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读后感10篇

2019-12-10 23: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读后感10篇

  《《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秘密》》是一本由周重林 杨春 罗安然等著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2019-10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读后感(一):云南古茶园的秘密,在书里

  说来惭愧,虽生为云南人,生活在以茶而闻名的彩云之南,但茶于我,却是复杂模糊

  此前,我对茶的概念,仅仅限于雅堂之内的品茗场景或者是奶茶口味狭隘见解。得益于工作环境熏陶,我开始茶叶有初步的认识之后,更吸引着我一探究竟,不论是 产地 种类 只要关于茶我都想知道得更多。 这本书无疑打开了我深入了解古茶园的新世界大门,犹如天降惊喜如获至宝,翻开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一张张苍翠欲滴充满生命力照片,而古茶园就是在隐藏这样的原生态深山森林中,一颗颗古老而又正年轻的古茶树在这里安静生长。这本书带给我除了宝贵的古茶园硬知识外,还有茶山茶农的生活气息,读着读着不免感动不已。一杯茶的时间里,便是一个茶区、茶农、茶叶的辛酸史……

  《《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读后感(二):隔着一张纸,就能感受一片叶的薄厚?

  茶与国的故事,让我了解了茶的前世今生,并愿意静下心来感受一杯茶带来的愉悦;从家国人文,再到茶树、古茶园……很难想象,一片小小的茶叶竟然藏着这么多故事。 古茶园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花一果,一枝一叶,一人一物,都值得深究。《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这本书从茶与园、甜与苦、技与艺、知与行四个方面,让我重新认识了古茶园,更让我与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亲密对话。或许你从未到过云南,也或许从未踏足西双版纳古茶园,但透过这本书,你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和想看见的细枝嫩节。书中呈现的近百幅精选图片,让人看后仿佛置身古茶园,隔着一张纸,就能感受一片叶的薄厚。 讲述茶的故事从来离不开人,这些精彩的故事也需要有人去记录,去了解。捧起《造物记》,泡一壶茶,开启一段美好时光

  《《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读后感(三):从一本书开始,了解云南茶

  说来很惭愧,作为一个茶学专业的云南,我对云南茶山的了解少之又少,云南的茶山于我而言,是在茶桌之上的闲聊之时提起。在外学习的茶专业,接触的也更多是观音、单丛、英红,虽然在广州很大一部分人都深爱着普洱,但在广州的六年我却没有特别喜欢普洱,总觉得它太复杂,纯料与拼配、新茶与老茶、古树与台地、山头、单株等等,分得很细很细,太复杂的东西总是会想着放到后面。

  回到云南来,普洱茶便是绕不开的话题理论的知识虽然已了解,但一些实践事物该从哪里开始学起,这是一件很头痛事情,而《造物记》刚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从它开始,慢慢的了解云南的茶,云南的茶山,云南茶山里的哪些人哪些事。

  只有硬知识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书,是教科书它能传达知识,只有感情没有知识的书籍则太感性,而《造物记》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又带着情感,不枯燥却又能学习到很多知识,对于我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印象最深的是藤条茶的部分,从易武的丁家寨再到曼糯都还存在着藤条茶,或许很多人都不曾知道藤条茶,因为目前还继续这种传统养护模式的茶园并不多,因此能查到的藤条茶相关资料也很少,看了这部分突然觉得很多东西民族融合下的智慧结晶汉人带来了茶园的管理技术少数民族一起将这技术保留下来,尽管时代变迁已经无法找寻其根源,但留下来的东西总是能带给后人很多学习的地方

  提起云南的茶很多人都会想到普洱,觉得普洱无非就是生熟之分,的确它很简单,但想真正的了解必须是要从书到茶再到茶山才能认识到它的简单与复杂。

  《《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读后感(四):它是天地灵气,也是人间烟火

  云南茶山,长久以来难以抵达,太少人诉说,也很少被人谈起。

  印度大吉岭、斯里兰卡努沃勒埃利耶,这些闻名世界的茶园,它整齐划一、充满异域风情,吸引着无数人前往及赞美。云南古树园,它古老、它不整齐,你很找到统一词汇概括它。它的深邃,常常让我们无从说起。无从说起并不代表拒绝诉说,这本书,是云南古茶园的一份“自我介绍”。

