些,或者是在自我意识上完全盲目,他们不清楚自己是谁,但当周围对他们予以赞扬的时刻他们却能非常清楚地感觉到自我存在,这种存在也可以看出,是非常虚的一层纱面,建立在别人的情绪、单薄的话语肯定之上,并为之一贯努力练习技艺。小孩通过掌握练琴跳舞这一系列可以表演的活动获得大人的肯定,这之中孩子是对自我意识、自己真正的思考方式,是非常模糊的,于是他们长期活在操控别人对自己的满意感里面,他们希望听到别人对自己一贯优秀的评定,在这个过程中,我看来是完全不见自我的,他们只是一个优秀的技能学习者,没有个性、没有个体,最后可能囤积到三十多岁或者二十出头,潜在的迎合、抑郁情绪压抑太久,最后他们爆发,发现实际自己一无所有,接下来他们需要的是找到真实并基本于自己喜好的、略带偏见的看世界的方式,重新感知生活中的一切,相当于翻一次重生。这是我目前能想到,普遍的很常见的一种走拐了揪过往的童年状态。这种方式和马里昂的,在最后的醒悟方式,以及中间几个顿悟的截点非常相似,但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心里状况使然,不能混

  马里昂早年,倚靠天资以及很早就在自我体内搭构好的逻辑思维、内在敏锐,从她和哲系老师的主动求爱,就能看出马里昂的自我主体偏好是非常早就觉醒了的,我可以说她非常幸运,然而这个惯有的学究思维的方式,给她的生活也早早的定调,马里昂是世俗的,我是说,她非常清楚自己基于庸常女人的优势,对于艺术,她也非常明白介于平庸的文艺和真正自我向的知识分子之间迥然的不同她知道怎么表现不亏了自己的非常引以为傲的学术成果,同时在对外表现上又不显声色张扬,她知道一个最普通平常的女人的的作为,她知道自己已经早在这个门槛之上,因此这份优越感给她的忠告就是:维持、维持用自己的习惯思维和手头工作将之坚持下去,她也很巧妙,她非常明白自己的优势,但在和丈夫在友人面前宣告结婚的酒会上,她会说:希望德国哲学不会因为我的存在而发生任何改变。马里昂是一个非常深谙庸常伦理的人,她对这些徘徊在爱欲、道德、情欲之间的边界可以说她非常清楚,但是她也知道自己的理性、高人一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审视方式已然可以架构在这些世俗的情欲之上了,她在上审视。因为在这之前对于一个普通女人,最重要的就是她全部的感情,以及她全部感情投入的家庭丈夫孩子。但对马里昂来说,并不,从小在家庭里面高弟弟一等的优越一直到目前自己租住公寓写书,真实撑起马里昂审视这个世界的,是她惯有的思辨者的思考维度,这种精神性的驾于常人之上才是马里昂编织出来的超我,不仅满足了她超我中的至高的精神追求,同时也的到了自我中需要的世俗的肯定,这也是德国北欧那一块的见之生活中的美妙,他们的人民活在一种对知识的永恒崇敬中。因此只要他不主动性地反悟,这种状态再持续几十年也许都能过下去。但是电影是快进的人生。可以说逃不掉的是本我里,最原初的她还是情绪为主,人就是充满情绪的动物,或者说这之中只有几处分别,一是一生都在抒发自己的情绪(找男人陷入爱情离婚再陷入爱情),又或者是有爱欲,但满足情感之后可以接着投入到下一秒的理性工作上,通常属于后种把,只是马里昂因为被理性、规则不紊的道义压制的太久了,所以目前爆发是非常需要感情,事实上也不对,片中最后说她感到真正的平静,内心的从容,那也就,五五分了吧。总之一个总体看上去的人,在对她的层层解构中,从潜意识被唤醒(可以表现为片中的另一个女人说话、梦境)反映出她的情感的不再受自己控制,最后剥下一个完全真实的自己,或者说也许还有虚假面,但对情感是绝对忠诚。我觉得同样的手法后来97年的解构爱情狂拍的更有趣,也撕下来的表象之下的人也更丰富,层次做的很多,但人最终都有一个直达的目的:want to be happy,我们不过是一个极端崇尚身心舒畅的享乐者罢了,分为肉身和精神组成的我们,肉身时刻需要的官能享受和情绪释放控制着绝大部分的我们,精神意志,促使我们活的尊严。如果你还不在当下,只是错觉罢了,你会跟上来的,无不便是在反复里回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