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给大壮的信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给大壮的信读后感10篇

2019-10-02 23: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给大壮的信读后感10篇

  《给大壮的信》是一本由苗炜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给大壮的信》读后感(一):评《给大壮的信》

  看到的是一个父亲迫不及待地想让他的孩子了解这个世界美好一面,以及不那么美好但又真实的一面。许多道理人生的路上始终受用。最后,苗师傅写道:「我有点儿老了,其中一个特征就是,对我来说,悬念越来越少。以往,一个好电影一场球赛,对我都是悬念,我特别知道它怎么发展。现在我不太关心了。我最关心的是你,你吃得怎么样?睡得怎么样?你会喜欢幼儿园吗?你会喜欢读书吗?你狼大爷说,别瞎操心,孩子都自带剧本。我特别想知道,你的那个剧本是怎么发展的。」这段看得尤其感动,想起了我自己父母

  《给大壮的信》读后感(二):碎片摘抄

  “父母应该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我们经历过的问题可能在面对孩子的时候重演。”看《给大壮的信》,一方面是看苗师傅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一方面也勾起不少自己的童年回忆。这种回顾和反思,是在为迎接我待出生的宝宝所即将面对的童年做一些铺垫

  “我们希望你能过一种智识的、审美的、有道德感生活,这是我们能想象到的最好的生活。” 初看这话,真好啊,赶紧替我儿记下来。越仔细琢磨,越觉得这话已有所耳闻小学时“三好学生奖状可不写的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别嘴上不承认,看来家长们对于孩子的理想期待大抵都是“三好学生”的样子

  “一个人失去旺盛好奇心生命就会变得枯竭。”人们常说,女人从25岁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我正在慢慢体会这种焦灼并与之纠缠对抗宝贝的到来是对我好奇心的又一次点燃,妈妈希望和你一起成长,生命闪光

  “有些价值跨越千百年的,去追求那些有价值的事,人就不会太俗气。”

  “许多流行东西纸币,许多过时的东西是黄金。”

  “不要着华服,徒具其表,不要夸夸其谈,要行为言谈低调。”

  “要立志过安静的生活,办自己的事,亲手做工。”

  “Keep your eyes on the stars and your feet on the ground.”

  《给大壮的信》读后感(三):文艺老爹的“美好人生要素”:

  一位现代父亲眼中的“美好人生四要素”

  中年为父的苗炜,面对呱呱坠地的儿子,满怀忧虑,又满心期待,在月子中心陪护时,写下给儿子大壮的第一封信,这些年又陆陆续续、长长短短写了三十八封,结成集子就叫《给大壮的信》。这些信里,浓缩了中年父亲的成长经历和人世经验,他希望将来有一天,儿子可以透过他的体验,知道自己并不孤独,“我们希望你能过一种智识的、审美的、有道德感的生活,同时能够感受到家温暖,这是我们能想象到的最好的生活。”这就是一位现代爸爸眼中的“美好人生四要素”。

  一本融合文学经验和个人经历的育儿

  这些信舒缓温柔聪明从容地倾谈。讲自己的故事,回忆少年时跳《小天鹅》的少女;向儿子介绍一切新鲜事物,比如家里的那只英国短毛猫“铁蛋”;讲自己看过的书和仍想要看的书……作者倾囊而出,他像有点害羞地端出一个藏宝匣子,说,儿子,不怕你笑话,来看看。信中也写下一些遗憾和一些期待,苗炜说:“我希望儿子以后能成为体育明星,或者有一项运动能到业余高手地步,我对好身体期望是压倒一切的。”这是他给儿子起名大壮的原因

  这本书也是写给现代父母的。“育儿是我们继续成长的过程。我们这代人都是在传统家庭长大,讲究父母的尊严,讲究孝顺,然后我们当了父母,又觉得应该做西方式开明的父母。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体验,一方面做传统式的儿子闺女,一方面做新式的父母。”苗炜说。百年前鲁迅先生曾写道,“这(做父母)是一件极伟大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因为父母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做人。”如何做现代父母,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作者在书中写出了自己的思考

  “得到”创始人罗振宇推荐《给大壮的信》给所有年轻人

  书中讲到的智慧年轻读者同样有所启迪,作者讲的道理,有时候看起来是矛盾的,比如要快乐地成长,可悲伤又不可避免,比如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又不用特别在乎他人。在不确定的、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中坚持何种万物之道?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困惑思辨中重新确立基本准则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说 “万事非体验不为真”。人们几乎不可能想象爱情饥饿是什么样的感觉,除非亲身体验了它。而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当这类体验降临时,让刚来到世界的孩子、初为父母的年轻人,以及每一位热爱生活的读者,都有所准备明白自己并不孤独。

