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贼》经典观后感集
《艳贼》是一部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蒂比·海德莉 / 肖恩·康纳利 / 黛安·贝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mother mother i am ill, send for the doctor over the hill.
电影里小孩唱的。。。。
2小时10分钟的故事,开场30分钟男主角就开始关注女贼的一举一动,演到1个小时,女主角就被揭穿。后半段的故事一直是在对这个艳贼进行心理分析,想找出她偷窃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她总是对红色厌恶、害怕。
但是我感觉从一开始就已经能猜出一二了,也许放在20多年前这种题材很新鲜,但是现在再看就有些老套了。
说点电影之外的八卦吧。
据说女主角只演过2部电影,之后就因为拒绝了Hitchcock的“潜规则”而被雪藏了。两人闹翻就发生在Marnie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
Hitchcock有ED的毛病,生平仅仅有过一次严格意义上的性行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没有性生活,他很可能是一名性虐待狂。
据说英格丽褒曼曾经主动要求被“潜规则”,可惜希区柯克却不能勃起而无法成事。
每次看希区柯克的电影都觉得非常被吸引,性暗示和性主题在他的电影里随处可见,当然还有他特别崇尚的弗洛伊德理论,以及希区柯克对金发女郎的执着,让我不得不怀疑其实这位大师自己正行走在psycho的边缘。
《艳贼》观后感(四):Marnie
聪明漂亮的公司女秘书玛尔妮·埃德加(蒂比·海德莉 Tippi Hedren饰)实际上是一名品行不端的女窃贼,嗜偷如命。几个月后,她偷走了公司保险柜里的将近一万美元的现金,恰好公司的大主顾马克·鲁德兰(肖恩·康纳利 Sean Connery饰)也在场。他对这位冷艳神秘的女人有着浓厚的兴趣。更有缘分的是,马克就是玛尔妮的新任老板。玛尔妮对红色的东西始终有着一种神经性的恐惧,这更让马克觉得这个怪异的女孩背后一定有着什么故事,企图接近她。
鲁德兰猛烈的爱情攻势,让玛尔妮倍感恐慌和不安。虽然她也对这个风度翩翩的英俊男人动了心,却仍习惯性地从公司的保险柜里偷出现金,打算远走高飞。马克及时阻止了她,并引导玛尔妮说出真话。面对自己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玛尔妮内心中那段不愿告人的身世之谜即将揭开面纱。
《艳贼》观后感(五):艳不贼
《艳贼》让我试着去期待别人的理解,也试着去理解别人。一个女人,因为小时候的阴影开始了痛苦的一生,她可以逃避、甚至犯罪,但最需要的是拯救。母亲无法面对那样的一段历史,女儿将无法从阴影中挣脱,而那个男人开启了她全新的旅程。面试,工作之余察言观色,实施偷窃过母亲期待的锦衣玉食生活,这是一个女人、一个女儿端庄优雅的呈现。
在电影里,我们试图理解母亲的不易,试图理解女儿的阴影与戒备,试图理解一个男人拯救自己的出现,也许电影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不同时空的你我有着不一样的经历,无法相像只能试图理解。理解一个人的习惯,理解一个人的害怕,理解一个人所谓的信仰与决绝。有期待,所以对生活充满热爱;深入环境,所以可以理解一个人的存在;用心倾听,所以才能努力解救一个人的迷惘。
高头大马,白衣栖身,迎面走来的不是男神,或许更期待一份理解,比心而坚。
《艳贼》观后感(六):爱的救赎
看完《摩纳哥王妃》,需补课《艳贼》,看点有:1.希胖曾邀已身为王妃的格蕾丝凯莉来主演;2.蒂比海德莉,希胖最痴迷的也是亲手调教的金发缪斯出演了女主;3.肖恩康纳利为摆脱007出演男主;4.希胖最后一次让金发美女扮演核心角色;5.希胖此片后结束与御用摄影师剪辑师作曲家的长期合作。
童年的阴影梦境又一次成为一切的因果,可见希胖对弗洛伊德的着迷。摩纳哥王妃格蕾丝.凯莉拒演让蒂.海德莉成为希胖最后一个金发缪斯女主。全篇荡气回肠的配乐无时不刻画着“我是一个说谎者和贼,但是我很端庄。”的女主复杂迷失的内心。肖恩康纳利007泡妞法则让爱情故事也更加浪漫而抓人。
《艳贼》观后感(七):被《Marnie》迷住了
希区柯克不断给我惊喜,今天看Marnie,这部1964年摄制的电影,翻译成中文名字叫《大情人》,是康纳利年轻时出演的角色,想想他在《偷天陷阱》里的风采,感慨有些男人真是越老越魅力四射了。女主角'Tippi' Hedren以前没有印象,是个真正的大美人。
整部电影离奇、曲折,一个有着心理病态的美人不断设局行骗,康纳利饰演的男主人公非要把她娶回家,再寻找生病根源。没有恐怖的凶杀场面,却让希区柯克一直牵着神经,去探究女主人公内心惊恐的秘密。
电影刚一开始,又看到希区柯克本人从一间办公室走出来的肥硕身影,让我好笑。
看这部片子,最好事先不知道任何介绍,任自己的心脏被提了着,去猜想真相是什么,直到最后一刻揭开那个不断被渲染、不停被想象的秘密。
边看电影边感慨,每个人生命中,生活中都曾有过这样或那样的事件,对心灵或性格有了不能言说的创伤或塑造,谁对自己的每个行为和态度都会深度分析呢?某种隐秘的感觉也许源于童年时某个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表情?人活着真是偶然啊!
