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颖:为了那个身影
一
天是放了晴,可洪水未退洪峰未过。
为了迎接五十年一遇洪水,军队和地方的各支抢险队按指挥部统一部署,二十四小时战备值班。
电视台每天都在播出王晓菲制作的关于抗洪抢险的专题节目,“本台记者王晓菲”、“本台记者王晓菲”已经成了江城人了解抗洪形势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对坚定抗洪信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致病好后又重新加入了抗洪抢险队。在他明星一般的效应带动下下,他所在的抢险队几次受到指挥部表扬。当然,这之中王晓菲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那天,在舅舅公司负责的抢险段,她看到舅舅在和年轻人一样抬沙包,却没有看到未婚夫邢程。舅舅说邢程为了装修婚房,这两天请假了。
对于邢程为他们即将到来的婚礼所付出的这种努力,王晓菲并没受到被感动,相反,邢程在她心里的形象,由原来的仅仅是“单细”,进而又变“小”了很多。
“难道是命运的弄巧成拙,让你在我心中起起落落。多少次花开花谢的落寞,多少次在风中流离失所……”
她长长的叹了口气。
二
傍晚的时候,和王晓菲搭档的摄影记者有点累了,要休息一下。可王晓菲却仍是不知疲倦地在寻找着可资报道的热点。
夕阳西下,暗红的光芒洒在江面上,威严的大堤虽经暴雨与洪水的日夜冲刷侵蚀,仍是岿然不动,在夕阳下愈发的伟岸。江面上的红光,随着一波一波的浪,拥挤着,跳跃着,时隐时现,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这时,一队肩扛沙包的解放军战士爬上大堤,在夕阳的映照下进入这灵动的画面,就像一队碧空中翱翔的大雁,身形虽小,但却执着、壮美、坚韧,一种雄壮、顽强、浑厚的力量美,一下子出现在王晓菲眼前。
这个镜头太难得了。
一个浪漫而又现实的主题立刻在王晓菲的脑海里形成——“身影”,对,就叫《身影》。
那是一幅多么难得的画面!
王晓菲要留下这珍贵的画面,霞、光、影,多么完美的组合,这不正是伟大抗洪精神的具体体现吗!傍晚时分、大堤之上、明暗的对比,让这种精神、这种力量,呼之欲出!
没有摄影记者,她只好掏出手机对着那队战士不断的拍照,不断的调整着姿态和位置,尽可能多地保存素材。她要把这壮美的身影,铭刻在抗洪抢险的壮丽诗篇之中。
唯美主义的王晓菲太注重这个镜头的角度了,全然没有想到自己已经走到了大坝的边缘,身边的江水已经前呼后拥的向她汹涌扑来。
脚下的土松了……
“扑通”一声。
“扑通!”
又有一声。
这第二个“扑通”,是一个解放军战士。
他正在拼尽全力游向落水的王晓菲。
巡江的快艇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挥部的预案在执行中也是完美无缺。
那个救人的战士,把王晓菲推上了快艇。
不是,应该说结果也很意外。也不是。到底是“意外”,还是“不意外啊”?
呵呵,已经发生了的,不意外。意外的,在后面。
三
王晓菲的那篇叫做《身影》的摄影作品登上了省报的头条,与之相搭配的是由台长亲自撰写的一篇通信——《为了那个身影》。
那个美女邻居、美女记者王晓菲,在波澜壮阔的抗洪抢险中,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成为江城人引以为傲英雄!
四
这天早晨,王晓菲上班的时候,还没到单位就远远的就看见大门口有一队解放军战士。
“又发生了什么事?”
“记者同志,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旅一连一排全体战士即将返回驻地,现在特向您告别!”
掌声。
原来这就是那幅摄影作品《身影》的主角,他们一早就等在电视台的大门口,要给江城的抗洪英雄王晓菲,留下他们一个真实的群体形象。
就在王晓菲错愕、惊诧之时,战士们已经迈开了整齐的步伐,“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肩负着人民的希望……”
“等一等!”
王晓菲迅即向那队战士追去,他想给这队战士再拍一张集体照,还有那个跃身江中救她的杨排长,也一定要留下一张照片。她还要留下这个和自己脑海中多少次出现的那个形象——高高的个子、匀称的体型、方而阔的脸庞——完全重合的、为了她跃入滚滚洪流之中的那个杨排长的电话。
“别急呀!”
是台长和团长。
“我们刚刚签订了军地合作的协议,记者同志想要哪一个战士的联系方式,我这都有。”
团长说的时候,还向台长用睁着的一只眼使劲的眨,然后俩人会心地笑了起来。
“就是救你的那个杨排长是吧?你放心,今天这场戏的导演就是他!我们俩人只是配角,顺水推舟而已。”
电视台的位置在江城的最高点,远处群峰旖旎,白云悠悠。山脚下东去的大江,犹如一条玉带,将文静的江城——半揽入怀。
——系列完——
舒颖,本名田墨龙,1960年生,男,黑龙江同江人。中学高级教师。佳木斯作家协会会员,同江龙彼德文学馆研究员。曾发表小说《孩子明年高考》、《“嫂子回来了”》等,现任《同江作家》执行主编。
猜你喜欢:
舒 颖:“遇多少风浪,心不再摇晃”
李根寿:童趣拾零
冯新生:蜀都大爱
【No.1005】经典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