  正因此,“得到”创始人罗振宇在他的王牌节目“罗胖六十秒”中,隆重将《给大壮的人》推荐给所有年轻人。

  《给大壮的信》读后感(四):所谓育儿,其实是父母成长的过程

  苗炜,小说家,48岁得子,在儿子出生后,苗炜陆续写了38封信,从智识、审美、道德和家庭几个方面回忆了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想通过这些信告诉大壮,如果将来有一天他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麻烦,他会知道,这些烦恼和麻烦爸爸都遇到过,你并不孤独。

  这是一本新书,2019年4月18日全国上线开售的,阅读过程中,司令竟然几次读到泪流满面。苗炜的文字里藏着一位父亲的柔软和有点儿不知道如何疼惜儿子的小心真情实感顺着文字流淌出来,打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孩子,你正在经历的,我也曾经历过。

  这是写给孩子的信,也是写给家长的信,它值得所有人读一读。司令不仅做了快半本书的笔记,还把书中提到的书目曲目也全部摘录下来,打算在将来一一拜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育儿方法,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所谓的育儿,其实是父母成长的过程。

  我们就来看看,一本文学方面的育儿书,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找到你生活的连贯性 过一种智识生活

  最近司令迷上了问答网站,比如知乎……没事儿了总想着上去回答两个问题(我的擅长领域当然是时间管理效率方面的问题)。回答了几十个问题之后我发现,好像大多数提问都是关于无聊、没有目标无所事事、不上进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等等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上面。只要出发,就能到达。没有目标,你只是在原地转圈。

  如何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是一个很大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确定的事情,这个事情越早意识到越好,越早树立目标越好,这样做事情才有连贯性。什么叫连贯性的观念?我想就是,你要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这个目标,你将做什么样的努力

  但这些题主们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他们觉得我感到无聊空虚的时候我只要用学习或者兴趣内容把它填满就好了,感到累了就休闲娱乐,然后觉得颓废了就再次努力奋斗的这种“脉冲式”努力、“阶段型”立志也还不错,平时也总能被自己打动,可是没有大的方向和目标,今天学英语,明天去跑步,后天玩萨克斯,一个月之后全部搁浅,这样没有连贯性的人生真的是你想过的么?

  大壮爸爸在书的第一部分就是在跟大壮聊这件事情:过一种智识的生活。虽然小时候我们大家都写过作文《我的理想》,但很多人长大之后丧失了这种连贯性。丹麦有一个哲学家叫克尔凯郭尔,他说,

  “大多数人不具备关于他们自己的意识,不具备连贯性的观念,他们不是依据精神特质存在的,他们的生活,要么在一种孩子气的天真中,要么在琐碎无聊中,这一时他们做出某种善的举动,下一时又做出某种荒唐的举动,他们如此周而往复:他们在某一个下午是绝望的,可能是三个星期过后,他们又是快乐的家伙,而后又是一天的绝望。”

  其实呢,现在这个社会并不鼓励一个人走向成熟,因为孩子更容易成为消费时代和娱乐王国里顺从的公民。你看那些互联网公司,有食堂游乐设施,就是想让大学里那种气氛能够延续。你看那些购物网站鼓励你买买买,那些视频网站鼓励你天天追剧,这是成年人的生活吗?这是长大了的小孩子的生活,还在遵循着快乐至上的原则

  你天天努力读书,上大学,学了二十年有了工作,然后获得了买东西和追美剧资格,这好像有点儿荒谬。成长比人们想象的难太多了,难到你想要抗拒成长。当一个有自我意识、有责任感、有精神追求的成人,让每天的生活都具备一种连贯性,这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相比之下,上一个大学真不算什么难事

  有一本育儿书叫《园丁木匠》,是伯克利大学一位很棒的心理学家写的。我觉得其中的理念非常好,书中说

  我们总像一个木匠对待木头那样对待孩子,总想把他打造成一把椅子或者一个桌子,其实,父母应该当园丁,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像料理一个花园,孩子如同花园中的花草,要任由他自在地成长,孩子的混乱和贪玩是正常状态,正是在混乱和玩耍之中,他迸发出他的想象力创造力。这就是所谓“园丁与木匠”的理论

  在这个部分大壮爸爸提到了他读过印象比较深的三本育儿著作,《由内而外的教养》《自我驱动型的孩子》《园丁与木匠》,希望家长能找时间看一看。

  智识生活是一辈子的事,要在智力上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这比上什么学校重要得多。