  我看过一些书写古老植物的书,这些植物常常站在旷野中,连同书写者一起陷入无边的孤独理性之中。但古茶园不同,它同茶农的生活,与茶客们的品味息息相关。它是天地灵气,也是人间烟火。许多古茶树比村庄里最长寿老人还“年长”,它不会说话,缓慢生长,却在时光轮转中改变着村庄的生活。古茶树上的年轮、采茶奶奶脸上皱纹,都是岁月流过的痕迹追寻古茶园的秘密,也是在追寻时光的秘密。

  作者对散落在澜沧江畔的古茶园进行细致描述,他们匍匐在古老的茶树下,谈论历史变迁,思索生老病死。种茶人早已离去,古茶园依然生机勃勃。如果没有这些古茶园,后人的追寻将会在大山大河迷失。通往历史的时光隧道,就藏在古茶园的某个角落。茶山人未来期待,也藏在古茶树的枝头绿芽上。

  这本书,作者没有自言自语,你会听到茶山人自己的诉说,茶人们在茶园里、火塘边为你讲述茶山故事。你会看到一代代茶人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努力生活,繁衍生息;你也会看到他们如何礼拜苍穹,与自然、与命运和谐相处。那些古老的用茶方式,在古老村寨生生不息。当我们与自然和土地的距离越来越遥远时候古典诗意就在古茶园边。

  在都市的你,可以用一段安静的阅读时光翻山越岭。或许有一天,你会收拾行囊,来云南深山里探寻自己的古茶园秘密。

  《《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读后感(五):云南古茶园的初认知

  作为一个进入普洱茶行业不久的初学者,最初的普洱茶对我来说不过是一杯有些苦涩饮品,但在阅读过《造物记》之后,“茶园”——这个在普洱茶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地方,让我更有一探究竟兴趣。 “云南古茶园”是什么样的? 在没有去过之前,我完全无法想象古茶园的模样,但也是这种未知所带来的好奇驱使着我迈出尝试脚步,走进茶园。 因为工作的原因,陆续拜访了普洱的生态茶园,老班章的人工茶园,但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些茶园都没有颠覆我的想象,也没有让我建立起对“古茶园”的全新认知。 今年的十一月,我来到了西双版纳的倚邦茶山,来到了茶马古道重要遗址的倚邦村。倚邦村不仅村落内部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器具,外部亦是围绕着许多的茶园,我尝试着进入一个名为“滑坡茶园”的地方。 滑坡茶园正如其名,很滑,坡度很大。它位于倚邦老街附近的公路下方,没有明显的入口,我们完全找不到从哪下去。这时候只能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摸索着公路边的围栏,一步一步地寻找可能能下去的地方,经过将近十分钟的寻找,找到了最有可能下去的地方,但对于我来说,那还是一个让我觉得危险的地方。 这个入口没有在我认知范围内一般意义上的“路”,只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泥土。倚邦的冬日早晨并不干燥,这些绿色的植物上还留有充足水分,这更让我无从下脚,但既然来了,自然是要下去尝试一把的。我把提在手上的相机挂到了脖子上,紧了紧脚上并不适合茶园行走的鞋子,侧着身子,学着同事样子,抓着行进路线两边的植物,半蹲着身体一步一个脚印试探着这条对我来说有些过于困难的路。 每时每刻我都在担心自己会滑倒,脑海中关于自己滑倒后的小剧场已被编排出了十几个版本。在这场与泥土、植物的战役中,一些贴在我外露的手部皮肤上的爬行、飞行虫类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毕竟在我二十多年的生长环境中,我所习惯的虫类无非是蚊子飞蛾之流。而这条茶园之路上,多足的虫子、挥洒鳞粉的虫子、身体软糯但颜色鲜艳的虫子,各式各样的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肆意行动,与古老的植物们共同构筑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 时不时会踩滑的脚步,给我前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事一直在向我传授他把重心放低的经验,虽然尽力去尝试,但是这样的方式一时间还是难以适应。冬日里的滑坡茶园,气温并不高,但在高度紧绷的状态下,很快汗水就浸湿了我的内衬。在踩滑了好几次之后,我终于来到了一个路程节点,一棵我双手合抱大概能抱住的大树旁,我立马抓住了这棵树作为依靠减少心中的恐慌感。 倚靠着树慢慢坐了下来,不远处工人们除草的声音,耳边飞虫的嗡嗡作响,山风树林碰撞,都象征着滑坡茶园的独特符号。 但走到这里,已经耗尽了我的体力心力,看着近在咫尺但坡度更大更难接近的茶园深处,经过一段激烈思想斗争,看着自己已经破损的鞋子,最终还是选择放弃继续下行。 所谓“古茶园”就在这时,依托着我的所有好的坏的感觉在心中有了个清晰形象了。

