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记》读后感10篇
《河流记》是一本由赵丰著作,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到一定阅历和年纪的人是品不出山川河湖深意的。这是我在阅读赵丰老师的《河流记》时最想表达的体味。
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一重境界是未经世事的懵懂,第二重境界则是经历过或者说见过这个世界的阴暗之后,选择关闭上自己的内心,不再能够敢于去深入体会和相信生活,而第三重则是看穿人间世事,深谙人间疾苦,却也能够从世俗中跳脱出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精神所系的快乐。
古往今来,纵情山水的文人雅士不在少数,多少名川大山为历史上诸多的名人所赞美和歌颂,或抒发壮志难酬,或寄托羁旅愁思,或借以表达离愁别怨……可古往今来的名篇雅句依旧抒不尽也写不完,每个时代的自然风景甚至也被深深地带上了属于自己时代的烙印,可山依旧是山的泰然,水依旧是水的永流不止,赵丰老师走在自己的人生羁旅中,翻越一座座有名无名的山,淌过一条著名无名的河,灵魂在一次次顿悟与感叹中接受着生命的洗礼,他是人群之中的那个逆行者。
我们无可否认,这个时代是急功近利的。正因为这个时代的潮流如此,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被时代带着走,或者架着走,鲜有时间停下看看山川秀丽,河流俊美,鲜有时间停下脚步真正问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多数人一生辛苦奔波忙碌,暮年回首,这一生大半时光早已经悄然流逝,关于精神上的独乐乐近乎苍白。
海子有一首诗里讲,你来世上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牵着手,走在街上。
别说爬山看河了,你有多久没有认真看过一次这个世界的日出了呢。
你又有多久没有停下脚步来看看周围的景色,感叹过一句春色尽好呢。
《河流记》是一片收下了作者万千关于山水,田园虫鸟的心与自然相交融领悟的净土。人生于自然,却建立高楼大厦将自己圈养起来,身心渐渐离开了自然,将自己的灵魂淹没在了无尽琐碎的世事中,感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不过是太过急功近利的心早已经蒙眼不见世界自然的美丽,想着等有时间了再出去走走,等有钱了再出去走走,等手边的事结束了再出去走走……殊不知,这一等这一辈子的时间便也悄然溜走……
何须等那么久,而哪儿又真的不见山,哪儿又真的没有河……
文/冬月渐暖
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精妙绝伦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最近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独自一人四处旅游。看山看水,看花看鸟,看一切美好的事物。
而在这场旅途之中,有一本书一直陪伴着我,每次打开都会觉得身心舒适,趣味盎然,那就是赵丰的《河流记》。
《河流记》作者赵丰是中国当代哲学散文作家,并荣获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柳青文学奖等文学奖。已出版作品包括:《小城文化人》《禅与物》《哲学的慰藉》等多部著作。另外,他的《帕斯卡尔的芦苇地》《乡野炊烟》等多部作品被选入全国各地中、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中学生必读散文。
而这本《河流记》正是作者对于大自然的反馈,正是他内心真诚的呼唤。无论是高山大河,还是白云泥土,这一切的一切都融于作者笔尖。从河流记、高山仰止、泥土颂、白云、夏雨、鸟类辞典等13个主题出发,展现每一帧唯美的画面以及背后的故事。
1、童年的河流
如果说起故乡,那么故乡的河流就必须得提一提。作者也在书中写道:
河流是原乡的标记,是一个人生命的根系。我们走过无数条路,见到无数条河流,却发现它们似乎都没有相同的模样。而这每一条河流背后,似乎都演绎着独属于自己的故事。
例如,作者在讲河流的时候,讲到了他的奶妈。因奶妈奶水不足,没有办法同时喂饱自己的孩子和他,所以奶妈总是时常带他去河边玩,来作为一种补偿。因此,在作者的潜意识里,总是会对河流愈加的亲切。