  欣赏艺术热爱运动 过一种审美的生活

  如果说,智识生活是一辈子的事,那审美的生活同样是一辈子的事。学会欣赏艺术,热爱运动,能够从中得到乐趣,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关于艺术的美和好司令在这里不多介绍,大多数家长都知道,也给孩子报了各种特长班学习。体育运动就是现代人篝火,观看体育比赛可以安顿我们的攻击性,也把胜败这件事儿看得不是那么重。比如棒球常规赛要打162场,最厉害球队胜率能在60%左右,也就是说,在40%的时间里,最强大的球队也是带着挫败感回家的,这么看起来,胜败都要放下,毕竟一个赛季那么长,还有好多比赛要打呢。

  除了美好的美乐、绘画作品和体育运动,审美的生活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幽默感。什么东西既是白的又是黑的又是红的?害羞的斑马。你的幽默感能让你看到意见不同阵营都有可笑之处,不会贸然加入一个组织,也避免过于严肃

  有个人下班去买鸡,售货员发现冰柜里只有一只鸡,正好卖给他。放到秤上,一斤半。顾客说,太小了,能换个大点儿的么?售货员鸡贼了,他把这只鸡放回冰柜又拿出来,佯装拿出一只新的,放上秤,说,这个一斤七两。顾客摇摇头,还是小。这样吧,你把刚才那只拿出来,两只我都要了。(人的一生中的许多尴尬时刻,大多来自我们的算计,来自我们过于乐观心理预期。)很多事情说不明白,一个笑话就解决了。

  面对青春期的烦恼,我们该怎么跟孩子说?大壮的爸爸回忆了他小学四年级时候的一件事。在一个朗诵班上看到一个女生,一起玩打雪仗,想要把她推倒在地上,把雪球塞到她脖子里。这就是性萌动时刻,他满脸通红地攥着一个雪球,满腔愤怒,看着女生跑掉了。长大了一点儿之后,这种冲动升华成了喜欢文学“见风流泪,伤春悲秋”。再长大之后,在小说中还会碰到这样的姑娘,像天鹅一样。爸爸给大壮的教诲就是“不要让这样的天鹅过早死去”。

  审美的生活,尝试双手创造点儿什么出来,在行动中思考,享受身体在行动中带来的愉悦

  常思己过,莫论人非 过一种道德的生活

  而过一种有道德感的生活,这种理念其实是不太好传达给孩子的。但大壮的爹可是作家,他轻松地用一本书完成了这个任务:《杀死一只知更鸟》。这里面有一个故事

  当芬奇律师想要保护黑人汤姆,不让镇上白人对汤姆处以私刑时候,芬奇律师的小女儿来了,在这群人里认出了一个熟人,这个人是她同学的爸爸,她叫她坎宁先生,就和他攀谈起来。坎宁先生支支唔唔,说了没两句就招呼同伴撤退了。坎宁先生为什么走了?他来的时候就知道要做的事情不对,要是没有这么一群人吆五喝六的,他自己肯定不会来。他被小姑娘认出来,就不再是集体中的一员,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他觉得“法不责众”,一旦他从众中脱离,就落荒而逃了。

  最好不要跟着一群人去干你自己不会去干的事。

  本来我觉得这个世界复杂的原因不过就是:在资源有限人人自私情况下,要经过一番争斗才能过上好日子。其实这个世界的运行更为复杂。有一位哲学家是这么说的

  我们总是不得不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社会里,不只是因为最好的人也是不完美 的,也不是因为我们知道的不多,我们常常犯错误。比这两方面更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世上总存在着价值观不可解决的冲突,有许多道德的问题无法解决,因为道德原则就相互冲突。

  关于道德这块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关于特蕾莎修女的一段话,2007年9月的时代杂志封面是特蕾莎修女,在她去世10年后,一本书信集将要出版,这些书信显示很长一段时间特蕾莎修女都怀疑上帝是否存在,总是哀叹黑暗、孤独、痛苦,她说“微笑是一种面具,能掩盖所有事”。

  那时候,已经有人写书抨击特蕾莎修女的伪善,说她并没有真心帮助穷苦人,他认为受苦能接近上帝,祈祷比医疗救助更重要,传教也比慈善更重要,她的救护所里条件很糟糕,她也从来不公布善款的账目。这位作者说的没错,特蕾莎做得也没什么错,她来自教会,传教是她的责任。理性地看待事物,超越理性地去信仰,这本来就是不同的维度。

  常思己过,莫论人非。

  回望这些信,大壮爸爸苗炜说:

  “起初全是生命的喜悦,后来流露出了一些伤感,一些悲观。我遇到过一些委屈,也遇到过许多快乐,我没经过什么大事,不过看了几本文学书,我把书本上的经验和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讲给你,像打开积攒多年的宝贝盒子:儿子,过来,不怕你笑话,给你看看。”

