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块世代 悄然迫近的老年破产》观后感精选10篇
《团块世代 悄然迫近的老年破产》是一部由日本执导,2016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团块世代 悄然迫近的老年破产》观后感(一):一些思考
八十年代开始的打工潮,大批劳动力进入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通过依靠简单的体力劳动赚得报酬,这些收入几乎全部用在了下一代的教育和上一代的医疗上面。
他们是改革开放最大的推动者,依靠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收入却无法负担所在城市高额的房贷或是租金,另一方面,他们的子女也享受不到这座城市的医疗、或是教育保障,只能就读农民工子弟学校。
无法在大城市里立足,这就意味着,等到他们无法劳动之后,最终还是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家乡。
而他们的子女有一大部分作为留守儿童,很难接受良好的教育,大多数初中毕业或是高中毕业之后,也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于是他们再次踏上父辈的老路。
再过十年、二十年,等到他们老去之后,没有房产、社保、和医保的他们,老年生活又该是什么样子的?
《团块世代 悄然迫近的老年破产》观后感(二):没有标题
一方面,日本自泡沫破灭以来经济长期乏力,年轻一代就业不充分,甚至养不起自己;同时,随着现代人寿命的延长,老龄化无可避免,养老负担与日俱增。
片子就是将中学生都清楚的历史和思政知识用几个家庭的现实案例表达出来了而已。
2.在B站看的,弹幕中途微妙开始了生不生孩子的口水battle,有嘲讽北欧接收难民的,最后还有跳出来骂计划生育的。
最开始是因为有位仁兄,原句不记得了,大意是说经济不好原因是生育率低,所以还是生孩子好。哇,这种人口决定经济论的片面化、机械化、缺根筋的思路,还特地出来显摆显摆、指点迷津,确实挺招人讨厌的。人口数量不等于人口红利好吗,看印度和非洲就知道了。至于生育问题,那是非常个人的事情,您爱生不生,关别人屁事,当年张艺谋被爆出来超生,人家现在还不是活得挺好。
有时候跟父母一起吃饭,表面上很平静,脑子里不由自主会想到,万一得了帕金森怎么办,万一发现恶性肿瘤怎么办,万一自己明天就猝死了怎么办。这方面的焦虑,我自觉要远胜过父母“你怎么还不找对象”的焦虑。反正在我这里,维持与特定对象的亲密关系,同安度晚年这种涉及生存根本的课题相比,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
我当然愿意赡养父母,但这方面所需金钱和精力的投入的确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也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生命尽头平静离去,不是长期卧床、病骨支离,也不是痴痴呆呆、对面不相识。
我也会老,我也想有尊严地死去。
《团块世代 悄然迫近的老年破产》观后感(三):清醒又残酷的活着
「在便利店里,望着“独身者”年糕的专柜,不经意间,突然想象起了或许会把手伸过去的自己的晚年。无论是谁,对于不想去想的事,往往都会背过脸去。“一个人过年,这有什么不好吗?”想象着自己的晚年,这样装一下硬汉。可是,当身体患病,当衰弱到手脚不听使唤时,还能这样说吗?孤孤单单,一个人过年,这就是我们自己将来要面对的现实吧。」
这段摘自书中,看的我戳心的疼。现代社会不婚不育浪潮掀到最高点,发言者大多是年轻人。在一生中最好年华的的他们肆意的挥霍着时光,以为时间永远会在此刻停住。独生子女的8090后,万事以己利益为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但未来有多少人能真的一个人安然度过晚年?