2、倾听植物
听说,在植物的世界里,它们也在演绎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悲伤、喜悦、愤怒、呼唤等等。
天空下,泥土上,植物们深情呢喃,空气中满是花香,轻声呼吸,会发觉生活如此美好。
尤其是当我们每天身处于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时,耳边更多的是听到汽车鸣笛声、小贩叫卖声、工地轰隆声等等。这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生活,也是我们拼命靠近而又想要逃离的生活,把心静下来,去细细倾听植物的声音,你可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受。
3、隐居智慧
一说起隐居,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就浮现眼前,梭罗隐居于瓦尔登湖之畔的散淡就让人眼前一亮,他们将自己的真心浸入青山绿水之中,妥善安放。
作者赵丰也不例外。
他曾在化羊峪的脚下开辟了一块菜地,穿上布衣草鞋,系上老农式的腰带,期待做一位真正闲居者。
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也是一个美好的期待。当我们能够真正放下一切欲念,不被世俗和物欲所动,就能保持一份静态。
面对大千世界的自然物象,我们只是一个观众,但也不仅仅只是一个观众。而在这之前,我们可以打开赵丰的《河流记》,勘探自然的每一个领域,慢慢倾听自然的声音。
《河流记》读后感(三):故乡的河流
每一条河流都张扬着个性,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阅读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次精神巡游。 在这个尘世间,有许多条河流,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遇见过一些河流,对每一条河流有着不同的诠释,同时也赋予每一条河流不同的意义。 这么些年,我也曾经行走山水间,目睹一些河流的容颜,虽然,我不知道它们具体的名字,但并不妨碍它成为我眼眸里欣赏的风景,它们没有完全相同的模样,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我喜欢那荡漾着的碧波与柔风中摇曳的芦苇,顺着河流向前,无限延伸,直达无法触摸的远方。 近日有幸阅读《河流记》这本书。作者用优美的文笔、诗意的语言娓娓而谈。一条河流,一段故事;一座山川,一幅画卷;还有那些流动的云朵、夏雨、风、树、鸟等自然界的万物,在这本思想的河流里聆听那些不曾遇见的故事,感受那些不曾感受的世界。阅读着,遐想着,仿佛我正置身其间,驻足凝视、流年往返。 《河流记》作者赵丰,祖籍河南省温县,生于陕西户县秦渡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哲学散文学家,获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柳青文学奖等,已出版《小城文化人》《禅与物》《哲学的慰藉》等。 《河流记》是一部文学性和思想性兼备的作品,整部书分为十三个章节,从《河流记》开始,到高山、隐居者、风、云、雨、泥土、虫、鸟、树、声音等生命中息息相通的世间万物的所见所闻及思想与情感的描写。花虫鸟树的妙趣、山川河流的宏伟都在作者笔下自然流淌,将哲学和历史与旅途中所见所闻及亲身体验相融合,文字简洁,笔墨厚重,意境深远而富有哲思。 童年的河流 《河流记》中“对父亲来说,黄河就是他的原乡,是他生命的根。”因为父亲对黄河的眷恋,让作者也对黄河有了异样的感情,这是心灵深处冥冥之中的一处缘的牵引,所以作者不喜欢山之永恒,喜欢的是水之漂流。 在旅行时,别人看城市、看风景、购物,而作者纯粹是为了看河,每当足迹涉入一片陌生的地域时,总是期待一条河流的出现,那样他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旅行者,可见作者对河流的喜爱程度。 作者通过远途跋涉,见到了无数条河流,同人一样,它他没有完全相同的模样,每一条河流张扬着个性,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阅读一条河,是一次精神巡游。无论他遇见了多少条河流,我想陪伴他童年成长的秦渡镇沣河与曲峪河是他永远的怀念,也是作者生命中最初的精神食粮。