  《给大壮的信》读后感(五):一本文学方面的育儿书

  摘自苗炜工作室解读。

  先说书名,给大壮的信,这是我给我的儿子苗大壮写的三十八封信,加上大壮妈妈写的序言,一共三十九封。我四十八岁的时候老来得子,非常高兴,在月子中心照顾老婆孩子,有一天晚上睡不着觉,就写了第一封信叫《数学归纳法》,这封信开宗明义,讲的就是想让儿子获得智力上的乐趣,能够理解数学归纳法、理解微积分,至少能理解实数、虚数、有理数、无理数这些基本的数学概念。第二封信写的是《梅岗镇的故事》,有一本美国小说叫《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小说被当作为人父母的必读书之一,里面有一个完美的父亲形象。我在月子中心里把这本小说读了一遍,写了给大壮的第二封信。第一封信写的还是数学,第二封信就回到我熟悉的领域,文学的领域。我最熟悉的还是文学。我在这本书里提到了不少伟大的文学作品,写完了回头看,可以说,我在文学中获得的经验,都想通过这些信传递给我的儿子,《给大壮的信》是一本文学方面的育儿书。

  当然,这里面肯定夹杂着我自己人生经验。有一年,我去九寨沟玩。九寨沟有一个景点叫老虎海,在老虎海,有一个十岁左右的胖小子看着水里的鱼,发出感叹:生活在这里的鱼一定很幸福!他妈妈拍着他的后背说,你也很幸福啊。我当时看到妈妈的举动,听到母子间的对话,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母亲要赶走儿子的疑虑:你也很幸福呀,你不要胡思乱想啊。我们抽离一点儿看,那个孩子观看水里的鱼,鱼就是客体,孩子观察和思考这个客体,并且懵懵懂懂地开始审视“幸福”这个概念,而他妈妈不想让他审视自己的生活,不想让他审视幸福这个概念,只想让他置身于幸福之中。或者说,他妈妈不想让儿子变得太敏感,不想让他多愁善感,想让孩子好好学习,保持纯真,每天吃好喝好,身体健康,不要太敏感,因为太敏感的人,会过得比较痛苦。

  是不是这样呢?太敏感的人会过得比较痛苦?大概真的是这样的。文学是干嘛的呢?文学的确会让人变得更加敏感一些,更加多愁善感一些。所以,孩子是不是应该离文学远一点呢?虽然我们开始育儿,都会给孩子讲故事,讲绘本,都是用文学开始教育他的,但到了成长中的某个阶段,我们其实又有点儿害怕小孩变得太敏感、太复杂。我爸爸当年肯定就是这样想的,他老人家当年也鼓励我阅读,但他希望我看棋谱,看《七侠五义》或者《海底两万里》,他不喜欢我看《红楼梦》、看巴金的《家》《春》《秋》,他说那些书看了伤感,会让人萎靡,那时候说人萎靡,差不多就是经常手淫的意思。在老一辈眼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读文学书,只会变得多愁善感,变得萎靡不振。我只能说,我爸爸对文学的理解还是非常深刻的。

  我当了爹之后,开始看一些育儿书。比如《由内而外的教养》,“得到”上也有解读,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如何面对孩子?如何面对自己过往的经历?这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如果你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又怎么教会孩子控制他的情绪。有一次我翻看一本育儿书,对着封面上的英语字母发呆,parenting,原来这就是育儿啊,这不就是父母parent加上ing吗?这不就是当爹当妈的意思吗?成为父亲,成为母亲,这其实是成年非常重要的一个身份转变,育儿不仅仅是把一个孩子拉扯大,也是成年人的一种转变,学会当爹当妈。

  给大壮写的这些信里,我时不时回溯自己的成长。我觉得,育儿是我们继续成长的过程。我们这代人都是在传统家庭长大,讲究父母的尊严,讲究孝顺,然后我们当了父母,又觉得应该做那种西方式的开明的父母。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体验,一方面做传统式的儿子闺女,一方面做新式的父母。

  《给大壮的信》最开始都发在我的公众号上,然后就吸引了一些新的粉丝,我看他们的名字,阳阳妈、豆豆妈,好多都是用孩子做头像的,好多都是家长。他们看了信留言说,这些信是写给孩子的,其实也是写给大人的。的确,这些信也是写给大人的。有一位英国作家,艾伦·麦克法兰,他给他的外孙女写过一本书,叫《给莉莉的信》,里面提到“万事非体验不为真”。他说,你几乎不能想象爱情或饥饿是什么样的感觉,除非你亲身体验了它。当这类体验降临时,希望你手边有这本书,让你明白你并不孤独。这也是我给大壮写信的动机,我想把我的人生体验讲给孩子听,尽管体验这个东西,非常难以传达。小孩子呢,又不肯听大人说什么,他要自己去体验,但为人父母者能从我这本书里,找到相同的体验,能产生共鸣。

