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卡夫卡与少女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卡夫卡与少女们读后感10篇

2019-10-06 23: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卡夫卡与少女们读后感10篇

  《卡夫卡与少女们》是一本由[法] 达尼埃尔 · 德马尔凯著作,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裸脊锁线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卡夫卡与少女们》读后感(一):灵魂中的芳香

  “被拽着向前,在马背上——青春荒唐,对青春的畏惧,对荒唐的畏惧,对非人生活的无意义增长的畏惧。”少女的青春,青春中的碰撞,畏惧与无畏,沉迷与理性,那些不可抗拒吸引力,有叛逆也有屈服。

  或许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吸引美学,也是一种人内心感性平衡,感之体验之,而后又掺杂进其他东西行为渐渐偏离感性,但那些过程奇妙不可思议始终存于灵魂中。生命长河中的灵气,灵魂芳香~

  卡夫卡笔下的少女素材原来出于此,男女之间的通信人际交往,二者的人格碰撞,留下一段段不知何起却于不知不觉中有了发展结局故事。整个碰撞过程的化学反应欣喜的也是让读者共鸣的。欣欣然,解于斯,是继续沉陷还是离开,是拥有某种人格气质下的选择

  爱和畏惧。

  文学、少女和死亡。

  少女会被怎样的异性所吸引,对于不同人格的男性来说,少女的美会美在哪?或许都是可以去探究问题,也是一种美学吧。

  在古希腊神话里,就有宙斯与欧罗巴、达那厄、丽达等女孩纠缠的故事。文学史有着大量类似作品,或作家与他们的缪斯的传说,说得清,道不完。本书特意点名的大作家歌德,是卡夫卡的文学前辈。现当代作家里,纳博科夫、马尔克斯等人同样迷恋这个主题。“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或者枯朽的肉身,依偎于温软年轻的苦妓身旁,求得什么呢? 卡夫卡没有来得及老去。在提笔之时,他或觉已老。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警世,“人是深渊上头的一根绳索”,而卡夫卡说,“我能感觉到,幸亏少女们身体轻盈,才把我们拉住,没有掉下深渊。这就是我们应该喜爱少女,以及少女应该喜爱我们的原因。”

  《卡夫卡与少女们》读后感(二):他一生都在寻找出口,却总是在关键时候放手

  高晓松曾经说过,卡夫卡的书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读一遍,中年读一遍,晚年还应该再读一遍。作为一个文学奇才,卡夫卡以其独特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卡夫卡的作品,其实并不容易大部分理解,这如同他。。的内心,和那一份隐隐存在优柔寡断的气质。

  而这本《卡夫卡与少女们》,就非常适合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卡夫卡,了解这个在字里行间写满孤独绝望矛盾的作家的一生。

  卡夫卡对少女们复杂情愫,其实和他早年并不痛快经历有关。在这样一层阴影之下,加上脑海中不时萦回的托尔斯泰、福楼拜等当时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他对爱情憧憬,并不如一般人那么热烈甜美,而是带上了一点似有若无的抗拒。

  而每每到关键时刻卡夫卡感受到的失望,更是让这一切雪上加霜

  比如黑德维希,一个让卡夫卡看到无限活力阳光少女,却在卡夫卡苦苦等待相见的时间里爽了约,最后无声离开。

  而给了卡夫卡美好的回忆的楚克曼特尔少女,也在第二次见面后,带给他长久消沉

  这些不如意的事,都让卡夫卡对爱情的态度,越发往一种矛盾的状态发展。一方面,他愿意接近那些美好女子,一方面,他又排斥结婚,交往甚至见面。

  最后,他就像是把自己藏进壳里的蜗牛,愿意选择用书信联络,和渐渐的疏远

  就像卡夫卡自己所说,你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儿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同时,用另一只手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生活于他而言,是不可抗拒的沉重力量;文学于他而言,是不可或缺精神支柱。而少女们,便是他力求抓住的浮萍,他渴望通过她们得到拯救,他也付出追逐,但在最后伸出手的那一瞬间,他又经常犹豫着,最后迟疑地将手伸了回来。

