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35亿封神,《上海堡垒》导演作者齐道歉,全是鹿晗的错?
关注我们更多精彩等你发现!直到小编在键盘上敲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票房已经达到了35亿,跻身中国影史票房总榜前五,动画电影票房第一。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在哪吒收获无数鲜花掌声,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隔壁《上海堡垒》却是一幅格外凄惨的景象:导演、作家纷纷出面为该电影的口碑扑街下场道歉。
截至8月11日,《上海堡垒》的累计票房刚刚突破1亿,排片率仅10.2%,豆瓣评分更跌至罕有的3.3。
有人评论称:“我从来没见过哪部电影像《上海堡垒》一样被喷得这么整齐划一。”
《上海堡垒》大概比想象中还要更扑街一点,电影正式上映前挂着的“《流浪地球》继承者”“六年潜心制作”“最受期待IP”的TAG被惨烈的票房数打脸打得啪啪响。
而同时期上映的《哪吒》,却可以让那个有着很重黑眼圈和獠牙的丸子头少年在众多国产电影中成功“闹海”,一战成名。
《上海堡垒》为啥扑街?对比哪吒,《上海堡垒》到底为什么在水军的强力洗地之下依然收获差评无数?从这篇分析贴中你也许会得到想要的答案。
01剧情哪吒:这个哪吒不是记忆中的小英雄。《上海堡垒》讲述了未来世界外星文明突袭地球,守护人类希望的最后一战在中国上海打响的故事。
其原作在“2018中国科幻大会”荣获“最受期待IP”奖,然而好好的科幻大IP被搬上荧幕便瞬间变了味。
“前半段节奏拖沓缓慢,让人想昏睡于夏日的冷气中,后半段激烈战斗时主角还有心回忆那些偶像剧滤镜唯美的爱情场景,加上那小学读课本一样棒读而毫无情感的念白,观影体验非常分裂非常破碎。”——来自豆瓣用户 夏多先生除去剧情本身头重脚轻的结构漏洞,其演出细节方面更是BUG无数。
面对世界末日,男主角还可以休假,忙着谈情说爱,上战场前最后一件事是给司令官表白;
外星人入侵地球,上海的三个年轻人竟然成了唯一的希望,从头到尾不见其他国家的影子。
将拯救人类的主战场设定于中国上海,《上海堡垒》试图强调一份独立的民族强大却未免有些用力过猛,使片中的上海多多少少陷入几分孤立无援的窘境。
另一方面,相较年初上映的《流浪地球》,《上海堡垒》增加了更多的感情线,却不免落入流量式言情的一贯俗套。主角直到决战关头还在惦记着意中人这一情节,将主角塑造得多了一分深情少了一分理智。
比起救国于危亡之中的英雄,在导演的镜头下,主角更倾向于一个爱情至上的普通学生,过于浓墨重彩的感情刻画让众多冲着“科幻”二字而来的观众大失所望,甚至产生了“挂羊头卖狗肉”的被蒙蔽感。
就像当年大家花钱去看《爱情公寓》大电影结果被迫看了一场盗版的《盗墓笔记》,《上海堡垒》仿佛是挂着“科幻”的名头给大家硬生生上演了一场“懵懂学弟在世界末日追到女神学姐”的饭后八点档。
说完《上海堡垒》,现在来说说《哪吒》。
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哪吒的最初针对受众是未成年人。然而,当家长带着孩子坐在电影院里,在孩子们为精美的战斗场面而热血沸腾时,本来只是陪孩子来看的成年人却情不自禁湿了眼眶。
哪吒的身上,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无人理解,无人感谢,他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一份初心,最终拯救全城百姓。
哪吒做了我们每个人想做却又做不到的事——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不管别人投来怎样的目光。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梦想。
然而这些梦想大多随着年龄的流走而一起死在了某个季节,每个人最终还是趋于平凡,踏上与理想完全悖离的生活轨迹。
如果每个人都是哪吒,那现在的世界,会有多不一样。
除了初心,《哪吒》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还教给我们许多东西。
还有那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
它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电影,更是以虚拟的方式,描绘出的一幕微型的励志人生。