  《给大壮的信》是一本混合了文学经验和个人体验的书信集。这三十多封信,我写的时候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到编辑出版的时候,我发现,这些信还是有主题的。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我希望孩子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希望他能过一种智识的、审美的、有道德感的生活,同时希望他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所以这本书分成四个部分,谈的就是智识的生活、审美的生活、有道德感的生活,还有就是我们互相安慰、互相支撑的家。

  我的解读只说前两部分吧,智识的生活和审美的生活。道德和家庭,这是比较私人化的事,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看我的书。这本书是书信体,是一种散文,但在这个解读里,我尽量把我的观点提炼出来。有一句话叫,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实我这本书非常正能量,讲的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先说智的这方面,再说体育和美育。

  第一部分

  先说第一部分,智识的生活。我开头就说了,我第一封信叫《数学归纳法》,希望儿子能够获得智力上的乐趣,能够理解数学归纳法、理解微积分。有朋友说了,你的意思就是让儿子学理科,别跟你似的学了没用的文学。我承认,我是有这个想法。但我理解的智识生活比学文科还是学理科要复杂一点儿。我先说两个数字,一个是三千万个词,一个是14400个小时

  先说三千万个词。有一天大壮妈妈发给我一篇文章,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丹纳·聚斯金德做的一项研究,文章说,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语言有极大的关系,要想让孩子聪明,就要多跟孩子说话。聚斯金德教授统计,在美国,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每小时只能听到600个词,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每小时能听到1200个词,而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每小时能听到2100个词。每小时2100个词,平均到每分钟是35个词,并不算多,但要坚持一个小时,实在是话密。要一整天都保持这样的说话频率也并不现实。所以我查了一下互联网,聚斯金德教授出过一本书叫《三千万个词》,他说,到4岁时,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会比贫困家庭的孩子多听到三千万个词,智力发育更好。

  我被三千万这个数字吓坏了,高阶层人士,每天说的话多,用的词汇多,他的孩子就会比低收入阶层的孩子更聪明。我对三千万个词并不觉得有什么困难,可我对阶层这个词非常敏感,这是有了孩子之后特别敏感的一个词。怎么说呢?我们许多人都出生在平民家庭,然后好好读书,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然后混成了一个中产阶层或者混成了一个中上阶层。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得更好,因此对他有了更多的期许。让他上私立学校,希望他能去美国上大学,最好还是全美排名前一百、前五十的大学,希望他更上一层楼。

  2018年6月,美国《大西洋月刊》上的封面文章,讲到了家庭收入和教育的关系,1985年的一项调查,美国250所高校,54%的学生来自中低收入家庭;2010年再调查,这个比例降到了33%。2017年一项针对美国38所好大学的调查,收入排在前1%家庭的学生,多于收入排在后60%家庭的学生。也就是说,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上好大学。现在孩子成长的环境和眼界,和我们成长的时候已经大不相同。原来都梦想上清华北大,现在都盯着哈佛耶鲁。这种过高的期许,并不是从小学开始的,也不是从幼儿园开始,而是从学说话就开始了。说一个真实经历,有一次我在儿童乐园里陪儿子玩,边上是一个妈妈打电话,她跟朋友说,在教闺女学说话,中文和英文都在教,同时在看《语言本能》这本书。我当时吓了一跳,等那位妈妈打完电话问,你说你在看平克那本《语言本能》吗?那位妈妈说是。《语言本能》,哈佛大学平克教授非常厚的一本理论著作,这就是我们的育儿环境,当妈的为了教孩子说话,在看《语言本能》这样的理论书。

  有一本育儿书叫《自我驱动型的孩子》,这本书上说,家长都希望孩子快乐,有成就。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家长会不自觉地产生四个假定。第一,有一条成功之路,我们得确保孩子走在这条路上。他们必须时刻具备竞争能力。第二,赢家少,失败者多,要么进耶鲁哈佛,要么去麦当劳打工。第三,督促孩子进步,他们才能成为成功的大人。要是我们的孩子不如别的孩子学的多,那就让他们多学点儿。第四,世界太危险了,我们得时时监控孩子,别让他们受伤害,别做错误的决定。这本《自我驱动型的孩子》是要推翻这四个假定的。这本书有两个作者,一位是临床心理学家,一位是教育专家。如果你关心孩子的学习和心理状态,想知道他是不是焦虑,压力是不是太大,可以去看看这本书。