  《《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读后感(六):摆脱冷气,只向上;摆脱油腻,只向上

  作为五分之一个参与者创作者,我的很多创作热情都是经由“生气”而来的。

  当我跟朋友说自己读“茶学”时,大约99%的人会表示极为震惊,余下1%会认为茶学是种茶。这时候我挺生气的,因为茶学不应该仅仅如此,但我也很难反驳,因为大体上这并没有错。我们的日常课程主要是《定量分析化学》、《植物学》、《茶树栽培学》、《制茶学》、《茶树育种学》这样与农学、理化靠近的学科,化学公式没有让我感受到茶之美;《茶学经典选读》课也无法让我们通过文字或茶与古人进行神交。茶学好像并不是那么有意思的学科。

  当我跟周围人聊起普洱茶的时候,多数人的反应是贵、复杂、没喝过;至于同龄人,大约就只剩下中年和油腻这两个印象了。这时候我也挺生气的,因为普洱茶不应该是这样,但我也依然很难反驳,因为无论茶行业还是喝茶人,确实是这样的人居多。

  即便回到茶如此大的品类中,关于中国茶是什么,好像只剩下了陆羽一句“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茶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有没有值得言说之处?好像没有,怀着这样的疑问迷茫,我开始了探访古茶树的旅程

  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在项目开始时我基本不知道普洱茶中古树茶的市场情况,可以说,是以完全空白的状态闯进了这片王国。穿梭在西双版纳的雨林间,和不同的人、树相遇,我不断受到冲击,不断发现惊喜。这里一切都是陌生而全新的。

  但从茶园而言,我们熟知的茶园是无性繁殖台地式茶园,整齐划一,需要人工大量参与,水肥需求量极高。而云南的古茶园可以说是毫无章法,扎根土地百余年,无所需求,反倒为周围带来更加丰富生物多样性环境。

  而这里的事茶民族,有布朗族、拉祜族、哈尼族... 不同民族不同的事茶传统、不同民族与茶不同的关系,不再只是娇小可爱采茶小妹,而是八十岁上树的老奶奶,可以是如小猴子灵活小孩。他们不仅种茶,还用茶,烤茶,腌茶。我被这绚烂的世界震惊得哑口无言,我也因此更希望传递这份生之愉悦。更重要的是,在典籍之外,在远离中原主流文化体系之外的边陲异地,还有这样一片世外茶源,尚未成为人类文字玩弄的对象,既不屈膝于人也不刻意疏离,只是静默地在此生长繁衍。这一片“陌生世界”的出现,对于古老的茶文化而言,古老的茶树其实是一剂新鲜又及时的血液

  对于茶,我们可以根据其化学成分和植物学来定义它,并补充一份总结,来描述古树茶如何被制作、被冲泡、被端给喝茶人类中的一员。我们还可以讨论古树茶中的成分对人体影响,或者茶业贸易,这些事实都可以写出一本百科全书

  可这也正好印证了冈仓天心一百年前曾说过的:“对当代中国人来说,茶只是一种滋味上佳的饮品,无关理想。”

  这本书是一本关乎理想的书,他做了一个美梦,他希望穿透商业刻板印象的杂多性,带领你去看一片纯净的土地,看到中国茶的另一种可能。

  我现在还会常常生气,生气行业素质之低,生气自己创造力审美匮乏,没有办法像冈仓天心一本书奠定日本茶崇高的审美地位。但我也挺希望自己能一直愤慨下去的。鲁迅先生那句话持续激励我,也希望激励每个生气的年轻人: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这本书,就是我们所发出的一点点光。愿云南茶、中国茶的美好被更多人看到。