  在短暂的一生中,卡夫卡似乎始终在寻找将自己从颓废中拯救出来的光明之路,他把希望寄托在少女身上,想找到一根绳索。

  他说:我能感觉到,幸亏少女们身体轻盈,才把我们拉住,没有掉下深渊。

  但他又在日记里写道:我爱她,可是我不能见她。

  所以,哪怕是抓住了那根渴望的绳索,一转身,他又把这根绳索交给了文学的另一端,继续在生活的深渊里挣扎

  以至到最后,我们也只能在他的作品里,看见那个一直都在冷眼旁观自己的卡夫卡。

  《卡夫卡与少女们》读后感(三):爱与恐惧永恒命题—评《卡夫卡与少女们》

  法国作家达尼埃尔·德马尔凯的《卡夫卡与少女们》以诗性的语言悬疑小说式的叙述,为读者们展示了爱与恐惧的永恒命题:我们注定被那些毁灭性的力量所俘获。卡夫卡认为,恋爱写作阅读是青春期的三位一体,那么这就是本书作者达尼埃尔·德马尔凯和译者管筱明想要呈现给所有热爱卡夫卡、在青春中追寻爱情和文学的读者们的。本书荣获法国重量文学奖美第奇非虚构首奖,英国国民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美国著名作家琼·狄迪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都获得过此项荣誉

  提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不得不聊到弗兰茨·卡夫卡。卡夫卡的一生充满了迷,而本书正是关于卡夫卡的谜题危险战栗深情辜负、情与孤独、狂喜与受难,记忆花影伴随着肉体芬芳致命诱惑连接着永恒的逃亡。一切常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对立的悖论在本书中都可以得到统一。这是一部独特的人物传记:关于少女与文学,关于爱、死亡、卡夫卡。

  对于卡夫卡而言,他知道少女具有一种堪称决定性的力量。他从她们的眼睛里、嘴唇上和身体上得到的东西,不仅仅是一种幸福许诺。卡夫卡曾经说过,写作是他的宿命。对于卡夫卡的文学创作而言,少女们不仅仅是创作灵感、是写作素材,更是推动他不断前行的力量。而对于卡夫卡的命运来说,少女们却像是一种危险的征兆,其中展现疯狂和死亡,而卡夫卡,这位“扑火飞蛾”,他把它们都发展到了极致:跟着姑娘走,就是去受刑。她是一种劝说,劝她接受心理经常惧怕的命运。他在惧怕什么呢?婚姻的宿命?从此束缚一个女人身边?

  那么,追求爱情又排斥婚姻的卡夫卡,他幸福吗?在被剥夺幸福权力的人那里,一具肉体是最后的救生浮筒,性是一切。

  诗人勒内·夏尔说,他是“我们的金字塔”。而金字塔就是一座陵墓:在它黑暗墓穴里,埋藏着一个谜,一个吞吃人的迷。在本书中,我们把作家的面孔还给他,只留下他的孤独和秘密:这些秘密使我们关注卡夫卡,并且把少女们像尺蛾一样留住。想走近他,做梦是最可靠途径。而少女们,正是最擅于做梦的。现在,就让我们去逐一唤醒卡夫卡的少女们吧! 封面关键情节

  《卡夫卡与少女们》读后感(四):卡夫卡的洛丽塔情结

  当初翻开这本《卡夫卡与少女们》时,浅读几张后,发现卡夫卡其人,真的是一个超级矛盾体的存在。终生未婚未育。却始终在爱情的大门里进进出出,不知疲倦。其实,不管我有多少的不理解,卡夫卡都是卡夫卡。是那个浪子,也是那个才子

卡夫卡与少女们评价人数不足[法] 达尼埃尔 · 德马尔凯 / 2019 /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我想,想要读透这本《卡夫卡与少女们》。你可能真的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卡夫卡其人和创造的文学时代