  我接下来再说第二个数字,14400个小时。我们小时候读过一个童话故事叫《木偶奇遇记》,匹诺曹总想着玩,他坐上一辆马车,去了一个地方叫“玩儿国”。这个国家的居民都是小孩子,最大的十四岁,最小的八岁。满街都是嘻嘻哈哈的捣蛋鬼,墙上的标语是“玩具万岁”“我们不要学校”“打倒算术”,等等。匹诺曹到了“玩儿国”,喜不自禁,开始玩耍。没过几天,他变成了一头驴。贪玩的少年固然可以尽兴玩耍,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变成一头驴,终生干脏活儿累活儿。很多糟糕的童话故事,都是吓唬小孩。匹诺曹一说谎,鼻子就会长出一截儿,这是吓唬小孩子。可小孩子又不傻,他很快就会发现,说谎鼻子不会变长。小孩子也会明白,终日玩耍也不一定会变成一头驴。

  其实,你看《木偶奇遇记》中的描述,那些少年在“玩儿国”都是从事户外运动,这实际上是好事。现在怕的是电脑和手机里的“玩儿国”。有一位专家估算,一个孩子,长到21岁,他在电脑游戏上大约会花掉10000个小时。一般来说,男孩子打游戏的时间是女生的三倍,所以一个21岁的男生已经花了大约14400个小时来打游戏。而一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拿到学位,他的学习时间大概是5000个小时。在大学里学5000个小时,就能拿到学士学位。如果把打游戏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一个男生21岁就能拿到博士学位了。

  三千万个词和14400个小时,我想这两个数字能反映出一种普遍的焦虑,我们想让孩子从小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他很可能会沉溺在游戏里,根本不知道生活的艰难。有一个词叫同侪压力,说的是在年龄、地位、兴趣等方面相近的平辈,彼此感受到的压力。你的同学、你的邻居,比你挣得多,你原来的同行,创业成功身价上亿了,这都会给你压力。好不容易你把心态调整好了,人家的儿子就读于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申请去了伯克利,这种同侪压力又通过“别人家的孩子”给传导回来了。这事儿肯定会焦虑。

  有一本育儿书叫《园丁与木匠》,是伯克利大学一位很棒的心理学家写的。我觉得其中的理念非常好,书中说,我们总像一个木匠对待木头那样对待孩子,总想把他打造成一把椅子或者一个桌子,其实,父母应该当园丁,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像料理一个花园,孩子如同花园中的花草,要任由他自在地成长,孩子的混乱和贪玩是正常状态,正是在混乱和玩耍之中,他迸发出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是所谓“园丁与木匠”的理论。这本书,我在每天听本书里解读过,如果你感兴趣,你可以找来听一听。

  老一辈的人都信奉木匠理论,当年孔子有一个学生,大白天的睡觉,孔子就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我小时候一淘气,我爸爸也总是这两句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我当年听了很受刺激,我怎么就是粪土了呢?这大概是我从《论语》中最早学会的两句话。好在后来,我还能从别的文学家那里获得一点儿安慰。马克·吐温说过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他说,我从来不让学校干扰我的教育。这句话的意思当然不是说,孩子不应该上学。他是说,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孩子当然要上学,从三五岁还尿床的懵懂小儿到十八岁能进大学选一门专业,这十来年间发生的变化堪称神奇。要想完成这神奇的变化,光靠给孩子讲故事是不行的,得去上学。但是呢,有很多人,完成学业之后,成年之后就再也没看过一部托尔斯泰,也不去博物馆了,也不学小提琴了,改唱卡拉OK了。他们受了二十年的教育,可他们还有四五十年的寿命呢。我觉得三十岁,应该是一个人更丰富、更自由的精神生活的开始,学校只是我们受到的教育中的一部分,我们此后还要不断地自我教育,有博雅的兴趣,有好奇心,有智识生活的乐趣。过一种智识生活,这是一辈子的事儿。在知识的探求中获得满足,这是一辈子的事。这是我在智识生活这部分里最重要的一个观点。

