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色昙花》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金色昙花》的读后感大全

2019-12-20 23: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色昙花》的读后感大全

  《金色昙花》是一本由高阳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金色昙花》读后感(一):《金色昙花》:所谓权谋算计,不过昙花一场,转瞬即逝

  民国是一个混乱时期,但乱世却最易出英雄。在这个机遇挑战并存的时期,各路英雄纷纷登山历史舞台,各凭本事想要影响时代发展,可不曾想他们的高光时刻,也不过转瞬之间便烟消云散文坛一直有句话:“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可见,高阳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金色昙花》是高阳继《李娃》后的又一力作,主要讲述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1924年军阀失败这八年来的历史故事。 神仙斗法,百姓遭殃,这八年是政权交替,政坛昏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八年;这八年是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的八年;这八年的苦难本不应该发生,可就因为当权者私心较量就这样让华夏土地遍布哀歌。 《金色昙花》属于高阳的历史小说众所周知因为文学作品的广泛流传,为了突出情节跌宕,很多作家会在历史的基础上加上自己臆想,使故事偏离历史最原本模样。但高阳与他们不同,高阳的作品还原度都极高,透过史料对比可以了解高阳撰写作品的用心,他的作品中历史都禁得起考察,尽量还原历史真相。历史本就十分精彩了,何必画蛇添足平添情节,扭曲人物呢。 作为一本历史小说,《金色昙花》并没有错过这八年的历史大事件,无论是张勋复辟、巴黎和会、直皖战争以及溥仪离宫,这些历史事件都被近距离展示在读者的眼前。前因后果事无巨细介绍,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在那样的环境下,每个人物都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做出的选择决定。 高阳先生不仅是讲故事的高手,同样也是刻画人物的大家,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生动形象。高阳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往往更加注重细节处的处理,很多人物的关系并不是直接交代,而是早早就埋下伏笔,这些伏笔不仅是一些趣事,同样也在推动情节的发展。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徐世昌,此人对权利有着很深的执着欲望,可在权衡利弊后,他并没有选择迎面去争抢,反而推荐了他人坐上最高位,沽名钓誉却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徐世昌在政权纷争中看似是个刚正不阿中间人,但是他的心里活动则暴露了他真正的面目。徐世昌与他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一番衡量的,衡量利弊之后才做出最优的选择。 民国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如今我们生活富强民主国度享受着和平自由,才有资格追寻书中的历史真相,品头论足每一个名留青史的各路英雄。权谋斗争的残酷在于转瞬之间云端圣人就会跌下神坛,执政人之间的小小博弈,会实实在在的影响千万个普通家庭。 历史永远一面镜子,折射出人性的善与恶,照出人生光辉阴暗,可是茫茫历史中,再辉煌的时刻,也不过是昙花一瞬,转眼就不见了。

  《金色昙花》读后感(二):历史枯燥记不住?不妨读读历史小说

  历史是迷人的,迷人在它的出人意表胜过一切编剧疯狂想象之和,迷人在它真实真理存在却又给后世留以时间迷雾,迷人在它仿佛总是似曾相识,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

  然而对于毫无兴趣探究自己生活圈子以外的读者而言,历史又是枯燥的。稗官野史固然有趣可信度着实令人生疑,当无法让人当虚构作品看;正史逻辑严丝合缝记载详尽,(相对)客观真实,却又容易给人以味同嚼蜡之感,少了能调动情绪的那几分精彩,有一定的阅读门槛

  最适合我等有心看热闹又看不出门道的历史“外行”读者来说,历史小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高阳所著《金色昙花》。

  读者省了事,必然有人要费事,费事的就是作者

  作者要对彼时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脉络都相当熟悉文笔更要上佳节奏拿捏得当,要让对读历史无感的读者能被吸引,也要让熟悉历史的读者挑不出硬伤

  有点像对原石进行雕刻,要考虑到其本身的色泽形状质地,在此基础上进创作,最终让原石化为价值翻番的艺术品

  这当然更加考验作者的功力

  高阳的水平,单从《金色昙花》一书看就令人赞叹

  他的行文流畅,人物形象自然生动,让我想起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山冈庄八,其巨著《德川家康中文版十三册,让人恨不得一口气从头读到尾。《金色昙花》也有如《德川家康》一般的魅力