2007年5月21日伦敦雾
《艳贼》观后感(八):希胖的女权毒鸡汤
整部电影就是60年代对于家庭和婚姻的一个大讽刺。肖·康纳利在从007电影系列脱身后第一部主演的电影,他几乎就是那个时代最Man的男人了。在《艳贼》里他饰演的角色对Zoology感兴趣,研究野兽怎么被驯化,其实全片就是把Marnie给驯化了。这部电影离不开capture和被capture这个概念。Marnie当贼的时候翘人家保险箱,保险箱在英文里叫safe,跟“安全”是同一个词。她最后投身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婚姻——翘了人家这么多保险箱之后,自己把自己关在了一个狭隘的保险箱里。她最后讲:I don't want to go to jail. I'd rather be with you. Would rather讲得多委屈。到最后还是被彻底capture了,到最后还是进了婚姻的牢笼,等着在围城里控制欲极强的丈夫连送他去上班都要用教的。
希胖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是在寻寻觅觅中赵自由。基本上都是有过一阵儿真正自由的生活,然后跨差就垮了,要不就是跟Psycho里似的死了,要不就是跟The Birds里似的住在一个男人隔壁好多年,要不就是跟Marnie似的最后还是臣服男权了。
希胖简直就是女权毒鸡汤(围笑)。
《艳贼》观后感(九):Marnie这长相,还是不要叫艳贼了吧
康纳利是007,满嘴谎话手脚不干净的女贼是邦女郎1号,对康纳利忠心耿耿又卖弄风情的小姨子是邦女郎2号,凶巴巴的女贼老妈是苏联特务长官,整个故事是007英勇挽救失足女青年。
康纳利年轻,深情,自信,在其惟一一次与希胖合作的电影中,表现完爆希胖御用的加里·格兰特。康纳利在拍此片时要求看剧本,居然引来人们侧目,因为加里·格兰特从来不看剧本。Marnie作为被低估的希胖作品,在我看来也完爆《西北偏北》或是《美人计》。
Marnie里有一句话:A girl's best friend is her mother.同样一句话把女孩换成男孩,是《惊魂记》的题眼。作为临床案例Marnie也的确可以与《惊魂记》相提并论。
Tippi Hedren饰演的Marnie受童年阴影困扰,对男性抱有强烈的恐惧和敌意。而康纳利的角色正有控制和占有的冲动(尽管以好奇心和爱情包裹着),两人不断发生冲突,这个电影里的故事恰好与现实中Tippi Hedren饱受希胖的控制欲和性要求之苦相吻合。在拍完《鸟》和Marnie之后,Tippi Hedren不堪重负不再接受希胖的合同。而希胖由于Tippi Hedren抵制其潜规则并舍其而去,在此后的日子里对其处心积虑打压迫害。此后的希胖电影不再以金发女郎为故事的中心,是否因为他这个老胖子在被年轻的Tippi Hedren拒绝之后,那颗龌龊的心被深深伤透呢?
《艳贼》观后感(十):我们又何尝不是病人?
对于那个年代的商业电影,没有太多接触过,觉得《艳贼》还挺文艺,还是有一些小小的满足的:)
1.虽然对影片弗洛伊德式的心理理论很是崇拜,甚至在马克和玛妮的对话中也体现到了,我从中可以感受到希区柯克对弗洛伊德的狂热的迷恋。有点太明显了,反而显得牵强。比如玛妮对于红色的恐惧,还有对于雷电交加的恐惧。映射过于直白。而马克显得太过于冷静与沉着,以至于在他身上可供挖掘的悬疑点就不那么多了。还有我不喜欢的一点就是,这个片子太过肯定了:儿时的行为一定会引起种种性格缺陷甚至犯罪吗?马克对玛妮询问儿时生活经历的时候,我感到有点反感,觉得情节在这里泄漏了。要是能够巧妙的揭示出这一层关系,会更自然一些。
2.两个病人。是这样的。玛妮的病情显而易见,有病因。马克的病情若影若现,只是从二人在办公室的对话中隐约可以感受到。马克驯服美洲猫是为了让它信任他,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满足。他对玛妮的种种行为,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癖好。他对玛妮的行为绝不是“好男人”三个简单的字可以概括的。“春宵一刻值千金”,马克却成功克制并得到玛妮的一些好感,这一定是内心有着强大定力的人才可以做到的,而这定力源自于他内心更加强大的欲望:驯服玛妮这个“问题少女”。这种驯服欲若是得到了满足,快感远远强于“春宵一刻”。当然,马克首先是一个善良的人,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能讨论性格。再说,生活中,谁又不是病人呢?我一直以自己的洁癖为豪,觉得这是难得的好习惯,后来一个老师告诉我,这是肛欲期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让我有点沮丧。
3. 影片中有一些细节很有意思,比如玛妮妈妈家门前的孩子,他们让我想到真实的生活就是单纯而又庸俗的,而孩子嘴里念得童谣吓了我一跳:“。。。快到山的那一边请医生,快请医生,快请护士,请带着鳄鱼皮包的女士来。”这是结尾,但也是开头——黄色鳄鱼皮包的女士。很有趣。
4.很喜欢影片的镜头语言,经典的那个就不说了吧,吻戏的拍摄很独特,先俯拍,再仰拍,最后特写,让我想到一个好奇的孩子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