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结构学应用,涨了3块多!
趋势性的预判经常违背人的直觉,政策性的决策也与大众的思维大相径庭。结构学框架《F3:结构力量》详细的阐述了为什么人会形成自我遮蔽。这种遮蔽性会让人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逐步偏离事实。
俗话说,成年人关注利弊,小孩强调对错。因为小孩无法理解复杂的事物,所以强调对错有利于做取舍并采取行动。成年人面临的问题往往呈现多纬度的矛盾,无法做到泾渭分明。当成年人可以不负责任的时候,就会活得跟小孩一样;一旦小孩需要为自己的生存承担责任,也必然会呈现出成年人的特征!芸芸众生不能理解过于复杂的事情,所以宣传和教育都呈现出一种简化的美好,大众只需要遵循和跟风就行了。
人民群众的另外一个称呼叫乌合之众,所谓集体智慧,主要是指精英群体的集体智慧,乌合之众从来不会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乌合之众不是一个固定的群体,而是人的一种天真又盲目的状态。我们曾是乌合之众的一员,正在努力脱离乌合之众,变成理性并理解复杂事物的人。理性和自律都是逆人性的特质,这些逆人性的特质是一种有序的存在,需要能量去构建和维系。人只有不断的去构建更精密的内外秩序才能从乌合之众之中脱颖而出。当你脱离以后,哪怕什么都不做,也具有那样的潜在能量,并会被能量相当的人所识别和尊重。
法律是一种没有激情的理性,底层逻辑是大自然的法律。所以古人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真正拥有力量的人呈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的圆满,一种宁静致远的理性。当一个人不再被内外的各种缺失驱使或裹挟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一种超越常人的能力,甚至被大众惊为天人。事实上,不过是回归了正常而已!
A10:吵架一定要赢!里通过对最稀松平常的日常行为的洞察,发掘出背后有一种隐藏的东西对人的思维、心态和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既作用于个体也作用于集体,是共同的思维、心态和行为的本能反应,而且无法被这个群体所察觉。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在其生存结构之中的共同生存策略——这种底层的规律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反复被验证。《A10:吵架一定要赢!》中阐述了生活中大家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方式,如果对背后的决定性力量一直往上追溯的话,就会找到一个源点:那就是土地与人的终极矛盾——维持秩序的成本不够覆盖它的规模,所以只能演化出这样的共同生存策略:强调秩序和伦理,压制人的诉求,把问题全推给个人并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自己消化,把人固定在方寸之间,通过羁绊这种低成本的方式来维持广袤国土上的整体秩序。这个问题今天还如此的明显,说明源头的矛盾并未解决,也说明社会升级还没完成。只有社会升级完成以后,才能聚集更多富余的能量去建立更立体的社会公共体系,将社会管控的操作粒度渗透的更深。
《A28:40年前的今天改变了世界!》阐述一个族群的文化对它的精英群体的思考、决策和取舍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力。被某种文化深度浸染的精英是这种文化的载体,其行为和思考,决策和取舍都在其文化的生存哲学上延续着一脉相承的轨迹:一个族群的心理、思维和行为都由它的共同生存策略所决定,一个族群的前瞻性思考和探索行为取决于它的精英群体。一种文化的生存哲学会在精英的理性和大众的本能中表现的淋漓尽至!凡是被此文化深度浸染的载体,在面对族群生死存亡之时,会在契合此文化属性的生存策略上快速取得共识——即便不为大众所理解,也会被执行。
生活中的很多人在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裹挟,一步一步推着向前,呈现出一种固定的轨迹。在更大的范围内,由个体构建的群体也被一种无形的力量裹挟着延某种固定的轨迹向前发展。生命体的结构性特征往往在单个生命体和由个体构建而成的整个生命体上呈现出某种一致性。那么,理解生命体的求存之道,理解它的驱动力和传导体系,就能预测置身于某个场景之中的生命体会做何种取舍,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策略。所有的未卜先知都因为有章可寻。这正是结构学研究生命体在其生存结构中的求存之道的价值所在——见微知著,识别内在驱动力;见大行远,洞察周期和边界。
人们总是会跟风去指责国人的品位和素质。无论是品位还是素质,都是一种更精密的秩序——更高的秩序需要富余的能量去构建和维系。当能量不够的时候,你拿什么去构建和维系呢?当你饭都吃不饱的时候,你还有心思去装逼吗?众所周知,西餐的份量都很少,越高级量越少。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为了喂饱你,是为了挑战你的味蕾。去品尝的人,会安排好前餐和后餐,本来就不是为了这一顿就吃饱。所以,这本身就是有富余才能做得到的事。
基于这样的底层特征,我们就可以预判:当社会普遍收入的富裕程度达到某一个层次以后,对品位的需求量就会暴增。而且,这些东西会趋于小众化,而不是大众化。这些需求是需要品牌、产品和服务去满足。所以,你可以看到大众化的品牌正在逐步没落,而一堆个性化的轻奢品牌逐步崛起。因为它属于社交属性,而不是实用属性。实用属性解决有和没有的问题,社交属性解决好与差的问题。因为社交的本质是在群体中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很多纷繁的表象就像漫天飞舞的风筝,有一个底层逻辑的线在决定着它的轨迹。这中间存在各种条件约束的演化,并呈现出一脉相承的结构性边界。从源点开始,每一个根本性的冲突都会演化出一个中间结构来充当解决问题的传导节点。这样的节点在解决冲突的时候又引出新的冲突,需要构建新的结构去解决这些新的冲突。从而逐渐搭建起连续的传导体系。传导体系能够构建并维持取决于其成本!