  二者自然都没有如今惯以大量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弊病”(注1),从传统作品的角度看,高阳已经算是喜欢角色“大谈特谈”的作者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其他方面有所疏忽

  事实上,好的作品适合用“圆满”二字形容,而非“瑕不掩瑜”。换句话说,作品的方方面面都不错,又有某些方面格外不错,才称得上佳作才能不被淹没在时空长河中。

  在《金色昙花》中就是如此,对话以外大量的描写分析,乍一看似乎可以略过,实际上颇值得细细体会,各有妙处

  我们作为后人,对于历史事件多少开了上帝视角,前面是福是祸,少了几分吊胃口,多了几分了然。高阳等历史小说家就在“知己知彼”的状态中进行创作,堪称难上加难

  一模一样的转折,如何写得出彩?

  一模一样的博弈,如何写得激动人心

  一模一样的发展脉络,如何让读者有新鲜感

  同时,又不能因为要抓人眼球,而让这些曾活生生存在的历史人物做出不符合他们形象的言行举止

  说到底,就是又要当半个学究,细细考察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又要深谙小说家的门道,才能写得深入人心

  另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高阳的遣词用句,自认为还算喜欢阅读的我尴尬发现《金色昙花》中经常出现认识的字和没见过的词,简直像又上了一堂语文课,也提醒了我自己尚有太多短板

  翻看《金色昙花》封底,一长串高阳作品的名字赫然在列,《李娃》《荆轲》《乾隆韵事》等等,可以说著作等身,不知为何却没有更为有名的《胡雪岩》,可能尚未收录在河南文艺出版社新出版的这一系列企画中吧。注1:利用大量丰富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本身没有任何问题,著作等身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正是这一方面的专家。问题在于,现在的快餐文学将对话滥用,以至于培养了许多只能看得进去对话的读者。

  《金色昙花》读后感(三):犹如昙花瞬绽放是非成败转头空

  高阳的作品,我之前读过《荆轲》,写的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次再次翻开《金色昙花》,依然是熟悉的笔触,讲述了犹如昙花一瞬灿烂的一些曾经风云人物,称帝83天就宣布失败的袁世凯以及从1916年至1924年间政权更迭,政客与军阀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故事。这部小说中有: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巴黎和会、火烧赵家楼、直皖战争、直奉战争、北京政变、溥仪离宫等等,细细描述一次次重大事件的前因与后果。小说中还有康有为、梁启超、段祺瑞、张勋、冯玉祥、吴佩孚、张作霖等等风云人物的浮沉功过。乱世之中,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留下故事任后人评说。

  高阳的代表作有《李娃》《乾隆韵事》《红楼梦断》《慈禧全传》《胡雪岩》等,作者擅长写历史小说,是因为高阳熟知历史掌故,而且对历史兴亡政治成败、宦海浮沉、社会万象商业竞争等有过深入研究,这对他写故事、写人情、写斗争,有很大帮助。

  高阳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可谓家学渊博,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学教育,加之家中藏书颇丰,少年时期便博览群书,所以高阳才会将众多历史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记得初中学历史时,对那些陌生的历史人物,陌生的历史事件,总是记不住,如果像现在一样,读这些比较鲜活的历史小说,绝对不会出现记不住的现象,因为那时偷摸读的小说,如今还都记忆犹新。就此打住,这里仅仅是开个玩笑,可不是鼓励孩子们学习去读小说,小说毕竟有其创作的成分,不能原原本本还原真实的历史,所以,各位学生还得去记那些真实的历史。实际上,历史这门学科如果你真心喜欢,有很多方式去记住那些看似枯燥的历史事件,很多时候我们太注重死学了,如果将历史人物放入历史大背景下去熟记,不仅仅能考高分,对以后的工作也是很有用的,中国人一定要熟知中国的一些历史。

