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当街捅杀24岁女孩:我没有大晚上出门,也没有穿着暴露 !”
一、
2019年5月24日,南昌市红谷滩发生一起案件,一名32岁男子当街将24岁女子捅杀。监控视频显示,事发时女子与两名女性同伴走在街上。
犯罪嫌疑人万某从背后持刀突然靠近,刺向走在正中间的受害人,前两刀刺向脖子,受害人挣扎跑开,犯罪嫌疑人随后将受害人砍倒,之后刀刀刺向脖颈动脉处,一共砍了11刀以上,动作毫不迟疑,凶残至极。之后犯罪嫌疑人逃跑。
事发突然,当时现场的人都来不及反应,受害者的同伴几乎无法靠前,而从男子动刀到刺死女子,不过短短几十秒。
随后120急救车第一时间将女子送往医院全力救治,然而受害者的锁骨动脉管断裂,被刀刺通,伤势严重,抢救无效死亡。
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民警控制,其作案动机还在侦查中。但据微博网友爆料,犯罪嫌疑人是因找不到老婆而讨厌女性,想死但不愿一个人死,想拖个漂亮女人一起做一对鬼夫妻,从而报复社会。
在网友曝出的聊天记录中显示,该男子本想杀三人中最高的女孩,但拔刀走过去的瞬间觉得中间的女生最漂亮,于是下了杀手。
且不论网友爆料是否属实,万某当街杀人的行为已然引起众怒和恐慌。
事件一经报道传播,全网震惊,“女性安全”再次成为众矢之的。震惊、愤怒、恐慌,社会情绪再次聚集爆发,而原因十分简单。
这个无辜的女孩子没有单独一人、没有衣着暴露、没有晚上出行、没有三观不正、也没有得罪人,就只是正常的大白天和朋友结伴走在路上,然而被猝不及防地杀害,毫无还手之力。
生命的逝去是令人悲恸的。凶杀案的发生是令人惊恐的。但这一事件真正戳痛大众的,是被害女生的普通无奇,是她完全不具备被杀害的任何要征,是她真真正正属于千万普通女性的一员。
该事件令人发指的随机性和突发性让所有人都不得不恐慌,因为谁都不知道这样小概率的疯狂行为会不会有一天发生在自己身上。
想想如果自己就是事件中的女子,日常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开开心心地和朋友出门逛街,心里满怀对世界的美好憧憬,下一秒却已经走到生命尽头,毫无征兆、毫无理由。这种代入感,光是想想,便令人绝望得冰冷。
总说女孩子出门在外要保护好自己,可一个女生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保护好了自己?要怎么注意安全,才能真正安全?
“我没有大晚上出门,也没有穿着暴露,更是没有一个人出行,我有好好保护自己,然后呢?”
二、
2018年5月6日,祥鹏航空公司空姐李某在执行完航班后,搭乘滴滴网约车赶往郑州火车站,随后与外界失联。5月8日,警方告知家属李某的遗体被找到,身中多刀,系滴滴车司机杀害。
这起全国人民皆知的空姐遇害案后的第113天,滴滴出行再出重大事故。8月24日,20岁的乐清女乘客小赵乘坐滴滴顺风车时,在向朋友发送“救命”讯息后失联。
25日,警方在柳市镇抓获犯罪嫌疑人钟某,该滴滴司机钟某交代了对赵某实施强奸,并将其杀害的犯罪事实。
两条鲜活靓丽但又无辜的生命就这样惨遭毒手,她们还有那么多的幸福美好没有体验,本该有大把的时间等着自己用双手创造未来,而现在留给亲人的却只有泪水和悲伤,留给我们的是愤怒和惋惜。
直到现在,滴滴事件带给人们的阴霾仍未散去,女性的不安全感持续上升。是这样血淋淋的残忍现实告诉我们,危险、邪恶、死亡离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远,它们就像怪物一样潜伏在阴冷的黑暗处,伺机等待着冲破枷锁,对整个社会疯狂咆哮。
每当这类犯罪事件发生,舆论总难免沸腾。事发后,不知有多少父母反复对自己的女儿说:一定要注意安全,出门在外要保护好自己。滴滴能不坐就不坐,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防护准备,知道吗?