  卡夫卡,观其五官,是一位精瘦的有些阴翳男子。果然符合忧郁小生的气质。只是不够阳光,隔着屏幕感觉不到温度

  犹太人小说家,看到他的代表作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是看过《变形记》的啊。真是一位厉害的才子。

  说道这本《与少女们》书中大量的描绘。可以看出卡夫卡应该是情种一枚。他一生钟爱少女。可能也有个别少妇情人。但是心中大面积地位都是少女。书中写他观察少女,和她们交友,甚至也会跟踪她们,与她们约会。乍一看,也许有人看到了浪漫,也许,有人看到了恐怖

  在我看来,卡夫卡的矛盾之处在于,他喜欢少女,喜欢和她们交往,喜欢瞻仰她们,甚至保护她们。与她们约会。但是又会因为不得而知的原因疏远她们。有点始乱终弃的感觉。但是恋爱又是平等的。你当然有权力和自由选择离开。

  书中不停地写他的艳遇,他的爱情,他的少女,他的离去。。。。。。

  一生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菲莉斯与卡夫卡恋爱五年,卡夫卡写给她的500多封信。1914年5月底,卡夫卡与菲莉斯订婚,7月解除婚约。1917年7月再度订婚,1917年9月,检查出患有肺结核,12月又解除婚约。

  这样的一段历史,贯彻了他的一生,给我们以深深震撼。不明白这是他的恐惧还是他的命运。故事的最终,也真是令我们唏嘘不已。

  的确,他也是有洛丽塔情结的人,有很多女友,像所有癫狂型作家一样。可是,在某一刻,我突然记住的,就只有菲莉丝了。他真的爱过她吗?还是只爱上一个少女的信和静止照片,爱上一个自我虚构的影子一样的情人。

  最让我震撼的是卡夫卡最后的恋爱,他死在生命中最后一个少女——朵拉的怀里。撒手人寰的卡夫卡又何曾知道,当他的棺木放入墓穴时,朵拉拼命往坟墓里跳,被在场人员紧紧抱住。

  《卡夫卡与少女们》这本书从少女的点切入,详尽了卡夫卡短暂的一生。给我们纵横剖析了卡夫卡的人格,精神世界文化修养。人物传记可以有这样的写法,我也是看得耳目一新。因为这样方便读者全面的理解一个人物。

  《卡夫卡与少女们》读后感(五):卡夫卡:幸亏少女们身体轻盈,没让我掉下深渊

  卡夫卡,文学史中最著名的名字之一。“卡夫卡就是文学本身,正如莫扎特就是音乐”。诗人勒内·夏尔说,他是“我们的金字塔”。而一座金字塔就是一座陵墓:“在它黑暗的墓穴里,埋藏着一个谜,一个吞吃人的谜。”

  《卡夫卡与少女们》正是关于卡夫卡的谜题。对于卡夫卡的文学创作而言,少女不仅是灵感,是素材,更是力量。对于卡夫卡的命运来说,少女则是一种危险的征兆,其中展现了疯狂和死亡,而他把它们都发展到了极致:跟着姑娘走,就是去受刑。她是一种劝说,劝他接受心里经常惧怕的命运。

  而对姑娘来说,遇到和爱上作家卡夫卡,就无异于把自己交给了魔鬼。她们属于写作的仪式:卡夫卡蘸着她们的血泪来开笔。因此,尽管少女们不愿意,尽管她们在爱情上不忠,却能够促使一些书籍诞生,给另一些少女在美好夏日充当精神食粮

  在本书中,我们把作家的面孔还给他,只留下他的孤独和秘密:这些秘密使我们关注卡夫卡,并且把少女们像尺蛾一样留住。要走近他,做梦是最可靠的路径。现在,就让我们去逐一唤醒卡夫卡的少女们吧。