  另外一段教诲来自一位哲学家,丹麦有一个哲学家叫克尔凯郭尔,他说,“大多数人不具备关于他们自己的意识,不具备连贯性的观念,他们不是依据精神特质而存在的,他们的生活,要么在一种孩子气的天真中,要么在琐碎无聊中,这一时他们做出某种善的举动,下一时又做出某种荒唐的举动,他们如此周而往复:他们在某一个下午是绝望的,可能是三个星期过后,他们又是快乐的家伙,而后又是一天的绝望。”什么叫连贯性的观念?我想就是,你要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这个目标,你将做什么样的努力。虽然我们小时候都写过作文《我的理想》,但这个连贯性的观念,应该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才具备的观念。但许多成年人丧失了连贯性观念,过一天算一天。其实呢,现在这个社会并不鼓励一个人走向成熟,因为孩子更容易成为消费时代和娱乐王国里顺从的公民。你看那些互联网公司,有食堂有游乐设施,就是想让大学里那种气氛能够延续。你看那些购物网站鼓励你买买买,那些视频网站鼓励你天天追剧,这是成年人的生活吗?这是长大了的小孩子的生活,还在遵循着快乐至上的原则。你天天努力读书,上大学,学了二十年有了工作,然后获得了买东西和追美剧的资格,这好像有点儿荒谬。成长比人们想象的难太多了,难到你想要抗拒。当一个有自我意识、有责任感、有精神追求的成人,让每天的生活都具备一种连贯性,这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相比之下,上一个大学真不算什么难事。

  这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我要说的最主要的观点就是,智识生活是一辈子的事,要在智力上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这比上什么学校重要得多。我虽然是在解读自己的书,但在这部分里,我提到了三本育儿著作,是我有了孩子读的育儿书里印象较深的三本,分别是《由内而外的教养》《自我驱动型的孩子》《园丁与木匠》,希望家长能找时间看一看。

  第二部分

  下面接着说第二部分,过一种审美的生活。如果说,智识生活是一辈子的事,那审美的生活同样是一辈子的事。简单来说,我们要学会欣赏艺术,热爱体育运动,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英国有一位哲学家叫罗素,年轻时搞数学,后来觉得自己的智力不够,就去搞哲学,然后发现自己的智力搞哲学也不够了,就呼吁世界和平,写心灵鸡汤,他写的书有一本叫《幸福之路》,他说,过于重视竞争,过于重视成功,将之视为幸福之源,实则种下烦恼之根。成功的感觉的确是人生之乐,金钱也能增进幸福,但人们也要有享受的能力,许多教育是在训练一个人的享受能力,这里所说的享受,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所无法领略的微妙享受,比如从文学、绘画和音乐中感受到的乐趣。罗素先生认识美术课和音乐课的角度很有意思,他说这是在训练一个人的享受能力。

  有一本小说叫《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女主角是一位露西小姐,她没事儿喜欢弹一会儿钢琴,书中说到,露西小姐总觉得现实生活乱糟糟的,只有打开钢琴,才能获得宁静。音乐王国并非俗世之地,普通人一旦开始演奏,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向上升腾。我们则抬头仰望,惊讶于他竟能这样逃遁。这段描写,将音乐与天空的意向结合起来,讲的是一种审美体验。其实,我们有时听音乐,忽然思绪就飘开了,好像飞到一个更高的地方去了,这就是音乐带给我们的美好的享受。

  有一位画家说过一句话也很有意思,他讲素描的要义,说手中拿着一支铅笔看到的世界,和手中没有铅笔看到的不一样。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上音乐课和美术课都是特别痛苦的经历,直到上高中,我从板砖录音机里听到一首歌,《四海一家》,听到披头士,才觉得这些东西真好听。最早的美术启蒙也是上高中才开始,当时有一本杂志叫《世界美术》,在里面看到达利的画,惊为天人,然后看了一本书叫《渴望生活》。后来到西班牙玩、到法国玩,看到达利的画作,看到凡·高的画作,那真是非常棒的享受。虽然,成年之后我也学着听点儿古典音乐,去博物馆也看看名画,可我不会任何一件乐器,也不会画画。

  我家里有一台旧的电子琴,我儿子一岁多的时候,在琴上瞎扒拉,有一天他拉着我的手往琴键上放,那意思是爸爸你给我弹一个。我特别清楚地记得当时的那种惭愧,我不会啊。可他小眼睛巴巴地看着你,充满期待。我年少的时候,玩具很少,有一年,新华书店卖军舰模型,就是一种硬纸壳,将船体和炮台沿虚线剪下来,再用糨糊黏成立体的。我和我家邻居小朋友都去买,回家就在院子里拿起剪刀糨糊开工。我做成的军舰七扭八歪,带着好多白色的糨子痕迹,而邻居家小朋友做成的军舰,边沿齐整,挺括有型。这就是我对自己动手能力最初的记忆,充满了挫败感。