童年时,虽然贫穷、饥饿,但因为有了黄河、沣河、曲峪河,有了与水亲密触摸的经历,所以就拥有了智慧,才有了充实的灵魂。 风的吟诵 两千年前,一身布衣长衫的孔夫子推着独轮车在古旧的时光里踽踽独行侠,吟着独创的灵魂曲“仁者爱人。”他吃着素食,四处奔走游说。凌厉的风中,他的影子犹如飘零的残叶。他坚信他的思想会像风一样千秋传播,沐浴后世。站在傍晚的风中,他感慨万千。独轮车的轮子“吱呀呀——吱呀呀”地响,仿佛风的吟诵,在渐渐浓重的夜色中翻滚,继续它那永无止终站的旅程……。 1879年,三十五岁的尼采辞去教职 开始了十年的风中漂泊漂流。漂泊的日子里,风是他忠实的伴侣,成为他情感的慰籍,他感激着风,把风的翅膀安置在自己的头颅中,使劲地扇呀扇,头颅中就飞翔出奇形怪状的词语,挟带着锋刀和利箭,让人类固守千百年的思维屏障鲜血淋漓。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汉高祖刘邦在《大风歌》里为风吟出传世的句子。在他的视野里,风是他雄心壮志的体现 在人类历史上,他是风的切身体验者。他慷慨如风,忧郁如风,为穿行了亿万年放荡不羁的风做着恰当的注解。 风的吟诵,演绎着无数历史人物故事。而在作者笔下风也有着他独特的意义。童年的春日,在田野里、河渠旁采摘野花。花儿摇曳,蜂蝶舞蹈,风柔的,吹进稚嫩的身心,催促我的成长。少年时,铺一块草席于沣河岸上。如果是有月的夜晚,躺着河滩的沙子上,聆听风吹过头发,吹过胸脯的声音。轻柔、悦耳。风摇晃着枝叶,过去只晓得它是一种风景,哪儿懂得那是风在歌唱。 隐居者的禅意 隐居者,自会有常人意想不到的风景,没有仙游寺的隐居,白居易哪儿会想到用树枝写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更是被视为隐居者的典范。 禅,是隐居者的精神内涵。一个人的心念已定,就不会被世俗和物欲所动,就能保持一份宁静。孤独可以见出寂趣,高山流云成为生命的伴侣。这便是禅心。 古代的文人墨客中,王维一生隐居四次,一次隐嵩山,三次隐终南。晚年归隐,他的确已达到“心静如空”的忘我境界。菩提一叶,是王维隐居终南山的禅意。无论他的诗还是画,皆具备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他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如苏轼所言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禅”的意境。 合上书,我依旧沉醉在作者笔下的诗意的文字里,心却飞向了故乡童年里陪伴我成长的那条河流。无数的自然万物,无数的意象,让我产生心灵共鸣的同时,也勾引起我生命中许多关于河流的记忆。
《河流记》读后感(四):生命中记忆里的那条河
每一条河流都张扬着个性,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阅读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次精神巡游。在这个尘世间,有许多条河流,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遇见过一些河流,对每一条河流有着不同的诠释,同时也赋予每一条河流不同的意义。
这么些年,我也曾经行走山水间,目睹一些河流的容颜,虽然,我不知道它们具体的名字,但并不妨碍它成为我眼眸里欣赏的风景,它们没有完全相同的模样,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我喜欢那荡漾着的碧波与柔风中摇曳的芦苇,顺着河流向前,无限延伸,直达无法触摸的远方。
近日有幸阅读《河流记》这本书。作者用优美的文笔、诗意的语言娓娓而谈。一条河流,一段故事;一座山川,一幅画卷;还有那些流动的云朵、夏雨、风、树、鸟等自然界的万物,在这本思想的河流里聆听那些不曾遇见的故事,感受那些不曾感受的世界。阅读着,遐想着,仿佛我正置身其间,驻足凝视、流年往返。
《河流记》作者赵丰,祖籍河南省温县,生于陕西户县秦渡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哲学散文学家,获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柳青文学奖等,已出版《小城文化人》《禅与物》《哲学的慰藉》等。