年轻女性在卡夫卡小说里的特殊地位

  K夜半踏雪来到乡村,夜雾和黑暗笼罩着城堡,远方一片虚空

  这是《城堡》。弗兰兹·卡夫卡的名作。K自称土地测量员,应城堡的聘请而来,城堡近在咫尺,却无法抵达。为了进入城堡,K想尽了一切办法,甚至勾引城堡官员克拉姆的情妇费莉达。地板上的SEX,是经典场景。《城堡》里还有很多其他女性,比如莱妮、奥尔嘉、阿玛莉亚等,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曾做过阐析,说这些年轻女性各自扮演着与众不同角色,她们作为“联接手段形成了一个非常特殊的不断扩散的系列

  德勒兹还说:“那些黑眼睛、目光悲戚的年轻妇女是什么样的人?她们露着光溜溜脖颈呼唤着你的名字,紧搂着你,坐上你的膝头,握起你的手,爱抚你,也让你爱抚,拥抱你,给你留下她们的牙印,或者反之,让你给她们留下牙印……”

  德勒兹目光敏锐,揭示了“年轻女性”在卡夫卡小说里的特殊地位。法国作家达尼埃尔•德马尔凯得到了启发,成“神”的卡夫卡有很多传记,重心落在卡夫卡与父亲关系上,然而,在卡夫卡的人生里,“那些黑眼睛、目光悲戚的年轻妇女是什么样的人?”以德勒兹的美学理论基础,德马尔凯写了这部切入点新奇文采斐然、热烈动人的传记,《卡夫卡与少女们》。

卡夫卡与妹妹奥特拉

信札背后一颗颗被辜负的芳心

  这个阴郁美男子看上去腼腆内向,少女们很容易被他吸引。在卡夫卡的情感经历里,比较重要的女性有以下几位:有过两次婚约的菲莉斯,有过短暂婚约的尤莉叶,已婚的密伦娜,最后陪伴照顾他的朵拉。以及他的妹妹们,尤其奥特拉,是他珍爱的少女,为他带来珍贵亲情。此外,我从这部传记里还知道了,尚有许多翩然飞过的蝴蝶,有邻居的姑娘,有聚会邂逅小姐,也有妓院里的流莺,她们组成了长长的一串名单

  她们是他的爱人亲人,或露水情人,或偶尔搭讪的陌路无一例外的,都是少女,是卡夫卡心目里青春纯真妍丽芬芳的佳人。“对我来说,你不是妇人,还是个年轻姑娘。我还从未见过你这么少女味重的姑娘。”卡夫卡在信中对密伦娜如此说道。

卡夫卡与菲莉斯

  卡夫卡与她们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书信来维持的。两度成为未婚妻的菲莉斯与卡夫卡总共也只见过十七次面,最长的一次是在1916年7月,他们在一家旅馆里共度了十天。卡夫卡擅长甜言蜜语,他不断地倾吐爱意,表达相思,向她们索取照片,以求得安慰。从道德保守的维多利时代刚刚解放的欧洲,前互联网时代的爱情啊,憧憬着梦幻的浪漫少女,收到滚烫炽热的信札之时,她会是怎样的一番心境?她是否会偷偷地把它藏在抽屉里,或者压在枕头底下,然后一遍一遍地拿出来读,羞红着脸轻轻地微笑?

有过短暂婚约的尤莉叶

  这样的想象,让我心底柔软,却也叹息。这一颗颗被辜负的芳心。《卡夫卡与少女们》的资料来源主要是卡夫卡的日记和信札,为了保持阅读的流畅,作者采取了只言片语的摘录,将它们穿插在叙事的过程。我们可以阅读更完整的卡夫卡书信日记,更明晰地认识与理解。