搭建传导体系并不是每一次都从零开始,而是追求性价比最高的方案。性价比最高的方案是构建结构力量的三要素中的一环。详情请认真阅读《F3:结构力量》这篇框架性文章。高明的领导者都善于利用原有的材料。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生存结构,以及构建传导体系的各种工具,比如:经济、文化,历史,法律,社会形态和民众心理等方方面面都有着惊人的洞察力。
结构学研究生命体在其生存结构中的求存之道。通过对结构特征的识别,确定边界和周期,抽离关键支点,洞察生命体内在驱动力的形成逻辑,对传递体系和其约束条件进行梳理,根据生命体的求存之道和传导体系的演化路径来预判某个场景中会出现什么——它是生命体求存策略作用于现实的传导节点。这就如同数百年前牛顿在草稿纸上计算出某一个轨道上应该有一个多大体积的星球。等人类发明天文望远镜以后观察到它确实就存在那里!
在8个月前我们通过对社会和产业的结构性扭曲,预判了贸易战的冲突,这个冲突不是一个临时性的,它拉开一个回不到从前的结构性转向的序幕!美国社会的结构性扭曲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底部,后续我们再详细展开阐述其基本的社会结构和扭曲状况。当时对贸易战的判断,详情请阅读《向正在坍塌的地方踹上一脚!》。
鉴于这样的演化趋势和中国社会的结构特征。接下来的政策必然会去加大往下渗透的力度,发展普惠金融,把更多的人接入市场,通过负债的方式把更多的需求转化成交易。这是统治机器这个生命体的求存之道。求存策略是需要传导体系才能作用于现实世界的。于是我们在《A24:刘士余去供销社干什么?》一文中,阐述它的传导体系的选择。文中没有把重点放在如何论证现有的供销社体系上面。而是把落脚点放在回顾解放区时期的各种政策对社会升级和工商业发展所形成的有利结果——做过供应链的人都会清楚,从零铺设一个供应链体系是多么困难,需要的成本是多么高。所以,一个新产品面世的时候,大家最初都是利用代理机制,其实就是借用现成的流通管道。政府的决策比商业决策更追求稳妥。其行为不仅仅要考虑经济成本,还要能便于理解和快速调动社会资源。所以,在表述和推行政策的时候经常会利用传统的力量。比如说,军队制度改革的前夕,会先召集干部到古田去开个会。这就是充分的利用传统的力量:高级干部都清楚历史,这个行为本身的寓意和要传达的信息就足以完成动员。它是一种非常低成本搭建传导体系的方式。后面并没有依葫芦画瓢,复制当年古田会议后的具体行为,而是有效的借尸还魂,用旧瓶装了新酒!
《几次成功的结构学预判》里面阐述了结构学的三次政策性预判。当时写出来的时候最后一个判断还未呈现端倪,因为违背直觉,很多人不理解,甚至一片谩骂。人对不理解的事物会本能的愤怒,并通过愤怒掩饰自己无法理解的恐慌。这好比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生气都源于自己的无能为力。
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现实证据表明结构学的第三个政策预判也是正确的了。最后我们来看一组能让人惊喜的数据:“截至2018年6月末,邮储银行拥有39776个,其中在县域地区共有网点28009个,占全部网点数量的70%以上”邮储行3.9万/16万人;工行1.6万/44万人;农行2.3万/47万人…储行的成本与效率不可谓不高,强调县域经济与消费的今天,储行很有可能成为黑马!
年前我们在觉悟社中讨论2019年的机会,除了加大渗透力度构建官方的流通体系之外,也顺便讨论了粮食的问题,预判逻辑的详情就不再复述,当时提到的龙头企业叫隆平高科。它的财报不理想,而且管理层动荡,按照正常的数据模型去判断,绝对不是好标的。但是,统治机器作为一个生命体,它的求存之道所形成的政策会作用于某些传导节点。这些节点在更大的外部力量的冲击下,将会改变原有的轨迹。所以,在当时下跌到12块多的时候通过加仓来验证判断,目前有3块多的涨幅。当然,这个不重要。真正有价值的是我们能通过结构学去理解事物运行的轨迹,并通过下注来验证我们的判断。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提炼、修正、完善结构学,并使之成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认知工具!
结构学应用去:觉悟社
一脉相承
F3:结构力量
B1:去不掉的中间环节
B4:你不必为华为担心!
几次成功的结构学预判
中科大的博士为什么自杀?
向正在坍塌的地方踹上一脚!
书读得比你少,为何混的比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