  有个法国的理论家叫福西永,写过一篇文章叫《手的礼赞》,他说,艺术家有点像孩子,成年人丧失了试错的秉性,因为他长大了。艺术家将孩童的好奇心延长了,他触摸着,他感觉着,他计算重量,他丈量空间,他雕刻木头,敲打金属,揉捏黏土,凿刻石块,他塑造流动的大气,他接触各种材料,抚摩着万物的皮肤。他以触觉的语言谱写视觉的语言——暖调子、冷调子、硬线条、软线条。语言表达不了双手能传达出的那种丰富的效果。这篇文章让你凝视自己的手,我读一段原文,“看着双手处于宁静的状态,手指稍稍收回,好像在沉思冥想之中。看着它们单纯的、无所事事的样子,活泼而优雅,好像正在勾画着幻想中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它们相互嬉戏,准备迎接快乐事情的到来。它们能将自己的影子投到墙上,它们会搅动空气,或伸展筋骨,将指关节弄得噼啪作响。有时,攥成结实的拳头,有时,手指会抬高降下,敏捷机灵有如舞者。”

  其实,你观察一下小孩子,他的手一开始很笨拙,抓一个豆子都抓不住,到两岁了也用不好筷子勺子,但是到三岁的时候好像有了一些变化。费德勒在三岁的时候拿起了网球拍,泰格·伍兹在三岁的时候拿起了高尔夫球杆,郎朗三岁的时候学起了钢琴。你仔细观察孩子,就会发现,他们往往是在行动中思考的,骑着三轮车然后想怎么控制方向,拿起锅碗瓢盆,琢磨这是干什么用的,而艺术家、手工艺者,都是用双手在思考,动作引导着他们的思考。双手的劳作,肯定会带来一种愉悦。运动员也会用手、用整个身体来引导他们的思考,一个强健的身体,能带给人一种轻盈感。北京有一位作家叫刘恒,他当过一段时间工人,他说他那时候年轻,脑子里总胡思乱想,所以就想干体力活儿,在劳动中让自己的头脑沉静下来。

  有个小说家叫卡尔维诺,他推崇轻逸的力量,轻松的轻,飘逸的逸。他说,这个世界会变成一块石头,这是一种石化,不放过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我们钟爱的作家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受敲打的过程,而他想变成天上的云,永远生猛下去。不管是石化,还是被敲打,我们都可以视之为身体的变化,身体变得僵硬,身体受到损害。身体被尘世中的种种烦琐的事情拖累,丧失轻逸之感,整个人都觉得困顿。这时候,一双灵巧的手,一个好身体就意味着一种逃脱之路。如果你的双手能够创造,能做一件陶器,或者能做出一顿美食,如果你的身体允许你去山里徒步旅行,能去玩滑翔伞,这种享受就能让你始终身心愉快。

  这就是我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过一种审美的生活,尝试用双手创造点儿什么出来,在行动中思考,享受身体在行动中带来的愉悦。其实,观察一下现在的育儿机构,有芭蕾舞,有跆拳道,有击剑,有乐高玩具,有手工课,有木工,有绘画,有儿童体能馆,都非常强调身体的愉悦,如果这种丰富的活动能够继续下去,小孩子不断尝试自己在艺术、在体育上的可能性,那一定是非常幸福的事。

  总结

  好,上面就是《给大壮的信》这本书的一个解读。我再来总结一下。

  第一,这本书是我自己写的,我想在这里再推荐一下,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我能想象到的最好的生活,就是一种智识的、审美的、有道德感的生活,同时有家庭的温暖,我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讲给孩子听,也想讲给更多的家长听。这本书是带有文学经验和个人体验的育儿书,育儿不光是把孩子拉扯大,也是成年人学会做父亲、做母亲的过程。其中有些篇章,比如讲怎么培养孩子的幽默感,怎么对待孩子说脏话,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第二,虽然是在讲自己的书,但我也推荐三本我读过的比较好的育儿书给大家看。一本叫《由内而外的教养》,讲的是我们自己成长与培育孩子成长的关联。一本叫《自我驱动型的孩子》,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小孩子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问题,怎样让他面对压力和焦虑。一本叫《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育儿理念。

  第三,我的书分为四个部分,说的是智识的生活、审美的生活,有道德感的生活和家庭这四个问题。解读里主要说的是前两件事,我的主要观点是,智识生活是一辈子的事,一个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可能从三十岁才开始,从这个角度看,最重要的课程未必是语文、英语、数学,可能是音乐、美术、体育,对整个人生来说,后三门课或许比语文数学英语还重要。

  第四,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文学会让一个人变得敏感,变得复杂一点儿。这到底好不好。对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我有一个朋友,他就在得到工作,他说过一段话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说,有钱人鄙视穷人,这种鄙视穷人往往能感觉得到,有文化的人鄙视没文化的人,没文化的人往往感受不到,因为他不敏感,而敏感这事是需要学习的。文学、音乐、美术都会让你敏感一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