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乡愿”?
今天,群里有朋友问我,到底什么是“乡愿”。他说:“关于‘乡愿’的注解有很多,有‘伪君子’、‘道德败坏的人’、‘没有原则的滥好人’…但仅从字面理解,‘乡愿’这两个字也很奇怪,怎么会有那些含义。那‘乡愿’到底是什么意思?能不能从你的专业讲一讲这个词。”于是我就阐述一下。在《论语》的原文中,这个词写作“乡原”,所以古代的注释者说,就是指这么一种人,每到了一个乡里,就要寻根究底,问当地人的好恶,然后不管自己什么看法,一切都顺着当地人的爱好说话。所谓“原”,就是“探究其原(源)”,比如到了某个乡,如果这个乡的人认为,世界就是拳头大的人说了算。那么好,我就顺着你的意思说:“的确,我走遍天下,根本没有什么公理,强权就是公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天下乌鸦一般黑,你们这里算是最好的了,足以成为文明的典范。”那么很好,当地的人肯定高兴,给他送吃的喝的。至于将来稻子歉收,会不会把他当成本来你死我活的猎物给炖了,那暂时管不着,到时再说嘛,说不定那时我已经在别的乡了。这就是“乡原”。说白了,乡原,就是媚权,媚俗的人。这个解释蛮有道理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语法上不通。“乡原”明显是个名词,你把“原”解释为“探究其源”,汉语中没有这种用法,听着别扭。古代的学者有一些不大好的现象,就是不管语法,解释古书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意思瞎说,包括郑玄,这种情况也很严重。要知道虽然第一本汉语语法书《马氏文通》出现在清末,是受西方语法著作影响下才产生的,但汉语本身不是没有语法的,只是古人不懂得归纳而已。所以,在汉语中,有些词的意思虽然相近,但词性不一样,语法功能就不一样,是不能互混用的。懂得这个道理,才能做好一切和文字有关的学问。中国最好的文字学家,一定首先是极好的语言学家,就是如此。“原”的“探究起源”这个意思,放在“乡原”这个词里就是不通。所以,还应该有更好的解释。好在“乡原”有一个异文叫“乡愿”,那就好理解了。“愿”,《说文》的解释是“谨也”,就是“老实谨慎”。按说这是好词,人老实谨慎不好吗?多朴实善良啊。但我们要知道,孔子是有理想的人,他也喜欢有理想的人,不喜欢“老实谨慎”。当然,这个“老实谨慎”是有一定内涵的,如果一个人品格“老实谨慎”,待人接物“老实谨慎”,当然是很好的;但是如果整个三观都是这样,就很麻烦了,那就意味着没有是非。你跟他说,世界是弱肉强食的,他说:“对,就是这样。”但他又会跟着人喊口号,谴责侵略。你跟他说:“世界是有公理的。”他也附和,说:“对,就是这样。”但他也会跟着人嚎叫“天下乌鸦一般黑”。当然会有侧重,一切随着利益的权衡而为。他这不是真的“老实谨慎”,而是没有原则,没有价值观,和稀泥,理仲客,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旨归,有利就扑上去,有害就躲到后面;有便宜就占,有困难就退,一根毛的代价都不肯付出。这样的人,孔子当然会很厌恶。这也许是真蠢,但也可能是蔫坏。我相信,这样的人,我们周围是很多的。如果你是一个看到不公正就会愤怒的人,你一定对这种人会非常鄙视。而孔子正是一个看到不公正就会愤怒的人(尽管他的很多观念不够现代,但大旨是要人仁爱,反对战争),看见蔫坏的人,怎么能不生气?因为对明确的邪恶,大家有目共睹;对于蔫坏的人,却无能为力。它就像外面包着一层金箔的屎,你不踩一脚,大家不知道那是屎,你踩一脚,臭了你的脚。而且这层金箔可能较厚,你一下子踩不出屎来,别人还会说你苛求。好在屎终究是屎,经过岁月的淘洗,金箔会风化,终究会显出它的真面目。我还有另外一个看法,因为汉字终究是记音的符号,古人可以为同一个词造很多个字形,比如“圆”这个概念,古人就造了很多个字形:圆、圜、丸、婉、环……当然不是一时一地造的,但有同源关系。所以,“原”应该有“圆滑”的意思(滑和圆也音近),“老实谨慎”这种意象,其实和“圆滑”有一定的关系。只是后来朝着各自的词义方向飞驰,才日渐疏远,最终看不出其中的关联了。总之,我完全赞同孔子关于“乡愿”的理念,对于任何缺乏正义感的人,我都是很讨厌的,称之为“德之贼也”,也就是“德性的戕害者”,是非常合适的,一点都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