我曾坐车时与一位中年司机攀谈,他家儿女双全,日子过的颇幸福美满。自己身体尚佳也不愿呆在家中就出来跑车解解闲。闲聊中询问我可否婚嫁,我答暂无打算,他疑惑问我为何。我同他说我父早逝,就剩母亲一人,现下打算把母亲养老送终列为最人生重要的事。司机师傅听罢,柔声说道我这么年轻,不该这般早就放弃婚姻,如遇到对的人还是要积极的去尝试一下。现在的孩子都以为自己一个人过比较自由舒心,即使以后老了也能住养老院。可你住养老院之前那段日子怎么办,有个头疼脑热,陪你去医院,给你端口热茶的人都没有。这是再现实不过的问题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就会遇到这样的事,但又可能不会。司机师傅站在了他的生活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我的立场又同他不相同,自然不能说他不对。
但实际我是害怕的,老后一个人的世界,真的害怕。那时我老了,母亲也更老了,她可能卧床无法动弹,可能因为记忆力退化认不出我,那时我该怎么办。不敢想,不愿想。但自尊心警醒我不要为了害怕老后无依靠而随便摘人家就嫁了。这个矛盾常年压着我。时常想时长叹气。
扯远了,这本书算是再次给我敲个警钟,现下勿过度消费,为长远之计做好充分准备。充实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外表,保持运动的习惯让自己健康的更久,平凡地活着就好。
《团块世代 悄然迫近的老年破产》观后感(四):“老实说,我可能会自杀吧”
题目的句子是那位有2000万日元存款的老人说的,你一定不相信吧?但事实是,他家里有需要照顾的上一辈,却又没有人(如下一辈)可以帮忙照看,所以没法去工作,每月入不敷出,只能一直用存款,所以当记者问道以后怎么办时,他回答了那一句。弹幕里有小伙伴计算出他的存款大概8年会用完,拍摄时已经用了5年,还有3年……
影片里的65岁左右老人还在为了上一辈、下一辈和下下一辈工作,不工作就要挨饿、进而破产;有的老人因为家里有需要照顾的上一辈,又没有人可以帮忙照看而没法去工作,只能一直用存款;那样的生活真是…(希望自己以后不要过吧,所以现在要好好努力呢)
目前来看,有稳定的住所(最好已无房贷),有能够cover生活的稳定、持续的收入(可以是退休金,可以是存款利息,可以是投资回报),有能够应对突发情况(如疾病灾难)的保障措施(例如保险,例如多余存款),身边有照顾的人(子孙or付费护理)应该是能避免以上影片中出现的情况
(影片中专家提到的社会保障,护理保险等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但关于社会保障…emmm还是多靠自己吧;关于护理保险,希望国家早日推进吧)
那就需要年轻时好好努力创造这些物质条件,并且兼顾家庭(若你不兼顾家庭,那离婚or儿子不孝/影片中有个老人和儿子2月一通电话,对方还不接电话;以后你就是有钱的孤寡老人,那样也不会快乐)…
影片最后说道 “ 团块世代上有老,下有小,但都竭尽全力维护家庭这一纽带。如果团块世代是家庭最后的堡垒,那么当团块世代陷入老年破产,家庭、亲情也难免随之崩塌 ……(可以想象到的是,那时随之而来的将是社会的动荡不安与现行秩序的混乱不堪……)阻止团块世代老年破产,这不仅是为了团块二代,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这难道不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吗?”(NHK这个系列纪录片做的真好!)
in all,希望以后我们这一代人老年时不会有人被迫有题目中的那种想法吧,but 不知天朝何时能正视,能有这样一问?希望是在有人说出那句话之前吧。
《团块世代 悄然迫近的老年破产》观后感(五):再跑一公里
人生是场没有尽头的比赛,终有一日会输的彻底。谁都逃不过。
我年轻的时候只是很担心老了的生活质量,似乎人只有老了才不行。但当我从二十代走到三十代,就发现在人生的赛道上,同样年龄代的已经开始不断分化,而且基本定型。
好像抛物线似的,二十多至三十初(根据每个人不同)像是一生最灿烂顶点,之后变慢慢下滑。
(不适用于中国经济腾飞的前几代人)
进入资本主义周期后,大家都按照这样的一种模式,升空降落,慢慢凋零。
如果三十岁能观察到同代人开始为家庭烦忧,再到片中6-70岁老年破产,便一点也不奇怪。
入不敷出
造成这样的最主要原因,第一个是“上有老下有小”,第二个是高物价,第三个可能是自己没法再赚钱(比如看护8-90的父母)
在这样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即使作为只占20%,有2000万日元以上存款的家庭用完存款破产也只是时间问题。
上面说了,第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上有老下有小”,而目前一般人遇到这样的情况都只是时间问题。老和小同时都要照顾,老的离逝去遥遥无期,小的也面对资本主义大多数人毫无翻身能力。可怕,真的可怕。
不光是日本,其实这真的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这是人类社会第一代居然能活得如此久的人群。80,90、100。人们根本没有从根源上去处理这些问题,所以现在粗暴的丢给资本主义,靠钱处理,我觉得其实是合适的。(但老了可能大多数人谁都不想死)
我真的在想以前的人到老就死了,现在各种技术给你抢救过来,就是死不了。可是看病就医手术吃药看护,哪个不要钱。一个毫无产出的老年人凭什么呢。把自己的存款花完,活到那一天就算吧。我是有这样的觉悟的。我不拖累自己的后代。(真的后代大富大贵另说,但都是工薪阶层我绝不要子女出钱赡养)
这是现代社会非常不合理却广泛的问题,现在却没有解决办法。也是老年破产的元凶。
再来,我一直觉得人生和赚多少钱无关。赚的和要花的之间的关系,才是关键。片中采访的人群,有当初年薪约40万rmb的高收入者,也有存款超过120万rmb的家庭,但最终殊途同归。
无论如何都想更多照料年迈的父母一天又一天,和现在挤破头花大钱买房留在大城市,其实都是在高攀自己能力范围外的东西。失败的种子早就埋下,而又要每一刻都如此保持清醒,而不陷入人生漩涡,亦活的多累。
我仿佛看着自己赛道上,三十代离开一些人,四十代又离开一些人,五十代又离开一些人。直至越来越少。
《团块世代 悄然迫近的老年破产》观后感(六):老后破产,日本团块时代给到我们的教训,你还不开始未雨绸缪吗?