01团队哪吒:敢于打破成见,更要脚踏实地。
《上海堡垒》近日深陷舆论封口库浪尖的另一个原因,无疑是演员阵容。
面对内地流量明星鹿晗+台湾人气演员舒淇的组合,热度是有了,但真正的演出质量确实令人不敢恭维。
其中最为人诟病的便是鹿晗在拍摄这部作品时的发型,标准的韩式锡纸烫厚刘海,穿着军服戴着军帽的样子怎么看怎么不舒服。
官方对此的回应是“鹿晗这个角色所在的并不是真正的军队,而是预备役”,然而观众对此却并不买账,因为鹿晗所役的角色在篇末成为了将军,却依然一头长发,和平时在微博上看到的街拍杂志图并没有什么区别。
这样的电影主角,论谁都产生不了代入感。
鹿晗的这种行为,被归结为“偶像包袱”。不仅仅是鹿晗,现在很多流量偶像在演戏时都有着同样的通病,拿着天文数字的片酬却连台词都不背,嫌脏,嫌热,嫌辛苦,于是产生了一大批的偶像抠图神剧。
当然有反面教材也有正面教材,在新生代演员中杨洋、易烊千玺,黄靖宇包括周冬雨在内都曾为剧情需要而剃发,张一鸣、马思纯等更是不惜为靠近角色而主动增肥,抛下偶像包袱转而主动去贴近自己要饰演的角色。
而鹿晗留着精心打理的长发饰演一名军人,除去演技不谈,鹿晗对待角色的态度就已经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演员。
除发型外,鹿晗近期更是被爆出在拍摄间隙看球赛,拍摄结束打游戏,虽然这的确是人家的私人时间,但也不禁让人怀疑他到底有没有认真对待剧本和拍摄工作。
从启用流量明星的那一刻开始,《上海堡垒》就理应做好被群众用批判眼光审视的准备。
据《新京报》报道,实际参与《哪吒》的制作人员一共超过了1600人,最初全片有5000多个镜头,是普通动画电影的3倍,导演反复挑选后留下了2000个镜头。
“江山社稷图中四人抢笔”一景设计耗时三个月,草图耗时两个月。
申公豹变身不到五秒钟的镜头,导演和团队更是不断推翻重来,又是两三个月。
面对精益求精的导演,除了作画和特效团队,配音的日子同样不好过。每位配音演员的每句台词几乎都会重录上百遍,幼年哪吒的配音演员更是在录音结束后失声了近乎几十天。
就是在这样几乎可以用苛刻形容的雕琢之下,哪吒团队让这个和大家记忆中的小英雄完全不同的黑眼圈小恶魔,脚踩风火轮身披混天绫闯进了每一个观众的心里。
每一个微小的表情,眼神的变化,动态的衔接,从观感到听觉,哪吒团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还原出一个最真实的场景,让镜头中的哪吒栩栩如生,仿佛伸手就可以摸得到。
较比真人出演的《上海堡垒》哪吒作为一部没有任何事先噱头的动画作品,却靠着团队的拳拳诚意让人感觉更加真实、亲切。
02结语除去剧情和团队,其实还有许多方面没有展开讲,比如特效,音乐和后期营销手段,篇幅有限在此不再赘述。
我将《哪吒》的成功,归功于创新,态度和诚意。
敢于做出颠覆原作却存在其合理性的作品,用谦卑且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完善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是为了做出一部优秀的作品而不是赶一个好的档期赚更多的钱的诚意。
《上海堡垒》的错也不全在鹿晗,《上海堡垒》的滑铁卢证明,这部作品本身的确还存在许多需要琢磨的地方。
我坚信着《哪吒》曾经一定也有过这样的阶段,但哪吒的团队早已在一次又一次的不断修正中规避了这些漏洞,他们带来的,是经过自己无数次斟酌之后精心完善过的作品。
《上海堡垒》,始终还是输在一份认真冷静的心态,从一开始的定位,《上海堡垒》就已经错了。
他们做出的不是一部致敬科幻本身的良心产物,而是一部以科幻和战争为噱头,流量明星为卖点吸引热度从而试图获取更多盈利的纯商业电影。
大制作并不意味着准备期有多长,前期投入有多高,而是投入的心血有多少。
同样是声称经过了多年的准备,哪吒团队用半年时间创作剧本,四年半的时间进行66次的修改,再逐帧逐帧对画面进行优化。而《上海堡垒》的筹备据说用了六年,真正的拍摄时间却只有短短三个月。
谁的诚意更足,高下立现。
不管是动画还是科幻,或是别的什么类型,希望国内的电影行业在未来都可以撇开满身烟花气,从钱眼里钻出来,沉下心来认真完成每一部作品。
面对成功则不矜不伐,再接再厉。
中国电影行业的明天,一定还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
我这么相信着。
—— END ——
本文编辑/沙伶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