  《《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读后感(七):普洱茶的无数山头背后,有秘密

  这些年,普洱茶成为茶届最具话题性的茶品,围绕着普洱茶不断涌现出来一些热门的词汇,比如“茶区”、“山头茶”、“古树茶”等等,这些由无数茶客、茶商、茶文化传播者共同建构词语成功地勾勒出一个神奇而又魔幻的普洱茶世界,一个必须身体力行去探索、去品味、甚至去朝拜的茶世界,要想喝懂普洱茶,先得了解这个由无数区域、无数山头组成的世界。

  于是为了了解杯中的茶,为了做好一款心头好的茶,无数的茶人义无反顾地踏入这个世界,但进入这个世界的钥匙在哪里?往往在决定出发之前,我们知道的,只有一个个熟知的山头名字,甚至最惨的,只知道,目的地,似乎在云南的某个山间。

  庆幸,好在,现在,我们拥有了一个可以作为向导的出发指南。

  这是一本叫做《造物记》的图书,书中的创作团队经过多年的实地调研,脚步走遍云南大小各种古茶园,他们用自己实际的调研,为有兴趣前往茶山的游客,提供最具参考性的考察记录,能够充分解决茶山行可达性及可行性问题。同时,书中提供了云南几乎所有你耳熟能详的古树茶产地,可以作为一本词典,随身携带,随时查阅各个产地的古茶园类型、古茶树生存现状、茶种特质、产品特点以及茶农管理的基本方式等内容。

  如果你真的已经出发,正在赶往某个山头的路上,这本书就更有随身顾问的使用价值。他会告诉你你正在通过的地区生活着怎样的少数民族同胞,他们的民族风情习俗如何有趣,他们眼中的茶究竟是什么样伟大的存在。你甚至可以了解到,到达之后,你可能吃到什么样的美食,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等等。因为书中引用资料均为实地调研资料,很有可能, 你会在目的地,遇到书中描述的人,住在他家,然后,开始你自己的茶山探索之旅。

  但这本书,真的还不是一本茶山行旅游攻略,尽管,你完全可以用它定制行程,非常可靠。它的初衷,是通过接地气的调研和详实的考察,带领大家全面深入地了解云南的古茶园,因为云南古茶园是世界上唯一连片存在的古茶园,古茶园是古树茶的家园,而古树茶是普洱茶魔幻故事的起点。对古茶园进行分类研究,能够更好更系统地帮助我们了解古树茶的前世今生,是了解手中这一杯山头茶的起点。

  是的,起点。了解一杯茶,起点在茶山,所以有了茶山行;了解一座茶山,起点在茶园,所以有了《造物记》对古茶园的详解。书中将古茶园分为野生古茶园、望天古茶园、高杈古茶园、巨型古茶园、科考古茶园、苦甜古茶园、混植古茶园、藤条古茶园、火烧古茶园九种类型。先不纠结这些分类的标准如何,单就名称来看,可以很快传递出作者对于云南古茶园的基本认知,比如自然环境、人为管理、古树形态、产品滋味、功能定位、工艺特色等等,除了兼顾市场比较感兴趣的古树形态、产品滋味、管理工艺等热点话题,更弥足珍贵的是将茶园的功能定位、茶园的现状、茶园背后时代依托成长的民族同胞的生存与发展、古树茶的生存方式等茶叶消费端群体无法了解的话题不缀篇幅的娓娓讲述,将作者内心深处对茶行业发展、对茶行业背后的尤其是生产端各族同胞深切的人文关怀力透纸背。

  所以在阅读时,仿佛能够看见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等民族同胞在山间、茶园,在茶王树的庇护下,守护自己的茶园,仿佛咀嚼到了苦茶、甜茶,仿佛看到了茶价高企时热闹的茶山和茶价低迷时愁苦的脸,是那样真实,富有感染力。

  某种意义上,能够让市场、茶客更好地理解茶山是什么,山头茶的背后有什么。这样的调查与解读,是市场端非常需要的。

  普洱茶源源不断的话题现象正说明这个行业的蓬勃兴盛,在这片繁华之中,希望有更多的像《造物记》这样的开路者和导航者,带领行业朝着更加客观、稳健、人文关怀式地发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