女儿们也总是会在一阵恐慌中连连应好,说自己一定注意。心里,却总存着“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侥幸。
直到此次南昌事发,所有的侥幸都沉默。
三、
看到南昌事件的新闻时,我真的很震惊、很愤怒、很难过、很害怕。前不久才和室友定下六月初出门游玩的计划,连民宿都已经订好。
现在心里却是无比害怕和慌张,害怕自己和身边这些靓丽美好的女孩出门遇害,害怕走在闹市街上被猝不及防地捅刀子,害怕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却在下一秒死于非命。
想到这里,真的被吓哭了。四个人在寝室里聊着,诉说着心中的不安全和不确定。甚至,都不想再出门。
一个人在外地读书,每次和家里人通电话,万年不变的话题就是“你一个人在外面要注意安全啊”。
我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什么都会注意到了,所以每次都回答得肯定淡然,觉得只要自己各方面都注意,不做出格的事,那样恐怖的事就永远不会出现在我身上。
但现在,我再也不敢这么说了。
这个世界,远没有我想的那样美好。那些我不曾也不敢想象的恶,远没有我想象中以为的那么遥远。
女孩,每一个女孩,都是人世间美好的存在。父母把所有的温柔宠爱全情倾注,浇灌出他们掌心里疼爱的玫瑰花。
她们有各色模样,她们性格多样。她们对大千世界充满幻想,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希望得到世界的宠爱。
她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着,希望自己学业有成,希望有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希望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伴侣,希望自己的家人平安康乐。
我怕死,特别特别怕死。看到身边有些女孩们在生理期都疼得死去活来,甚至严重到要去医院吊水,我都无比揪心。
想象到母亲们生育时的剧痛,我也感同身受的心痛。现在,看到新闻里一把把狠狠刺向女孩的刀,这种感同身受的绝望和血淋淋的痛苦,这个世界能懂吗?
这样的事件,是无解的。现在的我们,不管说什么,都阻止不了随时会挣脱枷锁的恶性。
只能虔诚地祈祷,这样的恐怖之恶永远不会出现在自己和身边的女孩们身上。
只能虔诚地祈祷,这些由于各种原因走上极端的人能够被控制住,甚至在产生疯狂念头之前就把恶欲扼杀。
只能虔诚地祈祷,这个世界有更多的感同身受和长久温柔。
四、
每次类似事件一出,总有大部分舆论聚焦女性安全,为女性鸣不平。与此同时,也总会有人发声质疑,胡乱扯上男权女权、两性平等之类的标签和话题,认为女性是在通过类似的事件过度为女权发声,是对男性的不平等。
客观来说,像南昌街头杀人事件这样带有极大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的事件,一旦发生,可能确实无关男女老少,高矮胖瘦。也许在罪犯行凶的当口,精神错乱的他根本无法依靠常识判断,甚至分不清男女,也许他只是想拉个人一起去死。
根据联合国官方报告显示,在中国,凶杀案受害者的男女比例分别为78.1%和21.9%。
这意味着,事实上并不存在女人比男人更不安全一说。事实恰恰说明,在中国,女人比男人更安全,她们遭受意外死亡的几率远远小于男性。
那么,当下女性群体的极度不安全感和恐慌,甚至是对男性的厌恶、对社会的愤怒,究竟从何而来?我想,这与新闻媒体和相关舆论掌控的群体话语权脱不开关系。
不难发现,当下的各类新闻传播活动中,对女性受害的报道数倍于男性。恶性事件发生后,总会有无良的营销号、公众号、小媒体为了流量和爆点,不负责任地大肆渲染和夸张女性不安全,极大的煽动了女性群体的恐慌。
而单纯作为信息接收者的人们,就会无意识地被带有情感色彩的新闻信息所左右,消极负面的心理也被无限放大。
不是不让报道评论女性受害事件,不是刻意突出女性而忽略了男性,而是希望报道中能多一些客观和真实,少一些无良无脑自媒体的夸张渲染。
真相是真,没有人能妄自扭曲辩驳。
— END —
作者:稚生,原标题《怎样保护自己才算保护?》文章和图片已付费取得授权,转载请联系小编。
朱安:无性无爱,只愿来生不再遇见鲁迅 !有人说,他死了,他生在春天,也死在了春天 !
▲
极文学
社会现实·热门事件·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