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名花季少年命丧高考考场:孩子,比成绩更重要的是人性
潍坊寒亭区寒亭一中,王某疑似因“早恋”纠纷,将同学周某捅伤。
令人想不到的是,平时一向腼腆,为人和善的王某,怎么会对一个女孩子痛下杀手?
高考结束后,2名同学发生了冲突,其中1名同学叶某被袁某捅伤致死。
一则视频中可以看出,面对倒地不起的叶某,袁某丝毫没有惊慌,并且指手画脚,还在宣泄着自己的愤怒。
本应迎来的是狂欢的暑假,和美好的未来,却让4个家庭的命运就此改变。
▲视频来源:澎湃视频
然而,这不是个例。
校园暴力杀人案件在近几年,发生概率上升,如花的年龄竟会做出种种恶劣的行为。
校园向来都是孕育人才的地方,却成为了暴力的滋生地,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杀人案,让我们看到了那些隐藏在少年身后的恶魔。
去年6月1日,重庆融汇清华实验中学初二年级学生牟某被同年级学生蒋某刺伤,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两个14岁的孩子,只因发生了口角,便大动干戈,以武力的方式争胜负,最后酿成大祸。
同样是去年,山东淄博某中学初三学生秦某,对同班同学疯狂砍杀十几刀,刀刀致命。
网上广为流传的,是秦某的杀人动机:杀了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
仅仅是因为冲突,就让孩子们选择走上犯罪的道路;那些无辜的父母和支离破碎的家庭,则要一直活在阴影中。
他们怎么都想不通,那个看似老实、少言的孩子,为什么成为杀人凶手?
前几年,校园暴力频频曝光于网络,那些施暴的同学,将殴打、羞辱其他同学的视频发布在网络上,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可见,在父母和老师想方设法提高成绩的同时,却缺失了“人性”的教育。
孩子们的100分,是父母和老师的期许,却无法成为自己的骄傲。
而那些缺失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就像是定时炸弹一样,埋藏在灵魂中。
这些因嫉妒、愤怒而产生的暴行,都是引爆每个孩子内心中那颗炸弹的导火索。
我们不得不反省,一切以人性缺失为代价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
近十年,我们都在推崇素质教育,要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样样优秀的人才。
可是,我们却看到了一幕幕失败的案例。
因为,诸多父母和老师还在认为,成绩是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的标杆。
于是为了能考上好学校,父母和老师就产生了一些无所不用其极的教育方式。
几年前,我替亲戚给孩子开家长会,在洗手间听到了颠覆我三观的事情。
其中一个老师非常“骄傲”的讲述着如何对孩子们进行体罚、辱骂,甚至将此行为当做是约束孩子们的有力武器。
更让人无法想象的是,甚至有一部分父母与老师达成一致,用“暴力手段”来解决孩子的成绩问题。
那些原本心智就尚未成熟的孩子,在面对如此暴力的教育模式,他们反而会以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所以,如果父母和老师无法教孩子做人,那又怎么教他们做功课呢?
孩子暴力行为的背后
必然藏着暴力教育
当天,一名10岁的女孩放学回家,在乘坐电梯的时候,看到一位婆婆带着1岁的原原。
奶奶走出电梯后,原原没有跟上,女孩便立马关上了电梯,在电梯里对原原实施殴打。
到了25楼,这个女孩像扔货物一样将原原扔出去,便消失在电梯里。
随后,她带原原回到自己家中继续殴打,在阳台上,将男孩扔下楼。
奶奶再看到原原的时候,他已经倒在一楼的草坪中,浑身都是血,抢救多日后,才脱离生命危险。
这件事,令全国网友愤怒和震惊,一个10岁的女孩,仿佛魔鬼一般,做出如此暴行!
有网友评论说:“暴力的背后必然藏着暴力。”
在之后对女孩父母的采访中,其父亲称,夫妻二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时常会打骂她,多少会对她的性格造成影响。
这种教育模式最令人发指的地方是,不仅摧毁了自己孩子的一生,还对其他孩子和家庭的幸福造成威胁!
