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是学习之友
文/夜渔
我相信几乎每个人都有,即便你是马云,你也不可能学什么就能记住什么。
所以,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感觉自己记不住,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这个观点让我有了一些思考。
文章当中还提到了关于读书的一些细节,作者说,很多时候我们读一本书,读一遍会有一些感悟和启发,读第二遍又会有一些不同于第一遍的感悟和启发,依此类推。
又比如,不同的年龄读同一本书,感悟也会有所不同,因为时间会让我们增加更多的经历,得到的感悟也就会有所不同。
柴静的《看见》,我读过三遍,第一遍是在两年前,第二遍是在去年,第三遍是在今年上半年。
读这三遍给我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遍我关注的只是细节,这本书写的非常真实,这是我第一遍读完后最大的感悟。
第二遍我开始渐渐的纵览全局,但是我的感悟还是局限的,只是对每一章节的故事印象更深了,每段故事给我的启发更能够很好的理解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第三遍我才真正的读懂了这本书,它写的虽然是每段故事展现出的人性最真实的一面,但其实它最底层的故事是柴静个人成长的过程。
倘若你细心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柴静在经历了每段故事之后,她都在成长,其中还传递着她是如何思考问题以及如何观察问题的。
读完第三遍我才明白,这本书的精华之处并不是“真实,自有万钧之力”,而是柴静的成长映射了几乎所有人从年轻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
《看见》读完三遍,大体写的什么我都知道,但是你要让我讲出这本书每段故事的一些细节,其实我是讲不出来的,即使我已经读了三遍。
所以你看,在学习的过程中,遗忘是很正常的。
关于演讲,很多人以为把演讲稿背下来就能够把演讲做的非常完美,但实际上有很多这样做的人,当他们站在众人面前时,往往会因为紧张把演讲稿的内容遗忘,而这只会加剧紧张。
有一回看乐嘉的一场培训课视频,他就强烈反对演讲者背诵演讲稿,因为当你站在演讲台上的时候,演讲稿只会成为你的累赘,限制你的发挥。
和朋友聊到演讲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俩一致认为,演讲只需要提前布局好演讲的结构,就像一本书的目录一样,把演讲大致要讲的大的框架搭建好就可以了,当你站在演讲台上的时候,你会根据大的框架尽情发挥。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写作也是一样,有了结构,填充内容就可以了。
回想,我们上学时学习的那些古诗文,例如《出师表》,让你现在再去背诵,你还能够记得住吗?
但是《出师表》是谁写给谁的,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忘。
倘若你真的掌握了学习的技巧,你就会发现,有技巧性的学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