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会精神进农村
发表时间:2015-11-18 来源:常德文明网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近段时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层层组建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广泛开展宣传宣讲。但据基层反映,在一些农村地区,五中全会精神宣传存在“三少”现象,即面向农民的宣讲场次少、针对农民的政策解读少、能给农民讲明白的少。笔者认为,解决“三少”问题、推动全会精神进农村,必须迈过“四道坎”。
一是思想坎。当前一些人仍然带着“有色眼镜”、“陈旧眼光”看待农村和农民,认为农民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接受能力较弱,对在农村宣讲开展全会精神抱着“无所谓”、“无关紧要”的消极态度。五中全会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十三五”时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仅55%,按照人口计算,还有5.5亿人口在农村。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地要摒弃“重城市、轻农村”的错误思想,多开展面向农村群众的宣讲,推动全会精神进村入户。
二是政策坎。五中全会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涵盖内政、外交、国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以往进农村宣讲时,有的宣讲人员不分对象、不分场合,“竹筒倒豆子”,毫无保留地讲出来,农民群众觉得“不管用”、“不对胃口”。因此,推进全会精神进农村,宣讲员还要过好“政策坎”,由“漫灌”向“滴灌”转变,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仔细研读、重点解读全会涉及“三农”的政策,把全会确定的“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维护进城农民土地承包权”、“农村精准扶贫”等政策“大礼包”送到农村群众手中。宣讲人员还应提高“翻译”政策的能力,对全会“涉农”政策中的一些书面语、专业术语,群众不一定听得明白,要主动转化成群众语言,做到既贴切、又有效。
三是语言坎。常听农民群众议论,宣讲人员的话“听不懂”、“不入心”。事实果真如此,在面向农村群众宣讲全会精神过程中,有些宣讲人员没有考虑农民群众实际接受水平,一口“普遍话”、“官话”甚至官腔,群众难以接受。毛主席曾说:“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因此,推进全会精神进农村,宣讲人员还应过好“语言坎”, 把“普遍话”翻译成“地方话”、“家常话”,用群众听得懂、能明白的“方言”、“土语”,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宣讲。要适应农民群众的接受水平、欣赏习惯,少照本宣科、照读文件,将深奥的理论政策用具体事例、翔实数据展现出来,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