  高阳的历史小说之所以被很多人称颂,是因为他在写历史人物的同时,还将饮食服饰家居、婚俗、丧葬科考、娱乐等社会风物,以及宦海、商业、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包含其中,让你全方面地获取知识、全角度地了解历史,这是非常难得的。另外,高阳写历史人物,为了还原其真实一面,尽量将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写清楚,读者在故事中不仅仅能看到时代大背景,还能分析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件,以及这样的事件对当时中国产生的影响。

  袁世凯到底是怎样一位人物呢?袁世凯出生官宦家庭,因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弃文就武,从个人能力方面,袁世凯艺权均通,有任事之才、治军之能,实为清朝一务实干练的能臣,而且袁世凯工业农业、商业三者并重发展的理念,对中国的工业化有很大贡献特别是袁世凯兴学重教,主张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校积极倡导学子留洋和禁毒禁赌也是值得称颂的。但是,袁世凯也做过很多错事,如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文件,虽说其内容后来稍作改动,但是依然是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袁世凯本指望欧美列强给与干涉没成想并未得到支持,他便以中国无力抵御外侮为理由接受日本的要求。5月25日在北京签订了所谓“中日条约”和“换文”。这些内容,我们在历史课上都学过,对此也是痛恨不已。

  关于袁世凯,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一个背信弃义封建暴君,是一个寡廉鲜耻的卖国贼。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造成了民生凋敝、民怨沸腾。这部小说并不是仅仅写袁世凯,而是通过写袁世凯及那个历史时期的众多风云人物,写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做了哪些事,哪些事对中国发展所积极助推作用,哪些却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就如历史无情地嘲弄袁世凯一样,他本来要追求世袭的绝对的独裁权力结果却使他的一切既得权力都丧失殆尽。中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妄想扭转历史车轮前进的丑角,这类丑角没有一个不是以身败名裂而告终。

  读高阳小说真的能帮助你了解一段历史,而且能引发你的再思考,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能够从更加公正的角度去评判,而不是仅仅从他做过的错事来最终断定他的好与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绝不能做背叛国家的事,绝不能做背叛人民的事。

  《金色昙花》读后感(四):《金色昙花》:是非成败转头空,犹如昙花一现

  原创|阿力克斯

  看过刘德华的《少林寺》,看过梁朝伟的《大魔术师》,两部电影都有涉及到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血雨腥风,但可能太艺术化了,只能管中规豹对民国的风云变幻略知一二

  自己读的历史专业,从溥仪退位到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割据,基本上都是对着历史书籍背诵,枯燥得很,问老师,老师也是照本宣科根据参考书给予解释

  所以对于民国时期的历史,除了文学界外,其他的只能是大概有个印象。

  直到看完高阳所写的那本厚厚的历史小说《金色昙花》。

  高阳是谁?

  有看过历史小说《荆轲》,就肯定知道这一位历史小说家。他本名许晏骈【pián】,字雁冰,浙江杭州人。1922年3月15日出生,后移居台湾。

  1962年,处于不惑之年的高阳开始创作历史小说,囊括了从先秦到民国二千余年的历史,复活了二十多个朝代的历史风貌,尤其擅长清史。

  高阳笔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严谨风趣。他尤其擅长在写历史人物的同时,还将饮食、服饰、家居、婚俗、可靠、娱乐等社会风物,以及宦海沉浮、商业硝烟、生活阅历中的人情世故包含其中,让你全方位地获取知识、全角度地了解历史。他会根据一些相关记载,将小说中的人物,最大限度地还原到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将历史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

  在《金色昙花》里,作者通过历史的笔触讲述了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的民国风云,描写了犹如昙花一瞬灿烂的风云人物,从袁世凯称帝83天就宣告失败切入,把从1916年到1924年之间的政权更迭,政客与军阀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故事一一深入浅出地道明。

  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巴黎和会、火烧赵家楼、直皖战争、直奉战争、北京政变、溥仪离宫等等的事件,都在小说中有细细地描述出当中的前因与后果。

  小说当中还有康有为、梁启超、段祺瑞、张勋、冯玉祥、吴佩孚、张作霖等风云人物的沉浮与功过,与历史课本不同的是,它没有一下子赋予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是非评价,而是让读者通过阅读来体会人物的多面性,启发读者思考去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每个历史人物在高阳的笔下都活灵活现,没有绝对的好,也不是一杆子的坏。例如写到“东海相国”