“年轻的时候,从来没想过会是如此的老年生活。”一位中产阶级的日本老太太拿着入不敷出的养老金账单对记者这样说。
当我昨晚上看了2016年NHK拍摄的纪录片《团块世代 悄然迫近的老年破产》后,颠覆了我对日本老年群体经济状况的认知。一直以为比起现在日本的年轻人,他们是富裕的,因为他们在年轻时赶上了好时光。但现实却是残忍的,目前仅仅是日本孤身生活的老人就逼近600万,约有一半月收入低于生活保护标准——13万日元 (约合8000元人民币)。
这也让我认识了这一个群体,日本的团块世代。
团块世代,专指日本在1947年到1951年之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也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推动经济腾飞的主力 ,是日本经济的脊梁,而这一代约1000万人于2007年开始陆续退休。
“年轻时候努力工作,以为退休后能过上悠闲富足的退休生活。”采访中有老人家这样说,但现实又狠狠的给了他们一记耳光。
日本的经济危机是的,他们的确经历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和连续很多年的工资飞速提升(当时年薪能到1000万日元)。但日本经济危机后,他们从40岁开始经历大规模裁员,之后日本就进入了失去的三十年。
他们的子女冰冻期的影响又使得他们的小孩(现在35岁-44岁)30%以上无稳定工作,甚至只能靠父母接济生活。而他们的父母又是日本最长寿的一代,平均寿命超过了80岁。
2017年日本官方数据片中釆访2017年日本的统计数据显示百岁以上老人也超6.7万人,并还在逐步递增。而看不到尽头的护理工作也给他们带来了除经济压力以外更沉重的生活负担,毕竟他们自己也都是年逾七旬的老人家。
夹心层他们就这样成了日本负担最重的夹心层,超过半数退体后需要靠再就业才能维持基本生活开销,所以现在去日本才会看到如此多的老年人在各个服务性岗位上工作。而本就不多的存款几乎耗尽,每月养老金(8-14万日元左右)根本不够应付日常开支, 面临破产。
看到一个67岁的日本老爷爷每个月花5000日元(约300人民币)看望养老院97岁的老母亲表示经济压力很大 ,露出为难的神情时,真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要是给别人添麻烦,那还不如死了好。”一位接受参访的老人家这样说,这或许是留给自己最后的自尊,也或许是不想给年轻一代增加负担。
为数不多的存款个人命运与国运息息相关,日本老后破产大军中,不乏有年轻时实现财务自由的人。年轻时经济向好、年年涨薪,以为生活总会越来越好。对形势判断过于乐观,高杠杆买房买车买奢侈品,投资生意,全世界范围的 买买买。欲望无限扩张,消费过度,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攒下很多积蓄。结果因为经济下行而投资失败 、生意破产,到了晚年入不敷出,这是大多数日本中产变破产的人生轨迹。
日本这些老人晚景悲凉,可能只是老龄化社会到来时的第一批受害者。而随着平均寿命逐步延长,医疗、护理等老年服务的费用逐年攀升,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已经是全世界各国政府需要面对的问题。
每次看NHK这类纪录片就会背后发凉,无论是无缘社会、穷忙族还是女性贫困。而这部2016年拍摄的老后破产,更让我觉得太像三十年后我们这一代的际遇。
看看我们国家目前的现状,也是高歌猛进腾飞了三十多年;看看我们自己的身边,也是预期高涨,岁月静好。高扛杆,高负债,逐年下渐的居民储蓄率......(此处省略10000字),不敢细说,怕删。
温总理说过:“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我一介草民,才识学浅,面对如今看不清晰的局面,只能怀着无比悲观的心态努力乐观的活着。
而对于养老问题,真的需要作提前规划。二十多岁不早,三四十多也不晚。哪怕现在你是90后,也应该开始有意识了。
未雨绸缪,不管对什么,都是真的非常非常的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