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女仆日记》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女仆日记》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10-15 01:3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女仆日记》经典观后感10篇

  《女仆日记》是一部由路易斯·布努埃尔执导,让娜·莫罗 / 乔治·热雷 / Daniel Ivernel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女仆日记》观后感(一):少跟我说超现实主义

  后面的发展莫名其妙。而且看了很多人的评论发现,没有能讲得通的。布努埃尔本人认为女仆加入了资产阶级是她自身的最终妥协,但从效果来看,他显然没有表达清晰。对于这样一部不自明的电影作品,很纳闷为什么大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女仆日记》观后感(二):没注意写多了,有多少观者能说出短评和长评在内容上的差异

  Célestine问:“你了解我什么?”Joseph答,“我们的内在是一样的。”这个回答,看见了中年男人所谓的通透恶心在于,谁又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欲望,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做出好的选择,伸张正义同时,游走于男人之间追求更好的生活。伸张正义,选择了好的事物,会闪光瞧瞧你们几个,全场哪个在闪光,内在一样顶个鸡儿用。

  《女仆日记》观后感(三):女仆日记

  你是一个心地善良、知书达礼的女人,而且呢,温柔可爱,还什么都不怕。我敢担保,瑟煲所有的驻军官都会拜倒在你的脚下。

  她从巴黎来到普罗旺斯当上了上流社会家庭的女仆。她总是用一副心不在焉心思不明样子周旋于这个糜烂虚伪怪癖的家庭和乡间的复杂人际关系中,冷漠的背后是从容优雅冷傲叛逆。她用尽魅力手段对付那些渴求于她的男人们,她的正义和她为挤入上流阶层的不择手段,让她成为此片最大的谜。晦涩费解

  《女仆日记》观后感(四):女仆日记

  布努埃尔放弃荒诞的超现实主义现实,却让此片更加的晦涩。就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在叙事上也不同经典好莱坞叙事或者现代叙事,反倒很具有间离的感觉。女仆是个迷,她的正义以及为挤入这一阶层的不择手段。约瑟夫的释放、片尾的乌云是欧洲灾难开始。布努埃尔的调度手法太过精妙

  《女仆日记》不是典型的布努埃尔电影,没有那些超现实的梦,没有故事套着故事的结构,没有强烈渲染贵族的恶趣味,也没有调侃宗教和神职人员,却依然很好看

  《女仆日记》观后感(五):超现实了一下的女仆

  女仆的恐惧不安里有什么?性、阶级冲突发生戏剧性转折的是,女仆听到小女孩的死突然准备走了,她在众人前的说法是,我忘不了小女孩的纯真。这个道德感是纯粹的吗?还是和性、阶级的冲突掺杂在一起的呢?或者说,她的瞬间的冲动力量来自何处?她在那一刻是超越了还是激发了她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向往维护?有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这回事吗?这个女仆在片子的前半部是高傲优雅地游离在这一乡村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之外的,她原本也没打算找那个愚蠢上校的,这个戏剧性的转折大可玩味。我觉得,这里有布努埃尔很独特观察

  《女仆日记》观后感(六):第一文艺美女

  听到说这是布努埃尔最晦涩的电影时,我释然了,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感到困惑

  困惑的主要原因人物行动力没有一个指导思想。之前一直到小女孩被害这个女仆的行为中规中矩,只看出她并不十分拒绝老少主人对她的勾引,甚至在这期间还很享受。她唯一厌恶的人是“猎人”。她喜欢小女孩,至少可说善良。之后的情节急转直下,开始费解。

  她留下是因为小女孩的死。可后面和凶手上床,甚至要嫁给凶手很费解。导演明确否认是因为杀了人这事让女人“性”奋……最后嫁给了老军人。用以前布努埃尔一贯对资产阶级的否定解释不通,超现实主义行不通,现实主义更行不通……

  这是个复杂的隐秘内心世界。有恐惧,渴望,虚伪,谎言,善良……让娜·莫罗简直是文艺片第一女一号啊,莫妮卡·维蒂之前的第一文艺大美女。

  《女仆日记》观后感(七):晦涩的现实主义作品——《女仆日记》

  路易斯 布努艾尔 Luis Bunuel小组欢迎加入!

  http://www.douban.com/group/15634/

  《女仆日记》仿佛讲述的是一个贵族庄园里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与空虚精神世界的故事,但又不至于此。

  放弃了个人惯用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女仆日记》却是布努艾尔最晦涩的作品之一。故事发展往往出人意料,人物的性格变化也让人琢磨不透。有些能用阶级分析方法讲得通的,却不符合心理分析的原理反之亦然。因此,这部片让当时的影评人很头痛

  布努艾尔不按常理出牌,但仍有迹可循——人性与阶级性的相互作用与隐含的社会历史背景

  电影的观感是非暧昧——对女主角几次暧昧的抉择似乎有些心痛,对人性深藏的不可知处又似乎有些恐惧

  电影最后片段:右翼队伍上街游行,天空雷鸣电闪暴雨将至······

  《女仆日记》观后感(八):布努埃尔并不完全属于超现实

  看来把布努埃尔归为超现实主义的激进派的确是有失偏颇

  除了《一条安达鲁狗》之后,布努埃尔实际上是慢慢放弃了超现实主义的准则,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我看来,《女仆日记》实在是一个很正常的片子,能看到布努埃尔个性化的影子,但也没有拒观众于千里之外,这一点,从第一个镜头开始我就感觉到了。

  不要因为布努埃尔与达利的亲密关系,就认为他必然也是超现实主义的坚定信徒

  不要因为布努埃尔有了一部《一条安达鲁狗》,就认为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怪人,他的每部影片也必具有深奥难懂特质,强加给影片很多想当然的奥义。