《河流记》是一部文学性和思想性兼备的作品,整部书分为十三个章节,从《河流记》开始,到高山、隐居者、风、云、雨、泥土、虫、鸟、树、声音等生命中息息相通的世间万物的所见所闻及思想与情感的描写。花虫鸟树的妙趣、山川河流的宏伟都在作者笔下自然流淌,将哲学和历史与旅途中所见所闻及亲身体验相融合,文字简洁,笔墨厚重,意境深远而富有哲思。
童年的河流
《河流记》中“对父亲来说,黄河就是他的原乡,是他生命的根。”因为父亲对黄河的眷恋,让作者也对黄河有了异样的感情,这是心灵深处冥冥之中的一处缘的牵引,所以作者不喜欢山之永恒,喜欢的是水之漂流。
在旅行时,别人看城市、看风景、购物,而作者纯粹是为了看河,每当足迹涉入一片陌生的地域时,总是期待一条河流的出现,那样他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旅行者,可见作者对河流的喜爱程度。
作者通过远途跋涉,见到了无数条河流,同人一样,它他没有完全相同的模样,每一条河流张扬着个性,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阅读一条河,是一次精神巡游。无论他遇见了多少条河流,我想陪伴他童年成长的秦渡镇沣河与曲峪河是他永远的怀念,也是作者生命中最初的精神食粮。童年时,虽然贫穷、饥饿,但因为有了黄河、沣河、曲峪河,有了与水亲密触摸的经历,所以就拥有了智慧,才有了充实的灵魂。
风的吟诵
两千年前,一身布衣长衫的孔夫子推着独轮车在古旧的时光里踽踽独行侠,吟着独创的灵魂曲“仁者爱人。”他吃着素食,四处奔走游说。凌厉的风中,他的影子犹如飘零的残叶。他坚信他的思想会像风一样千秋传播,沐浴后世。站在傍晚的风中,他感慨万千。独轮车的轮子“吱呀呀——吱呀呀”地响,仿佛风的吟诵,在渐渐浓重的夜色中翻滚,继续它那永无止终站的旅程……。
1879年,三十五岁的尼采辞去教职 开始了十年的风中漂泊漂流。漂泊的日子里,风是他忠实的伴侣,成为他情感的慰籍,他感激着风,把风的翅膀安置在自己的头颅中,使劲地扇呀扇,头颅中就飞翔出奇形怪状的词语,挟带着锋刀和利箭,让人类固守千百年的思维屏障鲜血淋漓。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汉高祖刘邦在《大风歌》里为风吟出传世的句子。在他的视野里,风是他雄心壮志的体现 在人类历史上,他是风的切身体验者。他慷慨如风,忧郁如风,为穿行了亿万年放荡不羁的风做着恰当的注解。
风的吟诵,演绎着无数历史人物故事。而在作者笔下风也有着他独特的意义。童年的春日,在田野里、河渠旁采摘野花。花儿摇曳,蜂蝶舞蹈,风柔的,吹进稚嫩的身心,催促我的成长。少年时,铺一块草席于沣河岸上。如果是有月的夜晚,躺着河滩的沙子上,聆听风吹过头发,吹过胸脯的声音。轻柔、悦耳。风摇晃着枝叶,过去只晓得它是一种风景,哪儿懂得那是风在歌唱。
隐居者的禅意
隐居者,自会有常人意想不到的风景,没有仙游寺的隐居,白居易哪儿会想到用树枝写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更是被视为隐居者的典范。
禅,是隐居者的精神内涵。一个人的心念已定,就不会被世俗和物欲所动,就能保持一份宁静。孤独可以见出寂趣,高山流云成为生命的伴侣。这便是禅心。
古代的文人墨客中,王维一生隐居四次,一次隐嵩山,三次隐终南。晚年归隐,他的确已达到“心静如空”的忘我境界。菩提一叶,是王维隐居终南山的禅意。无论他的诗还是画,皆具备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他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如苏轼所言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禅”的意境。
合上书,我依旧沉醉在作者笔下的诗意的文字里,心却飞向了故乡童年里陪伴我成长的那条河流。无数的自然万物,无数的意象,让我产生心灵共鸣的同时,也勾引起我生命中许多关于河流的记忆。
《河流记》读后感(五):河流记:一山一水皆有情
清明小长假来临,身边不少朋友都约好要去爬山或者去某些自然景观游玩,尤其是在万物生长的春天,远离城市喧嚣,去看看山山水水,总是会让人心情舒畅。
每当我们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望着大山大河,自己的那点烦恼似乎都微不足道了。想到这里不禁感慨,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不仅仅是赖以生存的空气和水,还有在不堪重负时的心灵慰藉。
《河流记》的作者对青山绿水迷恋到极致,每一条河流每一座高山,都是他敬仰的智者,在山水之间思考生命本质,是他一生所爱。
