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五四的另一面》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五四的另一面》读后感10篇

2019-11-18 23: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五四的另一面》读后感10篇

  《五四的另一面》是一本由杨念群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7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五四的另一面》读后感(一):五四的另一面,不建议

  逻辑性很差吧,看不下去。没有时序,与五四运动关系十分牵强,标题有借五四百年之际牵强附会之嫌。里面轮及好多思潮,但又抓不到主题,没有深刻体会。不建议买了,很怕书写得艰涩难懂故作深刻,很多大师的书深入浅出又有启发,唉,趁热闹买的,读到头大。前面也有论者一样看法,没有读过作者的书,不敢名家还是草根实事求是评价不是好书,为了批判而批判,支撑论据零碎

  《五四的另一面》读后感(二):五四的另一面

  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如何看待五四运动,书中重新定位五四,社会变革风潮——

  创造性地指出,五四除了是一场“政治事件”和一种“个人自由觉醒”外,它掀起的社会变革风潮也不容忽视,甚至深刻地影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把五四发生延续时段拉长至20世纪40年代深度考察了五四一代成长起来的“新青年”面对各种时势变迁做出的反应抉择。以关注历史运动的动态视角呈现五四丰富意义

  《五四的另一面》读后感(三):随便写

  书名起的很有导向性。所谓另一面,便是暗示“五四”拥有着放之四海人人了然于心的本来面目,让人感觉作者会在书中另辟蹊径甚至标新立异提出不一样的东西。我也是兴致勃勃的买来一看。读完之后真是哭笑不得。杨教授大名鼎鼎学富五车不敢质疑。但是我十分怀疑这本书是作者历年来的部分讲稿论文决定成书之后起草的一些章节拼接在一起形成的。因为全书逻辑性非常不强,基本上是把“五四”前后时期的各种思潮集中梳理一遍,并举例加以佐证问题在于那些思潮——有些也不知道是哪个犄角旮旯里面找到的思想,以及能够加以印证例子,我并不想花时间了解它们啊。这些时代剧变下的思辨——无政府主义也好、个人主义也罢,他们都只不过是社会各个阶层觉醒后在寻找国家独立民主自由的道路上泛起的泡沫浪花而已。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里说的很清楚,“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转折点。之前的太平天国辛亥革命都是中国人进行努力尝试实践结果软弱资产阶级与具有局限性农民阶级无法承担起独立与自由的领导重担,所以才有了“五四”之后工人阶级的领导与革命实践。放宽历史的眼界去看,这就是“五四”的重要意义之一。作者动笔指出另一面,应该要拿出能够与之相呼应观点才是。就我个人来看,这本书有时间的话可以简单翻阅知道一下。如果想进一步学习了解“五四”的相关内容书,推荐读一读普及型的党史,如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等。

  朋友在看这本书时,恰逢网站活动,买来与朋友同时阅读,甚觉有趣

  《五四的另一面》读后感(四):我觉得杨先生对观点的举证十分不严谨

  我觉得杨先生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我仔细观看了杨先生在观学院里的同主题演讲,但书只是草草浏览,再加上视频评论区是关闭的,所以我到这里来主要是评论先生在视频里的观点。 先生指出“民主”和“科学”并不是五四运动最重要的两个内涵。 杨先生的第一个举证是梁启超的书《欧游心影录》就表明了西方自己已经是一片混乱,科学不能救西方,只有东方文化才能救西方。由此我特地去查阅了这本书,据我了解,这种观点是对梁启超颇为流行的“误读”。连梁启超自己都在书中写到“ 读者切勿误会,因此菲薄科学,我绝不承认科学破产,不过也不承认科学万能罢了。” 杨先生将误读当做结论推导的逻辑基础,是谓治学不严谨。 杨先生的第二个例证原本倡导民主的著名学者严复,后来参加筹安会,反对民主,认为只有专制才能救中国。他还引用了威廉二世的话,并且当时认为袁世凯就是中国的威廉二世。那么有历史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当时无论是严复、筹安会还是袁世凯,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都是逆历史潮流而行之,是与民众知识分子整体诉求相背驰的,其完全不具有代表性。至于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就更不必说了,他没法代表整个世发展的潮流和先进性。先生引此例得出“民主”在当时已经受到质疑,只有“专制”才能救中国的结论,是谓以偏概全。 杨先生的第三个例证是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了解此书的应该知道,此书很多观点有失偏颇,有很多认识偏差,并不能代表主流。就连梁漱溟自己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一书中也表明,他早年写的这本对东西方评价的书,有点过时了。杨先生以此为据做出推导,是谓用典不精。 综上,恕不能赞同杨先生对五四运动的“新解读”。

  《五四的另一面》读后感(五):五四的另一面

  其实作者行文是有一点啰嗦的,很多观点反复强调,不过明白核心观点之后,也就好懂许多了。首先,作者对于传统的五四解释学进行了批判,这是解释学与中国传荣的道德教化存在密切联系,将个人觉醒作为价值前提,而忽略了社会改造方面。因此作者主张社会史化的五四研究。但是纵观全书,我觉得作者应当进行的是社会学化的思想史研究。五四经历了从政治关怀到文化问题再到社会问题的重心转变。其主题有三个:无政府主义对于国家认同的消解/个人主义的消亡以及边缘型履践知识分子崛起。知识分子对于民国政治的失望以及 一战后西方制度崇拜的破灭,使得知识分子对于民族-国家产生了怀疑,无政府主义无疑是其中最激进的。他们主张废除政府,由爱国退回到爱乡,以基层政治消解政府。无政府主义是某种程度上的社会主义,他们意图社会性力量来进行重构。这批人在如今的主流叙述中是缺席的。个人主义是在严复等人引进自由主义后,中国本土士人出于制度性反抗产生的某种“误读”。他们将个人置于集体之前,个人是一切的前提与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迎合来五四青年冲决传统家庭渴望。但是由于一战后,个人主义与资本主义私人化的联系而由此造成的污名化。加之在中国传统公私观念中“私”的原罪性语义使得个人主义很难得以发展。社会主义伴随着抗战的爆发迅速发展,集体主义绝对正面化使得个人主义无法立足,甚至出现激烈的斗争化倾向,如石瑛断指等。不得不说49年之后的文化氛围实在之前已经有了充分准备。边缘型履践型知识分子代人物是毛,与五四中心人物不同的是,毛处于边缘化的湖南地区,传统的心学与湘学使得他们更加注重对于政治目标的践行。毛反感于当时封闭化的精英教育体制,这为之后的上山下乡埋下伏笔。通过编织地方关系网络,借助湖南强烈的地方历史主义,来进行自治运动。作者十分强调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认为五四是不同社会资本团体的妥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