很多人认为,如果不用打骂孩子,那么父母的话就不具有权威性,他们就不会听话。
打在身上,记在心里,错了就打,下次就不会再犯了。
可事实上,长期打骂孩子,不仅不会达到父母的心理预期,反而会让他们记恨父母,甚至变得更加暴力。
这是一种规律,当你用暴力的方式来与孩子建立沟通,或者进行管理,那么孩子就会被潜移默化:能动手就不要动口。
不仅父母的暴力行为会对孩子造成巨大影响,老师同样。
2017年,安徽阜阳市太和县,一名13岁女孩被同学殴打,并且将视频上传到网络。
他们没有及时了解和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学校的名声,要求所有参与其中的同学将此事隐瞒下来,不可告诉父母。
直到父母看到视频后,此事才得以曝光。
试想一下,如果此事一直隐瞒下去,那么这个女孩将会一直活在校园暴力的阴影下。
而面对老师的冷漠,最后的结局,要么就是自我毁灭,要么就是毁灭他人。
为人师表,难道仅仅是为了升学率,而不是培养一个思想行为健康的孩子吗?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而父母和老师在这张白纸上,粗暴的画上了黑色,那么他们呈现给外界的,怎么可能是彩色?
暴力教育的产物:
无知、无爱、无德、无孝
那些使用过暴力的父母和老师,大部分都认为,如果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他们反而不会记住。
但是如果又打又骂,他们反而会因此害怕,从而记住:如果我不听话,不好好学习,还会挨打挨骂。
打一次不听话,就打第二次,总有一次会打到孩子彻底不敢反抗。
可在那一次次的暴力下,孩子的心中早已埋下了“仇恨”,即使不在父母或老师身上爆发,也总会有其他人“遭殃”。
1、无知
这里主要指的是,对是非对错的无知。
孩子们从不会思考:为什么他们要打骂我,他们只记住了,暴力才能解决问题。
所以,在他们未成形的认知里,暴力不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模式,而是一种方式方法。
2、无爱
他们对于父母或者老师暴力行为的解读,通常都是:
所以,他们会不懂如何与人相处,在人际关系发生矛盾时,也就无法用温和的方式去处理。
3、无德
他们会因为长期处于暴力教育下,而变得想要释放。
在愤怒时,他们会习得父母或者老师发怒的行为模式,摔东西、动手打人,甚至自残。
4、无孝
在最需要爱的年纪,父母和老师却给了暴力。
相反,他们会以暴制暴。
然而等到父母需要爱和陪伴的时候,他们能给的,最多只有冷漠。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和老师亲手打造的,你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方式对他。
而就算是要考好成绩,也要品学兼优。
一切的优秀,都是建立在健康的人性之上。
如果教育无法重来
那么该如何补救?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暴力行为,那么再改变教育方式是不是为时过晚?
是的。
孩子在12岁之后,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如果他们已经出现反常的暴力行为,这时候教育是无济于事的。
不管作为父母还是老师,在面对孩子情绪失控,出现暴力行为的时候,千万不要以暴制暴。
1、打开他们封闭的内心
所以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引导孩子,而不是逼迫孩子说出暴力背后的原因。
当孩子主动说出内心的恐惧、焦虑时,说明戒心已经放下,你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2、引导他们进行情绪的释放
就像上面所说,很多时候,孩子会通过暴力的行为来释放愤怒、委屈等负面情绪。
所以,一旦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父母和老师就要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
比如,父母可以带孩子去进行户外跑步、游泳等有意思的户外运动;那么老师则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减缓负面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暴力行为,不管是自我攻击还是对外攻击,实际上都是在发泄累积的“仇恨”。
在有效果沟通下,父母和老师都可以向孩子进行自我反省。
4、不过分灌输“好好学习”的思想
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不是如何考100分,而是做一个好人。
当他们意识到,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时,学习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家庭的幸福建设,离不开孩子的心理健康。
---说在最后---
每个暴力的孩子背后,都有暴力的教育方式,父母要塑造孩子更健康的人格和成长环境。
▲猛戳上方
“于小彤式”的暴力,太TM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