河流
人们常说河流是人类的母亲,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河流,早期人们依水而居,依水而生,河流养育了我们,也记载着这个世界变幻的足迹,藏着一个个悠久的故事。作者出生在黄河边,对河流的情感和偏爱超乎寻常,离开河流久了,内心就会有一种流水的焦渴,哪里有河床,他就奔向哪里,对他而言,这完全是一种孤独的自救方式。
黄河边上如果说黄河是作者的母亲河,那塔里木河就是让他敬仰的勇士,一条河流与沙漠相邻为伴是一种命运的默契,经历了大自然最残酷的折叠与考验,铸就了桀骜不驯的坚毅品格。
不同于塔里木河的坚硬,在作者的印象里,秦淮河是一条女人的河,没有李香君、董小宛、柳如是、陈圆圆这些女人,它再普通不过,正因了这些姿色出众的女子,才有了这条让男人想入非非的秦淮河。
秦淮河作者总是会想起家乡的沣河和曲峪河,他的童年记忆都存放在河流之中,河水帮他记住了旧人旧事,后来有的河流消失了,有的人也消失了,但是记忆一直在。河流就是他内心的风景,他的思想就是身体里的河流。
高山
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是天地间最为雄奇的风景,也是作者最为敬畏的对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一座山的成长,都经历了火山爆发、海啸滔天、地震嘶吼、飓风摇荡、山洪咆哮......谁都不曾经历过它的疼痛与苦难,风雨雷电,烈日冰雪,他自岿然不动;盛衰兴亡,春秋枯荣,他胸怀天地玄机。与高山面对面,作者十分仰慕他的坚韧品质。
阿尔卑斯山仰慕高山的不止是作者,还有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尼山不高,但在孔子的仰望下,成为东方的一座精神之山;阿尔卑斯山是尼采生命精神的制高点,是人类自然共同拥有的精神王国,人类精神的高地,在那里,人类见证了渺小。
作者爱爬山,敬仰高山,并进入精神的境界,已经成为他生命里的坚持和守望。无论是秦岭还是太行,都向世人呈现出一种坚硬之美,阳刚之美,留给我们的,永远是简洁清奇的身姿,和生动飞扬的灵气。
高山出隐士。历史上无数伟大的思想家、诗人都曾隐居山林,作者一直以为,大凡隐士绝非常人,因为常人向往宫殿、城阙、金钱,而隐士崇尚着精神的修炼,他们仰望高山,胸怀云彩,虽然生活艰苦至极,但精神无比丰富,才有了千古流传的思想与文学。
隐居山林作者年过六旬,登山无数,仰望高山已经成为他人生中必不可少的课程,没有这个课程,他的人生一定是苍白的,为了拥有更多时间做好这个课程,作者辞去行政职务,希望余生能够在秦岭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如同梭罗一样,在山林间建一处茅屋,着一身布衣,将一颗心溶于山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河流记》读后感(六):一部适合放在枕边的自然哲学读物
毛姆曾经说过,“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但在出版读物此起彼伏的今天,符合这样标准的书并不多。有很大一部分作品,在阅读起来的时候,往往让人越发聒噪不安,没办法获得身心的沉静。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的过程,是在安逸闲散中有所启迪,如果这样说的话,《河流记》应该算做这样一部作品。 《河流记》的作者赵丰,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哲学散文作家,他的许多散文作品,都蕴含着深切的自然情怀和人文关怀,多次荣获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等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奖项。可以说,他的散文不仅有趣,更有料,是不可多得的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之一。《河流记》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河流记》虽说以河流命名,但并非独写河流,在这本书里,作者融汇了河流、山脉、泥土、白云等十一类自然景观和生灵,同时又饱含深情地记录了对旧址及隐居者的感慨,洋洋洒洒,文笔流畅,每一篇文字背后都是对自然万物的深情慨叹,以及对闲云往事的回味与记录,字里行间,充斥着一个六旬老人,在一花一叶的人生面前虔诚敬畏的毕生哲思。