  用塔克夫斯基举过的一个例子说明便是:

  “在《给安娜·贾伽雅一个丈夫》的片尾,德·桑提斯让男女主角分别站在一扇铁门两端,那扇门清楚道出:如今这对夫妇已经分道扬镳,从此再也不可能幸福,再也不可能联络了。如此一来,一个具体、独特、而且人化的事件变成了陈腔滥调,因为采用了这么通俗的一个表达方式,观众也立刻就恍然大悟作者意图问题在于许多观众喜欢这样的恍然大悟,如此他们才有安全感:这不令他们感到振奋,其理念一目了然,完全不须费心劳神,也不须从银幕上看到任何特别的事物。观众的品位就这么被破坏了,同样的大门、藩篱、栅栏在许多电影中一而再再而三重复,而且也都象征着同样的意义。”

  《女仆日记》观后感(九):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意识

  在电影院里你看有些片子睡着了甚至还打着鼾是不会有人说你的,比如这部《女仆日记》。要是有人说你影响他,那么旁边人心里会以为他很装,这片一头雾水你也能看懂;要是大家都保持沉默,那么你的鼾声比银幕影像有趣。今天,我就有幸在学院标放领略此情此景,当观众的注意点和笑声从银幕转向了鼾声,这就出现对电影院观影环境神圣性的一种巨大挑战。这些都不是主要的,问题是本片确实离中国观众相当远,对法国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思潮陌生导致在理解影片背景及其传达的信息方面产生很大的隔膜更何况这是一贯擅长超现实主义表现的电影大师布努埃尔的作品。

  来自巴黎的漂亮女子克里斯汀到乡间一富人家做女仆。女主人严厉冷漠,强势凌人,不让丈夫近身;情欲旺盛的丈夫不得不用外出打猎来发泄情绪,还趁机勾引家中女仆,同时对外又特别胆小怕事;女主父亲和蔼有礼,却有恋足癖;家中管家约瑟夫是个右翼极端分子,隔壁邻居退休上尉又每天找茬且伺机与克里斯汀搭话。片中的几个男性角色都被塑造成有问题的人物,与传统的男性在社会中的强势地位精明干练形象格格不入,如丈夫力量地位不如女性老父亲的怪癖、管家不合身份野心、上尉的无所生事等等。但是,影片也在克里斯汀身上设置多次怪异转换,如为取证而委身于管家约瑟夫、最后却与上尉结婚等等。若整个家庭和其它人物构成一个资产阶级缩影的话,本片中对人物的刻画还是趋向于现实主义风格,同时立足于批判上层阶级的虚伪和冷漠而没有美化其中任何一个人物。导演或许告诉我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的存在本身充满着问题,没有必要过于强调人物在选择生活方面出于某种道德责任

  影片末尾法国街道出现反共和的右翼游行示威,管家约瑟夫搂着一艳色女子支持游行,之前约瑟夫的人生计划已经实现只是换了一位女性而已。接着,惊现闪电阴云密布、巨大的雷声意味着一场酝酿已久的风暴或许即将来临。果然,1964年法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对社会影响力巨大的复杂运动——五月风暴。

  《女仆日记》观后感(十):令人困惑的女主角……

  以下节选自CC小册子里的的导演访谈

  问:影片辛辣讽刺了住在法国田园乡村的资产阶级。他们在道德上就是一群无赖

  布:部分上可以这麽说。女主人公因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不择手段。为了过上富贵生活,她出卖了自己的爱人,并最终嫁给了隔壁的那个退伍上校。

  问:女主角在整部影片中性格都是相对消极的,眼神也很单一。可是在结尾时,她却出卖了爱人嫁给富庶的上校。出卖爱人这一行为似乎缺乏动机

  布:有。她希望此人受到应有的惩罚,因为他杀死了小女孩。她曾问约瑟芬,“谁杀了那个女孩?”而当她确定凶手就是他时,便通知警方。后来,她还在桌子上用手指头写“混蛋”一词。

  问:这里有些困扰。因为我们在之前的段落中并没有看到这一角色的道德立场。她似乎对所有事都无动于衷

  布:但是在小女孩遇害这件事上不是。她和约瑟芬睡觉就是为了查清他是否是凶手。通过谈话最终证实了这一点。

  问:我个人的解读是,他是真正的凶手这一事实,反而让女人更“性”奋!

  布:我不这么认为。

  ……

  布努埃尔在他的访谈中经常表现的十分善辩,但是上面的回答却没法说服我。我同那位访问者一样,当看到女主人公嫁个约瑟芬的情节时也认为她是被他杀人行为所吸引刺激了。

  产生这一错觉的原因首先正如访谈者所提及的,在之前的段落中影片没交代女主角道德立场。无论是配合老头的恋足怪癖,还是拒绝欲火过旺男主人公的勾引,她的态度始终是那么平静淡然。根本察觉不到其内心深处有渴望成为富庶的资产阶级家庭一员的企图

  在这一前提下,布努埃尔电影所特有的荒诞的、颠覆性的超现实主义的角色塑造风格(例如《自由幻影》中没收女儿照片的夫妇),使我们对上面这段情节形成某种特定的思维惯性。即女主人公在确定约瑟芬是强奸杀人犯的身份之后,反而为其所吸引,并嫁给他!似乎这样才算“合理”,才叫真正布努埃尔的电影!

  然而奇怪的是,导演在此却突然颠覆了自己习惯的荒诞风格,而引入了一段只有在惊悚片里常看到的模式化情节——女人为了伸张正义而牺牲色相!

  退一步说,即便我们按照布的思路理解,这段情节也同样令人不解。因为出卖爱人和最终成为退伍上校的妻子达到自己目的之间没有必须的关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