男女之爱的信件也有很好的文学价值

  1912年8月20日,卡夫卡记录了他与菲莉斯的初识。一周前,他在朋友家的餐桌上认识了她。他说菲莉斯长相平庸,无诱惑力,可是,在时隔一周之后,他为什么还能详细地回忆她的容貌,描述她的颧骨、脸庞、鼻子、头发和下巴呢?从9月到12月,卡夫卡连续给菲莉斯写了数十封信,称呼她“尊敬的小姐”“亲爱的菲莉斯小姐”“最亲爱的”“可怜的、可怜的最亲爱的”,这些称呼和相应改变的语句意味着恋情的迅速升温。与密伦娜的频繁通信始于1920年4月,持续了一年半左右。称呼也从“亲爱的密伦娜夫人”很快变成了“密伦娜”“亲爱的”,信件来往之频繁有时还不止每天一封。与密伦娜的恋情是最被后人广为乐道的绝唱,因为这些信件不止于男女之爱,很多都具有文学价值。

给米莲娜的信8.3(奥) 卡夫卡 / 2014 / 上海文艺出版社

  通信并不只是为了情感的维系。卡夫卡经常对菲莉斯讲述自己的家庭生活,他与父亲、母亲的关系,他的烦恼,他心情不好,菲莉斯像想必是一个温柔女子,她的聆听对他很重要,他愿意把他的一切与她分享。她也是他的第一读者,当卡夫卡写完《变形记》,他说:“哭吧,最亲爱的,哭吧,现在是哭的时候啦。我的小故事[变形记]的主人公刚刚死去。”少女们的阅读感受对卡夫卡极其重要,多少次,卡夫卡眷眷渴求身边女孩的热烈呼应,就像偶像需要粉丝的崇拜,正面的反馈是他创作的动力,毫无反应或者不好的评价则让他心凉,并影响彼此的情感。密伦娜参与了卡夫卡作品的捷克语翻译,有着很高的文学素养,对于卡夫卡的创作与出版都能提供宝贵的意见,心灵相契的女性,怎能不让他慕恋呢?卡夫卡哀叹,辗转的两地书,与身份的阻隔,简直要把他搞疯了。

爱着她们,又恐惧她们

密伦娜

  本书很好地抓住了卡夫卡与密伦娜关系的核心。“你爱我,多少是出于怜悯,我爱你,则是出于恐惧。”作者引用的这句话是点睛之笔,以及另外一句,“我的恐惧就是我的自我,就是我最好的东西,”因此它是“值得被爱的”。卡夫卡爱着他的少女们,也恐惧着她们。靠近,犹疑,离开是结局。在日记里,他说他和菲莉斯永远不可能结合,但他既不敢对她说,也不敢在关键时刻对自己说。他害怕共同生活的艰难。在参加他人的订婚席上,卡夫卡想,纯公式化的事情令人悚惧。1914年1月12日,卡夫卡写道:“被拽着向前,在马背上-----青春的荒唐,对青春的畏惧,对荒唐的畏惧,对非人生活的无意义的增长的畏惧。”这不正是卡夫卡小说创作的母题吗?可见,《卡夫卡与少女们》的视角有多么必要。

卡夫卡最后的恋人:朵拉

  爱和畏惧。文学、少女和死亡。永恒的命题。在古希腊神话里,就有宙斯与欧罗巴、达那厄、丽达等女孩纠缠的故事。文学史有着大量类似作品,或作家与他们的缪斯的传说,说得清,道不完。本书特意点名的大作家歌德,卡夫卡的文学前辈,在73岁的暮年,爱上了19岁的乌尔莉克,马丁·瓦尔泽以此为蓝本的《恋爱中的男人》凄婉悱恻。现当代作家里,纳博科夫、马尔克斯等人同样迷恋这个主题。“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或者,枯朽的肉身,依偎于温软的年轻的苦妓身旁,求得什么呢?

  卡夫卡没有来得及老去。或,在提笔之时,他已老去。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警世,“人是深渊上头的一根绳索”,而卡夫卡说,“我能感觉到,幸亏少女们身体轻盈,才把我们拉住,没有掉下深渊。这就是我们应该喜爱少女,以及少女应该喜爱我们的原因。”

  晶报深港书评2019.9.30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