一、一本有趣的散文 现如今,散文读本并不多见,有趣的更是少之又少。我们很多人对于散文的理解还仅仅局限于“形散而神不散”,要有个明确的主旨罢了。 但优秀的散文作品,其实是要有趣的,这种“趣”可以理解为一种趣味,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总之是要能够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距离的。无论是朱自清的《背影》,还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其实都是这种有趣的散文,里面记载了很多作者的往事,那些往事悲伤也好,喜乐也好,总能引起读者一些情感上的波动,让人感觉到,这作者是活生生存在的,我能透过他写的东西,看见他的样子。 《河流记》也是这样一部作品,这是我喜欢它的很重要一个原因,作者在这本书里倾注了很多对于往事的情感,这些情感编织在一起,让人从他的现在,看见了他的过去,也看见了他的内心。 比如他写到了两段情感经历的挫败,一次是因为阴雨天的河畔,河畔的咆哮勾起了妹妹死去的影像,让他恐惧不已,继而逃避了女友的好意,这对于一个热爱自然,尤其热爱河流的人来说,是一种怯懦的表现,所以女友最终离他而去。 另外一次是他为可爱的女孩捉蝴蝶,女孩一句“它要是能永远像这样停在我手心就好了”的溢美之词,被他当做了是一种贪婪的欲望,于是他伸出手扯掉了那只蝴蝶的翅膀,以为达成了女孩的愿望,女孩却因他的残忍离他而去。 这样的经历作者还写了很多,可以说他对自然的情怀都是由这一串串经历的感悟所引发的,在那个儿时的自己心里,那些恐惧和无知,如今都化作了另一种虔诚的爱,化作了他对于自然更加敏感的感知。
二、一本有思想的散文 对于散文来说,叙事永远不是终极目的,目的是为了引出背后的哲思。在万物万事面前,我们如何成长,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这往往是最让人有所启迪和收获的部分。 《河流记》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做得很好,虽是寄情山水,却丝毫不显得矫揉造作,在经历背景的衬托下,作者的那些哲思,都显得如此自然而然,让人顿悟。 在讲河流的时候,作者讲到了他的奶妈,他的奶妈奶水不足,没有办法同时喂饱自己的孩子和他,当妈的总是更加心疼自己的儿子,每次都是后喂他,所以他儿时从来没有吸过一顿饱奶。 但也许正是出于这种愧疚,奶妈总是用其他的方式补偿他,时常带他去河边玩,所以在他的意识里,总是对河流愈加的亲切。 他说他对河流的敬畏也许是从奶妈那学来的,奶妈如此热爱河流,每当他要在河流里方便的时候,都会被呵斥,不允许做污染河流的事。河流在人们心里是一种洁净和孕育的存在,喂养了世代人的灵魂。 作者的这种写法很巧妙,他把他的哲思的源头展现给读者,让这些思考里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也让人更容易理解和赞同。
三、一本适合随时阅读的散文 阅读使人心灵澄净,这是阅读最重要的功效。好的阅读往往如同一次禅修,是对天地万物静默的感知。《河流记》就是一部拥有这样功效的散文。 《河流记》里面不仅讲到了自然景观,也讲到了很多生灵,它给我们揭示了另一种看待自然的视角,让一切变得愈发可爱起来。 比如里面有一章让我印象颇为深刻,是写虫的。我很讨厌虫,尤其讨厌,因为它们长相丑陋,看着让人恐惧。也许人类对于虫子的恐惧是天生的,认为它们存在危险的信号。 但在作者看来不同,他认为虫子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生物,它们能把自然的气息和声音带给人类。在夜深人静的晚上,非要敞开窗户点着灯让虫子飞进来,才能有自然的灵感,笔下的字句也才更有生气。 当他把每一只昆虫单写出来,反而让人不至于那么恐惧了,无论是斗蛐蛐还是烤蝉,又或者是撕掉蝴蝶的翅膀,那些对于年少无知犯下过错的忏悔,会转而让人有一种对于生命的尊重。昆虫也好,人类也好,无非都是大自然馈赠之下的生命,本不分贵贱,更不分伯仲。而我们所该做的,就是和谐共处罢了。
所以可以说,我爱上万物,真正懂得欣赏万物,是从读《河流记》开始的。而这本书也将放于床案,时时翻看,来提醒我,在浮躁的城市里,如何让心灵回归于乡野,用对自然万物的感知做一次纯净的淘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