  徐世昌、北洋三杰”龙虎狗“(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北洋军阀段祺瑞、愚忠耍着小聪明的张勋等等。

  写到段祺瑞,作者是这样描述的:

  无奈段祺瑞能用人,却不识人,除了与徐树铮的遇合,出于机缘以外,凡是段祺瑞所中用的人,不是像靳云鹏那种见利忘义,便是像段芝贵、傅良佐之流的饭桶。吴光新亦不例外,而且在饭桶中还应列为大号。

  短短数语,简单明了地把人物的特质给勾勒,给人物因性格导致的结果埋下了伏笔。

  例如写到张勋复辟前,各个政坛老狐狸的心怀鬼胎,通过语言的对话,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张勋自以为行辈与段祺瑞相等,而且不日就会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便自贬身份,所以直呼段祺瑞为“芝泉”。

  而段祺瑞对于张勋复辟,恢复清朝祖业很立场坚定地表示“现在谈不到此,黎元洪不下野,什么都谈不到。

  张勋去拜访徐世昌,口称“菊老”,特来“请教”。而徐盛昌的假惺惺地表面支持,实则反对想坐收渔人之利:“复辟虽是好事,时机未到。主要是友邦方面,很不大热心。“

  这些政坛老狐狸的阴谋与狡猾,在字里行间中都能让读者感受到,即怂恿张勋复辟,但又顾忌到当下的㝉,又不愿落下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名声,毕竟都在前清担任重臣,受过恩惠。口蜜腹剑的嘴脸,虽然口头上支持复辟,实则不愿插足,更想靠着张勋的复辟来彰显自己的声望。

  诸如此类的争权夺利的箭弩拔张,《金色昙花》里不胜枚举。

  高阳用自己的笔法把民国初年那段历史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让人在嬉笑怒骂中,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历史和那些往事,同时也感慨当中的人物,不管世人好与坏的评价,都只如金色昙花,精彩只在一瞬间。但是,那些精彩却如金子一般,闪闪发光,值得一看。

  《金色昙花》读后感(五):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金色昙花》

  《金色昙花》是高阳先生的一篇历史小说,记录了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开始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败北。这八年之间,中国的政权更迭,你方唱罢我登场,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各种主义横行。善于钻研的政客,满清遗老遗少,野心勃勃的军阀之间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在高阳先生的笔下,共同组成了这一幅民国时期的人间百态。

看民国风物,品人情世故

  高阳本名许晏骈,生于1926年,正处于动荡的民国时期。他出身于江浙名门望族,从小熟读经史子集。青年时期因为战争失学,弃笔从戎,成为了国民党的空军军官,之后辗转到了台湾,成为国民党参谋总长王叔铭的秘书。退役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这个时候他的个人才华才得以爆发,从《李娃》开始,进入了他个人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

  鉴于高阳先生从小的文学素养与丰富的经历,他对于清朝与民国的历史尤其熟稔。高阳的历史小说,无论是在人物,事件发展,框架还是在历史真实性上,几乎可以当做历史本身来解读。对于清末民初的风土人情,还原的极其到位。所以人们对高阳的清朝民国时期的小说,评价最高。从这本《金色昙花》之中,也可窥见一二。

  《金色昙花》中,不仅展现了张勋复辟、巴黎和会、直皖战争、溥仪离宫等历史事情的前因后果,更在其中穿插了各种古事细节。

  比如,溥仪上学时的,溥仪的老师还在用“成王有过,则挞伯禽”的方法来教导教皇帝,意思是,如果皇帝读书时候犯错,就惩罚伴读来吓唬皇帝。本来这是教导皇帝的一个惯例,但是溥仪的三个伴读,其中两个后面都有地位显赫的祖父辈,于是当时皇帝的老师陈宝琛只拿没什么势力的溥伦的儿子毓崇来惩罚。时间久了,毓崇越来越害怕上学,成绩越来越差,只能回家和溥伦哭诉抱怨。

  这个小典故虽然不起眼,但是埋下了溥伦与载沣(溥仪是载沣的儿子)的恩怨种子。这个恩怨在后来的溥仪复辟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高阳还常常借一些小人物之口,来谈论当时的一些民俗趣闻,让人在不知不觉之间把人物和风物结合在一起,让小说的血肉更加的充盈。

  这些趣事细节来源于各色流传的笔记,诗文典故之中。高阳先生巧妙的把这些名俗风物的小事点缀在小说之中,犹如替箱底的袍子镶上了闪亮的宝石,让尘封已久的历史熠熠生辉出别样的光彩。

对人物内心洞察入微,牵丝攀藤引真相

  好的小说在角色塑造上一定有其过人之处。普通小说的人物要求丰满,真实。历史小说中的人物不仅有如上要求,还必须不能脱离现实太远。当今影视小说界戏说成风,历史人物往往只剩一个名字,性格与经历与史实脱节。观众看了之后,除了一个“乐”字,往往什么也没有得到。

高阳先生曾说过“武则天是武则天,慈禧是慈禧,她们的不同,不应该只是服饰的不同。”

  高阳在人物描写上往往不会正面直叙,而是牵丝攀藤,从细节着手,从一个线头慢慢牵引出人物的内心矛盾,让读者自己体会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书的一开始,袁世凯复辟失败,受到了众多将领的讨伐。他的心腹爱将也纷纷宣布与他断绝关系。袁世凯急不可耐的让自己的幕僚张一麟写了一张《罪己诏》。张一麟写完之后,袁世凯将《罪己诏》中的“予”改成了“本大总统”。这一改,不仅张一麟大吃一惊,读者也一定叹气。皇帝做不了,还想着继续做大总统。袁世凯狂妄自私,妄图独揽大权的人物形象马上就立在了读者眼前。

  高阳喜爱用牵丝攀藤的方法来构架小说,让小说的叙事结构特别的复杂,这会给初读高阳小说的读者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熟悉了这种方式之后,会让人有一种运筹全局的阅读体验。

不用野史魅人,不以知识炫技

  历史小说,注定是要在真实性与趣味性上被人评说的。高阳的历史小说,是在小说中铺陈历史,中间点缀当时年代的民俗、环境、风物,让人物在这样的画卷中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他的故事依托有凭有据,在趣味性上不追求读者的口味,仿佛历史本就如此有意思,也并不因为自己懂的多而卖弄自己的知识广博。小说中,能让你会心一笑的桥段,在后面往往能引出一段历史的转折,再回头去想的时候,发现高阳早就在之前偷偷埋下了一个伏笔,牵一发而动全身。虽然结构层层叠叠,需要慢慢理清,但是读完了之后,能感觉全书的逻辑清晰,让人回味。

  高阳不仅通晓历史,观点也非常的正统。即使《金色昙花》中,政治立场变换之快,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立场与观点,但全书的整体始终蔓延着一股正气。这是源于作者内心的一杆秤,是高阳先生对于历史的见解。

“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

  这句流传甚广的话,足以看出高阳先生在小说界所达到的位置。和擅长描写虚构小说的金庸不同,高阳先生的历史小说常常会让读者分不清到底是现实还是小说。他把故事镶嵌在历史之中,如注入生命的皮影,在历史的幕布上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大戏。

  无论是张勋,袁世凯,溥仪,李纯这些人物,还是满清复辟,军阀败北。在历史的洪流中,如梦幻泡影,如镀了金的昙花,再华美光鲜,不过是黎明之前的昙花一现,留给世人的,是一个个曾经光辉过的名字以及滚滚而去不可留恋的光阴。

  《金色昙花》读后感(六):往事并不如烟,如《金色昙花》,精彩只在一瞬间

  在台湾和海外华人界流行一句话:“有井水处有金庸 ,有村镇处有高阳”。

  金庸是武侠小说界的珠穆朗玛,这是公认的。而在历史小说界,高阳也是珠穆朗玛一样的人物,其地位可以与金庸相提并论。

  高阳是谁?

  高阳,本命许晏骈【pián】,字雁冰,浙江杭州人。1922年3月15日出生,后移居台湾,是台湾著名作家。

  许晏骈因生于杭州市许姓望族,受封于高阳,他以郡望为名,故笔名高阳。高阳一生著作约百余部,共105册,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

  高阳于1962年开始创作历史小说,囊括了从先秦到民国二千余年的历史,复活了二十多个朝代的历史风貌,尤其擅长清史。

  他的代表作主要有《胡雪岩》、《慈禧全传》、《红楼梦断》系列等,这些作品等使他成为当代知名度最高的历史小说家之一。

  高阳和大诗人李白一样,一生嗜酒,临死前还和好友开怀畅饮,并对劝阻者笑道:“人生喝酒不能尽兴,则生而何欢?”不幸的是,1992年5月12日,高阳因肺炎病逝,享年71岁。

  高阳的历史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严谨和风趣。他会根据一些相关记载,将小说中的人物,最大限度地还原到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将历史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比如《金色昙花》。

  《金色昙花》这本书讲述的是,从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至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败北,这八年的政权更迭,政客与军阀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故事。

  这本小说以袁世凯称帝为引子,以国家政权争夺为主线,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张勋复辟、巴黎和会、直皖战争、溥仪离宫等事情的前因后果。

  其中,袁世凯、黎元洪、张勋、徐世昌、段祺瑞、曹汝霖、康有为、梁启超等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除了根据有历史依据的资料,讲述这些精彩纷呈的政局时事以外,高阳还穿插了很多类似野史的趣事。

  趣事一:

  比如,在说到皇族溥伦和溥沣之间的恩怨的时候,借用了周朝的一个典故,叫“成王有过,则挞伯禽”。

  传说早在周朝初年,周成王读书的时候,有个伴读,名叫伯禽,是辅佐成王的周公的儿子。

  成王读书的时候免不了调皮捣蛋,但是他又是皇帝,身份特殊,不能打不能骂。于是,周公想了个法子,跟老师说:“成王有过,则挞伯禽。”就是说,如果成王犯错了,那么就用伯禽替他接受责罚。

  高阳将这一典故,也用到了民国。他在小说中写道,幼年的溥仪有三个伴读,但是,每次溥仪犯错,他的老师陈宝琛却只拿溥伦的儿子毓崇出气。

  有一次,溥仪蹦蹦跳跳地进书房,老师对着正在好好念书的毓崇,大声呵斥“轻佻”,把毓崇吓了一跳。

  只要溥仪不守规矩,毓崇就是那个替人受过的伯禽,受老师的责骂,简直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

  时间一长,毓崇特别怕去学堂,读书当然也不上进了,越不上进,越挨责骂。毓崇只好每天回家向他爹溥伦哭诉。

  宝贝儿子无缘无故受欺负,溥伦一边大骂老师陈宝琛“王八蛋”,一边对溥沣心生怨恨,因为溥仪是溥沣的儿子。

  趣事二:

  在军阀势力龙争虎斗的时候,还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桥段,说的是江苏督军李纯“自杀”的事情。

  李纯有五房姨太太,哪天晚上哪个侍寝,都是晚饭之前就事先安排好的,就像皇帝翻牌子一样。没被翻牌的姨太太,自然可以放大宽心地睡大觉。

  但是,有一天晚上,李纯喝了点酒,一时心血来潮,半夜闯到一个姨太太那里去敲门。结果等来的不是身着薄衣衫的美娇娘,而是一颗子弹。

  原来,那个姨太太和一个叫马弁的小厮,正在床上翻云覆雨,忽听到李纯的声音,以为私下偷情被李纯知道了,他半夜敲门是来兴师问罪的。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马弁掏出手枪,打开门,对着李纯就是一枪。李纯应声倒地,死得不明不白。

  为了保住李纯的督军名声,李家人和当时的一些政府官员,将此事捂严实之后,伪造了遗书,说李纯是为了忧心国事而自杀。

  诸如此类的趣事,《金色昙花》里不胜枚举。

  高阳用严肃和风趣的笔调,将民国初年那段历史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让人在嬉笑怒骂中,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历史和那些往事。

  同时也感慨,往事不如烟,只如金色昙花,精彩只在一瞬间。但是,那些精彩却如金子一般,闪闪发光,值得一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